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小學數學教學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技術手段層出不窮,軟體升級換代之快讓人目不暇接。新課標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本文將從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多媒體在數學學科各知識版塊中的運用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無處不在。
數學學科的三大特點是: 嚴謹性、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 小學數學和數學科學在嚴謹性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如一些運算律的擴充,並沒有進行嚴謹的推證,而是用默認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學好數學卻不能放鬆嚴謹性的要求,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數學的抽象性表現在對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並將具體過程符號化,當然,抽象必須要以具體為基礎。數學廣泛的應用性不不用多說了,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為了培養同學們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上述三個特點中,本文側重於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才有了新技術發揮作用的空間。
二、 小學生年齡特點及相應的課件製作要求。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分成兩個階段來描述:
一是低年級段(一到二、三年級),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好模仿,思維的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點。因此,這個學段,老師製作的課件就要與之相適應:一要有趣,二要直觀。
怎樣才能做到有趣、直觀呢?這就要求老師,一定在課前不僅要研究教材內容,還要研究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心理需求,然後再去搜集和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象的素材,如: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可以選擇喜羊羊、灰太狼等動畫形象;為了讓學生理解「加」與「減」的算理,可以讓靜止的小棒「合一合」與「分一分」,抽象的數學知識立即變得形象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明顯。
二是高年級段,學生隨著身心發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由於受定勢和習慣的束縛較少,以求異思維為主。主動思維開始急劇增長。好奇心和創造意識日益濃厚。
針對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如果課件設計過於兒童化,學生會覺得沒什麼思考的價值。我覺得要做到低年級趣味直觀的同時,更要注重突出課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課件來呈現思維過程,用課件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過渡架設橋梁。
舉例:圓的認識。
建立圓的概念,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往往都會藉助硬幣、鍾面等實物。剛才提到數學的學科特點時,就講到,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而這些物體的表象卻不是數學中的圓的概念的確切反映。
數學中的圓是指「以定點為圓心、以定長為半徑的點的軌跡」,但這個准確的概念在小學階段又不能直接說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去除實物中的非本質的東西,抽取其本質。那課件怎樣呈現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顯示硬幣、鍾面等實物,第二步,讓計算機慢慢地隱去非本質的東西留下圓的外形,「消隱」的手段使學生注意到了圓的實質。這樣的課件,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質的東西轉向本質的東西,從而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確。
三、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數與代數」,「 圖形與幾何」 , 「 統計與概率」 , 「 綜合與實踐」 。
下面就這四個方面內容用實例形式進行簡要的使用方法和製作方法的講解。
1、數與代數
「 數與代數」教學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學,如「因數倍數」,「方程的意義」等,有計算方面的教學,如口算等。多媒體可以做哪些輔助的事呢?
(1)有助於幫助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級「9+幾」的教學中,湊「十」是基本的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個「十」是如何湊出來的,可以藉助PPT「自定義動畫」中「添加效果」的「動作路徑」功能,把「臉譜」移動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把2個臉譜中的一個移到圓圈中,與9個合在一起正好是10個,再用10加1就簡便多了。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圖片的移動外,還配合了算式的轉化過程,增強感性認知的同時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豐富口算練習的形式。
口算練習在小學階段的各個年級都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口算多數情況下是心算筆記的一種計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速度和正確性。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要口算練習的設計上主要有以下這些形式:
第一,用幻燈片(PPT)靜態呈現口算內容,讓學生看著大屏幕進行口算。好處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製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燈片(PPT)動態呈現口算內容,學生精力集中,讀取動態出現的題目並心算出結果再記下來。這種PPT動畫製作難度不大,動態形式多樣,在自定義動畫的添加效果里,有許多方式供大家選擇。好處是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口算興趣。
第三,用錄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內容。
前兩種口算都屬於「視算」的范疇,口算練習還有一種那就是「聽算」,聽算比視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證聽清題目,聽覺的刺激有時比視覺更強烈,對學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練習效果會更好。
多媒體可供錄音的器材很多,磁帶、電腦都可以錄制,現在學生用的英語「點讀筆」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來口算教學上面來,而且「點讀筆」的錄制方式很簡單,只要利用「點讀筆」自帶的「錄音標簽」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內容錄好,錄好後,與標簽匹配上,上課時,再用「點讀筆」輕輕一點錄音標簽,就可以播放口算內容了。學生聽算式,寫得數。如果一遍不行,可以聽兩遍,聽完後,還可以再聽一次核對得數。老師在學生聽算、核對時,可以通過巡視了解學生聽算情況。這種練習操作簡便,練習效果好。
(3)PPT中「觸發器」功能可以豐富練習內容或答案的出現形式。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而學生回答後,需要把答案呈現在大屏幕上。這時,利用不同的動畫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題目的順序出示。如口算練習後,按題目順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飛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聲音,如掌聲、鈴聲等,表示肯定、贊揚或,可以用圖形表示錯誤,如「哭臉」等。不足是,學生只能按順序回答,有點呆板,學生知道下面要做什麼,有的學生會出現視覺疲勞,走神或不去傾聽同學的發言。
其次,還可以用「觸發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實現隨機出示效果,學生想說哪題就點擊出示哪題答案,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如乘法估算教學中,學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確計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樣。老師在備課時,作好預設,把各種方法都按順序做好,記在心中,學生說到哪一種方法就點擊出示哪種,這種呈現方式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按一定的設計順序出現練習內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師牽著學生思路走,把「人灌」變成「機灌」。
(4)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
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這可以說是大部分老師願意使用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決定了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難,如果老師能夠設計一些巧妙的動畫,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所學內容了。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與除法的「商不變性質」的關系,利用「動作路徑」等方法,把4/12變化成4÷12,一個小小的動畫,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形象再現,學生對兩者性質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認識分數後的一個提高練習: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就很難理解為陰影部分為什麼是四分之一,這時,PPT通過旋轉後,把分散的陰影組合在一起,學生就一目瞭然了。
2、圖形與幾何
新課標指出:在「 圖形與幾何」 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 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具和學具的操作非常有助於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因而在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有條件操作的決不要演示,沒有條件讓學生親手操作的,就盡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體就可以發揮作用了。這兒把多媒體放在第三位,不是輕視多媒體的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功能,而是凸顯其價值所在。
(1)創設問題情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好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年級數學教材圖文並茂,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要有興趣,但歸根結底,這些圖片都是靜態的,不同的學生對圖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樣。那麼,如何把教材中靜止的畫面轉化成形像生動、讓學生感興趣呢?多媒體課件在這方面就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是一段動畫、可以是一段錄像,可謂「有聲有色」。這樣的情景學生喜聞樂見,學習興趣自然高漲。例如,《圓形的面積》時,設計了「馬兒的困惑」這個情景。通過對馬的活動范圍的討論引入圓的面積計算的需要,即有知識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學《體積》時,教材出現的是「烏鴉喝水」情景。老師可以把靜態的圖片製成動畫,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思考。學生是最喜歡動畫片的,他們在看動畫的同時,儲存在腦子里的生活經驗也被充分調動,當教師問「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了?」時,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經驗說出:因為石子佔有空間,把水「擠」上來了,初步感知到體積的意義。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學生對動態的情景更感興趣,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這充分體現出多媒體課件的優勢。
(2)有助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幾何教學的重點內容,那麼,哪些空間觀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體的支持呢?我覺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如,長方體表面展開圖、圓柱表面展開圖、長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轉後形成的空間圖形等。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中,用到一些簡單的「自定義動畫方法」,如,圖片「進入」時用到「出現」,圖片「退出」時用到「漸變」,根據長方體表面展開不同階段看到不同形狀,運用一進一退,把整個展開過程表現出來,形象生動,
直觀有趣。
當然,也要以把這個過程圖做成多張PPt,通過播放獲得動畫效果。如圓柱側面展開圖。
把長方形旋轉後,得到什麼圖形?這是六年級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用手捏著一個長方形紙片,以長為軸旋轉,可是,由於旋轉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轉後的情形,只能藉助想像去體會旋轉後形成圓柱形狀,但有的學生就是難以想像出來。這時,如果能夠做一張PPT,把旋轉的過程展現出來,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旋轉後形成的形狀了。
(3)有助於體積計算公式推導
這是幾何教學中,PPT運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視。有些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不容易通過實物操作實現,如,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過實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較麻煩,更關鍵的是,要把拼成的圖形看成長方形學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師一廂情願地讓學生認同自己的觀點:分的多
了,就接近長方形了,學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過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這種極限思想讓學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撐,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礎。
同樣,這種方式也可以用到「圓柱的體積」的推導上去。(演示)但是,「圓錐體積」的公式推導過程還是讓學生實際操作好,課件也可以,但課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說服力。「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課件的演示效果要強於動手操作。通過實踐發現,學生要課堂中通過滾動硬幣等測量周長比較困難,佔用很多時間,而這個時間花的不見得就是必須的,這時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節省時間,效果也比較好。
3、統計和概率、綜合實踐
新課標指出,統計和概率在低年級只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簡單的調查數據歸類。到了高年級,則需要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簡單的計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體在這部分內容教學中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創設情景、呈現數據、出示活動要求、豐富練習形式等。具體來說,我覺得,能夠體現多媒體優勢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如:統計圖的畫法,特別是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畫法」時,通過動態的「描點」(甚至可以配上聲音)、連線(運用擦除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感受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演示)另外,教學統計知識時,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沒有信息,多媒體的作用就體現的更加充分了。
「綜合與實踐」在每冊教材中分散出現,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老師們對這部分內容重視的不夠,問題就是其教學內容不容易把握。新課標指出,這部分內容,「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從這句話中不難體會,課程標准對老師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要想讓學生達到這樣的目標,老師的准備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體可以很好的幫助老師把收集、整理的學科知識有序地、多種方式地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活動,豐富學生活動內容。如,《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課,老師在開展豐富活動後,利用聲音、圖片把更多的知識介紹給學生,豐富數學游戲的內涵,實現教學目標要求。
綜上所述,多媒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作為常規教學手段的補充與拓展,充分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也不能無原則的使用或低層次的使用(僅起到掛圖或小黑板作用),揚其所長,克其所短,力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Ⅱ 怎樣上小學二三年級美術課
1、不想美術課也有太大壓力, 不過小朋友多多少少對美術都有些興趣 ,教的專過程中要使他們有興趣 帶動屬他們動手能力, 教他們一些簡單的啊 沒有書不可能,就不會畫了;
2、兩節連堂課 告訴他們第一節畫畫 畫好了 第二節,可以選擇一些兒童畫讓孩子挑選並臨模隔段時間安排剪紙課,或者是折紙。另外可以看關於美術的動畫片,小學時老師給我們看過一個剪紙錄制的動畫,真的很好。
Ⅲ 如何運用多媒體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分析多媒體課件運用四大誤區。
1、為用而用,以輔代主 。
現在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數學教師是越來越多了,這種教學手段雖得到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認可,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發現許多教師認為只有選用現代化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才顯氣派,才緊跟潮流,往往置教學內容不顧而追求形式,純粹是為了使用而使用。
2、重視課件,輕視教法 。
製作多媒體課件不僅要求教師有非常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而且要求教師要有充足的時間和充沛的精力而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班級差異及數學教學特點來考慮配套的教學方法。許多青年數學教師為了把課件做得漂亮,在課件的製作上付出高倍的時間和精力,依賴課件授課,忽視了直觀的形態教學模具、板書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忽略了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對教學模式的選擇,本末倒置,以至於課堂教學缺少新意,課堂上出現教學錯誤現象,失去了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3、內容花哨,喧兵奪主。
在數學課件的製作中,一些教師為了使學生產生興趣,往往追求背景設計的華麗,有時還插入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動畫,同時頻繁跳轉切換畫面,甚至還配上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大段標題背景音樂,這種只求裝飾不求效果的課件,結果導致學生的注意力遲遲不能集中到需要關注的蘊含著潛在數學內容和關系的對象上。本想吸引學生,實際卻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不能集中到教學中來,對於教學內容的深層次內涵反而理解不深,影響了對整體教學內容的掌握。
4、形式繁瑣,環節機械。
教師的多媒體課件製作技術參差不齊,有的課件只是讓書本搬家,把教材、教案、圖片簡單地「搬」到電腦上,重形式而輕內容,用電腦玩花樣,使多媒體課件看上去像一塊塊美觀漂亮卻內容貧乏的黑板報,多媒體增進數學課堂形象直觀教學的良好效果難以顯現。
二、藉助多媒體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1、藉助多媒體技術,使課堂教學情境化。
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計算機系統可展示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是創設情境的最佳工具。因而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1)、創設學習情境。導入新課時,創設好的學習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學好新知識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備。計算機輔助教學集音、像、動畫於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的注意與學習興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新課伊始我就用計算機放映各種軸對稱圖形的建築、圖形、鮮花等畫面,讓學生開始就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美和普遍存在性,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再如:當學生正確解答結果時,畫面上會呈現一個卡通人物並且還伴有鼓勵性的語言,如「你真棒,你真聰明」等等。當學生回答出現問題時,多媒體給以提示、幫助,使其重新獲取成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對知識的識記。
(2)、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良好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探求知識的慾望。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因而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非常重要。如教學「相遇問題」時,首先藉助計算機演示兩輛汽車的運動過程,然後提問:「誰能從剛才的畫面中說一說汽車的運動狀況嗎?」因為有了直觀動態的演示,學生很快就將相遇問題的關鍵詞「兩地、同時、相向、相遇」說了出來。正因為有了直觀的感知學生解答相遇問題也就不困難了。
(3)、創設應用情境。數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大綱中明確規定應使學生「初步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然而常規教學由於受空間、時間等限制,無法有效的創設較多的實際問題情境,限制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而計算機教學媒體卻具備這方面的長處,能創設豐富的虛擬應用情境。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後,利用計算機創設「虛擬商店」讓學生當售貨員或消費者,進行模擬練習,模擬購物。利用計算機教學媒體創設應用情境,可有效的引導學生的思維進入虛擬的現實世界,通過對方法與策略的思考和實踐操作的想像,達到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效果。
2、藉助多媒體技術,使數學學科整合化。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並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眾所周知,多媒體手段直觀新穎,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數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整合,能夠營造溫馨愉悅的課堂氛圍,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時,「策略」一詞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利用課件播放《田忌賽馬》《烏鴉喝水》《曹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理解什麼是「策略」,在這些學生所熟知的故事中,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策略就是計謀就是辦法。結合語文課文的相關知識來輔助數學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詞語,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善於積累,有效的使用學科之間的相互整合,如音樂、美術、社會等,可以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豐富,更加有趣,從而打破數學課堂的沉悶,讓我們的課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3、藉助多媒體技術,使抽象為形象化。
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極大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尤其是引導學生在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點、線的閃爍,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來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圖,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面、棱的移動,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時配有聲音,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一知識。這樣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不斷再現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的過程中,掌握思維的一般方法,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4、藉助多媒體技術,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新課標》中也指出:我們的數學要盡可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經驗是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憑借,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前提。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運用計算機和多媒體工具將學習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動畫等形式和友好互動的界面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創設虛擬化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數學規律。如「相遇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相當難度的一類應用題,在教材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此類應用題既要學生掌握相遇、同時、相向的特點,又理解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會應用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題。教學開始在屏幕上出現了王華和李誠分別站在兩地(指示燈在兩地邊閃兩下,強調這是兩地),接著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這是同時相向而行),最後通過每分鍾或每小時行程的階段演示,一直走到兩人碰到一起(強調這是相遇)。生活的場景、多媒體的動態演示,使學生正確而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順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
5、藉助多媒體技術,使數學練習分層化。
利用多媒體的視頻、音頻技術可以對有關教學內容進行分層顯示,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實現了因材施教,誘導學生深入淺出,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每一位學生的自信心。多媒體技術在分層教學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因而我們在製作課件時,充分利用這個優勢,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程度,製作了分層練習。例如在《分數的加減》這一章節的練習課的課件中,把習題總共分成了容易、較難、難這三個層次。學生從容易入手,每做一題都可以立刻得到評分,並及時的得到鼓勵。在完成了基礎題後就可以向較難、難這兩個層次挑戰,這樣不僅能使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完成容易的題目,得到鼓勵,從而恢復學習數學的信心,還能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增強探索鑽研的精神。
6、借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知識擴大化。
應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充分激活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全方位地調動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必將能實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最優化,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在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探索出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比值總是三點多的基礎上,告訴學生,古代數學家就已經研究出了這一點,演示《周髀算經》,算經中就提到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是:周三徑一。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周三徑一」已經不能適應,進而介紹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求圓周率的思想和方法,讓學生直觀體驗。利用課件演示,先出示圓,再依次出示圓內接正六邊形、圓內接正十二邊形、圓內接正二十四邊形、圓內接正四十八邊形、圓內接正九十六邊形……正六邊形的周長正好是圓直徑的3倍,正十二邊形的周長是圓直徑的3.105828倍,正二十四邊形的周長是圓直徑的3.1320628倍……師引導學生在看的過程中發現,而再繼續分下去,正二十四邊形、正四十八邊形的周長越來越接近3.14。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研究歷史,滲透了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在此基礎上播放祖沖之在計算圓周率精密值中做出的貢獻,以及現代數字技術發展在計算圓周率精密值中的作用。讓學生經歷了圓周率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三、利用多媒體進行數學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在數學教學軟體的設計和教學中注意更加重視數學定義產生、發展過程,更加重視知識的應用,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堅持擯棄傳統數學教學中的重純數學知識的傳授,輕聯系實際的應用,重運用數學結論,輕結論的發現和推導過程的探索等不利學生發展的現象。
2、不要把先進的技術當作成簡單的直觀演示的工具,而應以它作為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手段。更不能以先進的教育技術來不斷的加大教學容量,忽視學生的思考,探索時間。
3、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
4、要避免將信息技術裝「門面」、「盲目追求」「高」、「精」而濫用。從而丟掉粉筆、黑板,教師的示範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富於人情味的及時交流,教師組織起來的探討問題的活躍氛圍等傳統教學的優勢。
【結論】
從目前看來,多媒體教學是教學改革的大趨勢,是計算機應用到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表現。每個小學數學老師都應該盡快掌握這種技術,並靈活加以應用,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如果我們僅僅從外部條件重視,表面理解,而忽視了內部的具體操作,無法真正領會其作用,將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所以,我們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藉助多媒體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Ⅳ 如何做好小學課堂的PPT
加一些動畫,音樂,一頁字不要太多
Ⅳ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開學第一節課怎麼講,會請好心人把詳細過程,還有說什麼開場白 告訴我 謝謝。。
開學第一節課,不要著急馬上進入正題,開學第一天學生的心態通常還處在長假的氛圍中,可以先和學生簡單互動,詢問關心假期過的怎麼樣,提醒他們新的學期到來了,接下來要集中精神上課了,然後再開始講課。以下是講課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說課中,我們除了在內容撰寫上做到充實、完整,語言表述上做到自然、流暢之外,同時我們還需注意以下問題:
一、忌撰寫時間過長、內容過細
我們需要認真撰寫備課稿,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把所有的准備時間都用在「寫」上,我們要預留出一定的時間,去梳理所寫內容,否則,在說的過程中會因不熟悉內容而造成表述不流暢的問題。其次,在撰寫時內容不要過於詳細,過於詳細的說課稿會在說的過程中產生依賴性,最終將脫稿「說課」變為照稿「讀課」。
二、忌口頭禪過多
人在緊張的情況下表現在語言上就是過多的口頭禪,例如「嗯」、「啊」等一些語氣詞,「對吧」、「是吧」、「所以」等一些固定詞語多次出現在說的過程中,這些口頭禪都會將整體的說課效果拉低,防止這種弊病的最好方式就是減慢自己的語言速度,將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說課流程中。
三、忌無肢體語言
說課的自然不僅體現在口頭語言上,自然的肢體語言同樣不可或缺,在說的過程中最忌雙手捧著備課稿、一動不動的站在某處,所以說課時最好一手拿稿,結合著所說內容適時的加上一些肢體語言,當然,過猶不及,不能沒有肢體語言也不能有過於繁瑣的肢體語言,比如多次的做一個動作,或者頻繁的在講台來回走動。
Ⅵ 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技術手段層出不窮,軟體升級換代之快讓人目不暇接。新課標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本文將從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多媒體在數學學科各知識版塊中的運用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 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無處不在。
數學學科的三大特點是: 嚴謹性、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 小學數學和數學科學在嚴謹性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如一些運算律的擴充,並沒有進行嚴謹的推證,而是用默認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學好數學卻不能放鬆嚴謹性的要求,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數學的抽象性表現在對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現為高度的概括性,並將具體過程符號化,當然,抽象必須要以具體為基礎。數學廣泛的應用性不不用多說了,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為了培養同學們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上述三個特點中,本文側重於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才有了新技術發揮作用的空間。
二、 小學生年齡特點及相應的課件製作要求。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分成兩個階段來描述:
一是低年級段(一到二、三年級),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好模仿,思維的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點。因此,這個學段,老師製作的課件就要與之相適應:一要有趣,二要直觀。
怎樣才能做到有趣、直觀呢?這就要求老師,一定在課前不僅要研究教材內容,還要研究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心理需求,然後再去搜集和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象的素材,如: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可以選擇喜羊羊、灰太狼等動畫形象;為了讓學生理解「加」與「減」的算理,可以讓靜止的小棒「合一合」與「分一分」,抽象的數學知識立即變得形象生動,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明顯。
二是高年級段,學生隨著身心發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力不斷提高。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由於受定勢和習慣的束縛較少,以求異思維為主。主動思維開始急劇增長。好奇心和創造意識日益濃厚。
針對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如果課件設計過於兒童化,學生會覺得沒什麼思考的價值。我覺得要做到低年級趣味直觀的同時,更要注重突出課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課件來呈現思維過程,用課件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過渡架設橋梁。
舉例:圓的認識。
建立圓的概念,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往往都會藉助硬幣、鍾面等實物。剛才提到數學的學科特點時,就講到,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而這些物體的表象卻不是數學中的圓的概念的確切反映。
數學中的圓是指「以定點為圓心、以定長為半徑的點的軌跡」,但這個准確的概念在小學階段又不能直接說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去除實物中的非本質的東西,抽取其本質。那課件怎樣呈現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顯示硬幣、鍾面等實物,第二步,讓計算機慢慢地隱去非本質的東西留下圓的外形,「消隱」的手段使學生注意到了圓的實質。這樣的課件,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質的東西轉向本質的東西,從而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確。
三、 在各個教學段中,《標准》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數與代數」,「 圖形與幾何」 , 「 統計與概率」 , 「 綜合與實踐」 。
下面就這四個方面內容用實例形式進行簡要的使用方法和製作方法的講解。
1、數與代數
「 數與代數」教學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學,如「因數倍數」,「方程的意義」等,有計算方面的教學,如口算等。多媒體可以做哪些輔助的事呢?
(1)有助於幫助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級「9+幾」的教學中,湊「十」是基本的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這個「十」是如何湊出來的,可以藉助PPT「自定義動畫」中「添加效果」的「動作路徑」功能,把「臉譜」移動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把2個臉譜中的一個移到圓圈中,與9個合在一起正好是10個,再用10加1就簡便多了。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圖片的移動外,還配合了算式的轉化過程,增強感性認知的同時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豐富口算練習的形式。
口算練習在小學階段的各個年級都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口算多數情況下是心算筆記的一種計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速度和正確性。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要口算練習的設計上主要有以下這些形式:
第一,用幻燈片(PPT)靜態呈現口算內容,讓學生看著大屏幕進行口算。好處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製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燈片(PPT)動態呈現口算內容,學生精力集中,讀取動態出現的題目並心算出結果再記下來。這種PPT動畫製作難度不大,動態形式多樣,在自定義動畫的添加效果里,有許多方式供大家選擇。好處是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口算興趣。
第三,用錄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內容。
前兩種口算都屬於「視算」的范疇,口算練習還有一種那就是「聽算」,聽算比視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證聽清題目,聽覺的刺激有時比視覺更強烈,對學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練習效果會更好。
多媒體可供錄音的器材很多,磁帶、電腦都可以錄制,現在學生用的英語「點讀筆」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來口算教學上面來,而且「點讀筆」的錄制方式很簡單,只要利用「點讀筆」自帶的「錄音標簽」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內容錄好,錄好後,與標簽匹配上,上課時,再用「點讀筆」輕輕一點錄音標簽,就可以播放口算內容了。學生聽算式,寫得數。如果一遍不行,可以聽兩遍,聽完後,還可以再聽一次核對得數。老師在學生聽算、核對時,可以通過巡視了解學生聽算情況。這種練習操作簡便,練習效果好。
(3)PPT中「觸發器」功能可以豐富練習內容或答案的出現形式。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而學生回答後,需要把答案呈現在大屏幕上。這時,利用不同的動畫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題目的順序出示。如口算練習後,按題目順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飛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聲音,如掌聲、鈴聲等,表示肯定、贊揚或,可以用圖形表示錯誤,如「哭臉」等。不足是,學生只能按順序回答,有點呆板,學生知道下面要做什麼,有的學生會出現視覺疲勞,走神或不去傾聽同學的發言。
其次,還可以用「觸發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實現隨機出示效果,學生想說哪題就點擊出示哪題答案,提高練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如乘法估算教學中,學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確計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樣。老師在備課時,作好預設,把各種方法都按順序做好,記在心中,學生說到哪一種方法就點擊出示哪種,這種呈現方式可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按一定的設計順序出現練習內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師牽著學生思路走,把「人灌」變成「機灌」。
(4)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
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這可以說是大部分老師願意使用多媒體課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決定了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難,如果老師能夠設計一些巧妙的動畫,學生就能夠很容易理解所學內容了。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與除法的「商不變性質」的關系,利用「動作路徑」等方法,把4/12變化成4÷12,一個小小的動畫,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形象再現,學生對兩者性質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認識分數後的一個提高練習: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學生就很難理解為陰影部分為什麼是四分之一,這時,PPT通過旋轉後,把分散的陰影組合在一起,學生就一目瞭然了。
2、圖形與幾何
新課標指出:在「 圖形與幾何」 的學習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 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根據語言描述或通過想像畫出圖形等。
「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具和學具的操作非常有助於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因而在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有條件操作的決不要演示,沒有條件讓學生親手操作的,就盡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體就可以發揮作用了。這兒把多媒體放在第三位,不是輕視多媒體的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功能,而是凸顯其價值所在。
(1)創設問題情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好的問題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各年級數學教材圖文並茂,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要有興趣,但歸根結底,這些圖片都是靜態的,不同的學生對圖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樣。那麼,如何把教材中靜止的畫面轉化成形像生動、讓學生感興趣呢?多媒體課件在這方面就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是一段動畫、可以是一段錄像,可謂「有聲有色」。這樣的情景學生喜聞樂見,學習興趣自然高漲。例如,《圓形的面積》時,設計了「馬兒的困惑」這個情景。通過對馬的活動范圍的討論引入圓的面積計算的需要,即有知識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學《體積》時,教材出現的是「烏鴉喝水」情景。老師可以把靜態的圖片製成動畫,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思考。學生是最喜歡動畫片的,他們在看動畫的同時,儲存在腦子里的生活經驗也被充分調動,當教師問「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了?」時,學生都能結合自己經驗說出:因為石子佔有空間,把水「擠」上來了,初步感知到體積的意義。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學生對動態的情景更感興趣,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這充分體現出多媒體課件的優勢。
(2)有助於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幾何教學的重點內容,那麼,哪些空間觀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體的支持呢?我覺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如,長方體表面展開圖、圓柱表面展開圖、長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轉後形成的空間圖形等。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中,用到一些簡單的「自定義動畫方法」,如,圖片「進入」時用到「出現」,圖片「退出」時用到「漸變」,根據長方體表面展開不同階段看到不同形狀,運用一進一退,把整個展開過程表現出來,形象生動,
直觀有趣。
當然,也要以把這個過程圖做成多張PPt,通過播放獲得動畫效果。如圓柱側面展開圖。
把長方形旋轉後,得到什麼圖形?這是六年級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用手捏著一個長方形紙片,以長為軸旋轉,可是,由於旋轉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轉後的情形,只能藉助想像去體會旋轉後形成圓柱形狀,但有的學生就是難以想像出來。這時,如果能夠做一張PPT,把旋轉的過程展現出來,就能夠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旋轉後形成的形狀了。
(3)有助於體積計算公式推導
這是幾何教學中,PPT運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視。有些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不容易通過實物操作實現,如,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過實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較麻煩,更關鍵的是,要把拼成的圖形看成長方形學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師一廂情願地讓學生認同自己的觀點:分的多
了,就接近長方形了,學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過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這種極限思想讓學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撐,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礎。
同樣,這種方式也可以用到「圓柱的體積」的推導上去。(演示)但是,「圓錐體積」的公式推導過程還是讓學生實際操作好,課件也可以,但課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說服力。「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課件的演示效果要強於動手操作。通過實踐發現,學生要課堂中通過滾動硬幣等測量周長比較困難,佔用很多時間,而這個時間花的不見得就是必須的,這時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節省時間,效果也比較好。
3、統計和概率、綜合實踐
新課標指出,統計和概率在低年級只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對簡單的調查數據歸類。到了高年級,則需要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簡單的計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體在這部分內容教學中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創設情景、呈現數據、出示活動要求、豐富練習形式等。具體來說,我覺得,能夠體現多媒體優勢的例子還是很多的,如:統計圖的畫法,特別是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畫法」時,通過動態的「描點」(甚至可以配上聲音)、連線(運用擦除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感受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演示)另外,教學統計知識時,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沒有信息,多媒體的作用就體現的更加充分了。
「綜合與實踐」在每冊教材中分散出現,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老師們對這部分內容重視的不夠,問題就是其教學內容不容易把握。新課標指出,這部分內容,「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從這句話中不難體會,課程標准對老師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要想讓學生達到這樣的目標,老師的准備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體可以很好的幫助老師把收集、整理的學科知識有序地、多種方式地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活動,豐富學生活動內容。如,《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課,老師在開展豐富活動後,利用聲音、圖片把更多的知識介紹給學生,豐富數學游戲的內涵,實現教學目標要求。
綜上所述,多媒體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合理的運用,作為常規教學手段的補充與拓展,充分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也不能無原則的使用或低層次的使用(僅起到掛圖或小黑板作用),揚其所長,克其所短,力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Ⅶ 如何真正提高小學生的課堂教學效率
我們的日常教學之中,有這樣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上課走思現象。盡管我們不斷提醒,但是仍是治標不治本。其實,我們也知道,學生能聚精會神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有幾十分鍾那麼長。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滿堂都在講,學生自己根本不動腦,也不動手,只是被動的在聽,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減弱聽課效果一些重點難點也就這樣混過去了。能否面對現實縮短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呢?洋思中學的「先學後講,當堂訓練」解決了這一難題。洋思中學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的過程。每門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做課本上的習題,教師當堂布置作業,當堂檢查,課後不留作業。先學後教的「教」字不是老師教,而是對學生做的習題進行評判個別不會的也由老師個別指導。
在一堂課的內容之中,有一部分學生自學就能學會,另一部分通過學生之間的研究討論也能夠解決,只有剩下的一部分難點才是我們講解的重點。對於我們來說,只要學生的自學活動讓他們實現自己的自學目標,然後在講解一下難點就可以了。這樣,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因為有檢查的督促作用,而且他們自己動手動腦,不容易走思而老師講解的時間縮短了,需要學生集中精力的時間也縮短了學生也能聚精會神的去把握重點難點了。自學完後還有相應的檢查和輔導。這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就順利完成了。教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學生下邊昏昏欲睡的效果與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實行這種教學方法是不是就削弱了老師作用呢?實則不然。在我們的滿堂灌只要我們備好教材然後把我們能想到的想周全就可以了,然後在上課的時間都拋給學生就可以了。在「備學生」方面有所欠缺。至於學生能夠接受多少就很難顧及了。而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必須對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自學能力有一個深入的了解。然後對教材深層挖掘,准確把握。把教材吃透達到一個高屋建瓴的高度,才能對他們提出適當的自學目標,才能對他們給於適當的指導。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不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原則,要真正把學生解放出來,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做好。老師要做好「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習的激發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轉變。別人的經驗不能夠照抄照搬,需要我們吸收其精華,結合我們的具體實踐創造出我們的一套方法。這只是個人的一點體會,希望與其他老師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生本教育」學習的心得體會
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要提高教育的質量,就必須實現課堂效益的最大化。認真學習了「生本教育」的文章,感受頗深,現在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1、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傳統的教育,也講究更好的把握課堂,但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師,教師往往成為課堂的主宰,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和知識的接收者,自身素質好的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陶醉在自己的演繹中,資質差一點的,課堂平庸,學生懨懨欲睡。這樣,都嚴重的違背了教育規律,課堂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學習後,我真正的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生會了,才是真正的會了,知識才是掌握到學生頭腦之中的真知識。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都要求我們更新思想,轉變傳統落後的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當好自己的導演角色,爭取課堂效益的最大化。
2、深思熟慮,狠抓落實。確定好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具體的操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確確實實的深思熟慮,狠抓落實。
首先,是備課。切實的站在學生的角度,理順知識點,考慮怎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怎樣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採取什麼樣的導演方法,採用何種手段,布置什麼樣的問題。要做到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
其次,是課堂。課堂是發揮教師導演藝術的舞台,更是學生學習的陣地,教師要敢於放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考慮好各種環節,讓課堂在自己的掌控下穩扎穩打,步步為營。設計好各種問題,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其中,有所學、有所得。不怕出現問題,出現問題後,教師自己不能著急,更不要急於自己揭曉答案,都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們才會真正的產生樂趣。教師是參與者,和所有學生一起分享學習、汲取知識的樂趣。
3、抓好其餘常規環節。批改、輔導、考試要及時,第一時間反饋所學知識,彌補缺漏,及時補救。
只有切實的轉變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生為本,才能實現課堂效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學成績,我力爭為了學生成績的提高,貢獻自己的力量。
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以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特點為基礎,以個體原有的數學水平為起點,逐步耐心地進行培養。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教學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被動、機械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創造學習。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課堂氛圍的直接創造者。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准學習的起點。對教材既能鑽進去,又能跳出來,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性,以數學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學特色與魁力去感染學生,融抽象知識於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從而打開思維的閘門,創設全員參與的學習氛圍。
二年級上冊在學習完2、3、4乘法口訣之後,學習乘加、乘減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的:王爺爺在麥地邊上種了幾顆玉米(出示課件:4棵玉米的種植地,每棵玉米有3個玉米棒,顯示王爺爺拿著鐵鍬離去的動畫)這里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什麼問題呢?學生立刻會意很快說出一共有多少個玉米棒,然後由學生列出算式,老師繼續說:忽然有一天,有一隻拿著香蕉的小猴子路過這里,於是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個,然後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過程)第二天,王爺爺來了一看,啊!王爺爺他說什麼了呢?學生很快說:玉米棒怎麼少了一個。那現在是多少玉米棒呢?於是學生之間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接著又問:該如何列算式算出結果呢?於是學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劃劃,有的在兩兩交談議論。很快地學生列出了算式。如……。這樣的教學,入情入理,情境與數學問題相映相融,學生學習起來心情舒暢,興趣盎然,整個學習的過程也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所創設的情境問題,為學生創造了異想天開的機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自展開思維的翅膀,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聯系生活,增添興趣
數學產生於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它是經過人們不斷總結,不斷抽象形成的,而學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紛繁復雜的,其中蘊含著許多的數學問題、數學知識。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必須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教學貼近生活。「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例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出示了火車票、門牌號碼、站牌、車牌、籃球比賽的比分……學生從這么多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感受到學過的20以內的數已經不能完全表示生活中的數了,產生了繼續學習的慾望,在後面的教學中學生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在認識100以內數以後,我又要學生運用這些數來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並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這樣教學,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興趣盎然,學習效果好。
(三)巧設練習,強化興趣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思維品質,實施因材施教,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喜新、好奇、好強、好勝等特點,設計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練習,在注重實效的同時,對練習的層次、方式。題型等做科學的安排,適時適當安排一些游戲、競賽、開放性練習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升華學習興趣。
1.游戲。 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於接受的形式,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開展「傳口令」「找朋友」、「郵遞員送信」、「摘蘋果」、「拍手對口令」、「小動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戲。例如,教「100以內加減法」後,我們設計了一個傳接數的游戲。以每個小組為單位,師小聲地告訴第一個同學一個數字,然後用這個數字減(加)5,把得數傳給第二個同學,第二個同學再用聽到的這個數再減(加)5,把得數告訴給第三個同學,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個同學算完並舉手錶示結束。然後傳數最快和算的對的小組獲勝。通過讓學生動腦、動口,多種感官處於一種積極活動狀態,加深學生對「100以內加減法」口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學生口算能力,在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開放。開放性習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在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練習的同時,精心設計一些形式新、入口寬、解法活的開放題。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練習,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教完「人民幣的認識」後,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作為本章內容的練習:「小明現在有5張1角、5張2角,2張5角的人民幣,要買一本一元錢的練習本,猜一猜小明會如何付錢?」這就是一道結論開放題,解決時學生必須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又必須考慮到1角、2角、5角組合成一元的多種情況。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在爭論中互相交流,自我評價,自我完善,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又滲透了數學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競爭。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的主動地位」。21世紀將是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時代,國際競爭越加激烈,要使現在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的競爭強者,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勝、好強特點,開展「看誰覺得又對又快」、「看誰擺的又對又巧」、「奪紅旗比賽」、「男女對抗賽」、「小組對抗賽」、「小能手」等競賽活動。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也從小訓練學生參與競爭,不怕競爭,學會競爭的能力,為他們適應未來社會錯綜復雜的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成果激勵,鞏固興趣
心理學家研究告訴我們:小學生的興趣,往往呈現出短暫、易於遷移的特點。而能力的獲得要求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使之鞏固、持久。因此,必須經常的、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自覺的學習。用學生自己的學習成果,鞏固學習興趣,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和提高學習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編題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編題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積極的作用。我在編題練習中,對不同年級運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訓練,如選擇合適的條件或問題把題目補充完整、仿照某題編題、看圖看式編題,看文字或關系式編題等。同時再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解答,如學生自編自解、你編我解、合編合解、一人編大家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或提出問題或補充問題,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此時,我對不同學生的思維成果,都給予肯定或表揚。這樣既促進了學生之間互助互學,又使大家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學習興趣也隨之得到了鞏固。
五、研究效果
研究實踐告訴我們: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當成為教學中隨時隨地的一項任務。數學來源於現實,也必然紮根於現實,並且廣泛應用於現實。由現實生活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於現實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展示數學豐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簡潔美、對稱美、辯證美等,這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教師適時的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Ⅷ 小學生該聽哪家機構的網課比如高途課堂
爸爸媽媽們有沒有這樣哭笑不得的難題?想給孩子做英語啟蒙教育,所以天天給孩子看英語版「小豬佩奇」,每天讀讀英語繪本。但是當看完「小豬佩奇」之後孩子只是學會「豬叫」?不免忍俊不禁。Ⅸ 怎樣實施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關於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全力實施素質教育,課時大幅度減少,但是內容並沒有減少.那麼首先,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樹立正確教學理念.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觀念正確與否必將決定行為的效果與價值.因此,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在先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策劃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不被新的形勢淘汰.(1)主體意識課堂教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一言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必須徹底擯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主動性,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啟發意識課堂教學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誘導、設疑搭橋、總結提升是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照亮學生思維的明燈,教師要學會啟發教學,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樣學生才會學的有信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民主意識教師與學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諧人際關系,課堂教學中切忌「畫地為牢」、「以我為准」、「惟我獨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服務者,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利於師生、生生的平等對話,淡化教學活動的預設性和統一性,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努力提升專業素質.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充實提高自己,學習新課程理論,學習教材教法,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等,教師更應該做科研型教師,反思教學行為,總結教育教學規律,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
3.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課堂教學的改革是新課改的重頭戲.如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造新的教學思路,我為此做了精心的研究,將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轉換作為課改的首要任務,同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文言文教學.我們採用下列方法:(1)反復誦讀古人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多讀才能讓學生通過正確的句讀熟悉文章的內容、把握感情、理解內涵等.誦讀的形式過於單一,學生照樣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們主要採用了自讀法、斷句法、填空法、范讀法、分角色朗讀等誦讀方式.多樣化的誦讀形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檢查驗證學生的誦讀是否有效果,必須通過檢查來驗證.我們主要採用了以下四種方式:多媒體檢查文言基礎知識;學生分組質疑並答疑;分組交流自己翻譯的句子和片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學案檢查法.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完成了學習目標,一舉多得.(3)觸類旁通重點實詞不僅要掌握文本中的,而且要注意知識的觸類旁通.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可以積累許多實詞,為後面文言文的學習和復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4)拓展探究比如,上《蘇武傳》這一課,由蘇武對待生死的態度,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偉人看待生死的態度,如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等等,由此引發學生對「生死」的思考,可以在課堂上討論,也可以寫成文章進行交流,很好地體現一種個性化的閱讀.
4.及時進行課後反思.一節課上完之後,要及時思考這節課成功之處在哪兒,失誤在哪兒;哪些地方力度不夠,哪些地方浪費了時間又沒取得好的效果;學生的眼神發亮的時候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會這樣;學生埋下頭去,只給你一個頭頂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會這樣……多問自己多思考教學過程,為下一節課做好准備,必然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