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更好地做好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一)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方法,將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轉換成對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策略與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以及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劃的過程。
教學設計
(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 2)教學背景分析(教材、學情)
( 3)教學目標(三維)
( 4)教學重點和難點
( 5)教學流程圖
( 6)教學過程(資源、模式選擇)
( 7)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 8)評價標准
( 9)板書設計
(二)教學設計中的困惑
困惑一:不知教學設計每一項具體寫些什麼
困惑二:如何進行學前分析
困惑三:不知教學重點、難點該如何確定
困惑四:不知如何進行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三)如何開展教學設計
(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學科課程標准》是指導教師教學的依據;
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
指導思想將影響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等;
這一部分也是依託、體現新課程理念的環節。
( 2)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要分析本階段內容在整體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節課在本節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
學生情況:學生的基礎狀況,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所選擇的主要教學方法及原因,(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
技術准備:包括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
( 3)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的主語是學生
目標要體現出學生要掌握的技術內容
目標要體現出學生技術應用能力方面的內容
目標要體現出對應課標中課程目標中的內容
目標要體現出能力層次(學習目標的行為動詞)
(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本節課的主要支撐部分(不宜很多)
教學過程中應該有一定的篇幅和時間用於突出重點
難點 ——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不一定是重點)
難點教學過程中應該有一定的篇幅和時間,設計一些環節用於突破難點,一節課不宜重難點過多,或沒有重點。
( 5)教學流程示意
目的:使教學過程一目瞭然,體現出授課教師思路的清晰程度
教學流程的參考環節:
創設情境 ——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溫故知新 ——引發知識的承前啟後,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加強知識的應用
新課講解 ——知識傳授,多種學習方式的呈現
實踐操作 ——學生操作,教師指導,關注全體學生
分享交流 ——通過作品等方式的交流,引發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開闊視野、獲得經驗、體驗成功的喜悅
效果評價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要通過評價了解自己的狀況
歸納總結 ——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本節課知識和以前知識的聯系,形成信息技術的整體概念,總結學習方法
拓展提高 ——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拓展應用,引導知識應用於學生身邊
( 6)教學過程
教學整體過程環節不一定面面俱到,要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學生情況、教學環境情況而定。
教學過程展現出每個教學環節 ——活動過程要與流程一致
教師活動要體現出教師的作用,講授、引導、學習過程監控等
學生活動要體現出學生的學習關鍵點,思考、觀察、操作、討論等
設計意圖要對這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進行解釋分析,對應教學目標、重難點處理、課程目標的實現等。
技術應用要體現出這一環節所使用的技術手段、資源等
時間安排要體現出教師對整體課堂的流程安排
( 7)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一節課的評價方式不宜過多;
評價內容不要過於繁復,要易於操作;
評價結果的用途是什麼?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習過程情況、學生之間學習情況的認可程度、學生對自己的了解程度等。
( 8)評價標准
要設計評價量規,量規內容不宜過多,形式可以是填寫分數、給出等級、簡單評語等。
( 9)關於板書
板書的用途 ——提醒學生、突出重點
提醒的內容 ——技術的主要環節、學習任務的要求等
提醒和重點要起到標尺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握自己的學習方向
(四)如何提升教學設計
1.認真學習學科課程標准
2. 積累教與學、心理學相關理論
3.認真鑽研教材,挖掘教材文字背後的教學價值和教育價值
4. 多聽課,多分析,多反思,多實踐!
第二部分 關於教學設計案例
案例一、《愛心傳遞——圖形的改變》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 9課 《社區活動要文明——圖形的改變》是海淀版《小學信息技術》三年級下冊,「畫圖與文件管理」,第三單元《綠色家園》的第二課。介紹「畫圖」軟體基本技能——圖形的改變(翻轉 /旋轉和縮放)的方法。
結合今年是奧運年,是對學生進行奧運教育最好的時機,故將前一課改為《聖火傳遞——圖形的選定與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熟練掌握了圖形的選定和移動。
在本節課即將上課時,遇到國家突發事件——四川汶川發生 8.0級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全社會都在奉獻愛心,捐助受災的同胞。因此,教師抓住這個時機,將教學內容改為《愛心傳遞——圖形的改變》。一方面保證學生能在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完成,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激發學生關愛生命,伸出援手,將愛心傳遞給受難的災區的小朋友們。
(二)學情分析:
1 .本冊教材的學習主體是小學三年級學生。
2 .已有知識技能:
( 1)會使用「選定」工具和「任意形狀裁剪」工具選中圖形。
( 2)會移動選中的圖形。
3 .本課所涉及的知識技能:
( 1)學習圖形的「翻轉 /旋轉」命令。
( 2)學習圖形的縮放。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目標 :
掌握圖形的翻轉和旋轉的操作。
熟練掌握圖形的縮放操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 :
在當一名小小志願者,幫助清理泥石流造成路面阻礙的過程,掌握圖形修改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在創設的真實的情境中快速解決問題,感受時間就是生命,提高學習效率。
滲透學習知識是為了能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思想。
教學重點: 圖形的翻轉和旋轉
教學難點: 對翻轉和旋轉的理解
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演示法、競賽法
學習方法: 觀察、模仿、合作、交流
『貳』 如何構建高效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
關鍵詞:新理念;小學信息技術;新課堂我國的信息技術普及教育起步較晚,特別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體系。盡管學科名稱已經由「計算機」更為「信息技術」且已經成為課程設置中的一門必修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地千差萬別,大部分學生學會的也只是一些課本上的操作,只有小部分學生會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信息處理工具應用到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盡管已經對學科整合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不少信息技術教師僅僅是對課題研究感興趣,信息技術的教學多數還僅僅局限於自身學科的教與學上。如何徹底改變目前傳統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分道而行的窘境,如何使現有的信息技術課堂煥發新的生機,將成為廣大專職信息技術教師共同探究的新課題。一、新課堂構建的必要性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發展,教師不僅要考慮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要思考為什麼教的問題。要讓學生學有用的信息技術,必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推行信息技術整合是以小學充足的基礎設施以及師生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為前提。在目前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應轉變原有的工作方式,認識到自己不只是一個只「教書」的人,而應是擁有現代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於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同時,要主動跳出只教信息技術知識的誤圈,對現有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重新進行審視、認識,對課堂進行必要的革新。二、新課堂構建的意義1.構建新課堂是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學校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受目前教材編寫難以突破、課程設置守舊、軟體相對缺乏、硬體條件限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信息技術課與傳統學科的完全整合尚有待時日。但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極快,這就使得課程和教學形式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為了跟上這種變化,教師應具備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能力,要以先進的媒體技術為基礎,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努力構建符合課改要求的信息技術的新課堂,改革課程結構,制定最佳教學策略和信息組織形式,重組課程傳遞方式,使之適應時代的變化,使課改落到實處。2.構建新課堂是改造舊課堂的必然選擇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走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路子。改造舊課堂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調整現有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結構,改變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改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由於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一樣,由此帶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也不可能一樣,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就不同。另一方面,使學生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其他課程中獲得有效的保障。三、新課堂構建的理念與教師角色的轉換1.新課堂是學生自主活動的「操作車間」一堂好課應當是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課堂上,學生具有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能從學習操作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能為學好當前的課程及為今後更高層次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幫助,奠定必要的基礎。正如小學生學習語文並不是為了當作家,但如果不學習語文就無法完成其他各科課程的學習一樣,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也同樣不是為了培養信息技術專家,只是為學生提供一種交流和處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學的效率和效益。2.新課堂是師生從事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實驗室」目前的信息技術教育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時,多數教師依舊把知識傳授作為第一要素,把教師的引導放在核心位置,把過多的練習當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手段,對學生的接受狀況缺乏的深入了解。因此,課程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學科教學整合也是一場攻堅戰,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舊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發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因此,面對老教材,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新課標精神,樹立新理念,構建新課堂,要正確處理好新理念與教師傳統教學觀念之間的矛盾,正確處理好新理念與教師原有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防止因循守舊、默守陳規,穿新鞋走老路,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叄』 如何構建趣味橫生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
那麼如何提高本學科的課堂效益,打造高效課堂呢?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摸索出以下幾點經驗: 一、精心備課,充分准備教學素材,適度估計學生情況。 精心備課是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要做到精心備課,不僅要認真鑽研教材,做到能駕馭教材,而且要根據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案。要正確處理好教學中的難與易、快與慢、多與少的關系,使教學內容和進度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材進行加工,把教材內容處理成符合認知規律、學生容易理解和感興趣的教學體系。信息技術課重在培養學生的上機動手能力,教師要明確能力目標,並讓學生了解,主動投入學習,發揮其創造性,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到學懂會用。其次,要想上好一節信息技術課,課前的准備和估計必不可少。從知識到素材,乃至課上需要的各種信息、資源,都要提前做好准備。面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教師在備課時還要做好充分的估計。這樣,教師就不會因課堂上出現的一些突發情況而措手不及,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充分使用興趣激勵,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興趣是推動求知的一種力量,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會抱著一種十分好奇和渴望的心態去了解它、研究分析它。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學情化繁為簡,把有趣味性的內容、圖形編製成動畫、配上音樂、設計新穎的導課,讓學生欣賞,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例如在教學PowerPoint幻燈片的製作時,我首先播放了一個自己製作的關於介紹我的家鄉的幻燈片讓學生欣賞,豐富的動畫效果給學生帶來強烈的震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PowerPoint的興趣。 三、活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當。」一個優秀的教師往往既注重設計適合教材內容的「任務」 ,又注重選擇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比如學習《金山畫王》時,在簡單地介紹這款軟體之後,我只提出了幾個要求,就把這個新軟體完全拋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看、去想、去試。此時,沒有一個學生走神或閑著,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探索、去研究、儼然一個個小科學家。在接下來的匯報嘗試結果中,立刻就能看到這種方法的成效:學生的嘗試幾乎涉及了軟體的所有功能,基本上所有學生都交出了自己的作品,雖然有個別的功能學生還沒有掌握,但這畢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軟體,嘗試結果已經非常好,探究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在本節課中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而對於學生難以掌握的難點,我則選擇任務驅動法來實施課堂教學,用一個個層次逐漸遞深的小任務做主線,貫穿整個課堂。這些小任務激起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吸引了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不同內容的課中均獲得了成功,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應針對不同內容、不同情況選擇最適當的方法進行教學,靈活地設計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四、小組合作學習,縮小個體差異。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學生的差異方面有信息技術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信息技術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 具體方法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編組,推選基礎較好的同學做小組長,平時上課時由小組長負責檢查、指導組員的學習。有些基礎差的同學常常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這時就由小組長擔當起小老師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時,不僅同組同學要互幫互助,組與組之間也要利用區域網的便利,進行資源共享。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益,而且讓孩子們懂得了協作的重要性。 五、充分運用評價激勵,培養創新意識。 評價激勵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和學習目標的實現,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肆』 小學信息技術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有哪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努力拓展教學思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求新、求巧、求實,從而將學生引入創新學習的境界。為此,我在信息技術教的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初步歸納出來和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課堂情境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好的課堂情境是成功教學的一半。
例如,我在講述漢字輸入時,我是這樣開始導入新課的:「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漢字的輸入,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之一,被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她具有無窮的魅力,她傳承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帶給人無限的遐想,我們都應該學好她。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文字的輸入,讓我們共同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蠟筆和水彩筆,雖然畫不出天邊一道彩虹,但計算機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通過這樣一個情境設置,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為學生的下一步的學習打了鋪墊。
二、串好主線、留有懸念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的在學生頭腦中設置一定的空白帶和懸念。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出現的結果,實施這種教學策略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教學過程的創造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例如,我在「文字處理Word」教學時,我把比較常規的文件編輯方法介紹給學生,對於操作技巧,先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然後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把自己探討成功的某些操作要領講給學生聽,隨後教師再加以總結,以補充的方式把相應的內容講解清楚,消除「懸念」,填補「空白」,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迷宮探寶」。
三、講解與操作並舉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遵循理論與實踐並舉,講述與操作交叉進行的的辦法,就會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解「塊操作」時,先讓學生看書自學,使學生對「塊操作」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演示「塊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著完成「塊復制」、「塊移動」、「塊刪除」等操作。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並舉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加深了記憶。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形成知識的相互滲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創新學習的積極性。
四、目標驅動、體驗成功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新的學習內容之前,先向學生提出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握學習方向。通過自主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實現學習目標。
例如,我在教學「編輯技巧」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要求完成三份作業,其中的一份作業是:錄入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作業還要體現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設計能力,審美觀念。因為明確了學習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對比較枯燥的漢字錄入學習有了興趣,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經過錄入、反復修改、精心設計,當他們完成自己較好滿意的作品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而同學們之間相互學習,更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綜上所述,探討成功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課題。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他們內部驅動力,完善教學體系。實現創新教學、有效教育。
『伍』 如何設計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結構
1.注重任務驅動,處理好任務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各模塊的內容是緊密聯系的,不同的應用軟體之間、不同的操作技能之間、不同的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許多共性的規則與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識系統。我們倡導不盲目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但不等於說可以完全忽視系統性。
2. 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線,注重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在不同學習階段安排綜合開放性的任務。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面對的是用來學習、動手操作和進行構思與創造的學習環境,可以綜合運用學到的各學科知識來實現自己的創意,展示獨特個性。能力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 的過程。
3.靈活滲透一定的學習方式。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以「主題——選題——專題」的方式展開研究,即隨著學習的深入,相關信息的不斷積累,要把研究的范圍進一步明確,使研究的針對性越來越明朗。
4.靈活編排設計,便於學生自學。
教材文圖並茂,彩版印刷,編排靈活,基本步驟明確清楚,便於學生自學,有利於讓學生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
5.單元學習評價,提供了教學評價參考
教材每單元後,編寫了「我的收獲」,讓學生回顧本單元所學知識,學會了什麼、掌握了什麼、完成了什麼和做到了什麼,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鞏固和遷移,也給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陸』 如何構建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內蒙古根河市第二中學電教網路信息中心 徐俊芬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性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獲得技能,而且也能夠使科學素養與技術素養得到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將教學的目標和方法明確,用行之有效的實際教學活動來影響學生、激勵學生,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
目前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真正教學目標。割裂了技術培養與技術素養的關系。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盂教師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沒有實現信息技術的價值,從而影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榆沒有及時、客觀、有效地評價學生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以外,教學組織無序,教師對此學科不夠重視等因素也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 突出信息技術教學的趣味性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不管有多難,都喜歡去探究,而對不喜歡的內容,不管老師說有多麼重要,他們都「一概拒之」,因此趣味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根據教學需要,我們把課本靈活地進行裁剪和補充,使之符合學生的「口味」,又不失學習中心的體現,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講到「網頁圖片的保存」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相互交流操作體會,然後讓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讓未完成任務的同學感到時間的緊迫性,再讓一至兩名學生進行全班演示操作,這樣既實用又具有趣味性。最後提出問題:「對Flash 圖片應如何保存?」學生紛紛議論起來,先由學生自由發言,後由教師補充,如教師演示截圖的方法、演示使用專門工具的下載等,使學習「大開眼界」,又「精神飽滿」。
2 精講多練,增強教學設計的互動性
高中信息技術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有效講授與探究,師生互動;有效提問與傾聽,指導學習」。這是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精髓。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淤學生的自主學習並不是漫無目的,而必須要有針對性的目標方向,每節課圍繞一個「中心」展開探究學習。於設計的驅動任務要強化策略,安排的任務要高效務實,與現實生活、實踐操作緊密結合,突出實用性。盂要不失時機地進行效果評價,要讓學生在完成一個個任務之後,或通過小組、個人進行演示操作,或藉助一定的工具展示出優秀作品,或以回答問題、老師匯總等形式,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反饋評價,通過教師的「肯定」和全班同學的「追捧」,使學生獲取滿足感,進而產生成就感。
3 立足創新,體現教學設計的多樣性
高中起始年級的學生,他們天真活潑,思維敏捷,對信息技術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因為他們是面對全新的信息技術課程,形象思維能力比起抽象思維能力來說要佔優勢。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靠口頭講授信息技術知識,顯得形式單調,學生聽起來也比較枯燥,時間長了,學生就會沒有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也會變差。所以,筆者經過課堂教學實踐認為,要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較好地適應目前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才能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盡量將課堂教學中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將抽象晦澀的變成形象直觀的,將文字的變成圖形的,將單媒體展示的變成多媒體展示的,將教師單純講解的變成學生討論的,將學生的被動操作變成主動探索的過程,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使之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
2 郭芳.淺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3 蔣浙萌.談信息技術課「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
『柒』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範例製作需要注意什麼
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系統方法,將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轉換成對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分版析、教學策略與教權學媒體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以及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劃的過程。
教學設計
(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 2)教學背景分析(教材、學情)
( 3)教學目標(三維)
( 4)教學重點和難點
( 5)教學流程圖
( 6)教學過程(資源、模式選擇)
( 7)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 8)評價標准
『捌』 如何實施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設計
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在廣大中小學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具有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必修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發展迅速、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