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實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實效性

發布時間:2020-11-27 06:44:24

㈠ 如何更好地實現小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一、教師要充分的備好課
要想讓課堂教學更有實效,備好課很重要。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設計准備工作。它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和基礎,是課堂教學藝術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與連續性。因此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的質量取決於備課的質量。假若沒有備課或者備不好課,課堂教學也就成了教師的隨意行動,其效果與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證。備課對於教師來說尤為重要,它是青年教師取得教學經驗,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的必由之路。它對於中老年教師同樣不可缺少,因為教材內容不斷更新,學生的情況不斷變化,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中老年教師要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堅持認真備課,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水平。關於教師如何精心備好課,就自己的經驗談談備課的要求和方法及如何寫好教案等問題。
二、教師要充分發揮個人特長
課堂教學要想更有實效,教師就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個人特長,學生親其師才能夠信其道,而怎樣才能夠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呢?我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的發揮自己的特長很重要,如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老師就應該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著自己的語言優勢,並通過自己的語言優勢感染影響學生,讓學生興致勃勃的在老師的課堂教學中盡情的發揮自己的優勢,盡情的展現自我,這樣的課堂教學會更加的有實效。
三、有效的創設問題情境
在現代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教師單純的傳授知識,學生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不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忽視解決問題方法的發現過程的展示,忽視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傳授,使學生成為消極的結論接受者。這樣的接受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看起來很順利,但是,因為沒有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學生就不可能達到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此,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是要以問題情境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創設的情境下,通過觀察、分析,產生學習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再通過師生合作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能力。
四、要讓學生充分的預習
課堂教學要想更有實效,教師就應該讓學生充分的預習,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預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方式,學生只有有效的預習了,教師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的進行課堂教學,教師才能夠真正的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才能夠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那麼如何指導進行課前預習呢?語文學科,教師要交給學生預習的方法,課前要認真讀課文,讀懂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能夠讀通課文,最好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數學學科教師能夠讓學生對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不懂的地方做上批註或者標記,這樣在聽課時會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重點性的聽課,聽課效果會更有。
五、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
教師對課堂提問要有藝術性,恰到好處的提問,會使學生充分的發揮想像力,主動的投入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的雙向交流。加強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夠在教學中科學地設計並進行課堂提問,就可及時喚起學生的注意,創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化課堂結構,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顯示教師的教學魅力。常言道:學起於思,思起於疑,疑解於問。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能開啟學生的大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優化課堂教學。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讀書,往往一讀而過,不留「痕跡」,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讀書不會生疑則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因而他們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真諦,體會不到文章的「妙處」,「長進」也就不大。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來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並達到預期目的,是評價一名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准之一。
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提問不注重藝術性,過於簡單。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上流於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的教師提問超出學生知識范圍,問題過難,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和信心;有的教師不善於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適當引導,學生思維水平難以提高。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藝術,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把握提問的「度」和時機、對象,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
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要切實提高教學效率。還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只要我們勇於面對問題和困難,冷靜思考,勤於實踐,善於總結,一定會不斷提高,一定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㈡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什麼
課程標准中確立了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需要教的。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種目標。圍繞三維目標,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文中說:「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共同步入的一種審美境界,一種生動形象的、充滿感情的、充滿智慧的、充滿變化的教育藝術。課堂應既有知識的傳承,更有情感的互動和生命的對話。知識的建構、思維的碰撞、能力的達成與精神的鍛造,構成了課堂上跳動的音符,演奏出和諧美妙的生命樂章,演繹不可重復的精彩故事。」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可以說,把知識教到了,似乎也就完成了授課任務,那麼顯然忽視課堂所承載的其他方面。學生的情感是否得到了尊重,學生的智慧是不是被啟迪,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了發展。我們的課堂可以是安靜的,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應該是活躍和熱鬧的,如果我們穿上新鞋走著老路,課堂必然成為灌輸式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學生接受知識是被動的。三維目標完成也是單一的。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三維目標的整合,缺乏任一維度,都會使發展受損,但這並不意味著三維對學生的發展的貢獻是等值的。因而,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原有基礎而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學科教材中蘊含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位數學教師教學《射線》,他精心設計了一個活動情景: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上了一條線段的端點,讓學生閉目想像,從這個端點出發可以向左或向右無限延長。然後,教師問學生: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物體?有的學生答陽光;有的答夜間手電筒光;有的答天空的流星……最後,教師讓學生概括出射線的特點:一個端點,是直的,向一方無限延長。這樣的教學,很自然地實現了數學教學的兩個轉化:把生活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概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才是真正有效的生本課堂。我們的課堂不能唯課本,而是以課本為依託進行多方位的深度延伸,加強與學生的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的聯系。其中,既要有內容的延伸、知識點的擴展,也有過程的展示、思維的發散。形式的靈活多樣,增進學生的生命體驗。
二、如何教
首先,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重要保證,它是本,我們許多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參對教材的說明理解的層次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地深入地鑽研教材,注重對教材的補充、延伸、拓廣、重組,並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融合,磨課必不可少。所有名師的教學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全國名師王崧舟老師應邀參加「全國首屆中華經典詩文教學觀摩研討會」,執教[清]納蘭性德《長相思》。王老師首先查閱網路和藏書,積攢下1萬多個評鑒《長相思》的文字。然後又深入研究了納蘭性德的生平,揣摩了《納蘭詞》,閱讀並深入剖析了朱光潛的《詩論》,朱自清先生的《說詩》,倘若沒有細讀的底子,倘若不曾走進納蘭的生平空間,倘若無法將《長相思》和納蘭的其它詞作建構起互文關系,我們一定看不到長相思課堂上的靚麗與精彩。當然,這些背後融入了王崧舟本人對自身的生命感悟、價值的取向。
如果我們也可以這樣深入備課,達到文本的言語出像出自自己之口,文本的精神內涵,好像出自於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的課堂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的豐滿、更深刻,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一定是張弛有度,信手拈來盡可驚。我們也更不必擔心學生提出一些自己沒有知識儲備的問題,胸有成竹,自然自信滿滿。
其次,重點、難點把握好。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流程,要知道本節課,重點是什麼?難點又是什麼?有時重點就是難點,有時重點不是難點,重點的地方怎麼重起來,難點的地方不能繞著走,要把難點深入淺出的破解開。一節課講完了,不能讓學生只是知道有這么個知識,至於如何運用,至於迷惑的地方老師也沒講開。重點不重,難點依舊難,那麼課堂是何來高效,很可能是無效的。長春版小語教材,內容很豐富每冊基本都是安排十二個板塊,有的是十一個板塊。內容文質兼美,但有些內容也很深,如《苦糖》,學生苦澀回憶的缺席,也是情感理解的缺失。怎麼來處理呢?如何讓學生感同深受?這就是教學的難點。
再次,要有一種洗課的意識。當我們的備課足夠深入之後,積累了很多資料,也會產生很多教學構想,這時洗課就很重要。課前的洗課,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東西,使課堂不臃腫,提高課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
取捨要准。哪些可以不教,一定要有一個意識,一定要學會忍痛割愛。該講哪些,追求一種簡單、豐滿、統一。關鍵是要找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線或點,然後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執教《清平樂・村居》一課。整首詞這個「醉」字是關鍵,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醉字組詞:喝醉、陶醉、沉醉。誰醉了?為什麼醉?對我們來說,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是很平常的,為什麼翁媼會醉?作者也會醉呢?辛棄疾寫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也就自自然然地引入進來了。這一個「醉」字,是全文的靈魂。抓住了它,以它為發散點。整首詞就形散而神不散了。
構建高效課堂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教師情緒對課堂的影響。魏書生老師在《提高笑對人生的能力》一文中說:「積極樂觀,笑對人生,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學生性格開朗、樂觀。」其實,一個老師心境如何,對於課堂教學效果會產生很多方面的影響,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心理學家曾經做過測試,擁有良好心境的教師,由於心境的自我內化作用,會感到班級的「調皮生」也不再那麼讓人討厭,對「後進生」的態度也會有所轉變,這樣就有利於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處於亢奮狀態,必然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理解。由此可見,教師心境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必然也就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的情緒可以是昂揚高亢的,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脈脈溫情,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教師的靈魂在場,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能帶動學生的思考,才能使心的溝通和碰撞得以實現。

㈢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反饋的實效性研究反思總結

一、研究的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教學有效性已成為課改深化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核心問題。但我們發現在目前的課堂上由於教師對反饋的理解不夠科學,缺乏反饋的策略,沒能抓住學生反饋生成的信息將教學推向高潮;很多教師在強調課堂生成的同時缺乏必要的預設,錯過了進一步挖掘的精彩,從而極大地降低課堂教學的實效。
二、研究的意義
課堂教學反饋是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內容、組織後續教學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據。把握課堂教學反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堂教學反饋,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三、課題的界定和解讀
所謂反饋就是教師輸出去的信息作用於學生後所產生的結果再輸送回來,並且對信息的再輸出產生新影響的過程。
反饋的實效性就是教師通過捕捉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各個環節反饋生成的信息,並通過對反饋信息的分析,准確找出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差距,及時的進行調控,採取多種方式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不斷地了解師生教與學的狀況,實現數學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獲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本次課題研究中提高課堂反饋的實效性主要是通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思維的敏捷性等反饋信息及課堂練習、課後作業正確性來反饋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根據課堂活動中的反饋信息,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能了解學生的切實需要,從而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四、研究目標:
通過發現學生多種渠道的反饋,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策略,使課堂教學做到真實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研究的重點:
教師能夠抓住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及時反思、總結,不斷改進教育教學策略,高效地地完成教學目標。
六、研究的內容:
1、對性地對幾個單元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思維的敏捷性等反饋信息進行收集,發現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瓶頸,及時反思、總結,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及時改變課堂活動的策略,找到適合學生實際的方法。
2、課上、課後作業及時批閱,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對知識的教學結果進行反饋矯正,並結合課堂教學活動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課堂教學。
3、上各環節的教學結果進行反饋,課後及時反思,找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優點與不足,及時調整與改進。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分析、綜合有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及時反饋的科研文獻材料,獲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調查研究法:通過運用問卷、訪談等科學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問題或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課題研究的相關事實,並形成關於課題研究的科學認識。
(3)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探索、邊修改、邊完善、邊總結。
(4)個案研究法。對於值得注意的學生個體,詳細地描述個案,反映其研究前後的發展變化;對於一堂典型的研究實驗課,進行個案分析。
八、研究的步驟:
1.課題准備階段:2016.5-2016.7
確定課題,立項申請,設計方案,申請上級領導及專家指導課題。
2、課題前期研究階段:2016.8-2016.9
(1)加強理論學習,為課題研究找到恰當的理論支撐。
(2)對學生進行課堂活動後的問卷調查,並結合課堂教學後的反思,歸納出符合學生學情的學習模式,制定出實施方案。
3、課題中期深化階段:2016.10-2016.11
結合教學實際,以對課堂活動的觀察、反思為切入點,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在加強平時常態教學的基礎上,整理歸納出對課堂教學反饋問題的解決措施。撰寫相關反思、論文和中期報告。
4、課題深化總結階段:2016.12-2017.3
(1)分析、總結、收集有關資料。
(2)撰寫研究論文,編輯案例,完成結題工作。邀請專家評估、鑒定、結題。

㈣ 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 教學理念猶如一股清風注入小學英語的課堂當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逐漸學會了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用扎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去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與情感態度。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英語教學卻並不是那麼容易落實。課時緊,容量大給我們的英語教學帶來了最大的阻力,這種種阻力,促使我們對怎樣向課堂四十分鍾要質量有了更多的思考,那麼如何能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實效性呢?總結幾年來 的教學經驗,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一、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教學中不是學生配合老師,而是老師配合學生。這就要求我在上課前一定要做好合理的預設,在課堂上我要扮演好我的引導者身份,把時間留給學生,把機會也給學生,創設和諧、活躍的英語學習氛圍,利用他們爭強好勝的心裡特徵,在教學中設計一些競賽游戲來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容許並鼓勵我的學生進行大膽的發言 二、把好備課關,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 通過備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教師應當全面地掌握教學內容。備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 備教材。教學中的教學活動要緊教材有針對性,要根據教材中的主情境圖進行有效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根據本單元的話題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能力,巧妙運用舊句型來引出新的句型,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所學內容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知識進行拓展和補充,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 在學習中易於理解。哦 順便一提 幾天前幫我旨導的ABC天再線口語的老浉和我們說過 就是想將英語學好是不難的~絕対有個適宜的學習情境和實習口語対象,更關鍵就是外敎水平 純正歐美口音(非東南亞)才可以 堅持每天口語交流,1対1家敎式甫導才能夠有很.好.的進步效率。學習後仍要回放復習捰堂音頻,更可以加深印象!若真的是無口語交談的人的話 那麼就上可可或大耳朵得到捰外敎材閱讀,多問多聽一下子語感就提升起來 整體效果是絕対迅速明顯的;學生通過鞏固操練,並巧妙運用於情景會話中,將會取得良好效果 . 備學生。(1)、小學生好模仿、愛表現,記憶力強,處在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同時,他們活潑好動,常憑興趣做事,因此必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性,這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同時,把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結合起來,學生將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學活動要新穎有趣,能積極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我們的教學任務才能順利地完成 . 備教法。(1)、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是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認知規律以及發展需求,根據教材的編寫思想及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師要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採用直觀情景教學,交際法,任務型教育原則,全身動作反應法等激發學生興趣,展開教學。()、教學中有張有弛,讓學生既感到學習的緊迫感,又能體會到學習的愉悅,讓學生在一個緊張而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教學中要照顧到絕大多數學生,使他們都能在緊張而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到新知識。教學中要做到"學中玩,玩中學",體現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中教師要放心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充沛的理解想像空間和時間,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改變過去以老師為主導的舊觀念 、備教具 學生思維直觀形象,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情境,讓學生從趨於真實的環境中習得語言,並且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求,准備如下教具:錄音機、描述本課內容的主要單詞片;對話中涉及的人物頭飾;比如教文具物品和教動物就明顯不同。新標准英語Book 1 Mole 的內容涉及到文具物品,我就地取材,利用學生手中的文具用品,不只教了課文中pen、pencil、bag、book等單詞,還向外拓展了ruler、pencil-box等。在鞏固練習時,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了猜物品、准備文具等有趣的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Book Mole 是關於動物園的一個模塊,課文中涉及到tiger、lion、elephant、monkey等動物單詞。在教學時,我先請學生到教室前面表演這幾種動物的代表性動作。將動物單詞與它們的代表性動作以及可愛形象聯系起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起來,課堂也自然而然地動起來,學生這節課學得認真而愉快。

㈤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㈥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創設良好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境。」《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教學中,只有創設條件,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
在情境中創設懸念,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打開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0表示沒有的意義」時,我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啟發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以極高的熱情投入新知的探求過程。上課開始,用課件播放五顏六色的氣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後拿來氣球和學生一起玩放飛氣球的游戲:每次放飛一個,每放一次問學生手裡還有幾個氣球,把手中的最後一個也放飛了,手中沒有氣球了,還能用前面所學的5以內數來表示嗎?怎麼辦?該用什麼數字來表示呢?這樣,通過安排兒童非常熟悉,非常喜愛的放飛氣球的游戲,並在游戲過程中提出問題,從有與無的對比中,突出「一個也沒有,用什麼表示呢?」自然地將0表示沒有的意義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著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實踐證明,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形象,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而學生學習過程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點撥。
例如教《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時,首先通過學生投票統計並提出問題:「喜歡籃球的有11人,喜歡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20人。「對嗎?」教師輕輕的一句追問,立即激起了學生的思考。原來直接用加法求總數的簡單問題遭遇了新的情況,學生開始關注信息之間的關系,產生整理雜亂信息的必要。這時,放手讓學生整理學號,當學生調整學號時把既喜歡籃球又喜歡足球的放在中間,老師提問:「這里有16張學號卡,究竟是幾個人呢?」學生馬上想到可以把重復的學號疊在一起或乾脆拿掉一張,老師再次引導:「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人家一眼看出:喜歡籃球的有幾人,喜歡足球的有幾人,兩種都喜歡的有幾人?」通過討論學生覺得可以用筆圈一圈,於是韋恩圖自然生成了。教師又巧妙地再次組織如下活動:「如果讓你上來貼,你會把學號貼在圖上的哪一部分?為什麼?」通過這個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韋恩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李老師做到該讓學生研究時放手給學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決不浪費時間,從容不迫的巧妙引導大大提高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三、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技術也隨之現代化,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代替了傳統教育的小黑板、掛圖等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由「靜」變「動」,這是教育的進步。應該說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在公開教學的時候,有些教師為了追求一種時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課堂上,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其實並沒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真正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程度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恰到好處,這樣才能發揮其優勢和特長,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一年級小朋友在學生求「被減數」的「解決問題」時,應該說此類問題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屬於逆向思維的問題,學生總是定勢地習慣地運用順向思維來思考和解決,由於一年級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較簡單,學生總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來,然後把答案帶入算式中進行列式計算。例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學校體育室有一些籃球,被小朋友借走8個,還剩7個,學校體育室原來有多少個?一些後進生,遇到這樣的題目總是用列式為15-8=7(個)。這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對此類問題的結構以及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解,為幫助這部分學生扭轉思維上定勢,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運用多媒體課件中「動」的畫面來幫助思考「原來」、「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間的關系。多媒體課件首先出示一個體育室(沒有標明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情景,教師此時問:「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你們知道嗎?」「不知道。」此時課件動態演示借走8個,此時教師又問:「是從哪兒借走的?」「從原來裡面借走的。」當借走8個演示完後,課件演示出體育室還剩下7個,此時教師追問:「這時你們知道體育室原來一共有多少個籃球嗎?」學生異口同聲:「15個。」「你們怎麼知道的?」一位學生在下面插話:「把借走的8個籃球再還給它就知道了。」這時課件演示借走的8個又回到原來的體育室里,教師問到:「那你們說說要求原來有多少個籃球,怎樣算呢?」學生看著課件的演示過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來。」在這樣的解決數學問題中巧妙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不僅幫助了學生理解了此類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使教學難點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發揮了現代教育手段的優勢和作用。
四、建立師生互動關系,提高課堂有效性
和諧的氣氛,是教育教學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意識得到激活,從而把教和學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而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氣氛是教師培養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說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學生的錯誤反應,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數學課堂上,應當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揚性、鼓勵性、激勵性和幽默風趣性的語言來鼓舞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計算「119+59」這道題,教師可問:「這題要簡便計算,誰會?」當學生紛紛舉手時,說:「那就試試,還要看誰的方法多、妙。」當學生列舉了很多種方法時,立即肯定:「你們真能幹,找出這么多不同的方法。」對待經常回答問題出色卻一時沒說對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體態語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視他:「是這樣嗎?」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傷自尊心。對於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氣舉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時,教師還要大加贊賞。如此一來,課堂上用美的語言對學生進行熏陶,是對學生的信任,對促進學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廳的功能,更能有效促進課堂氣氛圍的融洽。 課後,教師應該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針對他們的作業內容、完成方式等說一些支持的話,並認真傾聽和接受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不要只注意個別的學生。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每一個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起分享理解,體驗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應該說師生是平等的,教師只是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學習、進步、成長中的首席代表。我們強調這些,也真是新課程目標所十分期待的。
總之,我們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賦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發展了素質。

㈦ 淺談如何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性

淺談如何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課堂教學既有「教」的活動,也有「學」的活動,教師通過一定的途徑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再通過個體對知識的理解和一定的訓練途徑來獲取信息,掌握知識,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體現「教」的有效性,更體現「學」的有效性。
然而,在常態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音樂課堂教學還如從前一樣——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學生的音樂素養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應該重視起這個問題: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淺談以下幾點: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有效的學習氛圍
羅傑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使學生處於積極的情感狀態,使學生主動而愉快地學習。現階段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見解。在音樂課堂上,他們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師。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環節,積極主動地做他們的朋友,要讓他們感到教師是他們的知心朋友。例如在教學《小雨沙沙》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做游戲。教師扮演一粒「種子」,這樣,有很多扮演「小雨」的學生紛紛來把教師這粒「種子」澆灌。此時學生們都感到老師能和他們一起做游戲覺得很開心、很高興。其實老師的一個贊美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對學生來說都是最好的獎勵。又如在教學節奏練習時,可以把它設計成「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模仿老師的節奏念歌詞。念對的學生教師就表揚他:「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我們一起握握手、擁抱一下。」簡單的一個握手、一個擁抱,使學生的興趣驟然提高。在以後的師生交流中,老師就不像以前那樣嚴肅,而學生也不那麼拘謹,課堂上的師生關系也會變的更加融洽了。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有效的主動學習
孔子曾說:「知之不如好知,好知不如樂知。」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就會由被動變主動,由死記硬背到靈活運用,由乏味變趣味,從而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而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教師積極引導和教學藝術是分不開的,教師應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用教育的藝術把學生的興趣引向音樂的學習領域。
例如,在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簡筆畫、掛圖、實物、卡片、幻燈片等直觀手段,也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儀、錄音、錄像、攝像或計算機網路等多種媒體設備,以多維的、多樣的、多角度的、高密度的方法充分展示教學內容,通過有聲的語言和逼真的形象來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感官,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使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最後上升為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採用角色表演,做游戲,表演音樂短劇,小樂隊伴奏,打擂台等多種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並使其興趣得到很好的激發。例如:我在教人教版第二冊《十個小印第安》這課時,先以「十個小朋友」的游戲方式引入後又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師帶著學生「來到印第安部落」,接著課件中出現一所印第安房子,通過尋找「開門暗語」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終達到學習歌曲的目標。整堂課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玩的不亦樂乎、學的更是輕松愜意。

三、把握課堂主陣地,保證有效的知識掌握。
小學音樂課的有效教學根據新課程標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落腳點是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有限的時間要效率呢?我覺得音樂教師應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目標必須明確、具體,科學簡明;
第二:教學容量應適量適度,做到心中有數;
能根據教育規律、教學原則和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既不「貪多忽效」,也不「求少圖便」。比如:對教學內容的把握,練唱次數,時間的控制,重點難點的把握等。
第三、教學方法靈活有效,選擇恰當;
第四、教學過程充分展開,全面有效;
1、要進行有效講授
對於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易混淆點,要講清、講細。知識點要進行有教學專業性的有效講授,精心設計相關知識點之間的導入和導出。通過對知識點的有效講授,引導學生去追蹤懸念,形成求知氛圍,逐步將課堂推向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高潮。
2、要進行有效提問
一節課只有40分鍾,時間珍貴,提問要做到避免「是」、「非」的簡單回答,體現問題的層次性和針對性,步步設問,提問和解答相結合。通過有效提問,收集學生的有效反饋信息,及時總結分析問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3、要做到有效傾聽
在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共同學習和共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探究活動。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善於同學生進行情景轉化和情境共存,注重情感交流。
四、合理運用教學評價, 注重有效的課堂反饋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能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的情緒積極學習。
小學音樂教學往往是由音樂知識、學唱歌曲,音樂游戲中,唱遊表演,樂曲等若干環節優化組合而成,而每位學生的音樂天賦、能力,都有差異,有的學生唱歌條件好些,有的則舞蹈好些,教師要能注意引導學生揚長避短,關注學生的一切表現,隨時隨地發現,挖掘他們的優點,給學生適時適地的鼓勵、評價。那麼有時侯,看似平常普通但確實針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語言,可以有效地起到傳授知識、表達思想、喚醒學生潛能的重要作用。學生在課堂中從老師的及時評價中得到滿足、自信和鼓舞,繼而不斷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總之,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時代的要求,是音樂課堂教學自身發展的要求,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要想成為真正的、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就必須在「實」上做文章。相信,通過我們各位老師的共同努力,一定會使我們的音樂教學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一、常態課要求充實,有效率。
一節課非常充實,才能算好課。因此,在教學中,要追求實效,就必須制定明確、具體、全面且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目標,多創設與學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在生動直觀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學習習慣和積極動腦的思維能力。只有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以學生為主體的再創造學習活動才是有效的。
首先,要准確把握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就要求老師提高備「常態課」的能力。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已確立的教學目標,選擇有利於發揮育人功能的手段與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以更好地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特別是情景的引入可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如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運算律》教學目標:①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②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並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③使學生在學慣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④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教學重、難點: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這兩個運算律。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其次,面向全體,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首要目標,強調要在學生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與終身學生的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分析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與人合作能力。」針對以上目標,我們必須做到:
1、課堂開放
課堂開放要做到課前開放,初步感知新知;課中開放,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後開放,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如蘇教版第一冊《認識物體》的教學,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的物體;課中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說一說、剪一剪等活動;課後開放讓學生回家找一找家裡的物體是什麼圖形。這樣設計,既體現了大課堂思想,又將課堂完全開放,為學生自主、高效地參與探究、研討提供了廣闊空間。
2、教學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的最高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平等地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表達和表現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充分的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其次,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在傾聽中學會思考,學會尊重別人。
二 、常態課要求真實,體現教師本色。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中創設貼近學生熟悉的情境,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而現實中數學教學卻脫離了學生真實的生活,片面的增加了許多為解決問題的復雜題型,增加了學生學習負擔,以致喧賓奪主,沖淡了數學的主題,與新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因此,常態課要求老師做到真實,不作秀,體現教師本色,改變以往課堂教學中教師「導」、學生「演」的教學模式,真正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用數學思考。那麼,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怎樣做到真實呢?
1、情境創設要真實。現行教材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這就要求教師多鑽研教材,領悟教材編者的意圖,根據教材內容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但教師創設情境也不能一味「生活化」,而應落在如何尋找恰當的生活素材以體現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上,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收到好地效果。
2、合作討論講究實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要採取合作討論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怎樣讓合作討論有實效呢?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序的討論規則,並通過訓練使之養成習慣;其次,教師要善於創設和捕捉合作討論的契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拿來討論,因為討論不能代替獨立思考,討論要源於教學的需要。教師可在學生有不同見解時、在學生解題出錯時,開展合作討論,以實現教學目標。
3、體驗學習真切一點。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學中,教師應做到:一是提供有價值的體驗活動,以活動為途徑,以活動為過程,在活動中學習;二是讓學生在情境、實踐、應用中體驗。《標准》中指出: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
4、課堂練習厚實一點。練習是課堂教學中重要一環,因此練習設計要有自身的特點,倡導將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學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在具體的設計中,要注重應用性、基礎性、針對性、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心靈。

㈨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小學教師怎樣開展教育研究

近年來,雖然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方興未艾,但是現有中小學教育科研基本上是參照大學或專業研究機構的做法,
還沒有形成自身獨特的應有的運作方式。中小學教育研究有其不同於太學和專業研究機構教育研究的特點,中小學
教師的教育研究範式也不同於專業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範式。那麼,中小學應該形成怎樣的教育研究運作方式,
中小學教師應該怎樣開展教育研究呢?
一、中小學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
面對信息技術給人們的學習方式、交往方式所帶來的深刻變革,面對知識經濟對創新能力的呼喚,面對基礎教育課
程的重大變革,今天的教師該怎樣當?我們的答案是:必須做研究者。
但是,不少教師認為我們有「課程標准」之類的東西,有專職的教育研究者提供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教師的任務
就是「執行」和「操作」,沒有必要去研究。顯然,這種認識不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也是片面的、不正確
的。那麼,教師為什麼應成為研究者呢?
1、教師的專業實踐僅依靠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的工作是一門專業,而專業活動有賴於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同時,專業活動的高度復雜性,致使專業活動存
在大量理論上的未知領域,而專業人員單憑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難以解決實踐情境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具體問
題。因此,專業實踐要求專業人員一方面要掌握運用已有的專業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專業理論基礎上要進
行創造性的探索,解決原有理論未解決的實際問題,不斷地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專業實踐。專業實踐把專業服務和專
業研究融為一體,專業工作者不但是專業服務人員,而且是專業研究人員。教師作為教育專業人員,他們既是教育
專業理論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又是這種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
2、教育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是一個再研究的過程。
教育科學理論揭示了教育現象的一般本質與規律,因而可以指導教育實踐,但由於教育科學理論並不能預測充滿不
確定性的每一個特殊的教育情境,因此從教育理論到教育實踐並不是直接的,要有一個中間環節,即創造性地運用
教育理論的環節。這一特殊的環節也是一個研究的環節,是解決如何把理論運用於特殊教育情境的研究,如關於教
學模式、教學策略以及先進教育經驗、教學策略以及先進教育經驗、教改成果的推廣研究等。這一研究環節就中小
學而言,主要應由中小學教育實踐者承擔。
3、在研究性變革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名農村中學的校長,也是一名語文教師。在長達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邊從事
實際工作,一邊堅持教育理論研究,一生中寫了41本書,600多篇論文。他的研究工作,始終立足於學校日常教育
實踐,在研究性變革中創造出輝煌的教育業績和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而生動的教育理論。
學校生活是教育理論創新的沃土,教育實踐是教育思想的源泉。然而,並非所有的實踐都能產生鮮活的教育思想,
都能促使「個人實踐知識」的不斷更新,只有研究性變革實踐,才是鮮活的教育思想和正確的「個人實踐知識」生
成的不竭的源泉。研究性變革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從一個農村中學的教師成長為
世界一流教育家的經歷給我們的啟示。
育人的過程與研究的過程是統一的,割裂了兩者的聯系,教育勞動就會缺乏創造性,教師職業就會喪失內在的尊嚴
和幸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
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每個人總是生活在這樣的兩重世界:
實然世界與應然世界、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教師從事研究的過程便是超越實然、追求應
然,超越現實、追求理想,超越物質、追求精神的過程,是獲得事業發展、創造生命價值、體驗人生幸福的過程。
二、中小學教師應該成為什麼樣的研究者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有三種主要的活動形式:教育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和研究活動。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因
為要更好地育人,就需要創造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需要提高
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因而也就需要學習和研究。
處於「教育教學——科 研——學習」這一連續體中的中 小學教育科研,具有不同於高校 和研究機構的教育科研
的旨趣 和特點。中小學教育研究的主 體,不是專業理論工作者,而是 所有的教師和管理者;中小學教 育研究的
選題,不是來自於上級 教育行政部門的布置和理論文 獻,而必須來自於學校改革的實 踐;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目
的任務,是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是解決學校與教師面對的發展問題。而以研究的態度和方式去解決學校發
展與教師教育實踐中問題的過程,就是科研的過程。中小學的教育科研當然也期望發現規律,獲得教育科研的理論
成果,但主要的並不是為了建構系統的教育理論,而是更關注改進工作,獲得教育質量提高的成果,更關注提升自
我,獲得教師和學校發展的成果。
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層面,「發現」是研究,「應用」(應用理論去解決現實問題)也是研究。專家學者運用
科學方法,描述和解釋教育現象,探索未知,發現規律,是研究;教師作為教育過程的當事人,對自己的教育行為
不斷加以總結、反思與改進,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創造獨特的教育藝術,更新個人的實踐知識,同樣是一種研
究。而且,後者是不同於前者、不能為前者所替代的重要的研究。一個重在描述、解釋教育現象,建構理論;一個
直接指向實踐,追求更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一個以旁觀者的身份,對別人的教育教學活動加以解讀;一個
置身於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動中研究教育。一個強調運用科學方法,系統收集、分析並解釋資料,以獲得可由
他人重復經驗的結論;一個更多地建立在反思的理性的基礎上,強調個人內在的對教育活動意義價值、運用方式的
自我解讀、批判與反思,以及同行之間的對話、交流,以不斷突破原先的認識框架、僵化的思維方式等,獲得自我
的專業內涵的提升和教育實踐的改善。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不宜用專家學者旨在建構理論的研究範式來規范教師
豐富多樣的個別化研究之路,不能用專家學者的研究範式來排斥、否認教師的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價值。
三、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方式
中小學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種提高教育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應用研究,主要是一種以解決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實
踐中運用的適用性和可行性問題的發展研究,是一種以解決具體教育問題為主的微觀研究,是一種在教育實踐活動
發生的現場進行的「現場研究」。總而言之,是一種以學校所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范圍,以
學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要力量,並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於學校教育教學的校本研究。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的特點
和定位,決定了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方式不完全相同於專家學者的教育研究方式。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特點和定
位,中小學教師自身的條件,決定了中小學教師更適宜於運用下列教育研究方式從事教育研究。
1、行動研究。行動研究並非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革新,與
「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是一致的。
所謂行動研究,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由於行動研究的課題來自於教育實踐的需要,容易調動教師研
究的積極性;研究創造性地運用理論來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能夠使研究的目的與教育教學工作相統一。 由於行動
研究強調「行動」與「研 究」的結合,因此它可以成為溝 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縮短理論 與實踐的距離,促進
理論與實踐 的結合。由於行動研究特別強調 實踐者的參與,主張在日常的學 校生活和真實的教育情境中邊 行動
邊研究,因此有助於促進教 師的專業發展,使教師成為研究 者。由於行動研究以改進教育教 學工作為首要目
標,因此它可以 幫助研究者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 展。由於行動研究不是某一特
定 的研究方法,因此它對教師是一 種「規范」的解放。行動研究的過 程既具有系統性、又具有開放 性,其研究
方法具有廣泛的兼容 性,可以靈活地使用多種研究方 法去實現研究的目的。
行動研究的特點和優勢,比較適合中小學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務和特殊性,因而是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研
究方式。
2、經驗總結。教育經驗總結 的目的在於正確描述(把握)教 育實踐中的事實及其產生的過 程,揭示事實之間的因
果聯系, 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並 力求能指導以後的進一步實踐。 因此,完整的經驗總結的過程, 應當
包括整理事實、解釋事實和 抽象事實三個環節,它也代表著 經驗總結的三個層次。
以往中小學教師比較重視教育經驗的總結,近年來卻對經驗總結有所冷落,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實上,許多著名教
育家都是通過借鑒他人的經驗,總結自己的實踐,去探索教育的規律的;許多優秀教師也都是在不斷總結自己的教
育實踐經驗中認識和把握教育規律,並不斷成長的。廣大中小學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
如果他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科學地開展經驗總結研究,無疑有助於我們認識教育規律,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質量和效益。教師的教育研究在呼喚著經驗總結研究的回歸。
3、「合作研究」。這里指的是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合作開展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需要理論的指導,特別是
教師初涉教育研究時,更需要理論工作者的幫助和建議。「合作研究」可以促進中小學教師與理論工作者的對話與
理解,改變各自固有的認識視角和工作思路,拓寬各自的視野,有利於克服實踐的盲目性,增強研究的時效性,使
教師的教育研究具有較高的起點。
「合作研究」可以使中小學教師與教育理論工作者雙方取長補短,有利於激活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實踐思維和教育實
踐工作者的理論思維,形成集體智慧的優勢,「合作研究」是溝通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橋梁。
4、「教例研究」。教師首先以「記敘文」的方式,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進
而以寫「記敘文」的方式,對「教例」進行研討和分析;最後,通過對特殊教例的分析,得到新的發現,或者通過
對一類教例的積累和研究,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教例研究通過個別到一般,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由表及裡地
揭示寓於具體教育情境之中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普遍意義的內在規律,是一種「臨床教育學」研究。實踐證明,教例
研究是一種適合教師的並能有效改進教師教育行為的研究方式。
5、「敘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以敘述自己的教育生涯為主,在自敘中研究自己的教學
行為,通過自我研究,總結和提升自己在教育上的經驗和教訓,以改善自己的服務質量。
「敘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要求教師從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並對問題的解決形成初步的設
想,增強行動的計劃性、預見性;又要求對行動的效果進行觀察,並根據觀察記錄,思考自己的行動是否產生了效
果,還有可能產生怎樣的效果,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從而對行動設想、方案進行批判性的、持續不斷的檢驗
與修改。在這個過程中,「敘述」既是「行動」和「反思」的記錄,又是批判與反思的基本途徑。「敘述」具有強
制「反思」的功能。「敘述」與「反思」貫穿在教師的研究性變革實踐的始終,成為教師克服習慣性思維,獲得專
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四、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的總結與表述
目前,以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範式為參照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現形態是文本化的,並僅限於研究報告、學術論文
和著作,其他的只能作為附件;而中學教師側重研究的是生動的、鮮活的、異常復雜動態變化著的實踐問題,研究
報告、論文和著作不只是教育科研成果惟一的呈現形式,經驗文章、教育隨筆、教育日誌、案例、說課方案、評課
意見、考試評析、教育辯論、教育規劃、校本教材、課件、教具等,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現形式,甚至教師依據
新課程理念上的一節充滿智慧的課,其實錄被作為教師教育的教材,不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動呈現形式嗎?
應該指出,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不能把教育科研等同於寫文章。教師的科研成果總
結,首先是「做得好」,其次才是「寫得好」。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是具有個性意義的「紮根理論」,從內容上
看,它是對教育經驗的積累、篩選和提煉,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產物,除了有一定的理論闡述外,應有教師自
己的「話語系統」,它是在質的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富有教師內心體驗的、情境性、過程性的描述,它源於實踐,
高於實踐,既能有效地指導自己學校的教育實踐,又對於廣大教師具有遷移作用。
這里,我們就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常見表現形式及其特點略作介紹。
1、經驗文章。經驗文章是通過總結成功經驗而寫成的文章。經驗文章重在專題,實用性強,自由活潑。
經驗文章的結構一般包含三大塊:論題,事例,分析。論題 要有價值,要新穎,要化大為小。 事例要上升到規
律,例子不能太 單調,要能夠從不同側面充分說 明經驗。分析要找出事例和結論 之間的必然聯系,看它們是怎
樣 成為經驗的。不僅要說出操作方 法,還要說出它的適用范圍和普 遍意義。
2、教育隨筆。教育隨筆是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感悟、得失以及心得體會的記錄,也可以記下自己
沒有參與的事實現象和行為過程等。
教育隨筆靈活、短小,一般是為一個材料而敘而議。常常是作者自己的「思維體驗」和「技術專修」。除寫自己的
經驗外,也寫失敗的教訓和其他心得體會等,但不以理論性、思辨性為主,而是以記敘現象、過程為主,議論只是
點睛之筆。
在結構上,教育隨筆有的以記敘為主,重在記下有關的教育教學的現象和過程,篇末簡單表明自己的觀點;有的以
議論為主,敘事簡略,只是議論的引子,著重要說的則是感受和感想。教育隨筆事例要新穎、典型,內涵豐富,議
論要科學、精闢、水到渠成。
3、教育評論。教育評論是對有關教育教學思想、現象、言行和教育教學個例等進行評論的文章。教育評論傾向於
對主體以外的事物作客觀評價,說長論短,激濁揚清,分析出好壞正誤。它帶有一定的理論和思辨色彩,但不需要
有完整的理論系統,大多是一事一評的小型之作。
評論的結構類似於學術論文(包括緒論、本論和結論),但大多是一個事例、一種現象的「小評論」。評論的對象必
須有價值,即有典型意義,有豐富的內涵,有新異色彩。寫教育評論要注意選准角度,深入發掘,找出其多種屬性
中最本質的屬性。教育評論的語言表達要分寸適當、深刻犀利,發人深省。
4、教育案例。案例是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寫作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
強溝通提供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專業化水平。
教育案例的結構包括標題、背景、問題、問題的解決、反思與評論等部分。國內外課堂教學案例撰寫的結構多種多
樣,但分析其本質特徵,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個部分組成。案例背景主要介紹案例發生的時
間、地點、人物等基本情況,交代案例研究的方法與主題等。案例描述主要是描述課堂教學活動的情景。案例分析
是關鍵,主要是運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其內容可以是自己對案例的思考或運用理論進行闡釋,也可
以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撰寫教育案例時,要注意使用過去時態,將有關情節按一定結構呈現出來,不要就事論事,要就事說理;案例立意
要新,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分析要實事求是,有針對性,突出重點,抓住要害,揭示主題,找出依據,支持
自己的觀點。

(來源:《課程教學研究》2005.6)

㈩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伴隨著新課改,大家熟悉的名詞術語就是:創設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經歷過程,並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實踐著。然而,凝眸反思,在課改初期,我們都茫然過,我們的課堂實施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和茫然的行為,固有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並沒有實質的改變,甚至丟了課堂最寶貴的東西——有效。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隨課改的新思想理念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冷靜地反思我們以往的課堂教學,大家熟悉的這些名詞術語又有多少真正的落到實處、收到實效了呢?有人說時效性時課堂教學的生命,那麼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就有了當今的焦點,為了切實提高小學數學的湯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又應該做些什麼呢?我認為具有實效性的課堂一定是講求高質量的教與學的過程,一節高效率的數學課必然有很多因素組成,下面就結合實際情況,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對教材的理解與使用
我們現在使用的數學教材是北師大版的,著套教材給老師留的空間很大,而且就知識本身而言,無論是它的內涵與外延還是深度和廣度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著也要求教師要很好的把握。比如一年級教材中「零的認識」一課,就對「0」的意義進行了拓展,以往的教材「0」就表示一個也沒有,而現在的教材則不單純是這樣了,它不僅表示一個也沒有,還表示起點和分界線,像「零度」它是有具體溫度的。在這套教材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教者在教學時,除了藉助書中提供的信息之外,還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再有就是現行教材在編排的時候,盡管力爭貼近學生的生活,但由於地域不同、城鄉不同等多種因素,教材編排的情景也存在著不符合學生的實際,著就要求教師們教學時要根據學情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恰當的二次開發,要精心組織教材,努力為學生提供科探索性的,科操作性的,便於交流的學習內容,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教者只有在正確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才能准確的把握教材,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才能收到教學的實效性。
二、創設情境
現在的數學課堂,教者都樂於去創設情境開診教學。者就要求教師所創設的情境必須蘊涵數學問題,而且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具有挑戰性的,是為教學而有目的的一種預設,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切記千萬不能讓情境只成為一種擺設,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學習。現在課堂上經常創設的情境有:通話故事情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例如:一位教師在進行「平均數」的教學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他把全班的學生分成兩組,每個小組按要求挑選隊員,哪個小組排球的總數多哪個小組獲勝。老師的要求是:第一小組選出來6名同學,第二小組選出來4名同學,比賽開始了,比賽的結果不言而喻,第一小組贏了。這時第二小組的同學有意見了,他們認為這場比賽不公平,要求重比。這時教者緊緊的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因勢利導,他就說「同學們,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重比了,你們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讓比賽變得公平 。」學生就積極的動腦筋想辦法,從而引出了求平均數。這個情境就是利用了學生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素材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真正的理解了平均數產生的意義,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這個問題。學生學起來也就感到有趣、實在、易懂,就會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的願望,課堂教學也就真正的收到了實效。
三、有效的探究
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內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那麼親歷這個過程的最好方式就是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和課堂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要在課堂上有效的時間里有效的開展探究性學習,老師的組織尤為重要。首先,老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持探究情境,我認為這個情境應該是模擬的,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其次是探究的形式要靈活,根據教學內容可以是個人探究,也可以是組內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教者要積極參與,並給學生必要時的援助,幫助學生順利的完成探究活動。其三,就是老師要組織有效的互動與交流,在探究的過程中,多數是組內的互動與交流,大多數同學對其他小組的探究情況並不知曉,這時老師要組織好全班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講解、表述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獲。
四、 精闢的講解
在課改的初期,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誤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那麼在知識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通過研究、合作等方式,自己去學,老師不能講,只要講就是走老路,課堂上只要學生能討論、能交流、能合作就好,不管有沒有必要。/結果是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後師生都不清楚對所學的知識究竟掌握了多少。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我們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一節課是否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不在於老師講不講,而在於老師講什麼,用什麼方式講。課堂上老師必要的講解有時非常必要,尤其是在知識的關鍵處,老師精彩的點撥可謂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對課堂的有效控制,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
五、媒體資源的恰當使用
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和普及,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對於優化課堂的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多媒體資源集聲、像、色、光天一體,有豐富多彩的視聽效果,化抽象為具體,化表態資源為動態生成資源,讓我們的課堂耳目一新。現在可供我們使用的媒體資源很豐富,農遠工程為我們提供了下載資源和光碟資源。遼陽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平台,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網上資源。優質的資源關鍵在地使用。老師在課堂設計和媒體運用時常常容易追求豐富多彩的視聽與動畫效果,而忽視了學生的注意規律,導致學生最終的注意落點不在教材,而在媒體。過多的無意注意也會使學生無法專心於視聽媒體所蘊含的教學內容,降低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上應把握住運用多媒體的最佳時機。1、用於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時;2、用於活化教學內容時;3、用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之時;4、用於習題的設計等等。總之,在教學中靈活、合理、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讓學生能在充滿現代化科技教學的環境中,置身於濃濃的現代化課堂氛圍中,真正嘗到了科學技術給我們學習帶來的歡樂,就會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對課堂生成的把握
課堂生成性資源,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涌現出的新的超乎預測的生命信息。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過程,無論老師預設的多麼充分,也難以預料課堂中出現的各種情況,變動不居的課堂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孕含了豐富的生成性。老師應該靈活地根據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在學生的真實認知點上綜合把握,應學生而動,應情景而變,敏銳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點,才能演繹不曾預料的精彩。
有這樣一個案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
上課伊始,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長方形,然後引導學生說在哪些物體上見過這個圖形。接下來老師給每個小組准備了長短不同的小棒,讓學生動手擺長方形。因為他們對長方形的認知很豐富,所以操作起來很容易。動手操作之後,老師指定一名學生到實物投影前擺長方形,可是這個學生不知是緊張還是怎麼著,怎麼也擺不好,下面的同學急的直喊:「歪了!歪了……」這里老師安慰那個同學,沒關系,別緊張,你的意思是這樣的,老師幫助把長方形給擺正了。有了圖形,下面老師開始引導學生根據剛才小棒的選取探求長方形的特徵,然後是角的特徵……
上述老師的導入不能說不簡潔,構思不能說不精妙,態度不能說不和藹,但是,就同學說「歪了」這一環節的處理來說,他的確不能算是一個智慧的老師!因為他沒有資源生成的意識,所以他意識不到那「歪了」是一個多麼好的生成資源,更別說是利用了。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說,用四根小棒擺一個長方形。「歪了」太正常了,老師沒有意料到這一點已屬可惜,可貴的是孩子們天真無邪,急得直喊。細想一下,這「歪了」不正是孩子們對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的最直觀最形象的解釋嗎?老師讓學生擺長方形的意思很明顯:通過小棒的選取,感受到邊的特點,然後再通過用三角尺量角,引導學生認識角的特徵。可是對長方形來說,邊和角的特徵應該是並列的,為什麼非要先此後彼呢?上述活動中老師的預設是先認識邊的特點,而實際活動中,學生的「歪了」就是對角的真實認知起點,老師採取了漠視的態度,跳了過去,如果能意識到這個生成資源的可遇不可求,緊緊地抓住它,並且地調整預案,先就這個「歪了」來引導學生理解角的特點,是不是更能顯示出老師的敏銳、靈魂和智慧呢?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呢?
因此,教學時教者一定要抓住課堂上演繹出來的瞬間的精彩,及時的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的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七、設計豐富多彩的練習
練習在數學教學中作用是功不可沒的,因為能及時地對新學的內容予以鞏固;能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成技能技巧;老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所以練習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重要環節。因此,習題的設計一定要精、要新。那麼練習的設計就應該有層次性、趣味性而且形式多樣。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小學課堂實效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