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有效課堂作業設計課題的背景意義

小學數學有效課堂作業設計課題的背景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4 15:14:23

㈠ 如何構建有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研究

1、課題提出的背景

十五大報告提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

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關繫到「21世紀社會主義的全局」。當今時代,高科技的迅猛發展需要人們具有收集、分析和處理資料及信息的數學素養。現代社會需要人們掌握較多的數學知識去統籌優化、分析與決策。各種統計表、比例、分數、小數、百分數……頻繁傳遞大量的信息,數學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各個領域滲透。

作為數學領域中的基石——小學數學,擔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數學過程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包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這幾個方面的發展是交織在一起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激發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獲得終生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做人。

我區從2003年秋季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至今,實施素質教育已從理論層面逐步向實際操作層面轉化。教師的教學理論、教學行為在實踐中也正悄悄地發生變化。但在可喜的同時,我區教研員深入城鄉小學的數學課堂,仍發現還有部分課堂沒有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傳統;教學設計封閉、過於機械和程式化;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承,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實效性不強的問題。為了徹底扭轉這樣的狀況,達到《數學課程標准》提出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的目標,我區教研室小學數學以創新精神為指導,設計了以教材目標、教學活動、教學方法、教學氛圍、教學過程為體系,以「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領域為內容的《構建和諧數學課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課題研究。該課題的提出和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此項實驗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抓住了我區小學數學發展的根本問題,只有和諧的數學課堂,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2、課題意義

(1)有利於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

(2)有利於教師深挖教材,實現開放式教學。

(3)有利於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滿足學生的情感體驗。

(4)有利於加強小組合作的實效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小主人。

(5)有利於師生的共同發展。

二、研究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構建和諧數學課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研究中,我們學習了全國相關研究成功的著述,系統整理了「七五」以來我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為該課題實驗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我們結合自身的力量和特點,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開展實驗,全心全意為全區師生的和諧發展服務。

2、系統性原則

和諧數學課堂,是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方法、教學氣氛、教學過程的有機整合,是不可分割的一個系統。我們始終堅持系統性原則,對「構建和諧數學課堂」各要素進行總體認識,對「系統」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關系整體分析,確保達到更全面地分析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目的,實現教育教學工作的整體優化。

3、優化性原則

構建和諧數學課堂教學體系實驗研究,就是要實現全區小學數學工作的整體優化。科學的教育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培養一支教科研自主發展的中心組教師隊伍是當務之急。培養全區小學生有良好的數感和創新能力,是實現全區小學數學工作整體優化的關鍵。

4、協調性原則

構建和諧數學課堂體系實驗研究是動態的、立體的、多維的。這項工作涉及到科研人員、教育行政、教研人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工作的基本策略是在協調中達到綜合平衡,以科研人員、教研人員為先導,指導教師積極研究課堂教學藝術,所有教師互相配合,互相調節,以確保和諧數學課堂教學體系在研究中相對平衡,時空、人員配置更合理。

三、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構建和諧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創生科學的教育教學技藝。

——教學目標多項化,認知、情感、能力三維目標和諧共進。

——教學活動主體化,讓學生充分活動,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

——教學方法靈活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化。

——教學氣氛民主化,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氛圍。

——教學形式多樣化,加強「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教學過程動態化,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求異思維。

2、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全區小學的數學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全體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體現,各類學生的情感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得到真正發展;一批痴心於小學數學教學的名師、特級教師涌現出來,章貢區小學數學教改力度進入全省前列。

(二)研究內容:

1、數與代數構建和諧課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研究

2、空間與圖形構建和諧課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研究

3、統計與概率構建和諧課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研究

4、實踐活動構建和諧課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研究

四、研究過程:

(一)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結合個案研究,採用錄像技術、案例分析、經驗總結、學生訪談的手段記錄課題實施情況,通過階段小結和評價對研究的整個過程進行調控。

(二)實施情況

1、准備階段:(2006年8月-2006年9月)

(1)調查摸底,提出課題。

(2)申報課題,批准立項。

(3)成立課題實驗組織機構。

(4)制定實驗研究方案。

(5)培訓相關教師,組織加強理論學習。

2、研究實施:(2006年10月-2007年6月)

(1)討論修訂方案,明確本實驗目的、意義、內容方法及操作步驟。

(2)每學期初學習鑽研、制定計劃、探討全學期實驗目標及重點方法。

(3)以學習、討論、個人嘗試、研討課、互相交流為主要形式,邊學邊實驗邊研究。

3、總結階段:(2007年7月-2007年9月)

(1)問卷調查,反饋信息,收集資料。

(2)資料整理,分類歸檔。

(3)寫出實驗研究報告,總結、撰寫論文。

(4)接受評估驗收。

五、研究成果

(一)構建和諧數學課堂的策略

1、在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中走進和諧。和諧社會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是保證社會機體均衡發展的基礎。那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關系如何,便是構成了課堂這個「小社會」能否和諧,學生能否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的主體。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數學課堂教學的基礎。因此,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教師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關系是平等合作關系,沒有任何歧視、批評。教師要把微笑、鼓勵的掌聲、帶進課堂,教師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貫徹於教學中,允許學生自由發言、自由討論,提高學生的協作、交流、探究等多種能力。

2、依託教材走近和諧。在課改教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情感因素。從一組數據,一幅美麗的圖畫等,都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依託教材從事教學活動的同時,對教材進行「深度加工」——積極選擇,有效重組及完善整合。如在進行空間圖形領域「長方體的認識」教學研究中,設計以下教學環節:l、師生談話。出示粉筆盒、紅磚等物體,學生指出他們是什麼形體。2、師生問答。學生舉出一些屬於長方體物體的例子。3、師生共同操作演示。教師和學生用刀削蘿卜,認識面、棱、頂點。4、小組討論。長方體的特徵。在以上教學過程中,對於教學內容的呈現採取了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現、直觀演示、實驗操作、觸摸感受、媒體展示等,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使用教材,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數學、用數學。

3、在預設生成中走進和諧。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如今的課堂正呈現出「剛性向彈性轉變」的趨勢,更關注過程的體驗,關注過程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在「動」的過程中涌現新思想、新創意。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現象產生。面對這些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如何及時捕捉,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這不僅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前對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徹底研究,預設其中的教學價值,對教育對象的認知起點,學習狀況進行提前預設更需要教師一雙敏銳的眼睛,並隨時進行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應大膽放手讓所有學生去探索,相信他們。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開放廣闊的探索空間,仔細體會各種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方法,必要時給予評判、點撥,決不可做過多的限制或超前點撥,更不要對其發現作任何預置的「圈套」,以學生的自主發現、探究為主,激發全班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這樣,達到了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注重了教學過程的全方位和諧。

4、在環境與氣氛的渲染中走進和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助推器。數學學科由於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學生往往感覺到乏味、單調、枯燥,遠不如語文等學科富有情感的學科那麼有吸引力。所以,教師要針對數學學科和小學生好奇、好問的特點,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富有挑戰性的氛圍,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建立和諧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1、交往互動型課堂。

(1)平等對話。化解師生間、生生間森嚴的壁壘。一方面做到師生平等。在交往互動中承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應有的權利,給予學生主動發言、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做到生生平等。老師不能在課堂教學中使一部分學生成為交往互動的「貴族」,另一部分學生淪落為交往互動的「奴隸」。要實現師生平等,老師就應該學會「屈尊」、「傾聽」;要實現生生平等,教師就要學會調控自己,消除自己對學生的偏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平等對待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相互尊重。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尊重學生真實的內心體驗和情感。教師要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要重視學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認知關繫上,教師不能以成人的認知方式去要求學生,不能忽視學生自己的認知方式;在情感受關繫上,教師不能忽視了學生作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體驗以及他們的情感需要;在社會關繫上,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識的傳授者,應該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二是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尊重學生的行為選擇。三要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

(3)彼此評判。相互評判不是抵毀,而是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觀念等,也是為了使自己獲得他人的思想,與他人達成共識,從而發展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同桌交流、小組內交流、班上交流等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思維、發表自己的不同評判意見的機會。

2、自主學習型課堂。

(1)出示學習目標。學生自主學習之前出示學習目標,可以使學生目的明確,克服學習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出示自學思考題。小學生由於受知識經驗與思維水平的限制,學習不容易抓著重點,有了自學思考題,一是能使學習有重點;二是有任務驅動;三是能讓學生體驗成功。

(3)學生自學後交流學習成果和問題。一是交流學懂、學會了什麼,並能用舉例、論證、操作等方式說明自己的觀點;二是交流哪些還沒有學懂或不會;三是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

(4)解決問題。簡單問題學生解決,較難問題學生討論解決,復雜問題師生共同解決,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問題、費時問題、「怪」問題彈性解決。

(5)教師講解。一、二年級教師的講解不能超過20分鍾(一年級上期除外),三、四年級教師的講解不能超過15分鍾,五、六年級教師的講解不能超過12分鍾。教師主要對學生的自學素材進行綜合分析,進行規律與方法的講解,重點知識的強調等。

(6)當堂訓練。學生的練習是做到「活練」,學生通過解答教師設計的練習和書上的練習,由知道規律和方法到能用規律和方法解決問題,不只是鞏固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靈活運用規律和方法。

3、合作學習型課堂。

(1)合作學習小組要貫穿於學習始終。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建立合作學習小組,作出明確的分工。這里的合作學習小組不只是課堂上合作學習時的小組,還是平時學習時的小組,是貫穿於整個學習期間的小組。

(2)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積極靠攏。指的是學生們要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要使學生堅信他們「榮辱與共」,他們之間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關系。為確保學生們相信他們是「榮辱與共「的關系,彼此關心學得如何,教師必須給學生設定一個清晰的小組共同目標,實行小組集體性獎勵。

(3)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進行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助。是指學生們相互鼓勵和支持,彼此為取得良好成績、完成任務、得到結論等而付出努力。教師應當最大程度地提供機會使學生互幫互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勵,並對彼此為學會而付出的努力給予贊揚。

(4)落實個體責任。是指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並掌握所分配的任務。要落實個體責任,就必須評估每個學生的作業,並把結果返回小組和個人,小組成員必須知道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誰最需要幫助、支持和鼓勵,對作業中有錯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的,小組要指派專人進行幫助和督促,保證全組都達到教師的要求。

(5)要督促合作學習小組進行小組自評。也稱為小組自加工或小組反省。合作小組必須定期評價共同活動的情況,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有效的小組活動受制於小組是否經常反省其運作情況。小組自評可以描述為小組成員對小組在某一活動時期內,哪些組員的活動有益和無益,哪些活動可以繼續或需要改進的一種省思。

4、探究學習型課堂。

(1)提出問題。提出探究的問題。問題要提在教學重點處、難點處、關鍵處;問題的難易要適度,既要有挑戰性,又要使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解決問題所花的時間要適當,太費時的問題沒必要在課堂上探究。

(2)形成猜測。

(3)進行探究。

(4)匯報探究結果。

(5)多方求證,形成共識。

六、問題與思考

認知、情感、能力教學三維目標的落實,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性的最大發揮,小組合作時效性的確保都受到課堂教學40分鍾的時間限制。如何在短暫的課堂教學雙邊活動中,實現目標與過程,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的和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是有待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望採納,謝謝

㈡ 如何設計有效的一年級數學課堂練習課題研究反思

作業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必需程序,是他們學習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是他們發展專思維、提高能力的重屬要渠道,也是師生交流信息的一個窗口。但是,目前很多教師雖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卻對如何利用課堂作業培養學生的能力關注不夠。對小學數學課堂作業的設計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作業形式單一、枯燥,作業對象全班化,作業內容統一化,導致「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
2.應試教育下的題海戰術。求量不求質,作業容量大,思維度小。
3.布置作業隨意性強,不能很好地考慮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使得必須的訓練得不到落實,本應循序漸進的訓練變得無序。

㈢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研究論文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就明確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的確我們的學生正是藉助於我們安排的各種練習題的刺激,積極進行思維活動,進而完成其學習任務的,它對學生能否真正理解課堂內容起關鍵作用。練習的目的,就是獲取知識。設計好練習,也就成為數學教學的重點所在。要使課堂練習真正起作用,教師針對本班學生情況的、特有的、有效的練習需要我們精力地設計。做到適度、高效,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能力,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練起來才會更省時更有成效。 在平常的教學中,有好多的老師在學生獲取知識的認識上有誤區,第一認為投入與產出是成正比的。如學生哪個字寫錯了,就罰他抄十遍。在聽一次公開課中,有位老師布置的作業(1)、4小時行8千米,1小時行多少千米?(2)、6小時行3千米,1小時行了多少千米?第一題學生很快就做出 8÷4 =2的正確答案;第二題學生一看與第一題一樣的,沒多想就說是6÷3=2的錯誤答案。第二是認為要形成技能,越多越好。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人形成技能,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個衰退點。如六年級的復習考試,考多了,他不投入,相反是越考越差。我們試想一下:一節新授課下來,給學生布置同類型10道練習題做,如果學生會做,做這么多隻是機械的重復,為什麼要做這么多呢?如果連一題都不會做,讓他做更多的題又有何意義?數學課應該是重「質」而不是「量」!為什麼有的學生不需要課下做很多的習題,照樣會做,而有的學生每天徜徉在題海中,卻沒有什麼提高?原因就是「質」和「量」區別。所以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生的練習是非常重要,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認識。一、練習要重算理。 如在教兩位數除以一位數42÷3時,師可以利用畫小棒給學生講明算理,先一人一捆(10根),然後拆開一捆再進行分配。學生在明白天算理後,再引入豎式除法,學生就能輕松接受。二、練習要突出重點。 數學教學是分單元進行的,每一單元可劃分為幾個「知識塊」,同一「知識塊」的幾個教學課時又有不同的側重點或叫「知識點」。課堂練習就是要圍繞每堂課的教學重點進行設計。例如,教學「兩位數的除法筆算」前兩課時,重點、難點是試商。新課前的練習應為學習試商方法作知識鋪墊,可這樣設計:1、括弧里最大能填幾:24×()<89; 2、估算:7 9×8=□、490×3=□。 講授中的練習要為理解試商方法服務。 三、練習要有層次。 每堂課的練習設計要根據知識的結構特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例如,百分數的認識的教學,可設計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基本練習:7 3 =( )% 、 80%=( )填小數。
綜合練習:從小到大43 、0.745 、 7.5% 創新練習:
(5 4 -45%)×(40%-4%)

通過上述幾個層次的練習,學生在簡單運用、綜合運用、擴展創新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同時也照顧到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都有收益。 四、練習要有創新。 多途徑、多角度地訓練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是提高學生個體素質的需要,是課堂練習設計的重要依據。要達到這一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設置創新的情境。 1、設計聯想題,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教師可從引導學生進行橫向、縱向和逆向聯想等方面設計練習題。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學生聯想到:(1)a與b的比是5∶6(橫向);(2)b與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 1/5倍(橫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縱向);(5)b比a多它的1/5(縱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與b相等(縱向);(7)b減少它的1/6與a相等(縱向)。 2、設計多解題,訓練學生思維的變通性。例如,學習分數應用題後,教師可出示應用題:「一根長64米的鐵絲,剪去總長的5/8做了20個周長相等的方框架,餘下的還可以做同樣的方框架多少個?」並要求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求解: (1)用分數應用題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 ÷(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 (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設還可以做x個方框架,得5/8∶20 =(1-5/8)∶x。 (3)用工程問題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3、設計多變題(或多問題),訓練學生思維的多向性。「一題多問」和「一題多變」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和分析問題、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創造思維能力。例如, (1)、公雞有120
只,母雞的只數是公雞的3 1 ,母雞有多少只? (2)、公雞有120
只,是母雞只數的31 ,母雞有多少只? (3)、公雞有120
只,母雞比公雞多31 ,母雞有多少只? (4)、公雞有120
只,比母雞多3 1 ,母雞有多少只? (5)、公雞有120
只,母雞比公雞少31 ,母雞有多少只? (6)、公雞有120
只,比母雞少3 1 ,母雞有多少只? (7)、公雞有120
只,母雞比公雞多31 ,公雞比母雞少幾分之幾? (8)、公雞有120
只,公雞比母雞少3 1 ,母雞比公雞多幾分之幾?

4.設計開放式習題,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如在下面式中的()內填上適當的數,要求連續進位:235×( )。學生通過觀察、嘗試,最後得到只要看數字2,能進位就可以連續進位了。

㈣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探究論文有哪些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些現象:
(1)教與學中的矛盾比較突出,一方面數學很有用,另一方面學了數學不會用;
(2)教師無視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用拉平取齊的方法要求兩頭學生向中等生看齊,致使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而原地踏步,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吃不了」而苦惱厭學;
(3)學生學習處於被動狀態且負擔過重,主體意識和參與能力不強,獨創精神和負責態度欠缺,以致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富有創造力的數學優秀學生難以脫穎而出。
我們的教學理念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我們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新課的設計,對課堂練習重視的不夠,而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上一般對新課的基礎知識掌握得很好,能否靈活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就不能預測了,針對這個問題對練習的研究尤為重要。
二、過程設計
我校為了推進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參加了白雲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分層指導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的子課題《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在學校課題啟動後,我們根據低中高年級成立了課題小組,認真學習了區學校的總課題方案,對照新的課程理念,經過全面的課堂教學分析,反復了思考,最後確立了《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研究》子課題。為了順利有效地開展研究,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並進行了具體分工。課題組成員通力合作,積極搜集資料,查找理論依據。由董國洪校長擬稿,制定了課題方案,經過課題組成員討論,完成了開題報告。在這近一年的時間里,我組教師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學習。學習了課改《綱要》、《數學新課程標准》、及有關書籍和文章;與當前課改緊密聯系的優秀課例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認識水平。觀看了特級教師吳正憲《統計中的平均數》等課例的錄象,學習先進經驗,為我所用。做到定計劃、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讓課題組成員深刻理解了《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題組設計的有效性研究》課題中研究項目的主要內容和意義,進一步增強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組內定期開展科研活動,為了保證開展課題研討課的質量,我們規定每次的教研活動都要做到「四個要」:一要集體備課,二要全員聽課,三要說課反思,四要重視評課。每節研討課都採用個人構思——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形成教案的備課方式。充分挖掘資源,深入研究文本,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學習內容的組合,使課堂教學更有效。通過課後反思,總結一節課的得與失,為改進今後的課堂教學設計。努力上好展示課,力求做到提高課堂實效性為目標,探索一種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促進不同層次學生都有發展的課堂練習教學模式。
三、研究成果
一年來,經過組內成員的理論學習與實踐,通過課題研究,我們進一步提高了認識。
(一)理論成果:
1、設計時首先是以教學大綱為准則,深入領會大綱的精神。其次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我們要求參與課堂練習設計的教師要把握大綱的尺度,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研究、設計練習內容。規定練習設計的內容要緊扣教學要求,目的明確,要有針對性。練習的數量適當,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有坡度、難易結合,要有一定數量的基本練習和稍有變化的練習,也要有一些綜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練習題,但不能過於繁難。盡量設計出符合素質教育、具有實用價值的練習,使學生德、智、體全面得到發展。
2、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對課堂練習設計的研究是使學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練習促進新知識的掌握。我們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開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設計課堂練習,使課堂練習豐富起來,活起來,開放起來,生活起來,生動有趣起來教師要結合教學設計貼近生活,富於思考靈活多樣化的練習。
3、練習是一種數學活動,要體現「做」數學。練習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不要培養做題的「機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練習設計要符合不同學生的水平,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4、 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教育行為的轉變。
(1)樹立起現代數學教學觀。
(2)改變了傳統的練習方式。
(3)、改變了傳統的學生觀。
5、 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
(1)我們從教學中的「練習的有效性」問題出發,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尋找提高練習有效的途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和交流、不斷改善教學行為。提升了老師們的教學意識和教學水平。
(2)本課題開展研究以來,課題組教師的科研素質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對問題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課題成員先後寫了反思,論文。
2.實驗成果
課堂教學練習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
(1)練習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課堂練習生活化,使學生把數學知識成功地實踐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設計課堂練習。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開放性的素材,練習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要使學生感興趣,要能直接反映學生的日常生活。
教師根據學生喜新、好奇、好強、好勝等特點,設計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練習,在注重實效的同時,對練習的層次、方式科學安排,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發展數學興趣。設計練習時要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特點,從新的練習形式、新的題型、新的要求出發,避免陳舊、呆板、單調重復的練習模式,保持練習的形式新穎,生動有趣。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設計改錯題;讓學生當醫生,設計判斷題;讓學生當法官,設計操作實驗題,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參與練習。也可以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練習,如運用猜謎語、講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各類小競賽等。這種游戲性、趣味性、競賽性的練習,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做練習的興趣,又能取得滿意的練習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練習,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如:在二年級《分米和厘米的認識》練習設計是以日記形式,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先讓學生利用知識獨立思考,日記的問題使他們笑得前仰後合。爾後交流發現的問題,並改正過來。
2.練習的多樣化
比如在計算上我們反對過度的練習,但熟能生巧,計算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適度的練習,任何知識都需要在用的過程中逐漸被接受和內化。我們可以在練習形式多樣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練習的操作性,做到教、學、做合一;在練習多樣化上下功夫,增強練習的游戲性、挑戰性和趣味性,寓學於樂。讓多樣化的練習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變以前的「要我練」為現在的「我喜歡練」,把練習過程變成小競賽,挑戰同學,挑戰自己;把練習變成技巧的探索,我發現,我總結,我成功;把練習變成是小游戲,我游戲,我快樂,我喜歡。這樣通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自主性,來鞏固計算技能,學生的計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練習的多樣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設計
(一).按照學習過程來設計練習。
1.准備性練習。
為了縮短新舊知識之間的距離,促進知識的遷移,在學習新知識前,應根據新學知識所必要的基礎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新課前的准備性練習。在學習「能被3整除數的特徵」時,為了排除學生根據個位上的特徵來判斷一個數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擾,在學習前設計如下練習。下列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學生看到,個位上是3、6、9的數不一定能被3整除,個位上不是3、6、9的數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從而為學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做好准備。學習前的良好准備,把學生引入最佳的認知狀態,再稍加點撥、誘發,便會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練習。
為了促使新知識與學生認識結構中已有前觀念,建立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系。在學習新知識時,應根據知識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學習新知識的形成練習。如:學習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根據知識的邏輯結構,應幫助學生認識面積、面積單位和長方形的面積;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應用具體感知,經概括表象,到規則抽象。
下面的練習設計可看到學生的知識是怎樣在有意義的學習材料的操作和練習過程形成的。
(1)具體感知(學生動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面積。
②用12個(或8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擺成一個長方形,說出它的長、寬和面積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個長方形長里正好擺5個1平方厘米,寬里正好擺3個1平方厘米,這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各是多少?
②再現在現平面圖形要求學生說出下圖的面積各是多少?(每個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規則抽象。
在上述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測量,說出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並說出測量的方法,從而抽象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3.鞏固性練習。
為了及時有效的鞏固所學新知識,應根據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設計有針對性的單項練習。
例如,學習小數乘法時,可以針對其重難點設計下面題目。
(1) 說出下列各算式來有幾位小數?
4×0.3( ) 6.5×0.03( ) 43.3×4.l( )
(2)在下面算式的積里點上小數點。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 l.21×26=( ) 0.121×2.6=( ) 12.1×2.6=( )
在局部的專項練習或獨立的模仿練習基礎上,再根據新知識的特點適當進行一些變式練習和對比練習。
(二)、按學習內容設計練習
學習內容的類型不同,練習設計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學習的練習應著眼於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質屬性;法則學習的練習應著眼於理解法則、掌握操作的過程;應用題的練習應著眼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比如:應用題一方面要有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正確性。例如:在學習「玩具廠計劃生產1000件玩具,已經生產了4天,每天生產210件,還要生產多少件才能完成計劃?」這道應用題時,除了模仿練習外,還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自行車廠要裝配6OO輛自行車,已經裝配了9天,平均每天裝配72輛,自行車廠完成裝配情況如何?使學生懂得要判斷裝配情況如何,就要用實際的裝配產量與計劃裝配的產量進行比較。實際產量-計劃產量=超過產量,計劃產量-實際產量=還要生產的數量。從而使學生掌握解題的正確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題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維定勢。如為糾正學生在解答應用題中「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的傾向。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小華有9張郵票,比小強多3張,小強有多少張郵票?小華有9張郵票,比小強少3張,小強有多少張郵票?從而使學生懂得審題的重要性,改變學生育目機械模仿的不良習慣。
(三)、按學習的反饋設計練習
新授課要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有效地調控,以提高學習的效率。
l.對比練習
對表面相似的內容,學生學習時,容易彼此混淆,如帶分數的加減法和帶分數的乘法;求一倍數與求幾倍數的應用題等,要通過題目對比練習,培養分化的能力。
2.判斷練習
對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心理因素所產生的錯誤,可以通過辯錯、改錯的練習,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例如:學習平均數問題後,設計這樣的選擇題:某工人一、二月份生產零件350個,三月份生產210個零件,四月份生產220個零件。平均每月生產多少個零件?
(1)(350-210+220)÷3
(2)(350×2+210+220)÷4
(3)(350+210+220)÷4
從辨錯、改錯中,使學生懂得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以上我們按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和學習反饋簡述了我們在新授課練習設計的一些做法,在實際的設中應是整體性的統一研究和考慮,以求最佳的效果。
3.練習的層次化
層次練習能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思維障礙,推動思維多層面逐步深入地發展,使知識和能力不斷升華.教師可根據知識結構的繁簡和理解程度的難易,把包含在知識和規律內的復雜和隱蔽的內涵,層層剝離,進行多層面的展開,逐級推進和激發,既使練習由表及裡,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體知識的本質和內在的規律,又可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4.練習的興趣化
興趣是一種對智力活動有重要影響的非智力因素。數學學習興趣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品質的有效途徑,是實現有效數學學習活動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體現。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是對所從事活動具有創造性態度的重要條件,興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傾向,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學生一旦有了數學興趣,就會積極地去實踐,這對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四.問題與思考
1、 在設計課堂練習時,難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題的難度,有時會設計的很難,有時學生會覺得很容易。
2 、還需要加強強理論方面的學習,用理論指導實踐。
3 、注意練習的有效性,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變被動為主動。
4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老師練習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應試教育的束縛,練習在內容和形式上難以突破,總是習慣按題型練習。

㈤ 淺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練習設計

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
一、練習設計有效性的意義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 、「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著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復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於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如何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復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力爭使課堂練習有效、高效,為促進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意義十分重大。
二、當前小學數學課堂練習低效的成因分析
1.盲目的多練。練習題的安排常常是重復單調,雜亂無章,不能使學生從練習的安排中領會到知識的結構、加深對基本概念法則的理解。更有甚者布置大量的練習是為了不讓學生有玩耍的時間。
2.過份的注重書面練習。現行教材以及各類練習冊主要是書面練習,而其它形式的練習,如:動手練習、動口練習、社會實踐等則很少,目的在於應付書面的考試。
3.重視封閉性的練習。課堂練習大多是條件明確,思路單一,結論確定的封閉性習題,缺少那些條件隱蔽,思路開放,靈活多變的習題。
4.重視「一刀切」的練習,不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對學習基礎、接受能力不同、興趣愛好各異的一個班的學生來說,布置同樣質與量的練習勢必造成有些人「吃不飽」,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狀況。練習對學生的學習不具備潛在意義。這樣的練習無法實現有意義學習,強而為之,只能是機械學習。
5.重視技能訓練,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練習最直接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所以練習停留在簡單模仿與重復上,忽視練習中的思維因素。而實質上,練習只是一種手段,培養能力與發展思維才是目的。
三、小學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幾點做法
1.有效的練習應做到全面性,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這就要求教學過程應當成為師生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生活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把師生的生活、經驗、智慧、理解、問題、困惑、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能夠真實地引入教學過程,教師才會充滿激情地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才會充滿智慧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才有可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積極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確保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提問和討論,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這要求練習要適度,做到全面性。
2.有效的練習應具有簡約性和發展性,設計練習要圍繞教學目標,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做到有的放矢進行編題,力求用較少的時間,精練的習題,獲得最佳的練習效果。
3.有效的練習應具有彈性,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行為方式、思維品質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現在學習需求和能力發展上也不盡一致。然而,傳統教育所實施的「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的教學進度和「同一標准」的教學評價卻無視學生個性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飽」、「吃不了」、「吃不好」的現象隨處可見。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為此,從課程目標到教材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
面對有差異的學生,我們應當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有差異的教學,進行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布置作業分層、教學評估分層。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比方說,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的鞏固練習。在設計之初我就要求學生按各自的能力完成各題的練習,中下學生只要完成相似於例題的兩個題目就可以,而其他的學生還要完成相遇問題的發展題。這樣教學設計,既可以滿足優生平時教學中的吃不飽,又可以讓中下學生的吃不下。讓全體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感,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能力的發展。這要求練習要有坡度。
4.有效的練習應具有激勵性,要注意練習題的設計,增加練習內容的新穎性。 這就是說,練習設計不僅內容要新,而且習題的類型或形式也要新。還要注意練習形式多樣化。學生鞏固知識 、形成某一技能,往往要對同一要求進行反復多次的練習,這種機械重復的練習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因此 ,設計練習時,對同一項知識或技能的訓練,應設計多形式的練習,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從題型上講,有填空、選擇、判斷、匹配等;從結構上講,有補條件、補問題、選條件等;從形式上又有聽算、筆算、視算、游戲等。設計練習時,這樣可以激勵學生進行練習的興趣。
總之,課堂練習做到精心設計。力求適度、高效,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能力,這樣學生的 素質就能夠得到提高。

㈥ 小學數學《怎樣設計課堂練習》課題申報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的相關研究》課題實驗報告
課堂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鞏固新舊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然而在數學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隨意練習,機械中多,搞題海戰術的現象,這極大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重了學生的學業務擔,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精心設計練習,提高課堂實效是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通過兩年多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實驗班與對照班相比,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本組研究成員的教學業務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課堂的提出
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現在基礎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縱觀目前的教育現狀,學生的全面發展尚未受到足夠的關注。由於過於強調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任務、學習方式,學生評價等方面的統一,而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生的學習漸漸失去了個性,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個性發展和創新潛能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教師本位、知識本位為主流,強調的是嚴明紀律,注重的是步調一至,要求統一。
因此,我課題組提出「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的研究」,這以課題,首次提出教師在新課之後具有獨特的作業練習設計,學生在課堂作業中體現個性化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二、課堂研究的理念依據
課堂練習就是在課堂中探究數學新知識以後老師設計的一系列具有獨特的作業,用於對新知識的鞏固、應用和提高,讓學生在課堂作業中體現個性化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堂作業,在時間中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課堂作業的基本結構,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都能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使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吃得飽,中等學生學得好,學困生對學習也不產生厭惡的情緒。
知識不僅是通過老師傳授得到,也可以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學習獲取知識,還可以是在其他人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甚至可以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取。強調學習的情景,合作交流和意義建構。
三、課題研究目標
總體目標:
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課堂作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求知慾,鼓勵學生學習的表現欲,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創新,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能主動探索尋找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策略。
具體目標:
1、探索「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的研究」教書模式。
2、學生方面的目標
(1)、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深厚興趣,提高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獨立探索與合作精神,學會通過同伴之間的積極的相互影響來提高學習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人際之間的交往能力。
(2)、充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3、教師方面的目標
(1)、鍛煉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能力、組織調控能力等,提高教學藝術和教學科研能力。
(2)、教師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沖出以「知識為本」舊觀念的束縛,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增強師生的開放性,為學生創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

四、課題研究內容
通過研究,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個性化課堂練習中發展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終身學習;同是,為教師提供指導促進學生的學業成長與個性發展方法。圍繞這一目標,我們將開展下列研究:
1、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中,創設練習情景的策略研究。練習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實際,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練習情景,展現一定的練習任務;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應道學生置身於研究新事物的氣氛中,並且在練習過程中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應用數學知識。
2、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中,強化練習應用的策略研究。通過具有層次性、應用性、發展性、創造性。。。。。。。的內涵豐富的練習,有效地促進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並做到對知識的合理重組或建構:有效地發展學生「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各方面的數學素養,獲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3、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中,開展合理評價的策略研究。教學評價是一種價值性的判斷;客觀、合理的學習評價,能激勵學生不斷進取、直至成功。我們在研究中著重從「課堂評價「與」作業批改「兩各維度,「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4、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中,調試學生情緒的策略研究。「學習本身就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羅傑斯)。通過有張有弛、張弛結合的教學,激發和維持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飽滿的學習情緒,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
5、在對以上所述內容進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初步建構「在課堂練習個性化研究:教學課堂模式,為進一步在小學數學教學各個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奠定基礎。
五、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同時結合資料收集法、自然觀察法、實驗展示法等。具體做法如下: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內容的特點、課標的相應要求,考慮通過練習需要發展學生哪一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從而設計具有個性的練習。
1、圍繞重點、難點,設計達標性目標。這種練習以學生及時理解鞏固新知、初步形成數學技能為標志。
2、根據課堂教學產生的問題,設計解惑性練習。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做有心人,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生成一些練習,以供學生辨析問題和解決疑惑。
3、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設計層次性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層次性練習,既鞏固新知識,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又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4、掃除數學認知的障礙,設計對比性練習。通過對比性練習又利於學生辨別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以舊帶新,深化知識,合理建構。
5、針對學生之間的差別,設計差異性練習。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在課堂實現個別化教學,但設計又差異的練習,可以促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6、准備後續知識的學習,設計擴展性練習。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從數學學習體系來考慮學生的發展,充分挖掘所學知識與後繼聯系,又意識進行參透,促進學生認識結構的成功建構。
7、聯系現實生活的實際,設計應用性練習。在數學練習中需要設計應用性、情境性練習,讓學生在其中感知生活中數學,發展數學應用性能力。走出封閉狹窄的課堂,增進學校與社會、與家庭的聯系,拓展學生進行數學練習的空間。
8、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綜合性練習。設計專門地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通過一堂課或幾堂課的形式展開,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能力。
9、促進探究能力的發展,設計開放性學習。教學要設計富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練習,使學生有機會運用一系列思考策略進行活動,實踐相關知識技能,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學習的態度,發展探究的能力。
本課題研究對象是一年級——六年級部分班級學生,年齡是7歲——13歲之間。
六、過程研究
研究周期為一年半(2008年5月——2010年1)

第一步:研究啟動(2008年4月——2008年5月)
統一思想明確目的性,主要讓課題組長成員在思想上統一起來,目的更加明確,為課題研究作好充分准備。
1、 制定研究計劃;
2、 廣泛收集有關課題的相關研究;
3、 根據分工初步設計課堂與學的策略;
4、 設計實施觀察法、調查法等所需表格及問題。
第二步:實施階段(2008年9月——2009年11月)
根據預計目標分工實施計劃,取得相關資料:
1、課堂組成員上研究課,運用自然觀察,跟蹤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取得相關資料;
2、運用問卷調查法,觀注運用「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的研究
中學生的體驗和老師的評價;
3、運用「課堂測驗法」對課堂學習效果作出客觀評價;所謂「課堂測量法」就是教師在上新課後做練習,觀察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練習中獲得瓣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即就是自然觀察法,不過此處僅僅是在課堂中。
4、課題組成員聚在一起探討,調整和修改研討策。
第三步,總結階段(2009年11月——2010年月日月)
工資各種課題成員整理資料,課題組長撰寫研究報告。
第四步:深入推廣

課題結題後,根據課題研究的成果和問題,推廣到其它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讓每位教師通過實踐,把成果發揚,把存在的問題繼續研究。
研究分工:
組長:
組員:
七、課程研究結果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有效課堂作業設計課題的背景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