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課堂環節銜接語

小學數學課堂環節銜接語

發布時間:2021-02-28 00:38:11

小學數學公開課如何處理練習題過渡語

我覺得這個沒有什麼硬性要求吧,自然一點就好了。比如說:上面講的例子都聽懂了吧,下面大家再練習一下下面這兩題吧。

Ⅱ 如何理解小學課堂教學環節語話語建構的規范性原則

如何理解小學課堂數學環境語言構建的規范性原則?這是現在是雲課堂,就看老師怎麼構建?怎麼來組織語言能力來教孩子們了?

Ⅲ 小學階段如何解決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

一、重視銜接點的教學
所謂銜接點,不是一般的新舊知識的聯系點,而是從小學到初中產生質的飛躍的關節點。例如:從算術數到有理數的擴充;從具體數到代數式的升華;解應用題時從幾何計算到幾何推理的過渡,等等。在這些銜接點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小學與初中思想方法的繼承發展,思路與步驟的對比分析,做到拓展自然,平穩過渡。如在學習有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及四則混合運算時,學生在小學中雖掌握了「算術數」的運算技能,但他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一件或兩件事情上,即絕對值的運算和運算順序上;而在有理數的運算中,學生必須同時把注意力放在兩件或三件事情上,即在原有的基礎上,還要不忘性質符號。因此注意把教學重點放在符號的確定上,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順利過關。學生在小學已學習過幾何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公式,卻是文字敘述的,中學學慣用字母表示數,簡化了公式,方便學生記憶,也利於公式變形。
二、注意教學方法的銜接
教學方法的銜接,不是倒退與遷就,而是前進與過渡。主要是順應學生由小學的學習習慣向中學的教法過度。根據小學生自我意識強烈,興奮點多,模仿力強等特點,注意把握一堂課的前三分鍾的最佳時間,組織學生自學、討論、答疑,並在每節課安排至少十五分鍾的時間板書或獨立練習,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里要注意培養學生在小學時就勇於發表意見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發揚敢打敢拼的精神,要避免學生不加思考的集體齊答現象,要逐步提高問題的思考性,不僅要問學生應該怎麼做,還要他們說出這樣做的理由;不僅要學生解出問題,還要暴露解題思路和方法的獲取過程,體現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不僅要給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還要鼓勵學生尋求問題的多種解法,引導學生進行變式訓練。課堂教學的類型不宜單一、呆板,要有針對性地開設討論課和答疑課,有計劃地安排一些復習課和練習課。要按思維規律進行教學,講究實效,應強調和推遲結論的出現,提倡學生主動參與,強化反饋手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加強學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小學到中學,學習方法和習慣等方面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發揮。因此,初中階段在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要注重以下幾點:
1. 指導學生自習,培養閱讀課文的習慣
七年級新生常認為學習數學就是做作業,很少閱讀課文,更談不上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了。事實上,中學階段的學生有較充裕的自習時間,越來越多的知識可以通過學生的復習和預習等環節加以掌握,教師應反復地強調預習和復習的重要性。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中的範例和規范表述,做到預習中「一做二核三悟」,體會教材語言的精練性、准確性和概括性。要大力倡導「四先四後」:即先預習後聽課;先復習後作業;先分析後解題;先理解後記憶。
2. 要鼓勵學生勤鑽研,多提問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指導他們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觀察、思考,從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最終再設法解決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 要指導學生總結,養成歸納、對比的習慣
要指導學生做筆記,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處處做學習上的有心人,及時對所學知識以及平時練習中出現的錯誤歸類整理。
四、正確理解幾個關系
1. 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關系
既要注意運用形象思維,藉助圖形、表格、具體數字,式子等直觀形象,又要不失時機地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既要照顧到小學生對形象思維的需要,又要防止對具體形象的過分依賴。
2. 模式與變通的關系
小學階段模式化思維比較突出。在中學階段,要引導學生注意正確對待模式,既要給學生揭示一定的規律,又要防止模式的負面影響。教學中可適當變題變式,選用突破一般模式的例題,以克服思維定勢,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初中數學中的列方程(組)解應用題,把未知數和已知數放在平等的地位,採用順向思維求解;而小學是把未知數置於特別地位,用逆向思維求解。數學中要注意對比,分析小學和初中的解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充分發揮正遷移效應,克服負遷移的影響。
3. 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般比較重視結果,而對於過程比較忽略,特別對於思維過程的分析比較忽視。在中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得出結果的過程,特別是概念的抽象過程,問題的分析過程,思路的形成過程,規律的發現過程,結論的證明過程。例如《有理數》一章中的負數、絕對值的概念,教學中要充分提示概念的產生和形成過程,認識到概念引進的必要性。教學速度宜慢一點,要把概念講清,要讓學生會應用。
4. 思維訓練與語言的關系
語言訓練是思維訓練的外顯。要注意訓練學生正確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思維過程,說清運算依據,闡述思考過程,說明各種證法的理由等。通過語言訓練了解學生思維的過程,發現學生思維的誤區,通過語言訓練來促成思維的條理化和嚴密化。

Ⅳ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實效的幾個基本環節

常言說,教師應該錘煉基本功,向課堂40分鍾要質量。於是,提高課堂實效性成為老師們熱烈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所謂仁者見仁,義者見義。對於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身為小學數學教師,關於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實效性,本人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僅當拋磚引玉 。
關鍵字:小學數學 課堂實效性
一、什麼是課堂實效性?
「實效性」一詞,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解釋。吳正憲老師在《數學課堂實效研究(精簡)》中指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主本技能的落實,為學生的發展注入了後勁。具體說來,就是我們老師應該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針對授課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合理選擇教學方式,使每個上課的學生能在上課的四十分鍾內最大限度的理解知識,並在情感和方法上有所收獲,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
二、 本人的幾點關於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實效性的看法
1、充分的課前准備是一堂好課的開始。
有「備」而來,是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課堂實效性的必要條件。在以前的教學中,強調「備學生、備內容、備教法」的課前准備,放在新課標的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兵法中強調知已知彼百戰百勝。學生作為我們教學的對象,我們首先應該對其有充分的了解。我們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包括他們的知識水平、學習習慣、生活經驗以及個性特點等等,甚至包括興趣愛好。我們對學生了解的越多,越能幫助我們設計好一個能被學生所接受甚至產生共鳴的課前預案。
另外,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新教材的編寫呈現出新的特點,內容的編排也有較大的改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前提下,准確把握教學內容,拿涅好教學難度。以數據的統計來說吧,舊教材是統計表(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條形統計圖(單式條形統計圖和復式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統一編排,集中學習。而新教材則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把這些內容安排在不同年段里學習。在低年級段就讓學生先接觸一下,體驗一下統計的思想,然後再逐步深入。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能對新教材有整體的了解,准確把握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目標。既要考慮到「吃不完」的學生,又要兼顧到「吃不飽」的孩子。學生不同,教學內容在變。我們的教學方法也就應該合理選擇。幾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教學要因材施教。只有針對不同學習的內容,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結合不同的學生個性特點,靈活的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課堂效率。
2、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關鍵。
根據學習的狀態,學生的學習可以分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學生學習的狀態不同,學習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學習對於絕大部分小學生來說,缺少的是責任,更多的是依靠興趣。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對於小學的數學課堂來說顯得尤其重要。一些老師生怕學生聽不懂,學不好或者想盡快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採取全由自己包辦代替,全由自己講解說明的教學方式。而一講起來,則不可收,且越講越有興致,以至整堂課只看見教師在活動,只聽見教師的聲音,即使到了學生做課堂作業時,教師還不放心地嘮叨:看清題目,抄對數字,不要做錯,使學生一會兒也不得安寧。這樣,往往打亂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干擾了學生的正常思考。其實,課堂上教師講解時間過長,常常導致學生紀律渙散,思維陷入抑制狀態,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殊不知,教師控制一下講解時間,自己少講一點,讓學生多點思考,學習效果反而會好。因此,新課程課堂教學最好採用「先學後教」、「先試後導」、「先練後講」的教學方式,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前台,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培養自學能力,真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有效提高學習的效果。
3、 良好的語言表達是一堂好課的潤滑劑。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交流想法的工具。數學語言是以數學符號為主要詞彙,以數學法則、定理、公式等為語法規則構成的一門科學語言。就小學數學語言而言,抽象性是其特點,科學性是其原則,准確性是其靈魂。然而,我們數學課堂上的語病卻時有發生。例如:開始教學「0的認識時」,就說成「0表示沒有」。這里就忽視了數學知識教學的階段性,因為以後還要學習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用「0」來表示;「0」還可以表示界限。所以准確地說應該是:一個物體也沒有可以用「0」表示。再如,「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就不能說成「分數的上面和下面」。當然,數學課上的科學術語很多,稍一說錯就會造成知識的偏差,誤導學生,數學課上有些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導致教學思路模糊,學生聽起來頗感費力。
除了表達的准確性以外,老師上課時的語速、語調都可能影響到一堂課的實際效果。本人在參加暑假舉行的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教練員培訓班為期6天的學習過程中深有體會。培訓是採取一位老師授課半天的形式進行的,時間在3個小時左右。當進行到第三天下午的學習時,一慣安靜有序的課堂在上課半小時後開始嘈雜起來,一向學習認真精力集中的學員們開始交頭接耳,或者「閉目養神」。原因是因為授課老師的語速太快,語調太高。雖然老師的思路還算清晰,方法也算正確,但還是有些學員跟不上節奏,有些則覺得太累,頭腦發熱,而難以集中精力了。試想我們有著強烈學習慾望和責任心的老師尚且如此,換成幾歲大小欠缺責任心的小學生來說又會怎麼樣呢?而與此相反,有位授課的麥老師,語速合理,不快不慢,既讓人有時間去思考,又不會讓人覺得節奏緩慢而分神。語調更是充滿藝術性。在告之他的聯系方式時,寫下家裡的電話號碼後,一句「我還有一台手機」 看似平常不過的語言,經過語速和語調的修飾卻讓全場鬨堂大笑。常言道:語言是一門藝術!好的教學語言對於被很多人都認為比較枯燥的小學數學學科而言更為重要!
4、把握動態生成,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
教學資源的生成一方面來自是教師課前的精心預設,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則要把握來自教學過程中的自然生成。現在的小學生越來越聰明已是不爭的實事。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現在小學生所接觸的信息量已是今非昔比。有些老師還把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知識量定位在自己那個年代,對於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奇思妙想」甚至是「異想天開」不但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加以選擇利用,反而在心裡埋怨現在的小學生難教,不聽話。大家都知道在水利治理工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疏導!如果一個地方出現洪澇災害,治理者一味的進行圍攏堵截,只會讓災害越來越嚴重。相反李冰父子因勢利導,對泯江之水加以疏導,不但解決了上游的洪水災害,還解決了下游農田的灌溉問題,成就了都江堰的歷史經典。其實上課也是一樣,一方面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和教學內容提出具有挑戰性且有價值的問題資源,另一方面教師要精心預設、以真誠寬容地態度接納學生,為學生問題的生成創造良好的氛圍。尊重不同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發現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不同的觀點不能有效的加以肯定,課堂上生成的動態資源不能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大大降低課堂的教學實效。
見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年級學生在做7+6+3時,一位學生幾次舉手想要向老師和同學說說自己的方法,在老師視而不見的情況下,激動的站起身來。老師幾個「白眼」無效的情況上,只好讓她發言。原來她沒有按順序做而是先把7+3=10再10+6=16 老師沒有在意只說了一句你的結果也是16啊。這位學生充滿激情的神情暗然消失,失望的坐到了位置上。那節課,她再也沒有回答問題。這是一個不期而遇的美麗,卻在不經意中從老師的身邊溜走!
5、關注個體差異讓課堂效率落到實處。
聽過不少公開課,往往都是一節課下來成就了少數幾個優秀學生的表演,大部分學生充當的只是配角,甚至是觀眾。當然也有些老師會有意找幾個後進生回答問題,卻變成了是對他們自尊心的又一次傷害。如何讓課堂不變成幾個人的舞台,如何讓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能有問題可想,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如果能夠真到做到這些,這些課的實效性肯定可以落到實處。我的教學經驗是:把不同深度的的問題提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把不同類型的問題讓不同狀態的人來回答。「你能幫我把題目讀一遍嗎?」 「你能幫我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嗎?」「你能說說你是怎麼理解剛剛這個同學的方法?」這些任務一般交給課堂走神了的同學;「誰能說說你的想法?」「誰能幫他?」「誰還有別的方法?」我喜歡把它交給中等或中上的同學來說;如果一個問題拋出來,半天沒人舉手,我則要向思路比較好的同學發問了:「你能說說你想到了些什麼?」或者一個問題經同學解釋後還有個別同學沒能理解,則要找個好同學來說,「誰能解釋的更清楚」。總之,課堂是屬於每個學生的,讓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問題和任務,每個人能完成屬於自己的問題和任務。當然,這樣的任務也是多方面的,多層次,多變化的。
6、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課堂效果得以鞏固。
數學強調理解,但練習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卻是功不可沒的。因為通過練習既能及時地對新學的內容加以鞏固,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成技能技巧,又能讓教師通過學生的練習及時反饋自己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決定了他們的「忘性」。即使在講授新課的時候理解了,但不加以練習的話,知識得不到鞏固,更不可能做到觸類旁通。於是題海戰術依然是我們有些老師的常用方法。累了學生苦了自己不說,效果怎麼樣,還值得商榷。如何向40分鍾要效率,既能鞏固課堂知識,又不增加學生課外負擔呢?做好上述五項之後,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我個人認為這樣設計課堂練習比較好:(1)練習的層次性。《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認為練習的層次性很好的體現了這一新的理念,而且循序漸進的練習坡度與難度,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2)練習的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完新授知識時已經接近課堂的尾聲,精力上已比較疲憊,這時來幾道趣味性很強的練習顯的尤為重要。(3)練習方式多樣性。練習的設計不僅限於動筆算,動口說、動手做也是很重要的練習形式。比如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又如在學習利息和利率前可以讓學生去銀行做個小調查,這都是很好的練習形式。

Ⅳ 怎樣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工作

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及對策
轉自:松柏中心學校課題組
我們時常聽到有的學生家長說:「我的孩子在小學數學考試成績大多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情況。怎麼升初中後數學成績下滑這么快?」,我們調查了幾屆六年級學生升入初一後的數學成績發現的確存在這一現象。走訪其他學校,發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目前隨著新課標的深入落實,中小學數學教學所存在的脫節現象日益嚴重,一部分學生進入初中後,由於新知識的增加引發了許多的變化,視野的擴展、思維方式的改變致使一部分剛步入初中門檻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導致成績一時明顯下降。按照思維發展規律,思維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如何縮短這個過程?如何搞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使中小學的數學教學具有連續性和統一性,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都銜接自如,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本文就銜接問題及對策提出粗淺的的看法,供同行們商榷。
一、當前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
1.從小學到中學數學知識從橫向、縱向兩方面擴展
(1)數的范圍發生了變化
從小學進入中學,學生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比如,測量溫度,當氣溫在零度以上時,學生能用小學所學的數表示其溫度的高低,但當氣溫在零度以下時,就難以用小學所學的數表示了。再比如,測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以海平面為零界面),用小學所學的數也就可以表示了,但測量海平面以下海水的深度時,又如何表示呢?為解決這類實際問題,引入了「負數」的概念。這樣初中所學的數,就由小學所學的正整數、正分數和零擴大到包含正數、負數和零的有理數范圍。隨即又出現了一類新的數,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積為2,它的邊長是多少?於是又引入了無理數的概念。數的范圍又擴大到包括有理數和無理數在內的實數的范圍。
(2)數的形式發生了變化
在小學范圍內,解決實際問題,是可視為實物個數的數通過運算得出結論。升入中學,數的范圍擴大到有理數和實數之後,與小學相比難度大大增加,其形式上也發生了變化。一個點、一條線段的長度、一個數值都可用一個有理數或無理數表示出來了。但是另一類數又如何簡單地表示呢?比如:用n表示整數,2n就表示偶數,2n+l就表示奇數,這樣就解決了所有奇偶數的表達問題。一個簡單的代數式就表示了無數個現實的數,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等,使學生由常量數學走入變數數學學習,這樣的變化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 3)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生了變化
在未引入代數知識之前,解決實際問題大多用的是算術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數值,採用的直接推出的辦法得出結果。而引入代數概念後,給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更加簡捷的途徑。把問題中給出的己知量和問題所求的結果——未知量,均視作已知,按照數學邏輯,建立等量關系,然後通過運算求出未知數。這種方法就是方程的思想方法。
所以小學解決數學問題使用的是直推法,由己知數間的關系直接推出結論。中學解決數學問題,使用的是假設法,即先假設所求的未知數為己知數,把它和其它已知數按照題中所給出的關系組成等式,然後再通過求解得出結論。
(4)幾何拓展,不斷提升
新課標對幾何內容的安排採取了首先是直觀和經驗,接著是說理與抽象,最後是演繹的方案。以直線形為例,先藉助直觀認識一個直線形,進而藉助多種手段合乎情理地發現它的某種幾何性質,接著通過演繹推理把這個性質展現出來。在幾何內容上從小學到中學的變化,實際上是從「實驗幾何」過渡到「推理論證幾何」。推理幾何仍是傳統難關。
2、教學方法法銜接問題
目前,「銜接」上最大的問題是教學方法的嚴重脫節。小學教學進度慢、坡度緩;而中學教學進度快、坡度大。小學直觀教學多,練習形式多;而中學直觀教學少,練習形式少,教師輔導也少。小學重感性知識,口頭回答問題多;而中學重理性知識,書面回答多。小學強調直觀演示、偏重形象思維;而中學強調推理論證,偏重抽象思維。所以學生剛進中學感到不適應。
3、學習方法銜接問題
小學階段科目少,內容淺,而中學課程增多,內容拓寬,知識深化,尤其是數學由具體發展到抽象,由靜態發展到動態,學生認識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加之一部分學生還未脫離教師的「哺乳期」,沒有自覺學習的能力,致使有些學生因不會學習或學不得法而成績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開始陷入厭學的困境。
4、學習興趣的銜接問題
學習興趣是對學生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趨近或認識的傾向。如對數學有興趣,則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能推動學生去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灌」和「壓」的辦法,使不少的小學教師把數學課堂教學教得枯燥無味,使不少學生聽到數學就頭痛,對數學學習「望而生畏」。在教師的嚴加管束下,學生雖然沒有興趣,但也只得被動地勉強應付。可到了中學,強調自覺學習,教師稍一放鬆督促輔導,成績下降,學生就對數學敬而遠之。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會引起動機與效果間的惡性循環。
5、作業格式銜接問題
目前,中小學數學作業在書寫格式上有許多地方不統一,小學生長期形成的作業習慣,升入中學後,一下子很難轉變過來,也造成了學習上的困難。例如:計算結果是假分數的,在小學一定要化成帶分數,而在中學就不一定要化成帶分數。又如:在中學不強調區分所謂被乘數和乘數,而在小學被乘數和乘數有嚴格的規定。又如:在中學解題時先要寫「解」,而小學又不要求寫。
二、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對策
要搞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使中小學的數學教學具有連續性和統一性,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都銜接自如,須要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共同努力,要從小學角度考慮與中學的銜接,也要從中學角度考慮與小學的銜接。
1、教學內容的銜接
第一個銜接點:由「算術數」發展到「有理數」。
小學數學里的數都屬「算術數」,從「算術數」發展到「有理數」是數學的一次飛躍,是初一學生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小學里應該為這次飛躍作好孕伏,打好基礎。
1.在揭示整數的概念時,要給數的發展留下餘地,不能說「整數就是自然數」。而應該說「自然數屬於整數」。還可以用如下的集合圖表示整數的范圍,以示整數除自然數外還有其它的數。
2.早期滲透相反意義的量的認識。小學雖不講負數,但表示相反意思的量的名詞述語是比較多的。如「收人和支出」、「增加和減少」、「上升和下降」等。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為負數出現作好鋪墊,並可出現符號。
3.重視利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中學生數學里一開始就是利用數軸學習有理數的。因此,在小學里要重視利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在20以內加減法教學中就可孕伏了數軸的知識。在中高年級還應要重視利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小數、分數並作加減計算。
第二個銜接點:由「數」到「式」的過度。從具體的量過度到抽象的數這是數學的一次飛躍,從確定的數過度到用字母表示數,引進代數式又是一次飛躍。從「數」過度到「式」的橋梁則是「字母表示數」。「簡易方程」單元前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數」。這部分內容學生必須認真學好,使學生清楚地知道用字母表示數是實際的需要,這樣表示的數和數量既簡單明了,又具有含義的普遍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以後,在計算應用題、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充分運用「用字母表示數」的工具。
1.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法則。如:乘法分配律等。
2.用字母表示公式和常見的數量關系。如:三角形面積公式等。
3.用字母表示應用題中數量關系。如:果園里種桃m棵,種梨樹8棵,種梨樹的棵樹是桃樹的幾倍?
第三個銜接點:由列算術式解應用題到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過渡。
由列算術式解應用題到列方程解應用題,這是思維方法上的一個大轉折。列算術式解應用題的思維特點是:把所求的量方放在特殊的地位,通過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思維特點是:把應用題的「已知」和「未知」根據它們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然後通過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轉化,從而求得問題的解答。因此,關鍵是找出數量關系中的等量關系。「簡易方程」一章,重點放在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思維方法上。先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來解,然後再進行對照,使學生認清這兩種解法的特點。以後在解應用題時,盡可能用代數式方法解,逐步克服算術解法定勢。
第四個銜接點:從「實驗幾何」到「論證幾何」的過渡。
小學數學里學習的幾何初步知識,是通過讓學生量一量、畫一畫、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幾何概念,基礎是屬於實驗幾何的范疇,往往側重於計算,缺少邏輯論證。學習中學平面幾何的關鍵在於需要邏輯推理論證的能力。而在小學,這方面恰恰是薄弱點。從「實驗幾何」發展到「論證幾何」過渡的橋梁則是邏輯推理論證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如下幾方面做好銜接工作。
1.充分發掘小學數學教材里潛在邏輯推理因素。
2.在應用題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說出分析推理過程,並學會語言和數學符號表達數量之間的關系。
3.在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適當安排具有推理論證因素的練習題。
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主題內容的深度,從小學學過的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入手,盡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數的實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數式的概念。使學生感到升入初一就象小學升級那樣自然,從而減小對初中內容望而生畏的恐懼感。
對於正負數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將小學數學中的數的知識作一次系統的整理,使學生注意到數的概念是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逐漸發展的,也是因為原有的數集與解決實際問題之間的矛盾而引發新數集的擴展。這樣既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有理數集合,又為再一次擴充作好了准備。引入負數概念時可舉學生熟悉的例子,通過學生熟悉的問題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學生就會去積極主動地思考。
現在初一學生年齡大都在11至l2歲,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思維的不穩定性以及分析綜合能力尚未形成,決定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學習將是初一學生學習數學面臨的一個難度非常大的坎。因為學生解題時只習慣於套用小學的老師總結好的公式,屬定勢思維,不善於分析,不善於轉化和作進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狹窄、呆滯,題目稍有變化就束手無策。因此,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發展過程。因為數學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活動,教學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去思考。有些問題同時可用算術方法和代數方法,然後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使學生清晰地理解代數方法的每一步的感受它直接易懂的優越性.從而培養學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方法的銜接
教學方法的銜接,首先是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規律出發,有效地改進教法,搞好教學方法上的銜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淺出的講解,適當增加課堂練習的次數,嚴格統一書寫格式。對每節課的教學難點,必須做到心中有數,採取有效方法,或放慢進度,或分散難點,或化難為易,或鋪路搭橋,因勢利導,充分揭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要活躍學生的思維,有賴於教師在教法上的新型多變,正確、合理、巧妙地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能正確地順利地解決一個個習題和對概念的進一步理解。
其次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小學起就要抓緊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3、學習方法的銜接
教師重視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做好中小學數學銜接的關鍵。
(1)預習方法的指導
小學階段一般不要求學生預習,到了初一學生大多不會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麼作用.既使預習也僅僅只是流於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因此,教師要注重預習指導,加強預習訓練。在指導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章知識的概況。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問題去聽課。只要學生認真預習,聽課時常常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樣就會逐步嘗到自覺學習的甜頭。從而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預習前教師可先布置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的放矢。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聽課方法的指導
在聽課方法的指導方面要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
「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應指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①聽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②聽好知識引入及知識形成過程;③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④聽懂例題解法的思路及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⑤聽好課後小結。教師講課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要注意防止「填鴨式」、「滿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講授時機,使學生聽之有效。
「思」是指學生思維。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思維方法指導時,應使學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邊聽邊思考;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③善思,由聽到的和觀察到的去聯想、猜想、歸納:④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礎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記」是指學生課堂筆記。初一學生一般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在黑板上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作筆記時應要求學生:①記筆記服從昕講,要掌握記錄時機;②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③記小結、記課後思考題。使學生明白「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掌握好這三者的關系,就能使課堂這一數學學習主要環節達到較完美的境界。
(3)課後復習鞏固及完成作業方法的指導
初一學生課後往往容易急於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為此在這個環節的學法指導上要求學生每天先閱讀教材,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同時記憶公式、定理(記憶方法有類比記憶、聯想記憶、直觀記憶等)。然後獨立完成作業,解題後再反思。在作業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指導,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要規范、條理要清楚。初一學生做到這點很困難。指導時應教會學生:①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②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③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這里教師的示範作用極為重要,開始可有意讓學生模仿、跟練,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對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結或總結方法的指導
在進行平時的課堂小結、單元小結或復習總結時,初一學生容易依賴老師,習慣教師帶著去復習總結。我們認為從初一開始就應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復習總結的途徑。要做到: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相當於寫出總結要點;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目的類型及解題方法。
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學學習的最高層次。學生總結與教師總結應該結合,教師總結更應達到藉煉、提高的目的,使學生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
4、學習興趣的銜接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保護和培養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願望和由此萌發出的學習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與學的統一性的起點,沒有興趣,沒有求知慾,何談提高教育質量。激發興趣首先應抓住課堂教學的引導這個環節,運用恰當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其次,因大部學生對同一目標的興趣的穩定性、持續性都較差,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參與狀態,防止學生興趣減退,保證學生參與的持續性,提高參與質量。隨著參與興趣的產生,參與積極性的提高,個別學生會出現與眾不同的參與行為和獨特的參與方式,影響到課堂秩序,教師應該以適當的方法巧妙糾正,做到既要引導全體進入角色,又不至於傷害其參與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生動的事例,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等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運用和藹親切的笑容,幽默詼諧的語言,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所以,在小學,教師要是以鼓勵、誘導、啟發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進而培養他們的學習數學的興趣。中學教師也要繼續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銜接工作。
5、作業書寫格式的銜接
中學數學的表達式也可以先滲透到小學高年級。如:運算律用字母表示,圖形的面積、體積、周長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幾何圖形用字母註明,計量單位用字母表示等。這樣做對小學高年級學生並不困難,並且有利學生用符號進行思考,促進抽象思維的發展。
六年級升入初一後,教師要對作業格式做統一要求,嚴格按照要求的格式認真書寫。在測驗時,可以對書寫格式賦予一定的分值,而平時要多次強調,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們會很規范的書寫了。
6、中小學教師間的有效聯系推進中小學數學銜接
打破中小學校與校之間的界限,給中小學數學教師多提供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多交流,多探討,加深相互學段的學生的了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老師可以藉助網路平台加大交流力度與深度。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牽頭帶領相關教師多進行互動式教學,多安排一些集體教研的時間。作為老師,尤其是初一的老師更應當主動求教,為學生順利實現中小學數學銜接提供幫助。
總之,解決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既要注意中小學教材的銜接,又要注意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上的過渡;既要彌補舊知識的缺漏,又要認真鞏固新知識;既要面向大多數,考慮大部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從小學角度做好銜接工作,也要從中學角度做好銜接工作。

Ⅵ 如何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環節之間的過渡」

如何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環節之間的過渡」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學生從小學升到初中,學生的思維品質與思維模式會有一個質的跨越,對於數學科的教學來說也面臨著由算術教學過渡到代數教學、從簡單的平面圖形的認識向立體的、三維的幾何圖形縱深發展。學生的思考深度陡然增加,學生的思維廣度驀然拓寬。如何讓學生平穩的進行過渡,的確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要面對的中小學數學教學知識銜接的問題。對這一問題,我有如下看法:
一、重視中小學數學內容的銜接:

1.數與代數領域的銜接

「數與代數」是中小學數學的基本內容.

在小學,主要指數與數的運算(這里的數主要指非負有理數,即所謂「算術數」).

在中學,除了數概念擴充到了實數外,更重要的是有了式的運算.從小學學慣用字母表示數開始,到中學進一步研究數字與字母的運算,即研究代數式.在此基礎上研究代數式的運算及關系(相等與不等),由此而成的方程、不等式、函數等,就構成了初中數學中數與代數的基本部分.

於是,從小學到中學,數與代數領域的主要變化就是從數字的具體運算到代數式的形式化運算的轉變.為了順利完成這一轉變,在初中低年級階段,要積累一些「半形式化運算」的經驗.

此外,在數與代數領域,中小學數學的另一個重要銜接點是列簡易方程.

簡易方程是中小學都有的內容,但在小學,由於學生受算術思維的影響,所列出的方程往往不能體現方程的核心思想。若從做好中小學銜接的角度來看,我們還得引導學生理解:列方程過程中,重要的是未知數要參與運算.列出像1200+100=x 這樣的方程,說明學生思維方式實質上還是算術的,而不是代數的.而引導學生思維方式從算術思維逐步向代數思維轉變,無疑是中小學數學教育銜接的重要內容.

思維方式的轉變是依賴於載體的,這類看圖列方程就是培養學生代數思維方式的重要載體,應該引起數學教師的重視.

面對小學數學中所提到的方程的解法,絕大部分依賴於學生對四則運算的理解和熟練程度。逆運算在簡易方程的解法上佔主導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這種解法並不是方程思想的主旨。所以我們在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時,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備,在學生仍然用算術方法考慮列方程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空間,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的思考,讓學生自己發掘代數思想的優勢。

2.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銜接

在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領域主要包括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變換、圖形與位置的初步知識,認識的主要手段是通過直觀感知.初中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圖形與坐標、圖形與證明等內容.認識方式也從直觀感知到「說一點理」「說理」,即由直觀感知逐步過渡到邏輯論證.要順利實現這個領域的銜接,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逐步理解說理是必要的,逐步學會怎麼說理.

首先,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逐步讓學生養成言之有據的習慣.比如,「因為這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因為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它的兩個銳角這和是90度」,等等.在說理時,可以不那麼嚴密,但一定要注意基本的科學性,

其次,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體會推理論證的必要性.如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在小學,學生已經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動,知道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初中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主要要渲染這樣的事實:一個三角形,無論形狀如何,無論大小怎樣,它的內角和無一例外都是180度,這是為什麼呢?並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在小學時,我們量了一些三角形的內角,發現內角和都是180度,但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三角形拿來一一檢驗,有什麼辦法讓我們能確認所有的三角形(包括我們沒有去檢驗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呢?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體會論證的必要性.

第三,初中幾何教學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事實上,有很多初中數學中「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在小學都有初步滲透.如「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在小學,學生通過操作,已經了解了這個結論.於是,在初中教學這一內容時,就應該從這一起點開始,不必花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再組織學生進行測量、猜測等.

3.統計與概率領域的銜接

大家認為,統計與概率領域存在的銜接問題很多.特別是概率領域,因為是新生事物,教材本身在銜接問題上的處理就沒有其他內容成熟.我們認為,搞好這一領域的銜接問題主要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注意各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初中的起點不能太低,避免與小學重復.事實上,由於統計與概率領域內容有限,分散在各個學段、年級按「螺旋式上升」編寫的,再加上缺少成熟的編寫方案,年級與年級之間相關內容的難度,教學要求之間的差異本來就比較小.若不仔細體會,容易出現要求不明,甚至重復的情況.

其次,在教學一些統計量,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時,要注意科學性.即一方面,要揭示用這些統計量來表徵一組數據的合理性和優勢;另一方面,也要揭示其局限性.小學生可能體會這些統計量的優勢作用更多一些,到了初中,由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逐步發展,應該更多的引導他們考慮這些統計量的局限性.

二、數學思想方法的銜接

數學教學,應該是「雙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與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統一體,它們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數學的豐富內涵.對於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階段,主要以滲透為主.這個要求是與小學數學內容特點與小學生的思維展水平相適應的.中學階段則有更明確的要求,如函數的思想、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等.於是,在教學如何已經滲透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直接的遷移到成熟的數學思想,就成為實現中小學數學教育的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

以梯形的面積教學為例,小學的數學教學中通常是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即將梯形面積計算轉化為平行四邊形面積來處理的.這樣的做法當然也體現了轉化思想,但若從轉化思想出發,即當我們面臨一個新問題時,我們分析一下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如何尋求轉化的途徑,便是轉化思想的運用.面臨求梯形面積這個問題時,已有的知識基礎是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已經知道計算方法,而且中位線的引入都應該形成過渡性思考.於是,我們努力考慮能否把梯形的面積計算轉化到與此相關的計算方式上來。

三、教與學的方式的銜接

第一,從教學要求來看,小學數學教學強調直觀與形象,而初中數學教學更側重於在直觀、具體的基礎上的抽象.在這種要求下,對比小學數學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常常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實驗操作、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隨處可見而言.初中的數學教學則更需要藉助於已有的知識基礎,更注重抽象的數學模型的建立,教學活動常常按「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節奏相對較快.這些要求的不同,突然面對初中數學課堂的抽象性與快節奏,勢必使學生有諸多的不適應.針對這種狀況,我們認為可取的辦法是,讓我們的數學教師在執行數學教學時需要有意地往後後退半步.

第二,從教學的組織形式來看,小學數學的內容比較簡單、信息量不大,小學數學教學的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較多,講故事、做游戲、小組合作、小組競賽等形式常見於小學數學課堂,但初中數學課的教學內容較多、信息量較大,初中數學教學形式相對簡單、教學各環節的安排目標指向明確,在教學方法上面對更新更高的要求.試想一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僅僅經過幾十天的暑假生活,雖然名義上已成為了一名初中生,但實質上真與小學生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因此,對於習慣了小學老師的教學方法的「准初中生」而言,突然面對的更新、更高的要求,難免會難以接受,難免會聽不懂,甚至產生厭學心理.所以,作為初一的數學教師,不能因為教學內容多而忽視了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選擇的重要性,特別是初一起始階段,初一數學教師應充當半個小學老師的角色,適當放慢教學的節奏與進度,給數學課堂適當添加些小學教學課堂的氣息使學生逐步體會到數學課堂不僅僅是輕松與快樂,隨著新的數學知識的引入和內容的增多,數學課堂將更加富於挑戰性.

第三,從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來看,中學數學教師更多地關注通性與通法,而多數小學數學教師則過多地關註解決某類具體問題的特殊技巧.廣義上看,不論是「通性通法」還是「特殊技巧」,都屬於解決問題的策略的范疇,不同的是「通性通法」是「大巧」,而「特殊技巧」只能算「小巧」.例如,在解分數應用題時,小學生常常會脫口而出:單位量已知用乘法,單位量未知用除法.在解行程問題應用題時,學生又會熟練地說出相遇問題是路程除以速度和,追及問題是路程除以速度差,等等.學生往往記住了這些結論,而忽視了對解決問題策略的分析,從而數學思維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

綜上所述,如何做好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教學是一個綜合的系統,我們應該從自己的學情出發,根據自己的教學特色設計出一種適合自己的過渡模式,使學生由內而外的做一個平穩的過渡,不但能夠合理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夠讓學生更痴迷於數學學習,這是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最願意看到的結果。

Ⅶ 小學數學課堂用語有哪些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什麼?」/「你想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想探專究什麼問題?」

——「預屬習後,你了解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匯報一下你們收集來的數據、信息、資料。
——「從這道題(統計圖、表)中,你可以看出什麼?」/「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出門旅遊、賣東西等要考慮哪些問題?」

——「根據所給的信息,誰願意幫他想一個好辦法」/「請同學們幫他設計一個可行方案(如旅行、乘車、鋪地磚、設計圖形等)」

——「根據數的整除關系、約數倍 數的知識說一句話」。

——「誰敢試一試?」/「誰能試一試,自己來解決?」

——「你說的辦法很好,還有其他辦法(解法)嗎」?/「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你能想出幾種」?/「看誰想出的解法多?」

——「請把你的想法與同伴交流一下,好嗎?」

——「誰還想來說一說?」/「誰還能再舉一些例?」

Ⅷ 如何銜接中小學數學教學

從小學升入初中,學生跨進了一個新的學習階段.但實踐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進入初中後,對數學學習感到不適應,甚至有一些小學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進入初中後學習成績急劇下降,造成學生、家長的苦惱.在這個轉折關頭, 如何做到小學到中學數學學習的自如銜接, 保證中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連續性和統一性, 是擺在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下面就自己的認識談一些體會.
一. 產生銜接不當的主要原因
影響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因素很多,既有學生的問題,也有我們中小學教師教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方面.小學的數學知識少、內容淺、難度低、知識面窄.教材的坡度緩,直觀性強,易於模仿掌握.而初中數學內容多,知識面寬,比較抽象,也觸及到抽象的數學語言、邏輯運算語言以及邏輯推理、較復雜的空間立體圖形等,教材還突出培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這些對於初一新生來說,一下子轉過彎來,理解並掌握教材,決非易事.例如:小學數學中數的部分只涉及了自然數和分數的有關知識,而學生在升入初中後,在代數方面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增加了「負數」,有理數的計算有了符號的變化,對學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顯變高了.接踵而至的絕對值、相反數、數軸等知識有了一些抽象思維的要求,部分學生更是丟三拉四,無從下手.進入八年級又引入了無理數、實數概念,與其相關的綜合題也越來越復雜.
2.教師的教學方法方面.小學數學周課時多,每課時安排的內容少,難度小.老師對難點、重點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反復講解,學生可以反復的練習,從而各個擊破,效果極佳.甚至有的小學生老師對學生是一步一步「護著走,甚至抱著走,嚼著喂」,以至於學生對老師有很大的依賴性,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差.而初中的數學周課時少,每課時安排的內容多,且運用靈活,難度大,教學進度快,無法反復講練.教師只是通過設問、設導、設陷、設變進行啟發引導,開拓思路,然後由學生去思考,去解答,並逐漸學會舉一反三.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知識理解要透徹,應用要靈活,注重對知識運用的歸納和總結,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弄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並不斷構建和完善知識體系.換句話說,初中生由老師引路,學生自己走路.
3. 學生的思維方式方面.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主要是依賴機械記憶,很多知識是通過背誦來獲取的.初中學生的思維偏向於形象思維(當然仍有一些機械性的記憶).目前的小學教材敘述方法比較簡單、直觀,語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識是通過圖片、表格來給出的,趣味性強,結論也容易記憶.而初中教材的敘述比較嚴謹、規范,有些知識往往通過類比、歸納給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維和想像能力,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才能深入探究.這些對七年級新生而言,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
4. 中、小學老師交流與溝通方面.中小學教學相對封閉,各成體系,中小學教師之間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中學教師不了解小學教師的具體教學目標,很少有中學教師主動去了解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更不了解小學教師的教學方法,甚至有不少初中數學老師對小學數學應用題經常是「望數興嘆」,他們只會列方程解,而不會用算術法分析解答,常常埋怨:「現在的小學怎麼會這樣?知識點教得那麼死板,到了初中扭都扭不過來.」小學教師也不會主動去了解初中數學的知識體系和能力要求,教學過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麼,學生以後會學什麼,也很少去想怎樣把現在和以後的知識緊密聯系起來,總認為: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無微不至地關愛學生,對學生的提問有問必答,我們都是他們心目中的知心人,初中教師怎能用學校教學中出現的個別現象來否定我們的小學教學.試想在這種狀況下,「銜接」的問題又從何談起?
二.加強銜接教育的策略
在當今中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脫節問題已經凸顯,從關心學生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出發,作為數學教育陣地上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明確育人目標,改變教學觀念,多角度、多層面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習方法的銜接,培養學生全面的數學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1. 教學內容的銜接.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有很多銜接知識點.現在的數學體系分成了四大領域,即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些內容從一年級一直貫穿到九年級,涉及到整個義務教育階段,但相同領域的教學內容在不同學段有著不同的目標.初中各章節內容是從初中的客觀需求出發,不是小學知識的簡單重復與銜接.因此,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教學中應當把小學與初中數學內容作一個系統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搞好新舊知識的架橋鋪路工作,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同時,有意引導學生聯系、復習和更新舊知識,特別注重對那些易出錯、易混淆的知識加以分析和比較,有的放矢,幫助學生建立中小學數學知識網路.
2. 教學方法的銜接.初中數學較小學數學而言,內容拓寬,知識深化,從具體發展到抽象,從文字發展到符號,由靜態發展到動態,增加了許多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對剛剛升入中學的學生而言,有些內容如絕對值、相反數等確實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規律出發,採用「低起點、小梯度、多訓練、分層次」的方法,將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遞進層次逐層落實,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讓學生保持住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做好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3.學習方法的銜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習慣,往往重說數,輕探究.初中數學概括性強,題目靈活多變,只靠課上聽懂是不夠的,需要課後進行認真消化,認真總結歸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需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方法體系,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方法,幫助學生養成專心聽講,勤於思考的聽課方法,培養學生形成課後鞏固、溫故知新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思、勤思、深思、善思和反思,並將這些好的學習方法滲透到自己「凝神、動筆、思索、質疑」的每一個環節中.
4. 明確育人目標,改變教學觀念.義務教育階段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做為一個整體,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全盤考慮的育人目標,中小學老師都應當清楚,我們的教學是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基.因而,小學老師要克服短期行為,本著對學生終身負責的態度,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要常看看課標中初中數學的知識體系與標准要求.初中老師也應了解小學數學知識的體系,從小學生原有的思維方法出發,進行知識體系的重新建構,不埋怨,不推卸責任,結合學生的差異,尋找一種既有利於分類推進,又不傷害基礎教差的學生自尊心的教學方法,必要時可採用分層教學,給學生一個適當的「緩沖期」讓學生逐步適應中學的教學要求.必要時中小學教師相互觀摩、相互學習.特別是小學高年級與初中低年級的老師更應該自覺、主動地彼此溝通、相互學習,一起研究學生的數學學習銜接問題,制定出一套適合中小學數學銜接的方法措施.
總之,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銜接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中小學教師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方能幫助學生平穩度過中小學的銜接期,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任務,使緊張、難忘的中小學學習階段成為學生培養人格、塑造人生的重要階段.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環節銜接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