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課應如何提高注意力的問卷調查應怎麼出
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注意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位專家說:注意力是學習的窗口,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注意力的好壞也是至關重要的。有經驗的教師在總結教學經驗時,都知道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可能與注意力不穩定、不集中的分配不合理有關。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被試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時背課文,只需要讀9遍就能達到背誦的程度,而同樣的課文,在注意力渙散時,竟然讀了100遍才能記住。可見,它與人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有的專家說:「哪裡有注意,哪裡才會有思考和記憶。」注意是認識和智力活動的門戶。實驗和教學實踐表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之間明顯的差別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壞。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能集中注意聽講閱讀,獨立思考問題,認真做作業。他們在學習時很少受外界干擾,即使有時老師的課講得並不那麼生動,但他們也能自我約束,有意識地組織注意力,不讓自己的思想開小差。許多學習落後的同學恰恰相反,他們注意力渙散,不能全神貫注地聽講,時而做小動作,摳耳朵,挖鼻孔,抓抓頭皮,時而與同學交頭接耳,逗鬧一下,有時貌似聽課,實則思想離開課堂,開了小差。讀書時也一樣定不下心來,做作業東抄西看。有的甚至在上課或復習課時沒有精神,打起了瞌睡。這些同學怎麼能夠把學習搞好呢?注意力的好壞並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靠後天的學習培養和訓練得來的。有些人經過培養訓練,注意力和注意品質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要想提高注意力,培養良好的注意品質就應該進行有意識的訓練,而且更多的還是自我訓練。下面我們介紹幾種注意力的自我訓練法。一、利用課堂聽講鍛煉自己的注意力課堂聽老師授課是學生學校學習的基本方式,占學生學習時間比重較多,如能重視課堂學習,注意聽講,不僅能掌握好課堂知識,還能發展自己的認識能力,長期堅持專心聽講,還會培養良好的注意的品質。搞好課堂學習和提高注意力應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要認識到這堂課的重要,因為每堂課的內容都有它的重要性和意義,都有一部分新的知識要我們去掌握。多想這些重要性,並以此引起我們對課堂的興趣和注意,我們就能專心聽講。 2、要認識老師講課的重要性,要適應老師的講課方式。一般說來教師都具有比學生豐富得多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而且常常講些書本以外的知識,有經驗的教師還能教給學生怎樣去學習知識和發展自己的能力,要常提醒自己,要聽好老師的講課,向老師學習,不能錯過學習的好機會! 3、排除干擾不受內外影響。當你發現自己有輕視講課內容的苗頭,或教師講課方式不適合自己口味,或思想不自覺開小差的時候,要及時糾正過來,不能任其發展。當課堂上出現不安靜,其它同學干擾,或外界的影響時,也要排除干擾,不受影響,保持集中注意的心理狀態。課堂講授的各種科學知識有它的知識體系,概念系統,比較抽象概括,它需要藉助意志力的幫助,自我控制,去戰勝分散注意的各種內外干擾因素,做到有意識的注意,有目的學習。 4、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學生還應該有意追蹤課堂內容和老師的思維活動。如果在課堂上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老師的講課,不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不理解這些內容,那麼老師的聲音會變成催睡曲,使你慢慢進入瞌睡狀態。所以上課專心於聽懂,一邊聽講,一邊很快地思考,弄懂所講的意思,如此跟隨老師講解進行積極思考和對問題的探究,則會使你的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也就是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講解的內容上。課堂上邊聽邊想,這種思考是快速的,若思考過深過慢則會影響後面的聽課。所以細細的咀嚼,深刻地思考和歸納,疑點的解決主要靠課後的復習或向老師同學去請教。 5、課堂上要善於分配注意。課堂上不僅要聽、看、想,而且還要記筆記,怎樣合理地分配注意力,而不至於顧此失彼,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同學只顧一字不漏地記老師講的內容,但沒有功夫思考;有些同學僅顧聽,不願思考一下,聽而無味;也有的只顧著想,忘了聽下去,或記筆記。其結果都會影響上課的效果。有經驗的同學善於轉移和分配注意,他聽講時還要快速地想想,當聽到重點的內容或老師補充教科書上沒有的材料就簡要地記一下,以幫助課後復習和理解。如此分配注意於聽、想、記上,以理解內容為重點,兼顧各方面,結果是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果,還培養了良好的注意的轉移和合理分配能力。在學校學習中,如果能夠全神貫注、集中注意力和合理分配好注意力,搞好課堂學習不僅是提高學習效果和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一環,而且通過課堂學習訓練也能培養良好的注意品質,從而促進注意力的發展。 二、在閱讀中培養自己的注意力研究指出,注意力是集中還是渙散直接影響著讀書的效果。讀書的目的就是理解書的精神實質,記住書的主要內容,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在深入思考書中所講內容的深刻含義時,必須聚精會神,高度集中注意力。所以說在閱讀過程中集中注意力是理解和記憶的前提。
② 如何提高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
1、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剛剛跨入小學大門的學生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活潑好動,自製力較差,注意力集中程度低、持續時間短。很容易出現大腦階段性疲勞。如果採用單一的教與聽的過程,就會出現課堂很安靜,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和興趣降低。疲勞是大腦皮層的一種保護性抑制,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注意力。
2、優化教法,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學生的注意力能否保持長久與注意對象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注意對象是有趣的、變化的、生動的,那麼學生的注意力就比較穩定。人處在注意狀態時,他的心理活動總是指向一定對象,並使認識在一定時間內始終集中在該對象上,而抑制與此無關的活動,這就是注意的指向性的集中性的特點。在對兒童的研究中發現:7─10歲的兒童連續注意時間約20分鍾,10─12歲兒童連續注意時間約25分鍾。因此,我匯集學生連續注意最佳時間,講解重點和難點,合理利用
「黃金時間」解決主要問題。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內容上,我在教學中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圖文並茂、書本與現實生活聯想,多方位地回歸內容,提高課堂質量效果。課堂教學中游戲和比賽簡單易行,是培養學生情緒和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深受小學生的歡迎。在游戲、比賽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極高,接受知識較快,處於主動學習狀態。這樣每個學生不但能集中注意力參加學習活動,還訓練了思維,增強了團隊精神和榮譽感。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器械,通過圖象、聲音等,充分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內容上,發揮課堂的「黃金時間」。
3、張弛有度,強化個別訓練. 一節課的質量和學生的注意力及情緒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教學中我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隨時掌握課堂的節奏,一個環節緊扣一個環節。強化個別訓練是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也是真正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滿懷信心地去學習。同時,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數學故事,調節思維,作到「張弛有度」。既活躍羅勒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習興趣,將會使學生更加喜歡數學、愛上數學課。有利於感染全體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也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樹立自信,強化學生的注意力
對待學生要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不能盲目地說孩子上課精力不集中等話語。要多鼓勵,採取上課提問、答疑方式,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發現自己的優點,樹立我行的概念。讓每個學生都明白我們不怕干擾、我們能夠排除干擾,努力就一定能把注意力集中。
5、明確目的,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通過學習目的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是學習的內驅力。一個人對學習是否專注,往往與其學習目的是否明確有很大關系。如果學習目的明確就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從而有效持續地學習。這樣也就有利於課堂知識的順利進行,進而使學習效果大大提高。
③ 小學生課堂發言心理障礙調查問卷前測
讓我們結合小學生實際情況,深入探討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入學適應問題、學習方面問題、厭學逃學問題、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意志障礙、問題行為、人格障礙、依賴心理、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從小學生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剖析了這些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並提出相應的有實踐價值的對策。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對於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准備教育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爾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來自小學生自身的因素
1、遺傳因素
在農村,由於近親婚姻造成兒童生理發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殘疾,智力偏低等,這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其他人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必然造成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2、氣質類型
小學生同成年人一樣,氣質類型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其中,膽汁質和抑鬱質類型的學生對不良刺激反應敏感,他們極易產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師批評而言在我們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莫大的打擊。如遼源市一小學生因受老師批評而服毒自殺的事件,恐怕與那位學生的氣質類型有直接的關系。
3、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兒童的身體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其大腦的發育趨於成熟,這對其心理發展極為有利,因此,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因為其心理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變化,因此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來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環境,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志,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1、父母的溺愛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20多年,使我國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化: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護,不願讓他們受一點委屈,經歷一點風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錯誤時,父母也不說一個「不」字,天長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當他們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時,便不能接受,無所適從。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有的家庭,父母從來不把子女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一員,認為子女只能逆來順受,惟命是從。他們對子女過於嚴厲、粗暴和專制。還有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愛的誤區」,對子女過高要求,過度期望,過分保護,過度溺愛。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高,琴棋書畫樣樣學,英語電腦門門通,考試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就言聽計從,有求必應。而一旦失誤,就挖苦諷刺,棍棒相加。家長這種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損害,獨立性受到壓抑,加上彼此間生活觀,價值觀等存在差異,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間關系緊張,隔閡加劇,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懼、膽怯等消極心理品質,誘發心理問題。
3、家庭氣氛不和諧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兒童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癒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離婚的父母,有的沒人要子女,有的隨法院判決,不管哪種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學齡期就仇視社會,嫉妒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在經常發生沖突的家庭中,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比例比較大,研究證明,家庭沖突不僅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導致孩子在神經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態。
(三)來自學校的因素
1、學習負擔過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由於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重書本輕課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老師評價學生,社會衡量學校,理論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是分數和升學率。為了追求升學率,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價值了學生的負擔。這種局面使小學生疲於應付,心理極度緊張,導致他們用腦過度,皮層機能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效率,造成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或者產生焦慮、苦悶、壓抑、恐懼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教育方法失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一些教師把學生考高分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小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遷移、泛化到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際交往焦慮。
3、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
過去由於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我國曾不公正地對待心理學。80年代初,我國在部分高校恢復了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盡管普及心理學科學知識的工作已經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進入小學課堂,小學普遍沒有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國內較少的心理專家和心理醫生對小學生來說更是鞭長莫及。
(四)來自社會的因素
1、社會競爭的加劇
雖然小學生還沒有直接接觸社會,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人無不在給他們灌輸一個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信息傳播的瞬息萬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機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使得小學生不得不體會到競爭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對現實充滿迷茫和困惑,產生無所適從的心態,從而引起各種心理問題。
2、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
在社會環境還沒有達到凈化的情況下,新舊體制的共存,法規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敗現象的滋生和不健康東西的泛濫;一部分人的社會道德水平滑落,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兒童,這些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三、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日益突出的小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但它並非洪水猛獸,它既然有形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和措施。我們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必須重視,雖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學生僅僅極少數,但是我們發現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偏差問題隨年齡增長,因此需要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來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採取積極的對策,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對策。
(一)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心理健教育的原則。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為有心理問題需要矯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非是假設小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心理問題,而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這一個學生的一切。寬待每一個學生,就不能把學生分類,不能假設班級學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行為習慣不同而看不起學生。缺乏對學生的寬容,心與心難溝通,教師與學生難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進行。教師用寬容的態度接納每一個學生,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不能原諒的錯誤,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問題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適時的問題。
保密事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一定要保密。談話紀錄、心理測試資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對象包括學生本人、家長和其他的老師,不能隨意使用學生個案資料,保密還要有時間的規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持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系列化,一是要有長期的規劃和打算,要明確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應急任務,而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學教育的一部分,伴隨整個小學階段。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時代發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對象,也接受學生的主動咨詢。心理輔導室的工作應該專業化,教師應培訓上崗。心理輔導室要有專任教師負責和專門的工作計劃,固定的開放時間,固定的場所。小學生心理輔導室的環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輔導的要求,還要增加兒童的特點,讓小學生一進門便喜歡它,彷彿進俱樂部活動一樣開心。心理輔導室的名稱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蘋果」俱樂部等。
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兩種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智力臨界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期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寫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測試與矯治。採用問卷調查、測試紙等手段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現狀,而後找出存在普遍意義的問題。測試量表宜採用心理專家提供的專門設計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設計的心理調查表。測試的數據資料僅供參考而已,所有的數據都不可全信, 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數據表現的。通過測試調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團體輔導、心理輔導俱樂部活動、個案教育等,進行必要的預防和矯治,促進小學生整體發展。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以幫助小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該課程可分為心理衛生與健康科普和實際訓練操作兩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後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藉此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二)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教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
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里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里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裡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地位重要,建議工作忙的父親們每周至少要與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話題往往比較輕松,當孩子說話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溫馨的時光。
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分寬或過分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指導思想有試偏頗,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改變這種形狀,小學生的父母亟帶需接受比較系統的再教育。社會也有責任給他們提供學習的條件,如舉辦家長學校,使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溺愛型和專制型家庭,使小學生的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並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
3、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
父母離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少子女因此心理開始扭曲。為人父母者,當夫妻關系不和時,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萬不要輕易去趕時髦、鬧離婚。即便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在離婚前,也應當多為子女考慮考慮,畢竟孩子是無辜的,而且他們正處在發展時期,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三)小學生自身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生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並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那些已經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小學生應當在教師和家長的直接指導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2、小學生要學習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1)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2)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受益。(3)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小學生要善於求助,尋找支持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提高。
④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堂注意力注意力
一、踏進一年級課堂,觀察同學們上課的現象
每當走進班級教室,面對60多個來自不同家庭,性格迥異,剛剛邁入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對於他們的活潑,愛講話的習慣,老師需要耐心對待。有時候上課期間,有的同學邊玩紙片邊小聲交談,看見老師時一臉茫然,眼神遊離於課堂之外,當老師點名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還會在底下竊竊私語,說些與課題無關的話。更有同學急不可耐,不等發言的同學說完,就跳喊著舉起了小手,大聲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為了讓孩子們能聽得更清楚些,老師只好聲嘶力竭地放大音量講課,幾天下來老師的嗓子已經嚴重受損,有的老師為此還自己買了小擴音器……而且,教學的效果也並不佳。
二、走進同事們的辦公室,探究其原因
以上這種現象具有普遍性,老師們開始探討一年級學生不善於傾聽的原因,通過平時的觀察與調查發現有四個原因:一是班級人數太多,而教師關注的面積有限,使得同學間容易相互影響,尤其是孩子們即使發出輕微的聲音,匯集起來也會影響他們聽課的效果,注意力易分散到其他同學的身上。二是因為小朋友們不愛聽講:低年級的學生由於年幼都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寶貝,受到家庭大人們的寵愛,還沉浸在被呵護、被寵愛的感受中,還不太懂得善於聽別人說話,所以看到其他同學講話就會迫不及待地插嘴,他們現在的注意力只放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三是因為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還未獲得傾聽的技巧和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尚在形成之中,有待老師想出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好教學法。四是個性的差異造成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不同的學習方式。
三、聽取同行們的解析,議論對策
老師們熟知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怎樣是由注意力集中與否決定的。因此,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腦進行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基本條件。注意力不但是打開我們心靈的門戶,而且是唯一的門戶,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第一招。
上課時如果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難以精力集中到學習對象上,導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發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與認識教材。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採取多種有效方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由「課下」導入「課上」,重視課前准備工作。
在每一節課的開始,同學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停留在上一節課的內容中或者課間休息的娛樂興趣里。能否由「課下」導入「課上」,轉移同學們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節課的效果。因此,為了引導同學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教學活動中來,需要結合同學們的興趣愛好,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集體唱首歌,或者講個有趣的故事,使他們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本節課中,能夠用心聽老師講課。
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有聲有色的多媒體畫面是他們最喜聞樂見的。比如教《兩只獅子》這篇課文時,我就播放了一段有關兩只獅子動畫,並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的這兩只獅子的事情。學生侃侃而談,不僅僅講了畫面上的內容,還有很多自己的看法想法。另外,老師們還可以播放優美的音樂與生動的故事,講有趣的謎語或者腦筋急轉彎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很快地平復下課時的興奮狀態,迅速進入課堂氣氛。
四、抓住課間的有效時間進行教學
1.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生聽,弊端是同學們在課堂上缺少參與的主動性。而老師辛苦地講了一節課,同學很可能在底下玩了一節課時間。老師在課堂中雖然也有提問、請同學回答的環節,但這種回答只是部分同學的參與,那些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同學很可能是游離於課堂之外的。
在新課程中,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中,學會獨立思考,樂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特別是語文課上的問題很少有所謂的標准答案,只要回答得有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應該給予鼓勵。此階段的學生非常在乎得到老師的肯定,老師一旦真心給予鼓勵與誇獎,學生肯定是樂於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不願動腦,不願思考,往往是由於害怕老師的否定與批評。
2.發揮教師的個人魅力。
在學校里,同學們總能議論自己喜歡某某老師,喜歡聽某某老師的講課,而不喜歡某某老師,以及他(她)的講課。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老師的個人魅力及影響力決定的。能否贏得學生們的愛戴,不只是老師的個人原因,還包括老師的學識、性格、能力及品德修養等綜合方面。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自己的語言,其次要有廣博的知識,最後要有自己的個性。小學老師的言行必定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所以,老師們要意識提升自身的各個方面,做孩子們心中的榜樣,使得教學順利進行。
3.適當調整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情況。
由於低年級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只有10—15分鍾,因此當教學內容長時間地處於同一種狀態時,就會出現注意力集體分散的現象。這時,僅靠教師的個別提醒和關注是遠遠不夠了。學生的學習已經缺少興奮點,他們需要一點新鮮的東西來刺激感官。課中操是花費時間短且簡單易學的一種活動,雖然簡單,但卻讓學生有一個放鬆的機會。除了課中操,簡單的游戲,或者學唱與課文有關的歌曲,都是調整學生注意力的好方法。
總之,要使低年級學生時刻保持十二分的注意力是很難的,但是老師應該時刻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有限的注意時間,充分利用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⑤ 如何提高小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的調查問卷
提問還是教師的特權,學生只能忙不迭地應對教師的一個個問題,挖空心思揣摩教師的「標准答案」,學生的創造性常被扼殺。學生很少有提問的機會。學生的問題沒有機會提出來,不懂只能裝懂。
⑥ 小學生課堂參與 調查問卷
很多小學生不敢發言 是害怕說錯被其他同學嘲笑 其實他是知道正確答案的 因為這一點就不敢發言 建議老師可以抽學號提問 如果學生答對 就表揚並鼓勵大家主動發言 如果學生答錯 不要批評 要鼓勵 安慰
⑦ 關於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是多久的權威調查
大約是25分鍾,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同樣一篇課文,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只需讀9遍就能背誦,而注意力渙散時,讀100遍才能記住。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把注意力形象地比喻為心靈的「門戶」、智慧的「天窗」,有了「天窗」,知識才能像陽光一樣照進來。有些學生學習成績差,並不是智力低下,而是注意力存在問題。
在注意力方面的訓練,越早干預越好,早期的干預更有益於小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對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採用有計劃、有步驟的干預,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對小學生進行干預訓練會根據每個小學生的年齡特徵、身心發展水平、個人興趣差異等有針對性地干預,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系統性干預,在干預過程中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把干預訓練與活動、游戲相結合,把學習變成游戲,把訓練融入活動,讓小學生在快樂中集中注意力。
小學生課堂注意力分散非常普遍。一項調查表明,小學生課堂注意力分散、小動作多等問題在小學生中佔到 40.2%的比例。
「他們總是做一些跟學習無關的小動作,有些學生拿著自己的筆或橡皮可以玩上半天,有些看上去在聽你講課,眼睛也跟著你走,但叫他問答問題時卻不知道提問的是什麼,神遊狀態......」被調查的老師形容。
不同年級之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是不同的。年級越低,注意力集中情況越差。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在課堂的前15分鍾以內注意力集中度最好,時間越長,集中力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