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呢
打造高效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要從備課預設、組織學生預習、提高課堂調控能力、加強課堂訓練等多方面入手,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所謂高效課堂,是指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能夠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並取得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其最突出的特徵是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悅,師生默契互動形成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課堂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目標,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僅停留在完成學習目標層面,而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❷ 如何聯系生活實際,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數學來源於生活, 生活中也到處有數學。 數學知識的產生與實際生活分不開。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 中也明確指出: 數學教學要注意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加強實踐活動, 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 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然而, 在具體教學中, 往往會忽視這一點, 學與用分離。 把數學學習與生活需要隔離開來,使人對數學產生一種恐懼感。 曾有人在成人中做過這樣一個調查: 「數學留給你的印象是什麼? 」結果相當一部分人認為: 數學是最枯燥的學科; 數學是最令我頭疼的學科; 數學是最難學的學科……為什麼在人們眼裡, 數學總是這樣板著面孔、 高深莫測呢?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一針見血地分析道: 「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 神秘難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 」要改變這一狀態, 我認為數學教學首先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 讓多姿多彩的生活實際成為數學知識的源頭, 使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 因此, 作為數學教師, 我們要善於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創造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 把抽象的數學問題逐步具體化、 生活化。
1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 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 在以前的數學課堂中, 我們的數學教師只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 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 系, 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 這就造成了知識學習與知識應用的脫節, 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與作用。 例如, 「時、 分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 如果我們的教師還是把學生當成一杯白開水, 一切從零開始: 出示一個模型鍾面, 告訴學生它有 12 大格, 每大格表示 1 小時, 每大格中有 5 小格, 每小格表示 1分鍾等等。 這樣的教學老師講得很吃力, 學生聽起來更乏味。 其實,對於鍾面, 絕大多數學生已有了感性的認識, 這種認識, 有些是家長教給的, 而更多的是學生在生活中有意無意的積累起來的。 如, 學生會為了等一個精彩的動畫片而不停地去看鍾表。 這樣, 學生對鍾表的理解就有了感性的基礎。 因此, 這課時內容的教學, 我是這樣設計: (一) 創設情境——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播出時刻; (二) 動手操作——(每個學生自帶一個小鬧鍾) 讓學生在小鬧鍾上撥出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刻; (三) 引導探究——通過不同時刻呈現出指針位置不同的鍾面,讓學生解釋撥出不同時刻的理由。 這一環節的設計, 就是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 根據自己對鍾面的理解來解釋撥出不同時刻的理由。 (四) 反饋整理——揭示出各個時刻的讀法的共性, 以及組成鍾面更為重要的知識, 即 12 大格, 60 小格, 1 大格等於 5 小格。 這些知識都是由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自己概括出來。 再如: 在教學「億以內的讀法」時, 我提前布置: 「明天將認識我們可愛的祖國, 請同學們上網查查與我們祖國有關的情況。 」第二天同 學們帶來了各種數據: 我們國家人口是 1295330000, 面積是 9600000平方千米, 一年的棉花產量是 76540000 擔, 鋼鐵產量是 126280000噸……一串串活生生的數據呈現在眼前, 這時, 我因勢利導: 「這些數據你們都會讀嗎? 你是怎樣讀的? 」在學生已有的讀數方法和認數經驗的基礎上, 學生的求知慾很快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使以下的分組討論、 數據歸類、 各組匯報, 歸納總結與各教學環節得以利地實施。 這樣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開放、 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 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也易於學生掌握數學與客觀事物的聯系。 法國學者盧梭認為: 「兒童時期是理解性睡眠時期, 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對他們進行訓練, 應該讓他們接受大自然的教育, 接受感覺經驗的教育。 」因此,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 教師要有意識的將教材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 寓數學知識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 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的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 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 生活中充滿數學, 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
2、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 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 「數學來源於現實, 也必須植根於現實。 」而教材中的例題由於受本身的局限性, 往往刪除生活中的一些復雜的環節, 只保留解題的充要條件, 或者數據過時老化, 於是許多學生在這樣的數學面前感到無能為力, 從而產生恐懼感,有的甚至放棄學習數學。 這樣我們在教學時應根據數學的這一特點,創設情境, 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 從平時看得見、 摸得著的具體事物 出發, 來學習和掌握數學, 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生活中處處要用數學。 例如: 「加減法的一些速演算法」的教學設計, 對於加減速演算法中的「一個數加上略小於整百、 整千的數, 可以先加上整百、 整千, 再減去多加的數」與「一個數減去略小於整百、 整千的數, 可以先減去整百、整千, 再加上多減的數」, 這兩句話聽起來就像一串「繞口令」, 怎樣才能使小學生容易懂, 容易會呢? 為這個數學知識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 生活原型」——生活實際中的收付錢款時常常發生的「付整找零」的情況, 並且在課堂上展開了這個活動: 「小熊原有 124 元人民幣,這個月獲獎金 199 元, 現在他一共有多少元? 」讓學生來表演發獎金,先給小熊 2 張 100 元的錢(200 元) , 小熊找還 1 元。 小狗買一雙運動鞋要付 198 元, 他給「營業員」2 張 100 元的錢, 「營業員」找給他 2元。 這些事理明明白白, 是三年級學生熟悉的常識。 這個活動是原始的、 最低層次的加減速演算法, 是學習數學的「生活原型」, 運用這一「生活原型」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算理」。 但是, 「常識」不是數學, 我們數學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把常識「提煉」為數學: (1)引導學生把活動過程按「原有、 收入、 付出」的順序口述, 排除了其他無關的因素, 而把數學因素提取出來。 (2)提出問題, 使之成為一道數學應用題。 (小熊原有 124 元, 收入 200 元, 付出 1 元, 實際收入多少元? ) (3)把上面的過程用算式表示: 124+200-1。 (4)小結時, 從 3 個類同的算式中概括出速算的方法。 這樣, 由「常識」上升到了數學, 學生的學習由低層次上升到了高層次。在這個層次里展開的學習還有: 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中, 比較、 區別容易混餚的舊知識以增加新知識的清晰度和穩定性等。
3、 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 而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 還可以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 當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後, 教師應及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 走進社會, 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在低年級的教材中, 卻出現了一種和生活脫軌的現象, 反映在應用題上頻繁出現, 類似的如「一支鉛筆 8 分錢, 小紅用 2 角錢買了 2支, 應找回多少錢? 」或「一支鉛筆 8 分錢, 一塊橡皮 9 分錢, 小華買了 3 支鉛筆, 一塊橡皮, 一共用了多少錢? 」等應用題, 讓學生大傷腦筋。 我們都知道, 現在的學生所用的錢最小的也是 1 角, 甚至在有的地方的學生最小的錢是 1 元了, 「分」的概念已離開了他們的生活,已從意識中逐漸消失, 在教學中我們只需讓他們了解一下「分」的有關知識, 又何必讓他們經常為了幾角等於幾十分或幾十幾分等於幾角幾分而苦苦思索, 耗費精力呢? 因此, 我在教學「元、 角、 分的認識和計算」時, 就模擬買賣貨物的情景, 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 開展活動, 如一個學生拿 2 元錢買單價是 1 元 5 角的圓珠筆, 售貨員怎樣找錢? 2 元等於多少角? 1 元 5 角又等於多少角? 應找回多少錢?這一系列問題既形象直觀又訓練學生的思維。 而對於「分」的認識, 我 就直接出示「分」的紙幣和硬幣讓學生認識, 並說明這些錢幣現在已經不用了, 即使碰到了比如在超市裡, 也是「四捨五入」後再付款的。 這樣直觀的認識和生動的表演, 費時不多, 但可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情趣與理趣的交融中真正認識數學, 讓數學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再如我在教完《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後, 出了這樣一道題: 運用你所學的知識, 設計一個方案, 測量出一個雞蛋的體積。 學生通過討論並操作, 得出: 只要先在圓柱體的杯子中放入一定量的水, 再把雞蛋浸沒在水中, 這時水上升部分的體積就是這個雞蛋的體積……通過學生測量、 操作、 觀察、 分析, 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圓柱體積計算的認識, 而且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 從而更加地熱愛生活, 熱愛數學。
總之, 數學源於生活, 又服務於生活。 教師在教學中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 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來源於生活的認識, 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 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❸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方法
在新課改的實施下,以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出發點,小學是整個教學生涯中的啟蒙教學階段,要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領悟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以此來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課堂,才能讓數學課堂煥發活力。筆者根據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從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出發,針對存在的一些問題,淺析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1 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深入鑽研教材,對教材作適當的內容上的增補。實踐告訴我們,深入鑽研教材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要弄清楚教材內容設計的意圖,每個章節的重點、難點,要對教材的內容是當地做些增補。因為一套標准課本不一定完全適合所有地區所有學校和學生的需要,這樣,教師就很有必要對課本的內容進行增補,以適應自己教學的需要。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因為新教材不可能也不能做到「放之四海而皆準」。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適當地增加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那麼,一定會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❹ 淺談怎樣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新課改正在全國上下轟轟烈烈的開展,它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造高效課堂,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這些新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現就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導入要新,以興趣引發思維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實際問題:「你們見過的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也是沒棱沒角的,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問題的討論,促使學生進入深思,教師順勢引導,把學生的思維逼近圓的特徵。這樣的教學,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激發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愛學、樂學、會學、善學,從而增進知識,增長才幹。導入新課時,我採用表演游戲、編講故事、製造懸念、創造情景等,具體教學中可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具體掌握。比如我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在美麗的太湖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裡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有一年,他們從4月1日起開始打魚,並且每個人都給自己訂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輕的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遠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們,同時想享受一次新鮮美味的「太湖魚宴」。可他不知道選哪個日子去才能同時碰到他倆,同學們,你們會幫他們選一選嗎?(屏幕上打出兩個漁夫的對話和一張四月份的日歷) 這樣創境入課,象磁鐵一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新授要實,以聯系促進思維
新授是一堂課的中心環節,提高新授的教學效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充分注重對孩子思維的訓練。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具有抽象性、准確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基於這兩個特點的理解,我覺得不管在什麼情境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許多專家的講座報告中也提到一堂課的評價標准,專家們都一致認為: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有效,關鍵看課堂教學中是否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否有思維實質的參與。而我認為要達到以上說的效果,教師除了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更多的實踐智慧,更高超的組織藝術,這樣才能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引入問題情境去參與思考,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兩位數的加法口算」時恰逢植樹節,我便把這節課設計成了一節植樹活動課:先讓一位「小小采購員」到樹苗超市去選購兩類樹苗算出它們的價格(36+28=64),就讓全班孩子經歷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利用不同的計算方法驗證價格的正確性,以便順利買到樹苗。有些用個位、十位分別相加後再合起來的方法、有些只把28分成20和8再用36分別去加的方法、有些是叫做28拿4給36湊成40再加24的方法……甚至有一個小朋友居然把28看成30與36相加後,多算了2再減2的方法,迎來了所有同學不約而同的掌聲。然後回顧一下這些方法,讓孩子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再次到樹苗超市去選購植樹所需的兩樣勞動工具,和同組一起驗證結果的正確性。這樣,讓孩子從小養成多角度、多種方法思考問題的習慣,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用發散思維的觀點來考慮和分析。並且,這樣活動設計,讓孩子親身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即《課標》所要實現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等課改理念。新授是一堂課的中心環節,提高新授的教學效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的主導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師生之間的情意互動作用,做到理論和實踐、教與學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機結合。
2、充公預設並注重生成。
打造數學高效課堂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預設是教師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做出的設計性的展望。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進行。生成是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這種出現與教材的精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沒有充分的預設不會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拓展,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識,寬容的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善於抓住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記得在上《分數的意義》時,請學生從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學生回答不一,有的認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認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還有的認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當時,我沒有馬上否定說錯的學生,也沒有用事先預設好的問題拉著學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靈活引導,把握好動態生成的新資源,展示出動態生成的藝術,達到了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就像布盧姆說的那樣:「人們無法預測教學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同樣,沒有了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了。」
3、要充分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不是一般的活動,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是讓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數學活動是學生數學思維的思維場。教師的作用是創設「思維場」而不是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思維。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因此,我們教師要通過數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
三、練習要精,以訓練來發展思維。
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作業應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活動,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復。作為新課標下的數學練習設計,應體現它的效度,突出現實性、發展性和活動性。我認為:
1、練習要具有「娛樂性」。
讓每一個學生從上課第一分鍾到最後一分鍾都能集中注意力,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麼向四十分鍾要效率呢?要解決這一矛盾,提高課堂效率,就有必要設計一些「娛樂性」練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常設計一些「歡樂大比拼」、「奪冠ABC」、「勇攀高峰」等競賽練習。同樣的計算習題,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學生在這樣一個「娛樂性」的氛圍下做題,學習興趣高,解題速度快 ,鞏固性也強。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找規律》時,設計了「採摘智慧果」」這一種游戲。把每一道練習題安排每個智慧果里,學生每做對一道題,智慧果就會落下來,送給大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像這樣的練習,避免了機械重復練習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所學的知識,變「要我練」為「我要練」,更增添了練習的樂趣。
2、練習要具有開放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課堂練習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培養思維品質的具體措施,練習要刻意減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練習的開放性,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廣闊、更靈活。如一年級學習了元、角、分後,我設計了這樣一次開放性活動練習:向學生展示商店的場景,擺出各種物品供學生購買,假設每生准備5元錢,4個學生為一組,每組要商量如何買才比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這一過程中,一要算好總價,二要注意數量,三要注意品種,對一年級學生而言,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由於學生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模擬商店),學生心情激動,思維活躍,又有群體合作,創新的火花自然激發,居然每一小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學實例證明: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更廣闊、更開放的練習空間和時間,能使學生在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四、總結要活,以活躍來拓寬思維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的負擔的重要環節。它對於發展興趣、強化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因此,課堂總結可針對本節課的內容或進行歸納總結,或設置懸念,或開拓延伸,或活動游戲,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堂的結束是一個知識點的延伸:結尾是「問號」不是「句號」。例如:在我教學完人民幣的簡單換算時,我這樣布置一個實踐作業:和家長一起到超市,買點生活用品,學會算帳,第二天來匯報給我們的同學。這樣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和完善。其次,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文化的感受,讓他們體會數學的奧妙、歷代數學家的偉大。如:在教學完時分秒的認識後,我布置了一個課外閱讀任務「在很久以前還沒有發明鍾表時,人們是用什麼方法表示時間的?」從而把學生引向更為廣泛的數學閱讀。
總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設生動的情境,以展現知識背景,使新知變成有源之水。重視學生富有個性的思維表現,促進學生間的思維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在判斷中思維,努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❺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當然先建立起興趣了、我也是學生,我認為許多不學的都是失去自信了。
❻ 如何構建小學數學教學之高效課堂
新課程引領教學理念的更新,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高效課堂的構建。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潛心研究新課程標准,研究教材和學生,採取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優化自己的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數學學習氛圍,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著名特級教師於漪也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見,一個精彩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實際問題:「你們見過的車輪是什麼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麼?」「那麼橢圓也是沒棱沒角的,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問題的討論,促使學生進入深思,教師順勢引導,把學生的思維逼近圓的特徵。這樣的教學,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激發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愛學、樂學、會學、善學,從而增進知識,增長才幹。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我經常採用表演游戲、編講故事、製造懸念等,具體教學中可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具體掌握。比如我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在美麗的太湖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裡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有一年,他們從4月1日起開始打魚,並且每個人都給自己訂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輕的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遠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們,同時想享受一次新鮮美味的「太湖魚宴」。可他不知道選哪個日子去才能同時碰到他倆,同學們,你們會幫他們選一選嗎?(屏幕上打出兩個漁夫的對話和一張四月份的日歷)這樣創境入課,象磁鐵一樣,一開始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強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學習的思維處於最佳的狀態,而緊張的課堂氣氛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教師要對所教的科目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愛好,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要轉變角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某一位老師,必然也喜歡這位老師上的課,形成老師越喜歡我,我越喜歡這位老師的課,越學越起勁的良性循環。所以教師要愛每一個學生,使自己成為學生都喜歡的老師。教師的每一個親切的稱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關切的手勢和充滿愛意的微笑都可以無形中縮短師生情感上的距離。最後,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共同探究知識,共同解決問題,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使課堂充滿激情與活力,這樣的課堂必然高效。
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引領學生自主探究。
新課程把「自主探究性學習」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從根本上改變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落後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式學習,在能動的參與和探究中自主獲取知識。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讓學生組成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畫圓,看哪個小組的方法最多。同學們情緒高漲,思路各異,有的小組竟然用了五、六種畫圓的方法,如用圓規畫圓;把圓形物體放在本上沿著它的邊畫圓,用繩子和鉛筆畫圓;用圖釘、繩子和鉛筆畫圓等等。在用繩子和鉛筆畫圓時,中間的學生按住繩子,其餘同學用接力的方法把圓完整,還有的轉不動筆就乾脆轉本子。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從而使學生和諧地發展。應該說:只有在課堂教學把探究式學習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擺正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高效課堂的構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四、應用現代教育手段,點燃課堂趣味亮點
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多媒體,為課堂教學創造了圖文並茂、聲色俱佳、動靜皆宜、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使課堂教學更加充滿活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中能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止為動態,變復雜為簡單,變枯燥為有趣。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時,我們用flash設計一些新穎動畫課件,演繹引領做角、玩角、變角等一系列遞進學習活動,學生通過對動畫的觀察,從認識靜態的角過渡到了認識動態的角,並在這個動態變化中體會、理解、認識了廣義的角。在此基礎上課件再出示兩個一樣大的角(角1的邊長一些,角2的邊短一些),讓學生猜想這兩個角的大小。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有的說角1大,有的說一樣大。然後,教師課件演示把兩個角移動在一起正好重合。這就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角的大小跟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跟邊的長短沒有關系。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畫面清晰,直觀動感,趣味橫生,學生看得仔細,想得認真,既獲得了正確、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識的形成過程,自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聯系生活實際,,重視數學實際應用
任何知識均來源於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新課程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識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強調「數學應來源於生活,又要運用於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聯系起來,給學習材料以豐富的現實背景。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把應用的意識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通過數學課堂學習增進對數學的理解,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上的,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在教了"兩步計算應用題"後,教師在教室裡面布置了一個簡易花店,標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問:老師想買7支菊花可只帶了30元,你們說老師帶的錢夠嗎?那你能幫老師想辦法嗎?老師又想買一束又漂亮又實惠的花,請你幫老師設計一個買花方案。此時,學生的學習慾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學生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可先讓學生到操場上揀7個小石子,然後在畫有一個圓圈的桌上反復投擲並記錄每次投擲後圈內、外的石子數,從而使學生在游戲中感知和更新數的組成;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學中,可讓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水杉樹高……
要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我們必須深諳新課程理念,使教學風格朴實一點,教學方式靈巧一點,雙基訓練扎實一點,教學容量厚實一點,學生思維活躍一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動」起來,個個「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在快樂輕松中主動學習數學。總之,讓學生真正成為具有靈性的人,成為生命涌動的主體,這也是新課程小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充盈活力的詩意追尋。
❼ 小學數學論文如何構建高效課堂
開放對應於封閉,生成對應於預設。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的統一體。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倡導讓我們的課堂回歸生活,屬於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給學生順利成長與發展的土壤,要求教師的教學成為以學生個性發展為中心的育人行為,使課堂充滿學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長的陽光雨露,最終讓課堂成為師生生命的綠洲。那麼,怎樣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呢?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通過構建開放的教學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活起來,使學生插上創新的翅膀,自由飛翔。讓開放成為新課程小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充盈活力的詩意追尋。
一、揚情——課堂充盈活力的「魂」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種內驅力,積極的情感能調動學生的激情。新課程標准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課堂上,教師應從「授業」中解脫出來,以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要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熱愛學生,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期望帶給學生,把愛心留給學生,平等對待,真心實意,尊重、理解、寬容學生,以此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用自己的真情與愛心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斷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俗話說:「親其師才信其道。」 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老師問:「小朋友你文具盒共花了9元6角,你該怎樣付錢給營業員阿姨呢?」這下同學們就和夥伴們一起用學具拿了起來,當學生回答出不同的拿法後,老師把方法展示出來,問:「同學們的方法真多,說明都動了腦,下面考考你們哪種方法最簡單?」學生很快回答出來了。可見這節課把學生引入生活情境,在平和輕松的氛圍下使他們輕松學到知識。
二、探索——課堂充盈活力的「根」
皮亞傑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現代教學理論也認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維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課堂教學中要紮根於探索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促進學生發展。
如教學8加幾的例題「8+9」時:教師未作任何暗示,先讓學生嘗試著做。一般學生按照8加幾的計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卻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維定勢,認為8比9小,分8比較簡便,於是他們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受教師「先入為主」的觀念制約,佔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享有廣闊的思維空間,不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又如這課的做一做第一題我出示了一張卡片讓學生分別算出得數,然後觀察異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來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於是學生們就知道計算8+6時,6要分成2和4。然後我讓學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麼?通過猜想,引導學生發現學習、探究學習,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積極地引導學生投入到對規律的探索活動中。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抓往時機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贊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有了充分的發展空間。
三、評價——課堂充盈活力的「境」
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的評價,更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現的創造火花要及時鼓勵,對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學生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從而做到知、情、意、行綜合評價。如當某個小朋友提出創造性的解法時,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為「××解法」,號召全班同學向他鼓掌,對他說「×××,你真棒!」;又如,在低年級課堂上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紙,剪成蘋果狀,一個蘋果上寫一個算式,然後請孩子們來,「摘蘋果」,如果孩子答對了,全班小朋友就對他說「對對對,這個蘋果屬於你。」如果答錯了,就對他說「錯錯錯,請你繼續再努力。」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再是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如「我覺得他說得……」「我對他說得話有補充。」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的過程中又滿足了好奇心。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應盡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應採用激勵的語言和動作,讓課堂充盈生命的活力。這樣,才能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激勵學生的求知慾望。
四、練習——課堂充盈活力的「園」
開放是創造的條件,開放練習的和核心就是開放思維。在課堂練習中,開放習題,可給學生創造無拘無束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練,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性、靈活性、創新性和實踐性。(1)實行彈性作業。讓那些已經學好、學充分的學生免做作業,以騰出更多的時間來探究自己還不會的知識;而針對部分確實還沒有消化新知的學困生,教師可以給他們開小灶,讓他們少做一些作業,或者適當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也有機會體驗成功。(2)靈活引進一些實踐作業。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之後,就可以讓學生學習後自己製作模型,在實踐中來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通過構建開放的教學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具有靈性的人,成為生命涌動的主體,這也是新課程小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充盈活力的詩意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