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經典誦讀教學
小學語文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經典誦讀教學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積累了豐富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對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准則、心理特徵,都有著深刻又廣泛的影響。然而我們優秀的文化正在消失,我們的學生很少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面臨斷層。如何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承繼下來並有所創造和發展,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始終保持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文化品格,是當代中小學教育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更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
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光是知識輔導,更是成長的營養。一本書,只要對我們的成長有助益,那麼我們就要學會在閱讀中與它融合、與它交流,使我們獲得成長,獲得對生命和對生活的最深切的認知與感悟。反之,如果缺乏人類優秀文化的滋養,缺乏健康思想的導引,人生勢必在混沌與精神貧乏中度過。我們不能漠視學生精神生活匱乏的現狀,應該努力創造條件改變這種局面。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健康的閱讀。從誦讀中我們可以學習前人精心構思,謀篇布局,恰當的表達,優美的語言,獨到的見解,可以積累寫作的素材。
基於以上認識,我嘗試以語文閱讀內容的選擇與方法的指導為出發點,開發學生閱讀潛能,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的美文,欣賞有價值的作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真正把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我提出「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融合的實踐探究」這一課題進行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所謂「經典誦讀」,即指2—13歲這一人生中記憶的黃金時代,心靈最清澈時的年齡階段誦讀、熟背經典美文、唐宋詩詞,以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也就是從蒙養書的俗文化開始過渡到經典、詩詞雅文化的誦讀,並引導他們進行淺顯的文學鑒賞。因為鑒賞的審美功能同道德教範、右腦的開發,形象思維、想像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緊密相連的。在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中播撒詩書的種子,墾荒植綠,在他們心中會產生四大效應:第一,了解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思;第二,心中會產生一種寬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養形象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第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的實踐探究」是指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一段時間內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組織和實施學生課內外閱讀、寫作教學,切實把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的實踐方法及其效果。
三、課題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課題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始,以經典誦讀為結合點,將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彌補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達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最終實現以感悟、積累經典文化為特點的誦讀式語文教學模式。
四、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一年的指導,讓大部分學生對經典閱讀產生興趣,具有一定的自主閱讀經典作品甚至古文的能力。為今後更高層次閱讀打下基礎。
1、把經典誦讀引進語文課堂教學,真正使經典誦讀與語文課堂教學融合起來,構建讀書型班級、學校。
2、從經典誦讀引導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探索一套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融合的教學方法,並嘗試推廣。形成經驗。
五、課題研究內容
1、研究傳統教育的諸多優勢,嘗試著尋求合適的途徑運用到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2、研究當今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3、以經典文章、優秀詩文、格言警句、成語等為教材,研究經典誦讀課的教學方法,創建出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4、將經典誦讀課的教學學生課外識字有機結合,增大學生的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5、精選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內容相輔的經典古文,並嘗試在課堂教學中以合適的方法將古文與現代文融合起來進行教學。
六、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採用課堂教學研究法、輔以訪談調查法、觀察法。
1、本課題的研究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設校本課程,編寫經典誦讀教材,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再指導於課堂教學實踐,以達到傳統語文教學與現代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2、利用校園里的宣傳窗建立「誦讀專欄」,設固定欄目版塊,每月一期,以年級組為單位由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教學樓牆面上分別懸掛歷代名人畫像、警句,舉辦特色活動圖片展,師生作品展等,營造出濃郁的書香校園文化氛圍。
3、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根據《新課程標准》推薦的書目和學生的實際,確定學生必須熟背《唐詩宋詞》及優秀書籍。
❷ 如何更好地把經典誦讀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
經典名著是中華民族的語言精品,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們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底蘊。因此,經典誦讀對於學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塑造將起到無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廣大中學生,其意義更是非凡。如何有效地開展好學生誦讀經典活動,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的意義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改革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帶給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空前的繁榮,但也帶來了種種負面影響,尤其是文化領域受到了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趨之若鶩,卻對本土文化一臉茫然,對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如數家珍,卻不了解清明、端午是什麼時候與何等內容,所有這些不能不令我們反思和警醒。而以國學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科書中也得到了應有的體現,不論是經典名著,人物故事,亦或是建築、繪畫、諺語民俗,都是學生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們的學生可以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而通過了解傳統文化,我們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被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典送誦讀」的做法
(一)課前誦讀,營造氣氛。課前三分鍾是每節課開始的「序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靈活地處理好這「三分鍾」,往往能夠為整節語文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我經常要求學生進行三分鍾的古詩詞誦讀。除了誦讀書本上要求背誦的古詩詞外,我還時常根據上課的內容讓學生准備一些與單元主題相適應的古詩詞來進行誦讀。 在我的語文課前,我都會讓學生利用一分鍾教他們背誦一段《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朗朗上口的文字,讀起來容易記憶,比一般的說教更易深入學生心理。可能在學生心裡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觸動,但最起碼也是個觸動。潛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後的生活實踐中會慢慢顯現。「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經典的教誨,不也正是我們家長和教師需要教給孩子們的嗎?即使再過多少年,也不會過時!再如,我在上《土地的誓言》、《春酒》等以思鄉為主題的課文時,就讓學生課前准備一些關於思鄉的古詩詞進行誦讀;我在上《春》《濟南的冬天》《秋天》等課文時,就讓學生准備一些與四季有關的古詩詞進行誦讀。這樣,教師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進行誦讀,不僅有利於學生積累古詩詞,提升語文素養,還在書聲琅琅中營造一種課堂上應有的活躍氣氛,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以更好地狀態投入到語文課堂中去。同時,每天三分鍾的經典誦讀,會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從而更好地培養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課堂延伸,品讀經典。在語文教學中,利用經典詩文與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將它們適當的引入到教學環節中去,可以作為課文學習的補充和延伸。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經典誦讀引入了課堂。如在教學琦君的《春酒》時,我在教學環節中設置了一個「名作賞析」的環節,讓學生誦讀餘光中的《鄉愁》,讓他們在誦讀中去感受另一種思鄉之情。這樣,既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到兩種不同情境下的「思鄉」之情,又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了對經典名作的誦讀和賞析。
(三)主題活動,分享經典。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中,最讓學生感興趣的就是圍繞單元主題,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圍繞活動的主題,去搜集經典名著,在這基礎上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來分享經典。如在進行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教學時,我們可以開展一個以「春天的贊歌」為主題的朗誦會,讓學生一起分享關於「春」的詩歌、散文;在進行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教學時,我們可以開展一次「我愛黃河」的古詩文的知識競賽,讓學生掌握一些關於「黃河」的詩文。因此,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既積累了語文知識,又分享了經典詩文。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在這段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的傳統經典,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在今天,這些經典之作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為我們的社會進步貢獻著它們的生命活力。在浩瀚的語文知識中,各方面的內容都因其內在的聯系而互相影響、相輔相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深入鑽研教材,科學安排教學環節,適時、恰當地引用經典,有機地同課文、寫作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就可以讓「經典誦讀」融入語文課堂,大放異彩!
當前,新的課程,新的教材,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話題和新思維方式,提供給老師和孩子們一個新的平台。國學的研究和實踐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但在語文課教學中加強國學教育,讓學生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一定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豐富我們素質教育的內涵是不容置疑的。
❸ 小學生經典誦讀的目的和意義
誦讀國學經典的意義。
(一)國學經典誦讀,有利於培養孩子高尚的品質。
據科學研究發現,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優秀的道德品質)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養其高尚的品質,而誦讀經典則是培養其高尚品質的一條最好的捷徑。我班的孩子大多來自農村,又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孩子的各種習慣都很差,我覺得《弟子規》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它告訴我們從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謹性、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才學文。」這些基本人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說明學知識之前,首先要學會做人。我利用課余時間讓我班的學生誦讀,並按其中的道理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比如,我班有個楊超文的孩子,年齡不大,特別聰明,就是不愛護書本,一本新書在手裡幾天就變得又臟又亂,究其原因是他經常、亂拿亂放,於是我讓他背「列典籍、有定位,讀看畢、還原處。」不光要能背,還要能講出這句話告訴他的意思,從此他就「照章」行事,每當有學生出現亂丟亂扔現象時,我就讓全班孩子將上面那一句背給他們聽,這方 面的壞習慣就漸漸改掉了。當我們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確時,我就讓他們背誦「步從容、立端正......,」;當我們的孩子過分講究吃穿時,我會讓他們時時以「以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提醒自己。經過兩年的誦讀實踐,我發現,我班的孩子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與同年級孩子確實有不同之處,得到學校一些老師的認可,還得到家長們的支持和贊同。不同的讀物裡面有不同的知識,能懂得許多課本上或家長老師講到的之外的道理。
(二)國學經典誦讀,可以增加識字量。
在小學低年級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起蒙》等經典,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比如我班的孩子一年級下學期通過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學期下來即認識近三千個漢字,在我班誦讀國學經典兩年,即可自然輕松認識一兩萬漢字,如果僅和學課本相比,相當於超過小學六年級的識字水平,自然為孩子閱讀其他書籍時掃清了許多字詞障礙。
(三)國學經典誦讀,能顯著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小學時段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如果有效地開發,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極其豐富的礦藏。但是,這種記憶潛能如果不予開發,就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一天天蛻化。而一旦開發出來,不但現在記憶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從這個層面講,國學經典誦讀開發的是學生一生潛能。同時,誦讀國學經典,也是為孩子一生打點文化底色。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這些經典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且會惠及其一生。我班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在上學期,孩子們用了一半的時間學習課本,一半的時間在誦讀經典,一學期下來,每個孩子都記誦了接近一百首古詩詞,還背下了《笠翁對韻》,因為孩子們背得多了,逐漸從中找到了樂趣,也找到了記誦的一些好的方法。因為記憶速度的提高,對孩子們學習語文課本帶來了許多方便,比如以前教學一首古詩,有時二十來個字的詩花一節課居然還有一半孩子背不下來。現在就不一樣,每天早上花二十分鍾左右的時間,孩子們就能記下三首古詩或一百多字左右的古詩文。比如在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我校語文組的全體老師和我們孩子比賽,老師們花了整整一個小時才勉強記下來,但我們孩子只花了四十分鍾左右就能完成,而且完成的那麼輕松。因為有了一定的記憶方法和速度,孩子們在誦讀現代文的時候就得心應手了,孩子們剛剛進入三年級,那天新書一發下來,我隨便說說:「看誰能在十分鍾之內把課本上的第一課背下來?」那就說明他暑假的背誦任務一定是完成了的。」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放聲朗讀起來,即使是新的內容,都不需要我范讀,他們知道該怎麼停頓,該用什麼樣的語速語調去讀,十分鍾後,全班五十多個孩子,僅有十個孩子沒能完成,而且不能背的內容也就那麼一兩小段。這充分說明,多誦讀國學經典,一定會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❹ 小課題《如何通過開展經典誦讀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
班主任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一、加強班級管理,注重素質培養。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是班級,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基礎環節,是培養學生的重要陣地。學生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快慢,所以要把班級管理的重心放在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全員參與班級管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班級管理中,充分運用校紀班規這一手段,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於良好班風的形成,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做好鋪墊。二、創造良好環境,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尤其是後進生的心理成長處在新世紀的當代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樹立競爭意識,學會生存是社會和未來對他們的基本要求。為中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教師的職責。 1、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情況等,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教無類。 2、發揚閃光點,及時鼓勵表揚學生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作為科學任課老師,在平時生活中我細心地觀察,捕捉其身上的閃光點,及時地肯定表揚,即使是小小的進步,也要及時鼓勵,以此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3、耐心,檢查反復抓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一步步來,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如果對他提出過高的要求,反而會讓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擊,到時候老師再想進行幫助就真的是難上加難了。所以作為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根據他自身的特點,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們「跳一跳,摸得著」,經過努力能逐步達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慢慢恢復他們的自信心。 有關雲朵課堂的問題,可以使用以下服務:向TA提問
❺ 如何解決經典誦讀進課堂所產生的問題
較之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的十四條精闢論述,我更認同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的觀點:「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於實用,而在於文化。」
在飽受戰火之亂而導致千瘡百孔的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大門上懸掛著一條字幅:只有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活著,這個國家才活著。
不知道這句話出自哪位智者之口,然而,我知道它是屬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我曾經讀到過韓少功的一段話:「一個民族的衰亡,首先是從文化開始的,從語言開始的。侵略者從來明白,攻城莫若功心,而一個人的心裡只有語言,精神惟有語言可以建築和守護。」
為什麼那篇捍衛母語的《最後一課》能令所有讀過它的人潸然淚下?為什麼餘光中的《哀中文之式微》會令炎黃的後代子孫傷痛?
因為文化和歷史是以語言的形象活在我們心裡的。
「在疑惑不安的歲月里,在痛苦地思念著我的祖國命運的日子裡,能給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偉大的,有力的,真實的,自由的俄羅斯語言!」這是踟躇巴黎街頭孤獨無助的屠格涅夫滴下的淚,而只有自己祖國的語言能慰藉他那顆漂泊的心。
相比於屠格涅夫對自己祖國語言的虔誠,我們真的應該感到慚愧呀!曾經一度竟有那麼多中國人自己吶喊著要「去漢字化」,甚至包括我所崇敬的魯迅、陳獨秀等等文化巨擘們都認為漢字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罪魁禍首。魯迅在《致許壽裳》中說:「漢字終當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必亡,在此時代,已無倖存之道。」「中國古書,頁頁害人。」 每次讀到那一代文化人的此類文字,我就驚恐不安,同時又多麼慶幸漢字終沒有被「拉丁化」。據文字學家之言,四大文明古國的古老文字,只有我們的漢字還倖存於世,成為當今唯一還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只有我們的漢字所負載的古老的文明信息能為當今的世人讀懂。
所以,當西方的那些有識之士發現中國人丟棄了自己的國粹時,不約而同地疾呼要守護中國傳統文化。歐文•白壁德在《白壁德中西人文教育說》一文中疾筆:「中國人之文藝復興運動,絕對不可以忽略道德,不可盲目從今日歐西流行之說。」他認為中國「同時必須審慎,保存其偉大之舊文明之精魂也。」尼採在潛心研讀了《道德經》之後,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可是,時至今日,漢字的主要功能似乎也僅僅只是被當作一種尋常的書寫符號而已,她那屬於我們本民族所特有的靈魂內容似乎已經被遺忘了。我們的大學畢業生不僅不讀《論語》《老子》《莊子》,連唐詩宋詞也沒有讀過幾首。我們的孩子從會說話就開始接受外語熏陶,母語只是作為日常對話的口語交際而已,似乎只要識得幾個漢字字形會說日常的中國話就完成了母語習得的課業了。現在,小學一年級的英語科也成了必考科目,中高年級的英語跟母語的課時是一樣多。到了中學,外語就更加成了強勢學科而高居霸主之位。有些學校每天的早讀都是以背誦英語單詞為主,凡讀書的時間都讓位給了英語。再加上科目日漸增多,天質稍好的孩子還被各種課後的奧數班、奧英班,母語習得空間越來越小。小學畢業生沒有背誦多少名家名篇沒關系,而沒有記下一兩千個英文單詞卻不行。
因此,從保護我們的文化使命而言,經典誦讀應該進入我們的課堂。
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除了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國粹外,還有什麼是我們能引以為豪的傳統?當我們發現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正被或已經被丟失得所剩無幾時,作為以傳承和發展文明為使命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該盡什麼職能?
《中庸》的開篇之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告訴我們遵循人的本性發展原則而進行教化就是「道」。子思在《中庸》里還引述了孔子的一個重要觀點:「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就是說,踐道者要以人為本。現在許多重要的教育難題沒有被解決,實乃走著一條「遠人」之道。
就一個人的終身發展之道乃至一個民族的發展之道來看,小學階段如果得不到本民族語言的源泉浸潤,汲取的是他民族潺潺溪流中的幾朵浪花,似乎絢爛,可終難開出今後人生的活水之渠。任何文化的特性都以語言為展示形式。我們要認識一種文化的途徑只能從語言開始,而保護語言其實就是在保護文化,可見,語言是文化不可替代的基因。屬於我們民族語言的基因無一例外都濃縮在歷代的典籍里。諸子百家的哲思,史實典律的精明,詩詞歌賦的飄逸,政論的嚴謹,人情的練達,世風的諷喻,那些祖輩留下的華章哪一個文字不值得我們潛心研習呢??比如《老子》才五千字左右,可是文辭優美,思接千古,理盡終極。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些充滿漢語音律美飽含哲理美的語言,後世的文字有多少能及得上呢?再比如《莊子》,不說這本書思想之淵博,單就書中的200多個寓言故事,單是作者綺麗的文風,出神入化的表現手法,俊俏幽默而精彩紛呈的語言,已足為後世驚嘆。我們後來所讀到的有關人心世道的說理文章,已難以見到這樣集文辭優美,豐富的想像力和瑰麗的意象於一體的範本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成語、典故和精闢的哲理格言,大多數出自先秦文學和唐宋詩詞中。而這些內容,當我們的人生過了青少年時代再來讀,就只能欣賞,過眼即忘,很難把其中的字字珠璣變為自己的文字,化解的力道也就弱了。近代之前的語文教育,正是因為洞悉語言習得所必遵之道,故而把這些最有價值的文字讓學子們在幼小時期就開始記憶。試看,那些傑出的文化之士,哪一個不是脫得了經典的熏習呢?試想,認為「捧著古書是完全沒有用處的」(《寫在「墳」的後面》,《魯迅全集》第1卷)的魯迅先生如果不是仰仗深厚的國學功底,沒有少年時代打下的文言童子功,魯迅能以文字立言而彪榜史冊嗎?
再說,單從語文教學的規律而言,其一,人人皆知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絕不是靠一個老師把課文講透就能提高的,唯一的一條途徑就是閱讀;其二,語言的習得並不都是以當下的實用為目的,更多的是為未來的「調用」作儲備糧,整個小學階段的語言訓練應該以積累為重,以輸入為主;寫作、輸出應該押後到高年級以及中學段。目的是節約大量時間實現小學階段的閱讀目標和積累目標,讓孩子的內存飽滿,以消彌將來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之蹇促狀。因此,經典誦讀訓練應該是人生12歲之前的重要課業;其三,並不是所有書中的文字都能成為我們精神的內核組織。在出版業突飛猛進、各種文字漫天雪舞的今天,我們有限的人生自當要區分哪些是娛樂消遣的讀物,哪些是要咀嚼消化的經典;其四,我們現在過於倚重語文課本,總認為把幾篇課文窮通後就能提高讀寫能力。其實,就算把十二冊語文書背誦得滾瓜爛熟,對每篇課文的解讀再精準,沒有經典的熏陶,沒有大量自主的閱讀,語文素養的提升依然是微乎其微的。就自主閱讀的動力而言,只有在孩子突破一定的識字量,記憶中裝下了一定的文化因子,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誘因。
我們現在把人生記憶最珍貴的黃金期耗在了幾個外文單詞上,把自己母語的精華棄之若敝履,在缺少語言環境的柵欄邊鸚鵡學舌。幾十年的實踐已經證明,這樣的語言學習是不合乎學習之道的。最令人扼腕的是,由於錯過了誦讀的蒙學期,一代代的中國人讀不動自己的經典文籍了。兒童期的濡染是人生最關鍵的教育過程。這個時期接受的如果只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單詞」訓練,而錯過了對典範篇章的記憶訓練,是個極大的損失。不由得令人想起詩人餘光中的反問:當你的情人已經改名為瑪利亞時,你如何叫她讀懂你的《菩薩蠻》?
因此,從遵循語言習得的規律而言,經典誦讀進入語文課堂十分必要,並且是宜早不宜遲。
經典,是先賢者贈與我們的隱形翅膀。而只有在人生的初始階段接受經典的熏習,才有將來的羽羽豐滿。因為等我們恍然醒悟時,我們的翅膀已經經脈僵硬,不復生長的活力,吸納之力微弱,再生之功盡失。「書到今生讀已遲」是古人的追悔,何嘗不是對後人的警示呢?
所幸,越來越多的有心人認識到經典的不可替代,把經典誦讀當作學生的必修課業來抓。城鄉的不少社區里都開設了讀經典的班級,許多學校也開設了誦讀課。事實證明,在如今的學生作業中,誦讀是學生最輕松的作業。不要求像古人那樣非得鴻篇巨幅地死背,以集體為單位,以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沒有限量,沒有特別硬性的考核,只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每天幾句,集腋成裘。背下幾萬字的經典文字,為學生今後自能翻閱更多的經典提供資力。
就目前的教育實情分析,推廣經典誦讀的重責只能在語文課堂上進行。首先,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極難開展經典誦讀課的,部分家長以自身錯過經典訓練的教訓而逼著孩子捧讀經典,但能持久者鮮矣。究其因,一是正襟危坐的誦讀模式已經被證明不適合現在的孩子了,二是家長平時本人也極少閱讀經典,孩子缺少榜樣的激勵。其次,其他的課任老師跟孩子的語言習得關系不如語文老師密切,學以致用的效果不明顯。
所以,語文課要為經典誦讀敞開大門。每天引導孩子誦讀,也宜於孩子接受。另外,經典誦讀,並不需要過多的微格技術,強調的是「讀」,直至熟讀成誦。正如朱自清在《論誦讀》說的:「誦讀只是誦讀,看著書自己讀,看著書聽人家讀。」古人認為「書不可不成誦」,還提倡「諷誦」,就是朗讀和背誦。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確乎如此。所有語言的學習無論是基於理解還是為了記憶,只有通過誦讀才能實現其目標。
❻ 如何在經典誦讀教學中提高課程有效性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縱觀現階段語文課堂,欣喜地發現,許多語文教師認識到「讀」的重要性,「書生琅琅」也成了閱讀教學的一道風景線。但靜觀細想,佔了閱讀教學「熬頭」的「讀」是否真的有效呢?不難發現,有些課堂走馬觀花,裝腔作勢讀,作秀表演讀大大降低了「讀」的實效。此外,像「誰來把這個句子讀一讀?」 「很好,誰能也像他這樣讀一讀?」「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等這樣的朗讀指導大家也許並不陌生,採用在個別讀的基礎上再集體讀是指導朗讀的基本方法,也是許多青年教師課堂中最常見的「讀」。然而,在這樣的讀里,「預期目的」為何?讀的「效果」又如何?讀了之後又有何「發展」?雖然這樣的「讀」做到了由點及面的擴面工作,但是這種點和面的移動卻是在同一平面上進行的,「讀」的質卻沒有得到發展和提升。那麼,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該如何提高朗讀指導的實效性呢?一、范讀領路,摹仿入境。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讀。摹仿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也不亞於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麼讀書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我曾聽到一位朗讀能力很強的教師執教的《豐碑》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教師的范讀,她讀課文時,聲音時而低沉,時而高昂……當場所有的學生和聽課教師都鴉雀無聲,伴隨著她的朗讀,每個人都彷彿回到了紅軍過雪山的時代。當學生讀課文時,他們也能初步地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由此可見,教師的范讀不容忽視。這里要提一點,「打鐵還要榔頭硬」,教師的朗讀水平高了,才能正確的指導,點撥學生,教師的表情朗讀多了,學生的臉上才會顯出豐富的情感。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范讀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講前范讀。一般適合於情境教學的文章。像《十里長街送總理》《豐碑》《軍魂》《麻雀》等。二是講中范讀。適合於范讀課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三是講後范讀。具有一定的欣賞性,品位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注意,要選擇寫景狀物的文章。如:教學《雪》這篇課文時,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范讀重點段,學生閉眼,靜靜地感受,頭腦中形成一幅美麗的雪景圖,從而達到一種境界,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二、尋求形式,願讀樂讀。語文教學主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要避免煩瑣的教學分析。如果一味地講,不講求形式,對於學生都是很厭煩的事,朗讀時可採用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讀、開火車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但「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我們要尋求朗讀的最佳形式,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王松舟老師在引導學生通讀課文《魚游到了紙上》時,便是抓住「游」字進行練讀,就有智慧在裡面了。我們來看王老師指導讀題的片斷實錄。師:我把第一次讀題的機會讓給他。但是,得增加一點含金量,怎麼讀呢?注意聽,不著急。我問你讀,會嗎?生:會。師:會。我們來聽一聽,他究竟會不會讀。好,現在我問:請問,魚是怎樣到紙上的?生:魚游到了紙上。師:我再問一遍,注意聽呀。魚是怎麼到紙上的?生:魚/游到了/紙上。師:對了,讀得好,好就好在「游」字讀到位了。那個生氣,那個節奏,分明在告訴我們魚是游到紙上的。誰再來讀一讀?(個別讀——齊讀:魚/游到了/紙上)師:好,同學們,第一次讀到這個題目,第一次讀到這個「游」字的時候,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生:魚是生活在水裡的,它怎麼能游到紙上?
❼ 你覺的對小學生開展經典誦讀教育重要嗎
重要。
一、誦讀經典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要遵循整體識讀的原則。文章愈是細分,片段越短,重復內容少,看似簡單,實則文章融結點增多,分散孩子注意力,效果不佳。能整篇讀則不分頁讀,能整頁讀則不分段讀,能分段讀則不幾句讀。
幾年來,我們理論聯系實踐,充分認識到孩子整體識讀能力關鍵在於右腦的練習。整篇應大於片段,可每次讀500字的內容,一周反復相同的內容。根據實踐,一個班學生一周讀500字的內容,一組學生整體速讀,另一組分段讀,一周結束,整體讀的學生一氣呵成,而分讀的同學斷斷續續,多需提醒。若長期如此,差距無形拉大。
誦讀中許多老師反映:剛開始不敢讓學生通讀,就採取學習數學的方法,一頁一頁地誦讀,務求學生進度一致,然而,兩個月方讀完《大學》,效果一般;有老師採取分層教學,以好帶差,整體識記,把誦讀內容分為三部分,每部分通讀學習,一個月便讀完《大學》,效果甚佳。故知,一段段讀似小水珠匯集成溪,一篇篇讀則似波浪匯流成河。目的相同而結果有異,因而應整體識記。
2、要遵循「寧願精讀一本,不泛讀10本」的原則。此乃中國學問之精要所在。須知中國學問是「宇宙大道」之學,強調一貫之道。若是諸如《四書》、《老子》等載道之書,心中熟記一本,反復誦讀,無比嫻熟,有意記憶便逐漸轉化為無意識記,這正是右腦開發的關鍵。
現在閱讀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看書太多,看書太雜,不能深入。且現在的書籍內容紛紜呈雜,各種觀念相互交織,特別是報紙雜志上諸多新聞皆為奇談怪論,倫理不分,學生很難分辨是非。長此以往,學生性情未定,聰明先成,浮躁之氣再難根除。現在學校學習的課本由多篇文章組成,內容注重知識傳授和興趣開發,沒有整體思維貫穿其中。而學生學習又常常為興趣所趨,一本書尚未熟記,便丟在一邊,開始看第二本,長期如此,學生心中各種觀念相互沖突、影響,定性沒養成,應有思維能力也沒有形成,更別談右腦開發、智慧生成了。
3、要遵循「減輕壓力,快樂誦讀」的原則。這是誦讀教育中尤其要注意的一個原則。現在家長和老師不能夠正確理解、對待「讀」與「背」的關系。現在的誦讀經典中出現的最大問題也是「讀」與「背」的問題。
首先要正確理解什麼是經典誦讀:誦讀就是讀與身心律動的協調配合,是一種能夠愉快的讀。快樂誦讀是經典誦讀的重要原則。一定要使孩子在快樂中放鬆身心地讀書。怎麼讓孩子快樂讀書?不要讓孩子背書,只讓他大聲朗讀即可。這樣,學生在讀書中沒有壓力,便有了發自內心讀書的主動性,在這期間逐步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讓孩子搖頭晃腦的讀,通過搖頭晃腦使學生完全放鬆身心,通過誦讀來調節學生身心。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在誦讀中得到人性和知識的錘煉,更能夠在誦讀中讀出健康,讀出智慧。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4、要注意誦讀的時間原則。這是誦讀活動順利開展下去並且能夠保證效果的重要原則。
誦讀活動需要每天堅持不懈,而且時間相對固定,使誦讀成為學生每日常規。通過每天的誦讀經典積累,孩子日日浸潤其中,滋養不懈,綿綿不絕。時間一長,孩子的興趣、定性、智慧逐漸滋生,這正是定靜、修養身心的終身教育之功。
二、誦讀經典應使學生的興趣恆久
經典誦讀教育中最常遇到的難題是如何維系學生的興趣,使經典誦讀成為學生的生活習慣。對此,很多教師都備受壓力。家、校、社會三結合,提高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點,我的建議是:
1、「流行」可以製造興趣。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很多低段學生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非上不可了。所以一人讀經較難,如招集鄰居親友的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大為提高。正如一個班看到另一個班在放學前誦讀《三字經》,他們也會饒有興趣的加入進來。
2、大人的「熱力」可以感染兒童的興趣。所以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如果家長有興趣和小孩一起讀經,互相考試比賽,一家興致高昂,那麼這也是最好的親子活動了。
3、「情感」可以維持興趣。家長平日與孩子情感濃厚,較易帶動誦讀興趣;老師讓兒童覺得可親,兒童也會因喜歡老師而熱愛讀經。
4、「成就感」可以提高興趣。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老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誦讀情況好的兒童,固然要多加稱贊,讓他有成就感,對誦讀情況差些的兒童,只要有進步即當表示滿意,加以贊賞,這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
5、「講故事」,「講有趣的常識」。不管與經典誦讀內容有無關系,都可以增長其讀經的興趣。
6、 「做游戲」。小學生對於游戲、對於玩總是保持百分之二百的興趣,如果能把誦讀和游戲相結合,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將誦讀與跳格子的游戲相結合,兩個小孩你背一句,我接一句,接上了就可以向前跳一格。這種在玩中有所學,也將成為經典誦讀的法寶。
7、優化評估手段。對學生每學期的誦讀量,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檢查評估,如古詩文誦讀比賽、我最喜愛的一首詩或詞誦讀交流會等等,旨在通過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誦讀的興趣。
巍巍五千年,漫漫長河奔流不息;浩浩數千載,悠悠文明生生不滅。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文以載道,是謂經典。經典是人性的凝結,此經典,源於人性內心生命涌動,文辭鐫美,是之千年流轉,每以經典奉之,引一言而撼醒內心,得一句而明辯事理。文道傳承,光耀千古。我堅信,做好經典誦讀教育必將利於當代,功在千秋,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同時能夠傳承中國文化,使學生自覺接受中國經典的熏陶,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對學生的快樂成長,未來的成功,乃至一生的幸福,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❽ 小學生經典誦讀感言體會
增強記復憶力,注意力集中制
言行好轉,心地向善,修養提高
語文水平提高
帶動其他學科如數學、歷史等
培養讀書興趣增加歷史。地理、天文、算數、常識、文藝、等方面
父母孩子一起學習,增進之間的感情。父母也可共同學習……
以孝教之,培養善行
增強愛國心和名族自豪感
但要持之以恆!
(以下是中華傳統誦讀工程講,其工程的必要性,可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