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小學教師課堂教學教學能力的學習心得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弘揚、培植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已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師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一切教育改革將最終發生在課堂」。因此,教師素質對教育而言至關重要。由於時代的變遷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從時代和發展的高度來重新定義教師教學基本功,使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磨練、升華出新時代教師所需要的教學基本功。
學校教育中實施學生主體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學生主體發展的重點在課堂上。因此,在教育中,首要任務是建設一支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師隊伍,以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應該注重教師的培訓,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同時,還要求教師自身學習,關注自身專業發展提高。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之中,依據一定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生命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徵,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具備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學方案設計的能力,教學內容的駕馭能力,教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的能力,了解學生的能力等之外,還應具備一下能力:
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認識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高效教學的核心能力。有學者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包括具體學科教學能力、一般教學能力和教學認知能力三種。具體由下述幾種能力構成:1.認識能力,主要表現為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良好的記憶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等;2.設計能力,主要表現為教學設計能力,包括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材、選擇與運用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的能力等;3.傳播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等;4.組織能力,主要包括組織教學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課外活動的能力、組織培養學生優秀集體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協調內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組織管理自己的活動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學中的師生交往能力。
二、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
在職教師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應成為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村小學教師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必須通過繼續教育為他們的教師生涯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保持教師的知識之源永不枯竭的在職培訓,不應當是有意安排的時斷時續的活動,而應是持續不斷的經常性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與傳統的在職培訓方式相比,校本培訓更加關注教師所在的學校及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因而更能激發學校和教師參與的熱情,使教師培訓更具活力和更有效益。校本培訓應緊緊圍繞著學校和教師的實際狀況和發展需要,重視教師已有的實際經驗和現存缺陷,使教師培訓在與本校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基礎上,不斷向著多樣性和開放性轉變,注重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三、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調控能力
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調控能力是每位教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教師的核心能力。其目的是為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秩序和氛圍,以保證課堂教學盡然有序的進行。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合理選擇教學手段,還要維持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隨時准備有效的處理課堂上出現的突發事件,營造積極活躍的教學氣氛,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能力,資質管理好課堂教學要貫穿教學活動始終。
四、掌握新理念與新要求
21世紀的教師必須具備創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學常規,靈活地運用和處理教材,處理好分科與綜合、持續與均衡,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會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利用課件、設計精美的板書、進行教學活動創新等。
教師的創新能力是指「教師綜合已有知識、信息和經驗,產生有別於他人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要培養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必須具備高素質和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勇於創新觀念,不因循守舊,在工作中不斷的有所創新,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總之,在職教師應該以科學發展觀和科學的人才觀為指導,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科專業特點,體會和探索提高教學能力及教學水平的途徑,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掌握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摸索,循序漸進,發揮自身優勢,汲取豐富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在教學中逐步完善起來,為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打下基礎。
⑵ 如何提高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弘揚、培植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已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師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一切教育改革將最終發生在課堂」。因此,教師素質對教育而言至關重要。由於時代的變遷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從時代和發展的高度來重新定義教師教學基本功,使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磨練、升華出新時代教師所需要的教學基本功。
學校教育中實施學生主體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學生主體發展的重點在課堂上。因此,在教育中,首要任務是建設一支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師隊伍,以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應該注重教師的培訓,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同時,還要求教師自身學習,關注自身專業發展提高。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之中,依據一定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生命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徵,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具備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學方案設計的能力,教學內容的駕馭能力,教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的能力,了解學生的能力等之外,還應具備一下能力:
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認識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高效教學的核心能力。有學者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包括具體學科教學能力、一般教學能力和教學認知能力三種。具體由下述幾種能力構成:1.認識能力,主要表現為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良好的記憶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等;2.設計能力,主要表現為教學設計能力,包括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材、選擇與運用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的能力等;3.傳播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等;4.組織能力,主要包括組織教學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課外活動的能力、組織培養學生優秀集體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協調內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組織管理自己的活動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學中的師生交往能力。
二、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
在職教師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應成為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村小學教師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必須通過繼續教育為他們的教師生涯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保持教師的知識之源永不枯竭的在職培訓,不應當是有意安排的時斷時續的活動,而應是持續不斷的經常性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與傳統的在職培訓方式相比,校本培訓更加關注教師所在的學校及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因而更能激發學校和教師參與的熱情,使教師培訓更具活力和更有效益。校本培訓應緊緊圍繞著學校和教師的實際狀況和發展需要,重視教師已有的實際經驗和現存缺陷,使教師培訓在與本校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基礎上,不斷向著多樣性和開放性轉變,注重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三、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調控能力
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調控能力是每位教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教師的核心能力。其目的是為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秩序和氛圍,以保證課堂教學盡然有序的進行。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合理選擇教學手段,還要維持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隨時准備有效的處理課堂上出現的突發事件,營造積極活躍的教學氣氛,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能力,資質管理好課堂教學要貫穿教學活動始終。
四、掌握新理念與新要求
21世紀的教師必須具備創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學常規,靈活地運用和處理教材,處理好分科與綜合、持續與均衡,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會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利用課件、設計精美的板書、進行教學活動創新等。
教師的創新能力是指「教師綜合已有知識、信息和經驗,產生有別於他人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要培養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必須具備高素質和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勇於創新觀念,不因循守舊,在工作中不斷的有所創新,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總之,在職教師應該以科學發展觀和科學的人才觀為指導,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科專業特點,體會和探索提高教學能力及教學水平的途徑,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掌握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摸索,循序漸進,發揮自身優勢,汲取豐富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在教學中逐步完善起來,為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打下基礎。
⑶ 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的教學觀念問題。目前的課堂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深化,部分教師仍然把教學工作重心放在知識的傳授和講解上,對學生「學」的問題重視不夠。
2.導學案的編制問題。教師們的集體備課還不夠落實,有的只是把書本知識以問題形式搬到導學案上,沒有對知識形成過程的誘導、沒有對學習知識過程的方法指導、沒有對學習活動的安排指令。
3.預習過程中的預測問題。教師對學生的預習重視不夠,沒有深入細致的研究,沒有認真的組織安排,學生之間的對學、群學過程沒有落實。教師對哪些問題是學生能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解決不了的,還沒有做到心中有數。
4.展示過程中的表面問題。現在的展示活動只是過去教師講解的一種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來意義。並且這種替代式的展示,讓教學活動變得膚淺和直接,課堂上看起來熱鬧了許多,但熱鬧背後學生能力培養成了大問題。同時,由於學生的程度不同、參與度不同,很多學生還不能真正地動起來。
5.學習小組的建設問題。從學生的活動情況來看,學習小組還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沒有形成合力,小組長的職責還不明確,組內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檢查還不落實,導致少數基礎差的學生還不能認真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落實情況也不太清楚,組間安排有的沒有做到同質。
6.反饋過程中的潛在問題。反饋不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它應該伴隨著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而教師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強,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隨機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能達到「以學定教」的要求,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比較低下。
7.學習評價中的激勵問題。教師們仍然以學生的學習結果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沒有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勞動付出納入學習評價中來,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學生之間的點評還不能形成爭論的話題,不能真正發揮學習評價的激勵、導向、糾偏、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課堂教學的監控問題。沒有對教師教學工作細節上的明確要求,對課堂管理還比較宏觀,教師的教學設計還比較粗糙;備課組不能及時地針對課堂上的問題進行集體研討,教師們對問題的研究和思考不夠深入,缺少有效的嘗試。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教師觀念要徹底轉變。課堂教學改革首先是對教師們的教育觀念進行革命,沒有教師們的「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向「學生為本」育人觀的轉變,就沒有真實意義上的改革。教師們在以「知識為本」的傳統教學思想指導下,習慣了直接把知識講授給學生,替代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和記憶。而以「學生為本」就要求教師們要把學習知識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的任務就是組織調動、指導服務。傳統教學就好比是教師把做好的饅頭直接交給學生;現在要求教師們只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讓學生自己來做饅頭。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較低,只要自己會「做饅頭」就行,而高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師不但自己是「做饅頭」的內行,還必須具有組織調動、指導服務、協調溝通等方面的「領導人」的能力。「高效」的本質意義不在於單位時間內多完成了幾道習題,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自信心是否得到增強、學習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意志品質是否得到鍛煉、行為習慣是否得到養成」,學生能自己學會的知識佔多大比例。高效課堂更看重的是學生「投入學習的狀態」——是否有趣、是否深入、是否專注、是否愉快等。所以,構建高效課堂必須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對「人」的研究和調動上,教師必須從改變自己做起,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志同道合式的朋友關系,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2.導學要堅持四個「必須」。一是落實集體備課制度,必須體現備課組教師的集體智慧,杜絕只有分工沒有合作的現象;二是問題的設計必須體現「誘導、指導」過程,並充分尊重學生的學情、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鋪墊性、誘發性、過度性問題;三是引導過程必須體現學法指導,導學案的語言表達要能夠引導學生去觀察、收集、聯想、記憶、思維、交流、合作、探究、自測等;四是必須體現教學目標的分步達成、學習過程的分層要求、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並在每個環節上都有時間上的要求。提供給學生的導學案主要內容是為學生自學設計的鋪墊性和引導性問題以及學習過程安排,需要補充的學習資源和習題,可利用多媒體、學習卡片等方式進行呈現。
3. 「四學」要注重落實。建議對學生預習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別是開始階段和新知識的學習階段,並建議按這樣的程序進行:教師導學。主要任務是組織教學、情境創設、激發興趣、設置懸念、激活思維、明確目標、提出要求等。學生自學。通讀教材,整體感知;按照導學案鑽研教材,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一是要保證安靜的學習狀態,二是教師要善於觀察,並及時了解學生學的情況。學生互學。按照導學案的要求,相互檢查自學情況,並相互幫助,盡量解決不懂的問題和探究問題。互學的小組學生相對固定,並提出幫扶目標。組內群學。組內群學的主要方式是展示。首先要求組長對組內學生學習情況有充分了解,然後確定組內展示的內容,安排小組展示活動,重點解決還太明白的問題,這個過程要鼓勵人人參與。同時,組長要及時把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反饋給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部分小組的活動中來。
4. 「主導」作用要在展示中發揮。一般來講,全班的展示是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深挖教材,培養能力,所以,對都會了的和都不會的問題不展示。需要展示的內容主要是:一是反映重點內容的核心知識和典型問題,二是在「預習」環節中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義的、容易產生歧義的挑戰性問題,四是學生在預習環節自主解決不了但經過全員合作學習能夠解決的問題,五是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善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表達的條理性;善於鼓勵學生質疑、發現新問題,能非常機智地引導學生發表意見,形成思維碰撞,這是最能體現「展示意義」的事情,每當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時,教師要不惜時間,讓學生在充分的爭論中激發興趣,鍛煉思維。在新授課上,教者要在「新觀點、新發現」上做文章,而不是知識的難度,要重視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資源,而不能僅僅局限於知識的傳授。同時,展示活動佔用的時間不能太多,要防止只有表面的熱鬧,內容選擇要精準,展示過程要精彩。
5. 「小組」建設要切實重視。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你這位老師,喜歡學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需要重視這三項工作:首先是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管理。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管理情況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改革是否能順利推進的重要保證,教師必須給予足夠重視,加強小組長培訓與指導,提高小組長的組織、協調、指揮能力,各小組自主確定奮斗目標和學習常規,明確小組長的檢查、督促、安排等工作職責,適當組織才藝類的小組展示競賽活動。
⑷ 新課改下怎樣改進課堂教學
從三個維度構建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
維度一:教學計劃方案評價;
維度二:教學指導過程評價;
維度三:教學指導效果評價。
維度一:
教學計劃方案的評價教學計劃方案的評價是對新課程課堂教學指導方案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在多大程度上與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相一致來進行評價。它包括以下內容:(1) 教學內容設計的科學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依據了科學的原理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學性、知識性;
同時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是否與學生的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順序相一致。
(2)教學內容設計的教育性:
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養,
同時教學中是否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愉悅學生的身心、拓展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個性。
(3)教學內容設計的合理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計劃所提出的各項指導目標是否與新課程教育目標相符合,
內容的選定與教學計劃是否密切聯系形成有機的整體; 同時內容的選定與教學計劃是否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需要。
(4)教學內容設計的實踐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遵循了實踐性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是否有一定的實踐基礎,
同時教學計劃中是否考慮到給每個學生以自主活動和動手操作機會。
(5)教學內容設計的趣味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具有一定趣味性,
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安排上具有科學性、教育性、知識性的同時還要具有一定趣味性, 能最大程度吸引學生參與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6)教學計劃實施的可行性:
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則。這里既包括教學內容是否在國家統一要求基礎上考慮了地方、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同時教學中是否為學生的自主活動准備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動場地保證教學按計劃開展。
(7)教學內容設計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貫徹統一原則。不管其按照「階梯式」還是「螺旋式」都應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程,注意情節的過渡和知識體系的統一。
(8)教學內容設計的現實性:
教學內容的設計應具有時代的特點,反映時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把握時代的脈搏,奏出時代的最強音。
維度二 : 教學指導過程的評價教學指導過程評價主要考察教師的指導和教學的方法是否適當,
是否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指導過程的特徵評價應考察以下五個方面:
(1)教學過程的自主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自主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整個教學的指導圍繞著發展學生個性, 培養自主能力這一重要的教學目標;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既考慮學生的興趣需要,
又注意到學生的個別差異, 鼓勵學生自主活動、操作、體驗; 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要濃厚、求知慾要強。
(2)教學過程的實踐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實踐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整個教學的指導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能促進體腦合一, 知行統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示範指導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實際操作活動提供充足時間, 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態度認真,
積極主動。
(3)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開放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活動時間充分、活動空間廣闊, 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往廣泛、融洽,
學生樂於「發表」;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對活動要求有彈性, 尊重個別差異的存在, 能根據學生的活動表現及需要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及進程, 對學生限制、約束、控制較少,
活動氣氛民主活躍。
(4)教學過程的整體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整體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整個教學指導方法與教學內容和諧統一,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個體差異與發展的同時關注整體效果, 使全體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感多領域獲得收獲。
(5)教學過程的創造性:
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創造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教學內容具有創新,指導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鼓勵學生表現自已的獨到見解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樂於創新,
敢於質疑,有創造性教學成果。(6)教學過程的教育性:教學指導過程是否體現了教育性特徵。這里不僅要求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求實、求真;同時整個教學過程能體現出團結友愛,和諧文明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生活、學會生存。
維度三
: 教學指導效果評價最終能直接證明課堂教學的價值是教學活動開展後所產生的效果, 包括一系列價值事實, 其中有的是教學計劃設計的預期效果,
有的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非預期效果。教學指導效果既有教學開展後對於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同時也有教學開展後對於學生團體、班級的進步所產生的作用。主要包括:
(1)集體進步效果: 集體進步效果主要表現在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上,
直接效果指教學活動開展後對於學生團體、班級的進步是否產生一定的作用,
是否達到教學計劃設計的整體預期效果,是否產生的非預期效果;間接效果指教學活動開展後是否有利於學生整體精神面貌的改觀,
是否有利於學生團體凝聚力的加強。
(2)學生個體發展效果: 學生個體發展效果主要表現在: 既要有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 又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既要培養學生勞動技能, 又要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既要注重教學活動的直接效果, 學生樂於「發表」和「表現」、敢於「標新立異」、有創造成果,
又要關注間接效果,
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
(3)學生發展的外顯性效果:外顯性效果是指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所產生的效果顯而易見,有明確的指標參照系,效果直接,便於量比。外顯性效果多用與課程學習的知識性評價,藉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於操作,可測性強。
(4)學生成長的內隱性效果:內隱性效果是相對於外顯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學活動所產生的效果不易發現,有隱蔽性特徵。其表現為:周期長,不外露,著重內心的演練與修養,可測性不強等。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優良個性品質的塑造,堅強意志的培養等無一不滲透出內隱性特點。因此加強教師師德建設、重視校園文化,崇尚人文精神等對學生內隱性效果的實現起到潛移默化的作風。
⑸ 如何通過課堂觀察促進教學改進和教師專業發展道客巴巴
課堂觀察是教師獲得實踐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教師用以搜集學生資料、分析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與學行為的基本途徑.近年來,課堂觀察問題在國外的相關研究和教師教育課程中越來越受重視,把課堂觀察的能力與技巧視為教師必備的一種重要的專業素養,以及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然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顯得相對滯後,相關的研究也沒有廣泛開展起來.而在學校實踐中,有相當多的教師在進入教學現場時,由於缺乏足夠的課堂觀察能力,影響教學效果,最終導致教學失敗,同時也挫傷教學積極性,影響個人工作成就.因此,應對教師的課堂觀察能力與技巧進行積極的倡導與探討,以便改進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穩固的基礎.
一、課堂觀察的重要性 從總體上看,課堂觀察的范圍很廣,既可以是動態的教與學行為,例如師生互動情況、教室內課桌椅的擺放、教師上課站立的位置、學生的學習反應以及教室布置等;也可以是靜態的對與教學有關的文件資料的理解,例如教材、教具、教科書、講義、教學計劃與課前准備、討論,甚至是學生的學習檔案等.課堂觀察的方式,既可以是現場的直接觀察,也可以是利用錄像帶的間接觀察.另外,觀察者除了上課教師本人外,還包括學生、同伴與專家學者等.課堂觀察的這些特性,決定了它對促進有效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師對於教室內所發生的事件,只有進行有系統的課堂觀察,才能維持課程能順利的進行,包括教學的管理與學生的參與,並獲得正式及非正式教與學評價的資料等.因此,課堂觀察對於教師而言,是詮釋、理解課堂事件背後意義最直接的途徑,與其他行業的人,具有更高的專業價值與必要性. 其次,教師除了觀察自己班級的學生行為,以及教室內的互動情況之外,還要觀察其他教師的教學.課堂觀察主要是通過有系統的、有計劃的觀察活動,以及觀察後的討論、分析、批判反省,使教師從中獲得教學反饋,將教室內的事件意義化.因此,課堂觀察對於教師的專業學習,能發揮極重要的功能,包括反省教學行為,形成嘗試新想法、再確認或修正既有教學方法的動機等. 第三,長期以來,教學是一門獨立較大、強調個人技能的專業,這一專業特性容易造成教師在經過若干年的工作後,產生封閉、缺乏反省的心態.系統的課堂觀察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提供教師有效的反饋,促進課堂教學質量,避免教師專業發展出現過早停滯的狀態.許多研究證明,教師接受課堂觀察反饋後,確實使他們積極地改變對學生的態度及行為,而且更能知覺到個人教學的優缺點,以及他們的班級功能如何,因而可以實現他們想要改變現況的意願. 第四,由於所有的真實教室生活,都處於一個復雜、不確定、不可預測的狀態,會帶給上課教師極大的專業挑戰.因此,盡管是一位資深的經驗教師,也無法對具有高度個性化的教學情境,完全的加以掌握與理解.都必須通過敏銳、高洞察力的雙眼,對教室生活中各種外顯及內隱的變化,預先覺察事件發生的可能,以及何種經驗正在學生身上形成等,這樣,才能成為一位有效的現代專業教師. 第五,教師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反應,以及學生問題出現前的徵兆,還可以感受班級氣氛的形成、學生次文化的發展、以及學生同伴間的互動狀況.這些資料都是作為了解學生,以及進一步輔導學生的重要依據.另外,課堂觀察可不限於對教室內情境因素的觀察,還可擴大到對校園內的整體軟硬體環境的觀察,察覺各種學校文化對於學生可能產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既是掌握課堂教學質量不可遺漏的重點,也是課堂觀察功能的延伸. 如何評價一堂課?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們"新基礎教育"而言,我認為一堂好課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是:①有意義.在這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再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再發展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學習學生會學到新東西,學生上課,「上課以前和下課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一切都很順,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個課呢?所以第一點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說,它是一節扎實的課.②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面上而言,這堂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從這個意義上,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過你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是充實的,能量是大的.③有生成性.這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④常態性.我們受公開課的影響太深,當有人聽課的時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成了准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大量的准備,課堂上沒有新的東西生成出來,是准備好的東西的再現.當然,課前的准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這個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地生成許多新的東西.「新基礎教育」反對借班上課,為了讓大家淡化公開課的概念,至少不去說「公開課」,只有「研討課」.不管誰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長,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所以我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⑤有個性.我覺得我們一堂好課中教師要張揚個性,不能千篇一律,不要把教學模式化而是要充分體現教學個性化,也就是說:一堂好課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樹立特色意識.那麼,這種特色意識,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創造性的充分體現.我感覺這種創造性應該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體現在教材處理上;二體現在教學方法的編制和優化上;三體現在自己獨特的學生喜愛的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上.那麼我覺得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特色意識,那麼你就一定能夠吸引學生,能夠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你的課堂教學中來.我想這樣的課,一定是一堂學生喜愛的課.也是一堂成功的好課.⑥有待完善的課.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課,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然後作大量的准備,最後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為真實的課.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一個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變得博大起來.同時他也才能夠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應該明確地凸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身上,主要考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 首先是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沒有學生的參與,或參與不夠,就算不上「主體」.考察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從這一點上講,表面上的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學生多少認知沖突的課不是好課. 其次是學生的交往狀態.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他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他講錯,沒有關系,他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他不認同教師,不會受批評,他對教材有異議,也沒有人指責.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才有可能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發現,實現教學相長.當他學習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當他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迫切地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成了放飛心靈的天空.這樣的課,就是好課. 最後是學生的達成狀態.一堂好課,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更要有真摯的情感、體驗,這是任何時候評價一堂課必須守住的底線.檢驗的標准就是學生的接受程度與效果.在課堂上,這主要考察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並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同時,還要了解獲得的過程,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跟進、共鳴、投入,每一個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等生」「吃得飽」,讓「慢生」「後進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得其所. 評價一堂好課應該是「取得了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的標准,不是對原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否定,而是發展與超越,它更多的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為主,也就是說,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樹立主體意識,把教師的教真真切切的轉變為學生的學.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教學重點放在教學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既掌握了知識,有發展了能力.因此,我們在反思自己的講課或者評價別人的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變化,而不是光看教師如何的講課,如果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絲毫的變化,那麼這個課堂也就沒有絲毫的意義.正如葉聖陶先生說過的「最重要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的評價標准 評價項目 與現代教學觀評 價 標 准一、教學目的 (體現目標意識)1、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符合新課標、教材和學生實際. 2、重點難點地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關鍵,能以簡駕繁,所教知識准確. 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二、教學程序 (體現主體意識)1、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力. 2、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 4、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現. 5、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三、教學方法 (體現訓練意識)1、精講精煉,體現思維訓練為重點,落實「新課標」. 2、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符合教材、學生和教師實際. 3、教學信息多項交流,反饋及時,校正奏效. 4、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四、情感教育 (體現情感意識)1、教學民主,師生平等,課堂氣氛融洽和諧,培養創新能力. 2、注意學習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五、教學基本功 (體現技能意識)1、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范簡潔,生動形象. 2、教態親切、自然、端正、大方. 3、板書工整、美觀、言簡意賅,層次清楚. 4、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5、應變和調控課堂能力強.六、教學效果 (體現特色意識)1、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好. 2、學生會學,學習主動,課堂氣氛活躍. 3、信息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短時高效.七、教學個性 (體現特色意識)1、教學有個性特點. 2、教師形成教學風格.
⑹ 如何改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改進課堂教學的幾點措施
一、數學教師要逐步通讀小學數學
1
—
5
年級新(舊)教材的全冊教材,讀
懂本冊教材,
知道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單元、
本冊教材及全冊教材中的地位與
作用,
尤其要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
注意知識間前後銜接與孕伏,
合理組織教
學。
(
1
)備課先要找准數學知識教學的突破口,明確每一單元、課時的重點、
難點,制定出突破重點、難點的具體方法和手段。
(
2
)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基礎、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數學教材中配套的
學具、課件加以操作備課。
(
3
)一期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有意識的在知識內容上加以滲透、過渡二期課
程的理念及內容。
(
4
)我做為新教師備課必須備祥案,課後寫好教學反思,還需對實施的教
案先要進行說課後再進行上課。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依據課程標准,在研究學生、分析教學內容、教學條
件和教師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從三個方面確定具體、恰當的單元和課時的教學目
標。
(
1
)
「知識與技能」目標要明確學生對數學概念、性質、定律、法則、公式
等應達到的哪一級(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的認知水平和理解的深廣度。
(
2
)
「過程與方法」
目標要明確通過什麼手段或措施使學生經歷哪些基本的
數學活動過程,形成哪些數學基本能力,體會哪些數學思想方法。
(
3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明確如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態度和習慣,獲的積極的情感體驗。
(
4
)教學目標要有層次,逐步提高對學生的要求,並能檢測、可操作。一、
二年級的教學目標不宜過多,保證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
三、根據不同課型的特點和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精心設計
課堂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
1
)新授課要找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找准數學教學的起點,把握知識
遷移的學習過程。
在考慮學生可接受能力的基礎上,
把教材的邏輯順序
(知識結
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認識結構)結合起來考慮整個教學過程。
(
2
)練習課要起到新授課的補充和發展的作用。讓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向
技能技巧轉化,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
發展學生的智力。
特別要精心選編練習
題,精心安排練習的層次,精心做好練後講評。
(
3
)復習課要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使之系統化。教學中要把分
散的數學知識進行串聯、歸類、整理,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並納入到學生
己有的數學知識系統中,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
4
)教學中可改變數學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把適合教師講解的內容盡可
能變成適合學生探討研究問題的素材,
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
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領會數學思想與方法,
獲的廣泛的數學活
動經驗。
四、課內要有一定的練習量,合理分配練習時間,根據不同課型通過多種練
習形式來逐一檢測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及時反饋並調整教學計劃,
以達到課
堂教學效率的最優化。
(
1
)課內加強數學基本功訓練和數學素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
用
1
—
2
分鍾進行口算、估算、筆算能力的訓練等;在計算教學中應重視算理、
提倡演算法多樣性,
語言表達要完整;
概念教學中要注意數學思想的滲透等。
加強
數學基本功訓練要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並有具體的想法和措施。
(
2
)練習設計、選擇目的要明確,體現基礎性、層次性、可選擇性等原則,
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平時還要定期進行階段性的知識檢測與評估。
(
3
)對數學拓展的內容要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為主,不要盲目拔高教學能力要求。
五、
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及情感的交流,
尤其對學習後進生更
應多關注及關愛,
課堂中多給予機會,
及時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可適當建立幫
困制度、制定幫困計劃,落實幫困措施,提高教學合格率。
(
1
)建立幫困檔案,分析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學生的原因,如是數學基礎知
識欠缺,還是學習習慣差,還是思維能力方面等問題。
(
2
)逐一制定幫困計劃,在課堂教學中分別處理,及時巡視反饋其效果。
(
3
)對數學中認知水平把握可根據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對學生習
慣差造成成績下降的同學,
加強行為習慣培養而不降低教學要求,
而對學習能力
有限的學生可以在保證掌握最基礎的知識的基礎上適當降低能力要求。
六、
重視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
創設密切學生生活的情景。
引導學生通
過觀察、思考,主動地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商討解決問題的策略、最
後解決問題。
(
1
)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創設課堂教學
心理安全區域讓學生敢問,
強化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會問,
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
愛問,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進行數學體驗性學習,感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
2
)創設問題情景要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展開,力求簡潔、實用,突出重點。
(
3
)問題意識的培養要重過程輕結果。
七、在合作學習交流中,完善學習評價機制。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
自評、
互評從課堂教學制定的目標與要求上對
「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態度
(情感與
態度的形成和發展)
」
、
「數學認知水平
(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
」
、
「數學
學習的潛能和創新精神(學習方法與習慣的養成)
」三方面進行逐一評價。
(
1
)評價數學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那方面進行補充。
(
2
)評價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還有那些學生不夠適應。
(
3
)評價教師自己對知識的准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找出自
己教學的成功與不足,調整教學計劃。
(
4
)評價提倡過程性評價,以激勵學生為主。
八、
根據校本教研,
解決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問題,
並保證教研活動的質量。
(
1
)校本教研要圍繞提高數學教師教學水平和提高教研活動質量為目標。
(
2
)教研活動保證二周一次,每次
2
小時,全員參與,明確每次活動研究
的主題,提出研究期望的目標。
(
3
)隨著二期課程的深入,課堂教學問題、薄弱環節將隨之產生,各教研
組要根據學校自身特點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研究活動,保證二期課程順利推
行。
⑺ 小學教師怎樣提高教學質量
一、正確引導學生學習
1、保證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應提倡「學生學習為主,教師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形成平等、友好、合作的氛圍。
2、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首先,應引導學生養成提前預習和課後回顧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前預習課文,有助於使學生找到自己學習的薄弱環節,在課堂中就能有針對性的提問;課後回顧有助於使學生鞏固一天所學的知識。然後,應精心准備和設計好每一堂課,課前仔細參閱教材和教學資料,適當運用多媒體網路資源等。再者,在激趣導入、課堂流程、課後輔導、作業布置各環節都應注重學生樂於學習和學到知識技能。
3、充分利用課堂40分鍾。
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心聲,也養成傾聽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啟迪、互相幫助,以便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努力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和諧、安全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要學、想學、樂學,並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有趣地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和諧、樂學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4、注重引導學生的素質教育的發展。
主要是通過抓習慣養成教育,使學生在文明禮貌、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安全防範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
5、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特別是後進的同學,這些學生總希望能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肯定。面對這樣的孩子,要解決他們身上問題,就得充分地尊重他們的情感需要,對症下葯,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請他們回答問題,並及時進行表揚; 讓他們在喜歡的活動中看到自己優秀的一面,重獲自信。只有相信和尊重他們,才能教育他們、改造他們。
6、認真抓好後期復習。
在後半期的學習中,帶領學生認真、切實地做好復習工作,加強後進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爭取後進學生能在復習中有一個大的進步。按照不同層次和目標對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復習,努力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把好最後一關。
二、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
1、用三顆心去感化學生、去教育學生。
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它是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也是搞好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應努力做到愛每一個孩子。放心,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放手讓學生充分張揚個性,發揮積極性和創造力,以促進學生個體的知識發展,帶動群體知識的發展。耐心,由於各自家庭、各自際遇的不同,在生活中、集體中,每個學生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教師應善於發現、耐心輔導。
2、重視遠程教育網上資源的利用。
網路資源豐富多樣,經常從網上查閱資源,老師增長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生增長了見識,也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激發了興趣。
3、培養和建設師資隊伍。
主要是通過抓教師的分流、整合,使師資結構有明顯的改善;抓教學、教研,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抓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現代教育教學技能。
4、建立合理的教學常規工作制度。
教師教學常規工作制度,對教師的行為起著指引作用。教學常規工作制度要規定教師的工作內容、工作程序、工作時間、工作方法、工作標准。常規工作制度要符合本校實際,要能為教師所接受,對教師既要有約束性,又要有激勵性和鼓動性。教學常規工作制度要涉及到教師的進修培訓、教學行為、教學研討、師德表現等方面,有了制度,就有了方向。
5、落實量化考核方案,嚴格檢查。
制度要落到實處,必須嚴格檢查督促才能得以實現。工作制度重點起指引方向的作用,還應針對工作制度,制定相應的考核方案或標准。考核方案或標准應做到細化和量化。這樣的方案便於檢查和操作,以便使每一位教師的工作得到客觀、公正的衡量。對教師工作進行檢查時,嚴格按考核方案進行,以保證制度的實現。
三、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是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根本
1、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作用極其重要,發揮的教師積極性也是學校工作的難點和關鍵。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要在學生身上體現,因此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也非常重要。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是學校育人氛圍的創造、學校激勵制度的建立、教師啟發誘導等多方面努力的結果。
總之,運用了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建立了合理的教學常規工作機制,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就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完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任務也就指日可待了。
⑻ 小學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和建議
筆者針對以上某某小學所存在的幾點問題,結合今年全市教育系統「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等」活動精神,認為要加強某某小學的管理,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一)提高認識、不斷強化質量意識 某某小學的教學質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導致學生留級,浪費義務資源,妨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學生畢業進入中學以後因學習有困難極易中途輟學,影響初中的教學質量,普通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和提高。 (二)多種形式並舉,提高某某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該校要把提高教師素質作為提高小學教學質量的戰略重點,緊密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職業道德和教育界水平為標准,認真落實教師隊伍,積極探索和建立新形勢下的激勵機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堅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則,依法辭退教學水平低,不能履行職責的教師。 (三)注重實效、健全教學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學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工作,某某小學必須以黨的方針、政策以及有關法律法規,條件為依據,按照《小學常規管理基本要求》,認真規定和完善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確保學校的教育工作規范有效地進行,當前要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制度建設:1、要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2、要嚴格執行作息時間和師生考勤制度;3、要建立教師學習,培訓制度;4、要健全聽課制度;5、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檢查、評比、交流制度。 (四)綜合評價、開展教學質量監測 小學教育質量監測的科目主要是語文、數學,內容為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主要考勤查學生的合格率,一律採用等級制度評分方法,取消百分制結果報縣級教育主管部門。 (五)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強化職能作用 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某某小學的教學質量,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鄉鎮中心學校的共同任務。要明確責任,實行領導負責制,加強鄉鎮中心要親自抓好小學教學質量管理,是提高某某小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