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如何在小學道德教育中實施國學經典教育
第一、讓國學經典教育走進校園,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把國學教育與早間操活動、早晨讀、環境創設、校園活動、民間游戲等各個方面相互滲透和整合,走進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各個角落,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和在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規范著孩子們的日常行為,同時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開展國學活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傳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責任。良好生活行為習慣是健康生活的基礎。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准。在開展小學國學經典活動時,我堅持古為今用,挖掘潛在的積極因素,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學經常遲到,家長生氣的跟我說這幾天早上起床他總是磨磨蹭蹭的,還鬧著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臉,於是我抓住契機,將《弟子規》納入健康教育,除了讓其誦讀《弟子規》外,還講其中涉及到行為習慣養成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教育,讓孩子明白了應該從小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會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還通過講國學故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國學故事能讓小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我藉助蘊含中國經典文化要義的故事的敘述,讓小學生逐漸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國經典文化。國學是一座豐富的寶藏,它蘊含有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而科學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軀幹上的一個有機活體。其中《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還包括著天文、地理等。在科學領域中,我將《三字經》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知識滲透到科學領域中,讓小學生感受優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結晶。通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教育學生學生要善待他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從語言活動入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小學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國學經典內容豐富,往往簡短的幾句話就包含了很深的意義。因此我又豐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語言教學活動與國學經典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此來促進小學生語言的發展,也達到強化復習與記憶國學的效果。
第四、讓音樂與國學整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國學由於以古文化為主,枯燥無味,不但學起來較難,而且學生對這些也不感興趣。因此,為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編節奏,把那些國學經典作品很長,讀起來拗口的句子編成歌曲,讓小學生在節奏中輕松學會誦讀國學,感受音樂的美妙。通過將音樂教育與國學經典教育融合為一體,使教育教學活動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小學學習國學,應根據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掌握小學生的學習的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培養與訓練,主要在於通過聽、讀及直接感知來加深對經典著作的理解。聽、讀是基礎,「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釋,自曉其義也。盡管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過聽教師范讀,小學生跟讀乃至自讀,把經典著作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個過程還是有利於小學生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直接感知是關鍵,也就是要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國學學習環境,豐富小學生對生活的感性認知。結合生活情境講解國學,經典來自於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給小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增長小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視野,擴大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小學生思維發展,使他們更加喜愛學習國學,更深切體會國學的深意。故此,在小學開展國學課程建設必須立足小學生的視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使小學生從小產生枯燥乏味的國學認知體驗。
『貳』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論文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
『叄』 國學走進校園,國學走進課堂,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和建議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關注國學教育。校園「國學熱」持續高溫,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學進課堂」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種普遍做法,但具體該怎麼進課堂?卻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與理念。隨著各地中小學有關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的推廣開展,這個話題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爭論。
不久前,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不可「不加選擇地」向學生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等,將這種關注與爭論推向了新的高潮。記者由此對我省部分小學的國學教育開展情況作了調查,經驗、教訓、困惑、建議,受訪的學校、家長、學生各抒己見……
共識:
現代的孩子應該學點「國學」
成立於2005年的鄭州市二七區春暉小學,建校伊始將「國學」教育定位為自己的辦學特色。校長胡建玲說,當年「拍板」時還真下了點決心,也聽到了些不同的聲音與質疑。
5年過去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關注國學教育、引進國學教育。「國學進課堂」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種普遍做法,校園「國學熱」持續高溫,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在專家、學者的眼中,「國學」是一門浩瀚、高深的學問。而在廣大校長、家長眼中,他們所說的「國學」,更多的是特指中華文化的傳統經典。被提及最多的,是小學生即可涉獵的啟蒙讀物《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還有《笠翁對韻》、《論語》、《大學》……
漯河市實驗小學副校長田平認為,學「國學」可以育人、啟智,並能從誦讀中感受到中華傳統經典的魅力與博大精深。
漯河市受降路小學校長趙文清認為,學「國學」可以提升孩子們的道德素養、豐厚他們的人文素養,還有提高記憶力的「額外」功效。
受訪的家長、孩子們,也對學「國學」表示出了一致的認可與響應。春暉小學前不久作了一個相關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家長支持學校繼續開展國學教育。
鄭州市的某小學生家長李姍說,現時期對孩子的「誘惑」太多了,「獨二代」的成長環境又存在諸多問題,學「國學」可以修正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還可以讓孩子「沉下心」來,對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性格養成都有很大幫助。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告訴記者,他覺得,現代的孩子都該學點國學:「以前的學校教育對國學重視不夠,一段時間國學教育甚至出現了斷層和缺失。現在與國際接軌就更不應忘記自己的『根』。」
他認為,學「國學」的目的除了上述校長、家長提到的,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學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國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在弘揚中整合創新」。
爭議:
「國學」該怎麼進課堂
雖然「國學進課堂」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國學到底該怎麼進課堂,卻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與理念。
近兩年,隨著各地中小學有關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的推廣開展,這個話題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爭論。
熱議或者說是爭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爭議一:學「國學」應該讀「原著」還是「刪節版」?
去年年底,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不可「不加選擇地」向學生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因為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而湖北省也有部分學校專門對《三字經》等經典文本進行了刪節,然後重新編排後再發給學生學習。
消息刊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廣大網民在網上展開了激烈論戰,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校長對此「不敢苟同」。
鄭州市眾意路小學校長馬靖表示,讀經典就該讀「原汁原味」的。至於何謂糟粕與精華,應該交由學生來判別,學校的工作是「引導」而非硬生生地將原著刪節、塗改。
胡建玲也認為,孩子學「國學」在記憶時應保證傳統經典的完整性,而在實踐中,當然要有所甄別。
家長郭曉玲認為,傳統經典因為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認識水平等,有糟粕和落後的一面很正常,學經典應該與時俱進,關鍵在引導和教給孩子看問題的方法,而「禁止」絕對不是個好辦法――
「一方面,現在的孩子都很有主見,不要低估了他們的辨別力;另一方面,如今的信息很發達,如果孩子們以後接觸到了完整版的經典讀物,會對已成型的認識造成沖擊甚至顛覆,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爭議二:學「國學」學的是什麼?
校園「國學」風越刮越熱,一些天價「國學」班應聲出籠,有的民辦學校甚至將「國學」作為自己的主要教材開設,在學習中則要求孩子穿古衣、戴古帽、行古禮。
以在《百家講壇》上講解《弟子規》聞名的錢文忠,曾在公開場合表達過他的憂慮:全按《弟子規》、《三字經》的標准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會吃虧的。
由此引出一個話題:「國學」該怎樣與現代社會、現代孩子「接軌」?
胡建玲認為,這是一個學習理念問題。去年聖誕節前夕,他們學校熱熱鬧鬧地排演聖誕節目、給孩子們發聖誕帽,有人質疑:你們的辦學特色不是「國學」嗎,怎麼過洋人的節?她回答,任何一種現代化的學校都應該做到兼收並蓄,不會把孩子禁錮到一種理念上,也不該在孩子的成長中加上人為的條框。
基於這種理念,胡建玲認為,學「國學」應該學習幾千年文化傳承下來的基本的做人道理、行事規范,汲取其中博大精深的精神內涵與文章精粹,這是古今相通、永遠不會過時的。以《弟子規》為例,學《弟子規》重在「踐行」,而踐行需要有選擇地接受、批判地繼承,而不能拘泥於教條,更不能將其「神化」,生搬硬套到現代社會。
爭議三:學「國學」會不會增加學習負擔?
鄭州市聚源路小學已經開展了四年「國學」教育。該校校長助理丁倩認為,學「國學」會不會增加學習負擔,學習內容和方法很重要。
雖然該校有專門的「國學」課,但「國學」並未列入正式的考試項目中,也沒有苛刻的背誦作業與標准,目的就是為了不增加學生負擔,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國學」的魅力。
在「國學」教育開展較早的學校,「寓教於樂」正在成為他們普遍採用的教學方法。這些學校認為,學「國學」、進行中華經典誦讀,都需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循序漸進,不可「一刀切」,搞統一的驗收模式;更不能急功近利,逼著孩子去背經典。
「特別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我們要求以誦為主,不認生字,加上簡單的講解,追求的是『潛移默化』的熏陶。每天利用晨讀的時間跟著老師誦讀10分鍾,時間長了,自然就記住了」,丁倩說。
現狀:
很多學校都在「摸索」中前行
采訪中記者發現,各個學校開展「國學」教育的內容、教材版本等並不相同。相關校長、老師們告訴記者,雖然有關部門要求推進傳統文化教育,但另一方面,教什麼、怎麼教、誰來教?並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要求。
這種現狀使得很多學校都在「摸索」中前行。
「首先教材的選擇就頗費周章」,胡建玲說。作為鄭州市開展「國學」教育最早的學校之一,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只有向外省市學習,加上老師的心得,遴選出教材的內容。「現在的學校基本上都循著這樣的思路選教材:低年級《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易讀易記;高年級《論語》、《大學》、《中庸》等。」
而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各種版本、各種「專家」、「學者」注釋的經典充斥書市,其中對同一個字的理解、注音都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
「比如『出必告』中的『告』,就有的版本讀『gao 』,有的讀『gu』。」胡建玲說。丁倩也告訴記者,從眾多版本中選擇最「權威」、最「准確」又適宜學生閱讀的那一本,絕對是個「腦力加體力活兒」。
「國學」教育中遇到的另一問題是師資。大多學校的「國學」老師是由語文課老師兼任的,而這些語文老師多是80後,之前自己就很少接觸過「國學」經典原著,對其中的理解也往往只知皮毛,難以談上准確、深邃。
聚源路小學的海彩麗老師是為數不多的專職「國學」老師之一,教授該校的「國學」課已有4年。可盡管如此,她坦承自己壓力很大:「雖然以誦為主,但總要講解一些,這時就覺得專業知識還很欠缺,怕誤人子弟。」
令海老師遺憾的是,學校間的「國學」教育橫向交流很少,遠形不成體系,相關的培訓也幾乎沒有。碰到不懂的問題,她的方法一般都是翻閱大量的資料,或到網上找答案、請教老教師等。海老師時刻關注著有關「國學」教育的新聞,如果哪裡有相關的大家講座,只要條件允許,她總會跑去聽,學校也支持她。
而六年級的《論語》是語文教師出身的丁倩自己帶的。她說這門課比較難教,她不敢放手給資歷還年輕的老師們。而丁倩的憂慮,也是開展「國學進課堂」的很多學校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肆』 小學國學論文文獻綜述
小學國學論文文獻綜述原創的,現做的。
『伍』 國學如何真正走進課堂
按:現在發現很多人聽到「國學」,就認為是迷信是忽悠人的而加以一貫的排斥。而我認為這些人並不知道國學為何物,卻盲目排斥,所謂國學抗拒進步,抗拒科學民主,主張要像「五四」時期那樣,把國學統統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西方文明的優點和中華文明的缺點,自上世紀初我們似乎已「瞭然於胸」。而今天則不然,雖然人們心中還多少殘留一些微薄的民族文化記憶,但是很多人卻不知自己民族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價值和特質以及它的發展趨向,更談不上對國學核心價值和核心理念的認識和了解。在此情勢下,拿什麼去與西方文化融合?拿什麼參與不同文明的對話?拿什麼建立自己的話語系統?拿什麼去建設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國學有精華,也有糟粕,揚精華棄糟粕,不能含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曾經走過許多彎路,有過許多教訓。把洗澡水和嬰兒一起倒掉,仍是當前國學熱中的主要傾向,尤其值得注意。有些人並不知道國學為何物,卻盲目排斥,謂國學抗拒進步,抗拒科學民主,主張要像「五四」時期那樣,把國學統統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有這種現象的大量存在,可知國學非熱而實冷。另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是國學熱的虛火。有些人利用人們對國學的熱情和判斷力不足,甚至在報紙、圖書、講壇、傳媒上一哄而起,把國學變成撈取名利的工具,鼓吹向古人學習如何走捷徑;如何賺大錢;如何耍權術、保權位;如何求神佑、避災禍,甚至如何得長生、玩女人等,以國學的名義兜售假、冒、偽、劣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糟粕。這些國學熱之虛火,恰為一些人提供了攻訐和否定國學的口實和彈葯。虛火不熄,則國學亦不能真熱。檢驗國學是真熱還是虛火,應有兩個起碼的標志:一是國學教育是否真正走進從小學到大學的課堂,並成為終身教育,從而使國學非熱於一時一地,由熱轉為常態;二是國學是否具有核心價值和文化精神的社會實踐,其中包括和諧社會和國家軟實力建設;發展模式的創新和國際話語權的確立;全民素質的提高和政治文明的進步;個人道德品質的提升和社會規范的有序等。國學的內容紛繁復雜,人們閱讀國學也應該理性對待。第一需要有選擇性。國學著作汗牛充棟,雖然是很多古人傑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的成分,正是這種良莠並存的狀況,使得國學閱讀尤其要注重甄別,擇善而讀。第二,閱讀國學著作,需要培養慢讀與重讀的習慣。國學經典不同於網路上速生速朽的文化產品,它是一種智慧的發酵與歲月的沉澱,蘊涵著豐富的知識與深刻的哲理,惟有細細咀嚼,才能領悟。一遍不行,便再來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漸進入「溫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讀,都有新得,如此讀書,才會收益無窮。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閱讀國學需要「轉識成智」,「下學上達」。國學究其根本,是滋潤人生、凈化心靈的學問,使人之所行不悖規律,合乎大道,所以我們閱讀國學,應該越過工具理性,到達價值理性,使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智慧,並成為對人生境界的一種潤澤與提升。
『陸』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中滲透國學教育
一、分析語文教學的特性,尋找國學教育的切入點
從語文的整體特徵來看,它與國學仍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教師不能貿然在語文教學中教授國學。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共性,以此作為國學滲透的切入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考慮的因素較多,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國學教育的載體。國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沉澱,大部分反映於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文言文等是它的主要形式。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在這些內容的教育中滲透國學思想,以此作為國學教育的載體。
除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教師也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學時期,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適合接觸太過繁雜的理論內容。為了使國學滲透順利進行,教師應該簡化國學的內容,保留最為精華的部分。同時,教師還要給學生留有一些時間,讓學生消化並吸收這些內容。利用這段時間,學生還可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個人價值觀。筆者認為,國學教育應該以學生的自主探討與教師的引導為基礎,這樣的好處是既保證了學生對國學的理解,也能夠使每個學生都獲得獨特的感悟。
例如,在學習《別董大》這首詩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適當地滲透國學教育。這是一首送別詩,在我國古代詩歌中十分常見。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同時增加學生的閱讀見解,教師可以找一些類似的詩歌,在對比中加強學生的理解。這首詩與其他的詩歌略有不同,它沒有朋友惜別的那種不舍與傷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掃送別的傷感,充滿豪氣。在國學教育中,教師不只要讓學生尋找共同點,也要尋找詩歌各自的特點。當學生獲得了完全不同的感悟,精神境界也會獲得一定的升華,達到了國學教育的目的。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國學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學生的情緒問題也是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加入國學的語文課堂,必然和以往有所不同,教師要做的便是讓學生盡快適應。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對國學產生興趣,才能加快適應過程。小學生是國學教育的受體,為提高國學教育的效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國學的本質來看,它很難得到學生的青睞,這是無法改變的。教師應該將國學教育與學生喜歡的事物結合在一起,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其中融入一些游戲,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學中的趣味部分不能影響國學的主要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分清矛盾的主次關系,合理制定計劃。
在小學時期,興趣是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學生的情緒左右著課堂的氣氛,也決定著課堂的走向。對待情緒這把「雙刃劍」,教師應該有正確的認識。當學生的情緒積極向上,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時,它可以推動教學的進程;當學生的情緒消極負面,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便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努力發揮其積極作用,避免消極因素的影響。其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所在。
三、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和國學教育的另一共性,它們都需要以此擴充學生的見解。因此,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在滲透國學教育的前提要求下,課外閱讀的前提要求是以國學經典為主,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涉獵。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時,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小學生的年紀較小,沒有系統的課外閱讀策略,需要教師從旁引導。在閱讀的時候,應注重質量,重視學生的自我感悟。
『柒』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教育
國學教育來是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需源要
中國能夠從四大文明古國發展至今,並不斷開創一頁頁輝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自己的位置主要得力於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各兒女共同奮進。當前課堂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遞和教育的主要陣地,課堂也是對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熏陶和培養的肥沃良田,學生在接受民族文化傳承的課堂中國學知識越發豐富起來,國學中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傳承和發展。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國學教育是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
『捌』 如何把國學經典融進課堂教學論文
這個關鍵就是文明的老師了,文明老師可以帶頭讓孩子讀讀國學經典,另外在解釋一下他的一個意思,讓孩子感受國學經典的魅力,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就會自然而然的就會去讀經典了!
『玖』 國學經典教育論文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國學是一門內容包羅萬象的學科,萬物可用內一理貫通容。一個義理,既可以用於修身,亦可以用於治國,還可以用於處理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現今,各地中小學紛紛打出「國學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經典國學教育進入課堂。《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到:「確保2014年秋季學期義務教育起始年級學生使用德育、語文、歷史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