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落實課堂五個環節
觀察點:1、教學環節與目標的關聯性。(教學各環節落實是否緊扣目標?)2、教學環節目標落實行為。(教學各環節是怎樣圍繞目標展開的?)3、教學環節目標落實效果。(學生學得怎樣?)
2. 如何銜接小學語文課的個個環節
上好一節語文課,教師備課是根本,教學過程的設計是關鍵。整個教學過程是不是銜接有序,是不是張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餘,自然重點體現在每個環節的設計上。環節的設計離不開形式、手段和方法。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在設計上過於求新、求亮而忽略了求實。於是在課堂教學中就出現了教學環節隨意、目的性不強;教學方法貧乏,偏重手段;教學形式浮華,作用甚微的問題。
案例:某教師在新授拼音d t n l 時第一個環節安排了復習,其設計是在黑板上貼了一棵大大的蘋果樹,上面貼著學過的六個單韻母和b p m f 四個聲母。教師讓學生把蘋果樹上的拼音放到樹下標有聲母和韻母的兩個籃子中。孩子們看到這棵漂亮的大蘋果樹自然喜歡,比較興奮,然後教師指了幾個舉手最積極的同學完成了任務。
分析:此教師能針對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徵,以游戲活動的形式進行教學設計這一意識是值得肯定的。在低年級的拼音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復習也是正確的。但拼音教學的任務,復習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拼音是工具,學習它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藉助此工具進行識字、閱讀幫助他們學習普通話。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拼音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讓孩子掌握正確的發音,可是案例1中只讓學生看一看,放一放又怎能知道其發音是否准確呢。再有,復習檢查環節的設計目的一是讓學生對舊知進行回顧,對自己有個認識,查漏補缺,以便更好的學習新知,二是教師可以通過此環節對本班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有所了解,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那麼我們再看案例1,教師只讓幾名學生而且是舉手的幾名進行操作,涉及到的面太小,舉手的孩子大多都是已經掌握了的,那些不舉手的是何種情況呢,教師不得知,故不能全面了解學生。
從上可知,小學語文課的各個環節既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預設,更要求教師能在課中隨機應變。如此,語文課才能異彩紛呈。
3. 如何搞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搞好小學語文課堂
現在的語文課堂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拿閱讀教學來說,一個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於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統都要撿,「眉毛鬍子一把抓」來個一網打盡。一個是教學過程太繁,太復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另一個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勢必削弱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語文的魅力,導致語文應用能力不強,同時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鍾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上完一節課後,我們每個人都要習慣問問自己「我教給了學生什麼?」,問問學生「你們學會了什麼?」其實,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新的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什麼是務實高效?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可以說,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認為:
一、「潛心會文本」——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麼是「文本」呢?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在現代化技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製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書看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教師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沒有華麗,只有朴實;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彷彿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本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與文本對話,才能重拾文本的美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用心解讀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確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
(二)、用心解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系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麼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並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三)、用心解讀文本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從網上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我學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課文。從《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讀到了《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告別圓明園》、《透過圓明園的硝煙》等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愛之鏈》等文本段落使學生對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有了更深的情感體會。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教師責無旁貸。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二、「精心巧設計」—— 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關鍵。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
讓我來分析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秋天的懷念》一課。整個課堂設計就由兩大部分組成:讀出韻味,讀出思考;圍繞主題「好好兒活」構建課堂。三個層次層層推進:感受「咱倆」的「好好兒活」,體會「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而整個教材的處理,又置於作者史鐵生的一組作品之中,教學環節可謂是環環緊扣,條理清晰,新穎簡潔,設計巧妙。
又如我在銀川聽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上的《荷花》一課,整堂課以「美」為主線,設計了三個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發現美 2、在品詞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會美。課堂設計緊扣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從表象的美到意會的韻,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引導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發現、感悟、意會美,最後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造美。整節課一氣呵成,重點突出,在看似簡潔的教學環節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簡簡單單教語文,其中一點要做到教學環節要簡化,而環節的簡化,最重要的體現在對學習內容的精選,對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整合的處理上。」縱觀許多特級教師的優秀課例,他們無一不是遵循這樣的原則,根據文本,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實現了老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教學境界。
三、「靈活用方法」——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保障
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務實高效的課堂?我們說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由此看來,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
(一)、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認為,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於知識的生成。因此老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鬆的心態投入學習中。然後再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把學生逐步引入課文深處,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進入深層次的學習之中。讓他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探索知識,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中來,為實現高效課堂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 將小組學習落實到位。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現今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教師所喜用。小組學習中的討論不是為了活躍氣氛,而是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真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設計怎樣的問題成了合作學習的關鍵所在。我們認為討論的問題必須是高質量有探究價值的。那麼應如何設計問題呢?我們可以這樣操作:如:請同學在課堂上就某些問題進行一一討論,首先要求同桌之間相互進行講解,直至剩下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後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第二輪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師一起討論,這樣在課堂上建立起一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維模式。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知識無疑比通過老師講解獲得的印象更為深刻!從而為高效課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
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高效的課堂必然是思考的課堂。思考是高效課堂的催化劑,是高效學習的助跑器。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所以,語文教師在處理課堂提問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 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3、設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學生答問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不善於變通引導,而是仍舊反復問,讓學生再答,直追到與自己的標准答案一致為止。這種鍥而不舍一再追問的做法,也是主觀主義與形式主義在作怪。
4、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四)、課堂練習鞏固拓展。
每節課結束,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拓展作用的練習非常必要。好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無意之間進行了知識的強化和鞏固,而且一些拓展題更使學生增加了課外知識的積累,使所學的課內知識更豐富、充實。另外,設計合理巧妙的練習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培養學習的興趣和科學精神,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練習是高效課堂的保證。
(五)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爭創個性化的教風
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
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而有的教師感情充沛,善於以情感人;有的教師思維敏捷,注重設疑問難;有的教師嗓音清脆,通過誦讀課文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有的教師表達言簡意賅,從不經意處入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六)、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總之,高效課堂是語文課堂發展的必然,他體現了以人為本,更明確的說是尊重了學生的自主。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能夠心甘情願的學習,能夠帶著興趣去學習。在歡樂和諧中提高效率。從而獲得最優的學習效果。
4.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語文教學重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體落實好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首先要准確把握其在三維目標體系中的地位,把握其與知識目標、過程目標、方法目標、態度目標等的關系或聯系.其實,語文教學的所有目標都是以「知識目標」為基礎或依託的.也就是說,三維目標中的其他目標都必須以「知識目標」為根基,都是建立在「知識目標」的基礎之上.三維目標中的其他目標,如果離開了「知識目標」,都將成為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病之吟.語文的能力目標主要有「聽」、「說」、「讀」、「寫」、「書」、「思」等.這些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具體的語文知識內容,都必須在具體的語文知識,即「字」、「詞」、「句」、「段」、「篇」、「點」、「語」、「修」、「邏」、「文」的環境和反復訓練過程中才能得到實現.換句話說就是,能力目標是在知識目標的環境中,在反復訓練落實知識目標的過程中實現的.語文的情感目標其實就是人的全部情感,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怨」等,無一不是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就是要呵護、引導、激發學生的各種自然、真實、健康的情感.豐富情感的培養也都離不開具體的語文知識內容,都必須在具體的語文知識,即「語言文字」的環境中,在與「語言文字」對話中感受作者的豐富情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的誘導和激發下,在模仿和學習生成情感和抒發、表達情感中才能得到實現.
其次,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明確每個教學內容中的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三維目標緊密地統一地整合在一起,各種目標都隱藏其中,要把它們分離開來並不容易.但如果教師不能把各種目標清晰地分離開來,就不可能針對目標來設計教學,部分教學目標就會被忽視或遺漏,教學的有效性就無法得到保證.
另外,要注意及時獲得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達標程度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及時實施補償.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的同時,還要特別留意學生的情緒、態度、熟練程度、答案正確率等,從中及時獲得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達標程度的反饋信息.對於未達標的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可以重置環節實施訓練;對於達標效果不理想的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可以增加時間或增置環節實施訓練;對於本節課無法及時調整教學、及時實施補償的可在下一節課或課外用少量時間(10分鍾以內)及時實施補償,確保在落實知識目標的同時,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也得到真正地落實.
5. 如何設計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環節
一、及時鋪墊引題,不急於接觸重點。
一開始上課,教師就要圍繞教學重點及時進行鋪墊引題,利用趣味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時間不易太長,約佔三分鍾。一般情況下,不要急於接觸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因為剛上課,學生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夠集中。這時,巧用趣味故事作鋪墊,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起來。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與新授內容「搭橋鋪路」。不要對學生課堂上的說話、做小動作,思想「走神」等用很長時間去批評、處理,這樣會耽誤教學時間,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及時教授新課,不急於得出結論。
引入課題後,要及時進行新課教學。但在這一教學環境中,不應急於得出結論。要展開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地求知。要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如果急於得出結論,容易形成「填鴨式」的教學。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
三、及時設問引導,不急於指名回答。
一節好課,要能夠根據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出有思考價值的提問,並在教學的關鍵處及時提出。一個問題提出後,只有幾個學生舉手時,不應急於指名回答,要啟發點撥,給大多數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舉手發言的機會。促使學生明確思維方向,善於動腦思考,正確回答問題。
四、 及時反饋信息,不急於獲得結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隨時注意學生的動態,情緒,通過討論交流,問題回答、課堂演練等及時獲取反饋信息,而不在於滿足學生做對題。要注意兼顧好中差三類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使反饋的信息准確全面,做到及時獲取,及時調節,使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知理得法,學到知識。
五、及時歸納總結,不急於「草率收兵」。
一節課的結尾,也是一個關鍵的環節。一個好的結尾,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因此,一節課進行到尾聲時,要留下幾分鍾時間,及時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既可以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以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切記不要「草率收兵」,不了了之。
6. 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關鍵的三個環節是什麼
我認為要教好小學語文課程,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問題,但課前預習、講課方法、作業設計這三個環節尤為重要。抓好這三個環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課前預習的效率課前預習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的課前預習有利於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加強講授的針對性,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改進教師的講課方法。課堂教學是師生信息雙向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摒棄枯燥乏味,平鋪直敘的做法,把陳述式教學變為問題式、啟發式、趣味式教學。即在抓住教材疑點、難點和重點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學生去提問、去思考、去琢磨。要鼓勵學生的質疑性和異想性,引導學生積極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要用富有感染力、能調動學生情趣的激情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作業設計要體現藝術性。教師在作業布置上要體現藝術性,做到少而精,避免多而繁。要在作業設計的靈活性、綜合性、階段性、趣味性和激發性上多研究、多思考。具體操作上不能老是叫學生讀幾遍和抄幾遍字、詞、句,而應根據各自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不能老是讓學生三番五次地抄做過的作業和課文,而應根據小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設計一些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慾望的作業,讓學生愛做作業,不把做作業看成是一種枯燥乏味的負擔。
7. 待傳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落實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依據不同的年段,在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幾方面也有所不同。語文教學有十個總目標,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特點,把教學目標貫穿其中。教學目標確定得是否合理,落實得是否到位是衡量一節課成敗的重要標准。那麼,應如何確定和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呢?
一、確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要求循序漸進。學生識字、寫字、詞語這些最基礎的知識需要日積月累,閱讀和寫作更需要一點一點地提高,這就需要教師既要有所教學年段的總目標,還要有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落實好教學目標。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1.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它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語文教學總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要緊密結合,同時要注意對學生不間斷地練習,注重他們的點滴進步。
(二)教師要制定好每個單元和課時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安排非常合理,教材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不同的內容構建單元,每個學期課本有八個單元。前五個單元都有不同的綜合學習內容,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和回顧拓展四個部分。教師要根據單元的這一設計安排好課堂活動,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單元目標成為課時目標的指導。課時目標要權衡所教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制定。單元和單元之間的知識聯系要突出出來,課時之間的承上啟下要做好,教師還要注意知識的適當擴展。
二、如何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衡量一堂好課的標准之一就是看課堂教學目標是不是完成了。如果沒有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那就算不上一堂好課。要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就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准確地掌握教學重點
在課文教學中能找到重點,注重教學的年級學生特點,根據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制定教學手段,採用自主、合作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在積累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理解課文,最終達到靈活運用學過知識的教學目的。
(二)突出教學重點,分散難點
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有限,如果教學難度太大或者過於集中,就會給學生造成學習語文的恐懼心理,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煩心理。語文教學的重點在語言的品味、積累和運用上。教師要仔細分析課文中的教學重點,根據教學重點設計好教學過程,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中設計有趣的教學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此提高教學目標的完成效果。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民主公平的師生關系,要能傾聽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引領者。教師還要注意搞好課堂評價,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和諧、寬容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達到落實教學目標的目的。教師還要做好講練結合,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要突出課堂重點,同時還要靈活,設計的練習題要從多個角度復習鞏固課堂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
總之,教師只有在授課之前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才會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安排教學活動,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抓住教師講的主要內容。教師在課堂上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和諧、互助、師生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才能真正落實教學目標。
8. 小學語文課改如何落實
我們飽嘗了其中的艱辛,特別是課改一線教師。一方面,課程改革實施給我們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機與能力;另一方面,課程改革也帶給我們課堂教學的變化,有變化才會有發展。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點。課堂改革應該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努力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變革,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下面幾點是我對課堂變化的看法。
一、小學語文課堂變民主了
例:下課鈴聲響了,可是學生的作業還沒完成。於是我問學生:「我們把作業交上來再下課好嗎?」孩子們互相看看,忽然有一位學生起來說:「老師,我們已經坐了一節課,累了。想出去呼吸呼吸!」我馬上說:「真乖!」結果孩子們如願以償,都出去玩了。如果是在過去老師肯定會說學生只想著玩,沒心學習,學生沒有把作業完成也不敢吱聲,還會被老師批評。現在我們的孩子敢說了,而且老師也同意了學生的要求,學生還敢對老師的講課發表自己的意見呢?有的學生讀了不少文章,但閱讀能力仍然沒提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小學語文教師的語文創新閱讀指導,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交給小學生語文探究性的閱讀和語文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語文閱讀方法,利用語文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手段。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的質量。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小學語文創新教法特點設計不同的小學語文問題,鼓勵小學生多角度閱讀小學語文和換位思考小學語文,迅速展開閱讀小學語文思維目標。
課改實踐中,我們的課堂出現了「民主、和諧」的氣氛,老師也從嚴厲堅硬的語言變優美悅耳了。現在老師對學生使用的都是鼓勵,表揚的語言,孩子們在發育過程中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鼓勵,得到老師的賞識,學習自然熱情高漲百倍,發現學生有點滴的亮點,老師馬上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個肯定,是可以喚起他們的自豪與自信心。
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民主、自由、寬松、愉悅的校園學習環境皆可造就一群聰明可愛歡快活潑的孩子,這也是我們每位教師所希望的,只有讓孩子們自由的成長,養成良好的思想習慣、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集中,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活而不亂,才能發揚個性,有自己的思維想像,有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小學語文課堂變活躍了
現在的課堂,老師不再迷信教導隊案教學不是讀教案,實施教案,而是根據學生實際和課堂情境,隨機教學,而是以學生為出發點,堅持什麼對學生是好的,怎樣教對學生有利就怎樣教。新課程的改革讓課堂教學「活」了起來。例如:我在上《畫風》一課時代氣息,先提問學生風有多少種?風又怎樣能畫家呢?在課堂,孩子們積極的舉手回答,態度熱情大方,語言清晰流利,待孩子們回答完後,我讓孩子們動手把風畫出來,孩子們生生互動表現得很好,老師也融入其中。
這堂課把語文教學與畫畫,說話結合起來,較好地體現了「活」字,體現了學科融合,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古往今來,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宰,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生提不起興趣,自然也就不參與活動,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沒有興趣參與,沒有興趣活動教學肯定是失敗的。因此,造成教學興趣索然,課堂沉悶。課改以生,我們努力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師只做為課堂的引導者,而學生完全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自主學習、互相學習、合作交流,參與的學習興趣非常好。
以往老師上課總是為了教學而教學,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其實這對學生的發展不利的。現在教師盡可能豐富課堂內容,進行拓展,讓學生能更好的發展。課改後,小學語文書上的兒歌很多,插圖也很多,在課堂上,讓孩子們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課堂教學的內容也變豐富了。
課程改革使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了,適度的課堂延伸,多樣的教學形式。使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學生學生的知識自然就多了,大語文、大課堂在我們的課改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小學語文課堂變生活語文
走進生活自主識字「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課改以來,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我們很近,這樣,孩子人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低年級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材,這位學生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於是我順勢遷引,呼喚人文情感,引導學生把具有個性化的語言通過朗讀進行內化,我讓一名學生扮演童弟周,我作校長,郎讀中令人激動的一幕出現了,他競「嘭」的一聲跪在校長(我)的面前,含著晶瑩的淚苦苦哀求著,「請您相信我吧,我可以保證,一定會眼上別的同學,校長,試一個學期也好!您不同意,我不起來。」此時此刻,教室里一下子無聲,只有那一雙雙「哀求」的目光企求校長,有的含淚沉默,然而,當他們聽到校長讓他試一個學期時,頓時有的學生充滿了微笑,有的充滿著希望,有的甚至帶淚鼓掌……,於是,我就讓學生把當時激動人心的一幕用語言表達出來,傾吐他們的衷言,使文章充滿人文情感,果然催人淚下而又充滿童心的片段誕生在學生的筆下。
四、統一作業「變」自主作業了
教學過程中不可缺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作業。長期以來,作業模式單一,缺乏層次,讓全班甚至全年級做相同的作業。這樣的作業一方面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意願與個體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適合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的發展,無視學生間的差異存在,同時會產生學生厭學的負面影響。抹殺學生的個性,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與《新課標》提出的「尊重學生的個性,面向每個學生」的觀念背道而馳。因此,我在學生作業布置中作了一點小小的變化,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記得一個周二下午第二節課快結束時,我在三年級剛上完新課程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日積月累」中的「讀讀背背」十二個成語:「博覽群書、孜孜不倦、勤學好問、學而不厭、堅持不懈、業精於勤、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廢寢忘食、竭盡全力、鍥而不舍、腳踏實地時,又到了布置作業的時間了。我突然發現孩子們的目光由原來學習的興奮變得暗淡下來。坐在講台前的成語大王鍾小東已經無精打采地拿出方格本,輕聲嘀咕:每個詞抄四遍,成語連帶意思一起抄吧!」看到這里我的心情似乎被什麼東西猛烈地碰撞了一下,如何使學生不僅在學習時充滿活力,而且在做作業時也能保持原學習時的農厚興趣呢?我就說:孩子們,今天的作業讓你們自己作主,做一次自己喜歡的作業,做多少,怎樣做全憑你們自已的需要,老師相信你們會比抄寫做得更好,好嗎?
總之,實施課程改革以來,不管是課程改革的管理者,還是實施者;不管是老師學理學生,從理念到行為,從形式到內容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教育理念變了,教學方法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也變了。
9. 如何把「五環節教學法」運用到教學中
自主合作學習過程,是學生體會學習與研究方法、體驗知識形成過程、建構知識的過程.探究「自主合作」學習新方法,指導學生按照「自主、合作、探究、質疑、補償」五環節進行學習,是減少無效、低效課堂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有了一些變化,但總體來說還是很不理想,還有待於更進一步的探究、摸索.「自主、合作、探究、質疑、補償」五環節教學法的提出與研究,無疑給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具體怎樣操作,怎樣有條不紊的將這五環節滲透進課堂教學中,卻並非一件容易的事.經過近三年的實踐之後,我認為,要將五環節滲透到課堂教學全過程中,首先要搞明白五環節教學研究的要求;其次,是分析以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包括教師和學生兩部分);再次,是針對前兩個問題,開闊思路,放遠眼光,大膽嘗試,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組織、實施教學過程.
一、「自主合作」教學的要求
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探究,要依據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特別是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學校的教學設施與條件,進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首先,要重視學習情景的創設,優化學習氛圍,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習熱情與學習主動性,啟發學生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料及學習工具,在情感、思維、行動上全方位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有效地學習.
組織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活動,還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課堂教學駕御能力.教師要通過教學實踐,努力提高課堂調控和應變能力、提高教學機智.如果學習活動內容單薄、活動形式程式化、活動時間倉促,可能影響知識理解的深刻性及延展性,使學習流於淺薄.如果學習活動要求過高,問題設置不恰當,就會使學生始終處於思維密度的緊張狀態,容易疲憊,產生厭倦心理.這些都將導致學習活動流於形式,走過場.
再次,教學管理者與教師要樹立教學效率意識,要認識教學效果並不和教學時間、特別是教師的課堂講授時間呈正比.教學管理者與教師既要重視教學的當前效果,也要重視教學對學生發展的長期影響.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研究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要勇於拷問自己: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方式?要勇於查找、反思課堂教學中的無效、低效行為,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減少、直至消滅無效、低效課堂教學行為.
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
課堂的參與主體有兩部分:一是學生,二是老師.要解決「無效」或「低效」課堂,就要從學生和老師兩個方面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教師的原因
回顧以往的教學方式,我發現存在著這樣幾種類型的教師:一是拘謹型教師.這種類型的教師,大多小心翼翼,行為拘謹,思想不開闊,那種「笤帚掃不到,灰塵跑不掉」的思想,一直制約著他們的手腳,總怕講少了學生不明白、不理解,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就不能放開手將課堂還給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們依賴性越來越強,思維越來越僵化,只要教師講不到的地方,他們就不會也不能主動去探索、研究.這樣的課堂,教師累,學生更累.二是「保姆型」教師.有些教師仍然緊緊抱著「我是教師,課堂就是我的陣地」的想法,一站到講台上,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口就講,盡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講課者依然我行我素,這樣,原本該生動活潑的課堂,變成死氣沉沉的一言堂,原本屬於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課堂,變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演講台.這樣的課堂,學生由參與者變成了單純的聽眾,教師成了無所不包的「保姆」,對學生來說,無疑是越來越厭倦,對教師來說,也是身心疲憊,抱怨多多,而效果的好壞,也自然不言而喻.三是「教參型」教師.有些教師,凡事唯「教參」是問,一本教參,成了教師手中的法寶,凡問題都要到教參里去尋找「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見解,而課堂是生成性很強的教和學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於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將教師的理解或教參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就會導致個性共性化,長期下去,我們的課堂,就變成了可操作的工廠,機器一開動,立刻生產出型號相同,沒有任何差異的同一種產品,而這是違背「以人為本」「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規律的.學校不是工廠,課堂不是車間,教師更不是開動機器的工人,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了工程師、操作手,「以人為本」從何談起?「創新型」人才怎樣培養?「因材施教」又如何存身?
(二)學生的原因
有效課堂行為的生成,學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視.回顧以往的教學經歷,我發現可以將學生這樣進行歸類:一是「皮笊籬」式學生.這樣的學生,凡是老師講過的問題,總能夠一絲不苟的記憶下來,可以說是湯水不漏.但這部分學生思維不靈活,甚至僵硬.他們期待心理和依賴心理太重,凡事總希望老師出面幫助解決.老師成了他們手中須臾不能離開的拐棍,一旦離開,自身就會搖搖欲墜.他們對於一般難度的問題,可能還會開動腦筋思考一番,但他們絕對不會深鑽細研,一旦遭遇困難,立刻放棄.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他們乾脆連想都不會去想,直接放棄思考,等待教師來「喂」.二是「陀螺」式學生.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很被動,幾乎從來不會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彷彿自己是一個看客,盡管別人熱火朝天的討論,爭先恐後的回答,他們依然躲在自己的角落裡,目光呆滯,思維凝滯,表情木訥,行動遲緩,做什麼事情都慢半拍,合不上集體節奏,像陀螺一樣,不拔不轉,甚至費力去「撥」,他們也絕不努力去「轉」.三是「平均用力型」學生.這部分學生,應該是教師眼中的好學生.因為他們的課堂表現非常出色,從上課第一分鍾,直到最後一分鍾,他們始終腰板挺直,面無表情,不做小動作,不交頭接耳,努力傾聽老師的講解.然而,這部分學生的聽課效果,往往並不理想.究其原因,跟下面要說的「錐思型」學生正好相反,他們對於每一個問題,都努力去聽去記,不分難易一律平均用力,對於容易的和比較難的問題,他們可能會理解的很好,但等到很難的問題出現時,他們就會一籌莫展,這就好比是用鈍鐵條去扎一塊木板,效果當然不如用錐尖.四是「錐思型」學生,這部分學生,課堂上表現平平,不會非常認真的傾聽老師講解的每一個問題,但是,他們懂得什麼時候該全神貫注去傾聽,所謂「該出手時就出手」,是他們一貫的表現.這部分學生雖然在課堂上並不怎麼讓老師省心,然而,他們的學習成績卻非常突出,尤其是遇到高難度的問題,他們總能另闢蹊徑,想出解決的辦法.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他們在聽課的時候,知道怎麼分配精力.假設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了三個問題,一個很容易,一個比較難,另一個很難.那麼,這部分學生在聽很容易解決的那個問題時,就會表現的漫不經心,在聽比較難的那個問題時,他們仍然不會全力以赴,但是,等到老師開始講解很難的那個問題時,他們就會瞪大眼睛,全神貫注、集中所有的精力去傾聽.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如我們對每一個問題,不分難易都全神貫注,就很容易疲勞,聽課效果也不會很好.用一分精力去聽容易的問題,用三分精力去解決比較難的問題,剩下的六分精力集中鑽研高難問題,這好比是用錐尖去扎一張木板,當然易如反掌就能扎透.
三、開闊思路,大膽嘗試,以學案帶動五環節教學
明白了五環節教學的要求,析清了教師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接下來就是怎麼進行改革的問題了——這也是進行五環節教學要探究的主要問題.
怎麼改?這個問題擺任何一個人面前的時候,恐怕都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我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一籌莫展,好像被關進了一間有無數扇門的黑屋子,但每一扇門都是關閉著的,你有機會可以打開任何一扇門,但你打開的這扇門,是否能帶你走出黑屋子,卻是個未知數.苦思冥想了好久,仍然沒有頭緒.但迷茫也好,困惑也罷,課堂改革勢在必行,不改不行,只有開闊思路,大膽嘗試,你才有走出黑屋子的可能性,否則,固步自封,只能永遠待在黑屋子中不見天日.
有了改革的決心,我開始嘗試從新授課入手,編寫學案.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根據這一理念,經過反復數次修改和研究,我初步確立了「定向自學——合作探究——質疑問難——達標補償」的教學思路,以學案提出問題,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引導為輔,實施有效教學.下面我結合一堂新授課的內容,展示一下這種教學思路的具體流程:
第一步:利用學生「閱讀期待」心裡,導入新課
語文課的導語,尤其是新授課的導語,應該像詩一樣精練、感人,像謎語一樣深邃、有內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
「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製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和探究的慾望.說白了,就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因此,我們在上新授課時,導入語不妨借鑒一下從前說書人常用的方式:1、花開兩支,先表其一式;2、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式.也可以借鑒娛樂節目主持人常用的方式:創設某種幽默詼諧的情境,吸引觀眾別走開(要想知道誰人獲獎,廣告之後節目更精彩).亦或像電視劇一樣,演到動人心魄處戛然而止,使學生一直對文本有所牽掛……總之,心理期待就是千方百計「誘惑」學生往教師挖好的閱讀文本「陷阱」里走,使他們對文本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好奇心.靈活運用各種方式,將學生的心思牢牢吸引在文本上,來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心理,事實證明很有成效.一節課的開頭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鍾,卻往往影響到整節課的成效.導入應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的導語就要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和浪花,因此導課方式的設計應求新求思求活.從閱讀功能看,閱讀是搜集、篩選、發現信息的過程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又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從接觸文本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自動開啟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教師要啟發學生對文本產生「閱讀期待」,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教師要以飽滿的精神,將文章中蘊含的情愫、作者寫作時的激情,自己心中衍生的深情,融注於品讀之中,洋溢於言辭之間,使之如水般流入學生心田,喚起學生的情思,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教師一起去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分享其情感.例如胡適《我的母親》一文,我是這樣來設計導語的:「胡適是中國當代史上著名的學者,他在講學的時候,引用別人的東西有個習慣,引用杜甫的詩歌他會說『杜說』,引用李白的東西他會說『李說』,他有時候也引用自己文章中的內容,那麼他會怎麼說呢?」學生不加思考就回答出「胡說」二字,然後,教師可以借機引入課題「那麼,胡適在《我的母親》中,究竟『胡說』了些什麼呢?……」這樣的導語,不但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也充分激發了學生對文本的心理期待,對文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第二步:推出教學目標,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知識
學生對文本產生了興趣,此時要趁熱打鐵,馬上出示本節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另外,學習目標的展示要分好層,定好向,不僅僅是知識能力目標的展示,要做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統一,同時要保證優等生學活、中等生學好,學困生學會.
目標推出後,學生開始自主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這時,教師要明確地向學生提出自主學習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採用什麼方法、用多長時間、如何反饋等.
10. 小學語文讀寫訓練如何在課堂中落實
人教版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有關讀與寫的訓練是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編寫教材的。出於弱化知識系統的考慮,讀寫訓練點作為知識與能力的一個方面出現在教材中,在呈現形式上有所改變,不再以《讀寫例話》的形式突現出來,而是內化到「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的欄目中。比如,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中的「我的發現」,通過小林和小東的對話,滲透了閱讀中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再如,五年級上冊讀寫點「表達真情實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加強認識和體會。這樣編排,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傳授方式,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是什麼」、「怎麼做」,而是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並在討論等合作學習中,進一步摸索方法,交流體會,自己總結出「是什麼」、「怎麼做」。另一方面也是針對每組教材的特點,讓學生在自我閱讀體驗中進行總結。這里把每組課文的學習看作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的認識發展過程,學生自己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再用來指導實踐。這是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編排的出發點,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各冊讀寫訓練點的內容是什麼,特點如何,怎樣在教學中操作,這是重點要談的,也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教材從一年級下冊開始,設「我的發現」欄目。一、二年級側重於對字和詞規律性的發現和認識。三年級集中對詞和句的規律性的認識。四年級在詞句的規律性的認識中,編入讀寫訓練內容,比如四年級上冊「讀文章時要想像畫面」、「邊讀邊想提出問題」、「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表達清楚」,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句子的含義」。五、六年級全面展開讀寫訓練點的內容,如五年級上冊「表達真情實感」、「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五年級下冊「表達真情實感」、「描寫人物的方法」,六年級上冊「聯想和想像進行表達的方法」、「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六年級下冊「詳細描述和簡略描述」、「首尾呼應」等。以上讀寫訓練內容呈現下面的特點。
一是立足專題課文內容,訓練內容豐富多彩。由於教材以專題內容作為主要編排目標,因而課文的選編開放而豐富,形式多元化。在訓練點的選擇上不像以往那樣,把讀寫訓練內容作為選擇課文的主要出發點,著重考慮文章的結構及特點是否與訓練點相吻合,而是因專題內的課文而異,隨機總結提煉讀寫訓練點,語文知識信息豐富,讀寫面擴大。如,四年級上冊「中外童話」專題,選擇了四篇中外經典童話,在「我的發現」中提煉出的知識信息是:「我發現童話中的精靈鳥獸能像人一樣說話」、「童話想像豐富」、「童話引人入勝,還能給人以啟示」。把這四篇童話的共同特點作為本專題的讀寫訓練點。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專題,通過相聲、劇本、笑話,讓同學懂得語言要簡練、得體、機智,同時也了解了相聲和劇本這樣的文學體裁。通過學生的對話交流把這一語文信息體現出來,成為本專題讀寫的一個訓練點。以上的知識內容是過去教材訓練點所沒有的,它體現語文信息豐富多彩的特點。
二是大小讀寫訓練點混合編入,形式靈活多樣。每冊教材有八個「我的發現」、「交流平台」,其中安排有以語文基本能力為主的大訓練點,也有以語文知識為主的小訓練點。大的點是要求年段必須形成的能力;小的點則是要求掌握的知識內容。例如,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五年級下冊「描寫人物的方法」,可以說是基本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訓練,其中也包含了基本的閱讀和寫法的知識信息。而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體及語言表達的基本知識。這樣混合編排,改變了以往教材訓練點集中組織、循序有致、整齊劃一的特點,把知識的學習、認識的提高與能力訓練相結合,形成立足大語文學習,涉及面廣,靈活出新的特點。對於學生來講,在閱讀中汲取豐富的語文知識信息並與基本讀寫能力訓練相結合,能夠保持學習的新鮮感和好奇心,調動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
三是本專題讀寫訓練點的提示和自我開發。「我的發現」、「交流平台」等欄目,出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編排思想,作為學習和交流的窗口,提供給學生一個實踐運用的空間和平台,讓學生進行本專題學習後的總結和交流。比如五年級上冊「我愛讀書」,要求「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小結,找出自己的收獲與體會」;「走近毛澤東」要求交流「你心中的毛澤東是什麼樣的」,交流文中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收獲和運用中的體會。六年級下冊的「民風民俗」,不僅要求交流自己了解的民俗與民風,還要了解詳細描述和簡略描述的方法。以上是引導學生從內容到方法,對本專題單元的學習進行總結與思考。課文中的例子,只是提示性質,目的是鼓勵學生在學完每單元後,把更多的自我發現、心得體會進行交流。這里交流的內容不限定,可以是來自文本的點滴個性體驗,也可以超越文本,體現出更廣闊、更深入范圍的閱讀經驗,這里有著廣闊的交流空間,但都在於自我思考和開發。
第一,對於大的訓練點的教學,可以採取老師引導,學生總結,重點展開,反復練習的方式。比如四年級下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五年級下冊「描寫人物的方法」,老師在前面課文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滲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描寫人物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大體明確其內容和操作的方法,以便讓學生在自我總結和發現中,能有一個完整而明晰的印象,盡快投入到練習中。這是對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階段。因為能力是通過教學和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能力的掌握和提高需要一個過程,能力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訓練量。因此在「我的發現」和「交流平台」中,讓學生通過學習課例,初步了解讀和寫的方法,然後圍繞讀寫重點,反復訓練,以達到掌握和運用的程度。老師可以選用閱讀材料,讓學生統一練習,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課例,自選課文材料(如選讀課文)進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練習。不僅在本專題進行訓練,在下一個專題或下一冊的學習中,也要根據課文特點,反復進行練習,直至能熟練運用為止。這是對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點所採取的訓練方法。
第二,對於小的讀寫能力訓練點,因為大多是以知識的傳輸為特點的,而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又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一定在小學階段就能夠完成。可以採用老師鋪墊,學生發現,反復體會,嘗試運用的方法。如五年級下冊「語言的藝術」,在課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相聲和劇本的體裁特點,通過相聲、劇本、笑話的教學,讓同學懂得說話要簡練、得體、機智,以便學生在後面的交流中,能很快捕捉這一語文信息。在「交流平台」的交流討論中,讓學生對捕捉到的語文信息進一步加深體會和認識,可以在本單元中舉例體會,還可以延伸或遷移到其他作品中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