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師課堂提問如何做到更有效
一、 合理分配回答對象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在分配問題上存在這樣一些方式:(1)有的教師專挑後進生回答問題以避免他們開小差:(3)有的教師傾向於照顧絕大多數中等生;(3)有的教師喜歡針對具體的學生提具體的問題,如把復雜的問題分配給優等生回答,而簡單的問題分配給後進生回答;(5)有的教師傾向於把提問范圍集中於教室的右邊(或左邊),有些教師的問題分配范圍像一把扇子,有的像三角形,而有的教師喜歡向前面幾排的學生提問,有的喜歡向中間的學生提問,有的則喜歡向後面幾排的學生提問。更有的教師喜歡按著座位次序來提問(5)也有的教師喜歡向一些優等生提更多的問題。
我們認為,這些具體分配方式不是不可以的,但它們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不能引起課堂提問中存在消極影響。如第一種方式就極易造成一種不平等現象,給後進生造成一種打擊或排斥,將提問變成一種懲罰,給學生以打擊使他們成為課堂中的「邊緣人」,不願意參與課堂提問,甚至脫離了課堂教學,這樣課堂提問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極影響。
認為課堂教學以一般學生的水平為出發點而過多地提問具有一般水平的學生。課堂提問往往無法無法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或無法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或無法達發揮優生的表率作用、後進生得不到激發,甚至影響到學生後續學習的積極性,因而無法實現預期的目的,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造成「尖子生吃不飽,後進生打瞌睡」的現象。
又如若長期實行第四種方式,學生便會形成這樣一種意識:如果他們想得到教師的注意,那麼就可以到教室的「動感地帶」去,相反,如果他們由於沒有完成家庭作業、很疲倦或需要干別的事的話,那麼就可以到教室的「冷漠地帶」去。如果是按次序回答的更可能使一部分學生覺得反正提問與己無關,就不會認真思考,這樣也就達不到啟發思維的效果。這種現象是不利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
第五種提問會使課堂成為個別優秀生與老師的表現場地,而大部分的學生呢,則成了陪襯,成了綠葉,成了看客。即使是平常的課堂,我們也會發現課堂上唱主角的,總是那麼幾位學生,手高高舉起的,也就這么幾位,不利於中下等生的進步。他們會因總不被提問而感到老師的冷落,產生消極應付學習的心理,導致成績的明顯下降。
所以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給各種層次的學生創造「出頭露面」的機會,不要怕他們答錯或浪費時間。即使答錯了,也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使他們不放棄學習的積極性。這也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面向每位學生,比如說,在檢查知識的提問中,若體溫是為復習鞏固舊課內容,應盡可能提問中等程度的學生,因為他的水平最能代表一般同學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問是為鞏固當堂所教(學)的新知識,則可提問學習程度較高的同學,因為他們的正確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於其他同學對當堂知識形成正確的理解;如果提問為檢查教學效果,則要多提問程度較差的學生,因為只要他們理解並掌握所教(學)的知識,其他同學往往也就不成問題了;等等。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討論老師的提問,而不是做一名課堂上的看客。這樣的提問才會更有效吧!
二、善於提探究性問題
有的教師喜好集體問答,「好不好?」「好!」「對不對?」「對!」「是不是?」「是!」等一問一答,表面轟轟烈烈,實則效果甚差。好多同學條件反射,隨聲附和。更何況集體問答,打斷他人思維,影響旁人思考,這是邏輯思維學中最忌諱之事。
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小學課堂中,當教師問「什麼是民族特徵?」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國歌」、「國旗」,此時,教師為了得出自己所需要的回答,就表現出兩種做法。一是直接問學生「還有什麼嗎?」(試想,如果學生知道還有什麼,那他們也早就說出來了。)或「那不是我所問的。」(教師此時除了批評之外,什麼也沒有改變。這樣做,只會阻止學生的參與,結束師生交流。)二是提一些探究性問題,如「你在哪裡看到國旗在飄揚?」、「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象徵在我們學校上空飄揚呢?」、「國旗提醒了我們什麼呢?」等等。相應地,學生此時表現則非常活躍,說了很多與民族特徵有關的答案,得到了一個關於民族特徵的更抽象的理解。
三、給學生回答問題以一定思考的時間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學會使用等待這種技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後,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同學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思考時間;二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也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完善,而不至於打斷他們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如果只給學生一、二秒的時間去思考問題,並在學生還沒有想好時就重復問題或請另外的學生回答,其結果是使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了信心,減少了學生的思維,從而達不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師使用了等待這種技巧,學生在答問中就會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1)學生會做出更長的回答,他們回答問題的語句數量會隨著回答問題時間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會有更多的學生自願回答問題,一些學業失敗者回答問題的次數也會增加;(3)學生的回答會更具有分析性、創造性和評價性,並且學生還會出示更多的論據,在提出論據之前或之後也都會對推理過程進行說明;(4)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現象有所減少;(5)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就感明顯增強等等。
既然使用等待這種技巧會使學生發生如此顯著的變化,那麼教師在課堂提問中的等待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建議教師:(1)避免重復學生的回答;(2)留給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的時間;(3)在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線索或時間幫助他(她)們思考之前,避免使用「想一想」的指令;(4)讓學生針對問題實質自由發言;(5)促進學生通過說話來表達出內心的想法。
四、給學生回答問題以積極的評價
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隨時進行判斷,對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等進行公開評價;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為此,應該做到:①以表揚為主。批評也要體現愛心,不能出現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我班有一位學生,成績中下,在課堂上常搶著回答問題,但十有八九答錯,有時還干擾了正常教學秩序,許多科任也因此多次向我反映。我沒有批評他,而是在他回答問題後說:「你積極回答問題的精神值得全班同學學習,如果能通過認真思考,盡量答對問題就更完美了。」幾次過後,他不再那麼經常搶答了,但回答的正確率卻提高了許多。這樣做既保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達到了批評的目的。②鼓勵求異。教師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不要輕易下「不正確」、「錯誤」等結論,即使課堂時間不允許深入探究,也應該在課後對學生有所交代。③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學生站起來說「不會」,情況是復雜多樣的。這時教師不應馬上叫學生坐下,可以再復述一遍問題鼓勵學生回答;也可改變提問的角度或添加輔助性的問題引導回答。有經驗的教師總不放棄回答問題的任何一個學生,即使多次啟而不發,也請學生先坐下,讓他聽別人的回答,然後請他復述一遍。這種評價的做法對轉變差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益處的。④鼓勵學生積極評價。不要把評價變為教師的專利,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使學生感到不僅是教師「要我學」,而更多的是「我要學」。
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失敗,並非看提了多少個問題,而是看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能力。古人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
課堂提問更有效,應該是每一位老師的追求!
②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隨著把培養思維、開發智力做為教育目標以來,課堂提問優化設計已經做為一門專門的教學藝術,受到教育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重視,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已經成為每個優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1.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提問。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應。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想錯了』中的『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說他們這樣想是『錯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全面閱讀,把課文中的內容連貫起來思索,從而理解方誌敏的好品質,體會出文章的中心,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的內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於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麼?聯系爺爺的處境想一想,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麼?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窮人》一文時,先問學生:「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因為桑娜收養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於是,教師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麼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過思考後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課文敘述的事情都發生在窮人之間。」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生的事,為的是什麼?」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
2.提問要立足於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什麼是奇跡,為什麼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繫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肩膀無數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就突破了。其實,難和易往往是相對而立的,也是因人而異。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難也易了。
③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1小學 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較多的一種方法,通過提升提問的有效性,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抓住題眼.激發興趣
很多學生起初對語文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這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抓住課文的突破口,從文中的題眼人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這樣學生對學習才會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學生為了找出答案,會認真思考與探索,初讀文章的時候,也會主動思索文中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題眼一般是整篇課文的關鍵陛詞語,能夠將課文的中心內容體現出來,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題眼,可以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
例如:在課文《天鵝的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要啟發學生找到題眼的亮點,利用「故事」這個詞語,提出以下問題:(1)課文講了夭鵝的什麼故事?(2)作者是如何在故事中突出天鵝的形象的?(3)天鵝主要有哪些精神與品質?教師通過這些題眼為學生提問,可以激發出學生閱讀的興趣,迫切希望從文中找到答案。
2.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開始的時候學習表現不積極,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抓住突破口,重視為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讓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種「沖突」。這樣學生為了想解開這些「沖突」,可以將思維興趣激發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難點內容,實現了學習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課文《珍珠鳥》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問技巧的運用,開始直接問:「這篇課文主要想體現什麼理念?」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可以激發學生認真閱讀文章的興趣,之後在教師的合理指導下,學生可以順利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這里能夠看出,教師要利用各種契機,提出有利於促使學生思考的問題,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確保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3.因材施教,整體提升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過於關注成績較好的學生,經常忽視了成績較差的學生。從課堂表現上看,成績好的學生一般表現得比較活躍,在教師提出問題後也能夠主動思考,而成績差的學生,學習信心一般不強,擔心自己回答錯誤被教師批評。對此,教師的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課文《三顧茅廬》的教學中,教師要問學生故事發生的時間、描寫了哪些人物、主要發生了什麼事等,通過採用這樣的提問方法,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有效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的講課內容將進一步深入,並對學生提問,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心思想進行歸納,談一談自己獲得了哪些啟示。這樣的提問方式就非常有層次性,能夠讓課堂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活躍,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從整體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4.突破難點,促進探索
教師合理運用提問的技巧,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重難點,教師應精心設計需要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課文《黃山奇松》的教學中,重難點內容就是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
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對學生講:「玉屏樓前的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實黃山上還有許許多多千姿百態的奇松,咱們再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嗎?」之後播放錄像,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受到黃山松的確是千姿百態,它們裝點著美麗的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教師可以問學生:「黃山上有哪些奇松呢?它們都有哪些特點呢?」教師運用這種提問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自己的內心情感,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④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有哪些技巧
一、在新舊知識銜接處提問
在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時候,教師通過設計出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地設問,可以啟發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達到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目的,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
如教「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這樣設問: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麼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麼?④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多少?⑤怎樣來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⑥為什麼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這樣的提問既有邏輯性又有啟發性,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
二、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
善於圍繞教學中心抓住課堂教學的關鍵提問,能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倒數的概念。老師在引導學生歸納了倒數概念之後進行提問:你對這個概念是怎樣理解的?(突出三個要點:積是、兩個數、互為)這里的積是1的兩個數是指什麼樣的兩個數?誰能舉例說明如果學生沒有講到「1?=1,這個例子,老師可以繼續提問:1有倒數是多少?(1的倒數是它本身)你對「互為」是怎樣理解的?請舉例說明。由於問題提在關鍵處,學生圍繞關鍵處觀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記得牢。
三、在相似易混淆處提問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形式相近、聯系緊密的概念、法則、公式等極易混淆,影響學生准確掌握和運用。因此在這些相似易混處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除法的兩種分法對比」是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教師可以採用圖解配合設問的方式辨折。 提問:(1)把6隻小兔平均放在3個籠子里,求每個籠子放幾只,是什麼意思?(把6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怎樣分?用什麼方法列式計算?(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6÷3=2);算式每部分表示什麼意思?(2)把6隻兔子每2隻放在一個籠子里,一共需要幾個籠子?是什麼意思?(把6按每2個分一份、可以分成幾份,怎樣分?……(學生回答後,老師板書:6÷2=3)。通過以上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兩種分法的異同點比較,經過對比,可以溝通過兩種數量關系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兩種應用。如:「除法的兩種分法對比」是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教師可以採用圖解配合設問的方式辨折。
四、探索規律時提問
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在探索規律中提問,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對知識獲取鮮明的印象。
如: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首先讓學生在方格中進行7連續加7的計算,然後再出示1條用7個三角形擺的魚圖,提問:一條魚共用了幾個三角形?怎樣列式並算出得數。(7×1=7)「7×1=7」表示什麼意思?誰能根據算式表示的意思編一句乘法口決?(一七得七)「一七得七」表示什麼意思,擺2條魚共用幾個三角形,怎樣列式計算,(7×2=14)誰能根據算式表示的意思編一句乘法口訣?這樣通過圍繞所提問題進行擺、看、說的活動,就能獨立編出其它幾句有關7的乘法口訣,從而對編7的乘法口訣有了較深刻的印象。重要的規律出之學生之口。在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中,也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在總結知識的規律處提問
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根據算式:60÷20=3,則 (60×2)÷(20×2)=3 (1)
(60×100)÷(20×100) =3 (2)
(60÷4)÷(20÷4)=3 (3)
(60÷10)÷(20 ÷10) =3 (4)
設疑:1.比較上面4個算式的商有什麼特徵?2.以原式為標准,(1),(2)式與原式比較,被除數、除數是怎樣變化的?(都擴大了2倍、100倍……)商怎樣? 3.追問:「都擴大」是什麼意思?(同時擴大)經過、分析上面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就能概括出商不變的性質。這種提問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
六、在知識的對比處提問
如教學小數加減法,整理計演算法則之後,可以向學生提問: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經過討論得出,相同點:(1)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2)從低位算起。不同點:對位的方法不同。整數加減法是末位對齊,小數加減法是小數點對齊。通過計演算法則的對比,學生更加理解和掌握整數、小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發展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七、在知識的變化處提問
如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數的大小的變化」時,根據:(1)0.004m=4mm, (2)0.04m=40mm, (3)0.4m=400mm,(4)4m=4000mm。設疑:以(1)式為標准,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的位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小數點向右移動了一位、兩位、三位,追問:原來的數字4所在的數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回答後,繼續追問:小數的大小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這樣提問,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綜合,悟出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規律。
總之,對待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師應精心設計、科學安排,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既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又能實現對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
⑤ 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提問有哪些技巧
在語文教學中復.提問是教師幫制助學生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調控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講究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就顯得更加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效課堂提問呢7下面針對課堂提問技巧與方法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⑥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
⑦ 如何提高課堂的提問技巧
如何提高課堂的提問技巧
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師通過提問能夠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獲取反饋信息,調控教學活動,評價教學得失。而一個好的提問能夠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利用提問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利用提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教師應通過設計問題情景和營造學習氣氛來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關注,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和學習興趣,使其形成學習期待,為全面開展活動奠定基礎。教師為達到這一目的所設計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並能起到引發學生回憶、聯想、預測直至理解所學內容的作用。
其次,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教師應設計能逐步引導學生完成不同學習內容和達到不同學習目標的問題。為培養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教師時常讓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知識分析問題,並得出自己的結論或看法。
二、利用提問傳授學習方法
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領悟學習策略與學習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不同文章有不同的寫作方式。要想真正理解一篇文章,首先應了解該文的文體。教師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學習每個模塊的時,我通常都會先這對每一段設計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通常都反映了本段的主旨,因此學生在理解文章時就不會感覺吃力,而會覺得比較從容。
三、通過提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在親身體驗和獨立思考中逐步形成的。教師應創造條件,利用提問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四、提問時應注意的問題
1.提問時教師應有的教態。為使學生與教師順利交流,學生回答問題是教師的教態很重要。一般來說,教師應認真聆聽學生的回答,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即使他的回答不正確,也不要打斷。學生回答完畢後,應有1——2秒的停頓,以確保學生將話說完。教師還可以總結學生的答案或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出新的問題。教師重點要聽學生所說的內容,而不能僅僅期待教師想要的答案。
2.提問的順序及等待回答的時間。教師應每次只提問一個問題,如果一次提問多個問題容易使學生感到迷惑或產生理解錯誤。提問要先從回憶性問題開始,確保學生掌握了相關的語言知識點後再提問理解和分析性問題,最後提問評價性問題。有研究表明,學生理解一個問題至少需要3秒鍾時間,因此教師提問後應留給3——5秒的思考時間。這樣學生給出的正確率會明顯提高。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要做短暫思考,以便更恰當地評價學生的回答。
五、教師提問的提問技巧
1、調動全體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問,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回答問題。教師要用溫和友好的語調提問。與學生交流時要面帶微笑,而且眼睛要看著學生。如果學生回答不正確或回答不出,教師可以讓另一個學生幫助他。教師應先提出問題,然後再讓學生回答,否則未被點名回答問題的學生會不再關注教師所提出的問題。
2、正確對待學生對問題的不同反應
1)如何對待回答問題的學生
教師應積極肯定學生的回答或提出問題。教師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微笑、點頭或眼神的交流等非語言形式來表達肯定的含義。另外,教師還要注意不要過分表揚每一個回答問題的學生,以免使其懷疑教師評價的真實性。
2)如何對待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
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所提的問題或答案不正確,教師不要急於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而應當用另一種方式進一步解釋所提出的問題。
總之,教師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要做到耐心啟發,步步引導,使提問策略能真正起到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的作用。
⑧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
小學數復學課堂教學中提問制技巧在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學對學生進行提問沒有太多技巧,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由易到難進行啟發性提問,在保證教學任務的同時,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意識到提問技巧運用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重視提升課堂提問的技巧,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提問技巧的重要性(一)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小學生的思維處於不斷發展過程中,小學生在課堂中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教學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小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烈的,並有很強的探究意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小學生的無意注意和好奇心,通過提問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二)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教學過程是學生和教學的雙邊互動的活動,既需要教師的「教」,還需要學生的「學」。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向學生提問,有利於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活躍課堂氣氛。小學數學不同於其他學科,數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數學教學不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⑨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