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抓好小學生的課堂常規
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扎實有效地進行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
⒈據校規制定班規,規范養成教育
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本班班規,如:下課要做好課前准備,上課要積極思考,積極舉手發言,要經過老師同意後才能發言,發言時聲音要宏亮等,對學生明確提出要求,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樣,學生就會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從而規范自己的言行。
⒉聯系家長,促進養成教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它是孩子的啟蒙學校,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因此,有人把家庭教育稱為「搖籃教育」,而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都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不能忽視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⒊以身作則,引領養成教育
教師以身作則,能像春雨潤物一樣起著細微的、不易覺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以自己的知識、技能和道德倫理教育學生,還要以自己正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啟發教育學生。
⒋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生間建立一種更密切和諧的新穎關系,則有利個別化學習指導的有效實施。同時,我們要用善於用自己的愛的語言去喚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激起他們思想上的波瀾,敞開他們的心扉,抹去他們心靈的創傷,點燃他們心中想做好人的願望的火花,撥動他們的心弦,使他們自覺矯正不良行為。
⒌用賞識的眼光看學生,給學生一片晴朗的天空
教育是一門藝術,要把這門藝術掌握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當面對班上的差生時,有時由於我們不夠冷靜,哪裡還顧得上什麼藝術,只知道嚴加指責,批評、數落學生的種種不是。可是哪個孩子喜歡天天生活在別人的指責中呢?人們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通過多年來的教學教育實踐,我常用這句話提醒自己,也深深地領悟到這句話的含義。
⒍學習有關的理論,提高認識
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的課堂常規的理論知識,用理論來武裝自己,給自己充電,讓自己在教育教學中能夠游刃有餘。讓自己的辦法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穎,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下去接受教育。另外,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一同把各班的課堂常規抓好。
Ⅱ 如何培養低年級小學生課堂良好行為習慣
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小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至影響著該生的一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前提,是他內在修養的外在體現,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才能自覺地、有規律地、有目的地進行科學的學習,同時也為教師提高課堂效率,提高育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習慣最關鍵的時期,控制和把握好這個階段,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作為教師,不僅是要傳授給學生受用的科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那麼該如何培養低年級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呢?本人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點:一、加強引導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是好的習慣。低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小,模仿性強,可塑性大,辨別是非能力差,所以我們善於加以啟發誘導,教學生應該怎樣做,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這樣小學生就會自覺地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慢慢地就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不要等學生出現不良的學習行為習慣,再去糾正,比較難,因為培養正確習慣總比糾正不良習慣容易得多。 二、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學生的閃光點並給予表揚及鼓勵。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一句的表揚及鼓勵,他們都很高興,這樣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我上課經常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表揚、鼓勵,全班學生的積極都特別高,對於某些問題討論時,更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有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展開思維、發揮才能。對於一些有進步的學生也要給予適度的鼓勵,有時一句「你的進步真大」「你很會動腦筋,真棒!」都會激起他們強烈的學習願望和參與熱情。讓我們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讓我們的孩子真正感到「學習的快樂!」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與規范書寫的習慣。由於小學生剛開始識字,識字量不多,往往是指任較多,或是一字一字的讀,或是唱讀。對此,如果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盡早進入能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讓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發現有不良的讀書行為,及時糾正,給學生編一些順口溜,如:「讀書時,雙手捧書,眼離一尺。」這樣學生易於記憶,心領神會,利於養成好習慣。同時我們還經常看見小學生在寫字的時候,有時是偏頭的,有時是側身的等等一些不正確的寫字姿勢,發現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寫字姿勢。四、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及時復習的習慣。由於剛入學學生學習起點不同,預習是學生提高成績的有效途徑,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學生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讓學生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方法,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同時要想把學過的知識鞏固好,課後還要及時復習,因為人的記憶分為三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上課時認真聽就是把知識從人的大腦中由瞬時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及時復習可以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五、創造機會,讓學生持之以恆練好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提出學習要求,這僅是訓練的開始,還必須創造機會讓學生反復訓練,才能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培養小學生的注意力,可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從激發興趣入手,運用多種方法反復提醒小學生,(1)暗示法,上課時見學生搞小動作就多看看他幾眼或者拍一拍手等,提醒他的注意力。(2)稍停法,見學生分散注意力的時候,你可用稍停法暫時停止講課,沉默那麼一分鍾,學生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3)適當的時候也可以點一點學生的名字,給他提個醒。有時也可以讓同桌互相提醒。總之,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六、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給學生樹立好榜樣。低年級小學生的模仿力很強,老師一言一行學生都喜歡模仿,所以教師的言行止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學生,因此,教師必須時時刻刻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為給學生樹立榜樣,做什麼事都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這樣學生就會潛移默化的去接受你的行為習慣。以上幾點是我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一點小經驗,其實小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不是固定不變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Ⅲ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紀律
(一)樹立正確的課堂紀律管理觀:一般來講,教師的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他對課堂紀律的要求和對學生課堂行為的評判。所謂課堂紀律好,就是課堂上學生必須的自由討論和活動以及活躍的課堂氣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的真正體現,這是我們所提倡的;而有的老師則認為,要做好課堂紀律管理,就必須加強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控制,實施懲罰。但實踐證明,過分強調課堂上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控制是不正確的。過多的懲罰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師生之間產生對立情緒,只能有表面的效應,但無實際效果,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覺紀律。實際上,良好的課堂紀律並不排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流露的經過思考、討論、從而得出答案的情緒。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搞好課堂紀律管理的關鍵。教師在進行課堂紀律管理時,不能只想到自己是課堂紀律的管理者和監督者,應該意識到教師本身和學生一樣是構成課堂紀律的重要因素,自己的言談舉止,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班級課堂紀律。因此,要做好課堂紀律管理,融洽師生關系,師生心理相融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教師能了解與滿足學生的願望和心理需求,學生了解教師的要求與紀律允許的自由活動范圍,師生行動協調一致,良好的課堂紀律自然容易形成。和諧關系的形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注意。
1、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自覺遵守紀律正確認識紀律,對紀律自覺遵守執行,積極維護紀律的態度,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自尊心,不一味的制定班規、班紀。讓學生逐漸增強主人翁責任感,集體榮譽感,讓學生通過演講,表演,辯論,比賽等多種形式,多種活動提高其主人翁責任感,自覺維護紀律。「凡事要有一個好的開端」 ,有成效的教師與成效較差的教師在學期開頭幾周的管理有差別。有成效的教師在開頭第一天就使活動井井有條,忙而不亂。在開學頭幾周內,堅持課堂教學常規,一旦發現違紀行為,便立即制止並提醒違反者注意有關規定。成效差的教師在開學的前幾周他們或者不向學生講解有關細則,工作不緊不慢一旦發現違紀行為,只是籠統地提醒他們舉止要守規矩,至於規矩是什麼,學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沒有檢查,對違紀行為輕者不予理睬。結果我們發現,在相當的程度上,頭幾周的課堂行為對整個學年的紀律和成效具有決定性影響。「凡事要有一個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許多富有經驗的教師對此都有切身的體會。
2、了解學生。面對學生個體,我們不能搞「一刀切」,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對教育的認識,及家庭成員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會影響學生的親情感,同學情以及與老師的溝通程度。特別是單親家庭對學生身心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換位思考,替學生多想一些,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化學生,讓學生從心底覺得你是親近的,了解他的人。
(三)恩威並施,樹立教師威信,提升教師自身的魅力。做一個學生又敬又畏的老師要敢於嬉笑怒罵,恩威並施。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角色的扮演。如上課時面對公然挑戰課堂紀律的學生,這時教師要扮演硬朗的角色,運用規章制度、獎懲手段等方式糾正、規范學生的行為,將學生引向應有的秩序。除了讓學生對自己產生畏的一面,還要讓學生看到自己可敬的一面。使學生對自己產生嚮往感,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這時教師扮演的是親善的使者。如平時面帶笑容,認真鈴聽學生的訴說,為學生著想,課余與學生溝通和接觸,了解學生學習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難題,讓學生知道老師對他們的關心、重視、鼓舞和關愛,從而使師生關系融洽。這樣樹立教師威信,有利於搞好課堂紀律。
(四)運用多種方法,靈活處理課堂。面對個性各異的學生,要控制好課堂紀律,輕松駕馭課堂,掌握方法很重要。
1、教師語氣。教師的語氣,語態,體態都會影響你對偶發事件的處理。處理偶發事件時要注意速度要不急不慢,引用一些聽起來順耳又教育人的話,如「年輕人,冷靜點」請勿擾亂課堂,課後有理再說也不遲。不要對學生一味的「氣勢洶洶」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能讓氣氛緩和盡量緩和,事後在進行教育。
2、不偏心。特別注意「先入為主」的心理,如果在處理問題時對學習好的偏心,那麼你這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會大打折扣。一定要立場公正,處理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則,獎懲分明,是非分明,不包庇成績好的,對成績差的不要有偏見,即注意這種「一好遮百丑」「一丑遮百好」的心理。
3、冷處理。不急於處理,不急於發表意見,師生共同冷靜思考幾分鍾,以免影響課堂教學。讓學生心裡有數,課後再進行處理,讓學生說出事情原由,分析厲害關系,分析自身優缺點。不一定總讓教師來說明情況,講明道理,對於初中生來說,他們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在成長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逐漸成熟起來。
4、突然提問。當發現學生不注意聽講,睡覺,或者和別人講話時,突然向他(她)發問,這個問題是剛講過的,只要注意聽講肯定會答上來,但也要有一定的難度。這可引起不聽講學生的重視,不敢再搗亂。
5、停止講課。如果發現有同學搗亂,教師可即刻停課,並注視著那位學生,這可引起全班同學的注意,更引起那位搗亂同學的注意。但要注意停課時間不要太長,否則會影響全班同學的學習,引起公憤,也不可瞪眼相視,那樣將會引起搗蛋學生的反感。
6、調整座位。有個別同學在課堂上一直搗亂,老師勸阻多次無效,可調換他的座位。可把他和學習好的同學調在一起,或調他從後邊到前排,便於教師控制。有的教師把愛吵鬧的同學安排到教室最後一排,這會使學生認為老師不喜歡他們,影響他們的學習情緒。
7、適當懲罰。無淪在任何情況下,懲罰一定要適中,同時要少用。要做好思想工作而不是大發雷霆或者訓斥。這樣違紀的同學才會心服、口服。若老師以此為依據,把學生趕出教室或告訴學校等,這樣會大傷學生的面子。過分嚴厲的懲罰常會引起不端行為,並招致學生的怨恨和反感。好的老師應該學會不體罰學生但教學效果同樣好。
8、課後處理。有時有的學生在課堂上一直搗亂,教師多次採取相應的措施無效,可暫不管他,在這些行為不足以讓你無法講課的情況下,最好繼續講好自己的課,待下課後再找他們了解情況,詢問其原因,對症下葯,作好細致的思想工作。若還不行,可求助於學校領導,或學生家長,萬不可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對付一兩個學生。
9、個別談話。在課堂上發現了學生違紀行為,無論教師採取什麼措施和方法,也不管學生違犯了哪一條紀律,課後教師一定要找本人進行談話。談話中,師生一起分析所發事件的原因,以及它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並告訴學生如何糾正這種行為,以利於今後在課堂上專心聽課。
(五)及時、細致地做好課後教育工作。有時在課堂上批評自尊心極強或極其頑劣的學生後要及時安撫,耐心細致地談心,不能流於形式。課後工作是否處理得當,直接影響學生對老師的向心力,關系課堂教學的開展。課後的教育工作可選擇適宜的地方單獨與學生交談,採取先柔後剛的方法,讓其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誤,然後正視錯誤並改正錯誤。課後對學生加緊教育,使學生知道老師仍然關懷他,沒有放棄他。使學生心理得到慰藉,從而鼓起學習的勇氣,配合老師做好教學工作,自覺遵守課堂紀律。
(六)建立學生、班主任、老師的「互動」關系。在教學中,老師多次對反復違紀的學生進行跟蹤教育,記錄學生的每一次的進步,給予適時的鼓勵和表揚並反饋給班主任,與班主任、建立親密的「聯盟關系」並從班主任那裡了解違紀學生的另一面,共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形成三者的「互動」關系。這樣對學生減少課堂違紀,上好自己的課有較大的幫助。
總之「如何控制好課堂紀律」是一門學問,值得每個老師認真總結、用心思考。
Ⅳ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
第一、要從細節開始,持之以恆。
第二、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求回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答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松而有成效。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是有無獨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礎。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幫助學生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
第五、幫助學生養成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
第六,加強個別輔導。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體現在日常教學細微環節之中,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一點一滴地加以耐心培養。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他們也就可謂是學會了學習,教師也就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關注學困生,傳統的分層教學也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們的心中有學生,特別是心中時時裝著學困生,時時關愛學困生,這樣的課堂教學一定會充滿人性的光輝 。
Ⅳ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課堂問題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出自的對象也各不同。在選擇處理方法上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生搬硬套,且運用時要講究策略,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冷靜性原則。唯有冷靜,才會想出處理問題的好主意、好點子,唯有冷靜,才會化干戈為玉帛。
2.尊重性原則。無論學生的錯誤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批評教育時,教師語言一定要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要用火熱的愛心和真摯的誠心善待學生,要堅信只要正確疏導,他們一定會恍然醒悟,棄舊圖新的。
3.巧妙性原則。無論發生何種情況,教師都必須視具體情況做到機智靈活,隨機應變,從而絕處逢生,雲開霧散,柳暗花明。
Ⅵ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訓練,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正如一位教育家說的那樣,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在增殖,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新課程計劃也提出這樣的要求:「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活潑、向上等良好品質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行為習慣我認為可以劃分為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家庭行為習慣等,個人行為習慣的培養就是要培養與人合作的精神,獲取和完善獨立探索中的未知,矯正自主學習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為偏差。一、對學生行為特點的思考:行為是人的心理、意識參與外部活動時其外部表現的組合。心理、意識是行為的內部基礎,活動、行動是行為的外部載體,行為是心理、意識、活動、行動的表現與結果。統觀現狀,學生行為特點主要表現為:1、活動性:一為它總是憑借活動的動作與行動表現完成的;二是行為的表現與完成有一個活動過程。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在多種活動中,教育、矯正和評價習慣。2、意識性:行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識來支配,無意行為也在潛意識的操縱下產生。運用合理的心理輔導藝術,有利於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支配言行。3、適應性:行為是個體適應環境的工具,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不同個體行為的適應性水平則不同,同一個體的行為水平也有差別。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必須為學生創設有利的環境,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形成。4、復雜性:人的心理紛繁復雜、所處的環境也五彩繽紛,因而心理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下的行為,自然具有復雜性。對學生的培養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恆。5、良莠性:行為有優劣、好壞、良與不良之分。學校教育應當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預防其不良行為。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是一種普遍存在,主要是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差異。它的現實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不同的個體在不同的領域里會有不同的特長和才能;二是不同的個體在同一領域里會有不同的發展水平。由於智力差異、原有知識水平的差異和認知方式的差異的存在,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質,讓它在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二是組織多種活動,使學生都有主動參與的機會。二、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思路與方法:1.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有機滲透學習習慣的培養。葉聖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講,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練習和不斷重復固定下來的學習方面的行為方式,也是一種定型化、自動化了的行為方式。習慣養成後,就會使人不必耗費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學習任務,並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緒體驗。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使學生順利地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1)培養學生質疑問難,勇於提問,敢於挑戰的學習品質,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形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前提。(2)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自覺研討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自學時應注意結合各學科的具體任務,教給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學過程中,如果遇到較難解決的問題,還應教會學生形成善於與他人研討交流的習慣,以此相互砥礪啟迪,集思廣益、博採眾長。(3)聯系學生實際,文道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聯系實際,指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有機滲透預、復習習慣,聽的習慣,讀的習慣,獨立作業的習慣,遵守紀律,尊老愛幼,熱愛勞動等等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形成習慣。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教師要在學生有了學習要求的情況下去教;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要求記;要在學生明白行動規則的條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習慣,努力創設和諧的教學氣氛,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這不僅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復一日,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無窮。2.優化環境,家校同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小學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環境,環境不同造就他們不同的思想品質、性格特徵,根據一些資料記載和教學經驗所得:小學生不良行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於現實社會中不良環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我的體會是:A.注重榜樣的示範作用,榜樣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要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本身的示範作用就尤為重要。教師隨時隨地都給學生留下端莊的儀表,整潔大方的形象。臉上的表情寫滿了一個人情緒。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有生命、會思想的孩子。教師應時時以飽滿的情緒,高漲的熱情去感染每一個學生。性格示範:教師良好的性格是積極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師對現實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師有穩定情緒,有助於學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師堅韌的意志有助於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行為示範: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在講課時應體現語言美,操作時表現出諧調美,板書時表現出文字美,教態中展現氣質美,讓學生在潛移化中接受教育。人格示範: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教師的人格時時處處影響著學生。教師要做到誠實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應學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證做到,決不食言。B.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者,製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現代社會,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十餘年左右,乃至更長的時間在學校這個環境中生活。因此,學校的狀況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成長關系極大。因此,我們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如窗明幾凈,教室走廊地面發光見影,學生自然就不會隨地吐痰或亂扔紙屑,教學設備先進,管理規范,學生自然不會亂刻亂畫,教室物品擺放整齊,學生物品也會擺放得整齊有序等等。我們還充分運用學生自己的宣傳陣地,如板報、特色專欄、名言警句欄、優秀作業欄等等,引導學生學會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學習。一是利用晨會課學習《日常行為規范》、《第二中小學三字歌》,聯系現狀,引起學生反思;二是在國旗下講話中或組織班會、隊會進行專題討論,現身說法,深入領會,提高認識。三是做好專欄導向。宣傳好的典型,刊登學生來稿,注意針對性,啟發性,幫助學生在良好的育人環境中養成習慣,產生效果。優化家庭環境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課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庭環境的狀況和父母的言行,對子女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這一方面是由於子女與父母之間是有一種特殊的血源關系的感情紐帶聯系起來的,這是父母影響孩子、孩子向父母學習的最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也由於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子女是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傳統習慣、生活作風、品德等,對孩子的個性,習慣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孩子是否誠實、文明、謙虛等等,無不與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潛移默化有關。再一方面,還由於家庭的影響具有早期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響所不能代替的,不論在學校接受教師、同學的影響,還是走向社會接受領導、同事的教育,都是暫時的、可離的,而家庭影響則是長期的、終身的。作為父母,既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購置必要的書籍、學慣用具等,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應在言談、行為、思想、信仰、習慣、愛好等方面提供優良的示範。總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以身作則,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因此,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過程中,我們注重與學生家長緊密聯系,強調互訪,要求互勵,注重互諒,以其獲得更佳的效果。我們將學生守則及一些規范中的內容化為可實踐的東西,讓學生分階段,有重點地在家中「練習」,並定期召開家長會,或通過家校聯系本,讓家長把「練習」結果向老師匯報,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長輩等。我們與家長結對子,滲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方法指導,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體分為四步:第一步,師生共同填寫家庭基本情況,教師填寫不良行為習慣發生的時間和主要事實、教學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進一步研究矯正措施,使看法趨於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進行效驗跟蹤記載;第四步,開展矯正評價。社會風氣。社會風氣是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的綜合指標,它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習慣、志氣、愛好等,對社會成員和社會團體來說,社會風氣表現為一種無意的社會外部控制,對改變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良好的社會風氣對人們學習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有決定意義。這種決定意義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正確的學習態度。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助於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二是良好的學習情緒。學習情緒是伴隨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而出現的一定心理反映。這種心理反映,對人們積極努力學到更多的知識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三是堅定的學習信念。信念是人們對於生活、事業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學習信念的產生和形成,主要來源於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情緒,二者結合起來,共同支配著人們的行動,刻苦學習,實現理想和目標。可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人們學習的重要環境之一。小學生年齡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會風氣,會腐蝕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良好的社會風氣,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因此,我們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3.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以學生為本,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素質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主人意識」以至健康成長。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直接反映了學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業成就的保證之一。陶行知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糾正行為偏差的能力。(1)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在教研活動、學科教學以及點點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的體會是:A.藉助兒歌,自評和互評相結合。我們把行為規范化成「三字經」,每條為一顆星,在班內設置奪星欄,逐條學習評比,每周評一次,學校定期檢查總結評比,通報情況。B.幹部負責與學生督促相結合。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還要充分發揮班幹部的作用,千方百計激發他們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加強對小衛生檢查員、作業量督促員、圖書管理員、值日長等小幹部的培養,讓他們對全班學生一天的學習、生活、文體、常規等情況進行記載總結,指出不良習慣,必要時進行協調處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C.持之以恆,及時強化。學習行為一經規范,就要按規范嚴格要求,加強訓練,經常對照,督促去做。在培養規范化行為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要及時予以強化,老師在日常的訓練中要善於觀察,發現正反兩類典型。抓兩頭,促中間,樹榜樣,同時重點幫助習慣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學生時時處處規范言行,長期這樣,才能慢慢見效。(2)提高學生自我導向能力。引導學生自己問自己:今天在學習、生活等各類活動中應注意糾正哪些不良行為習慣。做到胸中有數、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學生在積極地尋求自我目標的心理過程中,不斷提高自我導向能力。(3)提高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導學生在行動中強化認識,自覺地、有目的地用實際行動做到自己認可的程度。(4)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引導學生對行動進行對照、綜合、鑒別,對一天行為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觀公正地評價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過程中,找出值得肯定、發揚的,需要改進的,在自我認識、自我比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評價能力。
Ⅶ 小學老師如何抓好課堂常規
嚴厲一點,小孩子很害怕嚴厲的老師,所以表現的嚴厲了才能撐住全場。
Ⅷ 學習《怎樣建立良好的課堂常規》心得體會
關於常規培養一直是老師們常抓不懈的話題,什麼樣的學習常規才是好的課堂常規,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是我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而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是我們作為小學教師一直追求的,其實,應該說課堂常規管理是潤物細無聲的工程,是建立在良好的師生感情上的。有人說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寶貴的源泉,是創造優良的育人環境的潤滑劑。而新型的師生關系更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它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想要有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就必須有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首先應該改善師生關系,發揚教學民主,煥發教育活力,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營造一種寬松和諧、心理相容的周邊環境,使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思維活躍。力求讓小學的課堂充滿百花齊放的良好氛圍,真正成為小學生學習、游戲的樂園,使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與游戲。在我們平時的活動、游戲和教學中,教師如果與小學生相處和諧,就會產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否則就產生敵意、冷漠和孤獨。如何改善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 首先,要尊重小學生的人格。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權利。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家長、教師是絕對的權威,這主要受長久以來的封建家長制的毒害。現在該是擺脫這種錯誤觀念的時候了。尊重小學生的人格與尊嚴,才能培養出有自尊心、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教師不應該看不起小孩子,對小學生應態度溫和、謙遜、平等、友好,讓孩子有表達自我的機會,有保留意見的空間,有發揮特點的餘地。抱著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的、平等互助的態度,學生才會意識到自己,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和老師是同樣平等的人,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 其次,要以愛換愛,以心交心。 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被人引用無數次的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什麼是真愛?真愛就是要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展,這是一種純粹的愛、科學的愛。教師要做到嚴慈相濟,嚴中有愛,要愛每一位孩子。只有在孩子的心裡播下真愛的種子,才是人類真正的希望所在。真愛的種子就是真愛的教育,正如冰心所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愛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橋梁,只有師生關系處在關愛,平等的和諧氛圍之中,學生才能親近老師,大膽地、興致地投入到學習、游戲之中。我們在活動中表現出教師愛的真情,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就一定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碰撞出和諧而愉快的火花。我們說愛是教育的靈魂,信任就是教育的基礎。信任是一種力量,彼此信任才能使彼此關系更加牢固。不論什麼原因,如果沒有讓孩子感到教師對自己的信任,教育不僅沒有正效應,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最終使教育一敗塗地。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老師要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老師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有了愛,便容易交心,孩子也願意與你交流,願意與你親近。在親近與交流的的過程中,老師要努力展現自身廣博的文化與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對你既親近又崇拜,既認定你是值得信賴的老師,又把你當作好朋友,樹立起老師崇高的威望。這樣,教育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要用寬容與欣賞的心對待問題兒童。 寬容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良葯。處於新的歷史條件下,獨生子女家庭為主流,每家都是三對一,四對一,甚至五對一,由於溺愛或教育行為的偏頗,這樣條件的孩子尋求人格獨立而又身心發展不健全的矛盾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師生之間的一些矛盾沖突也在所難免。對此,教師們常常採取的對策是以嚴為主或說服教育,輔之以懲罰,而耐心寬容卻略顯不夠。對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違規行為,教師的忍耐力都受到極大的考驗,許多教師逐漸變得沒了耐心,沒了修養。在這樣的教育下,大批的問題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無所謂心理也產生了,教師們為難,家長們無奈。此時此刻你是否想到了寬容二字,如果我們教師的耐心更足一點,我們與學生之間還有什麼解不開的結呢?當頑劣的學生從你的一次次的寬容大度中悟出真、善、美時,他內心培養起的求真、向善之心,自律的行為,就會化成強大的學習動力,而這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 1、多一份愛,多一份收獲。 2、貼個正面標簽,及時的給以表揚。 每個幼兒都想得到老師表揚與重視,問題學生更是如此。我們班有一個男孩,上課坐不住,一上課,我看他坐得還不錯,就開始表揚他:看彤彤小朋友的腰挺得多直呀!呵,他被捧得腰差點向後彎得像熟透的稻子。 3、多表揚,多鼓勵,給孩子進步的時間。 俗話說:十個手指不一樣齊,不錯,學生由於家庭環境不同,父母教育觀念不同,管理的方式不同,再加上學生自身的性格各異,自製力不同,行為習慣也各不相同,所以,雖然他們同在一個班級學習,課堂紀律同樣是忽好忽壞的。面對這樣一批孩子,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坐視不理,更不能著急,而應當以表揚為主,耐心地幫助他們,經常地拉他們一把,給他們進步的時間,讓他們慢慢來。我們班的軍軍小朋友上課時坐不住,愛下位講話。我及時與家長溝通,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勵克服缺點。有一節課,我看他又離開座位了,我隨意走到他面前,彎下腰悄悄地對他說:我從你的心裡知道,你想做個聽話的孩子,是嗎?。他不好意思了,回到座位上了。 同時,還要欣賞學生,幫助學生找到自信,使學生悅納自己。對於一些普通的孩子,甚至是差生的欣賞,實際上是一種發掘閃光點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之所以很多人都沒有機會得以展示,是因為它們都被表面不怎麼優秀的成績所掩蓋了,於是原本可能的閃光點因欣賞而被捕獲,這些閃光點就可能成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學生的一生可能因此而改變。 總之,課堂常規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對學生有所要求,但不能太高,適可而止。要讓孩子們樂於接受課堂常規並牢記於心,讓他們明白,這些東西,不是束縛他們的條條框框,而是一種游戲的規則。一切成功的教育都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小學的教育教學中,和諧教育的關鍵是和諧的師生關系。盡管新時期下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十分復雜,內涵十分精妙,但我相信只要從心做起,擁有一份愛心,一份誠心,一份寬容的心,就會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會有良好的課堂學習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