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如何讓小學語文回歸課堂

如何讓小學語文回歸課堂

發布時間:2021-02-28 15:26:22

『壹』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更加生動

小學語文對於學生素質的提升以及道德品質的培養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甚至能夠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到重要影響,所以說,語文在小學階段是十分重要的課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運用以及情景設置等多種方式,能夠使得小學語文課上的更加生動,繼而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從而變以往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生知識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1恰當運用媒體,引導學生入境動情 1.1有效、適度地運用多媒體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使用能夠提升學生的興趣,但是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度」,因為過多使用多媒體課件,往往會使得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感覺到厭煩,甚至很難感覺到趣味性。另一方面,多媒體課件的過分運用往往會使得學生自身的注意力得到分散。所以說,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應當有明晰的目標,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更應當有針對性,不能漫無目的,要真正做到有效以及適度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語文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1.2將多媒體優勢與學科特徵進行結合 對於小學語文的教學來說,其所注重的是情感以及精神的交流與互動,是對學生自身創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多媒體課件中圖片、文字、聲音以及動畫等多種元素都能夠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引導學生在生動的教學環境下對知識加以了解和掌握,使得知識由抽象變得更加具體,繼而提升學生自身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能力。 1.3運用多媒體技術啟發學生的想像力 對於小學語文的學習來說,想像力是很重要的因素,能夠有效推動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的拓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充分地挖掘,而這就需要教師對多媒體進行充分地利用。 比如在《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的知識教學中,教師通過影像片段的播放使得學生好像與邱少雲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好像就生活在那個年代,彷彿置身於其中,在學生將影片觀看完畢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多媒體播放的內容進行情感表達,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進行想像,當時邱少雲心裏面想的是旦撣測趕爻非詫石超將什麼?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得學生對知識有了深刻地掌握,同時還能夠使得學生自身的想像力得到拓展和提升。 2適時持續強化情境,升華學生體驗 對於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其目標就是要使得學生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的情感得到升華,其中,情景教學方式能夠推動這一目標得到有效實現,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這樣的情景設置的方式,藉助具體的以及形象的素材,將學生身邊的事物作為線索,將學生的體驗加以升華,引導學生在情境教學中進行思考和感悟,使得整個課堂教學得到進一步優化,使得教師的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2.1運用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其對故事往往有比較高的興趣,故事中的情節以及人物經歷能夠激起學生的想像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應當以此為依據,積極創設一些具有趣味的情境進行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思考以及有所收獲。 2.2設置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 對於引導學生思考來說,問題的設置最為重要,同時也是最為有效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在小學語文的教學課堂中,語文教師應當依據相關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內容進行有意識以及有計劃的提問,要通過這樣一種問題情境的設置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使得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得到思維上的啟發,語文是一種具有開放性特徵的學科,很多知識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由地發揮以及聯想,教師應當將知識作為載體,將語文問題的設置作為手段,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引導學生要帶著問題進行學習、進行探索。 2.3運用生活情境,生活學生的學習體驗 對於小學生來說,其最為熟悉的就是生活中的事物,其中語文是從生活中來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活之中,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將語文課本上的知識和學生自身的生活環境進行結合,通過這樣一種生活情境的營造使得以往比較深奧的語文知識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在學生素質養成以及能力提升方面起到基礎性的關鍵作用,可以說語文這一門學科在小學階段是十分重要的課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及情景設置等方式使得小學語文教學更加生動,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貳』 怎樣回歸語文課堂的本真

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真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也越來越呈現出勃勃生機,教師們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開始有意識地把課堂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能夠關注學生的發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密切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創設大的語文環境,這些都體現了課程改革帶來的豐碩成果。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思考,由於個別老師對「課標」解讀的不夠,學習目標不明確,課堂上盲目追求形式,卻不注重實效,出現了一些非語文現象。
比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重要的是體會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對比的寫法和我的情感變化等內容,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的方法,如,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得意洋洋、迫不及待等寫法的運用。課有的教師卻用大量時間想一想自己和父母之間的故事,把學生感動得痛哭流涕,上成了思品課。
在互聯網+的時代里,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課件,也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在教學《桂林山水》時,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欣賞桂林山水,看風光片,不去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形式等等,這些都使語文課堂失去了本色。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因此,我們提倡本真語文。
本真語文課,就是以人為本,它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成長規律,通過教師有深度的、注重讀寫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優化、創意設計,直達語言教學的本質內涵,以其實現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語文教學一定要從語言文字入手,來理解內容,體會情感,這就叫「得意」,同時要帶著學生揣摩體會這樣情感是怎樣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這叫「得言」,語文教學要言意兼得。積累詞句、品味語言、感悟內容、學習寫法都是語文的本真。也就是說,課堂上關注字詞句篇的基礎知識訓練和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訓練,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得以提升。
本真語文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語文課堂要有語文味。所謂的語文味,表現在課堂上應該是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註、摘抄讀寫結合的「寫味」;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要讓學生親歷閱讀的過程。讀通---感知文本;讀懂---領悟內涵;會讀---內化語言。
作為教師,要明確各年段教學的重點,才能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

『叄』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論述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著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滿堂灌」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慾,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我很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堂堂充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我以為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的活力,就要給學生一個輕松、自由、開放、活潑、創新的課堂,讓學生動起來。
語文教學是一台戲,戲的氛圍怎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是教師教書,學生學習的場所,創設怎樣的教學課堂,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下面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
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充滿熱情地去學習?記得,教育學者顧泠沅曾在報告中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我注重把學生帶入課文中所描繪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讓他們仔細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學的開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給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從而引領孩子們度過那「激情燃燒的」課堂,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我首先以騰格爾的一首《我的天堂》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騰格爾所指的天堂在哪裡?為什麼稱之為天堂?學生在音樂中想像了草原的風光,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像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然後,演示了大量的蒙古草原風景圖。學生對這些圖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都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雖然我們的學生沒有機會去實地參觀蒙古草原,但通過教學課件的演示,學生彷彿真的置身於茫茫草原之中了。當學生陶醉於美景之中時,他們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鑽研課文。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誘發學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老師與文本之間進行真正的對話。
二、創設「對話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精心設計教案,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
1、讓學生「多說」。
在課堂上,教師應少「說」,做到精講,能不講就不講,把說的時間多留給學生。在設計問題時,易「大」不易「小」。問題「大」,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多,輾轉的餘地大,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也避免了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還充分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學生在初讀課文後,我們可設計如下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此問看似簡單,實則內容豐富。學生可以談讀懂的詞句段落,也可以談讀懂的思想內容,便能訓練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此外,教學中,當學生出現了疑問,卻憑借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時,教師應恰當地讓學生互相議一議;當學生的意見出現了明顯的分歧的時候,教師應恰當地組織學生辯一辯,這不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答案掌握在學生手裡,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讓學生「多做」。
有一位低年級老師在教學「攀著」一詞時,不是讓學生說它的意思,而是直接讓一個學生到講台上去表演一下這個動作,形象直觀。當我們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傳世名句時,學生的頭腦中早已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時不妨讓學生用自己的彩筆畫出這幅畫來,再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繪,豈不勝過那枯燥無味的串講詩意?學完《負荊請罪》後,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孩子們的表演慾望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讓學生「多做」,在實踐中,在運動中,在活動中邊干邊學,讓學生的直接經驗與書本知識合二為一,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啊!
3、讓學生「多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堂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要避免繁瑣的分析。我們知道,前人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造詣,與今人相比,真可謂天上地下啊!是因為前人重視積累感悟的緣故。寫文章好比用磚壘牆,心中無千萬磚石,怎能壘成萬丈高牆?現行蘇教版語文教材練習中的「誦讀與積累」,便只要求學生只熟讀成誦,而不必釋其義,已能很好體現這種精神。
三、創設「言語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自由爭論中學習 。
如何學好語文?《新課標》認為學生是關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問學生:「三十年後是否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三十年後,我們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因為老人豁達開朗,加上天天堅持鍛煉,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再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百歲老人也越來越多。」有的說:「我認為喝不到。因為老人生活艱苦,加上他本來就瘦,可能營養不良,況且七十歲了,還要干這么重的體力活,他能吃得消嗎?」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為他們創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創設「開放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學習。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們的一切!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課堂上孩子們往往期望老師讓自己展示收集的資料,這樣,無論課內或課外,他們都有極大的熱情去學習。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教師應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源泉,是課室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為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所以,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再現生活,體驗生活,生活中孕育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來學習語文。如「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應該眼裡有資源,心中有教育。
五、創設「感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學習。
教學中,引導孩子把作者的情感變為自己的情感,把書中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且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認識會更豐富,體驗會更深刻。文學作品負載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與作者、作品中人物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引起情感共鳴。因此,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之弦,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使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深刻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設計了幾個環節:1、與課題對話,閱讀預測;2、與文本對話,突出教學重點;3、與天游峰對話,感受它的險;4、與人物對話,對比遊人與掃路人;5、與掃路人對話,突破教學難點;6、讀寫結合,真情告白。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語言的「藕花深處」,踏上與作者心靈對話的「通幽曲徑」,讓學生潛入語言營造的精神氛圍、積極主動地進行體驗和感悟。
雖然改革很艱難,但它仍然可以成為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我們要給學生創設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語文課堂,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肆』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是啟迪靈魂的事業,課堂的中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因此而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天地,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先決條件應該是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活」起來,即不呆板,不被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那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呢?
一、巧設民主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想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教師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並且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訓斥,不懲罰,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給予及時地肯定,並鼓勵他們。如:我在教學時,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們一起操作,一起討論。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來表揚他們,對學困生不厭惡、不指責。更是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使他們感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動腦,一起學習。這樣就慢慢地打消了學生對老師的懼怕和隔閡的心理,於是在輕松愉快地合作學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備。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如我在教學生朗讀《可愛的草塘》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來了。朗讀之後,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後再讀,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三、提供參與機會,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能表現自我。一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並在小組內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認為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還比較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現一些學生表演動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豐富,他又通過評議來引導學生重新體會。一節課,學生始終在他自然順暢的導引之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實現重點訓練項目人人都有參與機會。每一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並以此為契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的完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四、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這樣問學生:「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和學生一起學習體驗!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五、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教學中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是這樣說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我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總之,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松的學習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現如今的語文教學,基本上都是以考試為目的。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奔著考試成績去的,因此整個課堂呈現出呆板、枯燥的狀態,這對於語文學習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在新課標下,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老師在課堂中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在一個靜態的氛圍中進行教學活動,需要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來完成教學任務。文章就如何使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進行了闡述。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互動,讓教與學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我們都知道,小學語文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調皮,注意力易轉移,對老師有一種懼怕感,因此建立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就顯得更加重要。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努力做到不把自己的個人情緒帶到課堂中,上課的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微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多用善意的眼神、親和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關懷他們,尊重他們,讓他們感到一種親切感,從而更加願意去學習語文知識。[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多多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打成一片,多多與他們交流,與他們像朋友一樣相處,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平等的關系。不過目前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是,有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總是板著臉,想通過這種方式在學生中樹立威嚴,結果導致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懼怕感,不大敢與老師進行課堂上的交流,進而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於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課上多多開展情景劇活動,使課文中的場景再現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很容易會被外界事物所干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將課文的情景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以及理解課文內涵,進而使課堂「活」起來。
運用情景劇教學能使學生看到視聽一體的互動式集成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對學生不同的感官產生刺激,來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運用情景劇教學要求老師提前分好小組,讓他們為情景劇做好准備,以便在課堂上節省時間,更好地教學。運用情景劇教學要求老師多多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力,對於那些合理的想像給予贊賞,來使整個思維發散起來。[2]老師通過情景劇教學,不僅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是使課堂活起來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比如,在教授《陳毅探母》這篇文章之前,老師可以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回去給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在教授時,老師就可以讓他們闡述自己的感受,同時還能找幾個學生上講台,讓他們重現陳毅為母親洗衣服的那個場景。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認真揣摩人物的內心情感,自由發揮,將課文中的場景現場化,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提高教學效率。
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循循善誘,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小學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正處萌芽期,天真而又有豐富的想像力。[3]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教材作為一種平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架起一座書本和現實之間的橋梁,使學生對人物和課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4]
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要求老師多多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的可能答案。我們都知道,對於語文這門學科而言,主觀題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答案,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因而對同一個問題也許會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所以老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盡量給予鼓勵,最好不要當眾批評他們,否則學生會受到打擊,積極性會降低。
比如說,教師在教授《司馬光砸缸》這篇文章時,可以提出以下一些問題:作為一個小孩,司馬光為什麼在其他孩子都手足無措的時候,會冷靜地拿起石頭砸缸呢?要是你遇到這樣的事,會怎麼辦呢?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可以很好地使課堂「活」起來。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里,教師應該營造出一種活躍輕松的學習氛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通過多多開展情景劇,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文中去;積極引導他們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自主思考,深入淺出地去理解課文,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促進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參與、探究、體驗、創新、合作、自主等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盡量在課堂上設計豐富的活動和任務,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寓學於樂,增強趣味性。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促進人的整體發展。而當今的語文教學都側重於理解,即瑣碎地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錯位,要求的越位,語言學習的不到位。所以,從實際出發,應把學習語文的力度移位到運用這個環節中,從運用中促進理解。而學會運用,就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語感,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了積累、運用,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生必須在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在與老師、同學,在與社會、家庭的語言交際中獲得真正的發展。為了讓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靈活地運轉起來,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嘗試:
一、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備。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如我在教學生朗讀《富饒的西沙群島》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朗讀之後,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後再讀,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
二、靈活組織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一般是一篇課文接一篇課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師「組塊教學」的啟發,我試著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淡化課文間的嚴格界限,採用「單元整體教學法」。每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因為有著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才組織到一塊兒的,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共同點集中訓練語言。教學時,把一個單元看成一篇課文,從整體入手,先由學生自由讀通每篇課文,然後由學生初步讀懂自己所喜愛的課文內容,並有針對性地提出疑義,再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組織教學,進行詞語的組塊,句子的組塊,段落的組塊及寫法的組塊,讓學生在各種組塊中同中求異,得到內化與積累。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自由度,減少了分析,注重了實踐,使學生的語言訓練得到充分的落實。
三、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這樣問學生:「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和學生一起學習體驗!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教學中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是這樣說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我將《安徒生童話》、
《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總之,新課程指導我們,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學生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我們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興趣、知識、經驗、思維參與學習活動,並成為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把新課程理念帶進課堂,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新突破,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充滿生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充滿活力。

希望以上文章對你有幫助!!!

『伍』 如何讓小學語文教學回歸語文本色

《語文課程標准》的出台為教師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同時也讓課改更具可操作性。但是我們在為取得的成績感到欣喜的同時,也發現, 「綉花枕頭」式的形式包裝浪費了課堂上寶貴的時間,延緩了有效教學的進程。下面,就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扎扎實實地朗讀,提高學生的語感。
現代教育十分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就特別重視朗讀,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如何使用正確的方式朗讀。如果不教給方法,不明確目標,一味地倡導發揮學生的個性,恐怕學生的語感很難有所提高。
例如:三年級上冊《西湖》是一篇融景與文字之中的寫景範文。有位老師在整堂課教學中,都是採用「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讀一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朗讀。這樣極富民主色彩,最能體現人文關懷的課堂用語在現今的閱讀教學中出現的頻率不可謂不高。然而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朗讀水平顯然不會有什麼提高,文本的理解更是不夠。學生當然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學生應該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那麼,「教師的作用是隱性的」是什麼意思?教師在這堂課上起到隱性的作用了嗎?我認為: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起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激發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學習重點是朗讀,讓學生一起訂一個朗讀所要達到的目標。而那種不顧內容,不問學情,一味地讓學生只憑好惡去自主選擇,學生很容易會陷入盲目、避難就易的誤區。這樣,冷落「不喜歡」讀的方式,迴避「不喜歡」讀的段落,學生何以能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學生又將如何提高語感?
二、輕輕鬆鬆地教書,教會學生自我學習。
如今小學的語文老師是最苦的,每天要批閱大量的作業,教學任務也很重,教學壓力也大。可是在這么多「孺子牛」式的教師的嘔心瀝血之下,為何我們的語文教學質量卻總是不如人意呢?這其中的大部分責任還是要由我們老師自己來承擔。
「是教會孩子釣魚吃,還是給孩子買魚吃?」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具體做法,簡單概括為:
首先,教師角色要重新定位。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生動活潑地發展。教師必須從純粹的知識傳遞者向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啟發者、合作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轉變。
其次,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
最後、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
三、豐富多彩的活動,發展學生個性。
培養知識能力,提高語文素質,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研究課題之一。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從差異入手,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它能從不同的身心成長條件和智力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通過因材施教,完善學生個體素質基礎之長,彌補和限制素質基礎之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提高語文素質的。
首先,開展語文活動,要有一定的計劃、目的,針對語文學習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循序漸進。低年級可採取一些形象生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培養學習語文的直接興趣,如上完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課文讓他們扮演一些童話中的小動物,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等。中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結合所學課文就某一觀點發表演講,激發他們的表達的興趣,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查資料,再評比,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搜集資料的能力,可達到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目標。對於高年級學生的要求應更高一些,不但要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中吸取知識營養,陶冶情操。
其次,開展語文活動,內容要豐富,形式要活潑 。
開展語文活,形式還必須生動、有趣,學生喜聞樂見。活動的吸引力來自內容的豐富多彩,形式的變化多樣,並具有趣味性、新穎性和知識性。我現在教授六年級語文,在作文評講課中,我評講到作文中錯別字環節時,我是這樣上的:我先做好一些小卡片,上面寫有錯別字,再給每位學生發下「錯字監獄」的本子,還做了幾頂「優秀警察」的帽子。上課時,我講好比賽規則,誰捉到的「壞蛋」多,誰就是優秀警察。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大家競相發言,最後,各人統計自己的得分,給幾個得分高的同學進行頒獎,每人戴一頂「優秀警察」。這堂活動課,不僅生動有趣,使學生提高了正確書寫的自覺性,還提高了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增加了作文的興趣,效果很好,我再批改作文、日記時發現錯字,甚至連病句也明顯減少了。
最後,學生活動與教師輔導相結合 。
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己組織、開展活動並及時總結評比。教師不要事事包辦代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活動能力和創作能力。但是,教師也不能袖手旁觀,而是要自始至終給予關心、輔導,主動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當好參謀和顧問。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有諸多因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缺一不可,對課改實踐的現狀作出冷靜的反思,理性地審視當前教學行為的目的性和實效性。任何一種急功近利,急躁浮誇,只求形似,滿足於光鮮外表的形式包裝都是與新課程真正倡導的精神實質大相徑庭的,都會對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帶來負面的影響。本色語文教學追求教學實踐回歸到語文學科自己的領地中來,認真按語文教學的獨特規律扎扎實實地講與練,從實處著眼,回到根本中來,放大並突出自己的學科屬性,提高教學效益。

『陸』 如何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

摘要:使語文課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本色,又要做到扎實有效,真正體現高效低耗。
關鍵詞:解讀文本,把握內涵 有效交流
在聽課過程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或者是先復習引入,再逐段讀講,歸納段意,最後了解完中心思想,文本教學內容面面俱到,眉毛鬍子一把抓;或者是稍做過渡,直撲重點段落,使原本完整的文章支離破碎,失去了整體的美;或是只抓住字詞,名曰體現其工具性……並且非語文活動多,說學逗唱,喧賓奪主;而且教學設計環節繁復,設問多多,圈套多多……華中師大楊再隋教授用「虛、鬧、雜、碎、偏」五個字概括了這種種語文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教師教得辛辛苦苦,課時緊緊張張,目標完成度可想而知,談及收獲更是「高耗低效」。崔巒老師在新課改研討會上就針對如何克服小學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問題時提出:「我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
如何使語文課堂返璞歸真,回歸本色,如何讓語文教學既簡單又有實效,我們從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一、深入地解讀文本,把握文本內涵
准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我們從普通讀者欣賞性的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這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我們把解讀文本分為三步:第一步,教師要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人格美……第二步,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學習中的困惑是什麼,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學目標力求簡單,明確。對於文中把握不準的再通過資料解決。以免只注重資料,放棄文本,造成「泛語文」傾向。
在充分挖掘文本的內涵所在,理解文本的價值意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後,教師要樹立學生是閱讀教學主體的思想,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引領學生認真思考,潛心會文,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接觸,做好對話准備。在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後,再進行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對話,相互交流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見解。
《金錢的魔力》是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文中對於小伙計托得的笑的描述可謂到位,有比喻,有誇張,頗耐人尋味。如何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托得的笑背後所隱藏的真實內涵呢?我們通過集體備課,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對教案進行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多形式地朗讀體會,並進行了適度拓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是:
1、廣閱資料,深入探討。備課組教師為了設計好教案,課前分頭搜集整理資料,利用網路資源查閱了大量與文本有關的作品,如:《百萬英鎊》等,還收集了部分作品寫作背景。然後對教材進行潛心研讀和深入探究,分析教材的前後聯系,確定教學的三維目標,把握各部分的重點和關鍵,確定教學重難點。
2、精心設計,反復修改。依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進行梳理、分析,提出教學策略,緊緊抓住「鬼相」,在多個環節進行精心的設計。如:創設情境,課前激趣;巧用導語,恰當點撥;以讀促悟,讀寫結合等。
3、合作學習,讀中感悟。教學過程中我們堅自讀自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匯報等形式讓學生感悟語言的魅力。
4、適度拓展,積累語言。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如:威蘇維火山的熔岩和托得的笑容有相似之處么?既然沒有,為什麼還用做比喻呢?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後,再引導學生進行適度拓展:「看到托得的笑,你有什麼想法?」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心裡話,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那就是托得是一個見錢眼開的財迷鬼!
實踐證明,一堂精彩的課,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只要我們潛心研讀文本,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煥發生命的活力。

『柒』 如何使小學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所以,我們應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架起生活與語文學習的橋梁,讓語文教學返樸歸真、回歸生活,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和希望。
那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該怎樣去做呢?
一、創設生活情境,再現生活,化抽象為具體
善於把握和利用生活中資源,能把抽象的語言表達得更形象。在課堂中創設再現教材內容、激發學生自己去琢磨、嘗試、發現的相關情境,能有效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如在教學《搭石》一文,我事先了解到城裡的絕大部分孩子因為沒見過搭石,更沒走過搭石,缺乏搭石方面的感性認識。於是,我在前一天傍晚冒雨趕了很多路,找來十多塊舊磚塊(在選擇磚塊時,我又根據教材中的細節描寫就新舊磚塊作過認真對比:新磚塊太平整,走起來不能發出文中形容的「踏踏」聲,只有舊磚塊才能產生這種效果)。當學生學到「什麼是搭石」時,我就讓他們學著文中的描述親自來「搭一搭」。第一次搭的學生只能將大概的意思用一排磚塊表達出來,但未能把握「二尺左右間隔」的含義,距離搭得很密。此時,我就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里的「搭石」和文中的「搭石」在方法上有什麼區別?反應快的學生馬上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同學搭的搭石沒有按「二尺左右間隔」搭。我就因勢利導,「那麼,就象這位同學搭的密密麻麻多搭些石頭在這兒可以嗎?」同時又請學生上來擺設並試著跨一跨、走一走,學生馬上得出結論「不可以」,學生在嘗試過程中認識到:「二尺左右的間隔」是根據生活經驗得出的合理間距,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既方便人們一步一步邁步子,又不會阻礙水流的通過,搭石也才會更堅固。至此,關於「搭石」是什麼、怎麼搭的等問題,學生已也然於心。
搭石完成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中俗語「緊走搭石慢過橋」的內涵,我再次安排幾名學生分組上來走一走,邊走邊體會「走得快容易保持平衡」、「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停住,後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水裡」、「動作協調有序,還有踏踏的聲音」等等。
在此基礎上,我緊緊抓住「情境創設」的目的和意義展開深化,讓學生從中明白:作者對「搭石」描寫如此細致生動,用詞如此科學和准確,是他親自實踐、仔細觀察、認真體會的結果;同學們對課文的掌握如此輕松,一點不覺得枯燥反而充滿樂趣,也是因為大家動手實踐、認真觀察和體會的結果。課文內容的描寫都來自真實的生活,在課堂中讓學生體驗現實,就是要以生活為情境,回歸生活,用形式多樣的生活材料為課堂增添樂趣,化呆板為生動。「情境」強化了學生的感受,使他們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在如臨其境之中不斷產生共鳴。
二、以自然為依託,把自然融入課堂,化枯燥為愉悅
「大自然是人類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萬千姿態、絢麗色彩及富有音樂感的聲響,又成為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的課本。我們應該順乎自然,利用兒童學習語言的經驗,讓兒童回歸大自然,投入周圍世界寬闊而豐富的懷抱中去。」的確,大自然是最豐富、最生動的教材,大自然課堂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感。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正好我們學校操場東邊就有完整的一面牆長滿爬山虎。於是我就讓孩子們帶上語文書和筆,直接將課堂搬到了操場。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著重抓住以下環節:一是讓孩子們實地觀察爬山虎的莖、葉、腳,讓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看到的樣子,由同學互相記錄,然後到課文中去找到相應的句子,和作者比一比誰說得好。二是讓孩子們到文章中去讀讀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然後到實際的爬山虎身上去尋找答案。三是將現實中觀察到的、文中沒有描寫到的關於爬山虎的一些細節,在課文後面進行補充描述或續寫。在這三個環節之中,同學們始終充滿興趣。在同學們依託「自然」這一教材自學了本課後,我組織大家開展「你問我答」,即以課本為題目,以觀察到的爬山虎為內容展開競賽。孩子們因為有了先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鋪墊,充滿自信、對答如流。他們在自然情境中學會了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合作學習。同學們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正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既緊扣教材特點,又突破教材難點。
以自然為教材,變抽象為具體,變間接為直接,從而使課堂充滿生活情趣,讓教材中那些原本顯得「枯燥」的內容,在學生都變成了具體、直接、生動的對象,可聞可見。學生對這樣的教學能不感到愉悅嗎?
三、在生活中創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單一為多彩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廣泛,其潛在的生活美更是豐富多彩。生活是一切創作的源頭活水,語文教材中所選的習作,都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真可謂來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學生怕上作文課,總覺得作文沒東西可寫。於是我在引導學生多讀書的同時,更重視引導學生學會遷移,即學會在生活中求創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單一為多彩。如在閱讀了名著《西遊記》中「豬八戒偷吃人參果」一節後,我就專門買了一些人參果,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每人分別嘗一小塊),然後讓學生二度創作《「豬八戒」吃人參果》;學生在作文中不知如何描寫心理活動,我就從家裡搬來一盆罕見的「落地生根」植物,用它做獎品,層層設計懸念(會是什麼禮物?這次是誰獲獎?下次有我嗎?為什麼老師給他這樣的一棵?……),舉辦了別開生面的表彰會,學生的心情從頭到尾都在變化,表彰會開完了,學生的「心理活動片段描寫」也收到了奇效,學生們感嘆:「哦,原來生活中的心理活動描寫並不難,只要寫出真實感受就行了!」顯然,設計層層懸念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的心理活動描寫做好有效的鋪墊。為了學生在作文中能更好地添加提示語,我又充分地運用文本,常常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課文的理解,給課文添加各種各樣的提示語,感受語言的魅力。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從課堂這一教育的主體區域延伸開去,通過生活中多樣性的教育活動延伸和拓寬教育空間,有利於豐富「教育源」,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學生的心靈身在學校中無處不受到滋潤、感悟,從而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

『捌』 如何讓語文真正回歸課堂

自新「課標」實抄施以來,筆者陸陸襲續續聽了不少新課,但我始終有一個感覺:真正屬於孩子的語文 課太少了!即使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亦是如此。課堂上不是缺少自主,就是放任自流,那種為了教語文而教語文的現象還比較盛行。究其原因,是語文課 堂上兒童本位缺失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把小學語文建設成為兒童語文,回歸語文課堂的兒童本位是當前踐行「以人為本」語文教育思想的必然趨勢和有效途徑。

『玖』 如何讓語文課堂回歸兒童本位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筆者陸陸續續聽了不少新課,但我始終有一個感覺回:真正屬於孩子答的語文 課太少了!即使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亦是如此。課堂上不是缺少自主,就是放任自流,那種為了教語文而教語文的現象還比較盛行。究其原因,是語文課 堂上兒童本位缺失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把小學語文建設成為兒童語文,回歸語文課堂的兒童本位是當前踐行「以人為本」語文教育思想的必然趨勢和有效途徑。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小學語文回歸課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