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作業隨堂化
教學關系由「惟教」變為「惟學」,課堂不是像牧師一樣在佈道。而是一種精神生長的一種活動,課堂應該是學堂不是教堂。 師生關系由「惟師」改變為「惟生」 圍繞「兩惟」關系建立評價體系。高效課堂是以學評教的系統。傳統課堂是那些會表演的老師就是好老師。什麼是好體育老師,能讓學生會投籃的老師才是好體育老師。一個體育老師投籃特別准,但是學生不會投籃。這個老師是好老師嗎?啞巴能 成為好老師嗎?在傳統課堂上不可能。但是如今在高效課堂上 成為好老師會有可能。 老師要做到這樣的人: 老師要習慣做啞巴,管好自己的嘴,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千萬別說。說多了未必有用。尤其是女老師管好自己嘴,千萬別在課堂上嘮嘮叨叨。有時候會有審美疲勞。 老師要敢於做忍者,要隱忍著,千萬別去批評指責或者給學生下定義。我敢說,很多的所謂差生都是我們不負責下的結論毀掉的。你所謂的差生,結果和好學生在一起玩的時候,他們玩得很好,甚至比好學生玩的還好。所謂的差生,是你用你的標准來判斷的。 老師要做懶漢。有的老師一遇到學生的問題,馬上跳出來給學生解決,好的老師敢於讓學生自己解決。今天的辛苦,是你們替代包辦之果。辛苦之人必然有可恨之處。你累在何處,沒有方法你當然累。管理最差的學校,老師整天到晚忙個不停,但是沒效益。真正的好老師是袖手旁觀的老師。 模式未必最好,但一定「實用」。比如傻瓜相機,就讓每一個想過攝影影的人,滿足了自己的夢想。傻瓜相機不就是我們說的「教學模式」嗎?傳統的課堂教學無法讓每個老師都上出好課來,但是模式解決了這個問題。傳統課堂就是老師的爬樓梯比賽,比的是腳力如何。但是學校的校長們,能不能考慮不因老師的腳力有差異,而有課堂效益的差異呢?「按電梯」,讓每個教師不因有腳力的差異產生效益的差異。按電梯就是「教學模式」。我反對提倡「課堂藝術」,沒有技術,哪裡的藝術。要生產一個電視機,是一個很具有挑戰的工作。為什麼農村的女孩子到電視場去打工卻可以操作,因為有流水線,因為有程序。要讓一個不識字的八十歲的老太太來學會打麻將,按照我們的傳統課堂模式,我們會開繁體字課,我們還要搞數學課,還要請麻將專家來培訓,還要上四年本科。老太太麻將沒有學會卻死了。想讓老太太學會打麻將,就給他找來三個老頭,陪著打半天,會了。所以今天的課堂改革,越簡單越好,就要形成模式。 模式是機制:規范「教」與「學」。不管你的職稱是什麼樣的,即便你是特級教師,你也沒有權力在講台上講。只要讓學生學會,哪怕你臉上有雀斑,你都是最美麗的老師。有人說,最好的講座,不是鼓掌,是一言不發。而是聽過之後,站起來就走,回去就干。我們要遵守基本的課堂之道。有人說,「教無定法」,我反對。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尤其是小學的,教語文的特級教師,都是東北跳大繩的,簡直及時群魔亂舞。不要佔用孩子的時間過你的「癮」。教無定法不是「惟」學。當然,課改並不排斥教師專業化。哪怕孫海平能讓劉翔跑得快,哪怕他是偏癱都沒關系,
『貳』 怎樣進行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思路
現狀分析:
1、長期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填鴨式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機械式的重復作業根深蒂固,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填空計算選擇判斷」這種以試卷出現的形式作為作業的模式,機械重復,學生累,老師也累。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脫離社會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2、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後,以「分數論英雄」根深蒂固,忽視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目標就是考試得高分,熟不知孩子面對一個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就束手無策了,這樣的教育違背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3、與國外教學相比,國外班級人數少,課堂不局限於教室,可以把課堂設在校外,我們是大班級,課堂只能局限於教室,很多知識點只能是走過場,不能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了也容易遺忘。
4、家長年輕化,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輕負擔高質量」來衡量一個教師的水平,填鴨式的課堂,機械的作業已不適合時代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備好課,精心設計課後開放性實踐作業。
5、中國獨生子女多,動手能力弱,社會經驗不足,與外國的孩子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數學教師要創設課堂讓孩子走向社會,在實踐中獲得數學知識。
實施策略:
1、實踐性作業設計實施要做到:
(1)作業設計應多樣化 (2)作業設計應興趣化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4)作業設計應綜合化
2、實施策略:
(1)依據教材,聯系生活實際,合理設計實踐作業。
依據教材,但也不能受制於教材;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成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
(2)合理靈活布置學生實踐作業。
數學實踐性作業布置要注意:適時,在通常情況下受時間限制,一般在放學後布置;適量,確保質量,增加興趣;分層,孩子能力有差異,讓學生選擇難易程度的作業。
(3)合作交流,評議作業
形式的開放,作業的結果也多樣,教師不能用同樣的眼光去評議,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共同評議,分層評價。
學生的主體性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與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之一,設計數學實踐性作業,組織指導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目的、原則、類型、組織指導與評價建議等五個方面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目的
1、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良好的情感體驗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學習數學,要能積極地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對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教師要選取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作為數學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經歷操作實踐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興趣。
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測量」這一單元,教材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的實踐活動:測量鉛筆、書、凳子以及自己的肘的長度再與同伴交流。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量出自已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約是多長。一拃大約長(
)厘米,一步大約( )厘米,一庹大約長( )米(
)厘米。讓學生在以上實踐性作業中體會到量物體需要選擇相應的工具來測量,同時還很有興趣地感受一種奇妙的現象:「身上有尺」。知道這樣的尺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用來估測。再如,三年級學習了「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知識後安排的實踐活動:①收集一些圖案,在小組內說一說。②用紙剪出一個你喜歡的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繪制一幅圖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形成,感受圖形的內在美,在欣賞漂亮的圖案時,與同伴分享「創造」美的愉悅。
2、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體會和理解
數學學習是一個數學活動的過程,數學教學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如一年級上冊在學生學習了「認識物體」以後,可安排「動手搭出你喜歡的東西」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摸一摸」、「滾一滾」、「堆一堆」「說一說」等活動,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平面與曲面的區別。這樣的活動有助於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一些特徵。再如「可能性」的教學,准備一些黃球、紅球、白球等。通過摸球,來進行統計和驗證自己的估計與猜測,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發展應用意識
數學在現實世界裡有廣泛的應用。數學教學就是要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活動,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的價值與作用,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結合現實生活場景安排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推理,在實際情境中主動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這一知識後,可設計這樣的作業:①收集生活中常見的設計精美的圓柱形的包裝盒,開一次展覽會,從中鑒賞幾何形體及圖形美;②找些圓柱體的食品盒,測量計算出它們貼一圈商標紙的面積;③找一些圓柱體實物,分別測量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或容積;④社會調查,收集生活中人們常用圓柱體容器的數據信息,並記錄下來;⑤用一塊長31.4厘米、寬15.7厘米的長方形紙板,製作一個高5厘米的圓柱體,請你寫出自己的設計方案,並用圖表示出來。通過以上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應用知識的能力。
4、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感受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其中包括用數學的方式和方法去研究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策略水平。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和體會數學策略和數學方法,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應用所學數學方法,探索和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策略方法。如:在家或學校栽一盤蒜苗,每3天測量一次蒜苗的高度,並做好數據的記錄。讓學生感受「實驗——統計——結論」的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二、實踐性作業設計的原則。
1、趣味性原則:數學活動的趣味性是指數學活動生動有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練習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實踐性作業應該認真選擇適量的、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通過實踐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如四年級學習了估算後安排實踐作業:你所在地區的最高建築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約相當於幾個教室的高度?大約相當於多少個學生手拉手的長度?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形象地描述這一高度?
2、探索性原則:兒童與生俱來就具有一種探索的慾望,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能激發他們探索數學知識的慾望,實踐性作業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思考價值,要能夠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設計實踐性作業:小明家的廚房要鋪地磚,有兩種設計方案。方案一:每塊5元,邊長為2分米;方案二:每塊7元,長為3分米,寬為2分米。①用第一種地磚鋪需180塊,你知道這個廚房的面積是多少嗎?②用第二種地磚鋪需要多少塊?③用哪種地磚比較便宜?
3、應用性原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如: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計算後,可實地測量操場的面積或對生活用品進行估測;熟練了數的運算後可開展有關價格與購物的活動;學習了「小數乘除的知識」後,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咨詢、收集有關電話、手機話費等方面的信息,運用小數乘除法的有關知識及折扣知識解決有關話費的系列問題等。
三、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類型
1、調查類:調查可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訓練學生應用數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具有應用數學的意識,真正體驗到數學是有用的。
如:①一個滴水的龍頭一天會浪費
水。調查一下水價及你自己家每個月的用水量,計算一下按照這個滴水速度,一個滴水的龍頭一年浪費的水夠你家用多久?
②調查你們組的同學每天睡多長時間
時間
不到10時
達到10時
人數
引導學生運用以前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進行調查,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如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為多少,睡眠時間與成績、身體的好壞有沒有關系等等。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讓學生調查的素材很多,如:儲蓄的利息、商品的價格、乘車的時間等都可組織或按排學生去調查,在調查中獲取有關信息。
2、操作類:操作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向思維活動的前沿,使學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動發展的機會。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操作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活動的過程中去思維、去探索、去學習。
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後,可設計「包裝磁帶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個磁帶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盒磁帶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
3、實驗類:實驗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自己動手的探究活動。通過實驗可以鞏固知識點,拓寬知識面。教師在課內外巧妙設置有一定難度而通過努力又能解決的實驗課題,可以激發學生不斷探索、求知的強烈慾望,促進他們知識向縱伸發展。
如:①把幾十粒黃豆泡在水中,一天後將水倒掉,蓋上一塊濕布。②待黃豆發芽後,選擇一顆豆芽測量長度並記錄。③填入下表,並製成統計圖。
豆芽生長情況統計表:
時間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豆芽長度/毫米
統計圖(略)
4、應用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知識、開啟心智、訓練思維、發展能力。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這一知識後,可設計這樣的作業:一位農民伯伯有一張長方形的席子,准備把它捲成一個圓柱體放稻穀(接頭處不算)。要使它放的稻穀最多,請你以這張長方形席子為例,為他設計一個方案。①底面周長為(
),高(
)(取整厘米數);②求一求它的容積;③從中你發現了一個什麼規律?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應用性的實踐題;可以從報紙、電視、廣播、廣告牌中發現數學信息,盡可能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題,可以是文字的、圖表的、聲音的;鼓勵學生接觸各種實際問題,參加課內外數學實踐活動。
四、實踐性作業的組織與指導
1、組織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
數學實踐性作業應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綜合應用數學思想、思維方法和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做,應該怎麼做,怎樣做得更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
例如: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課前可布置學生到公路旁,要求他們記錄5分鍾內通過的機動車輛的次數、車輛的型號、牌照類型。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先談談前一天收集到的數據,再談談是如何記錄這些數據的?接著,研究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調查中獲取真實的原始數據,由此分析現有公路能否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地開放的力度等方面的情況。通過以上的組織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感受到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從而在腦子里形成這樣的意識: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制定策略,同時培養學生關注信息的意識。
2、組織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提高應用能力
數學實踐性作業和其他學習活動一樣,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主,以學校、家庭、社區、社會、自然界為活動場地,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的活動過程中主動地去觀察生活、獨立思考問題、自主地應用數學知識、方法、思維去研究和解決問題。特別是一些需要學生合作探究的問題,要求學生圍繞共同研究、解決的問題,明確具體要做的工作,學會分工負責;共同提供需要的資料和工具,學會資源共享,以促進合作成功,榮譽共享。
例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後,可設計一道策略開放性的實驗題:「設法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實驗前先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將土豆放進盛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間接測量;也可將土豆切成規則形體估計體積;也可將土豆煮熟再壓成長方體來計算等。然後,再根據提出的方案進行實驗,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樣進行實驗對比,每位學生不僅可以鞏固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而且提高其思維水平,促進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能力的發展。
3、組織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創新能力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挑戰性、探索性、開放性的數學實踐性作業,組織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例如,教學「元、角、分」之後,給學生設計一份作業:①請你調查下列物品的單價,並記錄: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②班級用100元買以上體育用品,你准備怎麼買?這種問題答案開放的實踐題,學生可根據需要,錢數的可能性,作出各種不同的合理選擇,老師只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具體評價,就能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促使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培養創新應用能力。
4、組織指導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操作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向思維活動的前沿,使學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動發展的機會。教師要組織指導學生在完成數學實踐性作業中加強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例如,教學「克的初步認識」一節課,可安排學生動手操作活動:(1)用彈簧稱或電子稱稱一稱2分的硬幣(約1克),然後親手掂一掂,感受1克實物的重量;(2)要求學生稱出1克黃豆,數數約有幾粒(4—5粒);再要求數出4—5粒黃豆用手掂一掂。充分感知「克」,反復體驗1克的重量後,讓學生擴展到幾克、幾十克重量的認識操作中去。課後要求學生找一些物體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這樣,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反復體驗,正確理解度量單位。再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可要求學生動手去量一量,比一比單位面積的大小,或用紙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紙片,在地上畫出1平方米的地面,反復對課桌面、黑板、教室的牆或地面面積進行測量或估算,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五、實踐性作業的評價建議:
評價是數學實踐性作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實踐性作業起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是達成作業目標的重要環節和手段。實踐性作業的評價要明確目的,落實內容,要考慮方法手段。
1、要明確實踐性作業的評價目的。
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是全面了解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學習狀態,激勵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具體包括:(1)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綜合應用數學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和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現象,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體驗實踐的價值。(2)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與人合作、交往,學會理解,學會與人共同生活。(3)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劃能力,學會做事,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促進學生對學習與生活關系的理解,體驗生活世界處處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拓展學習數學的視野和獲取知識的空間,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2、要落實實踐性作業的評價內容。
數學實踐作業的評價內容,既要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體進步與發展。具體包括:(1)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感態度。(2)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與方式。(3)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觀察、分析、實驗、研究中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程度。(4)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精神。(5)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自身體驗。(6)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計劃性。
3、要把握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手段和方式。
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手段和方式主要有:①觀察;②收集;③展示;④訪談;⑤問卷等。
4、實踐性作業評價要注意的問題。
(1)評價要注意導向性。導向性是指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興趣性,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參與活動的計劃性、操作性、監控性和參與活動的創造性。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使自已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2)評價要注意差異性。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客觀地存在差異,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實踐性作業也同樣具有差異性。因此,要用不同的要求去評價不同的學生,才能發現學生的進步與變化,才能更好地激勵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實踐性作業。
(3)評價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教師採用定性或定量描述的形式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情感態度,實踐活動的過程,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程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我體驗和計劃進行評價。定性描述的語言,應以肯定鼓勵為主,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總之,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以活動、探索為主線,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通過數學實踐性作業,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通過實踐性作業,全面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復習鞏固知識,更能探究實踐、體驗過程、培養情感、發展能力。
『叄』 如何巧妙的布置小學數學作業
數學作業抄,不要流的太多,那樣會讓孩子們不願意學,認為數學沒有意思,還有,上課的時候首先要管好紀律,然後在講課,不要兇巴巴的,另外,如果別的老師有事請假,這堂課上不了了,最好不要當成自己的課,例如今天,我們數學老師佔了五節課,現在除了語文數學英語,別的課數學老師都要佔,一共七節課,佔了五節課,誰願意呢,可誰敢反抗,所以這樣,孩子們就不願意學了,糊弄糊弄就拉倒了,那不是害了自己么!!!!!!!!
『肆』 小學數學分層作業的幾點方法
隨著新課程教學的深入,分層設計練習已成為當今課改的趨勢。新課標提出:「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老師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更要為每個層次的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使其在不同層次上有所提高。本文就小學數學分層設計練習提出了練習設計多層次化、練習設計開發性、練習設計探索題三種做法,並通過一定數量的分層設計練習習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形成熟練的運用技能、技巧,並適當拓展知識的運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數學課程標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要關注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但在現實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還是「一刀切」的現象,對學生提出了共同要求,採取了相同手段,導致學生疲於學習,厭於學習,因而也導致教學效果的兩極分化,出現差生「暈車」優生「陪讀」的不理想現象。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我設計了符合各層次水平的練習題,在對分層練習的初步探索中,我將從練習設計多層次化、練習設計開放性、練習設計探索題等幾個方面,闡述自己對小學數學設計分層練習的幾點做法。
一、練習設計應層次化。
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可運用分層設計練習的途徑,通過練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不同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全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對較低,接受能力差,作業困難的學生;B層是智力因素較高,但上進心少,學習不刻苦,學習成績不穩定的學生,這種學生學習潛力最大;C層的學生有較高的智力因素,反應敏捷,接受能力強,做題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分層後,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作業的分層設計讓各層次的學生充分有效地學習,以獎勵學生在達到較低層次目標的情況下自覺,主動,積極地向高一層次目標遞進,如何將練習內容劃分為基本練習、提高性練習、拓展性練習:
基本練習,要求每一位學生必須要掌握。提高性練習有一定的綜合性,強調知識的聯系,解題要有一定的技巧性,要求80%以上學生掌握,少數學生可以通過別人的幫助逐步掌握。拓展性練習是最高水平的練習,練習題的綜合性更強,應用能力要求更高,准確度也更大,這樣的練習題可以鼓勵學生自由討論,採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力求解決問題,要求一部分程度較高的學生掌握。例如:在學習《找規律》時,我們可以設計如下練習:第一層為基本練習: 0.135896135896……中第48個數是什麼?第二層為提高性練習:0.33135896135896……中第48個數是什麼?第三層次為拓展性練習:0.135896135896……中前48個數字的和是多少?通過設計這種層次性題型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和提高,這樣既遵循了個體的差異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又提高了教學效果,從而達到「以學生為中心,心中有學生」。 實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種合作方式的學習讓學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讓學生在遇到難題自己一個人解決不了時,可以向他人尋求合作,一起來解決難題。
二、練習設計應具有開放性。
在分層練習中的題目要設計解題策略多樣化的題目,這樣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從「讓他學」變為「我想學」 「我要學」。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如學完小數大小比較後,我可以設計了這樣的題目:0.7<( )<0.8這是一道結論性開放題,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我引導學生應用小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比較,學生通過比較去尋找答案,可以在這兩個小數之間找到無數個比0.7大比0.8小的數,這樣不僅僅能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而且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從而激發了學生去創造精神,讓學生有創新意識,激發自身發展的潛能。
通過在設計題型的開放性,可以讓一道題有多種解法,這樣可以讓學生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種,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讓他的思維得到發散,從而擴寬解題思路。
三、練習設計探索題。
在數學習題中,精心設計富有探究性的題目,讓學生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問題,以滿足學有餘力的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讓他們跳起來摘到果子,這種較高層次的練習,不僅可以拓寬學生思路,而且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例如學了「萬以內的加減法」後,我設計「1+2+3+4+5+……99+100這樣的思考題,一開始,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也感到困惑束手無策,顯現出無可奈何,一籌莫展的樣子,但經過仔細觀察分析後,終於找出了解答的簡捷方法,解題過程中飽嘗了成功的喜悅。通過這種探索題讓學生體會到解決一道比較難的題從中獲得的成就感,讓自己覺得解決難題之後心情難於言表,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
實踐證明:實施小學數學設計分層練習有利於提高教與學的目的性、層次性、和主動性,克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被動性與盲目性,從真正意義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新課程精神。我們從中也體會到如下好處:
1、有利於調動每個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2、實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學有價值數學」的基本理念。
3、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跳一跳,夠得著」的境地。
4、形成了成功的激勵機制,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潛能,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
5、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習熱情。
6、學生練習的正確率得到提高,對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伍』 如何設計小學數學多樣化的作業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教學在教師們的極其重視下異彩紛呈,但數學作業的改革步伐似乎不大,就連教材上出現的少數操作實踐題,有些教師也嫌麻煩而棄之不用,導致學生對作業產生了厭煩的情緒。為了凸顯新課程理念,賦予作業新的生命,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筆者在班裡進行了小范圍的試驗和研究。
一、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情趣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潤滑劑。教育心理學證明,小學生好奇心強,求勝心切。所以抓住這一特點,投其所好,設計出具有童趣的、親近的數學作業,吸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描繪小圖畫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根據這一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用美術作品的方式表現一些作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應用了所學知識。如在教學《平移與旋轉》後,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設計一些相關的美麗圖案或花邊;學完《辨認方向》後,讓學生展開想像畫一個可愛的「方向板」。這樣的作業,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業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
2.互玩小游戲
「玩」是孩子的天性,學生在「玩」中作業,可以讓學生在作業中體驗知識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如學完《乘法口訣》後,可以設計「對口令」的游戲。又如為了改變計算題枯燥、乏味的現象,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如「找門牌號」、「小猴闖關」、「小壁虎找尾巴」、「登山」等帶有童趣的游戲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運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的興趣。
二、實踐性作業——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是新課改所提倡的。因此,在作業設計時,要賦予學生生活中的「角色」,把學生引向生活,引向社會。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實踐性作業,讓作業成為學生生活實踐的「向導」,使學生成為數學問題的實踐者、探索者、研究者。
1.研究小課題
以「小小研究員」的身份回歸到生活「大課堂」,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收集、整理各種所需的數據,然後完成課題式作業,既學到知識,又鍛煉了能力。例如:教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後,可以布置小課題「有趣的包裝」,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把研究的過程、結果、問題記錄下來,然後再集體交流。
2.操作小實驗
操作實驗是一個手腦並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如學習「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後,可要求學生根據家中消毒液的說明書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葯水給廚房用品消毒。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後,可以布置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製作一個「燈籠」。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不僅鞏固了知識,創新精神、應用意識也得到培養。如果只讓學生做一些機械重復的書面作業,就失去了作業「再學習、再創造、再發展」的作用。
三、自主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自主性作業是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自主編創的鞏固所學知識方法而形成技能的一種學習方式。它重在學生的自主,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以求達到學會知識、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發展個性的目的。
1.編擬小習題
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目標要求我們賦予學生一定的設計權,讓學生別出心裁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編創出別具一格的作業。如學習了統計圖表的知識,可以布置學生設計一份統計圖表,要求自定研究主題,自己收集數據、匯總數據並用統計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最後說說學生對這次作業的體會。
2.自撰小作文
作業設計應當注意學科之間的整合,體現多種知識、方法與能力的綜合運用,增強探索性,注重思考性,著眼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與能力。如:可以針對某個知識點撰寫學習小結或體會;可以在某章節或模塊內容學完後,讓學生撰寫一篇數學小論文;也可以讓學生把身邊的數學知識、發現的數學規律、新的解題方法、某些運演算法則等撰寫成數學日記,這些都是很好的作業形式。這種形式的作業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能喚醒學生的創作慾望,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
四、閱讀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閱讀是積累知識的手段,是活躍智慧的途徑。一提及閱讀,人們聯想到的往往是語文。其實不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數學化程度的提高,閱讀已成為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如果有計劃、有目的地給學生布置一些閱讀性數學作業,對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作業的形式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數學課外讀物,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
如結合年段教學內容我編輯了數學閱讀書目,在教室開辟「數學廣角」,定期開展「數學名人欣賞」、「暢游數學史」等專項數學閱讀活動,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積極閱讀相關的書籍,採集書中的精華,展現閱讀成果,並展開交流與評比,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達到閱讀的效果。
『陸』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外作業有效性的研究的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作為「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課外作業,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數學作業設計客觀性太強,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過多注重知識的反復練習,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過多的考慮作業量大小,忽視作業的優劣;過多的單一化、機械化作業,忽視作業的多樣性。這種作業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作業的實效性差,不利於學生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與此同時,農村學校的家長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外打工的也較多,平時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認真完成課外作業。於是,也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問題,甚至出現抄襲作業的情況。這種不良的學習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有效學習,阻礙著學生的發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於以上問題與困惑,筆者曾進行一定的調查並深入地思考,並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業認識缺乏深度。
對於教師來講,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對於家長來講,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學習成績,於是除了老師布置2—3中課外作業外,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補充一些課外作業,這種作業越多越好的認識誤區,導致盲目的「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減小,不利於能力的發展,並且使學生作業效果降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
2、作業設計缺乏靈性。
(1)作業布置的專制性。
為方便期間,一般作業的布置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對於優等生無論從作
業的時間看,還是從作業的難易程度看,都處於非常輕松地狀態,導致學業上有「吃不飽」的現象,而學困生作業的時間和作業的難易程度都處於非常堅難的地步,整天埋頭於這些非常難的作業,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做不對又得不到教師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師的謾罵。長些以往,這些後進生對數學失去信心,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2)作業內容的封閉性
從家庭作業布置現狀來看,現在我們小學數學的家庭作業從內容上來講,
基本上以同書本配套的數學作業本為主,在此基礎上配以適度地同步練習。但這些作業內容是以大部分同學的接受能力為依據的,這樣的作業雖然使大部分同學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優秀學生的更好發展,而對於中下生來講又過於困難。如此的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違背了「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原理。
(3)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絕大多數的作業都是書面作業(筆頭作業),基本上都是計算或列式解答,
書上的題目做完了就再做作業本或補習卷上的題目,給學生的印象:做數學作業就是解題,學生成了機械解題的「工具」。長此以往,這種清一色的練習型作業,缺乏理解、應用以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容易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相悖的。
3、評價模式缺乏人文。
作業評價是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
發展。我們也發現,我們的數學教師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批完作業,往往忽視一種人文性的評價,認為數學不是對就是錯,這樣的批改、評價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
三、實施的計劃
(一)課題的界定
課外作業(extra—curricular work),又名家庭作業(homework)。
早在中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記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其中「正業」即正式課程,「居學」即課外作業。
本課題所指的「課外作業」是指學生不在老師直接監督下,在課後所完成
的作業;「有效性」是指確實起到效果並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的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有助於學生消化、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調查,了解當前我校學生課外作業的現狀,結合現狀,深入分析原因,並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為課題的實施與展開提供科學的依據。
2、通過實踐,在課外作業優化設計、多樣化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既適合於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又體現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廣大一線教師將課改新理念落實於教學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可借鑒的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
3、通過探究,探索出多樣化的課外作業評價方式和批改方式。
4、通過實踐,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決一些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實際問題。
5、通過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結合課題研究的目標,本課題主要分成四大塊的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部分教師、學生課外作業的布置,以及完成數學作業的情況、數學作業的批改,對數學作業的情感態度以及家長的問卷調查,了解當前農村學生數學作業的現狀,並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進行深入反思並制定相應的對策。
2、以人教版五年級教材為實驗版本,如何提升課外作業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1)豐富作業形式,突出多樣性。
(2)優化作業設計,關注發展性
3、如何批改和評價作業,促使每位學生最大的發展。
傳統的作業批改,特別是數學作業的批改,只有兩種結果,「√」或是「×」
沒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學生不喜歡作業的另一個原因。我們思考作業批改和評價形式的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行批改的能力。
4、如何解決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
盡管家庭作業非常重要,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中,往往可能會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為避免這些問題再次出現或蔓延,通過各種措施,採取相應的對策。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學習有關理論,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為
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方法論。
2、調查研究法: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進行結果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原因,並加以總結,形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指導研究活動。
3、個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對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個案研究,積累資料,然後總結經驗。
4、個案研究法:選取班級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的連續觀察,並按時間進程記錄其發展變化情況。
5、經驗總結法:把研究過程中的事實資料和依據通過理性歸納,將局部的、個性化的經驗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性認識。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1、准備階段(2011.9—2011.12)
(1)第一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
(2)第二階段:查閱和收集文獻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12.1—2012.12)
(1)第一階段
①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了解當前課外作業的現狀,並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
②在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組員討論,制定一份具體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
(2)第二階段
①通過家長會、我的學習我做主行動月活動、校通訊等方法,解決不完成作業和不能完成作業的這兩類特殊情況的學生。
②閱讀有關課外作業的相關資料,在課外作業多樣性、發展性、層次性等方面加以設計,並進行實踐操作。
③通過對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方法的研究,改善課外作業的評價模式。
3、總結階段(2013.1—2013.3)
①全面收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材料。
②對課題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撰寫出課題結題報告。
(六)實施計劃的框架結構
『柒』 小學數學多樣化作業如何設計
課堂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為了更好的反饋課堂教學效果,重要形回式就是學生的作業。平日那種答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作業已使學生成為一個"機械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性受到壓制。為此,作為一線教師,課堂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在不斷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改變原有的作業觀,認識到作業也應順應課改要求,利用豐富多彩展示形式,展現出全新的形態。
『捌』 淺談如何有效布置小學數學作業
數學教學離不開一定的練習,現在大多數教師對課堂練習非常重視,忽略了課後練習,特別是家庭作業的設計。有的教師通常是拿現成的習題集應付了事,大都機械重復,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與省教育廳減負提質背道而馳。有效的數學家庭作業設計,應以教材為主陣地,以生活為主戰場,以思維為主練線,要花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獲,為此,我認為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如下設計。
一、嘗試性作業
這種作業可以看作預習性作業,是通過學生自學教材,查閱資料,初步掌握學習內容,完成一定的練習,例如:學習「圓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剪圓片、折圓片,說出對圓有哪些新的認識。通過這樣的實踐動手練習,讓學生了解到:①對折若干次後發現摺痕在圓的中心有一個交點,它就是圓心。②對摺痕的一半是半徑,且同一個圓的半徑都相等。③圓心將直徑分成兩條相等的線段,說明一條直徑的長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這類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培養鑽研精神。
二、自選性作業
從學生方面考慮,作業設計要「因人施設」,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生,讓學困生吃飽,讓優秀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避免作業一刀切的現象。以「圓的面積」一節為例:可以設計如下的家庭作業,(1)學校圓形花壇半徑2米,請求出它的面積。(2)學校花壇直徑8米,請求出它的面積。(3)學校花壇周長12.56米,求它的面積。(4)一隻小山羊被主人用2米長的繩子拴在東西院牆根與地面相交的木樁上。小山羊想:哇!這么多青草,太好了,我一定把它全吃光。請問小山羊能吃光所有的青草嗎?為什麼?它能吃到多大范圍的草?請你求出小山羊吃草的最大面積。
三、趣味性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布置得好、有趣、多樣化,學生練習熱情就高漲。同時在家中練習可以讓學生家長參與其中,為學生展示自己,家長了解孩子提供舞台。如,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可以讓學生與家長互動,孩子任意說出一個分數,家長根據這個分數說出一個和它大小相等的數,讓孩子判斷對錯,或家長說一個分數,孩子說出一個與之相等的分數。學習了圓面積後,讓學生回家測量,家中圓形物體的面積,學生積極性較高,與家長共同討論為什麼這些物體的面要設計成圓形的。
四、實踐性作業
完成實踐性作業是一種體驗性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的經驗,在實踐中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根據給出的硬紙板,幫揚子江制葯廠製作一個葯盒的標樣,盒子的長5cm,寬4cm,高3cm。並求出這個盒子的表面積和容積。雖然因人而異製作的成品會有差異,但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同時也鞏固了長方體表面積和容積的知識結構。
五、開放性作業
作業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解題策略,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散性和靈活性。
例如學習《分數和比的知識》後,可安排這樣作業:看到「a是b的,你能聯想到哪些內容?」,要求學生聯想到:a與b的比是5:6,b與a的比是6:5,b是a的 倍;a比b少 ;b比a多……等信息。
再如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後,設計這樣一道題:把含鹽16%的鹽水40千克改製成含鹽20%的鹽水怎麼辦?這樣一個靈活性較強的問題,打破「陳規舊矩」的束縛,引起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思考。可以通過加鹽,使鹽水中的含鹽量變多,也可以通過蒸發水,使鹽水中的含鹽量相對變多。進而從兩個方面思考:需加多少鹽?或需要蒸發多少水?小學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設計這樣的習題讓學生去解答,恰恰給他們創設一種「探索」的感受意境,解題中感到樂趣無窮。
六、設計性作業
針對一項工程、一個活動,讓學生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活動方案、規劃圖等,以訓練學生的創新與策劃能力。如,為慶祝「六一」兒童節,學校為同學們安排游園活動,走迷宮,每人每次2元;摩天輪,每人每次3元,碰碰車,每人每次4元,空中游覽車,每人每次1元;動物獵場,每人每次7元。問每個項目玩一次一共要用多少元?如果學校發給你15元的游樂券1張,請你設計遊玩方案。
這個問題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在學生心理中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他們會從自己的經驗愛好出發,開始琢磨,怎樣設計自己所喜歡的游樂方式?怎樣使自己喜歡的項目多玩幾次?怎樣玩才能使15元的券不浪費?……
總之,學生作業的設計應突出層次性、嘗試性、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在保證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獲得鞏固訓練的同時,也要體現一定的彈性,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從而達到「人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要求。
『玖』 什麼是小學生項目作業
fseu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