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小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培養探究能力的重要時期。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小學的科學教學為培養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多種訓練的機會。但是在這一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科學課的地位得不到重視。 在學校一般都會把語文、數學、英語被視為是主課,學校﹑家長﹑學生都很重視。而科學課一般會被認為是副課。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的在於讓學生從小就形成良好的科學習慣,以「科學探究活動」為基本途徑,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尤其是生物﹑化學﹑地理﹑物理等課的學習打基礎,所以,我覺得科學課還是很重要的。 當然在家長的眼中,科學課的地位更低。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如觀察昆蟲、觀察月相等活動,許多家長都認為是無益之舉。這樣的教育觀念影響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的培養,也影響了學生的一些價值取向。 (二)科學教育課程資源不充足。 課程資源與課程的實施關系很密切。沒有可以實施課程的資源就沒有課程,課程必須有資源作為前提。科學課以科學探究來構建學生的知識,使學生形成科學觀,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探究是科學課的核心。而要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就離不開時間、空間、材料、設備、環境、場地等課程資源,這也成了開展科學課的一個難題。 1、教師資源比較缺乏。在學校科學課的專職教師比較少或沒有科學專職教師。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為學生准備大量的儀器和實驗材料,這些工作往往會花上一些的時間。所以不是專職科學教師沒有很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好每一節科學課的教學工作。 2、教學資源比較缺乏。科學課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比如僅六年級下冊科學就包括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宇宙﹑環境等內容,所以,需要的儀器、材料種類繁多。學校的儀器設備不是特別充足。 (三)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我發現在科學課的授課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在科學課的學習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不夠,對於一些比較簡單,容易搜集實驗材料的探究課,會讓學生課前自己准備實驗材料,比如探究「尋找澱粉的蹤跡」﹑「製作神秘的信件」「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的活動中,會讓學生自己准備一些材料,學生分組實驗,而好多學生都沒有準備好。科學課,主要以探究活動為主,在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還不夠,材料准備不充分,這樣或多或少的影響了科學課的質量。 2﹑學生不太重視科學這門課程。教了快一年的科學課,雖然,學生們對科學課比較感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比較高,但是,學生作業做的不勤,總是敷衍,實驗報告不能按時交上來,顯然,學生們還是不太重視這門課程。 3、在科學探究性教學中,就算教師准備非常充分,也難免會經常發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學生人數多,活動空間比較小,如果又沒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較短的時間內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是比較費勁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動,也難於展開和深入,還往往會出現失控的場面。 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和探究能力。所以,我覺得,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需要學校﹑學生﹑教師﹑家長的共同配合。盡可能的讓學生﹑家長﹑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另外,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更新,科學教師需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提升自己。由於學生的自主自覺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夠成功。所以在培優扶差工作方面應做得再扎實點,努力減小優差生之間的差距。並且要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並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與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地把科學科目教得更加科學。
Ⅱ 如何落實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式教學
摘要: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索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探索性實驗為載體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培養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能力;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斷和反思能力等。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科學科學實驗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反思和評價、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歷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實驗探究活動,激發科學學習的興趣,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小學科學的主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學生為主的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讓學生時常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突破點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實現,變「驗證性」為「探究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而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載體。
1、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條件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重新設計教室的環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變更,座位設計成活動模塊型,可以四人為一探究單元,四人自由組合,小組內經過討論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稱為首席主持人;一人負責在小組探究過程中聯系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稱為信息使者;一人負責記錄寫報告,稱為書記員;一人負責匯報展示講解小組成果,稱為發言人;小組內四人分工,責任到人,成果歸四個人共有。通過這種編排方式,增強學生交流的效果和質量,也使學生的競爭關系轉變為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學生在這樣的融洽和諧的環境中能自由地參與探究和創新,學習效果更佳。
2、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課題[1]
由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較短,對科學知識的認識還不夠深,因此探索性實驗課題的確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水平之上,使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後,經努力後能夠確定問題的關鍵,能夠用已有的理論基礎提出幾種可能的推斷,並能通過科學實驗進行驗證。例如:設計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的探究實驗,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探究性實驗。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並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2]
課例1:在對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將同一個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不知名的液體和2號不知名的液體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馬鈴薯在1號液體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號液體中是浮起來的,從而引起學生的疑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液體不一樣之處,以及可採用哪些方法來比較兩種液體。
在一堂課中,不僅在課的開始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
4、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的能力
科學研究過程中,提出假說後,就要設計研究方案來檢驗自已的假說並執行有關的計劃。研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選定,即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假說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觀察統計法等;第二,研究步驟的具體化,包括所使用的適當設備、地點、操作過程、安全措施等;第三,變數的控制和設置對照,應當弄清計劃中哪些變數是需要控制的、如何進行控制;第四,在實行中,進行系統地觀察、精確地測量並收集和整理所獲得的數據。小學科學教學中,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的前提下,再給學生傳授科學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中的一般程序。在這個基礎上再有計劃地選擇一些探索性實驗課題,讓學生根據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設計實驗方案、執行實驗操作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課例2:探究綠豆種子發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提出需要水、陽光、適宜的溫度、土壤、空氣這些條件,確定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緊接著制定相應的實驗計劃,重要的討論如何控制對比實驗的條件,例如探究空氣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採用什麼方法控制對照組中的綠豆始終不接觸到空氣,這是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實驗進行的過程當中,學生進行持續的觀察與記錄。
5、利用探索性實驗提高小學生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3]
科學研究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資料和數據,要對所得的資料和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這個過程中會涉及:第一步,使用符號、圖表等對資料進行分類和轉換,很多數據和資料在最初時是分散的,通過轉換和分類,才能明確數據和資料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數學工具來處理,包括用圖、表、統計等數據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得數據和資料能說明問題;第二步,在進行處理的基礎上,根據資料和數據,確立因果關系;第三步,運用有關科學原理對資料和數據進行解釋科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實驗課題,設置不同類型實驗資料,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關系,尋找科學規律,培養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分析推斷和反思評價的能力
這個過程須涉及:第一,根據證據推出結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各種信息,同時又要基於已有的理論和經驗;第二,假說與證據之間的關系有以上幾種可能:證據支持假說——假說確定;證據部分支持假說——假說要進行修訂;證據不支持假說——需要重新設定假說。確定是哪種關系需要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第三,在驗證假說的過程中,需對研究過程的可信度進行反思,
Ⅲ 如何優化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但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即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歷探究活動的過程,掌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態度。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性教學,這就要對其進行理性思考,採取一些措施對策,以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水平。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的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科學探究這一小學科學課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廣大科學教師的思想與行為之中,使我們的科學課堂真正落實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既學會了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技能,又培養了科學的能力、科學情感與價值觀,較好的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然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學教學目標的落實,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為了改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從教師思想和課堂教學入手,切實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實施。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真正重視科學課程
在小學階段多數科學課教師均為科學兼職教師,專職教師缺乏,有的學校雖然配備了專職教師,但課時安排過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學的科學課程不屬於學生與學校認定的主要課程,在思想上沒有很重視這門課程,就造成教師在課前教材解讀不深刻、學生把握不到位、目標定位不準確、活動材料准備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備每一節課,因此就不能保證科學課的質量。
要提高科學課堂的有效性要先從教師的思想上改變科學課不重要的觀念,只有真正認識了科學課程的重要性,課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實行。只有在思想上轉變的教師才會精心地准備課堂。
二、認真制定教學目標
開設科學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增長見識,了解生理、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和規律,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是一些老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往往只滿足於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掌握,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如何讓學生得到較大的收獲,提升他們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是仔細斟酌,制定合適的目標。
例如我在上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大腦》一課時,剛開始制定的目標是以了解大腦的形態和結構為主要目標,但是在深入探究後,發現學習大腦的知識要想講透不容易,也必然會涉及許多科學名詞和抽象的概念,而認識大腦及大腦的功能是為學生理解如何科學用腦提供科學依據,學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學用腦方面得到科學的指導,我們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糾正他們平時在學習生活上一些錯誤觀念,讓他們通過本課學習後知道如何科學用腦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開發大腦功能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因此,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為:1、初步認識大腦的結構特點。2、了解大腦分為左右半腦,對人體的管理是一種交叉的關系。3、了解大腦各區域的功能,認識大腦的主要功能,體驗大腦是人體的最高指揮中心。4、認識科學用腦的意義和保護大腦的方法。教學重點確定為認識科學用腦的意義與方法。
這樣的目標設置讓教學這堂課程更有針對性,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的重要體現。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要為課的目標服務。環節需要用什麼方式呈現,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同時也要預設學生的課堂反應,提前設計應對措施,以便減少因准備不足而派生出的無用環節,從而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大腦》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知道如何科學用腦,在教授如何科學用腦之前,講解大腦構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純粹的知識灌輸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是人的大腦卻是一個打不開的「暗箱」,為了克服對這個「暗箱」理解的障礙,我設計與「人的大腦」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見到的「豬的大腦」作為替代品,讓學生在興奮的猜測後,通過對豬的大腦的觀察,直觀地了解了人腦的結構和特點,輕而易舉地揭開了「暗箱」。這樣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腦構造,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服務。
在「大腦是指揮中心」這一知識層面上,通過一系列活動,引領學生分析這些活動是由大腦相關區域控制的,至於活動內容我們基於學生全休參與的原則進行了重新設計。在教學大腦的功能時,課堂上設置的幾個有趣的小游戲,如:聽聲辨人、大家來找茬等簡單的小游戲,寓教於樂,在游戲中體驗了大腦各區域對人體各種活動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極抽象的概念通過游戲的方式,在快樂、輕松的氣氛中讓孩子們體驗到學而有樂,思亦有趣。在這一環節設計上不採用課本上的「記憶力」、「創造力」游戲,是因為記憶對於人的大腦功能而言是比較復雜的,不能清晰體現大腦對各器官和各種活動的控制功能,而創造力游戲——拼七巧板,也無法很好地體現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所以把游戲簡單化,清晰化,這樣更能為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實施評價方面,我們試圖通過日常學習中常見到的現象以判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檢測,鞏固已學的知識,把科學用腦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傳達給了學生。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如何應用知識去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問題。
四、有效利用課堂生成
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充分的預設是教學成功的保證。充分的預設,並不表示教師對教學的全控制,也並不表示教師對學生活動和思維的干預。葉瀾老師說過「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徵」。所謂「動態生成式教學」,是指課堂中不能機械地按原先確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應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由教師靈活地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簡單的電路》一課,做連接電路的實驗,十二個小組里還有一個組的燈不亮,我沒有簡單的說:「你們課後再試試吧」,而是讓他們小組演示做法給全體同學看,大家一起分析、尋找失敗原因,幫助這個小組獲得成功。這樣的學習過程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課堂生成的資源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實驗需要嚴謹,細致的態度,同時也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五、大力拓展課外探究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的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後續活動」。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後續探究時,總習慣把拓展活動當作標簽,在每節課的最後說上一句「這節課就上到這兒,這個問題我們課外繼續研究」,而如何研究卻無後話。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研究時,要加強實效性。首先應該對學生所要探究的問題進行篩選,從中確定學生比較容易完成的、確有價值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要及時督促檢查,鼓勵評價,適當時可以交談、書信、家長簽字的形式取得家長對學生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的支持。對於那些中長期的探究活動,教師要盡量設計些簡單易行圖表式的記錄單,並及時組織學生進行過程性反饋,讓學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同學看,讓別人來欣賞,使自己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同學間的認同和肯定,獲得成功感,進一步激勵了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熱情,真正把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引向生活,走向社會,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們的孩子去感受科學學習的魅力,真正與科學學習零距離。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去思考、創造性的去設計、藝術性的去實施。相信我們在不斷摸索中總結經驗不斷前進,「讓學生出彩,讓課堂精彩。」
Ⅳ 什麼樣的科學學習內容適合小學生去探究學習
1、人人都能學的科學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的差異和性別、天資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科學課程均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
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要創造學習科學良好的條件和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3.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徵,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於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4.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
科學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科學課程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
Ⅳ 我要參加家長進課堂,找一篇以科技為題材的
以科技為題材可以寫國家的科技成就,科學實力的高速發展,也可以寫科技對周邊生活的巨大改變。
如今的生活像是穿上了一件鮮艷的衣裳,變得愈加絢爛多姿,那是因為科技悄然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點滴當中,如影隨形。其實,科技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越來越完善,雖然它不能回到過去,卻能塑造一個嶄新的未來,就像知識改變我們一樣!
過去,每過天氣酷熱的時候,即使家境富有的人也只能浸在涼水裡散熱,或是手不停地揺著蒲扇,嘴裡不時地喊著「熱死我了,熱死我了。」現在就算炎熱的酷暑,我們只要打開風扇或空調,人就感到非常清涼舒服;過去人們做飯。
炒菜都是燒柴火,煙霧繚天,而現在廚房裡既衛生又舒服;過去人們勞動之餘,人們無所去,而現在有的人打開電視觀看電視節目,消磨消磨時間。有的人去卡拉OK去K歌,放鬆放鬆自己,要麼去叫上幾個好友在家時品品茶,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過去,人們想去哪裡,都得靠自己兩條腿走著去。而現在,不管什麼時候出門,不是騎摩托車,就是自己開著私家車飛奔在公路上,真是無所不能。
再說說與我們形影不離的手機,以前要了解千里之外的信息,要靠別人一個傳一個,可如今,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你在網上一傳,各地的人都能看到,而且迅速又便捷,手機不僅可以上網,還可以看電視,玩游戲。
科技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說也說不盡,道也道不完。等長大了,我要為自己的國家,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讓自己的祖國更加美好。
Ⅵ 家長學校教案《如何引導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
一個人在學校接受教育,一般不超過20年,而讀書,卻是一輩子的事情。這件一輩子的大事,開始於父母,開始於家庭教育。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離不開量的積累,而僅憑小學語文課本中三百篇左右文章,三四十萬字的閱讀量根本無法滿足其能力形成的需求。語文課標中提出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於145萬字。作為家長怎樣指導孩子讀書,為孩子的成長儲備能量助孩子一臂之力呢?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一、閱讀調查——
首先進行一個父母閱讀的調查:
1、您家中有多少存書?①50本以內,②100本以內,③100本以上,④500本以上
2、孩子在家學習時您是做家務、看電視,還是看書?
研究過人成長和高級人類行為的專家們發現:人們之所以發生改變,主要是因為他們受到所讀的書以及他們所接觸到的人的影響。於是我們也在思考:你在讀什麼樣的 書?你接觸到的是什麼樣的人?無疑,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觸的人。書,往往來自父母。所以,兒童時期孩子命運的改變,幾乎是取決於父母。
誰說我們缺少好書?誰說我們缺少愛心? 我們缺少的,只是指導孩子讀書的方法。
您擅長指導孩子讀書嗎 ?哈佛大學的招生人員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一個人大學畢業後,在財富、職位和社會地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85%是靠他的心態,只有15%與他的能力和天賦有關。同樣,指導孩子讀書,關鍵不在於父母的學識、地位和金錢,而在於父母的心態———對閱讀重要性的認同,對孩子智力狀況的自信,接受閱讀方法的開放性,等等。
下面10道題目檢驗的正是父母的心態,請回答「對」與「錯」。
1、學習教孩子讀書,如同學習經商掙錢一樣費心是難以想像的。
2、閱讀時一目數行,對一般孩子來說是不可能的。
3、讀書可不是輕松的事情,必須吃苦,不要企圖享受。
4、孩子因為不想讀書,所以才不會讀書。
5、孩子讀書的興趣變來變去,這非常不好。
6、在家裡教孩子讀書,只是孩子在教室接受教育的延續。
7、考試成績好才是孩子成才、有個好前途的關鍵,課外閱讀只是一種補充而已。
8、對崇拜歌星球星、不喜歡讀書的孩子,一個好的辦法就是貶低他所崇拜的對象,轉移他的注意力。
9、為了使孩子全面發展,要盡量滿足他買課外書的要求,多多益善。
10、經常參與孩子的課外閱讀是有必要的。
如果你的答案是:除了第10 題之外,其他都選「錯」,那麼你可稱得上是指導孩子讀書的行家;否則,很遺憾,你無論是在輔導孩子讀書的理念和具體做法上,都存在一些問題。
二、教育孩子讀書——從父母讀書開始
1、孩子讀書與否——家長是否讀書?
這組美國權威機構調查的數據對中國父母不無啟發:一般美國人每年讀不了一本書,而且58%的人從高中畢業後就從來沒有讀完過一本非小說的書;估計不到 20%的人購買了書店裡80%的書。美國教育部確認:一般成年人只是在七八年級的水平上進行閱讀。21歲到 25歲之間的年輕人,20%在低於八年級的水平上進行閱讀。這是美國成年人閱讀狀況的整體概貌。正是在這種美國成年人不樂觀的整體閱讀狀況影響下,中小學階段的美國孩子,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也在下降;美國中小學的閱讀教學,也不被重視。美國總統小布希來清華大學演講時,也坦率承認了這一點。
中國的情況也有相似之處。家長朋友,您是否也屬於這種類型的父母?相信走進我們中華家庭教育房間的家長已經關注著這樣的問題。為了孩子讀書,首先從教自己讀書開始。
Ⅶ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索能力,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
一、注重探索內容的的選擇,把握探索時機科學教育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幼兒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奧的科學原理.因此,我們應當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擇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活動內容,才能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探索的精神,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同時,學習的內容應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以激發他們自發、自主地學習.如水的系列活動,小班可讓幼兒玩水,感知水的一般特性;中班可通過讓幼兒親自操作,知道物體的沉浮現象;大班則讓幼兒做實驗,了解水的三態及變化等.總之,探索的內容要貼近幼兒認知和生活實際,便於幼兒探索並能從中感受到探索的樂趣. 二、提供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慾望在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適合幼兒水平和興趣的玩具材料,是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前提.教師只有為幼兒提供能引起他們探索慾望並與實現科學活動目標相適應的材料,才能使操作活動在科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幼兒思維的直觀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使幼兒能興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動進行探索,並在探索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獲取科學知識經驗.操作材料的准備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1、體現一定的科學活動目標. 許多教師在投放操作材料的時候,往往只注意材料是否豐富多樣,而忽略了其目的性.導致幼兒在面對琳琅滿目的操作材料的時候,可能就把他們當成了一般玩具玩了.因此教師應該針對幼兒實際情況,扣緊科學活動目標,為幼兒准備能激發他們操作慾望,並能通過操作能獲得一定科學知識的活動材料.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能有所發現、有所啟迪 2、操作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個體差異性. 在幼兒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有些能力較弱的幼兒面對困難就不知所措,而放棄活動.而能力強的幼兒在進行了一些操作活動之後就覺得沒有挑戰性,而失去了興趣.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性,為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相適宜的操作材料. 3、操作材料要便於幼兒自主操作. 幼兒的思維都離不開動作.因此我們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的時候是便於幼兒操作的,而不是一個擺設品.只有為幼兒提供了便於他們操作的材料,才能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慾望.同時,還應提供可以讓幼兒在操作中進行觀察、比較的材料. 三、善於提問,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的發展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師不僅要教會幼兒掌握知識,而且要讓他參與到知識泊形成過程中去,引導幼兒自己探索事物、發現問題、得出結論.在以自主性學習為主的科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善於提出具有啟發性、針對性和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幼兒思考對策四、教給探究的方法,培養幼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他們象科學家一樣動手做科學.在提出一個問題後,要對這個問題作多方面的假設與預測,在解決問題前要有思考並制定探究計劃,在活動過程中要善於根據日常經驗或相關現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聯系,合乎邏輯,充分考慮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合理選擇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為自己的探究活動服務.不斷地反思矯正,使自己始終向著目標前進;要善於搜集資料,從中總結出有價值的信息. 總之,科學教育內容豐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師要充分發揮科學的魅力,巧妙地組織科學教育活動,激發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引導幼兒用科學的探索方法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索科學知識的能力.
Ⅷ 小學家長課堂應該給孩子上什麼課
小學階段到抄底要給予孩子什麼,有三個方面非常重要。第一,孩子的身體,這個身體包括心理健康,有時候家長在孩子健康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要孩子身體好就行了,其它的都可以放下,當孩子真正健康的時候,家長往往忽略了這些。第二,孩子的品德。第三,孩子的喜歡。我覺得在小學階段,這三點就像樟樹的根一樣,當它扎的越深的時候才會枝繁葉茂,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長不要盲從,不要隨大,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要以分數來評判,或者說對孩子的發展作為唯一的標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孩子的科學文化技術知識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一點。孩子是多元的,是有差異性的,盡量少些橫向比較,多些縱向比較。」
現代的社會衡量人才不是從一個單一的方面去考慮,孩子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家長和老師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一個身心健康、快樂、積極的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