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生四年級文言文閱讀答案,急死我啦~望各位高手,多多請教~
八.1.鞋子.2.尺子.3.於是. 為什麼不用腳試試呢? (我)寧願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 寓言. 不能固守教條.
九.1.矮. geng 一聲 . bu二聲.xiao四聲. 出使狗的國家的人,從狗用的門進去. 齊國難道沒人了么,讓你做使者? 排比. 揮汗成雨. 揮灑汗水就像下雨. 誇張. 2. 不卑不亢. 足智多謀. 隨機應變.
十.1. 賣. 誇. 他的長矛. 這個人. 這個人不能回答了. 2. 說話要仔細斟酌,全面思考,不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鬧了笑話.
② 小學文言文閱讀練習題
1、孔君來平詣其父,父不在自,乃呼兒出。 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兒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聞:________
三、仔細讀下面的句子,回答問題。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對話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話精妙極了,妙在何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詣:拜見 乃:於是,就 2、示:給……看 曰:說 3、未:沒有 聞:聽見 三、(1)孔君平指著楊梅給楊家兒子看,說:「這是你家的果子。」楊家兒子答道:「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據人物姓氏來借題發揮,楊家兒子反應極快,才思敏捷。
③ 小學文言文閱讀
一 誇父逐日
(1)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2)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注釋
⑴逐走:賽跑。逐:競爭。走:跑。 ⑵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⑶欲得飲:想要喝水解渴。 ⑷河、渭:即黃河,渭水。 ⑸北飲大澤:大湖。傳說縱橫千里,在雁門山北。北: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北。 ⑹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⑺鄧林:地名,現在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鄧林即「桃林」。 ⑻未至:沒有趕到。 ⑼渴:感到口渴。
⑽棄:丟棄。 ⑾為:成為。 (12)逐日:追逐太陽。
古今異義:
① 誇父與日逐走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②飲於河,渭 河:古義:專指黃河。今義:泛指所有河流
一詞多義:
飲 ①欲得飲 飲:名詞,飲食,食物和水 ②飲於河、渭 飲:動詞,喝
古文翻譯:
誇父與太陽賽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黃河、渭水去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了,誇父又向北去喝大湖裡的水。他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丟棄的手杖,頓時化為一片桃林。
二 齒亡舌存
常樅「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常樅曰:『噫,是已!天下之事盡矣,何以復語子哉!』
翻譯:
常樅又張開嘴給老子看了看,問道:「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當然還在。」常樅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早就沒有了。」常樅又問老子: 「你知道原因是什麼嗎?」老子回答說:「那舌頭所以存在,豈不是因為它是柔軟的嗎?牙齒的不存在,豈不是因為它是剛硬的嗎?」
常樅說:「好啊!是這樣的。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盡了我還有什麼可以再告訴你的呢?」
【說明】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時候要柔,有的時候要剛,有的時候則要剛柔結合,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不能說只有柔才好,剛都不行,反之亦然。
三 指鹿為馬
八月己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解答問題:
1.「趙高欲為亂」中「為」的意思________
2.「謂鹿為馬」中「為」的意思________
3.「或言馬以阿順趙高」中「以」的意思________
4.「高因陰中諸言鹿以法」中「以」的意思________
5.請揣摩「高因陰中諸言鹿以法」中「因」的意思,請從下列句中雙引號詞語中選出與它不同的一項_____
A未若柳絮「因」風起 B蒙「乃」始就學 C肅「遂」拜孟母 D屠「乃」奔倚其下
6.有這則故事可以看出趙高是一個怎樣的人?
7.趙高指鹿為馬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1、作 2、是 3、有的人 4、假借 5、A
6、一個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的人、同時心狠手辣不擇手段。
7、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
翻譯:八月己亥日,趙高想作亂,恐怕群臣不聽他的,於是他先做試探,牽著一頭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叫鹿作馬。」趙高就問左右大臣,大臣們有的沉默著不表態,有的說是馬來迎合趙高,有的說是鹿。趙高(後來)就暗中借法律手段,陷害了那些說是鹿的人。此後,大臣們都害怕趙高。
四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 其 上多柘木,有鳥 焉 ,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 溺 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 以 堙於東海。漳水出漹,東流注於河 。
1.翻譯: 北( )其( )焉( )溺( )以( )河( )
2.精衛是一隻什麼樣的鳥?(用原文回答)
3.精衛以前叫什麼?為什麼變成了鳥?(簡要回答)
4.翻譯: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
5.此神話,表達了遠古人名怎樣的精神?
答案:
1.翻譯: 北(向北 )其(代發鳩之山 )焉(不譯,補充音節 )溺(被淹死 )以(用 )河(海 )
2.精衛是一隻什麼樣的鳥?(用原文回答) 答: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
3.精衛以前叫什麼?為什麼變成了鳥?(簡要回答)
答: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 溺 而不返,故為精衛
4.翻譯: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
答:狀像鳥一樣,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字叫「精衛」。
5.此神話,表達了遠古人名怎樣的精神? 答:表達了古人堅持不懈,勇敢的精神。
譯文:發鳩山上有許多柘木。那裡有一種鳥,其形狀如烏鴉,頭有花紋、白嘴、紅腳,名叫精衛。它本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日她到東海游水,淹死再也沒回來,變作了精衛鳥。它長年累月地以嘴含著西山的樹枝、石頭丟入海里,想將東海給填平。
五 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選自【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翻譯:
葉公子高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延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魂飛魄散,一臉驚惶 。由此看來,這個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古音讀作shè gōng hào lóng,作姓氏。
葉公:春秋時楚國葉縣縣令沈諸梁,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
鉤:衣服上的帶鉤。 寫:畫。
鑿: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 屋室雕紋:房屋上雕刻的彩繪、花紋。"文"通"紋"
窺(kuī):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戶。 施:延伸。
還(xuán)走:轉身就跑。還,通「旋」,走:跑。 五色無主:神色不定,形容倉皇失措。
夫:指示代詞,那個。 好:喜歡,喜好,愛好。 聞:聽說。
下之:下,下降。之,代詞,代葉公住所。 是:代詞,這個 。
六 學弈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在聽,可心裡卻想著有天鵝飛來,拿弓箭去射它。即使兩個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第一個人。難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注釋:
(01)弈:圍棋,下圍棋。 (0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03)通國:全國。 (04)之:的。 (05)善:善於,擅長。 (06)使:讓。
(07)誨:教導。 (08)其:其中。 (09)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雖:即使。 (11)之:指弈秋的教導。 (12)鴻鵠:天鵝。 (13)援:引拉。
(14)繳:本課指有絲繩的箭。「繳」字的另一個讀音jiǎo,是交納、交付的意思。
(15)之:他,指前一個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為:因為。 (20)其:他,指後一個人。 (21)與:嗎。 (22)曰:說。
(23)非:不是。 (24)然:這樣。 (25)致志:用盡心志。致,盡,極。
(27)通國:全國. (28)與: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29)本文選自《孟子·告子》。
(30)故:原因。 (31)以:認為。 (32) 智:智力
感悟:學習不可一心二用,必須專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或(若三心二意,將一事無成。)
七 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古宋國有個人擔憂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八 勸學
1.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翻譯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再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
2.勸學原文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翻譯
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3.勸學原文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翻譯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4.勸學原文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勸學翻譯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麼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5.勸學原文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勸學翻譯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隻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九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韓非子》
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隻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注釋: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十 弓與矢
《唐太宗論弓矣》原文與譯文
貞觀初,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動而發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
見,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注釋 :①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②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脈理,指木紋。
③務:事務。⑩數延見:經常召見。數(shuò),屢次。
譯文:貞觀初年,皇上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朕小時侯喜好弓箭,擁有好弓十幾把,自己覺得沒有比這些再好的了,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卻說『都不是好弓』,朕就問他原因.他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射出的箭也不會直。』朕才想到熟悉的卻東西也不能達到分辨出好壞.朕靠著弓騎平定四方統一全國,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況天下大事了,哪能夠全都知道?」於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換住在在中書省,多次召見,問他們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十一 濫竽充數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②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③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①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在的笙。 ②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③廩:糧食倉庫。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十二 買櫝還珠
【原文】楚人有賣某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注釋:1.櫝:木匣;2.珠:珍珠。
譯文: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十三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蘇教版為: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 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中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卻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遠,而正午(中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一樣,到了正午(中午)時太陽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這不是離人近的大,而遠的小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讓人感覺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時就感覺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溫暖,這不是距離人近時得熱,而距離人遠時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他們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十四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注 釋】
1.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2.自--從。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4.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5.是--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7.墜--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12.求--尋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豈不是很糊塗嗎?像這樣治理國家,和這個人一樣。時間已經變遷,但是辦法不變,如此治理國家,不是麻煩了嗎!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諷刺了片面、靜止,不知變通、墨守成規的人。
刻舟求劍是一個貶義詞,並列式短語,為「刻舟」和「求劍」兩個動賓短語構成的並列短語,在句子中可以作謂語、定語或者狀語。
刻舟求劍的近義詞是墨守成規 ,反義詞有見機行事。
十五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1]祠(cí):春祭。 [2]舍人:古代王公貴族手下的辦事人員。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3]相謂:互相商量。 [4]引酒:拿過酒杯。引,取過來。且:將要。 [5]固:本來。
[6]子:對人的尊稱。安:怎麼。 [7]遂:就。 [8]亡:失去。
譯文:
楚國有祭祀的人,賞給來幫忙的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幾個人一起喝不夠喝,一個人喝足夠喝。要求大家在地上畫一條蛇,先畫好的人就能喝酒。」
有一個人先畫好蛇,拿起酒准備喝酒,他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給蛇畫上腳。」他還沒有畫好腳,另一個人畫好蛇了,奪走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蛇畫上腳呢?」於是那個人就把酒喝了。給蛇畫腳的人,最終都會失去他的酒。
十六 狐假虎威
荊宣王[1]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2]百獸而食[3]之,得狐。狐曰:『子[4]無敢[5]食我也!天帝[6]使[7]我長[8]百獸,今子食我,是逆[9]天帝命也。子以[10]我為不信[11],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12]乎?』虎以為[13]然[14],故[15]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畏[16]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選自《戰國策·楚策一》
注釋
[1]荊宣王:楚宣王。 [2] 求 :尋求,尋找。 [3] 食:吃。 [4] 子:你。 [5] 無敢:不敢。 [6] 天帝:上天。 [7] 使:派遣。 [8] 長(zhǎng):長官,首領。這里作動詞,意為「做……首領」。 [9] 逆,違抗。 [10] 以……為……:認為……是……。 [11] 不信:不真實,不可靠。 [12] 走:逃跑。 [13] 以為:認為。 [14] 然:真的,正確的。 [15] 故:所以。 [16] 畏:害怕。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十七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
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游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河蚌剛剛打開,馬上有個鷸鳥跑來啄食它的肉,蚌合上兩片殼剛好夾住了鷸鳥嘴巴,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這里就會有一個死河蚌了。」蚌也對鷸鳥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這里就會有一個死鷸。」兩個都不肯舍棄讓步,這時剛好有個老漁翁走過看到把他們倆都捉住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④ 小學文言文閱讀練習題答案(11)
1.有一個宋國人擔心自己的禾苗不生高,就把禾苗往上拔,拔完後疲倦地回來了,對其他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聽了後趕緊跑去看,禾苗都已經枯萎了。
2. yú 。這個寓言故事教育我們做事要符合事情的客觀規律,不能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