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從課堂觀察案例反思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從課堂觀察案例反思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發布時間:2021-03-10 14:12:00

1.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課堂觀察與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導語的設計是否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是關繫到這堂課教學效果的關鍵,也是是否能把學生引入課堂的關鍵。我們在導語設計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設計《珍珠鳥》的導入語:「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松鼠》這一課,懂得了動物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講的也是人和鳥兒友好相處的樂趣。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了解。看,這就是漂亮的珍珠鳥(看課件),美嗎?是啊,看到這么美麗可愛的小鳥,誰都忍不住要多看幾眼。

2.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麼, 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我有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課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發揮想像課文有可能寫什麼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麼?等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4)藉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5)藉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1)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2)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組織匯報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4)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後,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並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 、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把握學生思維發民的年齡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詩,然後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像,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像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3.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
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4. 關於「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案例

春風也度玉門關
——淺談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教學的操作策略
內容摘要:
小學文言文教學因其特殊的內容和階段,成為高段教學中的一大難點。筆者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把握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初步讓學生認識了解文言文知識。從文言文教學的動力之源興趣和文言文教學的點金之石誦讀兩方面展開論述,從適時滲透、情境創設和以點帶面三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朗讀、背誦和積累三方面對誦讀進行策略嘗試。
關鍵詞:小學語文 ; 人教版教材; 文言文教學; 操作策略

錢夢龍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指出:「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景象。現行的人教版教材除了編入大量的現代鮮活白話文外,第一次在小學高年級課本中編入了《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等四則文言文。相比以前小學教材文言文一片空白,選進了文言文,是一個進步,反映了編者重視文言文閱讀的良好願望。這樣的編排注意了第三、四學段教學內容的相互聯系,又適應了兒童認知螺旋上升的需求,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為第四學段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這可以理解為是針對古詩文教學所言。《標准》提出文言文教學的總目標是「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顯然這一目標是針對7—9年級而提,因為在階段性目標中,只在7—9年的目標中對應這一要求,作了「.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表述。在5—6年級的階段目標中,也有「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但這一要求是把「詩」和「文」放在一塊兒講的……………………而且 詳細請見 《春風也度玉門關 》

5.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簡

吃透教材,了解復學生是提制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人們常說醫生的功夫在臨床,教師的功夫在課堂。一堂好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課堂內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並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卻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重點,把握教學難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明確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6. 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小學新課程改革的一線教師,你我都擁有這一片充滿夢想的語文課堂,我們應該為之去創造,去耕耘。隨著新一輪課程的不斷深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諸如此類的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然而,用心觀察便可發現,某些所謂的」新課堂」仍明顯帶有師生劇本化表演,不少冠以「活動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稱的課堂教學在本質上仍沿用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少仍是殛待解決的嚴重問題。據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台,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並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代替;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慾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如:我在教《太陽》這一課時,當我一板書出課題後,學生就興致勃勃地提出這樣幾個問題:太陽和我們有什麼關系?太陽有什麼特點?我想知道課文介紹了太陽的哪些知識? 我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文。同學們經過一番閱讀與思考,討論與分析,他們很快就有了答案。最後,我適時地點撥到:總之,太陽和我們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 通過這樣問題情境的創設,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們探索的慾望。於此同時,我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太陽的有關知識,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突出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索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但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或選用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如我在教《太陽》時,為了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設計了課件:我「根據」課件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作者給我們介紹了太陽的哪些特點?是運用什麼方法來介紹的?它和我們有什麼關系?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潛能;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他們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而教師的作用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他人合作,與老師交流……如我在教《太陽》這一課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現在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4-7小節,想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太陽和我們的關系密切的? 請用課文中關鍵詞語來回答。我剛一說完,同學們,有的在高聲朗讀,有的在竊竊私語,有的在互相討論,有的在邊默讀邊思考,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非常活躍。當在我交流反饋時,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出從太陽和動植物的關系、和我們人類生活的關系;和氣象的關系;和預防疾病的關系。 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了學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說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並解疑的。但是,對那些差生的學習情況不容忽略,也要予以關愛,進行協調,對他們遇到的個別問題要進行個別解決,以此促進差生的學習進程,讓全班同學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和發展,都能分享收獲學習成果的喜悅。 四、鼓勵學生 用心研讀課文,激盪語文課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語文課堂的靈魂,也是語文課堂的氣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動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動的外觀和升華。研讀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確把握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軌跡,並以自己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將自己的人生體驗、情感與課文交融在一起,從而實現教師情、學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諧共振。

7.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許多教學研究者都在不斷進行課堂觀摩,在觀回摩中捕捉學生學習靈感,激情答,興趣火花之於何時,何情,何景下閃現。然後進行科學研究,推廣。他們也細心發現課堂教學中微有不足之處,將這一教學片段進行剖析,重新構設新的教學設計。這一系列的教學研究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在短暫的課堂中,如何學得,學得更輕松,學得更快樂,有效地促進他們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實切的發展而進展的教學設計。也就是課堂教學一定要有它的實效性!對於小學語文課程來說,每一個階段的課程標准都是不同的,但是從低到高,肯定是層層遞進的,循序漸進。因此,想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熟悉課程目標,清晰教材目標,清楚單元目標是關鍵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就應該在課堂教學上狠下工夫。一教師方面:根據學生,制定科學,適切的教學目標

8.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9. 為什麼說教師缺乏課堂觀察和反思能力往往會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觀察的概念課堂觀察,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聽評課活動,而是指研究者(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分析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1]課堂觀察一般由觀察前准備、現場觀察和觀察後分析三個階段組成,而每個階段又包括一些具體操作程序:(1)課堂觀察前的准備。課堂觀察前應作出觀察規劃。首先,根據觀察的目的確定觀察的視角,尋找合適的觀察點。其次,在參照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圍繞觀察點開發觀察記錄工具(觀察量表),選擇記錄方式。觀察過程中若需要多位觀察者合作,觀察前應提前商議,根據觀察者的興趣或需要明確分工。(2)課堂現場觀察。到課堂現場後觀察者首先要根據觀察的任務選擇恰當的觀察位置,然後,根據准備的觀察工具和觀察前的分工,採用定量或定性的記錄方式獲取真實詳細的課堂觀察資料。(3)課堂觀察後的討論。課堂觀察後盡快對收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和分析,開展討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執教者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針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談論授課體驗和心得;二是觀察者立足觀察記錄數據(或課堂錄音錄像),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教學優點及不足等;三是在研討的基礎上確定執教者應繼續發揚的優點及以後努力改進的方向。二、課堂觀察與有效教學的關系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得到很好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於課堂教學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其中,「效果」關注的是課堂教學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增加;所謂「效益」是看學生的學習是否對學生產生長遠的、持久的作用;「效率」是看完成某一教學任務花費了多少時間,課堂教學中學習者要用最小的時間、精力達成最佳的結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教學行為。而由於教師缺少了解自我和相互學習的平台,雖然其教學行為影響了教學效率,卻不知問題出在何處,也不知應如何提高,以至長期處於困惑迷茫之中,而難有明顯改進。課堂觀察,作為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一種細膩的、深入的、兼具定量和定性的課堂研究方式,它將研究的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的連續性事件拆解成一個個小單元,透過觀察點對每一個小單元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觀察「課堂提問」為例,參與者首先設計出「課堂提問有效性觀察量表」,在觀察過程中,觀察者對執教者課堂中「提問的次數」、「提問的認知層次」、「提問問題的目的指向」、「提問的方式」及「對學生回答的理答方式」等深入細致地觀察與記錄。下課後觀察者與執教者結合課堂觀察的記錄(及錄像)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展開討論,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方向。因此,我們說,關注有效教學,是課堂觀察的重要價值所在;實施課堂觀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三、課堂觀察在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上的作用體現課堂觀察對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積極的作用。下面藉助部分小學數學教學案例,說明課堂觀察在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上的作用體現。1.課堂觀察有助於執教者明晰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教學中,許多教師存在著一種「固定期望效應」,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教師自我講解,眼睛總是盯著班級

閱讀全文

與從課堂觀察案例反思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