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課堂的三個維度是什麼意思
xyz軸吧?
xyz軸也叫三維坐標軸,由三個維度構成,也就是x、y、z三個軸
打個比方,一個箱子,x就是長,y就是高,z就是寬,明白了嘛
B. 小學數學「基於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觀察表怎麼寫
有效教學需要抄教師具有反思意襲識,即教師通過日常的講解行為的不斷實踐,時常地追問自己:今天的講解學生知識掌握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麼時機採取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達成好的效果;今天的知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概念還不清楚,為什麼有一部分孩子還沒有形成能力?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學內容的學過的知識學生出現了回生而教師沒有幫助其復習?是教師講解的時機不對,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有意注意?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使用不當?等等,唯有如此,教師才能不斷提高課堂中的講解能力,使課堂教學的效益最大化,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有服務意識,即教師的教學指向是學生。學生的學習和習得,不斷提升和充實、調整,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目標得到提升,學習能力和態度得到具體發展和轉變,是教師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有開放意識,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系點、尋找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點、尋找不同學科內容之間的聯系點。沒有開放意識,我們的教學就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那麼我們所謂有效講解的效能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學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識體系的建構就會受到制約。
C. 課堂觀察量表是根據維度設定的還是根據觀察點設定的
通過課前會議,討論出了大致的觀察點,可只帶著觀察點走進教室,可能專依然難屬以觀察,或者難以記錄信息。需在觀察前將觀察點轉化為可以操作的觀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觀察點分解後的要素。但觀察點都有許多構成要素,若將它們都設計成觀察指標,既無必要也不太可能觀察記錄的了。解決的辦法是先釐清觀察指標的邏輯體系,再根據可觀察、可記錄、可解釋、抓大放小的原則篩選,
D. 教師教學維度板書課堂觀察量表怎樣制定
① 本節課由哪些環節構成?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四個環節,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教師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與教師、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通過作批註,達到與文本的交流;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②這些環節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全部面向全體學生
充分的有效的小組合作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③ 不同環節/行為/內容的時間是怎麼分配的?
E. 怎樣根據教師教學環節觀察量表去總結評價
綜合分析:
我們組負責觀察的維度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共設計了三個視角:提問、指導、教師理答。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
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數學課程標准》(2011 版)在課程總目標上提
出了: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也發現現在數學教材中的內容不再是單純地給出問題、提出問題,而是以創
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或主題圖的形式出現的,這就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提出了一個新要求,
就是從情境圖或主題圖中找出本節課要學習的新問題。根據這個要求和課堂教學活動的需
要,在本節課中,蘇老師的課堂提問共 25 次,其中,提問 A 層學生 9 次,B 層學生 5 次,C
層學生 11 次,占學生人數的 78.1%,從這些數據中看出,蘇老師在每個環節面向全體,創
設恰當的情境,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大面積關注學生,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
流,問題的分配非常合理,並且蘇老師的問題有效性較高,精心設計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 分調動學的行為和思維,問題設計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不斷啟發學生的思考,發現並提出
問題,體現了老師培養學生「發現與提出問題」的策略。在教師提問過程中,教師的追問對
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例如在環節 3 有位學生畫出兩個 45°的
內錯角而得到平行線時,老師追問「利用 30°的角能畫出平行線嗎?」讓學生互相質疑,
在思維碰撞中引出問題。通過學生的操作和合作交流,從而加深了對「內錯角相等,兩直線
F.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察點有哪些
《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如,在上《認識圖形》一課時,經過對教材的認真鑽研、理解、分析之後,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2)通過摸、畫、找、拼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多樣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3)通過創設情景,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慾望。這樣的三維目標的確定以及實現的過程,既是提升教師本身對教材的精準把握,深刻領會的能力的過程,也是全面提高並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佳途徑之一。
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