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我看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深受啟發現轉載如下: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小學數學教學在注重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牛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用科學的、理性的思維指導學生的學習,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最短時間內追求更大的教學價值,就作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擺在了數學教育工作者面前。
一、什麼是課堂教學有效性
我們提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有效的教學。我以為,有效的教學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達到某一階段中的最佳教學效果。
2、激起學生的學引興趣,使之能主動建構臼己的知識體系。
3.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能力得到提高。
4.為學生的學習、工作留有後勁,
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教學的基礎上,追求最高效率與最大的收益。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所要實實在在研究的課題之一,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分析
雖然我們人力提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並且很努力地做著,但是,就現實情況來看並不十分樂觀。當前的課堂教學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部分教師准備充分,設計巧妙,學生比較感興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幫助,課堂教學效率比較高。
二是教師沒有精心准備,只是簡單地寫出―個常用的流程,學生平靜地、習慣式地學,教師點到哪裡,學生就想到哪裡,課堂效率不高。
三是教師沒有準備,只是拿著課本宣讀,學生無奈地「學」,做足了教師的「接話蟲」,學生的思維沒有發展,只是在「泡堂」,課堂效率低下。
後兩種情況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以第二種情況為多。究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情況。比如,教師對自身要求不高,學校沒有足夠重視,教學習慣很難改變等等。不管是什麼原因,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公平的,是對學牛的不尊重,更是對學生今後生活、工作習慣的誤導.
Ⅱ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性思考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通俗地說,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為此,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我們需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實踐,談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和途徑。
一、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發主動探究慾望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一種具有一定難度,而經過自身努力又能夠解決的問題。恰當的問題情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對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慾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接觸到的不是現實的條件,而是一種情境。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愉快學習的樂學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在此情況下,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它的內容應設計科學。必須能引發學生進行層層深入,津津有味的認真思考,能促進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引起廣泛的聯想,從而得出規律性認識。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出示一個圓,然後以圓半徑作為正方形的邊長,以圓心為頂點畫一個小正方形,讓學生猜測一下,圓的面積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積的幾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學生眾說紛紜。然後組織學生討論:你能不能想個辦法來說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學生把這個小正方形來量已知圓,得不到結果失敗了。有的學生把圓平均剪成4塊,再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還是不行,有的學生想出剪的份數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就更接近,減少了重合與空隙部分。教師給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創設這樣一個質疑猜想的教學情景,可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認知的樂趣、創新的樂趣。
2.鼓勵學生敢於質疑,重視提問方法指導。
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因此,從兒童的好奇 、好問,求知慾望盛等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勤於思考問題,善於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有意識讓學生計算7÷ 3,58.6 ÷ 11,學生在計算時發現總是除不盡,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數字總是不斷重復出現,於是心裡充滿了好奇疑問。這時教師適時地問學生,你發現了?什麼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心中的疑問:「為什麼這兩道題總是除不盡?」「為什麼商當中總有重復出現的數字?」教師指出這樣的小數叫循環小數。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疑問,給循環小數下定義。在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以往學生習慣跟隨老師的思路進行思考,不習慣獨立思考,也就無從質疑,很難發展他們的個性。其實學生在聽課時,腦子里肯定有產生疑問的瞬間,但大多數學生都不敢或不願向教師請教。對於這些有畏難情緒的學生要予以熱情鼓勵,「說說自己的看法及問題。」「說錯了,也沒關系。」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增強學習信心。與此同時,在體溫方式上可給予指導。如學生剛剛學習發問時,完全可以從小疑問開始:老師講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講?自己有沒有掌握?通過老師講的,發現了什麼新?問題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在教師指導或自主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挖掘。
3.注重學生學習體驗,激發主動參與熱情。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過程性目標,強調數學課程要從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不斷地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和思維的關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的認知結構類似於一個倒置的圓錐體的螺旋圖,它表明認知的螺旋是開放性的,其開口越來越大,意味著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知建構過程,也就是由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毫無疑問,這個認識螺旋中布滿很多節點,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當這些節點正在生長時,就讓學生實施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是從手、眼、腦協調活動開始的,對於小學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認識的對象與學生之間縮短距離,進行直接的認識活動。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分數除法》時,我跳出了認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則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為唯一的目標,而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身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發展性領域目標。教學時圍繞例題重點展開探索,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演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重點探究後,並不急於得出計演算法則,而是繼續讓學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許他們選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當分數的分子能整除整數時,用分子除以整數的商作分子,分母不變。」 這樣的計算方法來得簡便,並通過學生動態生成的例題,如: 分子不能被除數2整除,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探索中感悟到:這時應採用「分數除以整數(零除外),等於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雖然整節課都沒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謂形式上的計演算法則,但學生所說的不就是算理演算法的核心嗎?
三、巧用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效率。
1.利用媒體,激發興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寬視野,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動力。在數學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老師在講台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在講台下流露出消極厭煩的情緒或自己做別的事。這種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講解很難對未親身經歷過的學生產生興趣。而多媒體教學圖文並茂,生動逼真,它能及時喚起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直觀性與可操作性強等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或以鮮艷的圖片刺激學生的感官,或以有趣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或以直觀演示展現新舊知識的矛盾點,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從心理上為學生獲取新知鋪路搭橋。例如,在講「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時,我首先出示一張投影,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出了投影上所畫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一塊地或一個操場是平行四邊形,還能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積嗎﹖不用數方格的方法,又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通過設問,同學們學得很有趣,急於知曉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教師由此誘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慾去聽新課。
2.利用媒體,突破難點
探索新知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階段。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如果只通過簡單,枯燥的講述,很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輕易地掌握。數學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通過形象化的畫面,有助於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難點內容的突破。利用電教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生動地顯示了各種圖形的變化,使學生眼隨圖動、心隨圖思,積極參與到對每一種圖表的分析與思考上來。我在講「正方體、長方體的認識」時,通過投影片抽拉演示,讓學生目睹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一條棱通過移動和相對的棱可以完全重合,從而得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相對的棱平行且相等」這一結論。這既強化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又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再例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實際生活中「行程問題」,還有各種不同情況,當堂演示了以下內容:(1)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交叉而過。(3)兩人從兩地相向而行,甲先行一段路程;乙才出發,再經過一段時間兩人相遇;(4)兩人同時同地反向而行。(5)兩人同時從兩地反向而行。(6)兩人同時同地同向而行,由於速度不同,經過時間越長,相距越遠。(7)兩人同時從兩地向同一方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後,經過一定時間,後者追上了前者。通過這一展示,使學生很清楚地明白了題目的意義,從而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3.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樂學氛圍。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主要標志是教學效率的高低,而這又常取決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是否積極主動。兒童有了飽滿的學習興趣,便會對學習產生強烈的需求,積極地投入學習,堅持不懈地與學習中的困難作斗爭,不再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元、角、分」時,教師採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交通工具、電動玩具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設計「買賣情境」,讓他們在樂中買,樂中認,認中學,學中記,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機融合,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緊密相接。
4.利用媒體,及時反饋
練習是形成技能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獨立思維的一種活動方式。在達標練習中運用電教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時間和機會,從而鞏固所學知識,使教師能夠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利用反饋信息及時點撥評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和關注技能的掌握,轉向側重於促進學生的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著眼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找准起點,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讓數學課堂教學更富實效,讓數學課堂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Ⅲ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徑,起著形成和發展數學認知結構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的成效有很大的關聯。只有練習的設計和組織,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承,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才能實現課堂練習有效、高效。
如何讓數學課堂練習散發出新課程的氣息,進一步優化練習,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理念下教師們所應該思考的問題。本人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及研究,淺談課堂練習有效性的幾點認識。
一、課堂練習的內容靈活了,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興趣盎然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設計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設計游戲、猜謎語、走數學迷宮等活動,開展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踐練習等。可以補充、匹配、補缺、畫圖等,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思維」飛起來,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產生學習慾望和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機,這時學生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去克服困難,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練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質數與合數》一課,是比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學,為了避免學生的厭學情緒,我精心設計了如下練習。在1-20中,奇數有___,偶數有___,合數有___,質數有___,這一練習讓學生個體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完成「發現了什麼?」同學們得出了很多結論,如:質數不一定全是奇數;合數不一定全是偶數等。這樣不僅題型有所改變,而且練習形式也體現了個體與小組結合的特點。為了不失趣味性,又設計了一道猜電話號碼的題目:⑴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的數;⑵最小的奇質數;⑶6的最大約數;⑷9的最小倍數;⑸最小的奇數;⑹最小質數與最小合數的積;⑺只有一個約數的數;⑻最小的自然數;⑼能整除25的質數;⑽最小的能被2、3同時整除的數;⑾最小的偶數。接下來還設計了用學過的知識介紹自己的學號這一活動。這樣的設計使知識性與趣味性得到了統一。
二、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設計課堂練習。
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目標,准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要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去安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經過刻苦學習之後獲得成功的快樂的、愉快的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時,其教學重點是「一看」(看除數是幾位小數),「二移」(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使除數成為整數,再相應地移動被除數的小數點位置)。針對這一點,我設計了只列了豎式,先不要求計算的習題:0.36÷0.9;2.8÷0.07;2.8÷0.14;0.102÷0.51。這幾個問題解決了,以後的練習就容易了。又如,在教學《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時,我就設計了一組層次性非常強的習題:第一層次(基本題)簡便計算下列各題:35+240+25,56+75+44+15。第二層次(變式題)簡便計算下列各題:(72+33)+(67+28),(143+69)+(57+131)。第三層次(綜合題,新知適當結合舊知)下列各題能簡便計算的簡便計算:(96+49)+157,(92+58)+(45+108),(68+76)+32+24。第四層次(發展題,供學有餘力者用)計算:2+3-4+5-6+7-8+9-10+11-12+13-14+15。這樣,所有學生都能量力而行,嘗到了成功的歡樂,對數學學習更有信心了,使他們學習更加主動與積極。
三、設計有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課堂練習。
一節課只有40分鍾,時間有限,因此我們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少而精,這就要求我們設計的練習具備典型性,既能集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做到題量適當,恰到好處,又能通過設計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舉一反三、拓展思維、培養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學《求組合圖形面積》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學生通過交流和已有的知識體系相聯系,讓四塊陰影動起來,利用移動後產生的變化,不僅求出了陰影部分的面積,而且總結出了中間空白部分處於圖形中任何位置時,求陰影部分面積的方法。設計一道題得出了多道題的解法,可謂一舉多得。又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道生活情境練習題:「超市購物」。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分別扮演顧客和營業員,看哪位營業員收錢、找錢既對又快,哪位顧客最會計劃用錢,買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備好各種商品及標價)。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幣面值的基礎上認識商品標價,這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它源於生活。因此創設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自覺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而且,可以鞏固人民幣的認識、了解人民幣的單位換算等,亦是一舉數得。
四、開放性的進行課堂練習。
開放性是相對封閉性練習來講的,一般是指條件不完備、問題不完備、答案不唯一、解題方法不統一的練習,具有發散性、探究性、發展性和創新性。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在教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文字題》時,我是這樣設計習題的:請學生任意報出四個數字,如32.8、4.2、0.5、18.75,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編文字題,看哪組編得最多(不考慮除盡除不盡)。一改以往由教師出題、學生解題的方式,讓學生自己互相出題、解題。可謂條件、問題、方式全部開放,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再如,在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後,我給學生創設了一道開放題:「計算裝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錢?看誰家的裝修既漂亮又省錢?」不要以為這樣的題目很簡單,其實不然。大家想想要用到多少知識:長度的測量、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商品價格的調查、裝修材料的選擇……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數學教學的開放化和個性化,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有助於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和鞏固。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指出:課堂練習不能局限於鞏固知識、操作技能和對常規問題的解決,應有注重預感實驗、嘗試、歸納、猜想、類比等非形式推理的問題,有條件不完備、解題策略多樣或結論不確定的開放性問題,有在求解時無現成步驟可循的非常規問題等。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對教材里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組織行之有效的練習,使之能有層次性、針對性、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能從質、量兩方面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總之,有效的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質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如何有效的提高數學課堂練習的質量需要我們不斷探究。
Ⅳ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義的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一節課好壞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標准。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生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總之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只有我們不懈地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形成探究、合作、對話的課堂教學文化。
Ⅳ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張抗
一、重視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情感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情境創設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
作為教師,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里,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大量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讓他們學會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如,在上《認識圖形》一課時,經過對教材的認真鑽研、理解、分析之後,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1)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2)通過摸、畫、找、拼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多樣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3)通過創設情景,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慾望。這樣的三維目標的確定以及實現的過程,既是提升教師本身對教材的精準把握,深刻領會的能力的過程,也是全面提高並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佳途徑之一。
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深鑽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於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徵。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三、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於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於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要教師及時加以點拔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游戲實施。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佔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所具有的那種對游戲的興趣和足勁要求,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四、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教師要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提出猜想,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了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創設生活情境。真正實現課的導入「生活化」——教學的導入彷彿是優美樂章的「序曲」;例題教學「生活化」——例題教學是優美樂章的主旋律;知識運用「生活化」——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彷彿是動聽的「交響樂」。
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記得有人說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的教師不是聖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
六、有效組織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課堂教學應該自始至終伴隨著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切不可忽視學生群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現代教學法也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動態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要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寬松和民主的環境,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切實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因此,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有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聽」的單一教學局面,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共同發展。而交流與合作學習主要以協同活動來實現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時,應把需要討論、互相啟發、反復推敲的問題像拋綉球一樣「拋」給學習小組,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合作討論。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先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你有辦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嗎?拿出准備好的學具小組合作試一試(合作、操作、探索)——說說你們是怎樣測量的?(交流)——用某某同學的辦法小組合作再多測出幾個不同的圓周長,作好記錄,(再合作、再操作、再交流)——你覺得每個圓的周長和它直徑有關系嗎?大膽說一說可能有什麼關系?(設疑、交流)——通過觀察和計算,你發現了什麼規律?與你想的一樣嗎?(自主探索後,進行交流)——最後歸納出圓的周長和它直徑的關系,得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恆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Ⅵ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評價的有效性
一、 尊重學生,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
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 有利於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如:教師在上課前先讓學生說說班裡的新人新事,對這些人事說說自己的感想或者想對她說什麼話,再者讓學生相互間用一句話贊美或鼓勵他人。學生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體會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信任、寬容。也可以讓學生提問題、相互間解決問題。我們不少教師則把學生在聽課中插話提問題
的行為視為「出風頭」、「耍小聰明」、「目無師長」、「擾亂課堂秩序」而惱怒之、羞辱之、諷刺之。其實,這表明學生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反應敏捷、思維活躍,這是十分寶貴的心理品質和思維品質,是認知共鳴的交響,是心靈撞擊的火花,是大智大勇的表現。教師應以十分欣喜的心情緊緊抓住這稍縱即逝的契機,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寬容學生,給學生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用有安全感才得以自由的發揮。
二、評價主體從雙邊到多邊的轉變。
在當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參與,從雙邊對話式到多邊互動式,不僅是由老師評價學生,教師通過提問、設問或反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互動他評,讓學生有評價的意識。比如:學生在做錯題目後我們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以設問的形式給出評價,將錯誤當成是正確的答案進行再探究,激發使其「錯誤」與「正確」發生矛盾沖突,在沖突中發現、探究知識的方法。當學生在探究中發現了錯誤,則更有興趣去探究錯誤的原因,才會深入的展開研究,發現問題的本質,最後才會恍然大悟,此過程真是學生體悟新知識形成過程,才會有助於學生內化知識,也有助於知識的再延伸和拓展。同時探究中迸發的思維火花會不停的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帶給學生巨大的樂趣。
三、評價形式從單一到多樣的轉變。
在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時,千萬不能搞「一刀切,齊步走」,
評價的形式不要局限與語言上的呈現,還可以通過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鼓勵性的手式,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充滿愛意的撫摸等。這些體態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及時地評價以達到評價的效果,如: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好、
回答問題比較好時,不要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等語言,我們可以給於一個伸出大拇指的手勢,或者以肯定的表情來鼓勵他。要讓評價語言具有生命的色彩。又如:課堂上個別同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不應大聲地呵斥,而是一邊講課,一邊自然地走到這位同學的身邊,用手摸摸他的頭
Ⅶ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扼殺他們求知的慾望。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不少學生認為數學知識較難把握,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轉換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積累、生活經驗等,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這樣,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運用所學知識,也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體會數學的趣味和魅力,進而引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二、重視預設與生成,確保備課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不僅包括課堂教學這一個環節,還包括課堂教學之前的准備階段、課堂教學後的評價階段。因此,要想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教學預設。預設與生成是構成數學教學的兩個部分,只有進行合理的教學預設,才能保證課堂教學與教學評價照計劃進行。此外,小學數學的教學預設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能力,要建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實現教學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統一。
三、深入研究教材,傳授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就必須對學生輸入有效的數學知識。對於學生而言,有效的數學知識指的是他們還不知道和了解的數學新知識和新材料,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內容。教學內容的設定是否有效與數學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狀態有著直接的關系。第一,學生數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學到了應有的數學知識才能說是教學的成功。第二,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數學知識不是智慧,學生會運用這些知識才是真正做到了智力的發展。第三,數學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於有效的數學知識量。學生只有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探索數學知識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愉悅感,才能真正驅動自己內在的學習原動力,產生持久的學習興趣。
四、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上,師生關系輕松和諧,學生和教師才能展示真實的自我。課堂上,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答方法,甚至不同的答案,針對學生獨具個性的發言,教師應予以贊許,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應以信任鼓勵的目光和話語激活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自然敢於講真話、實話,他們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
五、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善於通過形象直觀的刺激來獲取信息和知識,因此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也間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動畫、文字、圖片等於一體,正好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其具有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特點,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更具體,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學「比較分數大小」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打破課本中讓學生分別填塗兩個長方形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進行比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而選擇用多媒體播放「唐僧師徒分習西瓜」的故事:一日中午,唐僧口渴,便提出讓三位徒弟中的一人去找水,八戒想起了他們剛剛路過一片西瓜地,便主動提出去找水,不一會他化來一個西瓜,孫悟空說師徒四人,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聽了不高興,說:「西瓜是我化來的,我得多吃點。」孫悟空說:「好,分給你八分之一。」八戒聽了很高興,就同意了這個分法,結果卻是八戒吃的西瓜最少。學生看完故事後,教師讓他們思考:「為什麼八戒吃的西瓜最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很快投入到了思考和討論中,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很快掌握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使數學知識融入到了具體的情境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教師要充分利用動手操作這一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動手操作不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動手操作和根據操作的階段結果合理想像,對於學生理解新知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畫一畫等活動,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感性認識,進而減緩知識坡度,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