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好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內好數學的願望容。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以純真的情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使整個課堂成為一個多方向的感染場所。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帶著自己內心感受和情感去觀察、想像,去理解、掌握,有利於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進程始終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學「統計」時,我用故事引入:「小朋友們,動物王國正在開展春季田徑運動會呢?你們願意去看一看嗎?」然後多媒體出示動態的情境:大象正在組織動物們報名,有30米、50米、100米、200米四個項目,動物們七嘴八舌各報各的名,大象忙得不亦樂乎,不知所措。這時我問學生願意幫大象的忙嗎?這一問便把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推向高潮,他們躍躍欲試,要幫大象整隊,有序地統計參加各項目的人數。從而積極的投入學習活動中。
Ⅱ 淺談如何讓小學數學課真正活起來
相信小學數學對於老師你來說很簡單吧? 但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 所以講課一定要講仔細,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考。要有理有據,培養學生思維!
Ⅲ 怎樣把小學數學課堂課堂活起來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不斷沖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也不時地帶給我們創新的活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訓練目標,巧妙地利用課堂隨機出現的情景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努力創設和諧向上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小學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一、巧設情境,讓學生樂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情景,設計一些數學游戲,講些數學故事等方式,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的要求獲取新的知識的情感,激發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比如在 教學「圓的認識」後,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群自然的圍成一個圓,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圍是一個圓形?」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二、發揚民主,讓學生想學
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情緒才會隨之高漲,對數學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師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才能發揮學生靈活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之中。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必須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而不是機器,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之前,先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讓他們說說覺得老師這人怎麼樣?可以從很多方面談外表、性格、特徵、印象等。說到外表時特意提出覺得老師長得如何?觀察臉的左右兩邊一樣嗎?從而為這節課作鋪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會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學生也就敢於交流、樂於交流,這樣就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寬松、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動交流關系,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要用全新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賞識和激勵學生,讓學生受到關注,得到承認,他們的學習才有活力,動力,才有快樂,有進步。
三、改變角色,讓學生愛學
把課堂還給學生,變原來的講授式為以學生自學式,即以生為本,以生的需要為本,讓學生去探究,當一個課堂從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時,和諧,自主地課堂氛圍就會取而代之。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展現的地方,成為學生個性釋放、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家園,一直是我們的理想,也是課改積極提倡的。課堂中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文化」,發掘「童心」、「童趣」,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的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學生認識了人民幣後,教師設計一個「換錢」的游戲。師:老師手中有1元錢,想和你們換角幣。你們願意嗎?學生齊聲說回答:願意。師:怎樣換才能使雙方都不吃虧 ?組織學生同桌討論,各組紛紛匯報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張5角的和老師換。生2:我用10張1角和老師換1元錢,因為1元=10角。生3:我拿5張2角的錢和老師換1元錢。生4:我先拿1張5角,再拿2張2角、1張1角和老師換,行嗎?┅┅在這種寬松的課堂氛圍使所有同學都受到了感染,同學們各抒己見,毫不相讓,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換錢的過程中,不僅拉近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而且元和角的關系也在換錢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一種開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這樣整個課堂變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尤其是學生的個性、以及對事物的獨特感受與見解在課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說課堂為他們提供了張揚個性、施展才華的舞台。
四、融入生活,讓學生思學
1.讓生活實例融入數學
用身邊的實例融入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課本,走到現實生活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乘坐公交車時的情景,學生會說到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還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擁而上等,這時我提問「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呢?」很自然地會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車上現在有多少人?」這很自然地引入新課,而且會讓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為一群人蜂擁而上,就不會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後上,前門上,後門下」。這樣就把枯燥的知識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2.讓數學問題回歸生活
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生及對數學內容進行拓寬,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如:教學「最小公倍數」時,可讓學生報數,並請所報數是2的倍數和3的倍數的同學分別站起來。問:你們發現了什麼?生:我發現有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教師請兩次都站起來的同學,說出他們自己報的數:6、12、18……發現他們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師:像這樣的數還有18、24、30……由此引出課題:公倍數。讓學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數6、12、18、24、30……師:請找一個最大的?最小的是幾?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個最大的,最小的是6。師:說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數中6最小,我們稱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接上面板書前填寫「最小」)2和3的公倍數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個最大的公倍數,所以研究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問題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數。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知識。
這里,老師從學生最熟悉的報數游戲入手,把生活經驗融入教學中。因為報數游戲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一下子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報數,並請符合條件的學生「站起來」這一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面這些所作所為都是學生經常玩的游戲,教師把生活實際融入教學中,使課堂活躍起來。他們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同學站兩次,為什麼會站兩次?教師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寬松、民主、自由的氣氛中,學生把抽象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僅使學生理解知識,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此,只有讓課堂教學充滿快活的氣氛、鮮活的知識、靈活的教法,把每節課都作為學生探索創新的一次歷程,才能真正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充滿快活,實現鮮活,展現靈活!
Ⅳ 怎樣使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不斷沖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也不時地帶給我們創新的活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訓練目標,巧妙地利用課堂隨機出現的情景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努力創設和諧向上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小學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一、巧設情境,讓學生樂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情景,設計一些數學游戲,講些數學故事等方式,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的要求獲取新的知識的情感,激發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比如在 教學「圓的認識」後,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群自然的圍成一個圓,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圍是一個圓形?」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二、發揚民主,讓學生想學
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情緒才會隨之高漲,對數學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師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才能發揮學生靈活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之中。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必須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而不是機器,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之前,先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讓他們說說覺得老師這人怎麼樣?可以從很多方面談外表、性格、特徵、印象等。說到外表時特意提出覺得老師長得如何?觀察臉的左右兩邊一樣嗎?從而為這節課作鋪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會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學生也就敢於交流、樂於交流,這樣就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寬松、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動交流關系,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要用全新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賞識和激勵學生,讓學生受到關注,得到承認,他們的學習才有活力,動力,才有快樂,有進步。
三、改變角色,讓學生愛學
把課堂還給學生,變原來的講授式為以學生自學式,即以生為本,以生的需要為本,讓學生去探究,當一個課堂從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時,和諧,自主地課堂氛圍就會取而代之。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展現的地方,成為學生個性釋放、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家園,一直是我們的理想,也是課改積極提倡的。課堂中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文化」,發掘「童心」、「童趣」,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的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學生認識了人民幣後,教師設計一個「換錢」的游戲。師:老師手中有1元錢,想和你們換角幣。你們願意嗎?學生齊聲說回答:願意。師:怎樣換才能使雙方都不吃虧 ?組織學生同桌討論,各組紛紛匯報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張5角的和老師換。生2:我用10張1角和老師換1元錢,因為1元=10角。生3:我拿5張2角的錢和老師換1元錢。生4:我先拿1張5角,再拿2張2角、1張1角和老師換,行嗎?┅┅在這種寬松的課堂氛圍使所有同學都受到了感染,同學們各抒己見,毫不相讓,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換錢的過程中,不僅拉近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而且元和角的關系也在換錢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一種開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這樣整個課堂變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尤其是學生的個性、以及對事物的獨特感受與見解在課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說課堂為他們提供了張揚個性、施展才華的舞台。
四、融入生活,讓學生思學
1.讓生活實例融入數學
用身邊的實例融入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課本,走到現實生活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乘坐公交車時的情景,學生會說到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還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擁而上等,這時我提問「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呢?」很自然地會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車上現在有多少人?」這很自然地引入新課,而且會讓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為一群人蜂擁而上,就不會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後上,前門上,後門下」。這樣就把枯燥的知識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2.讓數學問題回歸生活
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生及對數學內容進行拓寬,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如:教學「最小公倍數」時,可讓學生報數,並請所報數是2的倍數和3的倍數的同學分別站起來。問:你們發現了什麼?生:我發現有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教師請兩次都站起來的同學,說出他們自己報的數:6、12、18……發現他們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師:像這樣的數還有18、24、30……由此引出課題:公倍數。讓學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數6、12、18、24、30……師:請找一個最大的?最小的是幾?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個最大的,最小的是6。師:說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數中6最小,我們稱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接上面板書前填寫「最小」)2和3的公倍數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個最大的公倍數,所以研究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問題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數。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知識。
這里,老師從學生最熟悉的報數游戲入手,把生活經驗融入教學中。因為報數游戲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一下子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報數,並請符合條件的學生「站起來」這一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面這些所作所為都是學生經常玩的游戲,教師把生活實際融入教學中,使課堂活躍起來。他們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同學站兩次,為什麼會站兩次?教師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寬松、民主、自由的氣氛中,學生把抽象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僅使學生理解知識,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此,只有讓課堂教學充滿快活的氣氛、鮮活的知識、靈活的教法,把每節課都作為學生探索創新的一次歷程,才能真正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充滿快活,實現鮮活,展現靈活!
Ⅳ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起來
要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情緒才會隨之高漲,對數學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Ⅵ 如何讓小學課堂「活」起來
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改革,不斷沖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也不時地帶給我們創新的活力。我們的學生是有生命的人,他們有人格、有尊嚴、有理想、有追求,他們渴望獲得自由、獲得發展,那我們的課堂也應該具有思想、活力和發展。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斷創設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小學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數學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像、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與模仿,嚴重地制約了孩子們的雙手、頭腦和小嘴,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命活力。這限制了學生與生具來的個性和潛能,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師,應該充分的正視和嚴肅的對待這一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意識,從每一節課做起,要敢於在師生關系的改善、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等方面獨出心裁,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
一、重新擺正師生關系,讓課堂活起來。
重新擺正師生關系是當今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礎,對教育教學質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
當今的師生關系已經再也不是老師高高在上,學生唯唯是諾,而是輕松活潑,和諧愉快的朋友關系。正如有位偉人所說:「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卻無法迫使它飲水。」一個安靜坐在教室里的人不等於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等於教學成功了一半。因此,必須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而不是機器,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之前,先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讓他們說說覺得老師這人怎麼樣?可以從很多方面談外表、性格、特徵、印象等。說到外表時特意提出覺得老師長得如何?觀察臉的左右兩邊一樣嗎?從而為這節課作鋪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會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學生也就敢於交流、樂於交流,這樣就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寬松、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動交流關系,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
二、結合生活開放教學素材,讓課堂活起來。
數學問題是來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中的。新課程標准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一方面,現實的有意義的內容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另一方面,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里充滿數學。對於小學生來說「現實」或許更多地意味著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事與物。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套教材,它一改往日的死板,改變了以往老師費勁教,學生費勁學的局面,每一章的內容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同學們都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先讓學生說一說乘坐公交車時的情景,學生自然會說到每到一站都有人上下車,但總有一些人蜂擁而上,不講秩序。這時老師提問「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呢?」很自然地會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車上現在有多少人?」從而不知不覺的交流中引入了新課,而且會讓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為一群人蜂擁而上,就不會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後上,前門上,後門下」。這樣就把枯燥的知識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初步接觸生活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到銀行去參觀,並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麼啊?」「為什麼銀行的利率會不同 ……」。對於學生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先不答,表揚他們觀察得很仔細,然後就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由於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並自覺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活起來的數學課堂,離不開學生的生活體驗,它會激發學生的生活感悟,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這是數學教學的必由之路。
三、開放學習過程,讓課堂活起來。
1、開放數學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我們不能假設孩子們都非常清楚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並自覺地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數學,也不能夠單純依賴教師或家長的權威去迫使學生們怎樣做。事實上,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們願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我們應當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徵,採取適合於他們的表現形式。因此,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天真、愛幻想,因此在教學中經常採用的辦法就是描述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或貼近兒童生活的事件,要解決的問題就包含在這個故事或事件之中,實際上就是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我在教學「最大公約數時」,對學生講述:校長要將圖書室的地面鋪上地磚,請同學們幫助設計,並計算出要買多少的地磚……這樣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把枯燥的知識變活了,學生就自然愛學了。
2、開放學生學習方法。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在科學與人文交融的教改大潮的昭示下,數學教育也理應克服只見概念不見人的偏頗。學生在學科教學中能否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動力,直接關繫到其將來能否在社會中立足,關繫到其一生的發展。「學什麼和怎麼學是分不開的。」《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在接觸新的數學知識時,不應當是被告之,而是應當有機會進行探索性學習,去從事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要開放教學時空,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游泳,在數學活動中學數學」。可以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有目的地提供一些可探究的主題內容,引導他們接觸社會、實踐生活,讓學生在開放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深入地探究。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台。比如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有一道例題:15-9=?,我很注意鼓勵學生探求不同的計算方法,先不急於教給學生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獨立去探索。有的學生用破十法,先算10-9,再算1+5;有的拆減數,把9拆成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還有的利用學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數來減,做到方法多樣,人人參與。這時老師再安排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最終選擇出較簡便的方法。顯然,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是以「做」而非「聽或看」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而且實實在在地進行著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對於提高自己從事數學活動能力、對於促進自身的整體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3、開放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時間。在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實踐」,但實踐並非無目的地放手,而是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在動手操作前,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或要解決的問題,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並指明注意事項。在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先出示好多製作工具,然後直接讓學生討論:准備做什麼?選擇什麼工具?怎麼做?如何分工?經過討論,在學生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這時再讓小組合作用你喜歡的方式做一個軸對稱圖形,於是各種方法相應而出。有的學生將紙對折用剪刀剪出了軸對稱圖形;有的學生在釘子板上用皮筋拉出了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的學生想到用彩筆在白紙上畫出圖形的一半然後將紙對折的方法做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從分的發展,數學問題得到了創造性地解決,既引發了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從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添了具有更加濃厚的色彩。
4、開放學生練習的方式。練習往往是比較枯燥的,教師通常強制學生去完成,學生不是自願的,效果就降低很多。教師若能在練習中創境,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如數學游戲、比賽、實際操作等等,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練習題,都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中,我就採用了一系列的的方法讓學生在新穎、有趣的氛圍中進行鞏固。如唱英文字母歌,引出字母中的軸對稱圖形;比賽畫畫,畫軸對稱圖形;觀察周圍事物尋找對稱圖形等。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練習中都以一樣的熱情去完成,數學課堂活了,學習效果自然也很好。只有讓課堂教學充滿快活的氣氛、鮮活的知識、靈活的教法,把每節課都作為學生探索創新的一次歷程,才能真正使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充滿快活。
總之,活起來的小學數學課堂,那將是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是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開放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以「人人都能成功」的理論,組織開放的教學;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中,生生、師生之間交流彼此的情感;在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在學習中不斷感受到成功和愉悅;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人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