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如何建立科學高效的生態課堂」的教學評價百度
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告訴人們:只有當我們的小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境界上感到無拘無束了,小學生的學習情趣才真正意義上被激發出來,小學生的學習課堂也才真正意義上藉助了生態形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力求做到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們的小學生去感到無拘無束。首先是導入新授要力求做到巧妙,巧妙地新授導入能使我們的小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無拘無束的學習狀態;巧妙地導入可讓我們的小學生似「初生牛犢」不畏虎矣!雖然數學學習的知識與體能數學思想數學問題的解決,乃至於情感態度的建立對於小學而言都是陌生的,但當我們的小學生進入了一定的理想的無拘無束的學習狀態時,我們的學生總能很快地從陌生到熟悉的。再次,數學課程流程的推進更應當是無拘無束的。數學課堂的推進對於小學生而言應當是學生自然生命體驗的旅程。作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思路、學習規律;應當尊重教學過程的自主性,動態性;積極去謀求充滿生動的課堂情景。如果失去了對學生的尊重,則無從談及生態課堂的構建,尊重學生是我們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最起碼的師德規范,做到了對每個生命體的尊重,學生則能在無窮的知識海洋里暢游。
Ⅱ 如何評小學科學課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更好地落實科學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進行了單元前置探究課、探究發現課、單元生活探究課三段式課堂教學流程的構建。
單元前置探究課——授之以漁
單元前置探究課是進行一個新的單元學習之前的一種課型。這個課型產生的原因首先是實驗材料不足,「做中學」是學習科學最顯著的特徵,但由於實驗材料不足,經常無法進行實驗。材料不足不是常規儀器不足,更多的是生活材料不足,比如學習溶解時,常規的材料高錳酸鉀、燒杯實驗室都有,而像食鹽、白糖、麵粉、奶粉、洗衣粉、葯的沖劑等如果准備不足,就會影響實驗。考慮到節約成本,不少分組實驗變成了教師演示實驗,回到了以前的學生聽科學、看科學的老路。其次是實驗活動效率不高,學生沒有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能與方法,即使做實驗,表面看去很熱鬧,吵吵嚷嚷,只是為活動而活動,活動成了一種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做到三動——動手、動腦、動口。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開發了單元前置探究課這一課型。
單元前置探究課的內容包括:一是探究點的培養,根據本單元各課內容的特點或學生的能力水平、年齡特點,確定要培養的點,可以是方法、能力或知識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還可以是習慣養成方面的。單元前置探究課相當於自編教材上課,探究點是培養目標之一,依託點即是達成目標的載體。二是預習本單元的內容,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分小組讓學生簡單預習本單元的內容,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如果是與本單元的內容有關且很簡單的問題,可現場解決;如果是與本單元內容無關,但有一定研究價值且適合學生研究的,可給予學生恰當引導;如果是本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則不予解答,留作懸念,到學習新課時再研究,並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作好材料、資料、行動上的准備。如果學生的問題過多,來不及交流,可把問題課後交給老師,以便於老師備課。三是分組准備每課的活動材料。教師以表格的形式列清本單元每課所需學生准備的活動材料的名稱、數量、帶來的時間及何人准備等,小組長負責督促落實。老師在課前要了解學生帶來的材料,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以保證實驗課及所有的探究活動優質高效正常開展。
單元前置探究課的目的首先是讓學生做到會學習。具備學習的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具備學習科學的品質,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讓學生主動學習,通過讓學生預習本單元的內容,從心理上和行動上對相關問題作準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其次就是讓學生做到能學習,具備學習科學的物質基礎,使學生能有條件學習,不再是紙上談兵。
探究發現課——收之以魚
探究發現課是學習教科書的內容。由於在學習新單元之前已經進行了單元前置探究課的學習,所以學習教科書就顯得比較輕松。雖然我們增加了單元前置探究課和單元生活探究課,但總課時數不會因為增加這兩類課型而完成不了教科書內容,因為我們對教科書進行了改編和重組,可以節省課時。比如像「動物王國」單元包括《螞蟻》、《它們都是鳥》、《貓和兔》、《多樣的動物》,「生活中的材料」單元包括《木材》、《紙》、《陶瓷》、《金屬》、《玻璃與塑料》,每個單元經過整合只需3個課時就可以完成。單元前置探究課掌握了研究某一動物或材料的方法,在第二課時,每個小組自主選擇一個專題進行研究,通過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再加上單元生活探究課就可以了。還有像春夏秋冬四季星座,教科書用了4課,我們只需兩課時就能完成。單元前置探究課掌握方法,課下觀察完四季星空後進行一個匯報交流就可以了。
在探究發現課上,老師要注意好「三動」。一是自動,即提出問題、猜想假設環節,體現學生的自主發現問題,調動他們已有經驗進行有根據的猜想。二是互動,即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匯報交流、獲得結論環節,體現自主基礎上的合作探究原則。做之前要做到先動腦,即明確做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分工、時間等,做之後要學會根據實驗現象推導出結論。三是助動,老師的「助動」要貫穿在教學的始終,並在適當時候進行。做到巧妙地引導,恰當評價,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單元生活探究課——用之以魚
單元生活探究課是學習完一個單元後所進行的一種課型。受學生的年齡特徵和遺忘規律的影響,在探究發現課上,「科學與生活」這一環節處理不夠、不到位,沒有充分展現科學課的獨特魅力,沒有很好地發揮科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獨特優勢。
單元生活探究課的內容包括:一是梳理歸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整理歸納本單元的收獲。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掌握總結的一些方法,比如三維式、表格式、示意圖、知識樹、韋恩圖等。首先是自主整理,可以是課前也可以是課上,可以是分小組、分課題,也可以就整個單元進行梳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形成書面的、系統的、完整的體系。其次是交流評議,不僅要關注內容的完整,還要關注形式的靈活,做到簡明扼要、條理清楚,教師的指導是由扶到放。最後是自我補充完善,在評議的基礎上自我修改,不斷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二是學以致用,運用自己的收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解釋生活現象。問題要做到生活化,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釋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三是心中疑惑,提出自己想繼續研究的問題。
單元生活探究課的目的首先是達到使學生樂學的目的。因為整理本單元的收獲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體驗到收獲的樂趣。其次是達到使學生好學的目的,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科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體驗到學習的實用性。再其次是達到使學生善學的目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單元的學習並不代表著學生所有問題的解決,給學生一個提出自己問題的機會,能讓學生的研究向縱深發展。
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區廣大科學教師在課程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真正做到了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同時,也使教師克服課堂教學中容易存在的定式,不再拘泥於自己過去習慣採用的某種教學方式,因而有利於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精益求精,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更加豐富充實。
Ⅲ 淺析教學方法及其重要性
摘要:我們應該始終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正在成長發展的的鮮活生命體,依據生命的特徵,遵循生命發展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靈動地運用評價策略,通過評價理念的准確把握,評價內容的明晰融通,評價方式的靈活選擇,評價語的靈活運用,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總體發展,使學生成為充滿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鮮明個性、富有創造智慧的人。教師的評價對於學生來說,有一份獨特的力量,學生期待著老師中肯的評價。讓個性化的教學評價如種子般播進學生的心田,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生根發芽,開出自信的花朵,結出成功的果實,綻放生命的光輝。
關鍵詞:主體性;全面發展;因材施教;
淺談教師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從第一個工作日開始,作為一名新任小學教師就要全面承擔對其學生進行教學的責任,履行與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們同樣的職責。這些工作任務不是為了使其逐漸提高技能和知識而循序漸進地增加的,新任教師是一邊全面履行教學職責一邊學習提高同時,我們應該遵循「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重視學習」的基本理念。
小學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規教育的初期階段,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為獲得生存和發展而必須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就其對象而言,是面向全體兒童;就其目標而言,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就其內容而言,是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初級階段和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整個國民教育的基石,具有「基礎性」的特點。
小學教師作為一種專業性職業,由於其服務對象和工作方式不同於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具有自身的專業特性。
從服務對象看,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低,獨立自主性較差,在他們進入小學後,會把對父母的依戀遷移到教師身上,對教師形成強烈的依賴感。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要求小學教師確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人才觀,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學生。
從工作方式看,更強調技藝性。小學教育以綜合課程為主。我國《小學教師專業標准》(試行)中指出:「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要「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引導小學生體驗學習樂趣,保護小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小學生的廣泛興趣、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根據小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結合小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小學生主體性,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一與式等教學方式;鑒別小學生行為和思想動向,用科學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矯正不良行為;妥善應對突發事件。」小學教師應該知道不同年齡的學生適合學習什麼,採用什麼方法和步驟進行。
烏申斯基曾說過:「在教學中,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流露出來。」小學教師由於各自的基礎不同,經歷不一,個性也存在著差別,在教育教學、班級管理、人際交往方面表現不一。對自己是一種資源,對別人,甚至小學初任教師群體也是一種資源。尊重不同的個性,充分利用這種差異,進行資源優化、整合,做到優勢互補,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就是一種提高。
小學教師不僅在現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而且在學生的未來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為教師作為文化知識佔有者、傳授者的角色逐漸淡化,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幫助學生自主發現、組織和管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師生
Ⅳ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學科學課堂必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五點做法。
(一)利用學生親身感觸,創設教學情境。
讓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成為教學設計的有用資源。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我們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創設學習情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產生「情境效應」,它能有效地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從被動學進入主動學狀態,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課件打出字幕: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接下來播放災後損失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由於對這場大地震學生們非常熟悉,就使得學生在驚心動魄的事實和觸目驚心的損失數據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現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去。
這樣,使我們的科學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用鮮活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使學生實實在在感到科學知識有用,體會科學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過程中。
(二)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教學中,我們分析學情後認為:學生對水中加鹽能夠增加水的浮力科學概念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學了解到這一基礎,就可以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增加物體的排水體積上,做好小潛水艇的沉浮實驗上。
這一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是「讓學生親歷探究,找到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 基於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本節課就是要讓他們再度體驗和經歷這一系列探究過程。
(三)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
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蘊涵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帶給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在「觀察水」的教學中,每組一套學生實驗材料:牛奶(或有色飲料)、白醋、糖水、水裝在燒杯里,准備幾根筷子用於品嘗。在教學中,如果選擇替代實驗材料一定要考慮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材料不當、分發材料的時機不當等都會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困難,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有效指導,及時反饋和評價也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肢體語言,及時了解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程度和學習的狀態,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行為:激勵性評價、調節語氣、講話的頻率及需要重復或細講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引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巧妙的進行激勵性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的溝通,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我們還可以通過提問、分組討論等形式從學生的表述過程中,及時准確地獲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法、思維途徑及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實驗課上可以問學生實驗要控制哪些因素?實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以及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取結論的過程中,當學生不能圍繞研究問題展開時,當學生在交流中詞不達意時,特別需要教師及時的有效指導。
(五)通過及時復習,促使學生鞏固科學概念。
在課的起始階段,適當的對上幾節課的科學概念進行復習;在課的結束階段,利用多種形式對本節課或單元的科學概念進行練習。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做練習的准確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來全面獲取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和掌握科學概念的情況,而後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給予恰當的彌補和點撥,以便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一個再學習、再理解吸收的過程。適時、適度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教學過程是一個鮮活的動態過程。所謂「教學有法,貴在得法」,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在,促進學生可持續性地發展。只要我們教師肯動腦筋,那麼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還會有很多,這也正是我們科學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
Ⅳ 評價教師教學有那幾個方面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對組成教學活動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而不能以點代面,一概而論。
由於教學系統的復雜性和教學任務的多樣化,使得教學質量往往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來,表現為一個由多因素組成的綜合體。
要求
1、 明確多次評價的目的和評價對象,以解決評價的方向性問題。
2、 明確每次評價的內容,評價的具體目標。
3、 明確為評價而准備的條件。
4、 對評價資料進行客觀、科學的判斷。
評教作用
1、激勵作用
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督和強化作用。通過評價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經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常進行記錄成績的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
2、調節作用
評價發出的信息可以使師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教學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工作以達到所規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揮的調節作用。
3、教學作用
評價本身也是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智力和品德也有進展。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Ⅵ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我們發現:「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學流程設計,形成了鮮明的結果對比」 。這種現象引發我們對小學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我們一貫提倡的「課堂教學向40分鍾要質量」……要的是什麼質量?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大量的成功教學案例已經證明,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和《杠桿》(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環節設計要有開放性,幅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沒有過多的干預學生的活動,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因此,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節探究課,教師都希望學生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像科學家一樣真刀實槍地干科學,但有時卻不能如願。學生可能只對探究活動的某一環節感興趣,探究目的不明確,說不出這節課有什麼收獲。教師的心裡只能留下遺憾。如製作彩虹時,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噴水,卻不分析彩虹不會出現的原因。教學《熱脹冷縮》時,學生只對吸管中的水滴會往外推,向里流感興趣,到底是水還是空氣在熱脹冷縮,全然不顧。一節課下來,熱熱鬧鬧,為動手而動手。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思維相脫節,探究只成為一種外在形式。
因此,在學生探究動手前可以先請學生設計一份實驗方案,把原來直接向學生提供材料而讓學生想一想需要什麼材料,怎樣做比較合理,在動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探究中一邊動手一邊做記錄,再想想探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留一點時間請學生進行課後反思,談談探究的體會和感受,相互之間做一些評價。這些環節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指手劃腳或省略,使學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在探究中教師要預想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醒學生注意,達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亂。因此,備課要備兩頭,課前向學生調查。一般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都有根源,教師要善於疏導或對症下葯。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學課最易被察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認為科學教育評價可有可無;往往以筆試為主,偏重知識記憶、理解的考查;測量的結果是學生「知道」什麼,而不是學生「會做」什麼。而在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了科學課程的評價理念:「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不強調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而重視學生探究過程的體驗,重視科學素養的養成。」因此,其評價體系必然不同於傳統單一的一張考卷、一份成績的評價,而應該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重點從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志趣、態度、技能、方法、思維水平、活動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為了體現上述評價理念,我們設計、嘗試了幾種評價工具,把評價嵌入到教學活動中隨時進行,將課程、教學、評價融合在一起,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Ⅶ 開設小學科學的重要性
一、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的課程。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也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中包含了許多與科學有關的內容以及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課程也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科學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他們語言的准確和精煉,提高他們表達和辯論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科學和數學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科學課程特點之一就是定量表達和使用邏輯推理。數學可以在科學探究中作為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學課程又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實例。小學
二、《科學》教材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在使用這一教材中,我感覺這一教材在編排中充分考慮了學生在生活環境、經驗背景、個性特點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設計製作、綜合評價等多方面都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創新空間。它並不像小學自然教材那樣內容非常的固定,實驗過程、方法非常的單調、一陳不變,而是相當的靈活,教師可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調節,而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創新的空間,因此,我覺得這 一教材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三、科學活動有利於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科學》真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兒童的童心、童趣,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的親身經歷的機會,促使他們去自主地參與、主動地探索,在參與和探索中有所收獲。同時有機地把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同時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勇於探索和質疑的科學精神。
四、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猜想活動和師生、生生的交流活動。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由此可見猜想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一方面、正確的猜想會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在以後的活動中更加大膽地去猜想,去實踐;再者即使是學生猜想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時,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也會從中有所感悟,去不斷地實踐和探究,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光靠猜想還不行,要勇於去實踐,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覺得教材設計的猜想活動這一環節非常好,它對學生進行好探究活動、學習好科學有很大的幫助。
Ⅷ 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教學怎樣評價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大膽嘗試,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自覺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體驗獲取科學知識過程的快樂,產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初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第二階段的培訓,我認為上好小學科學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利用科學課實驗教學的開放性,激發學生興趣。科學課的實驗教學許多內容涉及探究性活動,而學生探索活動的空間除了教室外,更多的應是大自然。因為大自然中蘊含著無限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學課回歸大自然,做到室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課內外結合,要讓學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取科學。 二、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科學探究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提出問題、提出假設、作出計劃、進行調查、進行研討、進行評價等。通過學生親自參與,親自經歷,親自體驗,才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學的真諦。如《聲音的產生》一文,在教學過程中,當讓學生說出一些能發聲的樂器後,就讓學生討論:「它們是靠什麼發聲的?在發聲時這些物體會產生什麼現象?」於是,學生盡情「玩」手中的樂器,觀察它們的發聲部位、觀察發聲時的變化現象等,互相交流、爭論,最後總結出:聲音是靠物體振動產生的,物體在發聲時都會產生振動現象。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感受身邊的科學,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周圍的物體發出聲音,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於是有的撕、搓手中的紙片,有的敲擊塑料瓶,有的彈皮筋……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使他們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有關聲音的知識,同時也訓練了獲取知識能力和方法,得到了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三、強調教師要大膽放手、只掌控教學的方向。 學生對周圍繽紛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科學教學應該是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教師要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比單純講解更有效。我們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學科學的廣闊天地;我們不要把鈴聲當做探究科學的起點和終點,課後也有探索和發現的無限良機和靈感。探究科學的活動不是一節課能完成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之舉。所以要上好科學課,教師要樹立開放的觀念,盡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靈活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合理利用、積極開發課程資源,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要根據學生在探究研討活動中的進程,掌控好教學的大方向,隨時注意調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當好問題情景的創造者、探究活動的促進者、學習矛盾的挑起者、課堂方向的調控者。 四、強調學生的質疑探究、培養創新精神 一切創造都來源於實踐,一切真知都來源於疑問。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用各種器官去感知實驗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而且要鼓勵他們大膽的創設情景、設計實驗方案、解決實際問題。從設計到解決的過程,就是他們多種思維綜合發展的過程,也是創新精神的萌芽誕生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從頭到尾去體驗全過程,他們的創造潛能才得到開發、創造能力才能以培養。 總之,教師要想上好科學課,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正理解什麼是科學,並且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之,以科學的方法教學之,以科學的精神探索之,這樣,教師才能教得有效,學生才能學得有趣。
Ⅸ 淺談在新課改下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來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融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1、科學學習評價單。結合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設計出科學學習評價單,讓學生盡量詳細地記錄他們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一邊做一邊寫下每個階段的思考。教師在課後通過分析每位學生的科學學習評價單,從中評價其學習情況。
2、技能操作評價。對技能學習型的實驗操作,如溫度計的使用、指南針的使用等,可以使用操作評價表,請小組長分別評價每位組員的操作技能,從中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3、小組競賽。平時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可採用小組競賽的評價方式。教師在黑板上寫出各組的代號(可以事先作一套各組的標志,用時貼在黑板的一側),當小組或組員表現優秀時,就在該組標志下方加分,各組累計的總分在每次單元評價前結算成該小組每位組員的平時學習成績。
4.單元評價。單元評價時以筆試為主,作為單元學習終結性評價。要特別注意評價目的,盡量避免單純的偏重知識記憶、理解的考查。(1)挑選重要的、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再次學習。(2)單元評價能使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思考。(3)盡量採用影片、圖片等媒體或實物,創設具體生動、活潑有趣的評價情景。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科學教師應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的宗旨,設計每一教學環節,甚至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