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高境界;不良的學習習慣,會給學習的成功帶來困難。大綱也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
所謂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的主體在較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好習慣就像是我們生命的樹枝上盛開的一朵美麗的小花,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傑出的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在這個競爭的時代,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在社會中成龍、成鳳,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教師需高度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教師樹立形象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莫過於老師了,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習慣於從模仿中學習,而且,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驚人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一定的威信,教師的行為習慣經常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家長經常會從小學生的口裡聽到一句話:我們的老師是這樣說的。在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也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業時畫直線要用直尺,教師在講課時卻徒手在黑板上畫直線,要求學生寫正確規范的字,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試問,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什麼時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
二、從小開始培養
有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習慣早在胎兒時期就養成了,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習慣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主張:好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心理還很清新、沒有形成錯誤觀念、沒有養成壞習慣時就開始。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因為這一時期的學生對老師充滿著信任和尊敬,願意按老師的指示去做。
《新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講道:人之初,性本善,性與情,俱可塑。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任你在上面塗畫,你把他塗黑,他就變黑,你把他塗紅,他就變紅。因此,越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效果就越明顯;反之,當小孩染上惡習後,要改變他,那就難了。舉個例子,我的女兒五個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點多鍾就要到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時間,不帶她到幼兒園,她就又哭又鬧,無論你怎樣哄她她都不買你的賬,只要你把她帶到幼兒園,她就立即轉哭為笑。顯而易見,小孩子的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落實。
三、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內外相軌並行
學生除了學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除了在學校處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外,還要與家長密切聯系,請求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學生在家庭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也要督促學生的行為,時刻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項工作中,教師要經常進行家訪,可以是面訪,也可以是電訪,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行為,及時得到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壞行為作出及時的糾正。教師要與家長不斷地溝通,互相配合,讓學生養成壞習慣的機會減到最少。
五、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
孔子曾講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自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它能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覺性,學生就會心甘情願地、積極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教師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是的,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了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為教育者,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貳』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終生受益,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可以從預習、使用工具書、專心聽講、書寫、善於觀察這幾個方面去培養。一、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預先學習教師將要講授的功課,是一種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強,學習更主動,效率更高。為了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就要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預習要求,然後注重在課堂上檢查與落實。具體來說,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讀。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於學生發現問題,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所以,讀在預習中是最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2、查。初讀一篇課文,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了解它的讀音,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等著老師的講解,這樣印象更深刻,學習效果會更好。 3、畫。俗話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讀過的書,都會在書上留下他的圈圈點點,或是一些符號標記,又或是他的一些見解和體會。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況我們這些正在成長中的晚輩呢?所以,在自己預習的過程中,對於自己已經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而對於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號標記出來,自己去查工具書理解或去請教老師或同學。 4、問。人無完人,不管是誰,都會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斷地進步,就要謙虛,就要不恥下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都有可能成為我的老師,我也可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就要虛心地請教別人,和同學共同討論,共同進步。二、養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能主動藉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是字典,即使是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查字典的練習也是學生認識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學生的書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問題時,也不願拿出來查找。而是尋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於老師、同學,他們一般情況下認為翻字典是十分麻煩的事,實際上求助別人遠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議是:學生在課文預習時至少查五個生字詞;在課堂上盡量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在課外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務必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學生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三、養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好習慣。上課專心聽講,是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關鍵。因為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教給學生聽課的方法,要眼看、耳聽、手記、大腦想。要想提高聽課效率,必須集中精神,上課時緊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每一個問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專心聽講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有的同學只是喜歡別人聽自己表述,他們在聽別人發言時,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說錯了,往往忽略表達的整體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領,讓學生明白「善聽者才是善思者」。小學生應保持良好的傾聽心態——耐心、靜心、用心,聽清楚發言者的內容,對觀點進行歸納,想想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既聽對方的口頭信息,也注意對方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應對學生聽講的姿勢給予明確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課本,用點頭、微笑、搖頭等表示自己在聽,不亂插嘴,等對方發言完再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現並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勤思善問,「打破砂鍋問到底」,才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發問、質疑。在教學課文時,我們應抓住文中語句構詞的特點讓學生質疑。有價值的問題或許會使學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悶之中,而或成為激起激烈爭論的「導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於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一)執筆姿勢、書寫姿勢正確。在課堂上,我們要常常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即:眼睛離書本一尺,身體離桌子一拳,指尖離筆尖一寸。緊記這「三個一,」保護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用一雙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這么多年來,我所教的學生很少有近視的現象發生。(二)書寫符合要求。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不管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都要提出明確的具體的書寫要求。比如:書寫工整、字跡端正、寫完後要認真地檢查等等,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之後,這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了。我們知道由於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不同,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的,班裡總有一些書寫不夠工整的學生,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他們和那些優秀的學生比,只能要求他們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哪怕只是一丁點,我們也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繼續努力前行。五、培養善於觀察、勤於動筆的習慣。(一)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知道生活中處處是美景,處處皆學問。比如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玩,組織學生去春遊等,在孩子們歡呼雀躍、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是籠統地看個大概。觀察要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還要引導孩子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得出異同,加深印象。(二)勤於動筆積累。當我們用心地觀察了身邊的人、物、事之後,都會有自己感受和體會,這時,就要及時地用筆記下來。堅持下來,就養成了寫日記、記隨筆的好習慣。平時讀課外書時,讓學生一支筆,擺開一個本,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是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孩子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後,可以是批註,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之類,以後可以批註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後,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心;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要在這方面繼續努力,讓孩子們早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踏著這塊成功的基石快樂地成長。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終生受益,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可以從預習、使用工具書、專心聽講、書寫、善於觀察這幾個方面去培養。一、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預先學習教師將要講授的功課,是一種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強,學習更主動,效率更高。為了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就要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預習要求,然後注重在課堂上檢查與落實。具體來說,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讀。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於學生發現問題,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所以,讀在預習中是最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2、查。初讀一篇課文,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了解它的讀音,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等著老師的講解,這樣印象更深刻,學習效果會更好。 3、畫。俗話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讀過的書,都會在書上留下他的圈圈點點,或是一些符號標記,又或是他的一些見解和體會。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況我們這些正在成長中的晚輩呢?所以,在自己預習的過程中,對於自己已經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而對於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號標記出來,自己去查工具書理解或去請教老師或同學。 4、問。人無完人,不管是誰,都會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斷地進步,就要謙虛,就要不恥下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都有可能成為我的老師,我也可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就要虛心地請教別人,和同學共同討論,共同進步。二、養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能主動藉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是字典,即使是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查字典的練習也是學生認識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學生的書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問題時,也不願拿出來查找。而是尋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於老師、同學,他們一般情況下認為翻字典是十分麻煩的事,實際上求助別人遠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議是:學生在課文預習時至少查五個生字詞;在課堂上盡量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在課外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務必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學生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三、養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好習慣。上課專心聽講,是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關鍵。因為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教給學生聽課的方法,要眼看、耳聽、手記、大腦想。要想提高聽課效率,必須集中精神,上課時緊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每一個問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專心聽講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有的同學只是喜歡別人聽自己表述,他們在聽別人發言時,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說錯了,往往忽略表達的整體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領,讓學生明白「善聽者才是善思者」。小學生應保持良好的傾聽心態——耐心、靜心、用心,聽清楚發言者的內容,對觀點進行歸納,想想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既聽對方的口頭信息,也注意對方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應對學生聽講的姿勢給予明確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課本,用點頭、微笑、搖頭等表示自己在聽,不亂插嘴,等對方發言完再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現並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勤思善問,「打破砂鍋問到底」,才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發問、質疑。在教學課文時,我們應抓住文中語句構詞的特點讓學生質疑。有價值的問題或許會使學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悶之中,而或成為激起激烈爭論的「導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於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一)執筆姿勢、書寫姿勢正確。在課堂上,我們要常常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即:眼睛離書本一尺,身體離桌子一拳,指尖離筆尖一寸。緊記這「三個一,」保護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用一雙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這么多年來,我所教的學生很少有近視的現象發生。(二)書寫符合要求。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不管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都要提出明確的具體的書寫要求。比如:書寫工整、字跡端正、寫完後要認真地檢查等等,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之後,這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了。我們知道由於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不同,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的,班裡總有一些書寫不夠工整的學生,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他們和那些優秀的學生比,只能要求他們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哪怕只是一丁點,我們也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繼續努力前行。五、培養善於觀察、勤於動筆的習慣。(一)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知道生活中處處是美景,處處皆學問。比如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玩,組織學生去春遊等,在孩子們歡呼雀躍、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是籠統地看個大概。觀察要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還要引導孩子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得出異同,加深印象。(二)勤於動筆積累。當我們用心地觀察了身邊的人、物、事之後,都會有自己感受和體會,這時,就要及時地用筆記下來。堅持下來,就養成了寫日記、記隨筆的好習慣。平時讀課外書時,讓學生一支筆,擺開一個本,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是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孩子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後,可以是批註,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之類,以後可以批註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後,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心;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要在這方面繼續努力,讓孩子們早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踏著這塊成功的基石快樂地成長。
『叄』 作為一名班主任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肆』 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小學階段應培養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哪些方面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根據課標的要求,我們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力培養。
(一)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正確寫字姿勢的培養,必須從學生初入學時抓起,因為初入學的兒童可塑造性強,寫字姿勢尚未定型,在這個階段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要讓學生養成寫字姿勢「三個一」的習慣,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不管在什麼場合下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地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一開始,學生可能不太習慣,也可能影響做作業的速度,只要堅持下去,就能越來越熟,做到既寫得好又寫得快。此外,還要指導學生養成卷面整潔、愛護文具等習慣。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什麼是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里我認為,應當講究閱讀的質量,也就是說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遇到「攔路虎」不要輕易放過,要認認真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詞要聯繫上下文體會體會意思。要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些課文要邊讀邊想像,在頭腦里「過電影」。小和尚念經--讀而不諳其義,這樣的讀就沒有什麼意義;「口」到了,「心」卻溜了號,更是讀書的大忌。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因此,還要培養學生在讀書時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精彩的段落應該反復誦讀,必領神會,有的還要背下來,印在自己的腦海里,以備隨時調用。還要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要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使他們喜歡讀書讀報;要「不運筆墨不讀書」;讀自己的書,要邊讀邊做記號;要養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和有關知識,也可以寫寫讀後感。
(三)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
良好的習作習慣主要包含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勤於動筆、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等習慣。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自己去觀察,並要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徵,比較事物的異同,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要養成認真思考,勤於動筆的習慣。有的學生往往想到一點就寫,寫了幾句寫不下去了,又塗掉重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動筆之前,一定要認真思考,想一想這篇作文重點寫了什麼,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從頭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動筆。要讓學生樂於動筆,勤於寫作,就得改進作文的命題,加強學生自主擬題的練習,多寫日記、書信、隨想等。
還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有不少學生作文寫好後,往往一交了之。沒有認真修改初稿的習慣,這或許是學生習作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學生的作文寫好了,要讓他們把初稿念一念,一邊念一邊改。正如一位作家所說:好作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作家尚且如此重視修改,小學生更應該養成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作文的好習慣。
(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
「聽」是大有學問的。有的同學聽人講話心不在焉,聽了以後不知所雲,這就不是好的習慣。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比如聽課,就要學會抓住中心,記住要點。關鍵的地方要側耳傾聽,並將有用的信息儲存起來。參加討論和辨論,要聽明白各人的主要觀點,看法有分歧的要能聽得出分歧在哪裡。經常訓練學生的聽力,就能使學生的耳朵逐漸聰敏起來,提高其吸收、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
良好的說的習慣也要從小培養。雖然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具備了口語的能力,但並不規范、准確、完善,往往是滿口方言,語句凌亂,有的還夾雜著一些粗野的話。進入小學以後,要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口語,提高說的質量。如堅持說普通話,響亮話,完整話。有不良習慣的,如說話哼哼唧唧、結結巴巴或帶口頭禪,還要個別進行糾正。
在小學階段需要培養的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另外還有如寫日記習慣,搜集名言警句的習慣,背誦、賞析美文的習慣,不懂就問的習慣等也是需要培養的學習習慣。
二、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第一,教育者思想重視才易抓;受教育者認識提高才易學。能否培養好習慣,關鍵取決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上對這項工作是否重視,是否下功夫努力,教師不要因為短期內見效難就不願抓。教師思想重視去抓了,學生才會重視做。學生不要因為短期內未見效就放棄努力。持之以恆,定能見效。
第二,在抓教育培養和訓練時,教師的工作要細致而耐心。只有細致觀察,才能發現學生的具體學情;只有耐心啟發、引導、幫助,才能使學生有信心改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教」要指導「到位」,「學」要行動「到位」。教師指導得具體、細致,學生才能感受得真切、具體。學生一旦行為不夠規范,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都會大大影響培養效果。對此,教師要督促他們持之以恆,行動到位。
第四,教師評價、反饋要及時。對哪怕只有微小進步的學生,也要及時表揚評價,讓學生從老師反饋的「信息」中去感受自己的變化,增強行動的信心。
第五,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評價作用不可輕視。低年級應充分利用好成長記錄袋的作用。高年級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初步具有是非觀、評價觀。讓學生經常在課上聯系實際,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從同伴身上看到的進步和變化,對學生啟發和影響最大。
第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要求家長給以配合支持和督促檢查。這樣可加快培養訓練習慣到位的速度。
第七、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
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等特點。教師本人具有學習語文的諸多良好習慣,就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良好影響。比如說,教師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小學生便會由衷地欽佩、傾慕,並進而心揣手摹。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於養成小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其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動力定型。習慣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葉聖陶先生甚至說「教育就是養成好的習慣」,這完全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因為現代教育的要求是「學會怎樣學習」。
【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
(一)培養樂學的習慣
如今的學生聰明、好勝、好奇、好問,酷愛刨根問底。這就為習慣的培養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礎。而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學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厭倦乃至學習效率低下。尤其是受「應試教育」影響的老師,一個勁地灌輸,搞題海戰術,搞機械重復地抄寫,試卷一張又一張,使學生漸漸喪失學習興趣。那麼,如何培養樂學語文的習慣,首先,應遵循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既了解他們的共性,又了解其個性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挖掘其內在興趣。在語文課上,經常採用一些激勵性語言,不斷地刺激學生學習。如:「你想知道故事內容嗎?」「你還有更好的說法嗎?」「你想讀一讀嗎?」「你覺得能比某某讀得更好嗎?」「喲,比老師想得還周到呢!誰還有高見?」等等,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不斷學習的樂趣,慢慢形成習慣。
其次,培養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即主動進行學習。一句話,沒有興趣,學習習慣就無從談起。
(二)培養自學的習慣
語文自學習慣是在實踐中養成的。小學生要學好語文,必須勤於實踐。而這里的「實踐」,就是「自學」。也就是說,自學的習慣是在自學的實踐中養成的。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本領。葉聖陶先生說得好,「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啟發引導,使學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然合度。」在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小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應注重以下六種自學習慣的培養。
1.預習的習慣。從一年級新生開始,就著手進行預習習慣的培養??教給預習符號,提出預習要求,完成預習作業。每當預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讀通課文,並邊讀邊畫出生字和新詞語,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課文旁邊打上問號。接著,匯報預習中學會的生字和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2.識字的習慣。為了走出長期以來「老師扶一扶,學生走一走;老師不扶,學生不走」的識字教字誤區,應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先讓同學過好漢語拼音關,然後利用筆畫規則、造字特點分析字形、識學生字,最後運用工具書釋義、擴詞,利用「田」字格規范書寫。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和獨立學習,學生養成了識字習慣能採用多種方法識字,不僅每篇課文中的生字能全部掌握,而且連課外閱讀中發現的生字也能主動掌握。識字能力提高了,反過來又增添了學習的興趣。
3.動口的習慣。在教學中,應注重從低年級開始,處處設置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表達和表現的慾望。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活動形式和表達機會,激勵全體學生參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表達實踐,獲得成功的愉悅。
4.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是一種科學的閱讀習慣。一邊動筆一邊看書,可以延長集中精力的時間,同時可以促進思維,增強記憶力。拿到新的教科書,讓學生先看目錄和單元,大致了解全冊有多少篇課文、有幾個練習等。讀過的書留下讀書符號,做到圈圈、點點、寫寫,為做練習和實際應用作準備。遇到書中的難點,學會用工具書,學會請教同學或老師、父母,並把結果記下來,養成勤記勤讀的好習慣。
5.認真書寫的習慣。要想把字寫好,就得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揣摩筆畫的呼應、避讓、穿插,並要腦眼手互應,准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疾徐。這樣久而久之,就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靜的習慣。從一年級寫字課入手,將練習字融入日常的作業、日記、習作等書寫活動之中,養成他們「提筆即練字」的良好習慣。
6.自查自改的習慣。學習如同耕作,不能只講耕耘不講收獲。自查是一種學習效果的反饋,自改則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時檢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獲,問題何在,以便及時訂正錯誤。這是一種責任。教學生做作業時要回頭看,發現問題就提醒注意,並教給一些修改符號,養成認真檢查、及時訂正的好習慣。
實踐證明,自學習慣的培養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一旦自學習慣養成了,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
『伍』 淺談應該培養小學生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淺談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十分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列入語文教學的目的。大綱指出:小學語文要培養學生識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大綱先後有四十多處從聽說讀寫諸方面提及培養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具體要求,強調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而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空間,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不僅有助於當前的語文學習,而且,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之終身受益,這對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長遠發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 我認為,成功的語文教學必須要從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入手。心理學認為,習慣是由於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或傾向。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生學習「自動化」,從而激發興趣,提高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巨大的作用。中外教育家都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爾認為,如若缺乏內驅力,則習慣不鞏固;習慣不鞏固,則學習等於零。他把一切的學習都歸結為習慣的形成和習慣的鞏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則直截了當地提出了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的觀點,強調了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 一、什麼是學習習慣呢? 學習習慣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下自動的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到了一定時候,孩子會自動地學習。 如:有一個老師的孩子去上海參加一個全國性的競賽,帶隊的老師回來後很有感慨的說了一件事:那天在輪船上,晚餐後,同學們都在甲板上觀看風景玩去了,過了一會兒,沒經任何人提示,也沒任何人要求,該做功課的時候了,那個老師的孩子就獨自到船艙里拿出書本,旁若無人的開始學習起來——帶隊的老師感慨道:那就是習慣。 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哪些呢? 1、查閱字典的習慣 葉老有句名言:「無論什麼人都應該把字典作為終身伴侶,以便隨時解決語言文字的疑難。」它形象地論述了宇詞典等工具書在學習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指導,教給學生基本的查閱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還要設法調動學生對工具書的興趣,讓學生們體會「無聲老師」的作用。低年級的孩子初步接觸工具書是字典,教師應極力下功夫,讓孩子們把對老師的依賴部分轉到字典上,讓孩子們感覺到「無聲的老師」給他們帶來好處。比如,要求學生在課文預習時查生字詞;在課堂上,字典是必備的,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多音字,多意字,同音字等加入到字典行列,老師少說,學生多動手,再加入些比賽的形式(看誰的速度快,在字典上理解得多)重在習慣的養成;在課外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難以理解或者不會寫的字、詞,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查找工具書;對於低年級老師討論一些讓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得不出答案時,要求學生到相關的工具書里查找出來,學生就會對工具書的巨大威力感興趣。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的習慣,對於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科學求實的治學態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陸』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幫助學生認識復習和預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從一年級養成課後要及時復習,版有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問老權師。課前要預習,把生字詞預習好,並大致了解文章內容;三年級後,要學會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2.幫助學生養成課堂上專注聽課的好習慣。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跟上老師的節奏,遇到學生分心的現象,要及時提醒學生,或者課後與學生及家長溝通;
3.讓學生養成整理錯題的習慣。提醒學生准備錯題本,把練習、測驗的錯題整理好,分析錯誤原因,分析答題的正確思路,並且隔一段時間就要拿出來復習,再做一遍,檢驗自己掌握好沒有。
4.一年級開始,可以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讓學生練習著把自己身邊的事情記錄下來,作為表達的訓練。
『柒』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學一節好的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捌』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習慣,是非意識行為,也可以說是不自覺的行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實踐中經多次重復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固的動力定型。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這是說習慣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就小學語文學習習慣來說,當前對以下幾種學習習慣的培養應尤為重視。能有一個好習慣終身受益,因此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夠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內部動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抓好常規管理,培養良好的「習慣意識」。
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首先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入手。人的習慣很多:生活習慣,道德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等,但不管是什麼習慣,它們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有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作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成績落後的學生往往是道德行為習慣也相對落後的學生,他們往往表現得沒有禮貌,不講文明,如:隨意進出教師辦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歡打架罵人,顯得沒規矩。如果我們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而只是一味的「關注」他們的學習,效果能好到哪裡去呢?但如果轉變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規管理,從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人手,讓其在頭腦中形成「原來做什麼事情都得有個規矩」的意識,即形成「習慣意識」,使這成為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內部動力,從而為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打好基礎,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強化訓練。一般可分為三個步驟:1、使學生了解有關行為的社會意義和產生自願練習的意向;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過程;2、創設按規定的方式一貫行為的條件,其中包括集體的監督,盡可能地不給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3、使學生了解行為的結果和練習的進步情況,及時給予強化。
二、課堂教學----習慣養成的主陣地。
有了學生的內部動力即有了內部強化,對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的養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年幼的學生來說,外部的引導和強化往往具有更大的作用。而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引導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低年紀小朋友語文學習注重於讀、寫兩方面,在這兩方面的基礎上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讀。
做每件事最好都能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所以,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初讀。讓學生藉助拼音掃除生字障礙,做到讀正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督促學生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以及自覺的朗讀習慣。接下來就是精讀。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讀的習慣。這些問題可以是教師給的,但更好的是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幫助歸納的,這樣更有助於學生帶著問題讀的習慣的養成。有些老師擔心,一年級學生小,不會提出什麼問題。其實,正是因為他們小,他們的想像力就比較豐富,還沒有被扼殺,只有從小培養,才能提出更多更精彩的問題。「不動筆墨不讀書」這雖然是老生常談,至少還是有它存在的道理,黑格爾曾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該習慣的培養,應當結合各年段的閱讀要求進行。教師首先應當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動筆的地方自己先動筆,這不僅可以起到示範的作用,也是教給學生「動筆」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養成動筆的習慣。教給方法之後,還應當在多次的自覺運用中強化,最終形成學生不自覺的行為即習慣。
2、寫。
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尤為重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1)充分利用教師范寫的作用。在教師范寫時,可以請學生說筆畫的名稱,遇到關鍵筆畫時還應適當講解,這樣不僅讓學生牢記筆順及各筆畫的位置,教師工整的書寫也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促進學生認真書寫習慣的養成。(2)重視書寫指導。教師范寫過後,學生開始描紅臨寫,此時,教師應巡視進行指導。要求學生描紅時一筆一畫認真描,且應一筆描成筆筆到位;臨寫時要按筆順並看清筆畫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如發現有學生不認真或不按筆順,及時糾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當然好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促而就的,教師在每次作業時也應當重視學生書寫情況。
三、重視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
毋庸置疑,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重要的閱讀實踐活動,是形成閱讀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許多有識之士形象地說,沒有課外閱讀的語文教學就像是跛子腿走路,跛子腿怎能學好語文?
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首先是要讓學生喜歡讀書,養成讀書的習慣。這既需要我們在課堂閱讀教學中來培養,更要用開展課外閱讀來培植。讓學生自己的讀書實踐中學閱讀,注意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使他們喜歡閱讀,同時鼓勵學生讀課外書。其次,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我們可以結合校本課程,把校外的讀書和校內讀書結合起來。在校內給學生提供讀書時間,自由閱讀,互相交流;在課外自由讀書,以一定的形式在校內外展示交流。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課外閱讀,又通過交流活動促進學生的讀書活動,提高閱讀興趣,培養讀書習慣。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