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實踐中,仍有不少的教師將古詩詞的教學等同於詞版語解釋權,甚至逐字逐句地將古詩詞翻譯為白話文,過分重視串講工作,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感性教育。在這個背景下,研究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❷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哪些問題
傳統課堂的來弊端:
⑴源 這種結構基本的理念是把學生看作知識的容器,客觀上不允許學生獨立思考,如果說學生有所思考,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
⑵ 好學生不聽就會,差學生聽了也不會,因材施教成為空談。
⑶ 學生不知道老師要干什麼,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麼,只能是被動聽講。
⑷ 學生學得如何,教師不得而知,教師只能「一刀切」去完成自己「教」的任務。
⑸ 學生不會時,教師容易埋怨學生,而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方案,採取措施。
⑹ 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完成自己「教」的任務,而不是學生「學」的任務。
⑺ 學生是學習的旁觀者,他們不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⑻ 教師疲憊不堪,學生厭學。
⑼ 容易造成師生對立。
⑽ 教師高高在上,展示自己,學生失去創造力,只能被動模仿。
我們中小學的大多數課堂,仍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以填鴨式和滿堂灌為主要特徵,並突出表現為 「八多八少」:教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一問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練記憶多,鼓勵創新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動少;顯性內容多,隱性內容少;應付任務多,精神樂趣少;批評指責多,鼓勵表揚少。
❸ 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❹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像『實話實說』的主持人了」,「 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 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了」,「 學生『動』起來了,語文課堂活起來了」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好評如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課改實施以來,語文課堂教學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❺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傳統教學中的哪些瓶頸問題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語文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回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答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❻ 小學語文傳統教學存在什麼問題
教師講
學生聽
教師將知識剁碎傳授給學生
學生不加思考
直接接受
❼ 小學課堂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參考)序號 論文題目1 淺談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及其發展2 福建小學地方性課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課的構想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影響4 廈門市家校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5 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讀6 淺談小學「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7 美國小學教師教育的基本特點及啟示8 小學習作評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現狀的分析及其啟示10 中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及啟示11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教師的審美素質12 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和的問題與對策13 集美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調查研究14 試論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發展特點及其培養15 當前語文課堂評價的誤區與矯正16 不同家庭結構對兒童個性的影響17 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策略研究18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19 網路成癮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20 小學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初探21 試論家庭教育在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的作用22 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23 教師教學風格對小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24 關於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感調查研究25 當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26 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27 新課改背景下的閱讀教學誤區初探28 淺析中國現代母親教育29 關於課堂提問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的思考30 傳統個別化教學與網路個別化教學之比較31 福建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班學生職業意識初探32 廈門市小學生課余培訓調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師的成長策略34 淺談小學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的策略35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問題及對策36 台灣「感恩教育」教學範例闡析37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小學課堂教學38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探究39 淺析當前教師評價體制40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情感教學的策略41 小學教師教學語言現狀調查與分析42 重塑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43 淺談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44 論推廣少兒經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敗關鍵45 放飛語文課堂 開辟求知天地46 「任務驅動型」口語交際教學模式的構建47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造型之比較48 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49 中美小學教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的比較分析與啟示50 台灣電視節目對大陸中小學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以廈門市翔安區為例51 小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52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誤區初探53 廈門市民辦小學現狀調查與研究54 新課程背景下討論法的探索55 關於小學生視野中優秀教師的調查研究56 小學教師「隨班就讀」教育教學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詞義教學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較及思考59 小學科學教學中「有結構材料」的研究60 大學生團體心理咨詢內容分類研究61 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的應用與設計62 農村小學開設科技活動課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區為例63 21世紀中小學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時期小學班級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66 小學古詩教學要加強審美教育67 信息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策略68 淺談小學科學課科學探究活動的現狀和策略69 關於小學口算教學的幾點思考70 台灣小學教師教育的優勢及其啟示71 小學數學生成性課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72 小學生家庭作業布置的誤區及改進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74 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誤區及對策75 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培養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77 試論當前小學的科普教育78 小學生課外閱讀策略探究79 試論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情感教育80 試論金庸武俠小說對小學生的影響81 淺談互聯網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82 高等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和發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小學教師素質之見83 「概率統計思想」教育對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影響84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探討85 海峽兩岸小學段「統計與概率」的比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喚對話教育87 關於小學校園安全教育問題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較89 教師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角色淺析90 廈門市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調查研究91 電子檔案袋在小學評價中的應用92 淺析小學生收集和處
❽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q
一、教學目標模糊、虛化,教學效率不高。
解決策略:
1、要把對《課標》的研讀作為校本教研回教師答業務學習長抓不懈的內容,並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將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
2、綜觀課標學段目標,把握好學段教學重點,明確各學段的階段目標,才能把握好階段訓練重點,避免盲目教學。
3、統籌考慮教材編排體系,把握單元訓練重點。每一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要把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情感方法、習慣態度等融為一體,進行整合訓練,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研讀課文,了解學生,把握每課教學目標。根據課文特點和學段目標要求准確確定教學目標。目標既定,課堂教學所有的學習活動都要為實現達成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的重點要深究精練濃墨重彩,與目標關系不大的則可捎帶而過輕描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