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六年級課文中的開門見山、倒敘法、背景漸入試、設問置疑式、修辭法、名言警句法,各寫一個。
開門見山:今年暑假,我參加了「泰山之旅」夏令營活動。
倒敘法:五年級二班教室傳來了陣陣掌聲、歡笑聲,他們在干什麼呢?原來他們剛剛做了一個有趣的精彩游戲。
背景漸入式:雨不停的下著,昏黃的路燈下能看到濺起的朵朵水花。一陣冷風夾著雨水撲面而來,我不禁打了個寒戰。想起父親離開的那個雨夜,我的心被雨水淋濕了,眼前生氣了一片白霧......
設問置疑式:難道你不想家嗎?
修辭法: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河堤楊柳伴著春風擺動著纖細的腰肢,清澈的湖水在風中盪開層層漣漪,魚兒歡快的游來游去。嫩綠的草地上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鮮花,清香而淡雅,好一個迷人的春色。
名言警句:羅蘭說:「世間從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就讓我們修煉一雙火眼金睛,從生活中尋找美的瞬間吧。
Ⅱ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實施問題式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四個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文力求從問題教學法中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一、理論依據
什麼是問題教學法?前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在《現代的課》一文中說道:「從內部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問題性的課是這樣的: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並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低)。」可知問題教學法是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即把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問題性水平高,即是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重,具有較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問題性水平低,即是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輕,甚至極少包含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具有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
近代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學法」: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從而把問題教學法程序化、模式化了。當代有的外國學者提出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終於問題——越來越多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甚至認為,提出問題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促進思考和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 。
問題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解決問題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思考探討,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主體精神的培養,主體能力的形成。教師也可以透過問題,能更多地了解到學生在想什麼,關注什麼,思考落在哪個層面上。因此問題教學法備受青睞,很多老師也嘗試著用問題教學法來實施新課標的理念。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
(一)實施問題教學法首先要培養學生逐步具有問題意識。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無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釋疑,由釋疑而心怡,從而逐漸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學——疑——思——釋——怡的過程,就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過程,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共同構成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兩大重要要素。作為語文教學可以從以下角度設疑:這篇文章是屬於哪一類?和哪一篇文章性質相似或互異?這類文章有什麼特性和共通式樣?(文章體制)文章里有什麼好的部分?好在哪一點?有什麼壞的部分?壞在哪一點?(鑒賞與批評)這篇文章和別人所寫的同類東西有什麼不同?你讀了引起什麼感覺?(風格)從開端到結尾有什麼脈絡可尋?有否前後相關聯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幹?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也就是說要求學生解決「寫什麼,怎樣寫,為什麼寫」的問題。
(二)語文教師是否具備問題意識和提問技巧是實施語文問題教學法的關鍵。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首先,語文即生活,需要語文教師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多關注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掌握學生的心理,巧妙地設問 。其次,語文教師應該樹立「 時時引導提問,處處激勵解答」的觀念。多方設問,多層次解答。在創設問題情景上下功夫,在提問技巧上多用心。
(三)語文教師還應把握好提問的「度」。提問能夠做到「不憤不 啟,不悱不發」 ,不提可直接回答的問題 ;不到學生處於思考的狀態時不提問題 ;提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年齡特點 ,因人 而異,不提千人一面的問題。美國學者韋倫曾提出了以下發問技巧:
1、 設計標志功課結構和方向的關鍵問題 。一項任務至少一個問題,可根據 學生回答問題提出隨機性的問題。
2、清楚地、詳細而精確地表述問題。
3、 使問題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4、按照邏輯的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出問題。
5、提出各種水平的問題。
6、 緊隨學生的回答繼續發問。
7、在學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時間。
8、鼓勵學生發問, 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以培養創新精神。
(四)明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類型。教學中可把問題分為如下幾種:
1、教師發問的重要目的:一是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一是對所學內容的應用。
2、復習式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過的知識。
3、啟發式問題:通過提出學生未思考過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積極探求新知識。
4、診斷性問題:通過提出問題估計學生對某些學習內容已達怎樣的水平,了解教學效果。
5、激勵性問題:通過提問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控制學生的行為。
(五)課前准備好問題及發問順序
在備課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 准備好主要問題及提 問順序。 應擬出有嚴格邏輯順序的問題提綱,一般不可脫離教學內容隨意提問 。 對學生的回答問題要有預見性,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並據此准備好 解決措施。本人在上《故都的秋》的時候就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寫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點各是什麼?文中寫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還是空間)?然後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然後落實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為什麼不寫香山的紅葉,雄偉的故宮等景物卻寫「清」「靜」「悲涼」的景物呢?作者是熱愛故都的秋還是悲秋呢?請從時代背景、選材等角度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較,說說自己的看法。
(六) 要善問、善導
《學記》中提出"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即提問應從易到難, 由淺入深,難易適度。善問即提出的問題要具體明確,不可含糊其辭;要准確,不要誤導;要有趣味性、啟發性;要難度適宜。善導即當問題提出後, 要善於啟發學生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思考,因勢利導,引導學生 一步一步地去獲取新知識。如一位教師在上《變色龍》一文,採用了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麼?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後再問: 他"善變"的特徵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麼?學生由於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後,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麼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早在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張載論及學生的學習方法時,就提出了「學則需疑」的原則,指出「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南宋時期著名教育家朱熹,進一步發展了張載的觀點,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張、朱兩人在這里提出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條規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知識的掌握是從生疑到解疑釋疑的必然過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這條學習規律的提出,對於教學尤其是對於語文教學確實是很有指導價值的。
問題教學法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師素質的體現(諸如知識面、駕馭教材、洞察力、控制場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師教學觀念的體現。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可以說,沒有好的提問藝術就不會有成功的教法,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養成敢於提問的學習習慣,形成善於提問的能力,還需要廣大的語文教師不斷地探討和完善。
Ⅲ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的內容簡介
《做創造的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希望能針對現狀,消除教師的尷尬,解決教師課堂教學操作中的實際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活動是由一個一個的細節構成的。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對細節的研究與雕琢。喚起教師對教學細節的關注、對教師智慧的關注、對教學實效的關注、對自身發展的關注、對教學創新的關注,搭建一個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學細節、教育智慧、教學實效、自學發展、教學創新的理論詮釋與實踐案例,這是我們編寫《做創造的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的真實意圖。
Ⅳ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隨著把培養思維、開發智力做為教育目標以來,課堂提問優化設計已經做為一門專門的教學藝術,受到教育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重視,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已經成為每個優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1.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提問。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應。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想錯了』中的『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說他們這樣想是『錯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全面閱讀,把課文中的內容連貫起來思索,從而理解方誌敏的好品質,體會出文章的中心,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的內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於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麼?聯系爺爺的處境想一想,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麼?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窮人》一文時,先問學生:「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因為桑娜收養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於是,教師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麼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過思考後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課文敘述的事情都發生在窮人之間。」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生的事,為的是什麼?」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
2.提問要立足於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什麼是奇跡,為什麼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繫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肩膀無數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就突破了。其實,難和易往往是相對而立的,也是因人而異。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難也易了。
Ⅳ 語文課堂教學設問的方式有哪些
課堂提問是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普遍採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對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鞏固所學的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都起到積極的作用。教師會不會問,問什麼,怎麼問,直接反映著教師教的藝術和學生學的質量。一課堂提問的問題類型1,判斷性問題。其基本形式是:"對不對?""是不是?"教師舉出一些容易搞錯的似是而非的問題,讓學生比較、辨別,確定它的是與非。這種提問對判斷的要求有高低之分,如果是要求判斷恰當而有根據,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理解所學知識是在益處的。那種把答案已經在問題中說了再問"是不是"的提問,則是沒有思考價值的低級提問方式,不宜提倡。2.敘述性問題。其基本形式是:"是什麼?""怎麼樣?"要求學生通過回憶或思考對問題作出敘述性回答,它有利鞏固已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綜合能力。3.述理性問題。其基本形式是:"為什麼?"要求學生講清道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類問題的回答,有的是教學內容的再現,有的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推理的結果,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4.擴散性問題。其基本形式是:"除此之外,還有什麼不同的想法?¨'解決這個問題,有哪些方法?"教師提出這類問題,追求的目標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是使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的想法和見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二、課堂提問的主要方式1.提出問題點名答。就是教師提出問題點名讓某一學生回答。教師為了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鞏固程度和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可抽個別學生來回答,通過個別學生的回答可使全體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其次當個別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也可通過提問的方式以引起他本人和大家的注意。2.提出問題大家答。就是教師提出問題後,讓全體學生共同回答。讓大家一起回答的問題,通常是比較簡單而又比較重要的問題。通過大家的回答,教師可了解大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對正在講授的某一內容或問題,也可採取這種方式來了解大家是否能跟上思路或思路正確與否。3.提出問題自己答。就是在講授過程中教師自問自答。當教師提出問題後,通過觀察學生的神情,估計大多數學生都不能回答時,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再給學生一個明確、正確的答案。對一些已學過的知識需要回顧利用時,也可採取自問自答的方法,使大家在回顧思考的基礎上,得到正確的答案。教師有時為了節省時間,也可採取自問自答的方式。4.提出問題暫不答。就是教師提出問題後,暫不讓學生回答,讓學生在閱讀教材或聽講後,再作回答。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講,可充分調動大家學習和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在一堂課臨近結束時,教師提出與下次課講授內容有關的問題,讓大家來思考,等下次上課再作回答,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為上好下次課打下良好的基礎。三、課堂提問的基本要求1.提問的用語應簡單明確。除特殊要求的可有多種答案問題以外,一般的問題都應使學生清楚地理解教師要求回答的是什麼,不應使學生摸不著頭腦,產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隨意性。如某教師講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有對春天的山、水的描述。為了讓學生理解春天裡河水的"水漲起來了",提了一個問題的問學生:"冬天的水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就不夠明確。教師的意思是想要學生答"冬天水枯了"來反襯春天水漲的描述。由於問題不夠明確,學生可以答:"冬天水清亮了","冬天水冷","冬天水結了"等等,不容易一下想到"冬天,水枯了"。2.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層次。教師要按照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教材內容的邏輯層次,由易到難,由表及裡,逐步提高問題的難度。如某教師講《變色龍》一課,教師提問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學生答:"善變"。接著問:"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麼?"回答:"一是變得快,一瞬間對狗的態度變了5次;二是變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邏輯。"教師接著問:"奧楚蔑洛夫'善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是什麼呢?""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質。"最後教師提出什麼因素促使"變色龍"一變再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變色龍"這一形象?經過短暫討論,學生回答出"左右奧楚蔑洛夫反復無常的因素是將軍的威勢。作者諷刺的鋒芒指向一般靈魂卑劣的'變色龍",而且也指向造成這種社會病態的根源--沙皇專制的反動統治。"這種提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利於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力。
Ⅵ 案例來闡述你是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用「對話」來進行教學的運用「對話」理論,對案例進行分析或反思
小學課文里有分角色朗讀的文章啊,1,老師扮演一個角色,請學生扮演一個角色,進行課文朗專讀。2 課文中全問屬角色都請學生來扮演朗讀。
課堂教學上:互動式教學,少不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老師有針對性地問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思考問題。
教學技巧上,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要與學生交流勾通,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Ⅶ 如何將幽默運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中
教學中,幽默能給人以親切、輕松平和等的感覺
1、教師語言中的幽默含蓄性
含蓄是一種美,是一種藝術,是教學語言藝術中的內涵,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學都離不開含蓄性的語言藝術。如:
(1) 言近皆遠法。唐代史學家劉知己在《史通·敘事》中說道:「言近而旨遠,詞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不盡。」他告訴我們敘事說理不要把話說盡,要給聽者或讀者留有思考的餘地,可見「言近皆遠」也是教學的語言藝術。
(2) 說古論近法,就是在教學中,說話不照直說,而是採用說古論近的比喻。宋呆學者就說過「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語忌直」、「脈忌露」這就是要求教學語言要含蓄。適當地用積極的說古論今法,話里有話,或弦外有音,可以使教學語言意味深長,增加感染力,使學生回味無窮,樂意接受,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 迂迴設問法。這種語言藝術是指繞著彎子設問,以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波濤和理智思考的飛躍,讓學生在情感與理智結合處得知識、明事理、受教益。迂迴設問,一般設計三個層次,一是問,二是誘,三是歸納,層層深入,扣人心弦,啟人心智,動人情懷。常常達到語半功倍之妙用。
(4) 親切委婉法。就是指根據語言傳遞與轉換的需要。教師要把講授語言的內容和教學語言的組織說得委婉、曲折、親切。使學生感到有一種快感、美感和親切感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可以使教與學雙方關系融洽,情感相通,和諧自然,從而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
2、教師語言的幽默感,對於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成輕松愉快的學習心態起到重要作用。事實表明,富有幽默感的老師,學生總是喜歡的,師生間的情感也必然融洽。但是教師幽默感與相聲、戲劇、電影、電視重點幽默不一樣。課堂上的幽默是一種莊重的幽默。莊重是指教師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幽默是指教學形式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沒有莊重,幽默就會失去基本內涵,沒有詼諧,莊重就會缺乏生動有趣的表現形式。
Ⅷ 關於「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案例
春風也度玉門關
——淺談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教學的操作策略
內容摘要:
小學文言文教學因其特殊的內容和階段,成為高段教學中的一大難點。筆者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把握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初步讓學生認識了解文言文知識。從文言文教學的動力之源興趣和文言文教學的點金之石誦讀兩方面展開論述,從適時滲透、情境創設和以點帶面三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朗讀、背誦和積累三方面對誦讀進行策略嘗試。
關鍵詞:小學語文 ; 人教版教材; 文言文教學; 操作策略
錢夢龍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指出:「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景象。現行的人教版教材除了編入大量的現代鮮活白話文外,第一次在小學高年級課本中編入了《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等四則文言文。相比以前小學教材文言文一片空白,選進了文言文,是一個進步,反映了編者重視文言文閱讀的良好願望。這樣的編排注意了第三、四學段教學內容的相互聯系,又適應了兒童認知螺旋上升的需求,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為第四學段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這可以理解為是針對古詩文教學所言。《標准》提出文言文教學的總目標是「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顯然這一目標是針對7—9年級而提,因為在階段性目標中,只在7—9年的目標中對應這一要求,作了「.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表述。在5—6年級的階段目標中,也有「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但這一要求是把「詩」和「文」放在一塊兒講的……………………而且 詳細請見 《春風也度玉門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