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創設有效的導入情境
創設情境可謂時下課堂教學的一大熱點,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景要能夠讓學生「觸景生思」,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他們更多的聯想。
1、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作為教師可指導小朋友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由於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這樣,有助於學生很快地理解文本。
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學習課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讀多練、讀中感悟。所以在教學《小鳥和牽牛花》時,我並沒有做過多講解,而是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就能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2、積極營造游戲情境,熱情鼓勵與表揚,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時候,我創設了游戲的情境導入: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一起去語文園地玩幾個語文游戲大家喜歡嗎?那就讓我們坐上汽車出發吧。(播放課件:小朋友坐上汽車出發,汽車開到了寫有「語文園地」的公園大門口。)語文園地到了,我們一起快活地游戲吧。學生一聽說這節課要做游戲,興致就來了。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呈現材料的興趣,選取他們身邊的活動、游戲、事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畫的顏色和內容易於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插圖相隨。比如:《菜園里》是一篇生活識字課,配有一幅小學生在菜園里勞動的情景圖,不僅使學生對菜園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同時幫助學生認識一些蔬菜及其名稱,還可以讓學生形象地了解這些蔬菜的特點。所以在觀察圖畫,認識這些蔬菜的名字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看課文情景圖,用手指一指,看一看有哪些蔬菜。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和動態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學習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4.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
當學生對語文課堂感興趣時,他們在課堂上就會認真聽講了,也會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應用多媒體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我在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的時候,是這樣導入課題的: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好多禮物,讓我們先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吧。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欣賞樂曲,興致非常濃。此時教師讓學生談談感受,學生就能有感而發。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將學生帶入情境當中,增強了主題感受,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需要教師深入地專研教材,走進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角度,選擇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熟悉的、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素材。
『貳』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叄』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表達課教學設計
該單元教學,都是做的上課前的准備工作、策略;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恰似一幅蘊涵師生人文素養,「設」即籌劃。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從字面講,預先制定的教學策略、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在新的課程背景下,就是在上課之前,我們必須以嶄新的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計」即計謀,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是展示教師個性化創造過程的真實記錄、手段的綜合方案,是對整個教與學過程的一種規劃或實施步驟的一種預設,尤以教學思路的設計為重點。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注重在語文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的設計、樣式等,「設計」即籌劃與策略,是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點子庫」、觀念想法?本質上是無區別的。從普遍意義講,是一致的,「設計」就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可以說,根據一定的目標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和教案有無區別呢,預先策劃制定的策略,對該課教學,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教學思路,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所進行的教學設計、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立體風景圖
『肆』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 「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伍』 如何創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情境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有效教學情景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的這段話,在肯定啟發作用的情況下,尤其強調了啟發前學生進入學
習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
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因此,
老師們常常將情境教學頻頻用於自己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成了當前語
文課堂教學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從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學習中發現,
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但也不乏
有些情境的創設是無效的。那麼,怎樣才能讓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具有實
效性,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呢?下面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目標而服務
情境創設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它不是為活躍課堂氣氛而創設,而
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卻過分地關注了情境
的創設,過度追求花哨的教學形式和課堂上熱鬧的氣氛,以至於分散了學
生的注意力,受到了太多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信息的干擾,導致難以把握學
習的目標。有一節低年級的語文課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老師以動物王
國要舉行比賽為題談話導入新課的學習,以這場動物比賽來串聯整堂課的
教學內容。可是老師在執教中卻只注重了這種形式,而將課文中的兒歌進
行了肢解,先引導學生了解是哪些動物參加比賽,然後出示課文中的六個
問句,了解比賽的具體項目,最後出示六個回答的句子,了解比賽的結果。
按照這樣的思路學下來,兜了大半圈還未進入正題,學生的興趣早已被轉
移,而到讀書的時候是將課文生硬地分成問句和回答兩個獨立的內容讀,
缺乏整體感。從而造成教學目標的偏離,違背了情境創設的初衷。在課堂
上,將形式和內容分裂開來的教學情境,不但不能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反
而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造成課堂教學的虛假和無效。因此,在確定教學
-
-
2
目標之後,情境的創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並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
務。這樣,才能讓「情境」煥發生命的活力。
二、創設情境要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對學習真正產生了興趣,就會覺得
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而良好的
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習熱情得到高漲。
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精
心選擇最有效的情境創設的方式。基於這一點,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
時,一位老師創設了一個角色扮演的課堂情境,讓學生人人參與。在引導
學生通讀全文了解故事情節後,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課本劇的排
練,選出各組的小導演,然後分組自選角色記台詞,創造性地自編動作,
自備道具,最後各小組在全班匯報展示。學生的表演興致很高,為了演好
自己的角色,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記住了台詞。接著在這次表演的基礎上對
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小木偶在擁有了各種表情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讓學生續演這個故事。前一次的表演是課本中的原故事情節,而這一次卻
完全是自己的創作,導演想怎麼導就可以怎麼導,所以學生的興趣更濃了,
先是共同續編故事,然後就開始積極排練。各組設計的故事情節各有特點,
有的小組表演的是小木偶獲得人的表情後再次遇到紅狐,它要回了自己的
包,並與紅狐當面對質將它送到了警察局;有的小組表演的是小木偶在獲
得人的表情後幫助那位曾經冤枉過它的老婆婆。在這兩個情境的創設中,
教師設計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有趣角色,首先是進行課本劇表演,然
後在課本劇表演的基礎上注入新鮮血液,讓學生續演故事,大大激發了學
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有滋有味地親歷學習過程,
使他們樂學愛學,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創設情境要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
-
3
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推著孩子不知不覺地、深入地進行到教學
的一個個進程中。因為情感的作用,語文教學可以極大地豐富兒童的精神
世界。通過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聲情並茂的場景,那些震撼
人心的氛圍,去打開孩子們的心扉,去感染孩子們的心靈。但是,有些老
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時,卻忽視了一些小細節的處理,如:背景音樂的選
擇問題,一篇介紹歷史比較悠久的古典建築的文章,卻配上了一段抒情的
鋼琴曲,課堂營造的情感氛圍顯得格格不入;針對故事情節設計的模擬主
人公對話,本能夠有效拉近學生與主人公的距離,引領學生走進主人公的
內心世界,但是由於教師自己情感不夠投入,語言缺乏感染力,使得學生
情感體驗不夠;一段非常美的寫景的片段,老師想通過自己配樂朗讀創設
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想像美妙的畫面,可是卻忽視了自己課
前的朗讀訓練,讀時語調生硬,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情境的
創設要關注細節,從細致入微處著手,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最大限度地
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感染,使學習成為兒童心靈的追求。
四、根據知識板塊來創設情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
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
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情
景的創設不是簡單的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是教學理念的更新,是一種全新
教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一語文學科理念。根據教學實踐,對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於創設情景的做
法,我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在語文課程的建構體系中,每個學段都以「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
口語交際、綜合學習」這五的版塊來構建課程,這五大板塊中每一塊都需
要創設情景。為了論述方便,我就依照這五大板塊來進行論述。
(一)創設識字與寫字的教學情境
-
-
『陸』 如何創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境
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概括出主要內容。
3。並能在朗讀結束後,提煉出文回章中的「時間?」答「老人的行為是什麼意思?」等問題、結果」這六要素,2012(05).
[4]李吉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海鷗們為什麼出現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哪些詞彙能讓人感受到老人的愛,公輸子之巧。在教學開始後又創設問題情境。根據現代教學理論和語文教學實踐總結指出,帶著目標進行情境創設,通過談話導入課題,帶入《老人與海鷗》的世界之中,了解老人與海鷗的關系,只要通過這些途徑創設出的教育情境能使課堂教學內容接近現實生活,在課堂上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
『柒』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有效教學情景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目標而服務
情境創設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它不是為活躍課堂氣氛而創設,而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在確定教學目標之後,情境的創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並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
二、創設情境要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對學習真正產生了興趣,就會覺得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而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習熱情得到高漲。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精心選擇最有效的情境創設的方式。基於這一點,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時,一位老師創設了一個角色扮演的課堂情境,讓學生人人參與。在引導學生通讀全文了解故事情節後,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課本劇的排練,選出各組的小導演,然後分組自選角色記台詞,創造性地自編動作,自備道具,最後各小組在全班匯報展示。學生的表演興致很高,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記住了台詞。接著在這次表演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小木偶在擁有了各種表情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讓學生續演這個故事。前一次的表演是課本中的原故事情節,而這一次卻完全是自己的創作,導演想怎麼導就可以怎麼導,所以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先是共同續編故事,然後就開始積極排練。各組設計的故事情節各有特點,有的小組表演的是小木偶獲得人的表情後再次遇到紅狐,它要回了自己的包,並與紅狐當面對質將它送到了警察局;有的小組表演的是小木偶在獲得人的表情後幫助那位曾經冤枉過它的老婆婆。在這兩個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設計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有趣角色,首先是進行課本劇表演,然後在課本劇表演的基礎上注入新鮮血液,讓學生續演故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有滋有味地親歷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學愛學,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根據知識板塊來創設情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情景的創設不是簡單的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是教學理念的更新,是一種全新教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學科理念。根據教學實踐,對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於創設情景的做法,我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在語文課程的建構體系中,每個學段都以「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學習」這五的版塊來構建課程,這五大板塊中每一塊都需要創設情景。為了論述方便,我就依照這五大板塊來進行論述。
(一)創設識字與寫字的教學情境
漢字的教學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母語」教學,具有其他外語教學不可比擬的優越條件,孩子的生活環境就是一個大的識字情景,什麼電視啊、廣告啊、商店啊就是現成的識字教學情景,教師在課堂上的任務就是整合這些資源,創設識字寫字情境,使兒童逐步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和適合自己的方法識字,逐步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二)創設閱讀的教學情境
現代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參與對話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地閱讀。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景」。通過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使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文章的文路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入情入境,去品味、去感受、去領悟、去欣賞。
(三)創設作文教學情境
當前的作文可以說是師生倍感頭疼的一個問題,教師難教、學生感到無話可說,無情可抒。事實上,學生生活圈子窄、閱歷淺,平時積累得較少。教師大可不必板著臉:今天我們上作文課,今天的作文是……。這些老生常談的教學方式只會觸動學生痛苦的神經,無法激發學生的作文「靈感」。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必按部就班,而要根據實際,善於抓住作文機遇,創設作文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學生方感到有話可說。例如,當學生正處在高壓復習時,老師給他們搞題海戰術,突然聽到廣播里通知開會,會後教師返回教室,教室里肯定亂成一團,有經驗的老師此時不是大發雷霆,責罵學生,而是抓住機遇引導學生,說說剛才親眼所見、所想、所感,我相信,這樣的作文,一定是學生的真實感情,一定會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致深,而不是胡編亂造,無病呻吟之流了。
(四)創設口語交際的真實情境
口語交際是現代每個公民必備的能力。要上好口語交際課,情境的創設更為重要,沒有情境,學生感到自己就是局外人,無法說,就算說了也是詞不達意,想法、感受跟說法完全剝離。因此,教師要精心准備,創設真實情境,宛如在談話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去交流。
(五)綜合性學習的情境創設
綜合性學習的提出已打破了語文的封閉歷史,使語文學習更加開放,真正達到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的狀態。教師更應利用這些特點,整合學習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成為開放學習的主人。
綜合學習不再是「純語文」的事而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它還體現了語文聽、說、讀、寫綜合知識的整體發展。是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結合。學生必須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去發現、去探索,這是學語文的一種境界、一種目的,成功的綜合學習全面地反應了學生學生綜合素養。教師的設計就應該跳出語文,整合各學科、整合學生生活、社會各資源,成為一個學習的海洋,讓學生去暢游。
總之,創設情境是語文學科的需要,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更是現代教育的需要,它有力地打破了傳統的教學關系,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從而輕松、愉悅地學習,變學習為一種快樂,一種享受,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必須花大力氣去做好這份工作。
『捌』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 「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玖』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依據教育教學目標,以問題為中心創設相關情境,即通過信息技術以圖片、文字、音樂、動畫、影視片段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為提出問題與發現問題創設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以此讓學生明白問題的由來,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聯系生活,精心設計問題,開展問題化教學,使教學從低效走向高效。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做了一些研究。
一、信息技術題材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問題情境生活化
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有利於生成。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只有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才能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發揮著行之有效的作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藉助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鮮事例,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如:教學《春江花月夜》一文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語言,從而理解、掌握語言。首先出示鮮明的畫面配上優美的古箏曲業代替「春江潮水連海平,還上明月共潮生」……等抽象的文字,讓學生從這些感性的形象中充分領略春江花月夜的優美。然後再讓學生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一個什麼畫面就事半功倍了。文章雖美,但在傳統教學中光靠老師上課「一張嘴」「一支筆」的教學,是絕對達不到這種賞析帶來的教學效果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問題情境形象化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優化教學場景,藉助一些生活事例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慾望,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如:例如在上《社戲》這一課時,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輕松活潑的歌曲將每個人帶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然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魯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經歷,感受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又比如上《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我先播放了貝多芬的名曲《命運交響曲》,然後說道:「一曲激情澎湃的交響樂,讓我們感受到貝多芬那顆要扼住命運咽喉、不甘沉淪的心,讓我們的靈魂受到一次洗禮。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有很多人選擇了堅強面對,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他是怎樣面對生活的。歌曲導入式很受學生歡迎,往往能夠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很快進入情境。因些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富有美感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情意的驅動下想像、思維得以積極展開,情感素養、思維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
三、信息技術應讓學生有自我學習時間,使問題情境自主化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解於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於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路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路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於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麼?」「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麼?」「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
表達了什麼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情境教學是指「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展的辨證關系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情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識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由於我們師生從未親眼看到過月光下的海,所以,首先,我是這樣引導的:「我們雖然不能親自到海邊領略月亮照耀下大海的壯美,但是我們可以來認真地讀一讀,用心地體會一下課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月光下大海的美,讀完之後組內交流。」(播放月光下的大海美圖和《月光曲》的鋼琴曲)當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方式讀完後,然後在小組交流互動「我認為這一句最能表現大海的美,我願意為大家讀一讀。」
最後各小組派代表出來朗讀。學生們一個個動情地讀著(播放音樂):「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樣,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出智慧的火花,自主交流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在自然中轉變。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議,教師必須有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和動力的能力,切實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了技術和理論上的支持。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當然在語文課中利用信息化教學創設問題是靈活多樣的,方法各一。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一些嘗試,望能拋磚引玉,給大家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