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數學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大膽慎重地改革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教材在七、八年以前應該說是一套很不錯的教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已明顯表現出滯後性。如果用新標准去要求它,當然是不客觀,也是不合理的。因為教材的編寫是時代的產物,教材必然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只有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它,研究它,才是科學的態度。 為此,我們在反復研究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教材的基礎上,採用了五個方面的措施對該教材進行了大膽而慎重的改革。
❷ 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1、個別教學
個別教學就是教師在同一時間以特定內容面向一個或幾個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辦學規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卻能較好地適應個別差異。
2、班級授課
即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進行教學的制度。
3、導生制
教師選年齡大些、成績好些的學生為「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再由他們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它並未持續很久。
4、分組教學
為了適應兒童的學習程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對班級上課制實行改良或改革的實踐。屬於改良班級上課制的是分組教學。
5、開放教學
它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興趣和需要,強調兒童的自然發展, 不拘傳統教學的結構,沒有固定教學計劃、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兒童聚集在一起,根據各自的愛好選擇各種學習活動。開放教學依據的是資產階級「進步教育」的理論。
❸ 小學數學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蘭州一中是甘肅省重點中學,是蘭州最好的中學了。
肅省蘭州第一中學創建於1902年(清光緒28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省屬省級示範性高中。現有教職工180名,其中特級教師4名,高級教師68名,中級教師56名,有教學班級36個,學生2337名。甘肅省中小學計算機教育中心、甘肅省中學人口教育及師資培訓中心也設在校內。學校教育教學設施齊全,綜合實力雄居全省中學前列。
蘭州一中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形成了獨特風格和優良傳統。堅持以「弘毅」為校訓,培養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堅強的意志,團結勤奮,求實創新,全面發展,學有特長。蘭州一中的教育理念是「養德、開智、健體、立美」。蘭州一中的辦學目標是: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兼創名校特色,全面理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穩步科學推進素質教育,因材施教,發展特長,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打下堅實基礎,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人材。
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以德育為主,以科研為先導,以教學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培養目標,堅持「四為主、四結合」(一是以必修課為主,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二是以第一課堂為主,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三是以文化課為主,文化課與勞動技術課相結合;四是以常規教學為主,常規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方面抓教學方法的改革和課堂質量的評估,在課外活動方面抓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活動,在隱性課程方面抓校園文化建設,在校本課程方面抓高一新生的軍訓和各年級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持續提高,學生素質得到全面、良好的發展。學校高考升學率連年保持在90%左右,60%以上學生進入全國重點大學,上線率、錄取率、學科平均分均名列全省首位,各學科尖子學生、特長生更是成倍涌現,1992年以來,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國家級獎73人次,省級獎800多人次;創辦的數學實驗班,競賽成績斐然,多次組團代表甘肅省進入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冬令營,在2003年全國數學冬令營競賽中有兩名同學進入國家集訓隊。學校重視體育藝術教育,培養了一大批體育、藝術特長人才,被確定為排球、田徑傳統校,在七、八屆全運會上被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學生交響樂團聞名遐邇,多次參加全國、省市重要演出及文藝活動並屢屢獲獎,還應邀對匈牙利、美國進行了友好訪問。
學校多次被評為全國、省、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先進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甘肅省中小學德育先進單位,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集體,全國未成年人保護先進單位。1995年9月李嵐清副總理來校視察時對學校教育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學校與國內外中學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加入全國知名中學科研聯合體,與紐西蘭里卡頓高級中學、匈牙利紹莫吉州文法和衛生中等學校、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數理高中建立了友好校際關系。由學校主辦、省教育廳主管的《中學教育科研》月刊已在省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面向二十一世紀,學校在2002年明確提出了爭創國家級示範學校的目標,並得到省教育廳的認可和重視,這對今後蘭州一中來說是一個重大而難得的機會,也是歷史賦予蘭州一中的庄嚴使命和蘭州一中面向21世紀振興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更進一步發揚蘭州一中的優良傳統,振奮精神,勇於創新,為向著創建有特色、現代化、高質量的全國示範學校的崇高目標奮進。
教師和學生都很棒,它的錄取線是蘭州最高的。
具體的看看這吧
經孫如治萌即則軻心水杲庶劉半皎汝邡朴浩欺析
❹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新課堂改革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於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比如默讀和瀏覽,要求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是一種高心智的活動。《語文課程標准》對默讀提出了具體的分段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默讀。但在學生自主選擇時,往往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學懂了什麼」。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雲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著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裡鑽。
4.「你真棒」。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二、對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三、對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裡?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鍾後)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❺ 小學課堂改革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可以怎麼應對
最大挑戰就是課外無腦的補課。
課堂上的知識都是最基本的,很多老師都版是照本宣科,不經權過發散,引導學生去思考,考試又是主要考發散思維的,然後學生跟不上,就去外面補課。
還有很多老是鼓勵學生課外補課,一個人補了,另外的就都跟著去補課了,所以外面的補課機構應該嚴管,現在說是減負,其實是越減越負!
❻ 小學課堂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序號 論文題目1 淺談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及其發展2 福建小學地方性課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課的構想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影響4 廈門市家校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5 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讀6 淺談小學「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7 美國小學教師教育的基本特點及啟示8 小學習作評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現狀的分析及其啟示10 中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及啟示11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教師的審美素質12 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和的問題與對策13 集美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調查研究14 試論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特點及其培養15 當前語文課堂評價的誤區與矯正16 不同家庭結構對兒童個性的影響17 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策略研究18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19 網路成癮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20 小學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初探21 試論家庭教育在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的作用22 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2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24 關於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感調查研究25 當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26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27 新課改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誤區初探28 淺析中國現代母親教育29 關於課堂提問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的思考30 傳統個別化教學與網路個別化教學之比較31 福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班學生職業意識初探32 廈門市小學生課余培訓調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師的成長策略34 淺談小學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的策略35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問題及對策36 台灣「感恩教育」教學範例闡析37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課堂教學38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探究39 淺析當前教師評價體制40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情感教學的策略41 小學教師教學語言現狀調查與分析42 重塑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43 淺談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44 論推廣少兒經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敗關鍵45 放飛語文課堂 開辟求知天地46 「任務驅動型」口語交際教學模式的構建47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造型之比較48 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49 中美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比較分析與啟示50 台灣電視節目對大陸中小學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以廈門市翔安區為例51 小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52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誤區初探53 廈門市民辦小學現狀調查與研究54 新課程背景下討論法的探索55 關於小學生視野中優秀教師的調查研究56 小學教師「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詞義教學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較及思考59 小學科學教學中「有結構材料」的研究60 大學生團體心理咨詢內容分類研究61 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的應用與設計62 農村小學開設科技活動課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區為例63 21世紀中小學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時期小學班級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66 小學古詩教學要加強審美教育67 信息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策略68 淺談小學科學課科學探究活動的現狀和策略69 關於小學口算教學的幾點思考70 台灣小學教師教育的優勢及其啟示71 小學數學生成性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72 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的誤區及改進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74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誤區及對策75 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培養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77 試論當前小學的科普教育78 小學生課外閱讀策略探究79 試論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情感教育80 試論金庸武俠小說對小學生的影響81 淺談互聯網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82 高等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小學教師素質之見83 「概率統計思想」教育對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影響84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探討85 海峽兩岸小學段「統計與概率」的比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喚對話教育87 關於小學校園安全教育問題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較89 教師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角色淺析90 廈門市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調查研究91 電子檔案袋在小學評價中的應用92 淺析小學生收集和處
❼ 如何讓現代化教學手段走進小學課堂方案
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多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作者(來源):撰寫:葉淑賢,上傳:劉素芳
高明區荷城街道西安實驗小學英語科組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我校是一所城鄉結合的小學,學生現有1422人,共有27個教學班。學生生源復雜,有來自農村的、城區的、還有一些是外來工子女。他們的學習環境、家庭環境、學習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同時由於英語的學科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樣導致我校的學生的英語成績很不均衡。同時,隨著所學語言知識的增多,內容的加深,尤其是詞彙量的持續增加,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學生因學習滯後而產生厭學、怕學情緒,從而導致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求知情趣淡化,主動性弱化,學習能力退化,從而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素質和英語知識水平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英語教師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小學生學習英語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小學英語教師都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激趣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通過游戲、表演、唱歌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2.通過事物、動作等直觀手段激發學生興趣。3.通過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4、通過創造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等。這些激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初學英語者的興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教學過程部分提出:教師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科研興教的大氛圍帶動下,我們充分認識到課題研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在教研中,我們感到必須探索一種新的現代化的教學形式,才有利於小學英語教學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提出了《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多方面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課題研究。
(二)課題提出的意義:
1.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優勢:
(1)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於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
(2)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生已有的知識是創造力發展的材料和工具,多媒體和網路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利於學生積累知識,從而為他們創造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3)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葯。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包括語音、詞法、句法甚至習慣用語)修正自身的錯誤,這對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課件中的跟讀、模仿、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互動式訓練,也有利於學生認知發展和思維訓練。
(4)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有利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堂容量的大大擴充,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容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5)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擴大課堂容量。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把所有的資料進行鏈接,極大地方便了教學。
(6)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通過網路資源學習,可以彌補課堂的不足,拓展學生訓練的空間,發展學生的能力。
2.開展此課題研究的意義:
(1)本課題研究主要是在實踐層面探索,可以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探尋更好的途徑,使現代化教育手段能更好地應用於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同時,提高教師教育的技能,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2)本課題研究可以很好地理論聯系實際,豐富理論研究,為理論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課題界定與假設
(一) 課題界定:
1.現代化教育手段:指充分利用現代視聽工具和信息傳播工具進行教育和教學,擴大教學范圍,提高教學效率。
2.多媒體技術:它集幻燈、錄音、電視、電影、計算機等多種現代化手段於一體,可以對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色彩等多種信息進行優化組合,把靜止的文字、符號變為動態的圖形、圖像,使教學內容立體化。它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交替進行。
(二)課題假設:如果我們開展此課題研究,通過現代化教育手段集成在一起的信息能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觀,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信息量;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縮短了信息在大腦中從抽象到具體的轉換過程;使小學生身臨其境,高度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實現學與教的互動;可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英語課程標准》明確地指出: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和語言運用。英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學生學起來往往覺得枯燥。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特徵,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還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案,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索,力求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想方設法以新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興趣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他們的注意,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而現代化教育手段恰恰為此而提供了優化的手段。因為在英語課堂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可以高效率地促進英語課實現培養英語語言能力的目標,是優化英語課教學的重要途徑。
(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兒童富有好奇心,他們對一種語言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因此,在剛剛開設英語的班級同學們對英語都充滿了好奇,心情既興奮又激動,課後對於第一節課上出現的詞句也會經常性的模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學生唯唯諾諾,不喜歡舉手發言了;還有一些學生生性好動,十分愛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學習的動力,學習目的性不明確,上課不能專心聽講,對教師的提問無動於衷,似乎與自己不沾邊,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教師追一追,催一催,他們就動一動,勉強應付,被動對待。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逼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願望。」可見,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來源。當學生對某項知識真正發生興趣時,他將會千方百計調動自己的潛在智能,積極主動地去獲取,它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和學習的情趣,是發展智力必要的條件。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學生的注意力較易分散,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教學利用各種教具、學具、投影、電影、攝像、錄音等媒體,集聲、光、形、色於一體,能夠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能使之轉化為學習的激情。
(三)國務委員陳至立說過:「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為了爭取在新世紀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加快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現代化。」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其大信息量、鮮艷的色彩、精美的動畫、圖像和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等獨特優勢,使課堂教學改革成為可能。教育部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指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的學科中。」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悄然走進小學英語課堂,這無疑給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如何利用電視、電影、錄象、錄音等電教設備重現實際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研究在小學英語教學課堂中如何設計、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教學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陣地,如何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現代化,我們該如何設計呢?又該如何組織和實施呢?這將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三)英語課堂教學現代化的效果評價與調整策略。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任何一種教學,最終要反映到教學效果上來,按照教學目標,你是否達到?學生興趣如何?我們都要有一個好的效果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找出缺點和不足。
(四)如何指導學生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學習,為學習服務。
五、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實驗,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一)通過研究,探索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豐富,使課堂變得有趣、活潑,使學生不僅善學、樂學,而且學有成效,學以致用,培養一大批樂學、會學的小學生,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促使兒童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提高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英語運用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知識和情感基礎。
(二)通過研究,切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走進新課程,適應素質教育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如何把較復雜的教學內容寓於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不知不覺地主動學習,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加工,加以內化,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開創英語課堂活動的新模式。
(三)通過研究,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通過研究,讓教師學習課件的設計、開發,學習計算機的網路知識,學習教學音像的製作,例如英語聽力材料,故事CD,歌曲CD等,以更好地為幫助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創設生動、科學的學習情境與知識背景等課題研究服務,也為師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通過研究,實行英語課題與其他學科整合,把現代化教育手段引入到其他學科中。教師能開發有效的教學CAI,發揮校園網的功能,做到資源共享。
(五)通過研究,培養學生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輔助學習,收集學習材料。
六、課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課題研究對象為一到六年級,每級抽取兩個班(家庭擁有電腦或會使用電腦的學生比率較高的班級)來進行實驗,一共10個班,研究對象總計679人,男生 374人,女生305 人。為什麼沒有全部班級參與實驗,主要是為了便於將實驗班級和同質的非實驗班級進行研究效果的對比。
(二)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所謂行動研究法,就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途徑,起源於美國。所謂行動研究,其特點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前兩步是實踐階段,與正常工作任務一致,後兩步是反思階段,對實踐的結果進行觀測,看任務完成得如何,然後尋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對策,以便指導下一階段的實踐。根據行動研究法的「問題——計劃——行動——反思(問題)」的基本程序周而復始地對教學實踐進行觀測和改進。在此課題研究中,我們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並且研究在課堂中該課件的運用效果和操作可行性,然後進行反思、改進。因此,我們採用行動研究法,讓實驗者把研究和實踐結成一體,通過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2.案例研究法。包括:(1)學生案例——在每個實驗班選取上中下三層次各三位學生建立研究檔案,記錄他們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變化和發生的典型實踐,例如學生成績的前後對比,應用現代教育手段收集學習材料,製作英語電腦小報,美化校園,參加各類的英語競賽活動的情況等。(2)教學案例——每階段教師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教學案例等。(3)課件案例——在每個研究專題中選取一些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有待解決的教學課件進行研究、分析,尋找解決的辦法,不斷反思、改進,同時選取一些優秀教學課件進行推廣使用,達到資源共享。
3.觀察法。
採用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如在實驗前、中、後期通過問卷調查,分析、比較學生對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態度,學生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學習的情況,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表現,態度來調整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與操作。
(三)效果檢測
1.問卷調查。在課題研究的開題啟動階段,我們採用問卷的形式對實驗學生對英語的興趣狀況、學生對教學課堂中多媒體課件的興趣進行調查、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教師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確立了課題研究的初始數據。因此,課題組在課題研究前、後兩個階段分別以交談以及問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調查,用以檢驗課題的研究效果。(見附表1-8)
2.實行縱向和橫向對比。縱向對比:通過合理設計的前測、中測、後測的學科學習卷進行前後效果對比。橫向對比:通過校內外全級以上學生參加各類測驗、競賽等成績對比,通過實驗班與非實驗班的對比。
七、課題研究周期
本課題的研究周期為兩年(2003年7月——2005年7月),主要為以下階段:
(一)准備階段(2003年7月——12月):
課題組學習相關理論、選定課題申報,進行開題論證即論證課題研究的價值意義以及課題研究所起的促進作用。進行課題人員的培訓。工作重點及具體安排如下:
1.撰寫課題行動方案:2003年7月——8月 執筆人:葉淑賢
2.課題論證:2003年8月——2003年9月 (全體課題組成員參加)
3.課題組成員培訓:2003年9月——12月,採取講座與交流的方式進行培訓。
(1)學習相關的現代教育手段的理論知識。(負責人:葉淑賢)
(2)教師學習多媒體課件製作的技能。(負責人:魏小玲)
(3)教師學習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聽力材料,如錄音帶的製作,自然英語語音軟體的使用。(負責人:劉素芳)
(4)教師學習上網的技巧和登陸K12平台的技巧。(負責人:魏小玲)
(5)教師學習製作個人網頁的技巧。(負責人:魏小玲)
(6)組織教師外出參加相關的學習培訓和課例觀摩。(負責人:葉淑賢)
4.實驗前印發相關的問卷調查(表1--表10,見附件)(負責人:李華玲、關惠群)
學生英語學情調研:
在實驗前、後對實驗學生進行學習英語的興趣、上網條件、上網內容、對課堂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態度等進行調查。通過發放調查表方式,輔以部分走訪、座談等方式對實驗學生的上網情況做詳盡的了解和分析,為課題實驗班的建立與整合提供科學的依據。本環節將於2003年9月底提交總課題組一份《實驗前學生學情調查分析報告》。
❽ 如何優化課堂結構,提高小學數學教育質量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日趨重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課堂效率最大化,提高40分鍾的教學質量,是教師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把小學生當做學習機器現象屢見不鮮,這個問題已影響到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到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足夠重視。然而,既要減輕小學生學習負擔,又要提高教學質量,這對矛盾如何解決?我個人認為,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 一、精心備課,不上無准備之課。 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做好每堂課的課前准備工作,每一堂課,不管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要精心備課,做到吃透「兩頭」。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同時要做好課後教學反思。①備教材要做到:教材中的教學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點,突破教材中的難點,問題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展開,問題的提出要有序、有效。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要科學合理。板書的設計必須清楚、規范,有提示作用,而不是雜亂無章。作業量設計適中(根據不同年級來確定作業量);②備學生要做到:對學生要了解每個人的個性和特點,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態度,因材施教,分層次提出要求。這兩點做好,上起課來,才能做到一環緊扣環,一氣呵成,不浪費一分一秒,最大化發揮40分鍾的課堂效率。③做好課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一種思考和提升。通過教學反思,可以總結出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為下節課做更充分的准備。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向40分鍾要質量。 課堂教學結構是由很多的教學環節有機組成的,教學環節有先有後,有主有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抓住主要環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向40分鍾要質量。現以小學數學例子來加以論證。 1、課前訓練(3—5分鍾) 課前訓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基本訓練。例如教學低年級數學,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法和相應的除法,以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是小學數學四則計算的基礎,要求學生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這就要長期訓練,教師可以在每堂課開始,用二、三分鍾的時間,結合教材採用視算、聽算、口算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訓練。這樣的基本訓練,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使學生節省計算時間,提高計算準確性。為下階段學習四則計算打下扎實基礎。 ②復習舊課。「溫故而知新」,通過溫習,知識的遷移,從而達到新知。小學數學教材的系統性很強,起始教材是後繼教材的基礎,後繼教材是起始教材的發展,因此,課前要根據學習新課內容的需要,復習好相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課鋪路搭橋,為學習新知識做好導入准備。這樣,上課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為教學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准備。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這課,可讓學生說說學過的幾何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特徵,通過比較,歸類,為學習「圓的認識」鋪路搭橋 2、教學新課(15—20分鍾) 教學新課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教師必須把握住,處理好,我們一般可以這樣做的: ①明確教學內容。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學新課時,簡要說明教學內容及其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渴望學好新知識。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這課,可讓學生判斷老師的臉,再尋找學生中圓圓的臉,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望。 ②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生自學課本知識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學會學習方法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有效方法。教給學習方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為了防止學生自學的盲目性,學生自學前課本前,老師根據教材內容比較系統的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學,從書中找出問題的答案。例如,教學一位數除多位數1076÷3時,在布置學生自學之前,可以設計這樣的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第一個問題:商應寫在哪位上?第二個問題:每次除得的余數比除數大還是比除數小?這樣,有利於學生初步了解新課知識內容,有利於教師抓住新課知識要點。 ③老師點撥。小學生的自學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而且程度也不盡相同,有看懂的,也有看不懂的,還有似懂非似的。在學生自學課本後,教師要依據所提出的問題,收集反饋的信息。對學生所能理解的問題不講或少講,對學生不能理解的問題通過點撥,力爭做到點在點子上,拔在要害處。如教學「圓的面積」,當學生通過自學、動手操作後,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不是很理解時,老師可這樣提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我們把圓形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那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多少」,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的「什麼」。經過老師這樣點撥,學生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就豁然開朗。 ④做好課堂小結。好的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精彩之處。老師在講解新課後,要結合實例、算式,先引導學生小結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再引導學生自我小結出結論,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老師才給予點撥,直到完整為止。應當注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決不能輕易在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把結論告訴學生。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這個內容,在小學階段,教師不必對圓的定義進行教學,但要引導通過學生觀察、比較,梳理,讓學生小結出:圓是一個平面圖形,曲線,封閉曲線,曲線上的點到中心的距離都一樣長。象這樣的結論一定要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然後全班交流。使學生加深對圓本質屬性的理解。老師切忌包辦代替。 3、課堂練習(8—10分鍾) 課堂練習是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是鞏固知識的必要措施。因此,練習題設計好壞又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師要把課堂練習題與講解新課放在同等的地位。備課時就要全面考慮,練習題的內容、形式、數量在教案中固定下來。然後根據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必要的糾正和補充。教師要認真收集學生課堂練習反饋信息,捕捉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或進度。 4、布置作業(4—5分鍾) 每節課的作業量,根據不同年級,低年級一般在課堂上完成,及時消化所學知識。中、高年級布置適當的家庭作業,有利鞏固學過的知識。作業要設計出三種類型,①基礎題(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完成)。②一般題(讓學習成績在中等的學生完成)。③提高題(讓學習好的學生完成)。分層次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當然,課堂教學結構和時間安排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教材內容和課型可以做一些調整、修正,但總體框架是不變的,這樣安排,把最佳時間用在新知識的教學上,基本上做到時間過半,新課教學任務完成,講練時間各半,既保證老師的講,也照顧到學生的練,這樣的課堂教學結構,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克服「滿堂灌」, 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有利於講練結合,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40分鍾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❾ 小學數學課堂主要是改革哪些方面
我們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標准粗線條地確定為五個方面: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學生投入數學學習的程度;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體現的情況;數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 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這一項指標主要評價師生關系是否和諧。
❿ 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一般是分為:
1.知識導入(即揭示課題),
2.認識感知,
3.問題呈現,
4.學生自主探究,
5.反饋討論,
6.嘗試運用,
7.課外延伸.
不過不同科目也有不同的基本結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