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獲得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關鍵詞:創設 氛圍 教給 方法 當前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採用先提問,再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辦法,這是一種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但它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做知識獲得過程中的被動者,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過程進行學習,這是不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素質教育要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獲得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現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一、為學生創設質疑氛圍1、為學生創設寬松的環境。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使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質疑。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2、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教師善問只是為學生樹立了「問」的榜樣,而「善待問」才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可能。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質疑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於質疑。3、要留給學生質疑的時空,使學生想問。學生在課堂上提不出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往往是還沒有想出來或還沒有完全想好問題,而老師卻就說出來了。可見,不是學生不想質疑問難,而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提問時間和空間,使得學生質疑問難的參與面不廣,學生失去質疑問難的機會。有的教師為了完成課時任務,往往是剛說出:「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幾秒鍾,看到沒有學生舉手發問,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質疑學生,有的教師甚至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進行質疑和釋疑,剝奪了學生質疑的機會和權力。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質疑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為每一節課設置學生質疑的思維空間和時間,並要在實施的過程中認真落實,尤其在解決了問題之後,教師千萬不可急於解決另一個問題,而要留給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反思和進一步質疑的時間和機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始終處於自覺地學,主動地思維的最佳學習狀態之中。二、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常言道:授之一魚不如授之一漁。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更應該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耐心地進行啟發、引導,教給他們如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提問水平。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啟發和引導:1、針對課題進行質疑。如出示「比例尺」課題後,教師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等。2、針對關鍵字詞進行質疑。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則、規律、性質、定律等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質疑。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要抓住「平均分」引導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平均分?如果不平均分行嗎?……3、在動手操作中進行質疑。如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學生按照教材中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進行操作後,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只用一個梯形剪一剪,拼一拼,能否推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4、在問題解決後進行質疑。當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後,學生可自我質疑:用這種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還有不同的方法嗎?……5、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質疑。如在學完「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後,學生知道了比的後項不能為0,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為什麼在球賽中,記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寫成3:0呢?6、在產生認知沖突時進行質疑。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與舊知識產生矛盾沖突。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這種沖突進行質疑。總之,教師要教會學生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從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同時,我們教師要教學生會說。一開始學生提的問題有時不得要領;有時只言片語;有時淺顯幼稚。教師在關鍵時刻要扶一把,送一程。採取低起點、嚴要求、勤訓練、上台階的策略,循循善誘不厭其煩。使學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並進而達到問的巧,問的精,問的新,問的有思維價值。還要讓學生明確質疑問難必須勤學善思,有創見;認真觀察,善比較。三、培養習慣,使學生「好問」小學數學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想質疑,敢質疑,還要讓學生主動質疑。1、激疑: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停止或處於消極狀態時,教師要巧妙地進行激疑,啟動學生思維的內驅力。如教學「梯形的面積」後,許多學生囿於課本的推導方法,而不思創新。教師激疑:還有與課本不同的方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躍躍欲試,並先後將梯形轉化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學生將梯形分解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等。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探索和創造。 2、導疑:所謂導疑,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後,教師引導質疑:學了比的基本性質後,你會想到什麼性質?一學生頓時舉手:我想起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另一學生說:老師,為什麼在「商不變的性質」中沒有「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而用「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說法?又有學生說:小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聯系嗎?學生質疑的情趣極其高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撥開疑雲,疏通障礙,變阻為通。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它們的聯系和區別,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導之有方,常導不懈,學生便能自獲其知,自增其能。3、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教師要抓住典型,樹立榜樣,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等活動。利用榜樣的號召力,在學生中形成質疑的比、學、幫、超的良好風氣,使學生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自動質疑,進而養成習慣。
㈡ 學生應該對課堂上的現狀提出質疑態度嗎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初中語文課程標准》分階段目標(7-9年級)閱讀一項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指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可見具有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學習目標。新教學理念呼喚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由此,我們提倡,讓學生的質疑行為走進課堂。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首先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因為好奇心與質疑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通常,當人們尋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傳統觀念的擠壓時,好奇心就會轉化為質疑精神。而建立在觀察與思考基礎上的質疑精神是對好奇心的進一步推進。須知,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的產生疑問並解除疑問的過程。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那麼,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為什麼大部分學生沒有質疑的習慣和能力呢?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又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筆者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嘗試。
閱讀教學中學生無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一)習慣已成自然
好奇心、求知慾本是人的天性,可當孩子們跨入學校大門後,問題便逐漸減少以至無問題產生了。這是為什麼呢?就閱讀教學而言,學生總是處於「被組織」的狀態,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教師手裡,提問成了教師的專利,學生只有回答的義務。教師按自己事先精心加工設計的問題,步步為營,環環相扣,追問不舍,學生則在教師的設疑布陣、發問襲擊中忙於應付。至於哪些問題,為什麼這樣問,學生不知其所以然。在這種不斷強化的閱讀教學環境中,使學生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養成了一種不良習慣,即教師不問便不知道怎樣學,更無問題產生,課堂教學完全依附於教師的「牽引」,學生缺乏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只能循教師而動,哪有問題產生?當前,盡管「問題教學」成為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研究和實踐的一個熱點,可是,從教學期刊上發表的有關論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錄來看,幾乎都側重於怎樣研究或實施教師通過設計問題來引導學生閱讀的,少有言及怎樣培養學生閱讀的問題意識的文章。由此可見,教師仍沒有把學生視為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教學中師生觀的轉變還任重而道遠。
(二)崇尚教師和教材
學生無問題意識還來自於教師權威和教材權威。長期以來,我們進行的是「聽話教學」,這種教育反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是要恭敬地聽老師的分析講授,視教師所講為唯一正確的觀點,甚至記錄下來幫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編輯者在單元提示、課文提示與課後練習中或明示或暗含課文的思想意義和形式技法,這便成了學生閱讀時的「憑借」,即學生不是靠自己的閱讀來發現和提出問題,展示自己的真實閱讀情況,而是從提示和練習當中去尋找對課文理解的問題和答案,使學生養成了一種依賴性和惰性。重慶渝西學院蔣獨見教授做過調查,在其數年來帶師范生教育實習時做過問卷統計,截取528名初中學生,此類情況佔了73%。總之,教師權威和教材權威對學生產生了強大的認同感,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鉗制著學生的思想、思維,消解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質疑。
(三)文體知識的束縛
閱讀教學的知識主要表現在以有限的文體知識來駕馭閱讀教學活動。比如,小說教學就是對人物塑造、情節發展和環境描寫的解剖;議論文教學就是憑借論點、論據和論證的知識來理解,或者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面進行機械的知性分析,如此等等。以上這些知識方法雖然具有同類文體的一般特點,但它必然要遺漏文章寫法的豐富性。因此,不能簡單地用抽象的術語來取代閱讀的具體分析,只有使學生觸摸到每一篇技法的個性,才會有疑問出現。
由於視簡單的文體知識為閱讀教學的「法典」,它帶來的直接弊端還表現為:常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是什麼」,而不關注於「為什麼」,往往注重同類文體的共性,忽略同類文體中不同文本的個性,這種簡單的程序化教學致使學生缺少新鮮感和好奇心,不易產生問題,學生繽紛的聯想和想像很難喚起,自然會喪失閱讀中覺察、發現和探索的樂趣。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
一、相信學生,寬容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揚民主作風,努力營造和諧、寬松、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打消顧慮,大膽質疑,在健康寬松的集體心理氛圍中愉快的學習。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為了有效的組織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首先要充分的信任學生,始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具有發展的潛能;其次,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同時還應學會蹲下來看學生,寬容學生在質疑時所犯的錯誤。例如,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我發現一位在課堂上從未舉手發言的性格內向同學,在活動中顯得十分的害羞靦腆。為此,我常常主動接近他,和他聊天,得知他是一位酷愛讀書的學生,腦子里有著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就不斷的鼓勵他多提問題。記得在學習《誇父逐日》時,他提出了「誇父是否聰明」的問題,引起全班學生的爭議。對此,我抓住他這一較好的表現進行表揚,使自卑的他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從此樹立了學習語文的信心。又如,在學習《旅鼠之謎》時,當講到旅鼠的繁殖速度驚人的時候,一學生突然站起提出一個課文中關於旅鼠繁殖的計算性的數學問題,我當時並未放過這一「不是語文」的問題,恰恰相反,讓學生拿起筆來計算,極大的保護了這一學生的好奇心。再如,當我讀詞語「愛憎分明」時,有一學生突然站起,告訴我「憎」應讀第四聲,不應讀第一聲,對此我沒有批評,而是微笑著點頭,然後讓他當時查一查字典。正是在這種信任、寬容的心理氛圍之中,學生才敢於質疑,才能夠不斷的主動學習、超越自我。
二、提供信息,培養懷疑的精神,鼓勵學生挑戰權威。
學生大部分有「惟書是從」「唯教師是從」的迷信權威的思想意識。須知,「學貴有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為了破除學生迷信書本和權威的思想,教師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學雜志或網路給學生提供關於文本的一些新穎的信息,讓學生明白課本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並帶頭「挑刺」,讓學生明白懷疑與學問的內在聯系。例如,在《敬畏自然》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作者嚴春友的信息和「人與自然」的相關文章,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來體會作者的觀點和語言,並帶頭挑刺,談自己的讀後感受。接著,我就鼓勵學生挑戰嚴春友。於是,同學們深入細讀文本,紛紛從語言修辭、措辭表達和邏輯思想等不同角度,有理有據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看法。有的同學提出了「作者否定了人類歷史上取得的成績」的看法,有的同學提出「文中比喻不夠恰當貼切」的觀點……多種看法和觀點,在語文課堂上交流碰撞。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同學們的懷疑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治學的態度和習慣得到了較好的培養,徹底破除了迷信書本迷信權威的思想。
宋代學者程頤說過:「學者先要會疑。」長期的接受性的教學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個性,增加了依賴性,他們往往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者根本不知道從何發問質疑。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通過示範啟發,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並且注重質疑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質疑、善於質疑。
三、探究文章局部,指導學生質疑
教師在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可以從標題、開頭、結尾和過渡語段等文章的局部出發,指導學生質疑。例如,在《偉大的悲劇》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針對標題來質疑。同學們提出了問題:「文章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悲劇?為什麼說悲劇是偉大的?」這兩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同學們繼續深入的學習文本、進行自主探究。又如,在《喂——出來》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品味小說的結尾,讓學生質疑:城市確實會變得越來越美嗎?城市美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隱患呢?同學們通過對此問題的自主探究,不但體會了文章結尾的文學意味,更加深刻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題思想。又如在上《孔乙己》這篇小說時的情景:當大家在討論「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接近尾聲時,一學生突然提出「孔乙己是怎麼死的?」教師愣了一下,但他馬上轉過神來,並趁此引導學生討論「孔乙己之死」,在讀書思考、默想之後,有的設想出他餓死的慘景,有的構想出他凍死的情景,有的說他是疼死的,有的談他又凍又餓而死的目不忍睹,而一名女同學則說他是笑死的,並描繪出催人淚下的一幕場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已被傷病痛和飢餓折磨的奄奄一息的他,蜷縮在屋角冰冷的破床上。恍惚間,他眼前一亮,霞光中現出了輝煌壯麗的金鑾殿,花甲之年的他終於高中皇榜,他峨冠博帶,滿臉紅光,在肅穆的氣氛中,在悠揚的宮廷音樂里,邁著不熟悉的步子,審視著身旁的漢白玉廊柱和腳下的紅氈地毯,一時忘了身處何地,昂首捧腹,得意地大笑起來……在笑聲中,他一頭栽倒在石柱上……這笑聲僵止在他那乾裂如松樹皮般的臉上……他告別了人世。
這是一次意外的收獲,對教師來說,盡管這個不經意的提問打斷了他的教學流程,但是其效果卻又是遠非僵死的預設所能企及的。
於漪老師在教學《木蘭詩》時,結尾處有學生提出異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根本不可能,不說別的,木蘭一洗腳就露餡,小腳怎麼藏得住?」此時,老師給予提問的學生充分的肯定,並在課後師生共同查閱資料,使學生獲得了滿意的答案。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慾,使課堂探求氣氛極濃;又讓學生學到了教師尊重知識、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
四、通過聯想比較,指導學生質疑
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現象。而比較則是一種很好的認識問題的方法。正所謂,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師可以通過聯想,引導學生將具有可比意義的文章、材料組合在一起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挖掘文本中更為深刻的疑點加以質疑。例如,在《孤獨之旅》的教學中,我將《丑小鴨》拿來與之比較,同學們發現杜小康經歷暴風雨而學會堅強的過程,正是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過程,很自然的得出了「孤獨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的觀點。由此我讓學生列舉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孤獨,可其中有一同學卻提出了「皇帝的孤獨能否算是孤獨」的問題,引起同學們的爭議。為此,課後我引導學生比較「杜小康的孤獨」和「古代皇帝的孤獨」,將學生對孤獨的體認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小說所蘊含的人生哲學意味。
五、通過平等對話,進行思想碰撞,在激烈辯論中訓練思維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它包括: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的質疑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與文本的對話行為。而師生間和生生間的平等對話,則是一種建立在師生關系平等和諧基礎之上的,強調通過對話式的交流或感悟,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發展的教學方式。鑒於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平等對話,使學生在質疑中成長,在質疑中收益。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實踐的。
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因此,語文教師應當珍視學生在質疑中閃現的思維火花,積極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辯論,使不同的思想進行碰撞,讓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訓練思維。有一位教師在講授《山坡羊 潼關懷古》時,為了深化學生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的理解,他引用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並解釋道:「大戶人家的酒肉多得發臭,而路上卻有貧窮人被凍死的屍骨……」話未說完,便有學生對此提出了異議,他覺得老師的解釋不合理:因為從詩句中可以判斷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凍死,那麼肉就不會發臭,怎麼能聞到臭味呢?更何況酒是不會發臭的。聽了他的發言,教師很意外,但轉瞬便鎮定下來了。在略微思考並肯定該學生的勇氣和質疑精神後,教師讓學生們就這句詩及剛才同學的發言進行探討。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問題出在「臭」字上。在查找了相關工具書後,結論便出來了:盡管《新華詞典》上的條目與教師的解釋相同,但「臭」還有另外一個讀音,音同「嗅」,解釋為「用鼻子辨別氣味」,顯然後者更符合常規及文本意思。
此舉在無形中將師生存在的疑慮化為虛無,從接受美學及心理學角度來說,它不啻為一種潛在的思維。在教學中只要善於捕捉學生質疑中閃現的思想火花,抓住契機以展開學生間的辯論和交流,就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在質疑中收益。
六、進行贊賞評價,讓學生在成果展示中體驗成功
人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贊賞和肯定,渴望得到成功的體驗。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過程中要進行贊賞性的評價,要對學生自主學習時質疑的成果適時進行展示,讓學生體驗到成功所帶來的樂趣,使學生在不斷的質疑中增強自信心,持續而恆久的養成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例如,在《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中,一位同學通過二黃毛和「我」的兩種人生命運的比較,大膽的發揮想像,提出了疑問:「假如不讀書的二黃毛生活在今天,是我們的同學,他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命運呢?」對該同學的質疑,我除了進行贊賞評價外,還抓住契機,連續用了兩課時,與學生一起展開了「讀書有用與否」的辯論,並要求學生結合課文發揮想像寫一篇記人記事作文《我的同學二黃毛》,最後選出佳作進行展評。這一由學生的質疑而生成的語文對話教學,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大程度上肯定了提問同學的價值,使同學們體驗到了成功。又如,在《天上的街市》的詩歌教學中,一位語文成績並不理想的同學在研讀詩句「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一句時,從「燈籠」和「流星」的速度上,提出「把流星比喻成燈籠是否恰當」的疑問。對此,我大加贊賞,誇贊他愛動腦筋肯思考,促使他語文學習上有了濃厚的興趣。當學生踴躍地發表獨立的見解,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投去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對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與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時,教師不僅組織討論,而且張貼示範。經驗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機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學生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對學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問題,教師不能橫加指責,一定要持寬容態度,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歡迎質疑。惟有如此,學生才願意質疑,敢於質疑。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彩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提問。語文名師李鎮西也說過:「如果真正把學生的心靈需要作為教學的起點,那就應該從學生提問開始真正的教學。」學生的提問就是學生的質疑。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注重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的質疑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益於質疑,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如何培養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質疑釋疑能力,需要我們研究探索,尋求規律,掌握方法。為閱讀教學增添魅力,為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而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㈢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
萬二中心南坡小學 朱小文 一、課前預習,帶問學文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些課文題目以精練的詞語揭示了文章的線索、中心事件或主題,教這些課文時,這就宜引導學生預習要從題目入手,抓題目質疑,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我布置學生預習《將相和》一文,要求從題目中說說你想知道什麼,有什麼有疑問。在我新授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匯報預習時的質疑:有的問題目中的‘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有的問題目中的‘和’是什麼意思?,有的問他們為什麼不和,最後為什麼又和了等。學生提出問題後,我不用忙著幫他們解答,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細讀課文,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找答案。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二、緊扣重點,質疑解惑 引導學生緊扣重難點設疑問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又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學生學習借箭這一重點部分時,有學生提出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呢?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改寫如果曹操用火箭後的故事發展。使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讀中質疑,以讀促解 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學生質疑問難更應該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學生自由讀課文,在讀中提出問題,最後再讀課文,以求解決問題。如教學《將相和》一文時,讓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當讀到藺相如見了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這一句話,有學生問:藺相連秦王都不怕,為什麼如此害怕廉頗?我並不急於回答,而是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藺相如對手下說的一段話展開討論: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是什麼功?有廉頗的功勞嗎?從哪裡看出?引導學生讀前文,從而理解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友藺相如。再讓學生討論將相不和會給趙國帶來怎樣的影響?最後反問:藺相如真的怕廉頗嗎?學生迎刃而解了。 四、抓空白處,引疑發散 課文有時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有時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有時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有時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這些空白、懸念、省略、跳躍本身是有內容的,可啟發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去填補空白。如教學《凡卡》一文,這篇課文以夢結尾,為了點燃學生發散思維的火花,我引導學生質疑:凡卡能收到信嗎?凡卡的最後命運會怎麼樣呢?留給學生去推測、去判斷,培養思維的獨創性,鼓勵學生續寫凡卡的命運。 常言道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貴知疑,學固然重要,但先要學會提問題,那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思考問題的動力。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地、長期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將會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自主學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㈣ 低年級課堂上如何讓孩子敢於質疑,提出問題,善於發言
我認為要讓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敢於質疑,提出問題,善於發言,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就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提問題的環境,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提問題。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慾出發,積極培養學生勤於思考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敢問、愛問、善問這幾方面來開發學生提問題的潛能。具體做法如下:一、敢問敢問是學生主動提問的開端,是學生心理創新活動的開始。培養學生敢問,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兒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在平時,作為教師,除了要做良師,給孩子傳授數學知識,更要當益友,建立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礙,讓孩子感覺到老師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喜歡聽他們說話,這樣他們就願意親近你,願意把心裡的想法告訴你。 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適當兒童化。所謂兒童化,自己的外在權威隱蔽起來,成為大孩子,親近他們,接近他們,和他們打成一片,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適當學生化,以與學生同樣的好奇心、同樣的求知慾、同樣的認知興趣、同樣的學習情緒、同樣的行為來完成教學的和諧共創。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相處,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圍,學生才能有話敢說,有問題一定要問,他們的創新精神就會伴隨著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的活動而不斷發展。 2、教學民主化,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低年級的孩子對一切不理解的新異事物都感興趣,對於他們來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一個大大的?,他們渴望更了解這個世界。在家裡,他們可以問父母,在學校,他們更想問的是老師,因為在他們心裡,老師是博學的長者,什麼都知道。對於孩子的這種好奇心,作為老師和家長要很好地愛護和激發,耐心地解答孩子的問題,實在不能解答的也要作很好的解釋,如: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告訴孩子:哎呀,你的問題可真把老師也難住了,願意想其他辦法找找答案嗎?找到答案後,可千萬要記得告訴老師啊!這樣做,不但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願意獨立地去解決問題,也免除了老師回答不上來這樣一個尷尬。我們絕不能不理不睬,甚至不耐煩,有意見,發脾氣,扼殺他們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再也不敢提出問題了。 教學民主要求教師不以權威自居,不以自己為中心,要和學生建立一種資源分享的夥伴性師生關系。教師惟有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夥伴性的師生關系,才能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做到真正的教學民主。我在課堂教學提倡八個允許,即:錯了允許重答;答不出來的允許離開座位請教他人;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問題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老師錯了允許提意見;爭論到熾熱化時允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由於實行了教學民主,學生心裡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優勢,因而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問。 3、問題無錯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敢提問題是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從學生中了解到,他們在課堂不敢提問題是有心理顧慮的,許多學生認為:我提的問題如果是錯的或別人都懂了,同學們譏笑嗎?有的學生認為:我提的問題如果不是今天的重點、要點,老師會批評嗎?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是成長過程中尚不成熟的個體,要從正面引導學生提問題和質疑問題,要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的問題,我們要將重點放在弄清出錯的原因和如何糾正錯誤,讓每個敢於提問題的學生不因提錯問題而感到悶悶不樂。當某個學生提的問題不著邊界時,我都適當鼓勵引導,從不發怒我向學生反復強調一種觀念課堂提問沒有對錯之分,對於提錯問題的學生,我決不批評,而是啟發他用另一方法思考,樹立信心,給學生創設心理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大膽地提問題。 4、學生自由化,營造輕松教學氛圍 在課堂上,首先教師教態要親切自然,即使有時候有的孩子提出可能很幼稚的問題,我們仍應加以肯定和鼓勵,以此來激發孩子的質疑積極性;其次我們還要重視培養其他孩子尊重他人發言的良好習慣,能做到先傾聽完別人發言然後再舉手,不要因為其他孩子不恰當的表現而讓發言的孩子感受到壓力,挫傷其自信心。總之,我們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在課堂上能有最佳的表現。 上課時,學生任意插嘴,正是學生自我表達思維的表現。我改變傳統的教學狀態,即:學生正襟危坐,洗耳恭聽,有提問,也得先舉手,獲准後才可以發言,未經允許就提問則被斥之為插嘴。這種做法,學生的心理一點也不自由,即使有問題不敢問也不想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隨時插嘴:有問題隨時提出來,並給於肯定和贊揚,如果學生提的問題偏離了教學目標,我就把問題暫時放一放,留到課外去解決。我認為學生插嘴正是他們認真聽課、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良好表現。 二、愛問敢問已經為學生提供了主動提問的心理環境和現實可能,但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興趣是主動學習的能源,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才能激起學習慾望,才有探索的動力。在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形成良好的提問氛圍,使學生愛問,仍需進一步催化。 1、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興趣的方法很多,而設置懸念則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善於把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舊知識中,在他們心理造成一種懸念。置學生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就能引發他們的好奇和思考,激發他們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慾。例如:教乘法運算時,先布置學生做一些加法題:3個3相加是幾?6個3相加是幾?9個3相加是幾?最後提出100個3相加是幾?引起學生產生疑問,100個3相加既麻煩又容易出錯,有沒有簡便的演算法呢?它應該怎麼樣算呢?通過這種懸念的設置,激發學生提問題的興趣。 2、認真對待、保護童心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好問,是智慧的搖籃。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對那些在課堂上愛講話、愛提問的學生,我從不用簡單的紀律和語言加以約束和制止,而是了解這些學生到底想說什麼?是否想出了什麼新思路、新觀點或新方法?讓學生把話說完。對學生提出的疑問,不管是有價值的還是無價值的、是簡單的還是難以回答的,或者是異想天開,標新立異的,都熱情和藹、認真對待,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以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提問的積極性。另外,我還在班上設立了星級小組積分評比欄,學生每提出一個問題,視問題的質量,則在相應的小組內加不同的分數,每節課評出提問題的優勝小組,則在相應的小組內加兩朵花,每周評出提問題的優勝個人,則在班級紅花欄中個人帶一朵花等等,加以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提問成功的喜悅。 3、及時評價、激勵情感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賞識,被人表揚。在教學中,我經常採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鼓勵的話、一件有意義的獎品、鼓掌、歡呼、展示學生的作品等評價方式來激勵學生。如:當學生對別人的結論提出異議時,我沒有馬上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徵求大多數同學的意見,以商討的口吻與學生共同切磋,讓學生參與評價。學生則通過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並判斷正誤優劣,或肯定贊揚,或質疑爭論,從而使課堂形成積極交流、雙向互動的良好氛圍。除學業成績評價外,對於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討論發言的表現,動手操作、主動提問的積極性等都進行情感評價,對學生的點滴進步或優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讓學生體會到提問成功的愉悅。 三、善問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善問就是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它是學生主動提問的提高階段。教給提問的方法猶如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真正讓學生把握住質疑善問的主動權,處於學習主體位置。 1、創設問題的情境 所謂問題的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學生形成認知中突然提出問題或接受教師提問,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並作為自己學習活動的目的的那一種情境。在教學中,教師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用有趣的問題為教學過程引路,不斷明確著認識活動的遠近目標,能推動著學生認識活動的發展,使其開闊思路,啟發思維,激發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可以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張弛有效的理想氣氛,增進師生感情。此外,還可以把問題用游戲、故事、兒歌、猜謎語、比賽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 2、留給質疑的空間 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我的做法主要是:一是示範質疑。由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不足,閱讀教材有時不得要領,提不出問題或提的問題質量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質疑作示範,而且提的問題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既要考慮教學內容,又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注意向學生提示設問的角度和方法,使學生從老師的提問中學到質疑的本領。如:學生在大膽提出問題後,我與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看看哪些問題提得好,提得有意義,哪些問題提得不夠好,意義不大,並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指出今後提問題時應注意什麼,從而提高學生的善問水平。二是鼓勵質疑。首先要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質疑問難的信心,最大限度地為學生開辟質疑時空。其次是指導學生質疑方向。鼓勵學生質疑的問題主要有:一是自己懂了,用來考別人的。學生通過一次次生疑質疑的過程,把質疑溶化在每個教學環節之中,從而促進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提高。 3、教給提問的方法 課堂上經常出現一種情況,學生敢問、愛問了,但提的問題卻抓不住要領、提不到點子上,這需要我們及時指導學生提問的方法。我的做法:一是從課題聯想提問。這個問題有一定的代表性,我讓學生展開討論。此外,在新授結束後,學生提出不清楚、不明白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生群策群力,加以解決。三是在動手操作中生疑提問。 總之,學生的學習和科學家探索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個發現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既是對傳統數學教學經驗的繼承,也是當今社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必需,合理地、充分地利用教材、學生的經驗等資源,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無疑為學生的思維發展開啟了一道關鍵之門。學生主動提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創新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實踐敢問、愛問、善問三個步驟,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不失為一種有益探索。我想:只要我們始終不渝地踐行,問題之花一定會在低年級課堂上燦爛綻放!
㈤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質疑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隨著其年齡的增長,思維越來越開闊,在學習中開始有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而善於發現、提出問題是創造性思維品質的重要成分,要使學生有所創新,就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1、強化問題意識,培養問題的分辨能力所謂問題意識,是指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表現為人門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並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問題意識在發現問題乃至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跟著問題去思考,隨著問題去解決。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激發他們對問題的洞察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例如三年級教材中有一則關於票方案的問題,許多學生很快可以找出兩種方案,要麼成人和兒童分開,要麼合團體票,而這都不是最合算的方案,需要學生們抓住問題,開動腦筋,想出其他辦法,比如一部分兒童與成人合團體票,而剩下的兒童還是兒童票,這樣既能使成人的票價有所降低,也能保證其他兒童到最便宜的票。而在後面四年級的學習中同樣出現了關於游泳的夠票問題等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會發現這與前面的知識有些類似,但又不盡相同,從而在頭腦中產生疑問,這樣會激發他們從最初的直覺思維,到進一步探究解題思路及規律,使問題意識能貫穿他們思維的始終。2、創設良好氛圍,培養質疑的興趣和勇氣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奇的事物,這和他們的求知慾有關,也是強烈的問題意識的表現。能否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以表露,取決於是否有良好學習氛圍。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順應學生心理和認知水平的發展,使學生在積極、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多向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見解,培養他們質疑問題的興趣和勇氣,從而增強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平均數的時候,並沒有急於拋出概念,而是非常的輕松的告訴大家,我們今天要一場籃球賽,然後我選出了兩組隊員,這時學生就,說不公平,因為他們感覺二組的隊員身高要高些,而我就反問他們,一組可是有所有隊員中最高的兩名隊員,比賽也不一定會輸,這時學生就分成了兩派,而最終他們發現僅憑感覺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想到了「平均身高」,在這樣學習環境中,學生自然而然的融於問題中,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質疑的勇氣和信心。3、設置問題情境,提供質疑的基礎和環境問題情境是指個人所面臨的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異,也就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事物所具備的條件超過人們已有知識經驗的范圍而構成的問題的條件。問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引起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學生面臨新的,未知的知識或動作,便在頭腦中產生了『問題』並引發他們思維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置問題情景,來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設置問題時,教師沒有必要刻意的為問題而設計,因為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並不成熟也不穩定,教師應該設定一個大的環境,一個讓學生可以發揮的平台,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去探詢知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同時也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問題,往往這些問題中就包含了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們面對問題的症結所在,要根據學生的自主判斷,加以引導!
㈥ 如何對待學生的課堂質疑
對待學生的質疑,只要是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無論是教師能回答的,還是不能回答的,都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自己釋疑。根據學生問題的不同類型,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引導學生質疑和釋疑: 一、在反復朗讀中釋疑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於學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反復朗讀課文後,從課文中尋找依據、討論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學《科利亞的木匣》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提出"科利亞怎麼會找不到木匣呢? 木匣是被敵人搶走了嗎?"的疑問,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則可以讓學生自己認真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以後,便可以得出正確的答案。因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特別是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和人物的思想,讓學生讀出語氣、從中體會情感;然後在此基礎上;再請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詞句講科利亞找木匣過程中的思想變化和最終怎樣找到木匣的過程。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自我釋疑。 二、在同類比較中釋疑 有些問題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須借鑒相類似的閱讀材料,在相互印證、補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比如在教學積累?運用5的時候,引導學生學習怎麼樣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回顧剛學完的《長城磚》,學習那篇文章怎麼分析主要內容,然後再讓學生仔細閱讀如《撈鐵牛》、《陶罐和鐵罐》、《科利亞的木匣》等幾篇文章,經過認真研讀再加上原來學習課文時學會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得出如下結論:先通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得出各部分結論——最後串連起來成為文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通過閱讀比較,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方法。 三、在啟發引導中釋疑 有些問題,涉及到課文中含義比較深刻的詞句理解,如果我們能啟發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去釋疑,就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比如教學《小獅子艾爾沙》這一課,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提問:"為什麼說小獅子艾爾沙回來了,我又高興又難過?"然後啟發學生聯繫上下文或者生活經驗來釋疑。聯系課文,小獅子回來了,好朋友又可以在一起了,"我"當然高興;但又為小獅子艾爾沙不能適應自然環境——"我"所以又感到難過。這樣,通過運用多種方法啟發和引導學生釋疑,就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活學生的思路。 四、借鑒資料釋疑 對於那些涉及面廣的問題,光靠語文教材是不夠的。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查閱相關資料等方法來自行解決,教師從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導。比如引導學生可以採取哪些途徑,查閱哪類書籍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教學《朱䴉飛回來了》,學生質疑:"為什麼朱䴉會這么少呢?""朱䴉消亡和環境有什麼關系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搜集種種由於人類不重視自然保護,破壞生態平衡從而導致許多生物滅亡、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的材料。使學生不僅通過收集資料解答了這一問題,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自己釋疑,能有效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精彩的課堂提問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誘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教學利器
㈦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內曾說過:「知識不能僅依靠教師向學生進行傳授,傳授給學專生知識並不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學生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出學生獨立的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老子也曾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離開了批判性思維,小學數學教學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批判性思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能力。一、培養小學生數學批判質疑能力的重要性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比較關注學生對最終答案的理解和記憶,很少注重對學生批評質疑能力的培養。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僅是對教師和書本思維的一種復制,很少敢於對教材的內容和方法提出質疑和批判,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非常注重對小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然而這種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批判質疑思維基礎上的。由此可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思維是非常必要的。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富有創造性的學科。
㈧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巴爾扎克也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可見,「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我們的課堂教學作為培養人的活動自然應該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勇於提出疑問,從而更加深刻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但是,我們日常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敢問,不好意思問,不知道怎麼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勇於質疑,積極提問,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使其養成熱愛思考,善於質疑的習慣。那麼具體到我們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呢?
第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
和諧的師生關系與民主的課堂氣氛有利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到足夠的安全,可以盡情的輕松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師要努力拉近師生距離,創設一種民主、自由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分組合作,廣泛交流。讓教室成為一方自由的天地,成為師生心靈碰撞,智慧火花四射的樂園。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研究、力爭合作,自覺形成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比如在奇數與偶數的區別這個教學環節中,問:2、4、6、7、10、這五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很顯然:這要看選擇怎樣的標准,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答案。
(1)7與眾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數,而7是奇數;
(2)10與眾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數,而10是兩位數;
(3)2與眾不同:理由是其他數都大於3,只有2小於3;
……
上述問題,學生大都能找到一種以上的答案。學生不再是一個依賴老師的模仿者,每個學生都經過獨立思考,因此,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能說,為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集體研討的力量
教師要親切自然,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熱情地鼓勵並積極地啟發引導,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同時,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課堂里往往出現這樣情況:一個學生站起來提問或回答問題,有些學生的手仍然舉著,一旦這個學生的發言有誤,有些學生更急不可待,手越舉越高,甚至站起來,「我來,我來」,「我,我……」此時,發言的學生往往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答得不好,情緒低落。因此,就要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發言,養成傾聽別人說完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學習。
(三)給學生充分思考與表達的機會,教師不輕易下結論。
當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教師不要急於評判,讓學生充分的說,避免學生剛剛出現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熄滅。到最後,才與學生一起探討其中的答案,並使學生明白思考問題要結合生活實際。可見,教師延遲判斷會讓學生感到安全,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勇於表現自我,並逐步培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強烈的質疑意識。
第二:充分激發、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
學問學問,隨學隨問,可老師們發現現在的學生就是不問,即使不會也不問。其實是學生對困惑既想提問但又害怕「出錯」,怕因為質疑遭到教師的批評。所以學生習慣於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敢向教師質疑。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的興趣。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來源於對學習的興趣。我們應創設一個能讓學生積極質疑的情境,讓學生熱愛質疑,讓學生將內心的問題與疑惑說出來,以利於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問題。
讓學生提出問題,不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不理解的問題,更要引導他們提出一些自己的獨特見解,還要對課本知識,教師教法大膽質疑。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我先讓學生自學,看課本是怎樣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然後問學生還有哪些疑問。有一位學生就提出:「為什麼課本上是用兩塊完全一樣三角形拼成一塊平行四邊形來推導它的計算面積公式,如果用一塊三角形行嗎?」我抓住學生這個提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學生自主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又如運用「商不變性質」教學有餘數除法的簡便計算時,教學重點是對余數的理解。教學例題時,教師先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
4300÷200=21(天)……100(千克)
4300÷200=21(天)……1(千克)
學生計算後,發現余數不一樣,出現了疑問,余數到底是多少,全班展開討論,最終利用「被除數=商×除數+余數」還原,得出結論余數是100。為什麼不是1呢?教師適時點撥,原因是利用商不變性質時,將被除數和除數都縮小了相同倍數,同時,余數也被縮小了相同倍數,應該把最後餘下來的數乘以縮小的倍數得出余數。通過質疑、釋疑,學生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第三:為學生的質疑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提出問題,積極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體現。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質疑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不要擔心問錯,怎麼想就怎麼問。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地提出問題,讓學生逐步學會質疑。例如:在測量圓的周長時,給學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幣、瓶蓋、在紙片上畫出的圓、細繩和直尺等及學生自帶的材料。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它們的周長。想了一會,學生自言自語地說:「用什麼方法測周長?用什麼工具呢?」當學生用細繩測量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時,感到不方便,學生便疑問頓生:「是否還有其它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呢?怎麼測呢?」……
第四:豐富質疑方式,自我質疑和集體質疑相結合
(一)集體質疑
對於小學生來說,有時候質疑時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創設小組互動情景,有利於消除這種不足。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既提倡獨立思考提出問題,也提倡小組合作提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集體質疑的能力。
(二)自我質疑
學習的過程是個再創造過程。它必須經過反復的思考研究,不斷的完善才能完成。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反思。反思既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也是創造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以學生自問的形式作為結尾。問:「我今天懂得了什麼新知識?」「還有什麼困惑?」
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和升華了新知識,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第五: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質疑
(一)教師示範,使學生善於提問。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絕非一日之功,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首先,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精心設計,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激烈討論,使學生在集體討論中產生自己提問的慾望。其次,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提問方法加以示範和指導。如在學《正比例解應用題》時,怎樣判斷是否成正比例,例題中有這樣一句「照這樣計算」可提問「是怎樣計算?什麼意思?」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和類比等。學生通過聽課,可從老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從而能夠在後續學習中更好的提出問題。
(二)學以致用,讓學生嘗試質疑
學生日常學習中常常會有各種不解和困惑,這就是疑問,是學習新知過程中的困難,此時教師要啟發引導,讓學生直面困難,嘗試質疑。可有以下方法:找矛盾,提問題;定范圍提問題及調動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
總之,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我們應該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充分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並鼓勵學生將這種能力應用於日常學習生活實踐之中。
㈨ 如何引導學生質疑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質疑
海南省東方新龍中心學校 湯洪輝
一、敢於質疑
(一)、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而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也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不可能產生問題,更不可能撞擊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愉悅、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敢於提問。因此可見,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個性,開放自己的思維。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思維開放了,才敢於質疑。要創設這樣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首先,要求我們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於打破思維定勢、質疑權威,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說,多說。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允許學生質疑時出錯、改正、保留意見,如此激勵學生研討交流,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達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和勇氣。
(二)、善於評價、激勵質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語文課程標准》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及時鼓勵、表揚等積極的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小學生由於學識和見聞有一定的局限性,剛開始所提的問題也許很簡單,可能是一些層面上的問題,沒有什麼精彩可言。這時,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問題的簡單或沒有價值而去否定學生的想法,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你很會動腦筋、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真善於思考;當學生的質疑比較有價值時,我會及時給予評價:你真是火眼金睛啊!、這么隱秘的問題都被你發現了,真了不起!讓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智慧火花,激發學生質疑的慾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於質疑、愛質疑。
因此,只有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才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想問,敢問,善問。
二、學會質疑
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明確的寫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由此可見,問題是創造的基礎,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而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樂於質疑,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善於質疑。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敢疑的基礎上,掌握質疑的方法,善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緊扣課題,引發質疑
一篇文章的標題,又稱為課題、題目、文題等。而《現代漢語辭典》解釋標題的意思為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人們常說題為文眼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題目都能蘊含著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果能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進行質疑,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達到以疑促讀、以疑促悟的目的。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學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題,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麼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感情地品讀有關語段,最後體會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深入理解了美麗的內涵標題中的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從文章的重點處,引發質疑
文章的重點處是指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揭示中心的重點句、段等,這些重點處對幫助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這些重點處概括性強,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與全文內容有密切的,在文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這些重點處質疑,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的時,學生在學習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一句話時,一學生由此提出: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他算對了什麼?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兩個的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我趁熱打鐵,讓讓學生全文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討論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驚弓之鳥》中更贏說的一段話: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它一聽到弦響,心裡很害怕,就拚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因為這段話是課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聽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樣想的?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細讀、討論、練說、理解,再進行前後對比閱讀。學生讀懂了課文,也同時認識了更羸善於觀察,善於的特點。(三)、在課文內容矛盾處,引發質疑
在我們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的閱讀課文都是採用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來表達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點。在這些課文中有些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如果我們能在課堂教學中發現與把握這些文本中的矛盾處,引導學生在這些矛盾處質疑,對幫助學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用極大。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慾望,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把課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有這么一個句子: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呢?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焦急是著急,耐心是不著急,老奶奶為什麼焦急?為什麼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嗎?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各說明了什麼?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終於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又如《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結尾句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在現實中,魚鉤上長滿了紅銹是不能閃爍出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的。這是個矛盾的語句。在此矛盾處引發質疑,引導學生老班長用這魚鉤救活了三個戰士,自己卻因飢餓、疲勞而光榮犧牲的事跡領會其內涵,從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長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熠熠生輝。(四)、利用課文留白處,引發質疑
無畫處皆成妙境。重視空白是眾多文本的共同特徵。何謂空白?按商德遠編著的《小學語文個性課堂教學藝術》中中指出所謂『空白』是指在教材中,對某些內容故意不寫而留有『空白』,或寫得簡略以『空白』。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留有空白,一般有以下幾種:a、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b、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c、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d、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這些空白、懸念、省略、跳躍就是等待著讀者用想像去填補。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處進行質疑,召喚學生想像的未定的意蘊空間。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課文《烏鴉喝水》中的這個句子: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終於想出辦法來了。教師出用這個句子和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想出辦法來了這一句進行比較朗讀,並適時引導、啟發學生質疑。在教師的引導下,一位小朋友舉起小手問:為什麼說烏鴉終於想出辦法來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小朋友們馬上各抒己見,烏鴉不是馬上就想出辦法來的,而是想了好長好長時間。烏鴉想了很多很多辦法,想到一種,覺得不行,又想另一種辦法,一直在動腦筋,很認真地想。老師馬上推波助瀾: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隻口渴的烏鴉,看著旁邊的小石子,會想到哪些辦法呢?這一質疑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同時,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激發學生閱讀期待心理,引導他們查找相關資料,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和能力。而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我巧妙地利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進行了留白:洪教頭走後會回來報復嗎?林沖為何會被逼上樑山?你還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漢的其他故事呢?通過留白來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同時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這樣的課後留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發揮想像力的台。
三、樂於質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在學生的每次質疑中適時的給予激勵、表揚,讓學生從質疑中感受到的成功,並從質疑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可以樹立起學生質疑的信心。讓每位學生都能經常質疑,同時能把質疑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課外延伸到生活實踐中,並逐步養成樂於質疑的好習慣。養成樂疑的習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樂於質疑。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
㈩ 質疑的意義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這句話道出了質疑的重要性。因為學生的任何思維活動都是從「疑」開始,又在「疑」中得以發展。低年級小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對於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得不到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往往對文章一知半解。這對於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為今後的語言文字的應用都有很大的障礙。要解決這一難題,老師首先要明白如何「授之以漁」,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文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水平。其次,老師還要明白課堂中的提問只是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前提條件,其目的仍是要培養學生自主質疑的能力,所以教師要注意傳授學生質疑的方法,把學生「發問」放在重要位置。要學生學會質疑,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1、從疑難處質疑,疑難處是指學生難以理解或看似矛盾或結構復雜的字、詞、句,但這往往又是含義深刻的中心所在,抓住疑難,往往能一矢中的,所以當學生對於某個問題產生懷疑之時,教師便要善於引導。
二、從興趣處質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事物越感興趣時,便越會深入探索。
三、從釋題處質疑 題目是文章的靈魂,是曲徑通幽的鑰匙。經常利用課題讓學生發現問題,便於學生養成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弄清楚題目與課文的內在聯系,運用相應的學習方法。而低年級的小學生由於生活經驗的缺乏,學習面的狹隘,對語言文字接觸有限,所以遇到課題往往會有許多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因此要想從題目著手質疑,須從釋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