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對學生的作品評價,要注意哪些問題
第一.必須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評價活動。方法是由人制訂的,正確的意識產生正確的方法。只有對舊的評價方法進行批判才能制定正確的評價方法。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觀念就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讓學生主動發展」它已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就可以發現舊有的評價方法的弊端。有破才有立,不破不立。如果不轉變舊觀念,即使有再好的評價方法,你可能不願意執行,即使執行了,也可能走了樣。 第二.明確評價的功能。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在於改善過程」,「評價要與人為善,立足一個『幫』字」這句話里包含著深刻的教育思想。一個評價活動不僅是前一個學習過程的結束,更重要的是又一個新的學習過程的開始。後一個學習過程的開始決不是前一個學習過程的重復,而是質量更高的一個學習過程。這就是「評價的核心目的為改善過程」現代先進的評價方法就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這就是現代先進的評價方法的功能。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信息技術課學生學習評價中採取了「後『優』改前『良』」的評價方法。如果一個學生在同一個知識單元的學習評價中,前一個階段學習評價如為「良」,而後一階段知識學習是在前一階段知識基礎上發展的,這個學生由於努力,後一階段學習評價為「優」,他就可以拿著評價表由老師把前一個成績「良」改為「優」。這種「後『優』改前『良』」的評價方法,明顯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用了這種動態的評價方法後,很多學生得了「良」以後,就努力學習,爭取後面的考核得「優」,達到把前面的「良」變成「優」。 第三.明確評價的主體。 「平等、民主、合作」,要讓學生會在這六個字中參與評價。就是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師生平等,教學民主,評價民主,教學過程中提倡師生合作,學生與學生合作,這就是現代的教育思想。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高年級的學生學習評價應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老師評價為主導的原則。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 小學信息技術課實施學生學習自我評價,是根據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本身的特徵決定的。首先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學生上機操作的過程相對比較簡單,操作成功與否,答案正確與否,學生容易判斷。其次信息技術課學生操作的結果是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的,所以學生操作的結果不但清楚明了而且公開,易於周圍的同學進行判斷與監督。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這些特徵為實施學生學習自我評價,創造了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條件。小學信息技術課學生學習自我評價的方法是通向「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讓學生主動發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制定評價方式。1. 注重分層評價,鼓勵學生求新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效果如何,最終要通過一定的形式給予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要求,並針對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承認學生實際掌握水平之間的差異,充分肯定他們各自的成績,並鼓勵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各自提高。例如:每一次的操作課上我給學生打的實踐綜合分,既包括了學生的實際上機成績,也包含了對這個同學個人努力的一種承認。這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與動力,又可促使其發揮自主能力與創新意識。實際上,評價成為促使學生學習的一個手段。 2、注重過程評價,鼓勵學生創新 計算機的操作不僅體現在結果明了,更體現在同樣一個結果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完成。這是計算機軟體本身性能的完善,更體現了計算機作為一個輔助工具,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操作中,相對於一個同樣的任務,學生會利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完成,其過程卻是有差異的。這時教師不能僅僅只關注一個答案,而應更多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在實踐中所獲取的經驗與教訓等,這是符合人的認識發展規律的。充分肯定學生的自主實踐過程,即是鼓勵學生在自主的操作過程中的理解力與創新力。 3、重視學生自我評價,激勵學生進步 信息技術課上,我在黑板上寫有優、良、達標、待達標的參考標准,每個學生在下課之前參考標准把當堂課的學習成績填寫在計算機鍵盤下的成績表上(只填「特優」、「優」、「良」、「達標」) 特優:興趣濃、紀律好、自學能力強、愛發言、能輔導同學 優:興趣濃、紀律好、能自學、愛發言、完成教學任務 良:有興趣、紀律好、能學會 達標:紀律好,能學會 待達標:紀律差 每節課後,小組長檢查一下本組同學的自我評價是否准確,對個別評價不合理的重新評價。 教師階段性地檢查學生的評價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特別要對個別學生評價不認真的現象進行教育。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可以激勵學生在課堂上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紀律,自覺努力學習,爭取不斷進步。為了更好地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我們還可以採取「檔案袋」的辦法。一個單元完成後,讓學生自我分析一下,從各個方面對自己進行反思,使他們在反思中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真正地將「學會學習」落到實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Ⅱ 如何進行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評價
必須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評價活動。方法是由人制訂的,正確的意識產生正確的方法。只有對舊的評價方法進行批判才能制定正確的評價方法。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觀念就是「面向全體學生
Ⅲ 小學信息技術課題研究的方法和過程是怎樣的
一、研究成果概況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的研究》從2009年11月立項開始,至2010年11月結題,2010年11月以後主要是後期推廣與總結階段。現如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本成果具有以下特點:
1、本成果以盡可能的達到高質量的實施新課程,全面提高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的目的。
2、本成果總結出了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和模式,這些導入方法和導入模式,將會豐富已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並將促進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3、本成果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提供範例和理論研究基礎。
4、本成果以達到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順利地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為目的。
(二)有關概念界定。
1、信息技術: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和應用的技術,它覆蓋了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感測,而成為一門綜合技術。就小學階段而言,主要是指小學生運用計算機的技術。
2、課堂導入方法:課堂教學的導入也叫開講,是教師在新課或教學內容開始前,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行為。導入的成功與否關繫到後面的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狀態,關繫到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重點解決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導入方法單調的問題。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環節。開始時的「幾分鍾」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新授課、練習課和復習課,而這三種課型在教師上課的過程中都會用到課堂導入這一環節,然而,課堂導入方法有很多種,用哪一種導入方法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呢?長期以來,教師上課所用的課堂導入方法較之以前有了較明顯的改進,但仍缺少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的一個系統的認識和整理,課堂導入方法亂、效果不突出、效率不高仍是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一個較為重要的課題。在這種背景情況下,有必要對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的方法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與分析,為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提供範例和理論研究基礎。
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引出學習任務,創設有利於探索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的不同細節中,設計進一步探索問題的建議和暗示,以激發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然而,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往往只是機械化的提出了學習任務,或者課堂導入的方法單調重復,學生對教師的導入已經沒有了新鮮感,從而導致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沒有了興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導入,以新穎有趣的導入觸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探索心理,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與過程
(一)主要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通過對學生、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和教師的一些學習興趣以及常用的學習、教學方法,以便及時的獲得第一手資料。
2、經驗總結法:組織實驗班級進行實驗教學,通過對實驗班的目標達成度以及針對不同的課堂導入方法的不同效果進行分析比對,來選擇更優的課堂導入方法。
3、行動研究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運用行動研究,直至研究取得預期效果。
4、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資料,學習其他優秀教師關於本課題研究的一些相關的資料,通過他們來及時的修改自己的課題實驗方案,並在此基礎上深化自已研究的課題,爭取能有更新的教學方法與理念的推出。
(二)主要研究過程。
1、調查學生學習狀況,做調查表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課題研究。
我認為,要想做好課題,及時對課題實驗班的學生了解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幸運的是,在這次課題研究中,我所用到的實驗班級都是我自己所任教的班級,相對其他教師,我更了解我自己的學生。
Ⅳ 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研究畢業論文怎麼寫
【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在我們生活各個方面的深入,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小學課程中獲取了一席之地,這門課程引起了我們教師和教育者們的關注,同時信息技術教材也出現了百花爭艷的現象,這本是好事。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很多信息技術教材並沒有貫徹信息素養的要求,而是簡單的電腦技能操作講解,這些根本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此,我提出一些關於小學信息技術教材設計的理念,以供大家商榷。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教學方法 信息素養 一、目前我們所用信息技術教材的局限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學科現在已經在大多數的小學普及開了,作為一門必修課,正式設在三、四年級,也有一些學校從一年級就開設了。我們江蘇省的信息技術教材基本都是採用了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上下冊,該書由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002年3月修訂出版,主要內容有:信息技術基礎知識、windows98、畫圖、文字處理以及學做多媒體等內容。隨著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課改的深入,教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套教材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和學生的需要了。 1、首先是教材編寫的出發點的問題。目前有一些教材基本上屬於傳統的計算機教育教材的翻版,一翻開書就是計算機知識與操作界面,讓不少教師產生了「信息技術課=計算機課」的印象。大多數教材實際上只是對某個軟體知識點的羅列,信息技術課基本上是對某個軟體的功能介紹。這樣的教材不能體現信息技術課與計算機課的區別,這樣的教材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更不用說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這些教材的編寫沒有吃透信息素養的內涵,所以也就很難把信息素養作為教材編寫的理論指導。我認為信息素養就是我們編寫信息技術教材的根本出發點,關於信息素養的詳細概述有很多,但我認為南京師范大學的李藝教授所率領的研究隊伍對信息素養的剖析具有很好的實際指導意義,對我們應該會有很大指導作用的。 2、信息技術教材內容陳舊,很難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知道,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們雖不能與信息技術保持同樣的更新速度,但是我們必須要能在教材上及時體現出時代的痕跡,不能只停留在過時的內容上。這也是不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因之一。但這一點我們很明顯做得還不夠,比如,校外Windows2000系統已風靡多時,廣大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仍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Windows98版,這多多少少會讓我們覺得有些失望。 3、信息技術教材體現人文方面的內容太少。我們知道,信息技術在體現技術性、科學性的同時,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徵。而大部分信息技術教材只是知識的講解,沒有體現技術所蘊含的藝術、文化與道德責任。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是我們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的根本目的,而電腦的操作能力只是信息素養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更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例如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和審美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用學會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困難的能力,培養學生遵守網路道德的良好習慣等等。 二、教材編寫的設想 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目標是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著重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個性化發展;使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學習、交流、創造,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技術教材承載著這些要求,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下我們的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問題。 (一)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該注重基礎性、穩定性、實用性 1、基礎性。被選取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穩定性。被選取的內容盡量是學科領域中具有一定穩定性的東西,是將來能夠利用的知識,而不至於很快就被淘汰。 3、實用性。在應用軟體的選擇方面應考慮其實用性,盡量選擇市面上應用廣泛、比較流 行的軟體,以適應時代潮流,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在軟體操作方面,盡量多介紹各種軟體共性的東西,而不過於強調軟體操作的特定細節。這樣才有利於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通過幾個主要軟體的學習,掌握學習其它軟體的操作方法。 (二)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該注重課程整合思想 《指導綱要》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課程整合的問題。因此,進行課程整合就是教材的重心,也是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向。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想是以計算機知識為依託,以學科活動為線索,並以提高學科知識與信息素養為主要目標。因此,教材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信息技術知識、信息素養知識和學科活動。其中信息素養知識是信息技術知識還是學科活動中,都要有所體現,它的內容同其他兩項是相融合的。所以,基於整合思想的信息技術教材應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計算機知識,二是學科活動,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教材目標同學科目標相聯系,教材內容同學科內容相聯系,學科教師可以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開展教學;(2)教材內容立足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的階段性特點;(3)教材內容單元章節具有獨立性和連貫性:把信息基礎知識分成若干單元,明確每一部分知識的學習應具備的基礎知識,以及完成後應達到的目標,使每一部分知識自成體系,又具有一定的整體性;(4)每一部分有明確的知識、情感和技能三個方面的目標;(5)教材具有開放性,學校或地方的各學校教師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共同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三)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還應該注重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材的風格、內容不能適合學生的口味,學生連課本都不願多看,也就談不上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了。 1、語言的趣味化 小學信息技術教材是寫給10歲左右的孩子看的,因此必須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在教材的行文習慣與語氣中帶有一些趣味性及通俗易懂的話語,會讓孩子愛讀書。如趣味性課題的選取,「做電腦『小主人』」、「編織『彩色天地』」、「植樹造『林』」、「拜訪『金山畫王』」等等,擬人化的語言會大大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內容趣味化 幾乎每個小孩子都喜歡畫畫,那麼在電腦上畫畫,利用電腦的先進性,能快速地畫出色彩紛呈的圖畫來,更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用電腦聽音樂,放電影,感悟電腦的神奇;通過網路,學生可以查閱更豐富的資源,開拓學生的視野。這些內容的選取,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內容的安排上還可考慮必學部分、選學部分與課外閱讀知識。必學部分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它是學習後繼知識所必備的,也是學有所用的知識;為照顧基礎較好、對計算機興趣濃厚的學生,可以把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功能強大的應用軟體作為選學內容,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又保證了學科本身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為進一步拓展學生視野,還可以把一些與本學科有關的適用知識作為課外閱讀材料,可以在書中介紹與某些知識有關的網站及其網址,以便學生上網查閱相關信息,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與應用能力。 (四)在組織教材內容時,應考慮到引導符合信息技術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教材內容多而雜,要求用較少的課時學習較多的知識點,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編寫方面應體現創新教學方法的引導,比如運用「情境啟發」、「協作學習」、「任務驅動」、「認知工具」、「自主探究」、「小老師」等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 所謂「情境啟發」,是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一條超時空的隧道,把網上的和光碟裡面的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呈現給學生,為學生的學習創造廣闊天地,提供學習環境,增強對學生思維興奮點的刺激。 「協作學習」是由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競爭、協同、幫助、分工、夥伴、角色等形式,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領悟。 「任務驅動」是指學生按照教材或教師的要求去完成某項工作。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對主體性教學,對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創造性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認知工具」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工具軟體,學生利用這些工具軟體通過自己動手來探索外物,以便更好地豐富原有的認知結構。「自主探究」是為學生建立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計算機上根據自己的水平完成學習任務。 「小老師」也是信息技術課教學所採用的教學策略之一,它適用於教學內容為一些同學已經掌握,或者還有代表作品的情況。讓這些同學展示他們的作品,講解作品製作的方法,其優點是:有利於演講者的成長,有利於激發聽講者的創作意識,對教師是一種挑戰。讓同學展示他們的作品,是對他們成功的肯定,也是讓他們與學習夥伴共同分享學習成果;讓他們當小老師講解作品製作的方法,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又能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不斷成長。對聆聽者來說,演講者是自己的同學和夥伴,展示的是自己熟悉而感興趣的內容,這種親近感是老師無法替代的。同時,自己同學能製作的,我也能製作甚至會更好,從而一種學習的慾望、創作的熱情很自然地被激發起來。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會有內在動力的支持。 (五)在組織教材內容時,是否還應考慮到有一套適合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系統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許多重要因素是不能用傳統的評價系統來評價的。要研究形成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系統,應該轉變觀念,充分考慮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和深層意義。只有積極的評價系統才能促進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總之,我認為信息技術的教學也好,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也好,都應該用信息素養的內涵作為指導思想以及最終目標,我覺得這是信息技術教育的「魂」。 三、小結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我們擔任著育人的重任,作為一名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同時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體驗生活,如何發展個性,如何創新。信息素養是我們信息技術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應圍繞這一目標編寫我們的教材,上好我們的信息技術課。任重而道遠,我們共同攜手努力,期待一套新的信息技術教材能早日與大家見面!
滿意請採納
Ⅳ 如何進行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課題研究中主動獲取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意識;同時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在完成研究性課題時,必然使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得到加強,從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和合作的手段。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實現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研究性學習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一定的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基本特徵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在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多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要求學生以共同的興趣愛好,自由組成研究小組,共同制定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共同研究並總結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建議者、傾聽者和協調者的作用。例如在畫圖和文字處理的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對不同畫圖軟體和文字處理軟體的使用方法及實現功能進行研究並得出不同結論,教師再組織不同小組利用機會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學習的面更廣,在小組學習中提升合作學習的能力。
1.建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從合作學習的概念中可見,合作學習對小組成員的構成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不是幾個學生的隨意組合。教師對此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仔細觀察、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學生的個性、成績、能力、思維特點等,然後進行合理的分組。分組之後,要注意收集小組成員的「磨合」信息,並酌情做出調整。這是合作學習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間應合理分工,明確各角色的職責,使主持、記錄、把握主題(討論跑題時負責把話題引回主題)、匯報、記時等各有分工,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學生協商進行,也可由教師在了解、熟悉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每個人的角色可以相對固定一段時間,以便學生適應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輪換,以使每個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煉,並可避免因長期擔任一種角色而出現懈怠感。不論採用何種方式確定匯報人,教師在學生實施合作前均應明確告知,以便學生做出相應的准備。各種確定方式各有利弊,教師可輪換使用。事先選定匯報人的方式的益處是承擔匯報任務的學生因任務在身會用心傾聽、整理同伴的觀點,匯報的質量可能較高。弊端是非匯報者可能會產生事不關己的鬆懈心理;臨時指定和隨機叫號的方式,因每人都有可能被教師叫起成為匯報者,而匯報質量又決定本組成績,可促使每位學生成為認真的傾聽者。當然,因每個人是否成為匯報者只具有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學生也會存有僥幸心理,並因此影響匯報質量。由內向或學習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匯報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要求各組記錄員做好記錄工作,為他們的匯報提供心理支持。
3.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合作學習中要使每個學生傾力投入,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其中,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對「異類」的觀點可以組織小組或全班學生討論、爭論甚至是辯論,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輕易否決或不屑一顧。
4.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教師應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和現場的進展情況,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合理的標准可以是:小組各成員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研討產生的方案都有時間進行演算、實驗探究和驗證;需要留出出錯耽誤的時間,需要有時間沉思默想,還得有時間去思考總結個人經驗,去進行相互交流。那種只因預定時間已到而強行打斷學生討論興致的做法,不僅無益於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更會敗壞學生可貴的參與熱情。
5.合理調控合作過程,加強學習指導。合作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承擔好組織者的職責。首先,應向學生說明合作的內容和要求;其次,在學生進入合作之前,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第三,及時了解合作的進展、討論的焦點和認知的難點;第四,要合理調控合作過程。教師既應是平等的參與者,又應是冷靜的觀察者和有效的調控者。這要求教師既能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討論,又能適時抽身了解各組的合作進展情況,並能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合理調控合作的進程。教師完全被「裹入」其中而忘記自身職責,或在講台上忙於熟悉教案、准備課件和教學用品而對學生合作進展不聽、不看、不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6.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評價要重在過程而非結果,重在全員參與。因此,應該根據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態度,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成果情況和學生所得到培養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注重評價學生在實施研究性課題時,獲得哪些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形成什麼樣的信息素養。注重評價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價應主要採用實際操作和學生作品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學習通過學生首先選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課題),採用小組協作方式,藉助網路等信息工具,通過個體的主動探索,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培養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由於受知識水平限制,所選研究性課題與真正意義上的研究課題有所不同。要以學生為主體,本著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創新精神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的教學觀念,真正形成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Ⅵ 如何評小學信息技術課
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進行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提高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高效課堂」的根本目標正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價值正是通過教師的教讓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真正的發展。如何積極探索優質教學的策略,打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呢?那麼下面是筆者的一些淺顯探索和認識。
一、「任務驅動」與「情境創設」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所學內容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主題,展示任務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基礎。
為此,充分運用豐富的學科教學內容。通過各種形式為學生展示一些新知懸念,讓學生每堂課從計算機上有新發現、有新收貨,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所蘊含的知識、技巧之多,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
例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這樣導入主題任務:首先,教師播放MTV「小海龜運動」讓學生欣賞,並引出課題。然後,引導學生「怎樣製作相同的小海龜運動途徑呢?這就是這堂課我們要完成的學習任務」。
這樣設計不但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而且通過多媒體情境的創設,深深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的慾望。
二、「集中演示」與「個體嘗試」相結合
小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基本上處在形象建模階段,畢竟在他們腦海里很多知識都是空白的,他們要通過對實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語的直接感知、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而正好信息技術是一門可以接觸許多實體或者建立模型,好讓學生們直觀的感知,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所以,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會採用「電子教室」教學軟體集中演示操作步驟。這種「集中演示法」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在學生接觸新知或答疑解惑時,使用此方法是非常簡潔有效的。加上學生可以跟著屏幕同步模擬練習,可以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操作要領。
讓學生從跟著老師模擬練習到自主實踐、嘗試操作,這是一個知識和技能逐步內化,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實踐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親自操作才能體會到小海龜運動的要領。
三、「組間競賽」與「組內互助」相結合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強的學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體現出非常明顯的差異。有些學生一點就通,甚至有的可以通過自學可以舉一反三,而也有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的太淺怕影響了基礎好的學生的發展,而教的深一點又有些學生聽不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讓學生們進行「組內互助」。這樣基礎好的學生可以發揮其長項,而基礎差點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進行學習。此外,還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幫助到基礎較差的學生。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讓孩子們懂得協作的重要性。
「競賽評比」是信息技術課堂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的實踐操作過程中。但「競賽評比」也有缺陷,會導致一些落後學生的失落感。因此,可以採取小組間的「競賽評比」與小組內的「互助合作」相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成就感與集體榮譽感。
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各異,導致了完成學習任務的進度不同。這時,採取組內互助、組間競爭的形式,不僅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提供了取長補短、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機會,增強了學生合作、競爭的意識。
四、「自主學習」與「同桌交流」相結合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說:「一個好教師不僅奉送真理,而且教人怎樣發現真理。」操作練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很多時候學生對於教師的講解往往不能很投入地聽,他們的注意力絕大部分時間指向自己剛剛遇到的問題或剛受到的新異刺激上。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只教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而是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認知過程,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並能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將自己探索到的知識主動地與他人交流分享。
讓學生研讀書本,學習操作步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培養,讓學生形成有疑難先找書本幫忙、先自己想辦法解決的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將自己探索到的知識、自己的疑難困惑主動地與他人交流分享,培養了學生資源共享、信息共享的意識,使學生懂得與他人交流溝通、相互學習的重要意義。
五、「總結提升」與「反饋評價」相結合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每一個環節的及時總結必不可少。精確的總結不僅可以理清知識點,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為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做好鋪墊。為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給學生積極、及時的評價也是組織教學的有效手段。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使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動力,增強勤奮工作的熱情和信心,鼓勵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風。
但總結不應該只是教師來進行,而是應該讓學生也主動參與進來。讓學生自主總結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態度和效果、學習的感受和體驗等。並讓同學之間進行互評,小結注意點。最後,老師總結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總結自己的收獲和感想,並對學生提出希望。總結提升與反饋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
課堂總結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幫助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教師的總結性評價是對學生自評互評的有效補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反饋,給學生提供了借鑒與反思的機會、激勵與提升的平台。教師的收獲和感想,拓展了學生的認知空間,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形成了合作交流、共享共贏的意識。
六、「鞏固練習」與「拓展延伸」相結合
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安排一定量的鞏固練習,來加強知識技能的掌握。如果鞏固練習能與課外的拓展練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將更有利於提升的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此,我這樣設計最後的鞏固練習: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美化自己的小海龜運動途徑,並把自己所繪畫的與同桌和老師交流分享。並希望同學們課後多練習、多觀察,掌握更多的電腦繪畫技巧。
學生通過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自主完成草原圖的設計,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和創作的成就感,培養了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展示了自己的個性和特色。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發展性教育,是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主陣地,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和方法,加強教學研究,探索各種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堅持課程改革和創新精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一定會更高。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方式多種多樣,如何打造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是一個長遠常新話題,等待我們不斷尋覓,上下求索。
Ⅶ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怎樣對學生進行評價
上傳: 吳春燕 更新時間:2012-5-5 7:26:38 吳春燕 第一.必須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評價活動。方法是由人制訂的,正確的意識產生正確的方法。只有對舊的評價方法進行批判才能制定正確的評價方法。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觀念就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讓學生主動發展」它已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就可以發現舊有的評價方法的弊端。有破才有立,不破不立。如果不轉變舊觀念,即使有再好的評價方法,你可能不願意執行,即使執行了,也可能走了樣。 第二.明確評價的功能。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在於改善過程」,「評價要與人為善,立足一個『幫』字」這句話里包含著深刻的教育思想。一個評價活動不僅是前一個學習過程的結束,更重要的是又一個新的學習過程的開始。後一個學習過程的開始決不是前一個學習過程的重復,而是質量更高的一個學習過程。這就是「評價的核心目的為改善過程」現代先進的評價方法就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這就是現代先進的評價方法的功能。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信息技術課學生學習評價中採取了「後『優』改前『良』」的評價方法。如果一個學生在同一個知識單元的學習評價中,前一個階段學習評價如為「良」,而後一階段知識學習是在前一階段知識基礎上發展的,這個學生由於努力,後一階段學習評價為「優」,他就可以拿著評價表由老師把前一個成績「良」改為「優」。這種「後『優』改前『良』」的評價方法,明顯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用了這種動態的評價方法後,很多學生得了「良」以後,就努力學習,爭取後面的考核得「優」,達到把前面的「良」變成「優」。 第三.明確評價的主體。 「平等、民主、合作」,要讓學生會在這六個字中參與評價。就是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師生平等,教學民主,評價民主,教學過程中提倡師生合作,學生與學生合作,這就是現代的教育思想。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高年級的學生學習評價應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老師評價為主導的原則。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 小學信息技術課實施學生學習自我評價,是根據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本身的特徵決定的。首先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學生上機操作的過程相對比較簡單,操作成功與否,答案正確與否,學生容易判斷。其次信息技術課學生操作的結果是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的,所以學生操作的結果不但清楚明了而且公開,易於周圍的同學進行判斷與監督。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這些特徵為實施學生學習自我評價,創造了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條件。小學信息技術課學生學習自我評價的方法是通向「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讓學生主動發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制定評價方式。1. 注重分層評價,鼓勵學生求新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效果如何,最終要通過一定的形式給予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要求,並針對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承認學生實際掌握水平之間的差異,充分肯定他們各自的成績,並鼓勵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各自提高。例如:每一次的操作課上我給學生打的實踐綜合分,既包括了學生的實際上機成績,也包含了對這個同學個人努力的一種承認。這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與動力,又可促使其發揮自主能力與創新意識。實際上,評價成為促使學生學習的一個手段。 2、注重過程評價,鼓勵學生創新 計算機的操作不僅體現在結果明了,更體現在同樣一個結果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完成。這是計算機軟體本身性能的完善,更體現了計算機作為一個輔助工具,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操作中,相對於一個同樣的任務,學生會利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完成,其過程卻是有差異的。這時教師不能僅僅只關注一個答案,而應更多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在實踐中所獲取的經驗與教訓等,這是符合人的認識發展規律的。充分肯定學生的自主實踐過程,即是鼓勵學生在自主的操作過程中的理解力與創新力。 3、重視學生自我評價,激勵學生進步 信息技術課上,我在黑板上寫有優、良、達標、待達標的參考標准,每個學生在下課之前參考標准把當堂課的學習成績填寫在計算機鍵盤下的成績表上(只填「特優」、「優」、「良」、「達標」) 特優:興趣濃、紀律好、自學能力強、愛發言、能輔導同學 優:興趣濃、紀律好、能自學、愛發言、完成教學任務 良:有興趣、紀律好、能學會 達標:紀律好,能學會 待達標:紀律差 每節課後,小組長檢查一下本組同學的自我評價是否准確,對個別評價不合理的重新評價。 教師階段性地檢查學生的評價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特別要對個別學生評價不認真的現象進行教育。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可以激勵學生在課堂上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紀律,自覺努力學習,爭取不斷進步。為了更好地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我們還可以採取「檔案袋」的辦法。一個單元完成後,讓學生自我分析一下,從各個方面對自己進行反思,使他們在反思中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真正地將「學會學習」落到實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Ⅷ 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穿「技術」新鞋,走「傳統」老路 目前,教育觀念的落後已成為制約信息化教育發展的關鍵,尤其對教專育信息屬化發展在推動我國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盡管有許多學校較多地運用了信息技術,並且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只重視信息設備的引入,教學水平仍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沒有充分體現信息化教育的特色。
Ⅸ 淺談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的幾點思考
電子計算機是人類社會在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必備工具。計算機在處理信息方面的廣泛應用,使人們在信息和知識的記載與傳播方式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信息技術,在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對進一步提高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增強每個人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掌握信息技術對幫助人們跟上信息時代步伐,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