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有哪些
1、人際溝通策略
作為一種課堂管理策略,人際溝通旨在實現師生真誠地理解彼此行為的真實理由,消除師生之間因交流而出現的對彼此行為的誤讀,並達成對彼此行為的諒解與共識。課堂管理的人際溝通策略主要包括傾聽和訴說、信任和責任等環節。
人際溝通的關鍵在於:積極地傾聽,了解課堂問題行為發生的真實原因;信任學生有改進自己行為的能力,並讓其承擔起行為改進的真實責任。
2、強化策略
作為一種課堂管理策略,強化的基本假設是:課堂行為是強化的產物。課堂行為的維持或矯正,可以通過對強化的操縱實現。主要是正強化和負強化的相互轉化。因為學生良好的行為一旦得到鼓勵或贊揚,就會得到強化,並逐步鞏固下來,這是正強化。
同時,通過鼓勵和強化良好行為,有意忽視課堂問題行為可以抑制或終止其他問題行為,這是負強化。通過正強化與負強化的相互轉化,實現對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
具體方法有很多,當學生產生良好行為時,教師可以通過口頭表揚、身體接觸(如摸摸頭、排排肩膀等)、提供較好條件或更多機會等方式鼓勵和強化學生對於一些較嚴重而又難以制止的問題行為,可適當採用一些懲罰措施。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主要有學生自身、教師和外界環境因素三個方面的原因:
1、學生原因
需要是人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大量的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是由於學生試圖滿足自己的需要的結果。德雷克斯提出,不管學生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做出的不良行為是為了滿足四個基本需要:想引起他人注意、想顯示自己的力量、尋求報復和想要逃避失敗。
2、教師原因
課堂上的問題行為不僅僅是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事實上,教師也要負相當一部分的責任。首先,教師的教學准備不足、教學能力欠缺恐怕是最常見的因素。
有的教師不認真備課或根本不備課,教學方法單一、枯燥,表達能力差,缺乏活力。這樣的課堂很容易導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課堂問題行為。其次,教師教育觀、學生觀的偏差也會導致學生課堂問題行為。
3、外界環境
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除了取決於學生和教師方面的因素外,還與外界環境有關,具體包括了家庭、學校、大眾媒體和課堂內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不和家庭的孩子以及專制型、放縱型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課堂問題行為。除此之外,課堂內部環境中的溫度、色彩、課堂座位的編排方式和課堂心理氣氛等都會對學生的課堂行為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
Ⅱ 如何保障課堂紀律有時因為有些小朋友太調皮而影響到了其他學生學習
為你奉上教育專家的建議,請參考!
如何維護課堂紀律?
雲飛虹
一、討論、梳理、修改,整理出有代表性的作為課堂上的「規則」,讓大家遵守。在這些規則中,下面幾條是最根本的,因為它指出了師生在課堂上最普遍的四種行為——「說」、「聽」「討論」和「插嘴」的注意點:
1、無論是老師,還是某個同學說(包括提問和回答問題),全班同學都必須保持安靜,認真「傾聽」。如果誰有想法或不同意見,也要在說的人把意思表達完之後,才能「舉手」進行「插嘴」。當想「插嘴」的同學比較多時,要按「舉手」的先後順序由老師點名一個個說,不要搶著說。話說完了就可以自行坐下,不用等老師示意了。如果在聽的過程中又有了想法,還是按上述的要求進行表達。
2、站起來說的同學要盡量側身面向大家,眼神要和大家交流,而不能只單單看著老師(或某個同學),不能只對著老師(或某個同學)說。尤其是不能把老師當作課堂的中心,讓自己和老師成了「兩人對話」,把同學們忘在了一邊,這樣其他同學也會不耐煩,難免就會吵了。因此,站起來說話或提問的同學要把開頭語「老師」改成「同學們」,比如:「同學們,我認為……。」「同學們,我的想法是……」這樣說能夠直接引起同學們的關注,使他們主動參與到你說的話中來。另外,坐在左右兩邊的同學「起立」時要適當地側過身,而前面的同學「起立」時也要適當地轉身。
3、當老師要求大家自由討論時,同桌或前後桌可以坐在位置上自由安排;當老師要求指名同學匯報討論結果時,那對「說」和「聽」的要求就以上述的一二兩條為准則。自由討論(包括其他形式)的開始和結束,要看老師的示意,比如用語言:「現在開始!」「請大家安靜!」等等,還可以配合表示「開始」和「安靜」的手勢,同學之間也要互相提醒。
4、有的「規則」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根據利弊,可以在師生共同商議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補充和完善。
二、讓學生遵守「課堂規則」成為一種習慣
教師的「立場」要鮮明:剛開始實施這些「課堂規則」時,學生還不是很熟悉,容易忘記,教師就要反復強調提醒,尤其是教師的「立場」要鮮明,切不可含糊不清敷衍了事。比如:坐著傾聽的學生如果有人沒保持安靜發出聲音,或者沒等人家講完就「插嘴」而且「插嘴」時沒「起立」,教師都應該立刻讓「課堂」暫時「停止」,及時指出個別學生的「違規」行為,讓他馬上改正。同時提倡學生之間互相督促,發現問題馬上提出和制止。只要教師持之以恆,不多久,便可以使學生形成條件反射養成良好習慣。
教師要用好自己的「表情」:當學生能按「課堂規則」進行「聽」、「說」、「插嘴」和「討論」時,教師除了用語言而且也要用「贊賞」、「微笑」的表情給予肯定,反之,教師就要用「嚴肅」、「批評」的表情給予否定和阻止。只要教師「立場」鮮明,再配以一目瞭然的表情,時間一久,學生的行為就能從中得到積極的強化。
良好習慣的養成在於行為一貫到底的重復,一旦教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時而松,時而嚴,那所謂的「課堂規則」就成了「紙上談兵」。即便課堂教學正在津津有味地進行著,只要出現「違規」行為,也要及時提醒和制止。另外,當教師用了「嚴肅」和「批評」的表情之後,要是學生改正了,就不能繼續帶著這個表情上課,而應該「轉化」成溫和微笑的表情。這樣做就等於用無聲的體態語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教師不妨讓自己具備「相聲演員」的表情變化能力。但現實中有些教師往往做不到這點,一旦被個別學生的「違規」行為打攪了,就會一直唬著臉,帶著怒氣上課,這是教師情緒化的表現,會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把他們當作了「出氣筒」,這絕對是有害於學生在課堂上良好習慣的養成。課堂狀況的如何,有時就是教師自身狀況的體現!
三、關於是否要「處罰」的問題
在「課堂規則」實施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違反的,不外乎兩種情況:一則是無意的,大多是忘記了。對這類「違規」的學生,教師只需時常提醒,他們便能主動改正,畢竟好的「規則」是有利於每個人的。因此也就沒必要「處罰」了。二則是故意的,表面上看似針對「規則」,經觀察分析,就會看出這類學生「違規」的背後一般都有另一種目的,他們要麼是所謂學習上的「差生」,被教師忽視;要麼和同學關系不好,沒有什麼朋友,在品行上有些「問題」,被多數學生孤立;要麼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困惑」和「壓抑」,尋求排遣和發泄等等,我覺得這些學生的「違規」行為的本質不是在於抗議「規則」的不行,如果因此而「處罰」他們,等於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甚至還會雪上加霜。教師應當把精力花在課堂之外多去關注、關心和幫助這類學生,只有化解了他們在生活、學習、心理上的「問題」,在課堂上他們才可能遵守「規則」。當然,這類學生畢竟是少數,教師不能因為個別學生的「特殊情況」而否定了「規則」對大多數學生所起的作用和帶來的好處。對於「處罰」,我只有這樣的觀點:處罰是手段,如果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是可以用的;如果用得不好,就可能起反作用。所以,處罰要三思而後行——慎用!
四、敢於嬉笑怒罵,樹立教師威信。
教師不可軟弱、逃避,並且一開始就要敢於正視、教育,體現自己的原則。否則等到學生都欺到頭上才發難,已經很難再扭轉不利局勢了。但是這要求新教師要盡快了解學生的情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大部分學生外強中干,大聲斥責有立竿見影之效;但有些學生自尊心特別強,如果屢次公開批評,有可能導致師生的對立。對於這樣的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就算是批評了課後也要及時安撫;對於特別難對付的學生,不要在課堂上與其對峙,一者教師沒風度,二者容易使自己下不了台。暫且冷淡處理,待下課後將其叫到辦公室慢慢教育,必要時候還可聯系家長共同做思想工作。
五、以愛感化,以情動人。
教師如果一味硬朗,學生可能口服而心不服。還應該多關心學生,以愛感化學生,以情打動學生。平時上課善於察言觀色,發現學生不認真聽課,可先找學生了解情況。有時學生不認真聽課,是由於某段時期思想出現問題或是情緒比較低落。如果學生真有問題,能解決的幫忙解決,不能的再向班主任反映。就算明知學生沒有問題的,也可找學生談談,讓他知道老師很關心他重視他。對於關心重視自己的老師,學生就算是不想聽也會給面子。此外,還可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多溝通多接觸。和學生溝通最好是在教室里,辦公室里的師生對話容易給學生造成壓力。上完課不要馬上離開,在教室里多呆一兩分鍾,就課堂內外的話題聊聊,這樣使師生關系融洽,也有利於搞好課堂紀律。除了多關心學生還要多關心所任教班級的事務。由於分工的不同,任課老師不是班主任,對於班裡的事務關注較少。但是從搞好課堂紀律的角度出發,新教師作為任課老師這一點應該要做好。如果所教的某個班級,桌椅總是擺放不整齊。上課時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他們做好這些事。班裡面得了榮譽要及時鼓勵,出現問題要提出建議或幫忙解決。學生感覺得到老師不是只關心所任教科目的成績,對自己班級也很關心,情感上就願意接近老師、配合老師。
六、省時度勢提問,靈活處理回答。
提問,不僅是教學的需要,也是控制好課堂紀律的需要。如果是教學需要,提問肯定要精心設計,而在課堂上如果紀律出現問題,也可隨機提問。對於愛走神的學生,提問是提醒;愛講話的學生,提問是警告;愛睡覺的學生,提問是懲罰。利用好提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鞏固課堂紀律。學生的回答正確的要給予肯定、表揚,但要暗示其專心聽講。對於回答不知道或者回答不正確的,不要輕易放過學生,否則達不到警告或懲罰的目的。對策是可以循循善誘,從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提問,或是給予提示,讓每一個站起來的學生都要開口。
七、與班主任建立親密的「聯盟」關系。
在學生心目中,班主任的威信是毋庸置疑的。新教師可與班主任建立親密的「聯盟」關系,藉助班主任的力量來搞好課堂紀律。可經常向班主任反映該班上課的情況,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只反映不好的情況,別說學生不愛聽,就是班主任也反感。發現好的現象及時反饋,班主任更樂意幫忙。一些棘手的問題,可讓班主任幫忙解決。
八、眼睛盯住淘氣者,教師不說話,若還不起作用,走到其身旁,繼續看他,甚至用手輕撫摩他的頭。
九、教師突然壓低音量講課,學生發覺他聽不見老師講課,自然會停止亂說話,紀律自然轉好,教師甚至可以用耳語講課。如果還不行,教師可以突然走到教室後面,學生會因為教師的異常舉動而停下來,等學生安靜後再講課。紀律太亂時,教師和學生一起做單詞或者其他英語游戲,轉移注意力。
十、教師反復表揚愛聽講的好學生,樹立榜樣,亂說話者自然向其學習,並且產生榮譽感。
十一、控制教學節奏節奏是世界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教學節奏是影響課堂紀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學生在課上出現問題行為,教師的教學節奏太慢,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據測,人的思維速度比一般說話要快三、四倍。教學進度太慢,接受的內容就大大落在思維之後,學生不得不經常調整自己的思維,降低速度。一些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或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就利用調整時間去做其他的事,常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嚴重影響課堂紀律。如果教學節奏過快,單位時間信息量過大,就會讓學生緊張地喘不過氣,沒有思考的餘地,導致學習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各種問題行為就會產生,因此教學應節奏緊湊、快慢有度,靈活地處理各個教學環節。在引入新課時,學生的精神狀態較好,對新知識充滿好奇,這時教學應是明快、主動的。在理解、新授階段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對於難點應循序漸進,安排多一點時間,多一步引導學生,使學生有充分的餘地消化每個教學信息點,沉醉於學習思考中。在操練階段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進入語言鞏固與運用階段,使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專注於學習。
十二、及時鞏固課堂管理制度。一旦形成了課堂管理規則,就要及時反復鞏固它,必要時還要加以修正。鞏固管理制度的教師行為主要有:
1.認真監控。指教師應仔細認真地觀察課堂活動,講課時應始終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做作業時要經常巡視全班學生。善於指導學生行為的教師,應能在學生的不恰當行為造成混亂之前就有所察覺。
2.及時恰當地處理問題行為。只發現問題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採取一定措施處理問題行為,採取什麼措施取決於問題的性質和場合。有些學生靜坐在座位上但不聽課,看連環畫或伏在桌子上睡覺但無鼾聲,這類問題行為屬於內向性的,不明顯干擾課堂教學,不宜在課堂里停止教學公開指責他們,可以給予信號、鄰近控制、向其發問和課後談話等。有些學生大聲喧嘩、戲弄同學,這類行為是外向性的,對課堂有較大幹擾,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以適當懲罰。
3.靈活運用獎懲手段。運用獎勵手段鼓勵正當行為,通過懲罰制止不良行為,這是鞏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獎懲的具體辦法很多,例如教師表情上的贊同與不贊同,表揚與批評,給予學生某種榮譽或取消榮譽,發獎品,課後留校,暫停聽課等。實施獎懲時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以獎勵為主;二是維護課堂規則的權威性,嚴格按規則實施獎懲;三是懲罰手段不能濫用,更不能體罰學生。
4.讓學生熟悉一些英語課堂用語和英語口令,比如當學生讀的聲音低時我們常用loudly , please.當兩人練習時常用in pairs ,please.小組活動時常用到one ,two, three 來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等等。
十三、降低課堂焦慮水平。
1.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適度的焦慮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的學習,但焦慮過度則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並導致問題行為。有效的課堂管理應該幫助學生在焦慮過度而尚未形成問題前降低焦慮的強度。調控焦慮的辦法有兩種:一是通過談話了解、診斷原因,然後誘導學生把造成煩惱宣洩出來。二是針對焦慮的原因適當調整教學情境,例如調整教學要求、進度,調整教學評價的方法等。課堂中不僅存在著學生的焦慮,教師也會產生焦慮。通常情況下,課堂紀律問題是引起教師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教師由於擔心課堂上出現問題行為,常常採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課堂,頻繁指責訓斥學生。這樣反而激化了矛盾,擾亂了課堂,進一步加劇了教師的焦慮。能否維持好課堂紀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及教師與全體學生間的人際關系。如果能真正關心愛護學生,了解學生的要求,講求工作方法,學生反過來會維護支持教師的工作,紀律就容易維持,教師的焦慮也會大大降低,課堂管理效率會得到相應提高。
2.實行行為矯正,開展心理輔導。行為矯正是用條件反射的原理來強化學生良好的行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為。行為矯正的方法比較適合於較為簡單的問題行為,例如上課愛講話、好動等行為。行為矯正的具體步驟包括以下幾點:確定需矯正的問題行為;制定矯正目標;選擇適當的強化物和強化時間;排除維持或強化問題行為的刺激;以良好行為逐漸取代或消除問題行為。心理輔導的方法有助於提高課堂紀律水平,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心理輔導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調整學生的自我意識,排除自我潛能發揮的障礙,以及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來改變學生的外部行為。心理輔導是從內而外地做工作,它不像行為矯正那樣完全以改變外部行為表現為目標,因而比較適合於調整較為復雜的問題行為。心理輔導工作能否奏效,還取決於師生之間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際關系,能否展開真誠的思想、情感交流。教師應注意提高自身素養,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交往,以不斷提高課堂管理效率。
十四、也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比賽,可以給他們分成小組,如太陽組月亮組星星組,多拉A夢組等等,在黑板上少留空隙寫上他們的小組的名稱,然後上課時不但要在知識方面有比較,在紀律方面也進行比較,表現不好的的小組扣分,表現好的小組給分,課後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獎勵。3、因為小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只有20分鍾,也許他們20分鍾時間內可以坐得住,但是超過這個時間他們就不會很注意了。這時,你可以在20分鍾後進行簡短的游戲,或者表演等活動,讓學生的神經稍作放鬆。如果覺得浪費時間,那麼可以將你備課時本來就要做的活動,放到這段時間來做,效果會不錯。4、備課時就要注意對課堂紀律的准備,在什麼環節加上什麼會吸引他們注意等等。5、上課時,你可以隨時說些話,如「現在大家表現都不錯,只有2個同學沒有認真看書。」「我看到有3個同學沒有看黑板。」「剛才老師聽到有人在講話,讓我猜猜是那位小朋友」等等。學生會自覺一小陣的。
十五、責任自負法。即讓違紀學生承擔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如學生在操作課東張西望頻頻走動,未能合理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可在下課後將他留下來,要求他補上被浪費的時間或重新做一遍。也可以在課前和學生君子協定,違反哪條紀律將受到什麼樣的處罰,當有學生違反時就讓他自覺承擔因違紀而帶來的後果。後果自負法促使學生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有利於增強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減少課堂違紀行為。
十六、書面陳述法。對於中學生較嚴重的違紀行為,課後可以要求當事人以「說明文」的形式書面陳述行為過程,剖析原因,側重自我反省。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智水平,課堂上做了不應該的事情事後一般都能有所悔悟,通過其自己書面剖析,可以再次喚起潛意識中美好的事物,從而達到自省、自律。每天對課堂行為進行書面陳述,以日記形式堅持數月,課堂違紀現象銳減,效果明顯。避免使用「檢討書」等詞,既能緩和違紀後緊張的師生關系,又能迫使學生在較為平和的情緒中學會反思。二是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既把握課堂原則,又給學生台階下。三是錯不罰眾。違紀現象比較普遍時,可先提出批評警告,待違紀面縮小到一兩人時再採取處罰行動,才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在每節課快要結束的時候再評出該節課聽課最認真與舉手最多的學生,再給予獎勵。
Ⅲ 如何讓小學生課堂守紀律
1、多接觸學生、
多和學生接觸,能增進師生感情,便於維持課堂紀律。課下,經常找那些上課隨便的學生拉家常,從生活、學習各方面表示關心,有了感情基礎,學生也相對來講好管理一些。
2、課堂規范要求最好來自學生。
老師在剛接一個班時,第一節課不要忙於進入新課的學習,而是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參與討論,形成課堂規范要求,如:通過討論形成統一認識——上課要遵守紀律;要尊重他人,傾聽他人的發言;發言要找准適當的機會;不能在課堂上做與本節課學習無關的事,如:做小動作、交頭接耳的說話等。規范來自於學生,那麼,在課堂上面對個別違紀行為,老師可讓同學說說他這樣做遵守大家制定的規范嗎?違反了什麼規范?犯了什麼錯?(影響他人學習、規范是同學們共同制定的,他不遵守,不是信守諾言的人等),以集體的力量糾正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效果會比老師喋喋不休的批評要好,同時進一步強化了課堂常規,也給其他學生以警示。
3、教師的語言要有人情味。
課堂進程中,教師一味的嚴辭訓斥是不足取的,這樣很容易使學生形成對立情緒,可採取「寬容、轉換、停頓、幽默、誘導、暗示,冷卻」等等的策略來面對課堂上的偶發事件。語言要充分具有激勵和導向功能,如:如討論問題時有些學生就愛趁此機會胡打亂鬧,就找討論較好的一組,採用榜樣評價法——「這一組的同學討論得很熱烈,合作得真好,相信其他組同學也能像他們那樣。」
再若平時聽講表現一般的同學發言出色,就採用贊美評價法——「這節課某某同學聽講多認真啊,積極動腦,想法與眾不同,請大家給予他最熱烈的掌聲。」等,使學生在老師的贊賞中領略到成功的自豪感,那麼學生有了這種積極的情緒,自然也會更專注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教師維持紀律也不會成為難題。
老師的嚴格要求是對學生的愛,學生現在還體會不到,因此無論課堂上批評了個人,還是一部分學生,課後一定要找個合適的機會和顏悅色地和當事人談心,把他叫來,聽聽他的感受。讓他明白老師是喜歡他的,但他的行為影響了他人的學習,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找他談心,要給學生充分說話的機會,讓他說說為什麼這樣做,是不是老師講得不好,不愛聽;還是因為別的什麼原因?讓學生把心裡的話說出來。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老師付出真情,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能夠感受到老師對自己是尊重的、是喜歡的,他們就會理解老師的嚴要求,理解老師的批評,久而久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既是一位嚴師又是一位學生願意親近的朋友、長者。
4、課堂中實行獎勵制度。課堂上表現好的,回答問題積極的實行個人獎勵,同時小組之間也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坐得端正,回答問題積極主動,就馬上在黑板上給他們小組畫一個紅旗,到放學的時候,看看哪個小組的紅旗多,就獎給他們組一面紅旗.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另外小組間的榮譽感也很強,他們同桌間也會不時的提醒對方.為自己小組爭光。(註:摘選自網路)
Ⅳ 課堂管理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從新教師培訓的調查來年,學員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幾方面,如何管理好課堂紀律是其中之一。為此,特推薦以下內容。
一、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及其影響因素
所謂課堂問題行為,一般指發生在課堂上與課堂行為規范和教學要求不一致並影響正常課堂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課堂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課堂紀律問題,影響教學質量。研究發現,一個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不只是影響他自己的學習,同時也可以破壞課堂上其他學生的學習。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學生的問題行為可能簡單地誘發另一個學生不聽課,也可能把問題蔓延開來,誘發許多學生產生類似的問題行為,即產生所謂的「病源體傳染」現象,它會蔓及全班,破壞課堂秩序,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問題行為是許多教師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發生的。因此,對課堂問題行為及時加以控制和防範,也是課堂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分類是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傾向,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向性問題行為,一類是內向性問題行為。外向性問題行為主要包括相互爭吵、挑釁推撞等攻擊性行為;交頭接耳、高聲喧嘩等擾亂秩序的行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調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以及故意頂撞班幹部或教師、破壞課堂規則的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等等。外向性問題行為容易被覺察,它會直接干擾課堂紀律,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對這類行為應果斷、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課堂中蔓延。
內向性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做白日夢、發獃等注意渙散行為;害怕提問、抑鬱孤僻、不與同學交往等退縮行為;胡塗亂寫、抄襲作業等不負責任的行為;遲到、早退、逃學等抗拒行為。內向性問題行為大多不會對課堂秩序構成直接威脅,因而不易被教師察覺。但這類問題行為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據行為的外部表現判斷問題行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問題行為,對內向性問題行為也要認真防範,及時矯正。
研究結果表明,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常常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的影響因素集中在學生、教師和環境三個方面。
(一)學生方面的影響因素。
大量的課堂問題行為是由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業成績不良、人際關系不協調、對教師教學要求的不適應等,都會使學生產生挫折感,並引發緊張、焦慮、懼怕甚至憤怒等情緒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反應就可能演變為課堂問題行為。
1、尋求注意。研究發現,一些自尊感較強但因為成績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體和教師承認的學生,往往故意在課堂上製造一些麻煩以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
2、性別特徵。在小學階段,男孩活動量大,精力旺盛,喜歡探究,但他們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齡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現課堂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要高於女孩。
3、人格因素。學生的課堂行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個性心理特徵如能力、性格、氣質、情緒等也有聯系。例如,內傾化的人格,常表現出抑制退縮行為,不願與人交往,自我意識強,易受暗示。而外傾化的人格,則喜歡交際,迎合熱鬧,膽子較大,善於獲取新事物,自製能力較弱,違反紀律的情況相對較多。
4、生理因素。學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導致問題行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發育期的緊張、疲勞和營養不良等都會影響學生的行為,這方面因素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被忽略。另外,還有些學生的過度活動是由於腦功能輕微失調(簡稱mbd)造成的,教師對這些學生要更熱情地關心,幫助他們掌握控制沖動的方法。
(二)教師方面的影響因素。
課堂里發生的問題行為,看上去是學生的問題,實際上與教師也有關系,有些問題行為就是教師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教師也必須對自身進行一定約束和調整。一般來說,對課堂問題行為產生影響的教師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教學不當指教師由於備課不充分,缺乏教學組織能力,或表達能力差而造成教學失誤,進而引起課堂問題行為。常見的教學不當有教學要求不當,例如對學生要求過高或過低;教學組織不當,例如教學從一個活動跳躍到下一個活動時缺乏順利「過渡」的環節,會使學生無法參與教學過程;講解不當,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講課時顯得無能、遲鈍、笨拙,而且在一段時間里只困死在一個問題上,那麼學生就有可能置功課於腦後而搗亂起來。
2、管理不當
這可能是教師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的最主要因素。這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反應過激,濫用懲罰手段。例如,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個別不良行為經常作出過激反應,動輒中斷教學大加訓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費整堂課時間進行冗長的訓斥,這種失當的管理方法往往會激化矛盾,使個別學生的問題行為擴散開來,產生「病源體傳染」效應。還有些教師過於相信懲罰在解決問題行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運用各種手段對學生進行懲罰。研究發現,濫用懲罰手段特別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僅不能很好地維持課堂秩序,還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甚至引起學生對教師的怨恨情緒,誘發學生攻擊性的課堂問題行為。
3、喪失威信
在學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師是很難管好課堂的,喪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學不當、管理不當也會造成教師威信下降。一般說來,以下行為的教師容易在學生心目中喪失威信:
1.業務水平低,教學方法不好。
2.對教學不認真負責,上課懶懶散散。
3.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說了以後不檢查。
4.向學生許願,但總是不兌現。
5.不關心學生,待人冷漠。
6.缺乏自我批評精神,明知錯了,也要強詞奪理。
7.帶有偏見,處事不公。
(三)環境方面的影響因素。
包括校外環境和校內環境中的許多因素,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大眾傳播媒介、家庭環境、班級人數與課堂座位編排方式、教學環境的溫度和色彩等環境因素對兒童的課堂行為都會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有的研究發現,父母不和、經常打鬧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課堂上經常表現得或孤僻退縮,或煩躁不安,甚至挑釁生事。另有研究發現,教室牆壁和傢俱的色彩過於強烈和鮮艷,容易使兒童在課堂上興奮好動,注意力分散,不專心聽講。教室內溫度過高,則容易使學生煩躁不安,課堂上的不友善行為和沖突性行為隨之增加,課堂秩序不易維持。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人數較少的班級課堂紀律往往較好,教師用於課堂管理的時間也較少。而人數較多的大班中,由於單位面內人口密度過大,學生的個人活動空間相對受到他人擠占,這往往成為誘發學生好動爭吵和產生破壞課堂紀律行為的一個主因。這種現象應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夠的重視。
二、課堂紀律與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
(一)將一般要求變為課堂程序和常規。
有效的課堂管理,實際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課堂規則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每天面對的是幾十個性格各異、活潑好動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程序和常規,就不可能將這些孩子有序地組織在教學活動中。實踐表明,教師適時將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來,形成學生的課堂行為規范並嚴格監督執行,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亂,而且一旦學生適應這些規則後會形成心理上的穩定感,增強對課堂教學的認同感。例如,音樂課上要求學生上課時隨著教師的琴聲一行行列隊輕輕走入教室,在音樂聲中向教師問好、坐下,下課後仍按小組隊形踩著音樂節奏輕輕退出教室。這種要求一旦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就可以長久地發揮作用,產生積極的管理效益和教學效益。相反,如果一個教師不注意課堂規則的建立,只憑著不斷提出的各種要求、指令維持課堂秩序,不僅管理效率低,浪費時間,而且容易因要求不當引起新的課堂問題行為。
(二)及時鞏固課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了課堂管理規則,就要及時反復鞏固它,必要時還要加以修正。鞏固管理制度的教師行為主要有:
1.認真監控。
指教師應仔細認真地觀察課堂活動,講課時應始終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做作業時要經常巡視全班學生。善於指導學生行為的教師,應能在學生的不恰當行為造成混亂之前就有所察覺。
2.及時恰當地處理問題行為。
只發現問題還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採取一定措施處理問題行為,教師採取什麼措施取決於問題的性質和場合。例如,有些學生靜坐在座位上但不聽課,看連環畫或伏在桌子上睡覺但無鼾聲,這類問題行為屬於內向性的,它不明顯干擾課堂教學,因此教師不宜在課堂里停止教學而公開指責他們,可以採取給予信號、鄰近控制、向其發問和課後談話等措施加以處理。有些學生大聲喧嘩、戲弄同學、扮小丑和頂撞教師,這類行為是外向性的,它們對課堂有較大幹擾,教師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以適當懲罰。
3.靈活運用獎懲手段。
運用獎勵手段鼓勵正當行為,通過懲罰制止不良行為,這是鞏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獎懲的具體辦法很多,例如教師表情上的贊同與不贊同,表揚與批評,給予學生某種榮譽或取消榮譽,發獎品,課後留校,暫停聽課,送校長室等。在實施獎懲時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以獎勵為主;二是維護課堂規則的權威性,嚴格按規則實施獎懲;三是懲罰手段不能濫用,更不能體罰學生。
(三)降低課堂焦慮水平。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是一個人自尊心受到威脅時的情緒反應。適度的焦慮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的學習,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慮過度則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並導致問題行為。有效的課堂管理應該幫助學生在焦慮過度而尚未形成問題行為前降低焦慮的強度。調控學生焦慮的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談話了解、診斷焦慮的原因,然後誘導學生把造成焦慮的煩惱宣洩出來。二是針對焦慮的原因適當調整教學情境,例如調整教學要求、進度,調整教學評價的方法或要求等。課堂中不僅存在著學生的焦慮,教師也會產生焦慮。通常情況下,課堂紀律問題是引起教師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教師特別是一些新教師,由於缺乏課堂管理的成功經驗,對學生紀律問題經常憂心忡忡,擔心課堂上出現問題行為,於是常常採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課堂,頻繁指責訓斥學生。這樣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擾亂了課堂,進一步加劇了教師的焦慮。實際上,能否維持好課堂紀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及教師與全體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教師如果能真正關心、尊重、愛護學生,了解學生的要求,講求工作方法,學生反過來會維護、支持教師的工作,課堂紀律就容易維持,教師的焦慮水平也會大大降低,課堂管理效率會得到相應提高。
(四)實行行為矯正,開展心理輔導。
行為矯正是用條件反射的原理來強化學生良好的行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為的一種方法。行為矯正的方法比較適合於較為簡單的問題行為,例如上課愛講話、好動等行為。行為矯正的具體步驟包括以下幾點:
1.確定需矯正的問題行為;
2.制定矯正目標;
3.選擇適當的強化物和強化時間;
4.排除維持或強化問題行為的刺激;
5.以良好行為逐漸取代或消除問題行為。 心理輔導的方法有助於提高課堂紀律水平,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心理輔導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調整學生的自我意識,排除自我潛能發揮的障礙,以及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來改變學生的外部行為。從這一點看,心理輔導是從內而外地做工作,它不像行為矯正那樣完全以改變外部行為表現為目標,因而比較適合於調整較為復雜的問題行為。但心理輔導工作能否奏效,還取決於師生之間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際關系,能否展開真誠的思想、情感交流。因此,這項工作對教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教師應注意提高自身素養,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交往,以不斷提高課堂管理效率。
Ⅳ 怎樣進行有效的課堂紀律管理
相反地,不論你是多麼親切,你的話說得多麼動聽,態度多麼和藹,不論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時候是多麼可愛,但是假如你的工作總是一事無成,總是失敗,假如處處都可以看出你不通業務,假如你做出來的成績都是廢品和『一場空』,——那麼除了蔑視之外,你永遠不配得到什麼。」[1]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哲學家的一批弟子就要畢業,哲學家將學生帶到一塊荒蕪的田地中,告訴大家,將在這塊荒地完成最後一課。 哲學家提出的問題是:「怎樣除去這塊地上的雜草?」 弟子們各抒己見: 「可以用手拔取這些草。」 「可以使用除草劑。」 「我用火燒的方法。」 「可以通過向土裡加石灰的辦法,使草失去生長的土壤條件。」 …… 哲學家說:「大家回去按自己的辦法除去地里的雜草,一年以後,都到這兒來,說說效果,這就是我的作業,再見。」 一年後,弟子們陸續從各地來到這塊土地上,一年前荒蕪的土地已經長滿了綠油油的莊稼。可是,老師始終沒有來,弟子們開始猜測「從不遲到的老師為什麼沒有來?」大家結合一年前老師提出的問題,再看看這綠油油的莊稼,弟子們明白了:除去雜草的最好辦法是什麼,用綠油油的莊稼佔領;怎樣除去心中的邪念,用美德佔領…… 將這個故事用來思考課堂紀律管理,怎樣使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讓有趣、有用、有價值的課堂教學活動佔領學生在教室里的時間。 有一位在小學低段任教的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學生認真地埋頭練習。完成作業有快有慢,先完成的同學做完以後就舉起了手向老師報告。老師很高興,開始清點:「5個、6個同學做好了……」這時我注意到身邊的兩位同學明明沒有做好,也連忙舉起了手,成了老師口中的第9個、第10個。另外一位老師也教低段,提出一個問題後,一些小手舉了起來。老師說:「我多麼希望看見一片森林。」其餘沒有舉手的「小草」立刻高高地舉起了手,加入「樹木」的行列,課堂上出現了小手的「森林」。課後我連同上面的課例與這位老師討論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舉手的學生是否真正懂了?關於「森林」的暗示和要求可能帶來什麼?第二個是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權利不舉手?我個人以為,從尊重人的權利出發,學生是有權利選擇不舉手的。將「是否有權利不舉手」的問題拓展到上課,我們可以想一想:學生是否有權利拒絕聽老師的課?想一想這個答案,我們可能出一身冷汗。當學生行使自己不聽課、或者不聽你的課的權利時,都不舉手時,我們該怎麼辦? 所以,維持好的課堂紀律從根本上講是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是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也就是說,課堂管理的功夫要下在「管」外。當然,從發展趨勢看,老師一呼百應、說一不二的時代應該過去,而且正在慢慢地而且必將過去,我們挽不住也不能挽這必然逝去的夕陽。 二、課堂紀律與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 蘇丹蘭:課堂紀律管理芻議 課堂紀律管理是課堂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難免出現各種課堂問題行為干擾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加強課堂紀律管理,對於維持良好的教學環境,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課堂紀律的基本內涵 一般來說,紀律有三種基本涵義:1.紀律是指懲罰;2.紀律是指通過施加外來約束達到糾正行為目的的手段;3.紀律是指對自身行為起作用的內在約束力。這三層意思概括了紀律的基本內涵,同時也反映出良好紀律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外在的強迫紀律逐步過渡到內在自律的過程。 我們認為,所謂課堂紀律,主要是指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施加的外部控制與規則。良好課堂紀律的形成,不僅需要強制性的規則,更需要學生的自製與自律。因此,教師在提出課堂行為規范,進行外部控制時,要注意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幫助學生自覺發展紀律。 研究表明,由於形成的原因不同,課堂紀律一般可分為四類: (一)教師促成的紀律。 所謂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范。這類紀律在不同年齡階段所發揮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剛入學的兒童需要較多的監督和指導,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在一個大的團體中學習和游戲,沒有教師的適當幫助,很難形成適合於有組織集體活動的行為准則。年齡越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越強,教師促成的紀律所發揮的作用也越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一方面會反對教師的過多限制,另方面又需要教師對他們的行為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因此,這類紀律雖然在不同年齡階段發揮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終是課堂紀律中的一個重要類型。 (二)集體促成的紀律 所謂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范。從兒童入學開始,同輩人的集體在使兒童社會化方面就開始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同伴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會越來越大。當一個兒童從對成年人的依賴中逐漸解放出來時,他同時開始對他的同學和同輩人察言觀色,以便決定應該如何行事、如何思考和如何信仰。青少年學生常以「別人也都這么干」為理由而從事某件事情,在一定時期他們的信奉、見解、愛好、憎惡甚至偏見也都視集體而定。由於同輩集體的行為准則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價值判斷和日常行為的新的參照點,結束了青少年學生在思想、情感和行為方面的不確定性、無決斷力、內疚感和焦慮,所以他們往往過高地估計同伴集體行為准則的價值,並積極地認同和服從它。集體促成的紀律也有兩類,一類是正規群體促成的紀律,如班集體的紀律、少先隊的紀律等,另一類是非正規群體促成的紀律,如學生間的友伴群體等。教師應著重對非正規群體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和行為准則,並使之融合到正規群體中來,使每個學生都認同班集體的行為規范。 (三)自我促成的紀律。 所謂自我促成的紀律,簡單說就是自律,它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由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當一個學生能夠自律並客觀評價他自己的和集體的行為標准時,便意味著能夠為新的更好的集體標準的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標志著學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四)任務促成的紀律。 所謂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這類紀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每項學習任務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說特定的紀律,例如課堂討論、野外觀察、製作標本等任務都有各自的紀律要求。任務促成的紀律是以學生對任務的充分理解為前提的,學生對任務的意義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覺遵守任務的紀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難挫折也不會輕易退卻。所以,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接受紀律約束的過程。教師如能很好地用學習任務來引導學生,加深學生對任務的理解,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課堂紀律問題,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及其影響因素 所謂課堂問題行為,一般指發生在課堂上與課堂行為規范和教學要求不一致並影響正常課堂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課堂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課堂紀律問題,影響教學質量。研究發現,一個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不只是影響他自己的學習,同時也可以破壞課堂上其他學生的學習。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學生的問題行為可能簡單地誘發另一個學生不聽課,也可能把問題蔓延開來,誘發許多學生產生類似的問題行為,即產生所謂的「病源體傳染」現象,它會蔓及全班,破壞課堂秩序,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問題行為是許多教師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發生的。因此,對課堂問題行為及時加以控制和防範,也是課堂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課堂問題行為進行分類。例如,美國的威克曼(E·K·Wickman)把破壞課堂秩序、不守紀律和不道德的行為等歸納為擾亂性的問題行為;把退縮、神經過敏等行為歸納為心理問題行為。奎伊(H·C·Quay)把問題行為分成品行性問題行為、性格性問題行為以及情緒上、社會上的不成熟行為等三種類型。此外,布羅菲(Brophy)和羅爾肯帕(Rohrke)1981年提出的一個觀點也有一定新穎性,他們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三類:(一)屬於教師的問題:學生的行為使教師的要求受挫,從而引起教師的不快或煩惱;(二)屬於學生的問題:由於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師外)的干擾,學生的要求受到挫折;(三)師生共有的問題:師生彼此使對方的要求和目標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這一分類最引人注意和具有啟發意義的地方是將教師的問題行為也列入其中,實際上,課堂上的不少問題行為的確是由教師自身造成的,如教師粗暴的態度、對學生頻繁的訓斥等都會引發一系列課堂問題行為,這方面問題應引起教師的注意。 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分類是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傾向,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向性問題行為,一類是內向性問題行為。外向性問題行為主要包括相互爭吵、挑釁推撞等攻擊性行為;交頭接耳、高聲喧嘩等擾亂秩序的行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調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以及故意頂撞班幹部或教師、破壞課堂規則的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等等。外向性問題行為容易被覺察,它會直接干擾課堂紀律,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對這類行為應果斷、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課堂中蔓延。 內向性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做白日夢、發獃等注意渙散行為;害怕提問、抑鬱孤僻、不與同學交往等退縮行為;胡塗亂寫、抄襲作業等不負責任的行為;遲到、早退、逃學等抗拒行為。內向性問題行為大多不會對課堂秩序構成直接威脅,因而不易被教師察覺。但這類問題行為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據行為的外部表現判斷問題行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問題行為,對內向性問題行為也要認真防範,及時矯正。 研究結果表明,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常常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的影響因素集中在學生、教師和環境三個方面。 (一)學生方面的影響因素。 大量的課堂問題行為是由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業成績不良、人際關系不協調、對教師教學要求的不適應等,都會使學生產生挫折感,並引發緊張、焦慮、懼怕甚至憤怒等情緒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反應就可能演變為課堂問題行為。 尋求注意。研究發現,一些自尊感較強但因為成績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體和教師承認的學生,往往故意在課堂上製造一些麻煩以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 性別特徵。在小學階段,男孩活動量大,精力旺盛,喜歡探究,但他們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齡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現課堂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要高於女孩。 人格因素。學生的課堂行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個性心理特徵如能力、性格、氣質、情緒等也有聯系。例如,內傾化的人格,常表現出抑制退縮行為,不願與人交往,自我意識強,易受暗示。而外傾化的人格,則喜歡交際,迎合熱鬧,膽子較大,善於獲取新事物,自製能力較弱,違反紀律的情況相對較多。 生理因素。學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導致問題行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發育期的緊張、疲勞和營養不良等都會影響學生的行為,這方面因素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被忽略。另外,還有些學生的過度活動是由於腦功能輕微失調(簡稱MBD)造成的,教師對這些學生要更熱情地關心,幫助他們掌握控制沖動的方法。 (二)教師方面的影響因素。 課堂里發生的問題行為,看上去是學生的問題,實際上與教師也有關系,有些問題行為就是教師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教師也必須對自身進行一定約束和調整。一般來說,對課堂問題行為產生影響的教師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教學不當。 指教師由於備課不充分,缺乏教學組織能力,或表達能力差而造成教學失誤,進而引起課堂問題行為。教學不當可以引起課堂問題行為,這一結論已經在布羅菲和普特南(Putnam)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常見的教學不當有教學要求不當,例如對學生要求過高或過低;教學組織不當,例如教學從一個活動跳躍到下一個活動時缺乏順利「過渡」的環節,會使學生無法參與教學過程;講解不當,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講課時顯得無能、遲鈍、笨拙,而且在一段時間里只困死在一個問題上,那麼學生就有可能置功課於腦後而搗亂起來。 管理不當。 這可能是教師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的最主要因素。這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反應過激,濫用懲罰手段。例如,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個別不良行為經常作出過激反應,動輒中斷教學大加訓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費整堂課時間進行冗長的訓斥,這種失當的管理方法往往會激化矛盾,使個別學生的問題行為擴散開來,產生「病源體傳染」效應。還有些教師過於相信懲罰在解決問題行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運用各種手段對學生進行懲罰。研究發現,濫用懲罰手段特別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僅不能很好地維持課堂秩序,還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甚至引起學生對教師的怨恨情緒,誘發學生攻擊性的課堂問題行為。 喪失威信。 在學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師是很難管好課堂的,喪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學不當、管理不當也會造成教師威信下降。一般說來,以下行為的教師容易在學生心目中喪失威信: 1.業務水平低,教學方法不好。 2.對教學不認真負責,上課懶懶散散。 3.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說了以後不檢查。 4.向學生許願,但總是不兌現。 5.不關心學生,待人冷漠。 6.缺乏自我批評精神,明知錯了,也要強詞奪理。 7.帶有偏見,處事不公。 (三)環境方面的影響因素。 包括校外環境和校內環境中的許多因素,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大眾傳播媒介、家庭環境、班級人數與課堂座位編排方式、教學環境的溫度和色彩等環境因素對兒童的課堂行為都會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有的研究發現,父母不和、經常打鬧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課堂上經常表現得或孤僻退縮,或煩躁不安,甚至挑釁生事。另有研究發現,教室牆壁和傢俱的色彩過於強烈和鮮艷,容易使兒童在課堂上興奮好動,注意力分散,不專心聽講。教室內溫度過高,則容易使學生煩躁不安,課堂上的不友善行為和沖突性行為隨之增加,課堂秩序不易維持。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人數較少的班級課堂紀律往往較好,教師用於課堂管理的時間也較少。而人數較多的大班中,由於單位面內人口密度過大,學生的個人活動空間相對受到他人擠占,這往往成為誘發學生好動爭吵和產生破壞課堂紀律行為的一個主因。這種現象應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夠的重視。 三、課堂紀律與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 (一)將一般要求變為課堂程序和常規。 有效的課堂管理,實際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課堂規則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每天面對的是幾十個性格各異、活潑好動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程序和常規,就不可能將這些孩子有序地組織在教學活動中。實踐表明,教師適時將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來,形成學生的課堂行為規范並嚴格監督執行,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亂,而且一旦學生適應這些規則後會形成心理上的穩定感,增強對課堂教學的認同感。例如,音樂課上要求學生上課時隨著教師的琴聲一行行列隊輕輕走入教室,在音樂聲中向教師問好、坐下,下課後仍按小組隊形踩著音樂節奏輕輕退出教室。這種要求一旦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就可以長久地發揮作用,產生積極的管理效益和教學效益。相反,如果一個教師不注意課堂規則的建立,只憑著不斷提出的各種要求、指令維持課堂秩序,不僅管理效率低,浪費時間,而且容易因要求不當引起新的課堂問題行為。 (二)及時鞏固課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了課堂管理規則,就要及時反復鞏固它,必要時還要加以修正。鞏固管理制度的教師行為主要有: 1.認真監控。 指教師應仔細認真地觀察課堂活動,講課時應始終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做作業時要經常巡視全班學生。善於指導學生行為的教師,應能在學生的不恰當行為造成混亂之前就有所察覺。 2.及時恰當地處理問題行為。 只發現問題還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採取一定措施處理問題行為,教師採取什麼措施取決於問題的性質和場合。例如,有些學生靜坐在座位上但不聽課,看連環畫或伏在桌子上睡覺但無鼾聲,這類問題行為屬於內向性的,它不明顯干擾課堂教學,因此教師不宜在課堂里停止教學而公開指責他們,可以採取給予信號、鄰近控制、向其發問和課後談話等措施加以處理。有些學生大聲喧嘩、戲弄同學、扮小丑和頂撞教師,這類行為是外向性的,它們對課堂有較大幹擾,教師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以適當懲罰。 3.靈活運用獎懲手段。 運用獎勵手段鼓勵正當行為,通過懲罰制止不良行為,這是鞏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獎懲的具體辦法很多,例如教師表情上的贊同與不贊同,表揚與批評,給予學生某種榮譽或取消榮譽,發獎品,課後留校,暫停聽課,送校長室等。在實施獎懲時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以獎勵為主;二是維護課堂規則的權威性,嚴格按規則實施獎懲;三是懲罰手段不能濫用,更不能體罰學生。 (三)降低課堂焦慮水平。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是一個人自尊心受到威脅時的情緒反應。適度的焦慮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的學習,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慮過度則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並導致問題行為。有效的課堂管理應該幫助學生在焦慮過度而尚未形成問題行為前降低焦慮的強度。調控學生焦慮的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談話了解、診斷焦慮的原因,然後誘導學生把造成焦慮的煩惱渲泄出來。二是針對焦慮的原因適當調整教學情境,例如調整教學要求、進度,調整教學評價的方法或要求等。課堂中不僅存在著學生的焦慮,教師也會產生焦慮。通常情況下,課堂紀律問題是引起教師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教師特別是一些新教師,由於缺乏課堂管理的成功經驗,對學生紀律問題經常憂心忡忡,擔心課堂上出現問題行為,於是常常採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課堂,頻繁指責訓斥學生。這樣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擾亂了課堂,進一步加劇了教師的焦慮。實際上,能否維持好課堂紀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及教師與全體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教師如果能真正關心、尊重、愛護學生,了解學生的要求,講求工作方法,學生反過來會維護、支持教師的工作,課堂紀律就容易維持,教師的焦慮水平也會大大降低,課堂管理效率會得到相應提高。 (四)實行行為矯正,開展心理輔導。 行為矯正是用條件反射的原理來強化學生良好的行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為的一種方法。行為矯正的方法比較適合於較為簡單的問題行為,例如上課愛講話、好動等行為。行為矯正的具體步驟包括以下幾點: 1.確定需矯正的問題行為; 2.制定矯正目標; 3.選擇適當的強化物和強化時間; 4.排除維持或強化問題行為的刺激; 5.以良好行為逐漸取代或消除問題行為。 心理輔導的方法有助於提高課堂紀律水平,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心理輔導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調整學生的自我意識,排除自我潛能發揮的障礙,以及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來改變學生的外部行為。從這一點看,心理輔導是從內而外地做工作,它不象行為矯正那樣完全以改變外部行為表現為目標,因而比較適合於調整較為復雜的問題行為。但心理輔導工作能否奏效,還取決於師生之間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際關系,能否展開真誠的思想、情感交流。因此,這項工作對教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教師應注意提高自身素養,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交往,以不斷提高課堂管理效率。 需要說明的是,課堂規范和制度的建立與執行不能「一言堂」,不能只是老師自己說了算。要充分引導學生認識課堂規范和制度的意義,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組織他們參與規范和制度的制訂,並通過學生參與來執行相應規范和制度。要促進學生從規范和制度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使他們成為制度和規范建設的主人,把課堂規范和制度管理過程作為規范和制度教育的過程。 三、紀律管理中的其他注意事項 1.避免人為添亂。有些課堂上的亂是我們的老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考慮不周到而帶來的,教師自己添了亂。比如在一節數學可上,老師將學生分成幾個組,每組派一位同學代表小組上台競賽。本來老師希望學生振奮精神,關注競賽內容,但提出的要求卻是:「為本組學生加油,」小學生立即來了勁:「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再控制紀律就比較難了,教學陷入了長時間停頓。 2.樹立遵守紀律的榜樣。有了榜樣,學生就有了模仿的對象,行為方式的改善就有了具體的標准。很多老師不僅注意樹立榜樣,而且注意讓學生熟悉自己的體態語,老師的體態語指引著學生的行動。 3.讓學生分享老師紀律管理時的情感。比如老師說:「某某同學剛才的行為影響了其他同學學習,老師很不滿意。」「某某同學這樣做,老師很為他高興。」課堂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把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分享,不僅有利於紀律管理,而且可以使學生學會分享別人情感,尊重別人情感,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4.走到學生身邊去。相對而言,教室後面的學生更容易出現紀律問題,究其原因,教師與他們空間距離大了,心理距離也大了,而教師的影響力卻小了。特別是多媒體進入課堂以後,一些教師把滑鼠當成了羈絆與學生交流的繩索,更難走下講台。因此,加強課堂紀律管理的其中一條建議就是:教師要走到學生身邊去,相對近距離地對學生施加影響。 5.使學生產生紀律需求。一般來說,中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除了內部動機外,表揚、獎勵等外在因素也是影響學生行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學生的外在需求,並使學生產生紀律需求是進行紀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 「這么多同學舉手,老師現在要請一個剛才認真聽其他同學發言的小朋友回答。」 「你剛才的發言很精彩,老師想把小紅花獎勵給你,可是小紅花不願意,它告訴我,它不喜歡不守紀律的孩子。」 「誰更遵守紀律,我就請誰來回答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紀律的課堂評價用語一定要針對學生的行為,不能針對學生的人格侮辱學生。一般而言,如果學生的行為有利於學習,是你期望的,你就給予肯定,而且必須明確那一類行為是你肯定的;相反,如果學生的行為是不利於學習,不是你期望的,就應該給予批評,但批評也一定要指向具體的行為。 6.注意紀律要求的變化。比如對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你這樣做很乖」可能鞏固某些行為,但三年級,就需要從「我希望你怎麼」到「你應該怎麼」轉變,從「你乖」到「你懂得規則」的轉變,有利於將學生的行為表現從謀求老師的贊賞轉化到認可和接受紀律的要求。
Ⅵ 課堂紀律管理有什麼好方法
一、以情喚情
課堂上學生出現思想不集中,低聲講話或做小動作,在所難免,這是學生階段生理心理特徵所決定的。即使再高明的教師授課,甚至組織公開課,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很復雜,但最主要的還是缺乏一個"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好辦法。譬如,當教學進入基調清新爽朗時,教師必須以愉悅歡快的心情去引導學生;當教學轉入基調哀愁悱惻時,教師必須以沉鬱凄涼的心情感染學生;當教學要求嚴密的科學性和清晰的條理性時,教師的心情則應平正、舒快;當教學呼喚思維邏輯嚴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師的心情也必須隨之嚴肅、振奮。這些情感藉助教材和一定教學手段,傳示給學生,它會像磁石般吸引住學生。另一方面,對學生處理,更少不了一個"情"字領先,從語意到行為都要使學生感到教師是在關愛他,使其主動配合教師的課堂管理。
二、輕敲響鼓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聲音的音質、音量、聲調、語音和節奏等加以組合變換,把聲音的聲、色、情融為一體,運用到語氣上,用含蓄的方法對學生出現的違紀行為進行誘導和影響。響鼓不用重錘,學生聽到教師"弦外之音",從而領會到教師的意圖和良苦用心,於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這種辦法既巧妙地解決了那個學生自己的問題,又不至於影響其他人的注意力。
三、目光暗示
人眼為窗,可以傳情傳神。教師課堂上視野所及,可以眉目傳情,促進學生專心聽講。偶爾有學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馬",教師可運用目光注視,將自己的願望、態度、思想感情和言語迅速傳遞給學生。淡漠、嚴厲、責備的目光使學生觸目知錯,立即醒悟;熱情、慈祥、贊許的目光使學生觸目會意,精神振奮。教師不論是提出問題、指導自學、啟發釋疑或小結強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盡可能去平視或環顧大多數,切不可老是兩手扶案,目無學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視線顧此失彼。尤其要不時地環視前後左右,特別是後排的左右兩角,對潛能生,更應予以滿腔熱情的關注。
四、動作指引
教師在課堂上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能傳達管理信息,是課堂上師生互相感知的意識信號。如教師的手勢具有狀物、言志、召喚、傳情的特殊本領,可以成為輔助課堂管理的非語言的外部表現形式,可以導引學生意識,可以把自己的意圖、教學的宗旨和學生的接受意向牽引到一起,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按照教師啟示的思路去學習,去領悟,去融會貫通,並有所創造。教師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潛在控製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點頭,則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期待;表示滿意的微笑和贊許式的點頭,則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熱誠與喜愛,可以達到移情傳神的功效。甚至教師的站態,與學生的空間距離和行間巡視等體態活動,也具有吸引學生注意力,組織課堂教學管理的作用。
五、冷卻制動
在課堂上遇到突發問題,教師應冷靜分析,泰然處之,予以"冷處理"。比如上課鈴響後,你夾著書本信心十足地走進教室,卻發現教室里十分混亂。有的交頭接耳,有的打鬥瘋玩。即使他們看到老師來了,有的還沉浸在剛才的嬉戲追逐之中,有的則陶醉在課間休息時的趣談中尚未清醒。具有這種心態的學生,突然集中在課堂上,正如奔騰的激流,一下遇到擋住去路的閘門,會出現一種反激的浪花如一股迴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現出言談舉止的"出格"。這時教師不宜馬上講課,更不要大聲呵斥。因為上節課剛結束不久,課程變換後,學生需要一個短暫的放鬆時間以重新調整身心傾向。上述行為可姑且看成是學生卸下某種心理負擔、轉換思維、接受新課的准備。你可以採取"以靜制動"的辦法,站上講台,只用一種平靜的目光掃視學生一周,形成一種吸引力,把他們"散放的心"吸引到課堂上來,或者在黑板上板書醒目的課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學生轉瞬就會各歸原位,安靜下來,恢復教學秩序。六、行為矯正
就是採用一套獎優罰劣的措施,樹立正氣,激勵積極力量或行為,抵制消極因素,並長期堅持,形成制度。這要以獎優為主,罰劣為輔。獎勵以精神獎勵為主,如口頭表揚,增加操行分等;罰劣切不可採用諷刺、威脅、隔離、體罰等手段,應當努力將懲罰變為一種學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書生老師創造的學生學習"違法"(違反學習管理的規定)自我懲罰的五種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誰"違法",除了補上學習任務外,還要從五種方式中挑選一種進行自我補償。五種方式是:1.為別人、為集體做件好事,以補償內疚心理;2.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個節目,增強自製觀念;3.寫一份說明書;4.寫一份心理病歷;5.寫一份個人法庭審判程序。獎優罰劣可增強學生健康的自我意識,促進人格的自我完善。
七、旁敲側擊
課堂上學生出現做小動作、接話茬、喧鬧、過分放肆等違紀現象,教師理應當機立斷處理。不過,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干擾只是瞬間的一種失控表現,並不是有預謀的行為。教師應慎重地考慮學生的情感和自尊心,採用旁敲側擊的方式,使對方知道他的行為已被老師注視而應立即糾正。如盯他一眼,朝他點點頭,輕輕敲擊一下他面前的書桌,或站在他身旁略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圍學生答問、板演等。通過微妙的方式把信息傳遞過去。這樣,師生情感容易溝通,見效快。
八、分組約束
課堂教學一般都分有學習小組,4-8人不拘。每組既有優生,又有潛能生。組長可由優生和潛能生輪流擔任。一方面使他們彼此學習,互相幫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們"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是管理者。還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優、良、中三個不固定的,由教師內部掌握的程度級。通過程度級對學生實行非同步管理。發現某個學生進步時,鼓勵其不斷起跳,釋放潛能;發現某個學生退步時,及時做好轉化工作。而且對不斷變化的學生實行動態管理,不斷調整級別,提出新的要求。這種管理,既有可靠的組織保證,又有嚴格的質量控制,可以收到學習、身心同時進步的效果。
九、環境熏陶
環境可以作用於無意識或者非理性的心理,進而孕育出某種傾向來。環境的影響是隱形的,卻是有力的。它可以避免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容易激發學生心理潛能。教師要盡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因為理想的社會心理,以外在的組織氣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群體中每一個學生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以一種無形的力量非強制性地規范著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教學改革的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可以創造出優秀的集體,優秀的集體又以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班風、學風,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向上、主動學習的心理趨向。這種良性循環,帶來了課堂教學管理的高效能。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注意課堂客觀環境的培植。如教室的布置要注意顏色的選擇和光線的處理。自然適度的光線有助於師生在教學中的情感交流,促進師生心理相容。教室空間的合理布局和課桌凳的美觀排列不僅消除了"教學死角",而且能夠使全體學生處於教師視野之內,從客觀上提高課堂管理效果。甚至教師的儀表對學生同樣具有潛在的影響力。如淺色服飾給學生以親切感,深色服飾給學生以莊重的"權威"感,艷麗服飾則易分散學生注意力。教師應講究樸素大方、整潔,不穿奇裝異服。衣服色調盡以淡雅、調合、鮮明為宜。穿西裝,繫上領帶,以顯氣度;穿中山裝,系好風紀扣,以顯嚴謹。這些環境的熏陶,對課堂教學管理的約束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十、自我管理
當課堂教學已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時,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風氣基本養成,自控力、自製力都大大提高,這時可由學生自我管理。"管"是為了達到不管,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管理的最高境界。這時教師重在指導學生管理的方法和經驗,使他們學會管理。同時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採用各種方式,使教學都成為一個個開放系統,使教學貼近生活,從而不斷形成學生的自我管理習慣和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Ⅶ 小學教導處有哪些制度
1、教導處負責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檢查和全校學生的思想、學習、紀律、文體衛生等活動的檢查、督促。同時負責學籍管理工作。
2、教導主任每日八時前要對全校各班進行一次巡視,了解師生的考勤情況。
3、要堅持每日課間操和放學路隊的檢查考評工作。
4、處理好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5、教導主任分工定時參加各教研組的教研活動,每月不少於兩次。並對各組的教學工作提出見解,每周要堅持聽兩節課,做好記錄講評。
6、每學期負責期中、期末的業務抽查工作。每月進行兩次教案及各科作業檢查。
7、對各班的課堂教學、紀律、體育、常規要每周檢查一次。
8、對各班的典型生(優劣)做到心中有數,並協助班主任採取有效措施,使差生及時轉化。
9、教導主任要努力學習,熟悉業務,早日成為教育的行家裡手。
10、給校長當好參謀,自覺接受校長的行政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