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才能上好小學科學課
《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如何讓他們愛學、學好這門功課?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鼓勵質疑。
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必要的肯定,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後,經過老師的總結,可以得到許多課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帶著質疑產生的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二是鼓勵合作。
《科學》課的知識傳授大多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實驗操作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活動,我們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
再如,在講授《拯救野生動物》一課時,我們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小品,即時表演,學生們參與性就很強。學生們在合作中觀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現象,在合作中思考問題,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學生的學習合作意識得到了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勵體驗。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根據這一宗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
比如在講授《植物的成長與變化》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培植幾顆植物種子,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的生長,領略動手試驗的快樂。
四是鼓勵性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視指出學生的缺點,而忽視了表揚學生的優點。其實,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加以鼓勵。比如,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荒謬,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卻可以鼓勵他敢於質疑的精神;一些學生上課時坐得歪歪扭扭,我們可以表揚那些坐姿好的同學,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每一個表現,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個激勵性評價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⑵ 小學科學高段學生素質評價方案
小學科學課程的評價以真實的日常教學為基礎,充分關注課內與課外的學生學習活動,全面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表現和發展水平。對學生學習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行為表現評價、紙筆測驗評價、綜合評價。
1、行為表現評價
行為表現評價是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辨別,有多種方法。
教師觀察 課堂上教師敏稅的觀察是行為表現評價的關鍵。教學目標、學習要素可以指導教師的觀察,使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敏稅地觀察學生的思維深度、操作技能水平。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學習要素制定評定量表,量表往往分為3~4個水平程度,分別描述各個水平程度。
在課堂上,教師還能夠觀察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情緒表現。課堂教學具有社會性,課堂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往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的情緒表現反應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學中,學生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才能高效地學習。如果學生發言積極到位、活動操作符合規則、實驗效果明顯,說明學生積極地參與了教學。如果有學生擾亂課堂秩序或者精神不集中,就需要調整教學策略了。
教師在觀察中,除了用量表進行評價記錄外,還可以將有價值的信息作為教學逸事記錄下來。如學生的超常表現、獨特見解、科學創意,學生的進步或者違紀行為等。這些信息可以作為學期或學年結束時綜合評價的參考。
學生談話 在教學前需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時,可以問一些學生問題,根據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分析學生的原始觀點,發現的模糊或錯誤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隨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來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概念發展情況。
其他評價主體,如教育管理者、家長等與學生在與學生的談話中了解學生,進行評價。
學生作業 學生的科學記錄、研究報告、作品以及成長記錄袋等屬於學生的科學作業。對這些作業進行評價需要進行綜合評定。這時,我們往往根據一個班學生的整體情況將它們分為3~4個等級。
學生科學記錄本中常常記錄觀察現象、實驗數據、科學筆記、科學概念圖等。表現要素有:作業完成率、記錄項目的完整性、記錄的准確性與創造性、整潔程度。
學生研究報告包括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等。表現要素有:格式——各項是否齊全、過程——是否清晰明白、資料分析與結論是否合理。
學生作品有手工製作、手抄報、科學圖畫等。評價要素根據作品性質而異,如用橡皮泥製作地球模型的表現要素有:三層比例的准確性、模型分層的清晰程度、圓或半圓的整齊程度。
成長記錄袋有多種類型。基本的要素有:內容目錄——目錄包含了哪些內容、各個項目——裝入記錄袋中各項目的水平、評價量表——不同評價主體對各個項目的評價情況、整齊程度等。
2、紙筆測驗評價
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對試題進行詳細分類,有利於引導教師在出題時,既考慮測試學生對哪些科學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考慮測試學生的哪一項或幾項思維能力;也有利於在測試結果出來後,引導教師逐一分析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水平以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將紙筆測驗試題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如:科學知識題、科學方法題、解決問題的題。接著,在對學習要素進行歸納的基礎上,將幾種類型的題又分為更細的題型。舉例如下。
科學知識題
回憶與識記 如:寫出降水的各種形式。
排序 如:按照從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將圖片進行排序。
分析 如:下面是解剖種子的活動步驟,你可以將它們分為幾個大步驟?
比較 如:楊樹葉與柳樹葉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分類 如:一個小組同學將動物分成為三類。他們是按照什麼標准給這些動物分類的?
判斷 如:根據營養金字塔的圖,你認為哪一類食物應該吃得最少?
推理或預測 如:地板之間的縫隙到了冬天是會變大還是變小?為什麼?
建立模型 如:在用番茄醬和土豆泥做火山模擬噴發的實驗中,你認為的哪些與真實的火山相似的地方?
探究技能題
觀察 如:有五種可食用的液體,要鑒別它們需要用到的感覺器官有哪些?
測量 如:請你讀取溫度計上的讀數。
控制變數 如:畫出種子萌發是否需要水分的實驗設計,寫出實驗中有哪些相同條件。
繪制圖表 如:根據表格中記錄的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溫度數據,繪制一天中溫度變化折線圖。
數據整理與分析 如:根據燒開水的過程中水溫變化曲線圖,說一說,水溫變化的規律。
解決問題的題
發現問題 如:關於電磁鐵,你還有什麼想研究的問題?
制訂計劃 如:有給定長度的導線2根、鐵芯1個,製作一個磁力較大的電磁鐵,你打算怎樣做?寫出你的計劃和理由。
實驗操作 如:在研究蝸牛喜歡吃哪些食物時,你是怎樣做的?
結論與理由陳述 如:利用這個實驗解釋為什麼人們在夏天願意穿白衣服。
根據這樣有分類進行試題設計,可以避免回憶與識記的試題量過多,既可以評價學生科學概念的掌握情況、也可以評價相應的思維水平。
3、 綜合評價
問題解決 給學生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要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可以讓學生完成一些記錄單、報告單等。
項目研究 給學生一個研究項目,學生需要經歷探究的過程,需要具有持之以恆的毅力。最後,完成項目研究報告。
⑶ 小學科學課該怎麼上
一是鼓勵質疑
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必要的肯定,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後,經過老師的總結,可以得到許多課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帶著質疑產生的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二是鼓勵合作
科學課的知識傳授大多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實驗操作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活動,我們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再如,在講授《拯救野生動物》一課時,我們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小品,即時表演,學生們參與性就很強.學生們在合作中觀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現象,在合作中思考問題,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學生的學習合作意識得到了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勵體驗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根據這一宗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比如在講授《植物的成長與變化》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培植幾顆植物種子,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的生長,領略動手試驗的快樂。
四是鼓勵性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視指出學生的缺點,而忽視了表揚學生的優點.其實,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加以鼓勵.比如,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荒謬,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卻可以鼓勵他敢於質疑的精神;一些學生上課時坐得歪歪扭扭,我們可以表揚那些坐姿好的同學,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每一個表現,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個激勵性評價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總之,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教師,必須堅持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著眼於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提高,不斷轉變觀念,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擔負起培養下一代的重要任務。
⑷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小學科學火山課堂評議擴展閱讀: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規定:
1、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我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原則上要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2、各地要全面做好課程標準的宣傳和培訓工作,納入校長、教師培訓計劃,組織專題培訓,強化全員培訓。
3、要結合地方教育實際特別是師資隊伍情況等,整體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培訓方式方法,注重理論培訓與實踐研修相結合,幫助校長、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⑸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
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從這個意思上講,科學課的科學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進行有效性的科學探究,也間接地影響著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等科學基本素養的養成。 面對新課程中提出的「科學教育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精神我們的科學教育必須要有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來指導和實施。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一生將永遠是摹仿的抄襲」。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我們必須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基礎教育,要從培養科學探究品質、科學探究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科學探究動機等基本素質開始的教育,也是培養未來發明者、科學家的啟蒙教育。為更好地了解小學科學課,走進小學科學教學課,區分好自然教學與小學科學教學,藉此機會跟各位同行談談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一點看法,以此來給大家一點參考的信息,以便日後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能注意到有關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問題。 「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 「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並根據研究所獲事實證據作出解釋的各種方式。「科學探究」也指的是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由此我們知道,學生的科學探究式學習活動在本質上與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很多相似之處。探究式學習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是小學科學的一種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讓學生通過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探究活動等過程獲取知識,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性學習就是從學生的素質為著眼點,探索研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包括探究性自學和探究性實踐兩大方面的內容。 小學科學教育一直處於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教會學生用積極的態度理性地、實事求是地對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科學課程標准》更加具體地提出:科學課應注意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要讓兒童了解科學探究涉及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並使他們能運用這些過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學問題,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挑戰性,進而熱愛科學。 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設疑,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問題 問題是引起思維的動因。當問題刺激大腦,大腦就會大大的加緊活動,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認識,好辦法來。因此,在教學中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特別是問題的答案與學生預想相反的問題),採用設問、追問、反問等方法,對於激發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有重要意義。在教學《氧氣》一課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氧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我演示了燒紅的木炭、燒紅的鐵絲、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物體在空氣里會怎麼樣?在氧氣里又會怎樣呢?多數學生猜測回答:會慢慢地熄滅。但演示的結果是不但沒有熄滅,而且燃燒的更劇烈。頓時,課堂熱鬧起來,個別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們感到疑惑不解,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小結得出:氧氣可以支持燃燒。為了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鍋里的油燒起來了,怎麼辦?」、「卧室的地板小面積起火,怎麼辦?」、「酒精燈的酒精倒出來後,起火了,怎麼辦?」……學生各抒已見,各有各的辦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開拓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巧設障礙或矛盾,促使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 為了調動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改變過去實驗時動手多,動腦少,按著課本或教師的提示,照著葫蘆畫瓢的做法,我在設計教學時經常增加一些實驗,有時還有意設置一些障礙,以促使學生動腦筋、想辦法。在教學《熱空氣》一課的導入新課環節中,我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會轉動的紙蛇」,學生看到原來不會動的紙蛇在酒精燈火焰的上方旋轉起來了,都很奇怪。這時我要求學生研究實驗裝置,找出其中道理。學生經過積極思考、觀察實驗,發現是向上流動的空氣使紙蛇旋轉起來,同時他們還發現「風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氣因為受熱而上升,以及旁邊的空氣流過來補充。經過討論他們還發現了地球上的風其實也就是這樣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悅。這樣,既動手又動腦,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能力。 恩格斯曾說過: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牛頓也曾說過:「沒有大膽的假設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假設」作為科學認識過程序中的基本環節,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自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設就為問題的解決搭起了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當學生發現問題後,他們很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腦海中即會出現一個個猜測性的答案。在教學《燃燒和滅火》一課時,學生做把火柴放在鐵片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會兒火柴的溫度達到了燃點,自燃起來了,做完後,有個學生問我,把紙放在鐵片上加熱能不能也燃燒,我在課前根本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為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又讓他們把紙放在鐵片上加熱,看能不能也燃燒,最後,紙也燃燒起來,我認為這樣做很有必要,讓他們敢想,敢做,敢探究學習,這樣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培養,探究慾望得到了加強,想信他們對於科學課也會感興趣,只要是學生想探究的問題,教師都應感興趣,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興趣才能夠得到培養。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作出假設。縱然孩子們提出的假設可能不夠合理與深刻,但是這畢竟是孩子基於他們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而對未知所做出的推測;同時,這也是從問題此岸過渡到答案彼岸的橋梁。即使孩子走了彎路,這種體驗與經歷也是難能可貴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錯的原因,而探究學習中最主要的價值正在於其對孩子成長發展所起的作用。 (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加深對所探究知識的理解 教學中要求學生觀察的內容很多,但是有些內容需要觀察的時間很長,當堂課根本無法完成。這時,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豐富表現力,利用它把在教室里或在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但又必須讓學生觀察的事物展示在他們的面前,再現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有效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觀察任務。在教學《植物怎樣度過「一生」》、《人類的進化》等內容時,雖然我們可以通過課本上的照片來解釋,也可以用相關標本進行直觀教學,但實際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利用多媒體,我們便可以將它們的發育、進化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跨越了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此外,在教學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異獸、古代生物、火山、地震等很難見到的自然事物、景觀,都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不僅在知識上得到滿足,而且學習情感、態度上更是得到整體提高,其效果是傳統學習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實驗在小學自然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有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但是有些實驗難度較大,如果只讓學生看圖、看文字說明或聽教師講解、看教師示範,往往會因記憶不清造成步驟錯亂,甚至操作失誤等。在教學《給水加熱》中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試管里的水、《顯微鏡的發明與發展》中學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各種生物切片標本的方法等實驗活動,操作步驟復雜,注意事項很多,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實驗操作方法和過程製成卡通圖片、簡單動畫等加以形象演示,學生能夠很快知道操作要領,這樣,既增強了實驗效果,避免了時間上的浪費,又能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實驗方法,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有目的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學習目標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由認同目標,自主選擇目標,逐步過渡到自我設計學習目標,確立自己的知識技能目標,誘發他們「我要學」、「我要發展」的內在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獲得教學的成功。這就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領悟了「自主」,確立了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在教學《紙張》一課時,教師先和大家設定研究目標,接下來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問題和選擇方法,進行探究。在這節課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吸水性」、選用宣紙、牛皮紙、瓦楞紙、書寫紙來研究,將這些紙滴上紅墨水,看那種紙吸水快,並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時要同時滴,水量要一樣等;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承受拉力程度」進行研究;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承受彎曲能力」等等。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擇的,他們在學習時也特別認真,思維十分活躍,神情也十分專注,彷彿像科學家那樣在「真刀真槍」地進行研究。又如,在教學《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學生用教師提供的一節電池、一個小燈泡和一根電線,用小組合作的辦法,把小燈泡點亮,並要求把小燈泡連接的方法畫在科學記錄表上。各個小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過一會兒各小組陸續完成了任務,只有一組的小燈泡始終沒亮,他們在別組的歡呼聲中變得更加著急,當教師發現了這組的情況後,不是叫他們停下來,而是很親切地安慰他們:「沒關系,慢慢來,要不要老師幫助?」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又忙乎起來,但見一個同學一手拿電池,一手拿電線與電池的負極相碰,另一同學一手拿電線的另一頭,與電池的正極相碰,另一隻手拿小燈泡碰電池的正極。當老師發現了這一情況,馬上輕輕地提醒他們:「小燈泡有兩個連接點,你們只用到一個連接點,還有一個連接點是不是也要用起來?」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他們輕輕地商量了一下,馬上修改連接法,終於點亮了小燈泡,使每一個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五)提供有結構的研究材料,為學生探究活動創造條件 提供有結構材料,能有效為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創造條件。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能歸納、概括出科學結論,是由於他們對有結構材料的觀察、實驗、分析綜合得出來的,因此,提供結構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結構材料」是指材料的構成和搭配是根據所學知識認知原理精心設計,各種材料之間具有內在聯系,材料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為學生學習某種知識,提供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能啟發學生思路朝著建立某種概念,歸納某種規律方向發展。在教學《流動的空氣》一課中,為揭示「熱空氣上升,冷空氣補充,產生空氣對流而形成風」這一科學現象,我准備了兩組材料,一組是可以游動的小紙蛇,在火焰上面轉動,從而揭示熱空氣上升;另一組材料是一個兩端(上表皮用硬紙板製成)露出小孔(大孔防止被蠟燭點著,小孔插入蚊香用)的封閉塑料水槽,並提供蠟燭、蚊香,用水槽內的環境模擬地球地表環境,蠟燭模擬溫度高的地區,蚊香顯示空氣的流動,學生在點燃蚊香和蠟燭後看到煙(空氣)的流動情況,不僅明白了熱空氣上升,冷空氣流向熱空氣的空氣流動規律,而且能輕易地理解自然界風的形成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材料在形式上的啟發性結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通過了自己的觀察、實驗、分析綜合得出來的,因而是真實、生動、具體的,也是學生終生難忘的。提供有結構材料,是教師為學生實驗活動和獲得某種概念創造條件,對發展兒童學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獲取知識的發展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六)利用積極評價,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一提到評價,老師們往往會聯想到考查、考試。其實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涉及到許多方面,考查、考試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在科學課的標准中,對學生的評價問題作了詳細的敘述。課程標准中強調「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探究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實驗中的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對觀察、實驗中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質疑、交流、評議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等過程中都體現了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是評價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這是一張試卷所不能體現的。只有注重了探究過程的評價,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另外,評價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只是考試這一種形式。例如:在平時為學生建立一個探究過程的記錄本,及時記錄學生的各種變化,從發展變化的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競賽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自然環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現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寫考察報告來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等。在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時,應讓教師、學生、家長甚至社會成員參與。總之,應重視學生的評價,應有一個公正、積極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科學課堂的評價既包括學生的評價,老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還包括社會的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科學課程標准》中也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評價上要體現多元化,強調評價的促進功能。首師大版科學教材為評價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且評價的方式機會是非常靈活的:可以在教學活動結束時評價,可以將評價貫穿在教學過程中;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表現;不僅要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做出評價,也要對學生課前准備做出評價;不僅對學生的小論文或研究報告進行評價,還要關注學生得到這些結果的方法及其間的經歷;不僅有學生的自評、互評,還有教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如他們提出研究的計劃和假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動中是否表現出興趣、責任感、創造性與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評價學生不可多得的契機;一個新穎的設計方案,一個大膽的假設,一次與教材不同的設想,一個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活動,意見精美的手工製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義的調查……,都是給予學生評價的大好機會。其實,教師的評價不單是語言上的激勵,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翹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經意的摸頭,對學生來說,都是無價的表揚,都是一種激勵。學生自評、互評的效果也是相當有效的,這樣學生會感到自己進步了,今後要比現在更有進步才對。對學生的評價還要注意發動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這樣會使學生的進步更加透明,學生會感到人人都在關注他,關心他,從而會使他更加有信心,進步的更快,更加有興趣的學習,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致力於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性,把學生引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科學家的探索研究經歷告訴我們,探究的過程是艱苦的,往往一個課題要經歷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後才能獲得成功。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發明電燈就進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實驗。大科學家尚且如此,小學生探究活動,我們絕不要擔心失敗,經歷失敗後獲得的成功,對學生的影響更強烈。他們在發展智能的同時情商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另外探究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通曉科學學科的科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⑹ 火山課堂網校的檢測師培訓視頻好不好
我覺得培訓視頻怎麼樣,你自己可以親自去了解,作為網友實在是沒時間去幫你了解。
⑺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7)小學科學火山課堂評議擴展閱讀:
科學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
1、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
2、崇尚真知。重點是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等。
3、理性思維。重點是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務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規范行為等。
4、勇於探究。重點是有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能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並通過科學方法檢驗求證、得出結論等。
⑻ 我急需小學科學說課稿
今天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申報小中高職稱的說課答辯活動。說課的內容是口語交際:《水裡的火山》選自(蘇教版教材第9冊練習5),
說課的題目是 實驗激趣 樂於交流
一、教學目標:
1、 啟迪學生與人交流能理解和尊重對方。
2、鼓勵學生 樂於參與討論,培養他們表達的自信心,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
3、引導學生 能把實驗的過程和想法連起來說一說。要學會傾聽,能抓住要點,進行簡要的復述。
二、教學准備:
1、 課前學生動手做一些小實驗。
2、准備好「水中的火山」的有關器材。
3、查找有關資料,了解火山噴發這一自然現象,開闊知識面。
三、教學方法:互動交流、激勵啟發式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實驗 情況反饋
課前按小組進行了茶葉水變黑、水中培植大白菜等實驗,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他們把看到的現象留心記錄、相互交流。高年級學生心智正在發育,血脈正在形成,他們的課堂上不再像低年級那樣「小手如林」,特別是口語交際課上發言的往往就是活躍的幾位。因此,課前做實驗作為鋪墊,為學生發言提供了保證,也蘊蓄了動力,努力把教學過程還原成生活過程,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交流。有的學生可能只能講述概要:我把一個銹鐵釘放在有茶葉水的杯子,我發現茶葉水漸漸地變黑了。教者可以進一步加以引導
你說茶葉水是漸漸變黑的,它是怎樣慢慢變化的呢,能有條理地說說嗎?引導學生說連貫的一段話。與此同時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發現。因為茶葉量的多少、鐵塊的大小影響實驗的結果。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誰知道茶葉水變色的原因,鼓勵學生積極探究。
到此為止教學的第一個環節課前實驗 情況反饋結束了。
下面步入教學的中心環節(二)、課中實驗 言語交際
1、教師展示實驗器材:一隻小瓶子、一隻裝滿冷水的大玻璃罐、一根細繩子、紅墨水。要注意選擇的玻璃罐瓶壁要薄而透明。
老師進行實驗:用細繩系住小瓶子的瓶頸,在小瓶子里裝滿熱水,再加幾滴紅墨水。將小瓶子慢慢放進大玻璃罐的冷水中,安放在罐底。
出現的現象:從小瓶子的頸口噴出紅色的「火焰」,猶如水裡的火山,實驗現象鮮明,學生必然全神貫注地觀看。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你看到了什麼現象?
學生會講:我看到小瓶子里好像躥出了火焰。
還會講:瓶子里冒出火焰,小瓶子還在大瓶子里轉動。
教學中以直觀的實驗容易激起學生交際的興趣和慾望。教師大家先議一議,然後要求學生:把剛才實驗的過程再講一講。並要求聽的同學要認真耐心傾聽,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2、 當學生講述後,相機組織評議,從是否有條理、語氣、語調是否適當等方面進行評議,並讓一位同學簡要轉述。
關於條理性問題可以進行相應的拓展強調,如出示一個語段:、怎樣才能使讀書計劃切合實際呢?開始時,不妨先把標准訂得低一些,這樣,實際行動起來比較容易。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作修改,最後就是看執行的情況了,這是最關鍵的要素。由此啟發學生講話時候上了「先……再……然後……」等詞語,讓人聽了條理清晰。
為了將口語交際深入進行,讓兩位同學來做這個小實驗。學生一定是興趣盎然地。如果兩位同學實驗成功,則讓他們談實驗的過程和感受,實驗時的緊張、成功時的興奮都可以在講述實驗的過程中表達出來,使聽者有一種真切感。在轉述時如果能把同學做實驗的神態、舉止做描述,以還原生活本色,促使學生按照自己的天性與個性進行表達,將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如果有同學實驗不成功,也請他講講實驗的感受,讓其他同學談談建議。
接著讓學生簡要談談「水中火山」這一實驗的原理。和學生初步探討:小瓶子里加的是熱水,而大瓶子里是冷水,小瓶子里像噴出了火焰。這是我們是模擬水裡的火山而做的小實驗。小瓶子里加的是熱水,受熱的水分子變輕了,浮在了瓶口的上方,因此有了我們看到的水裡的火山的情景。可能有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他們課後進一步去查找資料。這一教學環節在教學中非重點,不要削弱影響口語交流這一主旋律。
3、師生討論口語交際中要注意些什麼:
如1、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2、聽他人說話要認真耐心,能進行轉述;
3、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要適當;4、在口語交流中要注意語言美。
這些注意點是在具體的交際中歸納出的,不是機械的、外加的。通過交流使學生由「水中火山」這個小實驗的進行推而光之在與人交流時要注意些什麼,因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該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而這一素養的形成是在具體的語境中積極進行的。以上就是整節課的中心教學環節。
下面進行教學的第三個環節(三)、課終實驗 交流延伸
教師將浸著酒精的手帕點燃,燃起一團火,然而火滅了,手帕完好無損。
學生們一定是唏噓聲不斷。教師進一步激趣魔術怎麼神奇,如果放學回家,你會怎樣把這個實驗告訴媽媽?引導學生交流,學生會講述自己神奇的心理感受。
可以留下懸念,也可以告訴學生這是一個特殊的手帕,它的身上浸滿了酒精,而酒精是易燃的。
最後與學生談話:今天,和同學們交流有一種愉快的感覺,為什麼我們的交談很舒心、快樂呢?因為同學們與人交流時有條理語氣、語調要適當、有禮貌懂文明、有耐心、。
相信同學們回家了,跟爸爸媽媽談課上有趣的實驗時,一定也會很愉快地與他們交流的。
這節課的設計理念是遵循新課標的精神,努力上出一節真切、朴實的口語交際課。教者用幾個有趣的實驗串聯起整節課,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和交流。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學習狀態,鼓勵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注意傾聽同學的發言。啟發同學有條理地表達,把實驗的情景、原理和同學的反應都描繪出來。這節課的教學遵循了《課程標准》的理念選擇兒童感興趣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口語交際的「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 口語交際教學「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說課後回答了兩個問題:(1)幾個實驗在口語交際中發揮的作用是什麼?(就說課內容作了羅列和回答)
(2)小學高年級與中低年級口語交際要求有何不同?(作了面上的回答,對中高年級作了一定的比較,可能對低年級的要求講得較少。)
⑼ 小學科學課是怎麼上的
一是鼓勵質疑
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比如在講授火山爆發和地震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但是無論學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老師都要給予必要的肯定,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後,經過老師的總結,可以得到許多課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引導學生帶著質疑產生的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的效果也會大幅提高。
二是鼓勵合作
科學課的知識傳授大多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實驗操作來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活動,我們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完成.再如,在講授《拯救野生動物》一課時,我們可以針對課程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編一些保護野生動物的小品,即時表演,學生們參與性就很強.學生們在合作中觀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現象,在合作中思考問題,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學生的學習合作意識得到了鍛煉,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勵體驗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這一宗旨下,《科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即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通過探究既讓學生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既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根據這一宗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比如在講授《植物的成長與變化》一課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培植幾顆植物種子,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植物的生長,領略動手試驗的快樂。
四是鼓勵性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內容適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視指出學生的缺點,而忽視了表揚學生的優點.其實,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並加以鼓勵.比如,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荒謬,但是作為老師,我們卻可以鼓勵他敢於質疑的精神;一些學生上課時坐得歪歪扭扭,我們可以表揚那些坐姿好的同學,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在課堂上,對於學生的每一個表現,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贊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個激勵性評價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總之,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教師,必須堅持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著眼於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提高,不斷轉變觀念,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擔負起培養下一代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