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課堂觀察表

小學數學課堂觀察表

發布時間:2020-11-26 06:05:58

❶ 淺析小學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數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間的自我評價能力
新課程理念提倡多元主體參與評價,尤其鼓勵學生自評和互評。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間的自評和互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敢講、敢評、會講、會評、會聽。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會發言,真正做到想說、敢說、會說,以此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
一、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於評價
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大膽質疑、勇於探索,樂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尊重他們,隨時進行鼓勵和贊賞,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允許學生質疑解辨,開展生動的自評互評,營造和諧寬松的評價氛圍,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例如「百分數的應用」中已編入了利息與成數,在教學後我設計一道實踐題,即「利息稅的計算」,要求學生到附近銀行調查了解當前各種期限存款的利率,幫助爸爸媽媽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應交利息稅是多少。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紛紛向銀行職員提出:為什麼要交利息稅?有什麼意義?本金、利息、利率之間是什麼關系?……他們把這些數學問題帶入課堂,互相交流,互相評價,在積極、熱鬧氛圍中,我認真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觀察他們記錄下來有價值的問題,舍棄無關問題,互評解題方案,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它的「亂」使學生無壓力、無等級。在這種民主、寬松的氛圍中,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而且使他們充分認識自我,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視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評價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當一個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或提出了一個想法時,教師總喜歡立即作出評價,這樣不僅會打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會限制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散,長此以往,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個性化。而實施自我評價,是學生在教學中聽取了其他同學的各種想法,結合老師的要求或提升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評價,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指導自我評價,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答中自感悟
課堂上要使學生有問題可問,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展開評價,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如學生在歸納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時回答:長方體的表面積是指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這時,教師沒有馬上判斷對錯,留下一點空間給學生,並加以疑惑的表情,學生馬上感悟到回答有缺陷:哦,不,應該是指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如此,學生能在教師留下的適當時間內及時進行自我評價,從而達到自我完善。
(2)異中評長短
在一題多解的題目中,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方法,並說一說自己的方法比起別人的有什麼優勢或不足,通過這樣的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3)議中求完善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採取小組合作學習,尤其以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而小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往往善於發現他人在學習中的情況,卻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這時,就要指導學生在互相交流、互相評價中找出自己在思考、辯論等方面存在的優點和缺點。
三、創設情景、讓學生善於評價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就是強調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此,在課堂上要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還要注重開放性,同時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能激發學生很好的評價。例:「公園里有20棵柳樹,櫻花樹的棵數是柳樹的2倍,楊樹的棵數比櫻花樹多8棵。有多少棵楊樹?」讓學生解答後,提出要求:「改變上題的一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編成不同的兩步應用題,再解答出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改變題目的條件,就出現了不同的「條件」和數量關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這樣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感,尊重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結構,增強了他們探索知識的信心,較好地解決了教學中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矛盾,促進了全體學生的發展。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藉助多元目標,讓學生樂於評價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從日常生活中更多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狀況到同時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察。學生的個人潛能之間不但存在著質與量的差異,而且在潛力發揮的程度上也不大一樣。所以作為教者時刻都應該注意,不能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應多給孩子提供一些成功的機會,盡可能讓他們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及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注意及時搜集和分析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的有關方面的信息,給予及時反饋。對於學生的表現平時採用「豐富有趣的標志性評價」、「言簡意賅的便條」、「富有哲理的課堂觀察評價」等手段。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以朋友

❷ 如何進行有效的評課小學數學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ID),亦稱教學系統設計,是面向教學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的設計活動,是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論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試行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並在評價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個系統過程。教學設計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它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作為一門藝術,它需要融入設計者諸多的個人經驗,並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進行再創造,同時靈活、巧妙地運用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那麼,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才能使其不但具備設計的一般性質,同時還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讓其更加充分地體現教學設計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國著名的教學設計研究專家馬傑(R.Mager)指出:教學設計依次由三個基本問題組成。首先是「我去哪裡」,即教學目標的制訂;接著是「我如何去那裡」,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最後是「我怎麼判斷我已到達了那裡」,即教學的評價。教學設計是由目標設計、達成目標的諸要素的分析與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所以,要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必須圍繞以上三個基本問題展開。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例如,同樣的「確定位置」一課,由於兩位教師確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水平的教學設計。

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基於這一目標,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寫有第幾列、第幾行的卡片,讓學生手拿卡片到前邊站好,然後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應的位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匯報是怎樣找到位置的,最後達成了教學目標。從這節課的目標確定與教學過程設計來看,認知性教學目標是主體,盡管教學設計質朴,也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但卻造成了學生的單一認知發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體驗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

另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自主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該目標的指導下,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用最簡捷的數學方法描述班級中一名同學的位置,然後把同學們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類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點──都是用「第3組、第2個」描述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的。此時教師指出,其實這名同學的位置還可以用(3,2)來表示,這種方法在數學中就叫「數對」。在師生共同研究了「數對」的讀寫方法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活動──教師用手指一個學生,請這個學生用「數對」說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學生判斷正誤;教師說「數對」,請坐在相應位置的學生起立,其他學生用手勢判斷對錯。最後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砸蛋游戲,把代表每個學生位置的「數對」輸入電腦,同學們隨機叫停,這位幸運的同學就到前邊,在正確用「數對」說出想砸的金蛋或銀蛋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後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後,電腦上會出現一句祝福的話。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簡捷性、唯一性,同時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享受了成功,體驗了快樂。

通過對以上兩個教學設計的對比,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布盧姆以學習者的外顯行為作為目標分類的基點,以行為的復雜程度作為劃分目標的依據,提出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六級分類──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接受、注意,反應,價值化,價值觀的組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辛普森將動作技能依次分為知覺、定向、在指導下做出反應、機械化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標分類為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

二、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

(一) 分析學生情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進行學情分析,應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及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

1.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

加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及其關於學習條件的思想,為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診斷的基本思路。加涅將學習的結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及態度五類。根據智慧技能學習的不同復雜程度,他又在該范疇中分出若干個亞類,即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解決問題)。辨別是概念學習的基礎,概念是規則學習的基礎,運用若干個簡單的規則是解決問題獲得高級規則的基礎。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自己總結與概括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內容屬於規則學習的范疇,而規則學習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運用有關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個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積」「等於」「底」「高」「乘」「除」七個概念,如果這七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概念沒有掌握,規則學習都將無法進行。同時,學生必須掌握「剪」「拼」「轉化」等策略,否則將不能自主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因此,准確地診斷學習者的起始能力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

2.學習者背景知識的分析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總要與背景知識發生聯系,以有關知識──包括正規和非正規學習獲得的知識來理解知識,重構新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背景知識的分析,不僅包括對學生已具備的有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識的分析,還包括對不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背景知識的分析。

一位教師根據學生背景知識的不同,對「質數與合數」一課做了三種不同的教學設計。

設計一: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根據農村中心校學生已經掌握了自然數、分類、奇數、偶數、約數等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16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2~16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分成兩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概括這兩類數的特徵,進而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下,師生共同概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

設計二:在校際交流活動中,根據縣實驗小學學生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59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1~59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進行分類(應該分成三類)。在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獨立嘗試概括、討論交流、匯報辯論,揭示出質數、合數的概念,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設計三:在「省優秀教師教學成果匯報會」上,根據班級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已經知道了質數、合數的概念(盡管學生知道概念,但並沒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理解質數、合數的概念,在師生的共同辨析爭論下,使全體學生真正理解質數、合數的內涵與外延。

通過對「質數與合數」一課三種不同教學設計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正確地分析學習者的背景知識,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

3.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

埃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說:「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也許,我們只是自以為了解了他們。」的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了解學生,其實不然。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關注的是怎樣進行教學,而很少考慮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學生是如何思維的。一位教師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復習體積單位並出示相應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塊,然後讓學生估計一個比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接下來讓學生用正方體的小木塊擺大小不同的各種長方體,並記錄得到的數據。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概括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在實際進行教學時,學生並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估計這個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而是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大約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寬大約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約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同樣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記錄長方體的長、寬、高及體積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記錄了小木塊的個數。造成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設計者缺乏對學生是如何進行思維的基本判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對學習者起始能力進行診斷,對學習者背景知識進行分析,還應關注學生是如何思維的。另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的分析對達成教學目標也十分重要,也是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忽視的內容。

(二)組織教學內容

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學內容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解決「教什麼、學什麼」的問題。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其次要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應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並通過合適的內容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一位教師是這樣組織「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的教學內容的:

上課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組(男生每組5人,女生每組4人)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每組的記錄員記錄比賽的成績。根據每組夾球的總個數評出男女生的冠軍組。再從男女生的冠軍組中選出最後的贏家。由於男女生冠軍組的人數不等,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問題──求平均數。教師出示兩組夾球情況統計圖,在師生共同根據統計圖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並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之後,讓學生解決三個實際問題──求平均氣溫,求五名同學的平均身高,求同學們平均每周的飲水量。

之所以如此組織教學內容,是因為教師首先認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圖和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利用統計圖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讓學生認識平均數的特徵,教材結合「比一比」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根據統計圖討論哪個組學生的整體實力強,引出平均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並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教師沒有讓學生比較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而是現場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夾玻璃球比賽,以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男女生組各自的冠軍時,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時,則能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從而引出問題──求平均數。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為學生准備了男女生冠軍組夾球個數的統計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最後又安排了三個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

(三)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不但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人特點、學生年齡特徵選擇教學方法,還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1.通過豐富的實例,以統計為背景,使學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了解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滲透對應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於是學生自己親自參加比賽,他們非常積極主動,通過實際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讓學生決定男女生最後的冠軍組激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組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男女生組夾球的平均數決定最後的冠軍是公平的,從而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根據現場比賽結果製作的統計圖,思考當參賽人數不同時,怎樣確定冠軍組才是公平的。教師選擇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了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了三個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知識,還體會到了數學的實際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盡情的發揮。

三、教學效果的正確評價

教學設計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一位教師在「統計」一課的設計中,做了如下的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問題一:你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感覺怎麼樣?

請全體同學合作進行現場調查,看一看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有多少名同學很快樂、比較快樂,又有多少名同學不開心,把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製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根據統計表和統計圖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回答問題。另外,請采訪不開心的同學,了解他們為什麼不開心,並幫助不開心的同學,爭取讓他們也能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能讓全體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全過程,嘗試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製作統計圖表,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並回答數學問題,學會看統計圖表,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為改進教學提供基本的依據。

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解答時需要一定的創造性。評價教學效果時設計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考查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統計的意識,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對現實問題的了解情況。

教學效果評價的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課堂上的應用練習,也應結合課堂觀察、對學生的訪談、作業分析等綜合加以設計。通過比較全面的教學效果評價,了解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提供比較科學的依據。

教學設計是由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諸要素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組成的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整體觀認為,只有各組成部分和諧地統一、協調於系統的整體之中,才能達到整體的優化。所以,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掌握每個子系統的特點、功能以及各子系統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還要對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有深刻的認識,洞察每一子系統與整體教學目標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綜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進行整體優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0

❸ 繼續教育:有效教學技能(小學數學)學習筆記

概論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技能

一、 小學數學教學技能的含義

1、 教學技能是活動方式

2、 教學技能是教師的教學行為

3、 教學技能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和認知活動方式兩者結合而成的系列

4、 教學技能是教師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動作技能、智慧技能、認知策略等一系列程序性知識

二、 小學數學教學技能的特點:智慧性、個體性、情境性和組合性

三、 雙專業化性:既不僅要具有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有傳遞知識、培養能力的專業技能。

專題一 教學准備技能(上篇)

模塊一 研究和處理教材

研究和處理教材,是教師分析領會、組織教材,以便有力於教學展開的一種實踐活動,是一件牽涉到整個教學准備的頭等重要的工作。

問題診斷

1、 照本宣科,機械照搬

2、 隨意改動,偏離教材

3、 解讀不透 不得要領

操作指導

1、 前後聯系,整體把握

2、 一課三問,深入思考

3、 先入後出,用教材教

思考與拓展

1、 隨著新課程的發展,教師應建立怎樣的教材觀?

答:陳舊的"本本式"的教材觀已不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了。我們必須確立一種新的教材觀--"材料式"的現代教材觀。
"材料式"的教材觀認為,所謂教材只是根據教學目標來組織的呈現了一定的教學內容和信息的供教師展開講述、闡釋、演示等活動和學生展開閱讀、視聽、操作等活動的材料。凡是承載教學內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如文字印刷材料、電子音像材料、實物材料等,都要視其為教材,甚至有人把教具也包括在教材的概念之內,因為教具是非常直觀化的教材,是教材的物化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材的含義是很廣泛的。這就是"材料式"的現代教材觀。這種"材料式"的教材觀是一種大教材觀。"材料式"的教材觀把教科書看做教學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學材料,但強調它不是唯一的教學材料。那麼,教科書又是什麼樣的教學材料呢?可以說它是供師生進行"教學對話"的"文本材料"。這個問題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過程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以及現實中的"學生特殊客體論"和"主導主體論",而且在實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什麼呢?是主體性。交往論承認老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雙方都是彼此關系的創造者,都是交流的主觀能動性,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新課程提倡通過交往革除當前師生人際關系中普遍存在的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的傾向,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師生間的交往在教學中主要表現為師生間的對話,而對話需"文本材料"。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的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主持人、特邀嘉賓和參與聽眾都緊緊圍繞著主題,進行互動式的交往對話,對話的材料源於自己的生活經驗。這種材料可以說是一種"經驗材料"。教學與《實話實說》有其相似之處。教科書的每一課的課題,就如同師生對話的一個主題,主題之下的諸多內容就好比師生對話的材料,師生需要在有限的時空內,緊緊圍繞對話的主題,依託對話的材料,進行互動式的教學對話。這種對話的基礎材料是教科書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對話的材料,進行互動式的教學對話。這種對話的基礎材料是教科書所提供的"文本材料",此外還有其他相關的教學材料。如果沒有這樣的"文本材料",那麼師生之間的教學對話就會失去依託而變得漫無邊際,操作上既不可能,事實上也行不通。所以,像教科書這樣的"文本材料"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不可或缺的。

2、 教師研究與處理教材要注意哪些問題?

1)、與當地的實際相結合,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2)、挖掘教材的內涵與外延。

3)、不能照本宣科。

模塊二 研究學生 因材施教

問題診斷

1、 無視學生已有

2、 忽視學生水平

3、 漠視學生差異

操作指導

1、 研究學生,加強分析

2、 調整研究,靈活施教

思考與拓展

1、 有人說:怎樣對待學生,絕不是一個態度與方法的問題,從根本上說,他是一個思想觀念問題。你對這樣的說法如何看待?

2、 在教學設計中如何解決對學生分析不足的問題?答、對學情的准確把握是好的教學設計必備條件。下面僅對我在教學設計中對學情的認識和運用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一起交流。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設計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可以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習和學生作為焦點,以幫助每一個學生有效地學習為目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把了解學生的興趣、動機作為分析學情的突破點。(1)了解學生的興趣、動機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因素;而動機又產生於人的興趣和需要。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師所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實現。因而,語文教學要獲得成功,就要認真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想方設法啟動學生的內驅力,並採取各種有力措施,把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納入合理的軌道,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外在的教學目標系統轉換為學生的心理需要,成為學生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形成了內在的需要和動機,他才能具有達成目標的主動性,教學目標的實現才有保證。(2)分析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是學生達成目標的基礎。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知識建構。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夠有效地吸收和運用。教學設計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能力水平,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學生學習語文的「最近發展區」。力求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水準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徵,使學生能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3)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認知傾向也稱認知風格,指學習者個體在認知即信息加工和組織過程中,表現在認知方式方面的穩定的獨特傾向,表現在學習者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存儲的過程。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習者對於信息的加工、處理方式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為獨立型與依存型,沖動型與沉思型等。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結合考慮學生的認知傾向,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不斷改進教學法方法和教學策略,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如對依存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沖動型的學生,注意培養其有條理地、細心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另外,在組織研究學習小組時,教師如能根據學生情況,將具有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在小組學習中,依據各自不同的特點去研究分析問題,相互取長補短。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相互影響,也有助於對學生認知傾向的培養調整。因此,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模塊三 教學目標的設計

問題診斷

1、 目標虛空,紙上談兵

2、 目標偏位,陳述失當

3、 目標窄化,囿於知識

4、 目標封閉,發展僵化

操作指導

1、 認識重視,行動落實

2、 宏觀把握,微觀分析

3、 准確具體,學科本色

4、 關注全體,靈活調整

思考與拓展

模塊四 教學過程的設計

問題診斷

1、 缺少互動,結構封閉

2、 流於走場,過程確定

3、 過於簡略,主次不明

操作指導

1、 師生互動,走向開放

2、 充分設計,靈活行動

3、 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思考與拓展

模塊五 教學過程的設計

問題診斷

1、 墨守成規,陳舊老套

2、 簡單跟風,流於形式

3、 方式單一,脫離實際

操作指導

1、 推陳出新,著眼發展

2、 量身定做,適切為上

3、 組合應用,注重啟發

思考與拓展

專題二 教學准備技能(下篇)

模塊一 活動設計

問題診斷

1、 作秀表演多,課堂有效性差

2、 教師包辦多,學生自主性少

3、 行為參與多,思維參與少

操作指導

1、 明確活動的目的性

2、 增強活動的參與性

3、 提高活動的思維含量

思考與拓展

模塊二 作業設計

問題診斷

1、 簡單「拿來」多,自主設計少

2、 同一要求多,分層作業少

3、 書面作業多,活動性作業少

操作指導

1、 合理借鑒,為我所用

2、 分層設計,要求適宜

3、 動口動手,形式多樣

思考與拓展

模塊三 板書設計

問題診斷

1、 缺乏計劃,隨意而為

2、 主次不分,茫無頭緒

3、 形式單一,缺乏創意

4、 以貼代寫,難以調整

操作指導

1、 課前計劃,成竹在胸

2、 過程結果,並重考慮

3、 師生合作,突出實效

思考與拓展

模塊四 教學媒體的准備

問題診斷

1、 重課件製作,輕教學內容

2、 重現代教學媒體,輕常規教學媒體

3、 重課堂應用,輕課前檢查

操作指導

1、 明確目的,輔助教學

2、 合理選擇,組合應用

3、 准備充分,及及時預演

思考與拓展

模塊五 教學預案的撰寫

問題診斷

1、 機械照搬,簡單移植

2、 過程統一,實效不強

3、 過於簡單,隨意性大

操作指導

1、 博採眾長,貴在借鑒

2、 因人而異,講求實效

3、 詳略得當,綱舉目張

思考與拓展

專題三 課堂教學技能(上篇)

模塊一 教學導入

問題診斷

1、 耗時過長,喧賓奪主

2、 形式呆板,淡而無味

3、 脫離實際,導而不入

操作指導

1、 簡約明快,迅速切入

2、 形式多樣,引人入勝

3、 契合主題,符合實際

思考與拓展

模塊二 教學講解

問題診斷

1、 談講色變,排斥講解

2、 講解不當,事倍功半

3、 手段單一,缺少變化

操作指導

1、 准確認識,合理應用

2、 講解精煉,突出實效

3、 形式多樣,情趣並重

思考與拓展

模塊三 教學小結

問題診斷

1、 虎頭蛇尾,失之隨意

2、 簡單再現,缺乏提升

3、 形式單一,千篇一律

操作指導

1、 畫龍點睛,自然妥帖

2、 結構完整,注重升華

3、 形式多樣,注重變化

思考與拓展

模塊四 教學板書

教學板書是指教師通過設計和運用寫在黑板或投影圖片上的文字、符號、線條、圖表、圖像等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

問題診斷

1、 煩瑣冗長,主題不明

2、 平庸呆板,乏味無趣

3、 雜亂無章,結構渙散

操作指導

1、 簡潔概括,主題鮮明

2、 生動美觀,引人入勝

3、 系統條理,結構清晰

思考與拓展

模塊五 教學媒體的運用

教學媒體分為傳統教學媒體和現代教學媒體。傳統教學媒體主要指黑板、掛圖、標本、儀器、教科書等;現代教學媒體主要指教學上使用的電子技術媒體,包括電影、錄音、錄像、投影及計算機等。

問題診斷

1、 舍本求末,弱化功能

2、 教學封閉,互動性差

3、 技術至上,淡化思維

操作指導

1、 強化認識,發揮功能

2、 加強交互,開放課堂

3、 合理搭配,協調作用

思考與拓展

專題四 課堂教學下篇

模塊一 教學提問

教學提問是指教師運用提出問題來促進學生學習,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

問題診斷

1、 頻率失當,數量失衡

2、 隨意性大,內涵不足

3、 形式單一,缺乏變化

4、 只顧提問,忽視引導

操作指導

1、 把握節奏,疏密有致

2、 精心設計,內涵豐富

3、 注重變化,形式多樣

4、 加強引導,因勢利導

思考與拓展

模塊二 教學對話

問題診斷

1、 教學單一,個別對話

2、 主題游離,各行其是

3、 虛假對話,形似神離

操作指導

1、 面向全體,多維對話

2、 主題明確,焦點集中

3、 真誠對話,形神具備

思考與拓展

模塊三 教學傾聽

問題診斷

1、 片面傾聽,有所選擇

2、 浮於表面,淺嘗輒止

3、 缺乏耐心,任意打聽

操作指導

1、 全面傾聽,整體把握

2、 主動傾聽,深入探尋

3、 尊重理解,耐心傾聽

思考與拓展

模塊四 教學引導

問題診斷

1、 越俎代庖,替代思維

2、 簡單機械,方法單一

3、 淺嘗輒止,缺乏耐心

操作指導

1、 把握分寸,相機引導

2、 方法靈活,因勢利導

3、 循循善誘,耐心引導

思考與拓展

專題五 教學評價技能

模塊一 課堂教學評價

問題診斷

1、 參與積極性不高

2、 參與深度不夠

3、 參與方式不妥

操作指導

1、 樹立先進教育理念,在評課中才能亮的出觀點

2、 斟酌課堂評價標准,在評課中才能把握評價精髓

3、 善於比較思考提煉,在評課中才能促進有效發展。

思考與拓展

模塊二 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

問題診斷

1、 評價內容倚重知識技能

2、 評價方式單一老套

3、 評價語言虛浮不實

操作指導

1、 評價內容應多元化。注意以下內容:1)多一把過程之尺;2)多一把個性之尺;

2、 評價方式應多樣,力爭靈活評價。口述點評;體態暗示;多媒體輔助;激勵語與體態結合。

3、 評價語言應精妙,追求藝術的評價(1)運用精妙的課堂評價語,提高評價的藝術水平;(2)作必要的評價語言儲備,以提高即時情景中評價的應對水平

思考與拓展

模塊三 學生作業評價

問題診斷

1、

操作指導

1、 樹立科學的學生學業評價理念

2、 靈活運用多樣的學生學業評價方式。課堂觀察;成長記錄袋;延緩評價;開放性任務;教學日記;評語

3、 合理地進行評價結果的處理。定性結果與定量結果相結合;評價結果不僵化;對評價結果做科學分析。

思考與拓展

模塊四 數學紙筆測試

問題診斷

1、 重視結論判斷,忽視理解概念

2、 隨意加減難度,忽視課標要求

3、 強調答案唯一,忽視學生個性

4、 重視模仿教材,忽視題型創新

操作指導

1、 數學測試的命題。體現人文性,命題中要激起學生大體情趣;突出方法性,命題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應用性,命題中要突出知識應用;凸顯實踐性,命題中安排動手操作題;培養創新性,命題中要增加開放性試題。

2、 數學測驗的組織。評價方式的多樣;評價主體的多元;評價結果的分析;1)及早批閱試卷,發至學生手中。2)做好有關數據統計3)收集重點題以及錯誤率高的各種答題情況。4)組織講評課進行補救。上好講評課要做到:按類別講評,講評要有總結和提升,講究講評方法。5)教的反思與調整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試卷編制的本身,二是單元教學情況。

思考與拓展

專題六 教學研究技能

模塊一 數學微型課題研究

問題診斷

教師研究現狀暴露出的問題有

1、 為了門面而研究

2、 為了任務而研究

3、 為了研究而研究

操作指導

1、 體會微型課題研究

2、 把握微型課題研究的特質

3、 生成好的微型課題研究

4、 經歷完善的微型課題研究

思考與拓展

模塊二 課堂觀察式聽課

問題診斷

聽課中存在的誤區

1、機械型聽課;2、模仿型聽課;3、自省型聽課;4、評判型聽課

操作指導

1、 課堂觀察前——確定觀察的目的和規劃

2、 課堂觀察中——進入課堂及記錄資料

3、 課堂觀察後——資料的分析與結果的呈現

思考與拓展

模塊三 教學反思

問題診斷

1、格式單一,流於形式;2、隔靴撓癢,內容空洞;3、缺乏方法,成效甚微

操作指導

1、掌握方法,靈活運用;2、開放視角、取長補短;3、不拘形式,及時記錄

思考與拓展

模塊四 數學教研文章的撰寫

問題診斷

1、害怕寫;2、應付寫;3、湊合寫

操作指導

1、 選題與選材,科學可行,力求新穎;觀點新、視角新、例證新、結構新。好的選題來自:教材的鑽研、教學的實踐、聽課的賞析、爭鳴與碰撞、思考與探索。

2、 立綱與撰寫,彰顯特質,簡練生動

3、 修改與定稿,審視立意,斟酌細節

❹ 談小學數學課如何利用課堂觀察反思課堂教學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後會議三個階段。從課前會議的討論與確定,課堂中的觀察與記錄,到課後會議的分析與反饋,構成了確定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工作流程。基於課堂觀察,就是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並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策略與方式。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教研活動記錄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一)數與代數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5、第八單元(二)空間與圖形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三)統計與概率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准或選擇某個標准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標准下的多樣性。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四)實踐活動本冊教材的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例如:1、找一找,說一說。「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2、說一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麼分類的,並與同伴說一說。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並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7、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中的作用。教學計劃(一)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察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二)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輸出,也有信息輸入,所以加談、傾聽、閱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三)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的教學,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有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四)做練習、寫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五)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的「做數學」。(六)重視對學生初步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對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七)重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信息,象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興趣,是否樂於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誰敢於質疑。

❻ 小學數學課堂觀察報告包括哪些方面

綜合性與實踐性是其主要特徵。綜合功能的發揮是數學綜合與實踐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們選擇它作為課堂的觀察點。圍繞數學知識之間的綜合、數學與其它學科的綜合、日常數學與課堂數學的綜合

❼ 淺談小學數學課如何利用課堂觀察反思課堂教學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版與課後會議三個階段權。從課前會議的討論與確定,課堂中的觀察與記錄,到課後會議的分析與反饋,構成了確定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工作流程。基於課堂觀察,就是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並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策略與方式。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觀察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