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打造高效作文教學課堂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的好與壞對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提高與否起著決定性的內作用。作文容理應是學生表情達意互相交流的幸福平台,但在平日的作文教學中,卻很難聽到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交口稱贊的,也很少有學生說喜歡寫作文的。一提到寫作文,學生就害怕,一聽到批改作文,教師就頭疼。據調查,目前作文教學的現狀是:一種情況,教師往往只是在閱讀課臨結束時把作文題目及要求匆匆說一下,把作文當成家庭作業布置下去。學生課後寫的作文,缺乏教師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幫扶,質量很難保證。交上來的作文,要麼一開始審題就不準確,導致後面的行文偏題甚至脫題,離題萬里,要麼行文過程缺乏充實典型的材料,內容干癟,沒有情感。辛辛苦苦寫的作文,卻得不到高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有的學生學習態度差,由於沒有課堂紀律的約束,亂寫一氣,或者乾脆抄一篇應付了事。一位教師帶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將近一百本作文,要看完起碼要一個星期,等一個星期過後教師才會發現所有問題,講評時學生已經索然無味,教師只好針對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問題蜻蜓點水地說一下,作文很難收到實效。
❷ 如何構建高效的作文教學課堂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怎樣有效提高學生快速作文能力,
如何構建高效的作文教學課堂 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首先應轉變師生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掃除畏難的心理障礙;其次,再通過豐富學生作文形式,激發寫作興趣熱情;注重學生平時積累,歸類記憶方便取用;培養學生讀書習慣,賞析優點記錄感悟;傳授學生作文技巧,增加亮點提高自信;優化作文課堂教學模式等等方法,長期訓練,綜合實踐,就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的作文課堂。
【關鍵詞】轉變觀念、激發興趣、注重積累、培養習慣、提高自信、優化模式、作文高效課堂。
❸ 如何打造作文教學的高效課堂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的好與壞對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提高與否內起著決容定性的作用。作文理應是學生表情達意互相交流的幸福平台,但在平日的作文教學中,卻很難聽到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交口稱贊的,也很少有學生說喜歡寫作文的。一提到寫作文,學生就害怕,一聽到批改作文,教師就頭疼。據調查,目前作文教學的現狀是:一種情況,教師往往只是在閱讀課臨結束時把作文題目及要求匆匆說一下,把作文當成家庭作業布置下去。學生課後寫的作文,缺乏教師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幫扶,質量很難保證。交上來的作文,要麼一開始審題就不準確,導致後面的行文偏題甚至脫題,離題萬里,要麼行文過程缺乏充實典型的材料,內容干癟,沒有情感。辛辛苦苦寫的作文,卻得不到高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有的學生學習態度差,由於沒有課堂紀律的約束,亂寫一氣,或者乾脆抄一篇應付了事。一位教師帶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將近一百本作文,要看完起碼要一個星期,等一個星期過後教師才會發現所有問題,講評時學生已經索然無味,教師只好針對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問題蜻蜓點水地說一下,作文很難收到實效。
❹ 如何實現小學四年級作文教學的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徵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衡量課堂高效,一看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增長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程度;二看教學效果是通過怎樣的投入獲得的,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三看師生是否經歷了一段雙向激發的愉悅交往過程。 高效課堂的四個維度 課堂教學不應模式化,但教學應該策略化。在筆者看來,高效課堂要遵循一個原則,突出四個維度。 一個原則,即「學生思維在先」的原則。學生思維在先是常態,我們不排除在必要的時候,採取教師引導在先的做法。學生思維在先與新課程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是一致的。如何保證學生思維在先呢?應提倡學生預習在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授課,這就是高效課堂的第一步。教師利用學生預習的結果上課,是打造高效課堂的第二步。用「解疑、強化、概括、總結」8個字可以概括,這也是高效課堂的四個維度。 解疑。教師必須明晰,學生的預習是幫助教師「找惑」,為學生解惑是教師的基本功,也是高效課堂的基本落腳點。 強化。學生經過自主學習也許會理解知識,但他們不了解知識的重點,即使知道了重點也未必會掌握,課堂上進行強化勢在必行。強化不是機械性的重復,而是要突出針對性、重點性,要體現變化思維。強化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課堂練習、合作討論、重點講解、等等。 概括。概括就是簡化,簡化的東西往往能突出核心,核心就是能力。概括的形式很多,如主題詞、一句話、一幅圖,等等。沒有概括的課堂很難說是高效課堂。 總結。與概括不同,總結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與層次性。因此,總結多用於一個知識單元,節概括多用於每一節課。一課可以沒有總結,但必須有概括。一個知識單元必須有總結,幫助學生完成「從厚到薄」的過程。 事實上,解疑與強化是教師的初級勞動,概括與總結是教師的高級勞動。概括與總結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另外,只有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建立起師生互動,高效課堂才會真正實現 高效課堂的基本要素 1、 教學設計精當。准確解讀教材與學生,在能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對教材、教學資源進行加工提煉形成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脈絡清晰、方式靈活、學法指導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 2、 講授精煉高效。能抓住知識主線,做到層次分明、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講練適度,組織嚴密。做到三個精講——核心問題精講、思路方法精講、疑點難點精講;三個不講——學生以掌握的內容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做到精講、互動、與媒體交流(包括學生看書、練習等)有機穿插進行,力求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鍾都發揮最大效益。 3、 主體作用發揮。加強學法指導,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性,發揮學生在教學中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激勵、鼓舞和自主中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4、 分層教學落實。根據學生個性、認知能力、思維類型等差異,實行分層設計、分層教學、分層指導、分層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充分的最大化的發展。 5、 師生關系和諧。師生之間具有愉快的情感溝通和智慧交流,課堂里充滿歡樂、微笑、輕松、和諧、合作和互動。教師與學生建立了一種明主、平等、尊重、溫暖、理解的師生關系。教師的親和力和教學藝術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6、 教學目標達成。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兩基」落實,當堂練習的完成率和准確率良好;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有效教學的一二三四 對學校而言,追求有效教學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為了落實教學的中心地位,保持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必須在教學中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有利於」和「四項基本原則」。 一個中心:追求有效課堂 有效課堂是學生自主的課堂。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構建的過程,不是教師的強行填充與灌輸的過程。教師要努力將自己的教轉化成學生的學,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通過組織、引導、激勵和評價,帶領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過程。 有效課堂是關注情感的課堂。在有效課堂里,師生之間有的是平等對話和協商、有愛交流與合作,沒有鉗制和壓抑、責罵和喝斥,應總是洋溢著動人的真情。 有效課堂是貼近生活的課堂。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尚處於發展的過程之中,需要感性材料作為支撐,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則是學生學習的興趣之源。教師在課堂上應力求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從生活中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用生活材料為課堂教學服務。 有效課堂是重視活動的課堂。課堂上,教師不應陶醉於個人的精彩表演與展示,而應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做一做、寫一寫、聽一聽、看一看、議一議、試一試、嘗一嘗、練一練、摸一摸、想一想、演一演等多種活動方式,經歷學習過程,強化學習記憶。同時教師要能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知識與能力狀況變換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以活動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有效課堂是趣味盎然的課堂。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要善於挖掘學習材料本生的趣味性,將知識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和新穎奇特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有效課堂是充滿藝術的課堂。有效的課堂立足課堂卻不囿於課堂,基於教材卻不為之所困。在有效的課堂里,總有引人入勝的導語、餘音裊裊的結語、漸入佳境的層次、一線串珠的設計、跌宕起伏的情節、娓娓動聽的講解、親切從容的教態和恰到好處的評價。 兩個基本點:教師發展點和學生生長點 學校領導要努力尋找教師在教學中的發展點,鼓勵教師走差異發展和錯位成長之路。所謂差異發展,就是根據每個教師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專業發展規劃,不搞一刀切,不是齊步走而是有先有後、有快有慢。所謂錯位發展,就是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幫助教師找准獨特的優勢區域,便於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比如有的教師擅長作文指導,可以請他在語文組內介紹經驗,並提煉出系統的方法;有的老師熱愛寫作可以鼓勵他辦班刊、出班報;有的教師解題能力強可以請他輔導學生參加奧賽,等等。 作為任課老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生長點,從思想道德、知識能力、個性心理等方面的成長對他們進行系統的設計,並有步驟地培育。設計學生的生長點時應注意,思想教育要潤物無聲,人格培養要藉助作品,知識傳授要堅持「一得」,能力形成要把握「習得」,三維目標要求強調過程方法,教學要求因人而異。 三個有利於: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恰當的進行討論式教學,或改變作業與考試方法,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或開展有趣的課外活動,多讓學生動手實踐,或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新鮮感,等等。 有利於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要致力於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過程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要少講巧練,舉一反三,講清規矩,要開展學習指導實驗,探索指導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 有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習慣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良好的習慣包括認真聽講、主動學習、大膽質疑、獨立作業,等等。 四項基本原則: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相觀而善、循循善誘 因材施教原則。人才及其智能存在個體差異,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照顧個別差異,要把集體教學與個別指導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的才能與特長都能充分的發展。鼓勵冒尖,允許落後,關注全體,因人而異。比如,作業多布置選做題,教學目標的設置與教學內容的安排都體現彈性,每一個層次的教學設計符合層次學生的學習現狀,等等。 循序漸進原則。循序漸進特別強調要有計劃性,要堅持備整冊書、設計單元教案,教學要求應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原則分成合理的層次,然後分層漸進。若發現缺漏則及時補救,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習慣。 相觀而善的原則。合作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同時通過小組同學間互動和幫助,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在教學中多開展交流討論。 循循善誘原則。循循善誘是啟發式教學的精髓,他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要盡量講的少些,講在該講之處;問得少些,問在該問之處。講的少卻講得精當,問的少卻問得神妙,這才是真正的循序善誘。教學有術,誘導有法,循循善誘,效果奇妙。
❺ 如何打造小學作文教學高效課堂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從教十多年,我常常感到作文教學的高耗低效,我們的教學環節通常是:作前指導、學生作文、修改謄抄、教師批閱、作文講評,這樣一來,一次單元作文至少要佔三節課堂時間,而教師更是要花費很多時間進行批閱。師生俱疲,卻收效甚微。
那麼怎樣有效地利用作文教學時間,打造高效作文課堂呢?在本次關於有效作業的小課題研究中我進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精簡作前指導,彰顯學生個性
目前作文教學的作前指導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指導過少,為了趕進度,提幾條要求就讓學生動筆,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當然不可取;另一種是指導過多,整節課教師一直不遺餘力地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從選材到謀篇到各種寫作方法進行指導,並且讓幾個好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路,快下課時才讓學生動筆,我認為這種做法更不可取。
所謂一鼓作氣,當學生有了強烈的表達慾望時,就應讓他們一吐為快,過細的指導看似降低了習作難度,但同時也給了學生過多的束縛,產生了思維定勢,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恰到好處的作前指導應該是少而精,在激起寫作興趣、拓寬選材思路後應戛然而止,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他們才能盡情地傾吐,寫出有個性有靈性的作文。
二、不打草稿,減輕學生負擔
寫作文時,我們通常都是讓學生先寫在草稿本上,再謄抄在課堂作文本上。學生的作文草稿我們有時會逐一查看、逐一修改,但因為時間有限,更多的時候我們會讓他們自己修改後謄抄在課堂本上。因為缺乏必要的指導,學生也沒有修改的積極性,所以打草稿就成了重復作業,加重了學生負擔,卻沒有什麼實效。
在近幾次的作文教學中,我讓學生想好後直接寫在課堂作文本上,等到批閱、評講後仍在課堂本上修改,這樣雖然使課堂本的整潔度有所降低,但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提高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
三、批閱、評講、修改密切結合,提高作文質量
一篇優秀作文,不是老師批改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寫出來的。以前對學生作文精批細改,講究旁批,眉批,總評等。加上正常的教學工作,全班學生的一次作文改下來,加班加點最遲也要兩周左右。兩周後再去評講作文,學生早就對寫的什麼主題,什麼內容忘得一干二凈,費力費神而收效甚少。現在學生習作後我一般要進行兩次批閱,雖是兩次,但卻比以前省時,因為我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作文評講上。第一次批閱是通覽,勾畫出好詞好句或描寫具體、生動的句子,提出一些修改的建議。第二次批閱是在評講和修改之後,根據修改後的情況給鼓勵性的評語,適當量分,這樣提高了學生修改作文的主動性,學生整體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這幾個環節中我認為作文評講是很重要的,因為作文評講有針對性,能夠有的放矢,在評講的過程中學生能學會寫作文和修改作文的方法。作文評講要及時,通覽學生習作後,挑選一篇中等的、具典型性優缺點的作文讀給學生聽,讓他們逐段評議、賞析,提出修改的建議;也可以抄一段在黑板上對字、詞、句、標點的修改進行專項的指導(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把全文投影出來效果會更好。);對於老師勾畫的好詞好句可讓學生美美地讀出來,這樣能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寫好作文。
四、編作文選,喚醒學生「讀者意識」
作文不僅是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抒發感情、再現生活的過程,也是為了敞開心扉與他人進行交流、分享的過程。這種交流其實就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朱自清認為,「寫作練習是為了應用,其實就是應用於這種種假想的讀者,寫作練習可以沒有教師,可不能沒有讀者。」我覺得,作文教學一定要讓學生懂得:我們要為讀者而寫作,寫作要與他人分享交流。這種意識就是寫作的讀者意識,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寫作的讀者意識。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學生作文的讀者僅僅是教師,而這個讀者一般來說,又是「教授主體」,而不是「接受主體」。久而久之,造成了「讀者意識」的缺場,這種缺場會讓孩子失去說話的對象,從而直接影響到對於語感、語境的把握。
喚醒學生讀者意識的途徑很多:張貼在牆報上、投稿、課堂交流……我採用的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的方式--編作文選,聽起來可能覺得很麻煩,其實很簡單,把封面設計交給有繪畫特長的孩子,讓每個學生把修改好的作文謄抄在大小相同的紙上,把空白的地方用彩筆裝飾一下,老師只需把它們裝訂起來就可以了。編好以後在班級傳看,也可以帶回家給家長看。有了班級作文選以後,學生有了讀者意識,每個學生都想把作文寫好,寫作文不再是他們的負擔,而是展示自我的平台。
《語文課程標准》從學生發展出發,強調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繁冗拖沓的作文教學只能另學生心生厭惡,所以作文教學應力求短時間高質量。在本次小課題的研究和探索中,本班學生的作文興趣增強了,寫作水平也相應有了提高。我想,只要我們以學生為本位,用心探索,一定能解決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❻ 如何構建高效作文課堂
一、轉變師生思想觀念,掃除學生心理障礙。
長期以來,學生怕寫作文,寫起作文來都是「腳踩西瓜皮」「現場直播」,作文像記流水賬,作文內容假、大、空,使作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對此,筆者從語文教學實踐中看到它的主要症結所在:一是教師對作文教學研究較少,總是沿襲老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觀命題,難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體驗,這使學生處於被動寫作的地位,抑制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二是學生思想理念陳舊,思維局限於單調的生活經歷和狹窄的閱讀積累,限制了他們作文的選材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導致學生對寫作產生了畏難的思想情緒和心理障礙。
怎樣改變這種教學現狀,消除學生作文時的畏難心理?教學研究的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和學生都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更新作文思想理念,掃除學生心理障礙,為寫作打好基礎,鋪平道路。
1、要作文,先構思。
「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構思是寫好文章的前提和關鍵。寫作文就像蓋樓房,必須先要拿出樓房設計圖紙,然後按圖施工,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建造出漂亮的房子。作文提綱就像樓房的圖紙,作文題目、主旨、文體、脈絡結構、各部分大意以及要採用的表達手法等等都應在提綱里一一列出來,然後再「按圖施工」,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起碼不跑題,不偏題,能夠做到立意正確,層次合理清晰,中心主旨明確,稍加修改潤色就能達到二類作文的要求。若缺少構思,直接進入寫作狀態,對於學生來說,往往顯得顧此失彼,丟頭忘尾,漏洞百出。
而我們很多教師為了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忽略了對作文提綱寫作的要求,學生也怕麻煩圖省事,乾脆不構思提筆就寫,殊不知這樣為了完成任務而寫的四類五類作文還不如不寫作文,把時間省下來學點別的知識。所以在作文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訓練學生快速構思、快速寫出作文提綱的習慣和能力,45分鍾的作文課,要訓練學生在5分鍾內寫出簡要作文提綱,長期這樣訓練,學生才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2、變寫「我」為寫「他」。
從小學到中學,我們的語文老師大多在教學生作文時,一再強調一定要寫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事,而學生大多都是過著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他們的認識能力、社會經歷、情感體驗都十分有限,要求學生寫出各種題材的作文,的確有些勉為其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學生難免陷入假、大、空的窠臼。
我們在教學「我能」的話題作文時,學生遲遲不能動筆。的確,「我能幹些什麼呢?」寫小事覺得不值一提,寫大事吧又有些浮誇,所以學生在選材上覺得捉襟見肘。於是我們借鑒範文《堅信我能》的提綱「……司馬遷因為堅信『我能』,而繼續著夢想完成前人所不能、後人為之稱道的《史記》……;……哥白尼因為堅信『我能』,終於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霍金因為堅信『我能』,堅持與病魔作斗爭,創下了『黑洞』理論……」①,教學生變寫「我」為寫「他」。 更新了學生的寫作理念,這樣很快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匣子,拓展了學生思維角度,學生們很快就寫出了各具特色的作文。
3、學以致用。
怎樣改變學生作文無話可說,無素材可寫的的現狀?學生作文素材來源於親身生活經歷,更主要來源於課外閱讀和課本。如滿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中,一位學生這樣寫「李太白,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雙手給予了我力量……;諸葛孔明,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雙手傳遞了感恩的忠耿……;越王勾踐,我想握住你的手!……你如一盞明燈……」②巧妙地選擇了三位古代名人李白、孔明、勾踐作為寫作素材,通過對三個課本學過的古代名人故事進行賞析,寫出名人的精神品質對自己的啟發和幫助,完成了一篇高質量的作文。
在學生生活經歷相對單調,課外閱讀面比較狹窄閱讀量較少的情況下,挖掘課本素材資源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徑。語文課本、歷史課本、地理課本、生物課本,甚至數學課本里的人物簡介,安全教育讀本里的知識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選材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更何況寫作時運用課本知識,也是對課本的加深理解和記憶,二者相得益彰,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說,我們要更新學生寫作的思想理念,告訴學生作文並不難,像《走一步,再走一步》里所寫的那樣,把作文分解成構思、擬提綱、打草稿、修改幾個步驟,然後一步一步逐個落實完成,就能完成一篇高質量的作文。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畏難的情緒,鼓起學生寫作的信心,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學生作文形式,激發寫作興趣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長期沿襲下來的「封閉式」作文教學,總是讓學生「閉門造車」,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興趣索然。教師要不拘泥於每周2節的作文課,把作文訓練延伸到家庭、社會、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課內與課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進行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召開演講會、辯論會,舉行廣播稿寫作、口頭作文、小報設計等比賽,組織學生參觀然後寫游記等多種形式的作文寫作,從多渠道、多方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熱情,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如我們利用「五一國際勞動節」布置「今天我當家」的作文,讓學生在家裡和父母換一天崗,然後把經歷感受寫進作文里。學生一個個興趣高漲,接過父母給的錢,買菜、做飯、洗衣、拖地,寫起作文來洋洋灑灑,情真意切。大多數學生感到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勞累,既是一次作文訓練,又是一次思想教育。每星期我們都要開展一兩次形式豐富的寫作活動,或演講必賽,或小報設計比賽,或參觀游記,或廣播稿寫作比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大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率和作文能力水平。
三、注重學生平時積累,歸類記憶方便取用。
學生害怕寫作文,有的是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無話可說;有的是積累的素材和相關知識混在一起雜亂無章,要用時「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有的是不善於語言的組織表達,好材料做不出「好菜」來。怎樣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生快速作文的能力?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平時的積累,並將積累的素材和相關的知識歸類記憶,以方便寫作時取用。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1、素材的積累。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作文素材的積累是一個漫長而緩慢的過程。素材的積累包括:優美詞句的積累,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的積累,名人名言的積累,古詩文千古佳句的積累,名人故事的積累,論點論據的積累等等。這些都要靠平時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積累任務,一點一點地消化吸收,不能「平時不燒香」,等到作文時「臨時抱佛腳」。
在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每天把積累的詞語、文章精彩片斷、名人名言、古詩文千古佳句等等用卡片整理下來,在班上經常交流評比,看誰整理得最好,內容最多。對於製作的卡片上積累的內容,要求學生熟讀成誦,並運用於作文或片斷練習中去。長期堅持這樣做,卡片越集越多,腦子里積累的素材越來越多,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樣就會激發學生積累興趣。廣開素材積累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須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恆心,有毅力,分門別類地一點一點的積累記憶,才能在寫作時快捷地從腦子里調出來,從而方便應用提高課堂效率。
❼ 怎樣打造高效作文課堂
《怎樣打造高效作文課堂》
怎樣有效提高學生快速作文能力,打造高效的作文課堂?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首先應轉變師生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掃除畏難的心理障礙;其次,再通過豐富學生作文形式,激發寫作興趣熱情;注重學生平時積累,歸類記憶方便取用;培養學生讀書習慣,賞析優點記錄感悟;傳授學生作文技巧,增加亮點提高自信;優化作文課堂教學模式等等方法,長期訓練,綜合實踐,就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的作文課堂。
一、轉變師生思想觀念,掃除學生心理障礙。
長期以來,學生怕寫作文,寫起作文來都是「腳踩西瓜皮」「現場直播」,作文像記流水賬,作文內容假、大、空,使作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對此,筆者從語文教學實踐中看到它的主要症結所在:一是教師對作文教學研究較少,總是沿襲老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觀命題,難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體驗,這使學生處於被動寫作的地位,抑制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二是學生思想理念陳舊,思維局限於單調的生活經歷和狹窄的閱讀積累,限制了他們作文的選材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導致學生對寫作產生了畏難的思想情緒和心理障礙。
怎樣改變這種教學現狀,消除學生作文時的畏難心理?教學研究的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和學生都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更新作文思想理念,掃除學生心理障礙,為寫作打好基礎,鋪平道路。
1、要作文,先構思。
「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構思是寫好文章的前提和關鍵。寫作文就像蓋樓房,必須先要拿出樓房設計圖紙,然後按圖施工,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建造出漂亮的房子。作文提綱就像樓房的圖紙,作文題目、主旨、文體、脈絡結構、各部分大意以及要採用的表達手法等等都應在提綱里一一列出來,然後再「按圖施工」,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起碼不跑題,不偏題,能夠做到立意正確,層次合理清晰,中心主旨明確,稍加修改潤色就能達到二類作文的要求。若缺少構思,直接進入寫作狀態,對於學生來說,往往顯得顧此失彼,丟頭忘尾,漏洞百出。
而我們很多教師為了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忽略了對作文提綱寫作的要求,學生也怕麻煩圖省事,乾脆不構思提筆就寫,殊不知這樣為了完成任務而寫的四類五類作文還不如不寫作文,把時間省下來學點別的知識。所以在作文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訓練學生快速構思、快速寫出作文提綱的習慣和能力,45分鍾的作文課,要訓練學生在5分鍾內寫出簡要作文提綱,長期這樣訓練,學生才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2、變寫「我」為寫「他」。
從小學到中學,我們的語文老師大多在教學生作文時,一再強調一定要寫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事,而學生大多都是過著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他們的認識能力、社會經歷、情感體驗都十分有限,要求學生寫出各種題材的作文,的確有些勉為其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學生難免陷入假、大、空的窠臼。
我們在教學「我能」的話題作文時,學生遲遲不能動筆。的確,「我能幹些什麼呢?」寫小事覺得不值一提,寫大事吧又有些浮誇,所以學生在選材上覺得捉襟見肘。於是我們借鑒範文《堅信我能》的提綱「……司馬遷因為堅信『我能』,而繼續著夢想完成前人所不能、後人為之稱道的《史記》……;……哥白尼因為堅信『我能』,終於證明了『地球是圓的』……; 霍金因為堅信『我能』,堅持與病魔作斗爭,創下了『黑洞』理論……」①,教學生變寫「我」為寫「他」。 更新了學生的寫作理念,這樣很快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匣子,拓展了學生思維角度,學生們很快就寫出了各具特色的作文。
3、學以致用。
怎樣改變學生作文無話可說,無素材可寫的的現狀?學生作文素材來源於親身生活經歷,更主要來源於課外閱讀和課本。如滿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中,一位學生這樣寫「李太白,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雙手給予了我力量……;諸葛孔明,我想握住你的手!……你的雙手傳遞了感恩的忠耿……;越王勾踐,我想握住你的手!……你如一盞明燈……」②巧妙地選擇了三位古代名人李白、孔明、勾踐作為寫作素材,通過對三個課本學過的古代名人故事進行賞析,寫出名人的精神品質對自己的啟發和幫助,完成了一篇高質量的作文。
在學生生活經歷相對單調,課外閱讀面比較狹窄閱讀量較少的情況下,挖掘課本素材資源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途徑。語文課本、歷史課本、地理課本、生物課本,甚至數學課本里的人物簡介,安全教育讀本里的知識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選材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更何況寫作時運用課本知識,也是對課本的加深理解和記憶,二者相得益彰,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說,我們要更新學生寫作的思想理念,告訴學生作文並不難,像《走一步,再走一步》里所寫的那樣,把作文分解成構思、擬提綱、打草稿、修改幾個步驟,然後一步一步逐個落實完成,就能完成一篇高質量的作文。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畏難的情緒,鼓起學生寫作的信心,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學生作文形式,激發寫作興趣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長期沿襲下來的「封閉式」作文教學,總是讓學生「閉門造車」,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興趣索然。教師要不拘泥於每周2節的作文課,把作文訓練延伸到家庭、社會、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課內與課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進行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召開演講會、辯論會,舉行廣播稿寫作、口頭作文、小報設計等比賽,組織學生參觀然後寫游記等多種形式的作文寫作,從多渠道、多方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熱情,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如我們利用「五一國際勞動節」布置「今天我當家」的作文,讓學生在家裡和父母換一天崗,然後把經歷感受寫進作文里。學生一個個興趣高漲,接過父母給的錢,買菜、做飯、洗衣、拖地,寫起作文來洋洋灑灑,情真意切。大多數學生感到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勞累,既是一次作文訓練,又是一次思想教育。每星期我們都要開展一兩次形式豐富的寫作活動,或演講必賽,或小報設計比賽,或參觀游記,或廣播稿寫作比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大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率和作文能力水平。
三、注重學生平時積累,歸類記憶方便取用。
學生害怕寫作文,有的是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無話可說;有的是積累的素材和相關知識混在一起雜亂無章,要用時「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有的是不善於語言的組織表達,好材料做不出「好菜」來。怎樣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生快速作文的能力?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平時的積累,並將積累的素材和相關的知識歸類記憶,以方便寫作時取用。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幾點:
1、素材的積累。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作文素材的積累是一個漫長而緩慢的過程。素材的積累包括:優美詞句的積累,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的積累,名人名言的積累,古詩文千古佳句的積累,名人故事的積累,論點論據的積累等等。這些都要靠平時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積累任務,一點一點地消化吸收,不能「平時不燒香」,等到作文時「臨時抱佛腳」。
在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每天把積累的詞語、文章精彩片斷、名人名言、古詩文千古佳句等等用卡片整理下來,在班上經常交流評比,看誰整理得最好,內容最多。對於製作的卡片上積累的內容,要求學生熟讀成誦,並運用於作文或片斷練習中去。長期堅持這樣做,卡片越集越多,腦子里積累的素材越來越多,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樣就會激發學生積累興趣。廣開素材積累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須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恆心,有毅力,分門別類地一點一點的積累記憶,才能在寫作時快捷地從腦子里調出來,從而方便應用提高課堂效率。
2、構思的積累。
作家劉厚明強調:「寫作是一種能力,凡能力都是練出來的;好比游泳,不跳到水裡去練習,就永遠不會游。」③進行作文構思的訓練,是一種省時高效的理想作文訓練方式,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它有以下優點:一是省時。大腦作文比筆下作文速度要快許多倍。一般三五分鍾就可以搞定一篇作文的構思。二是可以一題多構,方便優化。通過比較、修改,從而選擇較好的構思進行行文,而紙上修改無法收到大腦修改方便、系統、全面、深入的效果。三是適應性強。腦中作文便捷靈活,稍有空閑,即可迅速成篇,偶遇靈感便能迅速捕捉。不像紙上作文正襟危坐,需要佔去大塊時間,需要一個安靜適宜的場所;有時還受到興趣、心境的影響、干擾,常常搜腸刮肚而難以句成篇立。
經常訓練學生的作文構思能力,思維速度加快,思維角度變得開闊,思想也變得敏銳而全面細致起來,只有平時長期進行作文構思的訓練和積累,才能在寫作時迅速完成構思,拿出作文提綱來。
3、語言運用的積累。
我們結合課文教學,設計了「拓展文本,學以致用」的連片語句、連句組段的練習和續寫結局、改寫課文、寫讀後感等練習,並舉行活動來加強語言積累。
從課文選詞、連詞、組句。讓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挑出優美的詞和富有哲理的詞,分門別類做成詞語積累卡片,然後確定一條思想主線,分類選擇詞語連綴擴展成句。引導學生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句子寫好,寫美,寫出情境,寫出哲理,寫成格言警句。
連綴課文詞語成片段。依據確定的中心思想線,在課文詞語積累卡片中選擇恰當的詞語和語句進行組合,連綴成一個片段。要求有創意、有思想,要盡量多地調動自己原有的詞語儲備和材料,加以思考創新成分:或對課文的美詞、妙句進行品味;或對某句哲言睿語進行評介;或是受課文內容、情境的啟發、感染,進行傾情的描寫,由衷的抒發,理性的思考。
我們經常布置學生將課文中較長的童話改編成較短的故事(或短劇),並在班會課上演出;續寫戛然而止的課文的結局,寫讀後感,然後舉行作文交流評比活動等等,既豐富了語言積累,又大大提高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4、歸類記憶。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有部分學生平時積累完成得較好,但是一到寫作時就什麼也不知道用了。仔細思索造成這種有積累卻無法運用的原因,那就是只知道機械記憶,對所記憶的作文材料沒有整理分類,積累記憶的東西在腦子里像一團亂麻裹在一起,要用的時候,怎麼也理不出個頭緒來。
所以我們平時積累和記憶時,就要教學生分類積累分類記憶,待到寫作要用時才能迅速拿出來,從而達到省時高效。
四、培養學生讀書習慣,賞析優點記錄感悟。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學習指導》中指出:「閱讀教學的任務,除了著重培養閱讀能力之外,同時還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主要包括:認真讀書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邊讀,一邊圈、點、畫、記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等。」這些習慣對於開闊學生視野,充實豐富作文素材的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都有著重要作用,會使他們終身受益,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培養。
1、堅持課外閱讀的習慣。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於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麼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科學的。」④我們必須力爭「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裡有自己的生活」。⑤
課外閱讀伴隨著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我們不要將課外閱讀片面地理解為語文學科的學習,對於從各門學科的學習中所獲得的新知識和新內容都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作為補充和配合,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對於中學生來說對書本發生興趣,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取寫作的源泉是培養情趣,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魯迅說得好:「文章怎樣做,我說不出,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和方法的。」葉老歷來強調「閱讀是寫作的某礎」,通過閱讀到感悟,由感悟到創造,前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堅決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這對於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於整個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讓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的鍛煉和發展已被擺在了教學目標的首位。替學生甩掉沉重的學習包袱,「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裡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勢所趨,讓我們都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讓他們養成堅持課外閱讀的習慣,為培養學生快速作文能力打好基礎。
2、賞析記憶名作優點的習慣。
課外閱讀的作用是深遠的,可如今的中學生課業太重,難得有空閑時間去浩如煙海的課外書中去選擇,這就需要給他們推薦一些名篇佳作,讓他們入迷。當課外閱讀不再需要語文教師的指導,閱讀成為每一個學生終身受益的好習慣,學生方能在自主的狀態下,讀得廣、讀得深,也才能寫得靈活,寫得更有個性。在這時,身為語文老師,便會體會到課外閱讀對作文「潤物細無聲」的巨大作用。
中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彌補接觸社會生活少的不足,了解到更廣闊的生活,對作文所需要的外延有了一定的拓展。閱讀多了,材料也就豐富了,寫作時也不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閱讀多了,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動的語句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語感的培養實在是大有益處的。接觸了各種寫作風格和文字技巧,長期的浸染,不斷的比較鑒賞,就會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風格呢,或豪放或婉約或靈氣或深刻或淋漓盡致或含而不露,甚至兼而有之。這正應了蘇霍姆林斯基那句話:「學生寫作必須擁有與作文相關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積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所獲得的材料,只有這樣,他們才才會飛躍。」⑥
要寫出優美的作文,必須通過大量的廣泛的閱讀名篇佳作,在具體的語境中去不斷的自我感悟和比較鑒別,汲取名篇佳作的優點,慢慢地學生就會培養和提高對漢語言的整體的領會、感悟和表達能力,然後記憶、臨摹名篇佳作的優點,最後厚積薄發,進而創新寫出具有個性特色的優秀作文。
3、寫讀書筆記記錄感悟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如果不做讀書筆記,把自己的感悟和不同見解記錄下來,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積累就成為一句空話。「不動筆墨不讀書」。 這是一句老話,指的是讀書是要圈點批註作筆記,積累好詞佳句,記錄閱讀感悟,以加深記憶,其功效卓然,自不待言。但是學生這一習慣的養成,確實需要教師的規范、約束與指導。
五、傳授學生作文技巧,增加亮點提高自信。
有些學生平時積累了一定的素材,但是語言組織能力較差,作文中心不突出,語言平淡枯燥,沒有一個亮點,不能打動人,學生越寫越泄氣。這就要教師傳授學生一些作文技巧,增加亮點,提高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和寫作興趣。
快速增加作文亮點的技巧主要有:
1、確立主旨符合「情、志、理」。
確立主旨要符合「情、志、理」中的一個字,這樣能確保立意正確。
2、「身材勻稱」層次清晰。
作文要避免「老三段」,給人一種不會寫作文的總體印象。寫作文盡量多分幾段(一般分8——11段),使文章結構合理,層次清晰。
3、巧妙運用主旨句分層、點題。
寫作時學會根據題目和立意寫出主旨句,利用主旨句進行分層和點題,是增加文章亮點的一種好方法。
4、引用、仿寫使語言優美。
對於書面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要啟發他們把平時積累的名人名言、古詩文佳句以及諺語、俗語、歇後語等運用到作文里,對照積累的好詞佳句進行仿寫,以增加作文的亮點。
5、寫後自讀作文,修改潤色使語句通順出彩。
平時要教育學生在寫完作文後,要快速默讀自己的文章,改正錯別字和不通順的句子,對平淡無味的句子進行修改潤色,提高作文質量。
六、優化課堂教學模式,訓練有素實現高效。
作文課堂教學長期以來一直在「高耗低效」的低谷徘徊,原因在於一直處於一個自我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之中:「範文引路——師生賞析——教師指導——學生寫作」。 常常是學生剛剛開始動筆寫作,下課鈴聲就響了。教學模式僵化呆板,訓練效率低下。我們要實現作文課堂的高效,讓學生在短短的45分鍾內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具有較高質量的作文,除了需要做到前面所說的幾點外,還需要改革和優化作文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從容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寫出最佳的作文。長期的實踐中我摸索出以下幾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課堂效率,打造出高效的作文課堂。
1、提前分發作文指導資料,讓學生積極准備精心構思。
「功夫在課外」既講的是作文的積累,又講的是作文課要提前精心准備。要在一節45分鍾的作文課內,讓學生完成一篇有著較高質量的作文,若是範文精讀賞析和教師講得多一點,學生就沒有多少時間寫作文了;若是教師不指導讓學生自己寫又難以寫出好作文來。解決這個矛盾,我採用的方法是提前精心設計出作文指導材料,提前一周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外自主找一篇範文閱讀,在心中醞釀構思(但不要動筆寫作),為作文課堂的高效打好堅實的基礎。
2、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為「練——評——練」。
經過長期實踐,我認為作文課堂教學模式應變傳統的「範文引路——師生賞析——教師指導——學生寫作」四步模式為「練——評——練」三步模式。經過師生的提前精心准備,課堂上再運用「練——評——練」三步模式上課。「練」,學生先根據課外醞釀的構思迅速寫出作文提綱;「評」,教師對學生寫出的提綱進行精短評析和指導;「練」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擬提綱迅速行文,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作文。
3、長期訓練,綜合實踐,打造高效作文課堂。
作文本身就是一個慢功夫,先不說素材積累需要作者對生活經歷的有意觀察記錄,也不說作文者思維訓練的耗時,還不說作文者思想認識深度的漫長沉澱,等等。就單說一節作文課,你讓學生做文章,光書寫600字,速度慢的學生就要耗掉45分鍾的一節課,何況還要求作文有一定的質量。
所以,作文課要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打造高效的作文課堂,必須針對以上幾點堅持長期訓練綜合實踐,做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佔有了,作文的高效課堂自然就水到渠成打造成功了。
❽ 淺談小學教師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構建高效課堂是每位老師夢寐以求的。因為高效課堂意味著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最多的知識和鍛煉,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對此進行過思考。一、教師為堂課做好充分的准備。軍事上曾說不打無准備之仗,教學上也應該不上無准備之課。在課堂教學中,要想達到高效,必須對本堂課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組織活動的方式等有細致的考慮;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掌握程度、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等有充分的了解和預見。這樣,上起課來才能從容不迫,游刃有餘,效率自然高。二、選擇合適的課堂組織形式。不同的教師,有自己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教,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樣。我認為,這主要取決於教師是否了解學生,是否能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設計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高,學習效率也就高了。至於具體的教學方式的確定採用何種方式最適合,需要教師在日常上課時不斷摸索。另外,教師要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學生累了或不感興趣,思維不活躍了,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內容,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達到高效。三、建立師生間的默契要想高效率地上好課,沒有學生的「配合」,是不可能做到的。這里講求的是師生間的默契和互動。在課堂上,把學生作為主體是達成高效課堂的首要條件,如果擺不正這個位置,一切都是空的。經常在聽課時看到教師在激情四射地講學生在下面麻木地應和,這樣的課僅僅是教師的表演而已,學生也就成為了表演的道具,這樣的課堂是不會有什麼效率而言的,最多是教師表演的好壞,而學生呢?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演不好自己的角色,課堂肯定不會有效果,更別說高效了。四、高效要適度。高效意味著在單位時間內講授、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但是,這也要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並非內容越多越好,而且還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能力。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習慣也影響著課堂效率。教師應在平時教學中,向學生講解傳授一些必要的方法、培養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課堂的教學很有幫助。如課前學生會自覺地充分地預習,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就會節約很多時間,效率也就提高了。學習高效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生成、不斷追求的過程,而且會因老師而異、因學生而異、因教學內容和目標而異。最關鍵的是教師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和變通能力。相信,只要各位老師不斷思考、不斷研究,自己的課堂會越來越高效。
❾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作文教學效率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准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大綱,領悟教學大綱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去閱讀課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准備。
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准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學催生自信」的道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去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結果,從不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學生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葯的導火索。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
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後進生的表現,教師要用心去幫助和感動他們,要善於發現其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上課回答問題時,不能只局限於好的學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練習的機會。後進生回答問題時,只要比原來人有所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老師的嘴來講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一些寫景的文章,老師在那大講特講有多美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想像不到。這時如果採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瞭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間接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用心、用腦、用眼,去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教學辦法。
❿ 如何有效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效率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但學生怕寫作文,視作文為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教師也為作文教學煞費苦心.先揭示習作內容及要求,再指導寫法,學生寫作,最後教師批改並評講,這是一直延續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容易使學生形成依賴心理,僵化學生思維,學生要麼思路打不開無從下筆,要麼所寫大同小異,毫無創造性.同時這也花了教師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生也因為寫作文讓本屬於自己的許多快樂時間悄悄溜走,作文難、難作文是師生一個共同的永恆話題.新課標明確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卻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哪么如何切實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讓教師們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呢?下面我結合我的教學實際談談如何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為了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在作文教學中做了積極的探索:一、改變習作教學的傳統模式每次習作教學之前,我都做好充分的備課.首先提前布置學生提前完成本次訓練的初稿,不做任何指導,以免束縛學生的思維.收上初稿,評好等第,雖不為學生寫評語,自己卻做好詳細記載:誰用詞造句好,誰選材好,存在哪些共性問題,突出表揚哪些學生……我將初稿分類放齊,以便評議時抽拿.在作文指導課上,由於心中有數抓住關鍵,有的放矢,加上學生的實例,做到指導不空洞,再適時對學生閃光點大加贊賞,使學生思路打開了,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課堂效率得到了提高.指導過後學生針對指導所提出的要求和問題,再次完成復稿.初稿質量好的,只需稍作修改.教師批改好謄寫的作文後,根據需要二次交流,重點突出存在問題和復稿中有進步的學生,一般花時不多.導前初寫——導時評議——導後再作——批後再議,這種流程調動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使學生思維受到啟發,作文水平提升很快,效果明顯.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生的初稿,盡管優劣參差,但自由發揮,使我看到了一篇篇充滿個性的文稿.我驚喜地閱讀著這些風格迥異的文稿:活潑風趣型、干凈利落型、自然清新型、沉穩朴實型……這才是真正屬於孩子的寫作.二、習作訓練的內容的多樣性教師要沖破傳統作文教學的桎梏,把作文教學的著眼點放在人才素質培養上來.要讓學生懂得文章是表現生活、再現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用自己的話表達真情實感,可以弘揚真善美,也可以抨擊假惡丑.習作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寫出他們眼睛裡的世界和躍動著的童心.1、命題求「寬」習作以學生主體地位為突破口,拓寬學生習作空間,倡導學生個性的發展,讓學生自由命題,開拓思路,體驗自由作文的樂趣.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積累素材.抓住學生心理感受,引導學生樂於表達,增強他們表達的信心和慾望,體驗在生活中習作的樂趣,培養創新能力.2、選材求「廣」充分利用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之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載體,拓寬習作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習作內容,提高寫作能力.3、形式求「活」.在習作體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記敘文,也可以是發表某種意見,闡明某一觀點的議論文;可以是介紹、說明事物的說明文,也可以是簡單的應用文等.平時不要拘泥於每周兩節的作文課,把作文訓練延伸到課間、課外、校內、校外、家庭等活動中,延伸到社會,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採取課內作文、課外練筆,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召開演講會、讀書報告會,編輯小報等多種訓練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調動小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三、改變習作的批改方式教師批改作文,都是脫離學生的靜態批改,有時學生只注重老師的評,對評語不求甚解,這種批改方式缺乏平等對話意識,不利於學生構建式學習,違背了當今教育潮流.我嘗試新的批改方式,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提高習作能力.1、小組互助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結成四人小組,相互交流,並對照別人習作作出評價與批改,正好滿足了其展示自我的願望,他們既積極又慎重,所做評價大都恰如其分.在小組互助中,他們身心愉悅,學會評價,學會欣賞,學會合作,辨別優劣,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很有收獲,有很強的實效性.我總是選擇幾組在全班匯報,檢測他們的交流效果,將此舉落到了實處.2、典型示範式.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交換彼此想法,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孩子,只要在兩三個月里,看不到自己腦力勞動的成果,他的學習願望就會消失……」一定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保護學生的熱情,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四、改變作文的交流時機以前的作文交流只能集中在習作課中,任務多時間緊.教師可利用自習課,晨周課等,對學生作文之中的立意、選材、語言表達、態度、觀察能力等等分類進行評議,樹立榜樣,激勵學生.五、引導習作的積累與拓展寫作是一個積累且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斷積存作文素材,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結合每次的作文訓練內容,將一些拓展活動列入到教學中.如描寫秋天景物的習作練習,就可事先讓學生觀察秋景,收集閱讀描寫秋景的作文,摘錄自己喜歡的,關於秋天景物的詞句,有了這些體驗、積累,學生進行運用,就會將秋景描繪得更准確、具體.小學作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改革中必須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加強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必須引起每個管理者與執教者的高度重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責任創設一個好的平台,時刻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輕輕鬆鬆地積累、寫作,較好地實現讀寫遷移,提高作文能力.只要自己用心鑽研,大膽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