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年級上冊,美術書第二課質朴的農民畫兔子吃白菜誰能幫我拍一下,謝謝
的話你可以去找一下相關的,網路上應該有相應的圖片,所以說這還是挺簡單的。我仔細找一下還是能找到的。
2. 我要交一張美術的作業 畫畫高手進
我父親是一位畫家,而我雖然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但,是班上的美術課代表,就讓我來教你吧!首先你把圖片打出來,把8開紙放在上面,然後准備一盒馬利水粉,拿一兩只毛筆或排筆,一個盆子裡面放1/2的水,留著洗筆用,還要一個調色盤,如果實在沒有調色盤,也可以用家裡平時用的大盤子只要能調色就行,畫時要注意顏色的清淡,勸你最好臨摹,先練習幾遍,只要相信自己,用心去畫就一定會畫好!!!!!
3. 求十張照片,作為美術作業
自己在旅遊的時候拍攝的旅遊景點的照片,大部分是畢業時拍的學校,不好意思,不方便露出人臉,所以基本選擇了全景物上傳,希望對你有幫助。
4. 小學六年級美術作業難忘的一件事。急!
你就沒有一件難忘的事?
比如:考試得了100分,或者是0分。
比如:你過生日時候的場景。
比如:老師在講台上講課時的神情等等。
很多。
5. 自己用包裝紙包裝禮盒(說明步驟,要清楚)是小學六年級上的美術作業
一、把包裝紙平鋪放好,有花紋的朝下。
二、把包裝盒放在包裝紙中間,盒子的下邊緣和包裝紙的邊緣處於平行狀態。
三、把包裝紙從前後方向把盒子卷著包起來,適當固定一下。(一定要包緊)
四、左右兩邊可以緊貼著盒子沒有包的兩個面,。延邊沿對其緊壓進去。
五、緊壓盒子邊的順序是先折前後,再左右。或者先左右再前後。
六、剩下的兩個面被包裹好後,可以選擇在頂面加絲帶編花用大頭針斜著固定上面。
6. 六年級美術測試卷
六年級美術測試卷
懸賞分: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4 天 20 小時
一、填空:34%
1、我們學習的陶藝製作方法主要有 和 、徒手捏製法。
2、立線浮雕是將 、 的 結合在一起製作的藝術作品。
3、中國古代青銅器起始於 ,興盛時期是 。
4、綜合紙版畫是利用 、 、 、 、 等技法,融合各種 的什物材料,綜合運用在同一 上,表現出更為活潑、奇特的藝術效果的紙版畫品種。
5、燒制陶藝作品的窯爐有 、 、 、
、 等。
6、色彩中按給人的感覺來分可分為 和 ,紫紅的花在大
紅花旁顯得 ,在綠葉叢中卻顯得 。把紅、藍、橙、黃、綠、紫按給人的感覺分成兩類,並註明分的類別。
7、變化的柱子的製作過程:先確定好紙柱的 ,―――是圓柱還
是三角柱等,然後用鉛筆柱面畫出小 ,再用 剪刻。
8、我國古代著名的陶藝作品主要有 和 。
9、在一種顏色中加入另一種顏色就可以改變它的相貌,請按這種色彩漸變的順序將下列顏色排列起來。
黃、藍、紫、橙、紅、紫紅
10、柔軟的黏土製品經過 的燒煉,變成 的陶器。
11、 是一種古老的陶藝成型方法,適宜製作 的陶藝。
二、連線
1、這些詞語會引起你哪些色調的聯想,請畫連線。8%
海景 暖色調
火燒雲
豐收的麥田 冷色調
草地
2、不同的性格可以用不同的點、線、面、色、來表現,請大家把相對應的用線條進行連接。 6%
跳躍變的線條 熱烈
明凈的淡黃色塊 暴烈
噴發的鮮艷的紅色 輕快
顫動的彌漫的黑色 柔和
五彩的發散的點 恐懼
3、給這些世界名畫找到它的作者。3%
《吊橋》 埃舍爾
《清明上河圖》 梵谷
《飲水渠》 張擇端
4、你了解我國的青銅器嗎?請把它們的年代找出來。9%
三彩天王俑 戰國
男舞俑 西漢
持傘俑
說唱俑 東漢
面具 唐朝
銅牛燈
虎牛銅枕 南唐
虎耳騎士四牛儲備器 商朝晚朝
牛虎案 春秋晚期
7. 有關6年級 5 1 節的美術作業圖片網址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D0%A1%D1%A7%C9%FA%C3%C0%CA%F5%BB%E6%BB%AD%D7%F7%C6%B7在網路上面找的。都是一些小學階段的美術作品,希望可以適合你。。
8. 美術作業:
1.《蒙娜麗莎》、《《日出-印象》、《紅屋頂》、《蒙特馬爾大街》、《林中浴女》、《向日葵》、《芭蕾戀曲》等等,太多了
2.(是說藝術三傑吧)1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2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 ,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 。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盧浮宮博物館)。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採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面 。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
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3.郵票誕生(一)在郵票問世之前
郵票是近代郵政的產物。而郵政的歷史,比郵票長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周朝就已有郵政機構,那時稱務郵或驛,合稱郵驛。孔子曾說過:「德之流行,速於置郵傳命。」此種郵驛制度延續了2000多年,一直保持到1912年才取消。
我國古代郵驛只傳遞政府的公文和軍報,是不收郵費的,用不著發行郵票。但是為了辨別真偽,保證傳遞的准確、安全,歷代都規定了牌符制度,用牌符證明所傳的文書是真的。周代用竹符,漢代用銅符,唐代用銀符,宋代用木牌,塗漆寫字,有金字牌、青字牌、紅字牌等。金字牌,一天行400里,只有傳遞敕書和軍事機密文件才使用。J135《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紀念郵票。郵票圖案是戰國時期的虎節。虎身上有銘文「王命命傳憑」,意思是傳遞王命,供應車馬和飲食。這種虎節和虎符一樣,一分為二,一半發給傳遞軍事文書的信使,另一半發給驛站或關卡,以查驗是否符合,判別真偽。
清代還有一種排單制度。驛站傳遞公文或軍報都附粘「排單」或「火票」,沿途各站均須填明到達日期和時刻,查核有無延誤。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12月28日湖南沅州發到辰州的公文封套,粘連排單,填了到達各驛站的日期和時刻。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10月4日吉林到直隸(今河北省)的「將軍火票」。
古代郵驛是政府辦的,但不收寄老百姓的信件。老百姓要寄信件,只有靠熟人捎帶,非常困難。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開始出現了民信局,為民間傳遞信件。民信局是民辦的商業組織,資本大的,在各地設立分局、聯號或代理店,形成一定地共有通信網;資本小的,則與其他民信局建立聯系,互相接遞信件。民信局除捎運信件外,還辦理包裹、匯兌等業務。民信局沒有統一的收費標准,也沒有統一的郵票。民信局收寄信件的收費方式亦不完全一樣。有預收的,亦有信件收到時由收信人付費的。收寄費用,有的叫酒資或酒力,也有叫號金的。民信局收寄信件的收據。
歐洲的情況與我國相似。2000多年前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贊揚驛夫說:「不論雨雪風霜,不論酷暑嚴冬,還是黑夜,都不能阻擋信使迅速完成他們的郵班。」當時郵政是國王的特權,是為王家和朝臣寄送信件和傳遞信息的。以後商業發達了,郵政才逐漸發展到供商人使用。到了中世紀,歐洲有一些教會、學校、商行開始經營送信業務,為一般群眾寄送信件。那時民信局送信,不預收郵費,而是在信送到後才向收信人收取郵資。
17世紀中葉,法國民信局已很發達。年,在巴黎有一位名叫德.維拉葉(MONSIEUR DE VELAYER,後為伯爵)的人建立了一個「小郵局」,收寄巴黎市區范圍內的信件。他向用戶出售一種紙片,上面印有「郵資已付」字樣。寄信人把這種紙片貼在信封上,投入信箱。「小郵局」定時開啟信箱,把信投交收信人。德.維拉葉創造的「郵資已付」的紙片,可以說是現行郵票的雛型。可惜他所創辦的『小郵局「不久便停辦了。他發行「郵票」、預收郵費的辦法也沒有堅持下來。到了1814年,撒丁尼亞王國(在今義大利境內),才重新採用德.維拉葉的辦法,發行了一種「郵戳紙」(STAMPED PAPER),作為預付郵資的憑證,在各地郵局出售。寄信人把它貼在信封上,便可將信寄出。郵資是根據傳遞路程計算的。當時「郵戳紙」有三種面值,即15分、25分和50分。50分的「郵戳紙」為八角形,圖案是信差騎在馬上,吹著號角,賓士送信,用藍色印在光滑的白紙上,紙內印有水印。這種「郵戳紙」發行量很大,但實行時間很短,遺留下來的很少。因圖案中的信差似騎士,集郵者稱它為「騎士」票,視為珍品。
18世紀未葉,歐洲許多國家先後實行國營郵政,業務有所發展,但是仍照民辦信局的辦法,向收信人收取郵費。郵費仍按路程計算。但因當時有些國家本身並不統一,各邦幣制不同,互相折算,非常困難。國營郵政,被作為財政來源,郵費昂貴,人民負擔不起。據傳說,1835年,英國大不列顛島上有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遠近聞名,向她求婚者很多。求婚者紛紛寫信給她,表示愛慕之情。姑娘每天收信數十件,所付郵資很多,不堪負擔。於是她拒收信件,不付郵費。當時象這樣拒收郵件的事很多。郵局傳遞信件,收不到郵費,受到不少損失。
還有一個傳說,1838年的一天,英國有位名叫羅蘭.希爾(SIR ROWLAND HILL,後為爵士)的人在倫敦鄉間散步。他見到一位信差把信送給一位姑娘。姑娘瞧了一下信封,便把信還給信差,抱歉地說:「對不起,我沒有錢,付不起郵資,請把信退回去吧!」信差不答應,兩個人爭執起來。羅蘭.希爾上前勸說,代付了郵資,把信交給了那位姑娘。信差走後,姑娘對羅蘭.希爾說:「這封信是我哥哥寄來的。我們預先約好,他平安無事,就在信封上畫個圓圈,我看到這個記號,知道他平安無事,就不必收信,郵費也就不付了。」羅蘭.希爾聽了姑娘的話,深有感觸,立志研究改進郵政傳遞納費的辦法。
郵票誕生(二)世界上第一種郵票誕生
羅蘭.希爾在1835年就開始研究郵政問題。他發現,英國提高郵資,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而法國降低郵資,卻使信件增多、郵政收入增加。他進一步研究發現,英國郵政收入減少的原因,是大多數信件到投遞時才收費。而許多收信人拒收信件,不付郵費,當信件退回時,寄信人也不會付費。郵局信差白跑了兩趟路,分文沒有。更明顯的是,按傳遞路程計費,郵資偏高。那時英國郵政規定,從15英里以內單頁信函收取郵費4便士,到700英里以上收取17便士,其間共分14級。羅蘭.希爾通過調查發現:一封信從甲地送到乙地,其運費是很少的。例如,自倫敦到愛丁堡400英里,一封信的郵費不過是1/36便士。但是同一信函,運到較近的地方,因為數量少,分擔的運費反而多。所以羅蘭.希爾得出結論說:「信函按路程遠近,收取不同的郵資,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合理的,實際毫無根據。如果郵費多少與信函收寄、運轉、投遞的成本成正比例,倫敦收寄本地投遞的一封信收費2便士,則倫敦寄到愛丁堡的信,加收郵費1/36便士,便足夠兩地之間的運輸費。試問這樣微小數目的錢如何收取?」於是,他提出了一項改革辦法。即在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范圍內,信件不論遠近,都收取固定的郵費,每半盎斯(英兩)收郵費一便士。所有郵費都須預付。各郵局出售一種表示「郵資已付」的「印花」的信封和封皮紙。為了方便那些不願使用郵局印刷的信封而用自己的信封的寄信人,郵局另外出售一種表示「郵資已付」的「印花」紙片。紙片大小與「印花」差不多,背面上膠,稍加潤濕,即可貼在信封上。那時羅蘭.希爾稱這種紙片為「標簽」,實際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郵票。
1837年1月,羅蘭.希爾寫信給梅爾蓬勛爵政府,提出他的建議,但沒有結果。他又出版一本名為《論郵政改革:其重要性和實踐》(POST OFFICE REFORM:ITS IMPORTANCE AND PRACTICE)的小冊了。當時的郵政總局局長列支菲爾特勛爵(LORD LICHFIFLD)對羅蘭.希爾的建議竭力反對,並指責說:「我所有聽到或讀到的荒唐無稽的計劃中,這是最為突出的一個。」後來,羅蘭.希爾再次出版他的小冊子,並改為公開發行,引起輿論界的注意,反應極為強烈。1837年11月23日,英國下議院任命一個委員會調查這個問題,1838年7月17日通過信函每半盎斯2便士的「均一郵資法案」,但政府表示反對。1839年7月17日,下議院通過政府預算時,把信函每半盎斯2便士的郵資列入預算通過。1839年12月5日,財政部把信函郵資定為每盎斯為4便士,即原來規定的最低資費,作為過渡,到1840年1月10日起實行羅蘭.希爾建議的信函不論遠近,每半盎斯一便士,即一便士郵資制。
財政部委任羅蘭.希爾到該部工作,執行他的改革郵政的計劃。1839年,羅蘭.希爾委託威廉.墨爾萊台(WILLIAN MULREADY)設計信封和包封紙。「郵票」是採用了帕金斯的雕刻版印製方法印製出來的。
帕金斯(JACOB PERKINS)是美國馬薩諸塞州人,機械發明家。他於1819年發明了輪轉印刷機,能用雕刻銅版印刷鈔票。
1839年12月羅蘭.希爾與帕金斯的公司簽訂印刷郵票的合同。
郵票中間的圖案是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的肖像。享利.科普爾特(HENRY CAUBOULD)選用了皇家造幣廠W.惠恩為紀念1837年女王首次訪問倫敦城所作獎章上肖像而設計的。查利.希恩和弗萊杜立克.希恩負責雕刻印模。圖案上端中間有「郵資」(POSTAGE)字樣,左右兩角是交叉十字圖形。下端中間是面值「一便士」(ONE PENNY)或「二便士」(TWO PRNNY);左右兩角是大寫英文字母。
英國1840年5月6日發行的「黑便士」郵票。這是世界上首次發行的郵票。
英國原來規定自1840年1月10日開始實行一便士郵資制度,但是到了1月,信封、包封紙以及郵票都未准備就緒。於是臨時改用在信封上加蓋「手戳」來作「郵資已付」的證明,一直用到1840年5月6日。英國1840年發行的郵票共有兩種面值,1便士郵票,黑色,集郵者稱為黑便士郵票;2便士郵票,藍色。郵票用白紙印刷 。為了防止偽造,紙里有小皇冠水印。當時只有英國發行郵票,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當時為了宣傳使用郵票,一大張1便士郵票周圍留有空白,印著「每枚售價1便士,每排12枚,售價1先令;每一整張售價1英鎊。請把郵票粘在信封右上方。沾濕背面,注意別除去粘膠」等字樣。當時沒有打孔機,每枚郵票周圍沒有齒孔,郵局出售單枚郵票時要用剪刀把各枚郵票剪開。
羅蘭.希爾原來認為,大多數寄信人喜歡購用郵局印製的帶有郵票的信封(類似現在的「郵簡」)和包封紙。而事實上,大家喜歡購用郵票,並且很多人感覺新奇,整張整張購買。結果郵票供不應求,印刷工人夜以繼日地趕印,才滿足需要。據統計,從1840年5月6日到1841年1月共售出黑便士郵票7200萬枚。
郵票誕生(三)郵票創始人羅蘭.希爾
羅蘭 .希爾(1795-1879)是英國教育家,郵票的創始人,1795年12月3日出生於基德明斯特。他17歲時開始在其父開設在伯翰希爾托普的學校里教授數學。1827年羅蘭.希爾遷到托頓漢姆(TOTTENHAM)市布魯斯堡(BRUCE CASTLE)的學校任職,1833年因病退職。布魯斯堡1928年被作為英國郵政博物館。
1842年,英國自由黨政府下台不久,羅蘭.希爾被解除在財政部執行改革郵政計劃的任務。為了補償他的損失,表揚他的勞績,國家贈予他一筆款子。後來,自由黨重新執政,他被任命為郵政總局秘書,1854年升任郵政總局高級秘書。他管理郵政有方,提高了通信能力。在1838-1864年間,收費函件從7600萬件增加到64200萬件。1864年羅蘭.希爾退休,國會給他補助金2萬英鎊,並保留他的年薪2000英鎊,作為退休年金。1879年8月27日,羅蘭.希爾在漢姆斯特德(HAMSTEAD)逝世,葬於西敏寺。
4.關於路燈,不知道哎。。。
5. 對比色是人的視覺感官所產生的一種生理現象,是視網膜對色彩的平衡作用。
在色相環中每一個顏色對面(180度對角)的顏色,稱為"對比色(互補色)".把對比色放在一起,會給人強烈的排斥感.若混合在一起,會調出渾濁的顏色 對比色的弱化效果.如:紅與綠,藍與橙,黃與紫互為對比色。 冷暖色指色彩的冷暖分別。色彩學上根據心理感受,把顏色分為暖色調(紅、橙、黃)、冷色調(青、藍)和中性色調(紫、綠、黃、黑、灰、白)。在繪畫、設計中,暖/冷色調分別給人以親密/距離、溫暖/涼爽之感。紅、橙、黃色常使人聯想起東方旭日和燃燒的火焰,因此有溫暖的感覺,所以稱為「暖色」;藍色常使人聯想起高空的藍天、陰影處的冰雪,因此有寒冷的感覺,所以稱為「冷色」;綠、紫等色給人的感覺是不冷不暖,故稱為「中性色」。色彩的冷暖是相對的。在同類色彩中,含暖意成分多的較暖,反之較冷。
6.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中國著名的三大「年畫之鄉」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只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歷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內容夠得上網路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蘊著一個完整的中國民間的精神。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編輯本段]【起源和發展】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的「神荼」、「郁壘」升像。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
另一說:始於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張貼門神為多,故年畫可以包括門神在內。
明初年間,日本人曾在甘肅發現兩種宋朝的年畫:一幅就是《四美圖》,都作高客長袖的宮裝;另一幅是灶王爺和關聖帝君。兩幅畫上都蓋有「平陽姬家雕郎」的店鋪字樣,足見在宋時人物年畫已具規模。
由於朱元璋提倡過新年要貼春聯,這樣發展下來,年畫也就特別發達起來。今日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明萬曆年間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綠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刻工頗精緻,迄今仍為民間所師法。還有實用的歷畫,如:春牛、灶馬、芒神等;更有歷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飛槍挑小梁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至於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文學名著,也被採用作年畫題材。及至明末崇禎間,天津楊柳青的年畫極為馳名,圖畫內容也愈見豐富。
清代人才輩出,年畫的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老鼠嫁女」、「王婆罵雞」等諷喻畫,以及用歇後語構成的連環圖畫,予人以一種幽默感。印製方面亦有各種各樣,有木板、有石印、有膠版、有國畫、有水彩、有圖案、有單線平塗。有炭彩、有仿古、有創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畫的,例如姑蘇年畫中之「西洋之劇場」就是。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中國著名的三大「年畫之鄉」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只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歷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年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對於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還是一種百性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內容夠得上網路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蘊著一個完整的中國民間的精神。
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里,從各個年畫產地習慣的體裁、用色,線條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識別出來。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編輯本段]【起源和發展】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而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的「神荼」、「郁壘」升像。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四美圖》。
另一說:始於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張貼門神為多,故年畫可以包括門神在內。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7.素描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地位和價值。
素描是其它藝術的必然基礎,尤其是水彩,油畫,版畫,雕刻(浮雕), 另外對平面設計,也是畫草圖的必要基礎。素描雖然被視為是兩度空間 的藝術,不需要顏色及第三度空間,卻也同時暗示這兩者。
素描是畫家工作的最後成果,也可以作為復制或摹寫的基礎,但以它的 性質而言,它是獨特的。雖然各種藝術不一定都要先繪出素描稿,但素 描卻是一切觀賞藝術的基礎。在作畫時往往預先勾出輪廓作為草稿,然 後用色彩渲染,當藝術作品完成時,素描稿常被掩沒或銷毀。因此,素 描只是一種技術准備。到14世紀末,素描不再僅是附屬品,而成為一門 獨立的藝術。它有著廣泛的表現范疇:能表現體積、空間、深度、實質 和動作。文藝復興以後,素描已不僅只有實用地位,而是成為能代表人 類創作能力的藝術品。
9. 我的美術作業.幫忙下
印象派
一是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反映印象派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在藝術精神上對立於西方古典傳統繪畫,強調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形態;他們對主題性地再現現實不以為然,提出應自然而隨意地表現生活與客觀物象;他們游離於傳統藝術所關注的社會功用與教育職能,離開了藝術表現現實的情節化和戲劇性結構,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注重畫家對現實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覺表現,擅長對現實情景的生命狀態和存在形式進行直覺式的客觀再現與描繪,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以迎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並不反對以自然為師,只是強調「不要失掉你所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認為「記憶」和「想像」可以「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還提醒畫家「應防止傾向於文學」,在繪畫中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畢沙羅的《農家女》的純朴與率真、《牧羊女》的靈動與鮮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為師」,描繪了「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賽馬》的投入與動情、《騎馬散步》的閑情與瀟灑、《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歡快與忘我等,正疊加了「記憶」和「想像」,試圖「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彎曲的樹》的豁達與野趣、《馬納河上的橋》的靜謐與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簡練與張揚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邏輯」。印象派畫家從具有「社會學功能」的傳統藝術傾向中走出,又帶著「繪畫的獨立性」步入當時的社會生活。馬奈的傑出風俗畫,如《咖啡音樂會歌手》、《咖啡館里》、《弗利·貝傑爾酒館》等,恰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勞特累克盡管出身貴族,卻以帶有諷刺意味的心情表現現實,他筆下的巴黎上流社會的夜生活,沒有優雅高貴的生活情趣,卻是一個墮落、污穢並充滿欺詐的世界,他的《紅磨坊的舞會》中喧囂中的狂歡、《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靜思與無奈等,實是痛苦的呻吟。這里,也可以領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傳統藝術中的「社會學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種矛盾交雜的社會之中,即便再三強調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其實是無法真正步入游離於「社會學功能」的「獨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繪畫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體現印象派的藝術與光學相結合的主要特徵。印象派繪畫在光與色的表現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與色的謳歌表現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繪畫語言中的辯證關系,把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引入畫面,繪畫隨之變得清新明麗、生機盎然。在印象派繪畫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繪畫語言、藝術要素、快速跳動的音樂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號,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藝術起始點,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達意、示美。印象派畫家最基本的繪畫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種有效方法,以突破物體單一的、表面看來一成不變的「固有」色;他們力圖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自然呈現的瞬息色彩,那種受一定環境條件、空間距離和周圍其他物體影響的顏色。他們從畫水開始,把水波反射出來的五光十色描繪得惟妙惟肖。他們進而擴大到從建築物到天空的光與色的表達。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探索得益於19世紀初期科學家對光的本質的新發現,孕育了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躍遷。莫奈曾反復畫不同時間的魯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為了捕捉瞬間的光與色。這次珍品展展出的《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與《魯昂大教堂,陽光的效果,傍晚時分》便是莫奈為教堂繪制的30餘幅油畫中的兩幅。畫這批畫時,他曾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到,他每天都會有一些頭天未曾見到的新發現,於是趕緊將其補上,但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
三是採用原色並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繪畫語言。為了表現物體的動態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光怪陸離,印象派畫家採用小筆觸和色調並列方法,有些顏色不再在調色板上調配,而是紅、黃、藍三原色並列,時而重疊,並把紅和綠、黃和紫、藍和橙色補互對比,使色彩在強烈視覺沖擊中產生新的和諧。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繪畫語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畫架搬到戶外」,成為印象派的重要繪畫方式。它不是簡單的繪畫場所位移,而是繪畫方式變革,改變了西方傳統繪畫方式,是為了在陽光下對景寫生,捕捉和描繪物體在陽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諾阿喜歡在戶外林下寫生模特兒,以悉心研究模特兒身上、臉上的綠色反光和燦爛的斑點效果。雷諾阿從清新的自然風光中揭示色彩暈染流動的奧秘,感悟色彩的爭妍與和諧、陽光的歡愉與變化、自然的節奏與坦誠、人生的明朗與溫馨,於是,有了《打陽傘的麗絲》中的傘下陰影處、回眸一瞬間視覺色彩的晶瑩剔透與麗絲眼神的非視覺色彩的真誠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動、春訊匯集和春意盪漾,有了《泛舟塞納河》的河水淌動、河光波動、小舟劃動和泛舟人的靈動。「陽光下的繪畫」,為印象派繪畫的崛起和發展在繪畫方式上奠定了基礎。
五是變革西方傳統繪畫和借鑒各種畫派,留下印象派叩開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的文化軌跡。印象主義藝術思潮隨印象派繪畫而生,印象派繪畫又在印象主義藝術思潮的涌動中而興。印象派之興,在於對西方傳統繪畫的變革和對19世紀上半葉各種畫派的借鑒,包括借鑒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印象派繪畫的反叛表現在眾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繪畫特徵和文化風采,在獨樹一幟馳騁19世紀下半葉藝術舞台的同時,也顯現了自身的藝術選擇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於困惑、分化不斷。在這種進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相繼而生。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衰落後,立體主義和20世紀各種理性化抽象藝術從中吸取了動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叩開了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
印象派畫家的文化肖像
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的演進中,出現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畫家,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到印象派旗幟之下;有的雖然沒有印象派的「團隊意識」,但他們的筆下卻吐露出印象派的藝術風格;有的雖然參加了印象派初期的藝術活動,但其總體藝術傾向更接近後印象派,或者成了後印象派代表人物。這次「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共選作品51幅,有4幅以上作品的為馬奈、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德加、塞尚。馬奈是印象主義的奠基者,他在繪畫創作題材上開創了從日常生活和自然風光中取材的先河,強調繪畫的色塊運籌要高於描繪作用。莫奈是印象主義繪畫運動的發起人、引領者和堅定不移的實踐者,「光和色」的謳歌者。畢沙羅是點彩法的引領人。西斯萊在印象派中畫風較為穩健。雷諾阿是法國印象畫派的先驅,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義的真實寫照,充滿了閃爍的色彩和光線。德加被譽為表現動態人物的繪畫大師。塞尚是後印象派傑出畫家之一,現代繪畫藝術之父,他的作品和思想對20世紀許多美術家及美術運動(特別是立體主義)的審美觀念發展很有影響。
印象派畫家各有風采、各顯個性,同時又共顯亮麗,共具特徵。
一是藝術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繪畫在本質上是批判的、「叛逆」的,被正統沙龍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強了「叛逆」性,更堅韌地走上了探索之路。1874年一群青年畫家假借巴黎著名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行首次畫展,即是受正統沙龍排斥的產物,至1886年,印象派共舉辦8次畫展。其間,印象派繪畫曲折發展,印象派畫家離合聚散。然而,整體而言,印象派藝術思想的批判性銳意不減。
二是藝術體系的獨創性。印象派代表人物雖然仍保持了繪畫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審美理念,卻撼動了傳統繪畫方式,松動了傳承性極強的藝術之鏈,在美學理念、光色處理、視覺建構和審美情趣等方面創造了新的藝術體系。
三是藝術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畫家始終處於探索之中,起步於探索,發展於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藝術軌跡,在探索中沖撞而分手,在探索中從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走來,又向20世紀現代藝術走去。
四是藝術珍品的漸顯性。印象派繪畫被世人接受有個過程。當印象派畫家作品被正統沙龍拒之門外時,其作品隨之遭受冷落,甚至已買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1933年7月,當雷諾阿的《小藝術家》在巴黎以17萬法郎售出時,常書鴻先生曾感慨地在巴黎寫了《雷諾阿的勝利》:「雷諾阿和莫奈可說是印象派前鋒隊伍中兩個最獨特的具備著卓絕的情操、艱苦奮勇窮畢生精力向時代挑戰著的純藝術家……人說雷諾阿是勝利了!然而請不要忘記他在仇視和譏刺中的奮斗,他不斷地追求,而且這個勝利的報酬是在1933年距他死後14年的今朝。」在這里,藝術珍品的漸顯過程經歷了14個春秋!
五是藝術技法的借鑒性。印象派畫家借鑒了巴比松派畫家和英國畫家的技法與審美理念。西斯萊曾對評論家阿道爾夫·達維尼埃說:「我喜歡的畫家是誰?如果只說同代人,那就是德拉克洛瓦、柯羅、米勒、盧梭和庫爾貝,他們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們熱愛大自然並強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巴比松派風景畫家對印象派畫家的影響顯而易見。畢沙羅則承認:「我們的道路是從英國大畫家透納開始的……」印象派畫家還從中國、日本等東方藝術中吸取營養。凡·高指出:「我敢預言,別的畫家們會喜歡一種在強烈陽光下的色彩,喜歡日本繪畫中那種晶瑩澄澈的色彩。」「日本藝術……在法國印象派藝術家中生了根。」1870年,莫奈對日本浮世繪發生了興趣,並且於1871年開始收集浮世繪版畫
2
後印象主義是繼印象主義之後存在於19世紀80至90年代的美術現象,並不含有風格意義。這些藝術家既不同於印象派狂熱地追求外光和色彩,也不同於新印象派對光色進行分析和運用邏輯思維進行藝術創作。他們主張重新重視美術中形的觀念,重視作者的主觀個性,注意在作品中表現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情緒,注意形式的 表現力。通常被稱作後印象主義的畫家是塞尚、梵谷和高更。
後印象主義畫家的探索過程與成果對20世紀西方現代美術流派產生很大的影響。 塞尚主張繪畫擺脫文學性和情節性,充分發揮繪畫語言的表現力,推動了歐洲純繪畫觀念的流行和形式主義繪畫的發展,被譽為西方"現代繪畫之父"。他的作品注重理念、注重結構,注重畫面的建築美。他對體面的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視,孕含了立體主義的因素。梵谷的作品含有深刻的悲劇意識,他大膽地探索、自由地抒發內心的感情,追求強烈的個性和獨特的形式,遠遠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後來的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派,都從梵谷的藝術中獲得豐 厚的收益。高更受象徵主義美學觀念的影響,作品充滿原始藝術的抽象性、神秘性和象徵因素,結合他精緻的藝術趣味,平繪的構成形式,濃郁的裝飾效果,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徵。他推動了近代象徵藝術的發展,對後來的超現實主義也有深遠的影響。
3
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這個名稱的出現含有偶然性。1908年,G.布
拉克在卡恩韋勒畫廊展出作品,評論家L.活塞列斯在《吉爾.布拉斯》雜志上評論說:」布拉克先生將每件事物都還原了
……成為立方體」,這種畫風因此得名。立體主義的主將是P.畢加索和布拉克。畢加索的油畫《彈曼多林的少女》(1910),被
認為是包含了立體主義因素的作品。
立體主義繪畫方法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醞釀過程。20世紀初巴黎畫壇異常活躍。繼後印象主義、象徵主義之後,年輕的藝
術家們普遍關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來表現在迅猛變革的工業社會里人們的內在情緒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國、德國、意大
利和俄國相繼出現。在法國,繼野獸主義崛起後,另一群文藝家常在蒙馬爾特的」流動洗衣房」聚會。參加的有畢加索、布拉
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爾、A.薩爾蒙、M.雷納爾、J.格里斯、F.萊熱等。支持他們的有畫商D.-H.卡恩韋勒,他在1907年
在巴黎開辦了畫廊,這便是被人們稱作的立體主義社團。參予立體主義活動的還有R.德洛內、A.格萊茲。1910年,以J.維榮為
中心,建立起新的立體派社團,因經常在法國皮托活動,被稱作皮托集團。荷蘭畫家P.蒙德里安、墨西哥的J.de里維拉也與皮
托集團有聯系。他們賦予分析的立體主義以秩序和規則,從而促進了立體主義朝著更為抽象和主觀的方向發展。從1912年開
始,畢加索等又進行綜合的立體主義的試驗。在分析的立體主義破碎而又剔透的結構中,還保留著強烈的光線和某種空間感。
畫家們將不同狀態及不同視點所觀察到的對象,集中地表現於單一的平面上,造成一個總體經驗的效果。綜合的立體主義不再
從解剖、分析一定的對象著手,而是利用多種不同素材的組合去創造一個新的母題,並且採用實物拼貼的手法,試圖使藝術家
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實。
雖然作為立體主義分支的黃金分割社於1920、1925年繼續舉行展覽,但作為藝術運動的立體主義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
立體主義是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了從一個
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明暗、光線、空氣、氛圍表現的
趣味讓位於由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不從一個視點看事物,把從不同的視點所觀察和理
解的,形諸於畫面,從而表現出時間的持續性。這樣做,顯然不主要依靠視覺經驗和感性認識,而主要依靠理性、觀念和思維。
立體主義在反傳統的口號下有濃厚的形式主義傾向。但它在藝術形式上的探索,又給現代工藝美術、裝飾美術、建築美術等
注重形式美的實用藝術領域以不小的推動作用。
4達芬奇(Da Vinci)--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卓越的代表人物,達芬奇是西方藝術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達芬奇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同時也是科學家和博學的學者。
達芬奇在各個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無論是皮具、服飾、珠寶、傢具還是自行車、汽車、飛機、潛水艇、軍事工程、軍事武器、解剖醫學……五百年來,人類正是沿著達芬奇的足跡,才取得了今日的成績,世界上的先進國家以及日本、韓國、以色列這些亞洲國家都有專門達芬奇的研究機構,時至今日,他當年的一些科學設想又陸續被人們發現、了解和應用,事實證明達芬奇的思想在今天還是歷久而彌新的,相信在未來他的理論仍然會對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在科學學術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達芬奇(Da Vinci)品牌作為古典藝術的現代演繹代表了時尚潮流,代表卓越、高貴和素質。義大利--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富麗輝煌的歷史詩篇讓義大利充滿了詩情畫意。使達芬奇(Da Vinci)品牌注入時尚元素,現代科技的發展使達芬奇(Da Vinci)向消費者展示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達芬奇對消費者,即"Da Vinci B TO C",正是這一經營理念和意識,達芬奇在產品的品質和服務上不懈追求盡善盡美最終使達芬奇(Da Vinci)品牌成為著名的時尚名牌。
達芬奇(Da Vinci)的自畫像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老人頭",其實真正的"老人頭"就是"達芬奇Da Vinci",只有義大利達芬奇國際集團出品的"達芬奇Da Vinci"才是真正的國際品牌。請認明"達芬奇Da Vinci"及側面圖像方為正品。
達芬奇大事記
1452年4月15日 義大利佛羅倫薩共和國的芬奇鎮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聖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它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於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後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於法國安伯瓦茲(67歲)。
1980年義大利達芬奇國際基金會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共和國芬奇鎮成立。
2000年在香港組建亞太代表處後升格為亞太總部即義大利達芬奇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前身。
2001年-2004年達芬奇品牌進入知識產權保護期,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數十個類別獲商標權得到法律保護。
2004年達芬奇品牌正式進入亞太市場。
2005年義大利達芬奇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組建。
2005年設立廣州代表處負責中國大陸市場推廣。
2006年投資成立廣州市達芬奇實業有限公司"達芬奇DAVINCI"皮具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
《維特魯威人》
5
倫勃朗(Rembrandt 1606~1669)1606年7月15日生於萊頓,1669年10月4日卒於阿姆斯特丹。其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等。自畫像萊頓時期(約1625~1631)作品採取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面層次豐富,富有戲劇性。
倫勃朗在繪畫史——不獨是荷蘭的而是全歐的繪畫史上所佔的地位,是與義大利文藝復興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歐的民族性與民族天才。造成倫勃朗的偉大的面目的,是表現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種特殊技術:光暗。這名辭,一經用來談到這位畫家時,便具有一種特別的意義。換言之,倫勃朗的光暗和文藝復興期義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著絕然不同的作用的。法國十九世紀畫家兼批評家弗羅芒坦(Fromentin)目他為「夜光蟲」。又有人說他以黑暗來繪成光明。
盧浮宮中藏有兩幅被認為代表作的畫《木匠家庭》《以馬忤斯的晚餐》,我們正可以把它們用來了解倫式氏的「光暗」的真際。
作品《聖斯蒂芬被石塊擊斃》(藏里昂美術館),通過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為了塑造有個性特徵的人物形象,他畢生研究相學,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繪畫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阿姆斯特丹時期(1632~1648)從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創作的成熟階段。成名作《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繪畫陳列館),突破團體肖像畫呆板的程式,在構圖和人物神情上處理得逼真而又生動。這時期的大量宗教畫,均表現世俗內容,具有巴洛克畫風。1636年所作《參孫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畫細膩而復雜,被評論家形容為相當於莎士比亞筆下的麥克白夫人。類似的傑作還有《畫家和他的妻子》、《懷抱薩斯基亞的自畫像》(藏德累斯頓畫廊)等。1640~1648年,個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創作也進入一個深化的階段。1642年兒子去世使他悲痛萬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問世,一開始又不被人理解,這幅帶有風俗畫和歷史畫性質,可以使人回憶起往昔荷蘭人民反抗異族統治斗爭的史詩性傑作,因其進一步突破了傳統畫法,開始不被訂畫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時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樣採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現手法,含蓄地描繪畫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樣受到上層社會人士的歡迎,以致生活越來越困難。《夜巡》晚年(1648~1669)倫勃朗晚年生活困難,家產被拍賣,油畫作品買主不多,只有宗教題材的蝕刻版畫還有人訂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幣版畫》的作品,就是依其售價而定名的。這時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繪荷蘭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羅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謀》和《呢商同業公會理事》(藏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團體肖像。前一幅具有紀念碑式氣魄,可惜現只存一塊殘片,藏於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後一幅因表現了因人而異的外貌性格特徵,成為他的不朽之作。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並未摧毀這位倔強的老人,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方法,直至逝世前還畫出了《浪子回頭》、《掃羅與大衛》等名畫。據20世紀60年代統計,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畫600幅,蝕刻版畫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後還陸續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