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營造輕松的歌唱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音樂課堂上,有的學生有極強的表現欲,敢說敢唱。而有的學生則顯得拘謹、內向。為了調動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展現自我的能力。我採用獨唱、領唱和齊唱相結合的方式,我對獨唱和領唱的同學說:「同學們,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如果你不用你的聲音表現出來,別人又怎麼能聽見你的優美歌聲呢?」有的同學擔心自己唱得不好,聲音不好聽,怕被同學們取笑,針對這種情況,我要求同學們在同學演唱的時候,認真聆聽,幫助同學糾正未唱準的地方,同時對起來唱歌的同學,無論唱得怎麼樣,都給予鼓勵和表揚,並委婉地提出建議。通過以上的做法,學生不僅能大膽自信地演唱,而且有的還可以根據歌曲的內容進行創作表演。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對音樂的興趣,同時培養了自信和勇氣。在與孩子溝通時我還發現孩子特別希望能夠得到老師、同學的賞識,即使是一句簡單的「你唱得很好」、「你做得不錯」學生聽後臉上都會洋溢出燦爛的笑容。於是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及時鼓勵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自主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以歌詞敲響心靈,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歌詞在一首歌中佔有重要位置,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調和感染力都在歌詞里,要唱好一首歌,必須先充分理解歌詞所表現的意義。在學習新歌之前,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會讓學生用歌曲所需要的感情來朗誦歌詞後,再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工作。如:在學習三年級的歌曲《可愛的家》,首先通過導入環節,我讓學生懷著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來朗讀歌詞,然後進行歌曲教學,學生就能夠比較好地把握這首歌德感情基調,再正是通過歌詞的震撼力,激起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使學生在學習中健康成長。
三、面向全體學生,在唱歌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音樂學科教學既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也可能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但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減少對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即尋找音樂教學內容中的契機,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良好的意志、品格;充分發掘教材內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對學生的人格、意志品質進行訓練,從而達到培養其健康心理的目的。例如:小學音樂教材中《靜夜思》一課。這是一首以唐詩為詞的小調歌曲,曲調柔和抒情,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歌曲的內涵體會不夠,演唱直白平淡,沒有表現力。我在肯定學生的積極性的前提下,出示相關幻燈片同時聲情並茂地為學生范唱,然後讓他們去感受我的范唱與他們演唱錄音有什麼區別?學生們積極發言,有的說:「老師您唱得好聽有感情。」有的說:「老師唱的聲音有強有弱,歌曲唱得美。」抓住學生對音樂形象的這一感受,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圖片來欣賞配樂詩朗誦《遊子吟》,再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通過學生的言語,他們對歌曲有了深入的了解,並有了自己的感受。再回過來演唱歌曲時,表現力強,感情真摯,很好的完成了這首歌曲的學習。學生在聽音響、看畫面、談感受、唱歌曲的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激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實現了教學的目標要求,形成他們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努力學習和積極表現的慾望,在教學過程中有了較好的收效,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四、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排除學習中不必要的憂慮。每位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都可能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膽怯心理越來越重。從而引起憂慮、悲傷、恐懼等情緒反應。如:自己的聲音條件不好、張嘴就跑調、變聲期的學生都會產生膽怯、不自信的心理情緒。唱得好的學生也容易產生膽怯、羞澀、不自信的心理。尤其是在個別練唱時,時常不出聲或聲音很小,眼睛始終看著班裡的同學、聽著他們的議論,表現出焦慮的情緒;在課上學生走神時,老師的突然提問時常會使學生產生不良的感受等。這些問題會使大部分學生產生精神緊張、課堂恐懼等心理行為問題。即使一些心理健康的學生也會有這樣的煩惱。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認真觀察學生,幫助他們克服膽怯心理,採取積極的方法,來擺脫這些消極情緒。引導他們擺脫憂慮、緊張、恐懼,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幫助他們認真總結學習經驗,找出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以作為前車之鑒,並把注意力逐步轉移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
五、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作為成年人的教師,我們可以用抽象思維方式來演繹生活,而學生卻只是具體的情感生活者。他們對來自於教師成人式的愛與關注不容易領悟,他們需要教師真正能觸及並適應他們心理發展的愛與關注。教師要放棄成人的思維規律,讓他們在具有發展空間的學習環境中,真正尊重孩子,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允許孩子問題的存在和想法的表達,並適當地創造一些空間,讓他們去經歷、感受和體驗。總之,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出自學生的自發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的學習,他們會在感受中學、在游戲中學、在討論中學、在發現中學。真真切切接觸音樂,感受到音樂的存在,不必顧忌「五音不全」,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在他們打開音樂教室門時,充滿生機的一切就開始了。
⑵ 如何使小學音樂課堂活起來
如何讓小學音樂課堂活起來
【摘 要】 一堂成功的小學音樂課須有一定的藝術美的建構。教師設計這堂課的教學計劃,猶如作曲家創作一首作品;上這堂課,便是這首作品的演出;觀摩這堂課,就是一次藝術美的欣賞。所以說教學觀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是教學成敗的前提。
【關健詞】音樂;教學;有效性;藝術;審美
如何激活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是目前大家所關注的問題。要達到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使小學課堂教學更有效,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培養目標,研究教學方法。
一、改變教育理念
音樂新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情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考慮到美感能力的發展從簡單到復雜,從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展開。尤其是小學年齡段的學生,可以通過對作品的初步比較、評價,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趣味,引導學生從真正美好的東西中,得到美的享受,從勞動中、日常生活和藝術中去理解和創造美好的東西。教師要講求教育藝術,用充滿智慧的提問,給學生的思維插上想像的翅膀。
二、音樂普及教育
音樂教學其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促進全體學生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培養音樂家。在這大目標的前提下,由此決定其性質是音樂藝術普及教育,而非專業的音樂教育。教師必須開展強化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最終達到培養審美能力,發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質。美育能培養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為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斗。
教師可根據小學學生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生理、心理、知識結構、綜合能力、人格等越趨成熟的特點,結合本學科優勢,教育學生去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使學生和諧的發展,以達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心等素質的目的,培養面向未來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通過藝術教育幫助學生明是非、知善惡、識美醜,以「善」為美,以「有德」為美,以「愛科學」為美,以「愛國」為美,以「好學」為美。在我的音樂欣賞課上,如何來培養孩子們對音樂情感的敏銳的洞察力,是非常有趣的的過程。記得有一次我在沒有出示課題的情況下,讓學生說說聽了《野蜂飛舞》後的感受。學生有的說聽到了洪水暴發的聲音;有的說聽到了駿馬在奔騰……其中有一個學生還描述得很生動:「音樂時而低沉有力彷彿一頭兇猛的老虎,音樂中時而跳躍的感覺又如同一隻可愛靈動的小鹿,音樂中飛快的速度彷彿是老虎和小鹿互相追逐的場景,音樂大氣恢宏的感覺又帶人進入了寬闊的原野。」我被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所折服,我不禁問他:「為什麼你會想到這個場景呢?」學生回答我說:「前幾天我在《動物世界》節目中看過老虎追趕小鹿的場景,今天聽音樂的時候我不知不覺地就想到了。」是呀,不管是「老虎追逐小鹿」還是「駿馬奔騰」或者是「洪水暴發」,是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聆聽音樂時思維想像的成果,教師怎能輕易否定呢?更何況音樂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在沒有標題的提示前任何感受是成立的。我對於學生的回答給與贊賞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積極性也得到了肯定。
那麼為什麼會沒有學生聯想到野蜂飛舞的情景呢?於是我問學生:「你們看見過一大群蜜蜂飛舞的場景嗎?」學生說沒有。怪不得,沒有生活體驗,哪來的意境?為了讓學生能體會到作曲家最初創作此曲的本意,於是我在課後尋找了一短有關於野蜂的視頻。通過觀看,讓他們了解到野蜂喜歡群聚的生活、它們抖動翅膀時發出的聲音,還有他們攻擊敵人時的兇猛場景。有了這個的鋪墊,再去欣賞《野蜂飛舞》的效果非常好,學生聽著音樂時而抖動翅膀、時而感覺危險、時而手裡劃著野蜂飛舞的路線。
任何精彩的一瞬間不是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從思與思的交流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生長出來的。尊重學生對音樂的獨特詮釋,就是尊重我們的音樂,這正是音樂欣賞課的獨特魅力所在。大度,應容納各種不同的聲音;異聲,可能造就異彩。
三、研究教學方法
小學生的知識功能潛藏於頭腦內,看不見,摸不著,當他們在欣賞作品時是否聽到、聽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淺,教師都可以在設計時通過外部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內在的功能,如要求學生概述作品,學生就必須回憶和陳述他們所感受的音樂作品,能夠概述作品的學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樂、文學、文化、語言組織、口頭表達等綜合能力,並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點,進行欣賞時三度創作的反饋。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僅需要作出學生概述所需要的認識功能,而且需要監控獲取的大意,以使問題切中要害。
課堂音樂教學成功的前提和關鍵因素,是建立一種融洽、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如教師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學生也會信賴教師,進而「親其師,信其道」,在師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樂學習任務。教師要創立適合小學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與學的音樂實踐方式。
音樂活動的過程原本就是三度創作的過程,一度創作是譜面靜態的,二度創作是動態的表演,三度創作是欣賞者,課內的說、唱、奏、等活動都是在創作中進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挖掘教材中可進行創造性教學的內在因素,為學生提供創作素材及語匯,給學生一個時間和環境的空間。另外,教師要具有廣泛的興趣,還要有淵博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輕松、靈活、自如。讓學生通過這門學科的學習,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一次用打擊樂器練習時,讓我發現了一個好方法。在學生自由練習打擊樂器時,我一改以往走來走去巡視的方法,自己在學生旁邊坐下來帶頭練習。我練習得很認真,一開始有學生來張望我,特別是那幾個調皮的學生,他們可能覺得老師練習很新奇。看我練習得那麼認真,他們沒有開小差,看了一會兒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認真練習起來。我把這種方法引用到了音樂欣賞課上,我坐下來安靜地聆聽著音樂,隨著音樂的起伏,有時閉上眼睛,有時隨著律動輕輕地擺動身體,有時會跟著音樂的旋律用手指輕輕敲擊節奏。結果下面的孩子也和我一樣非常認真,他們學著我的樣子在認真欣賞音樂。
總之,成功的課堂教學結構能使教師滿懷信心地按照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教師良好的心理狀態又會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師只有在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培養目標,研究教學方法,並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作指導的前提下設計的課堂教學才符合現代學習論和教學論原理,才能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更有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下洋鎮曲斗小學)
讓小學音樂課堂「活」起來
摘 要:音樂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在輕松愉快、歡樂活潑的課堂氛圍中開展饒有趣味的學習活動,讓課堂更富有生命、富有活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讓小學音樂課堂「活」起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活力課堂;奧爾夫教學法;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並享受音樂。奧爾夫認為,表達思想和情緒,是人類的本能慾望,並通過語言、歌唱(含樂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反思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仍長期使用著以歌唱、教學樂理知識為主體的陳舊模式,導致學生覺得音樂課就是唱歌課,冗長而沒有新意。因此,讓音樂課堂變得有活力、有童趣、有意義,就成了刻不容緩的課題。那麼,如何才能創建充滿活力的音樂課堂?
一、與時俱進,教師「活」起來
要想音樂課堂有活力,音樂教師自身就要有激情,心理學研究表明,激情是一種強烈而短促的精神狀態。教師的激情來自於:
1.備課的激情,讓教材活起來
要把握好一節課,首先教師就要有豐富的知識、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所以要想成功,讓課堂活躍,教師就要有充分的准備,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積極研究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才會做到讓音樂課堂充滿活力,以此來喚醒學生的激情。
2.自身的活力,讓課堂「玩」起來
一個無精打採的教師走上講台,教室的氣氛必然死氣沉沉,學生心理也壓抑,又談何活力,談何能力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激情的參與,才有認知的渴望,才有表達的慾望,才有智慧的靈動,才會引發學生的感悟和獨特的體驗。激情是一切藝術風格之母,教師應懷著對事業的執著精神,精神飽滿、莊重大方地走上講台,使學生受到感染,迅速集中注意力,盡快進入學習角色。教師有了激情,才能用教師的火去點燃學生的火。
二、形式多樣,課堂「活」起來
1.豐富視聽,創設情境
為何電影、電視這么吸引人的眼球?為何學生那麼熱衷於傳唱影視歌曲?我們的音樂教育怎麼了?難道我們面對媒體的影響而無動於衷?面對「見多識廣」的學生,我們一定要用影視藝術理念來審視音樂教學,用視聽手段來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場景,讓他們身臨其境,充分調動起他們的視覺、聽覺、動覺,讓他們充分地感受、體驗音樂之美,激起他們的審美沖動。例如:在教學欣賞課「小動物唱歌」時,筆者將整堂課置於一個情境中。初入情境播放動畫片,學生乘坐小火車來到森林,與動物們打招呼。演唱發聲曲,深入情境,學生跟小動物參加晚會,聽《小動物唱歌》。演繹情境,看動畫片,聽音樂,扮演森林大王巡察百獸,最後展開想像進行表演。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認真聆聽樂曲,整堂課處在愉快、興奮之中。所以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注意盡量多地選擇貼近現實生活、學生原本就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比如結合某些Flash小品、電影插曲等,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那麼課堂自然就能活起來。
2.環境熏陶,體驗音樂
《愛的教育》中所描述的學習情景:在蔚藍色的天空下,有一塊綠油油的草地,草地四周長滿了低矮的灌木。小鳥在林中歡鳴,小蟲在草間低吟。而孩子們則席地而坐,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享受教師指導下的自由學習。每個人都不會拒絕游戲,學生更是不例外。游戲教學將以講述、靜聽、觀看為主的教學內容改換成以一串游戲節目,以學生的自我表演等為主。必要時改變學生座位,將「插秧型」改成「半圓型」或「馬鞍型」。教師由「主角」變成「導演」,上課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上台表演,從游戲中獲取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的美。這個教學策略適用旋律性、故事性很強的樂曲,比如韋伯的《邀舞》。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成為舞台上的主角。
三、發展情趣,學生「活」起來
奧爾夫教學法認為,每節課不用講述太多,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去做,接下來就是實踐排練與即興創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節課都是在「玩」,在置身於「玩」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的內涵,產生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溝通與聯系,在「玩」中增強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
1.改變教學模式,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
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有多種,提供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是個很好的方法。現在很多學生有音樂特長,有的會彈古箏,有的會吹口琴,有的會指揮,有的會獨唱,有的會舞蹈。因此,發揮學生特長,提供一個讓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是讓課堂「活」起來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唱《國歌》《歌唱祖國》《春江花月夜》《七色光》等時,筆者都會讓學生上台充分表現。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好課前准備工作,有的放矢。課前把歌曲的伴奏譜先交給學生,要求學生用課余時間彈好伴奏,熟悉樂譜。這樣,上課時就能做到讓學生自己上台伴奏、指揮、伴舞,教師做好指導。課堂上形成教師和學生緊密結合,連成一片,做到了教與學相輔相成,教學相長。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課堂上生動活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2.改變過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關系
教師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教學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互助互動、自由和諧,共同體驗、創造、分享音樂美的過程。為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了解並適應學生的興趣、情感、心理、個性的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鼓勵學生持不同的觀點、意見,最終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都得到開發。
總之,一堂音樂課,如果能充分地運用以上教學方法,就能做到活力教學,避免形成呆板、拘謹的課堂氣氛,極大地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感受美、享受美、創造美、表現美,這樣學生就會在音樂的王國里自由地遨遊。
以上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如何結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徵進行音樂教學設計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有三把:「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許多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表明: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一把金鑰匙。傳統的小學學生音樂教學普遍為單純的唱歌教學,其課堂內容枯燥,這樣的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小學生音樂學習心理特點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開展了一些教學實驗,探索和改進了一些音樂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 兒童音樂學習心理的特點
1.興趣與好奇心是兒童音樂學習的動力
心理學證明,興趣是兒童主動學習的唯一動機。對音樂的興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對音樂的學習就必須始終保持學生的興趣。
我們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合著音樂的節拍做游戲,而拉近他們與音樂的距離,比如《丟手絹》、《小兔子乖乖》、《找朋友》等,這對於啟發他們表達內心情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還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好學的簡單樂器當玩具,如口琴、小鋼片琴、小鋼琴等,引導他們用這些玩具吹出或奏出自己喜愛的旋律,這樣就使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與音樂建立了感情,音樂是他們的好朋友。
2.感性是兒童音樂學習反應的主要形式
兒童對音樂的反應,首先是感性的反應,而不是理性的反應。兒童音樂學習的感性反應主要包括歌唱的反應、表情的反應和動作的反應。
二 如何根據兒童音樂學習心理特點改進音樂教學方法
1.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1)以音樂的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美的事物不僅能使人獲得美感,而且是產生興趣的源泉。比如用我們的范唱給學生展示出所要學習的歌曲,從而激發學生也想學唱的願望;用我們嫻熟的技巧為學生吹奏一首優美動聽的口琴曲,學生們就會迫不急待地拿出口琴來,也要學著吹奏。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它是激起學生強烈音樂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
(2)以成功的體驗,保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對音樂的興趣就在獲取成功的過程中。當學生經過學習能夠演奏一首小曲時,他就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也進一步鞏固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感到失望,要讓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喜悅,在音樂實踐中始終保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2.豐富教學手段,增加學生的音樂感性體驗
(1)組織學生體驗、感受音樂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課堂上的音樂學習首先要通過聆聽、體驗和感受音樂來進行。在聽的過程中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認真聽辨,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努力從音樂中找到答案,最後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來,這樣的思考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精神。
(2)組織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學生對音樂的體驗還來自於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如學生一曲聲情並茂的演唱使自己如醉如痴。學生們最喜愛歌舞表演了,學生們在這一項實踐活動中充分釋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現自我。通過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學生在體驗著音樂美帶給他們的快樂,享受著成功的喜悅。
3.尊重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藝術只有高低不同,沒有對錯之分,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性的差異,使學生獨特的個性得以張揚、創新精神得以發展。
(1)注重積累,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力
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哼唱並背誦一些經典作品的主旋律。視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學生對音樂主題的感受和記憶作用。視唱法即在音樂欣賞前、欣賞中或欣賞後,演唱作品的主旋律。
(2)創編練習,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兒童的音樂創造力必須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創編練習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十分有效的一種方式。創編練習可設計出多種形式,例如,為樂曲命名(就是給從未聽過的樂曲起名字),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整體感受能力。
三 運用多種模式,實踐創新教育
1.雙向教學法
雙向教學法是指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相互溝通、相互了解。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
2.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這樣能調動學生追求個人成功的潛在動機,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維的興趣,而這種動機和興趣則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內在動力。
3.學生自主學習法
學生自主學習是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愛好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作為「導師」不僅要上好課,還要全面了解每個學生,對其學習進行有針對的指導,同時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學術與藝術修養。
總之,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調整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加強創新能力,跟上時代步伐,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音樂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達到當代音樂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
⑷ 小學音樂課堂上的教學目標分類可以有幾種
情感模式
是以感知美、體驗美、理解美、表現美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如參與—體驗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等.
1.參與—體驗模式
「參與」是指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共同探討、共同研究、共同解決問題;「體驗」是指以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直接親身體驗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① 理論基礎:音樂美學理論、現代心理學理論是其理論基礎.
②
教學目標:以審美體驗為基礎,以學生主動參與與直接體驗音樂活動為主要形式,促進學生的情感、認知和行為能力的協調發展,使學生身心和諧成長,陶冶心靈,確立健康的審美觀.
③
操作程序:情感喚起——定向激趣階段,情感深入——感知體驗理解階段,情感外化——創造階段.情感喚起階段,以愛美為特徵,激發、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情感深入,即感知體驗理解階段,以鑒賞美為特徵,培養學生高尚健美的審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階段,以創造美為特徵,將內在的審美情感體驗客觀化、對象化、形式化.
④
實現條件:參與—體驗模式的實現條件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因為諸如何時讓學生參與教學,以何種方式參與,如何有效利用參與活動等問題,都是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情況精心設計的.
⑤評價:第一,該模式的優點在於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注意力,增強音樂記憶力,最終達到終生熱愛音樂的目的.第二,此模式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渠道進行參與
(歌唱、演奏樂器、律動、表演、創造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發揮通感的作用,提高了學生感受體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願望與能力.第三,參與—體驗模式能夠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情感交流,培養發展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第四,該模式也有利於課內外結合,把音樂課堂延伸至課外、校外、家庭.第五,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封閉式的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使每個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從中獲得許多新鮮的感受,很受學生的歡迎.
2.情境—陶冶模式
是指在教學活動中運用語言、實物、音樂等手段,創設一種生動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審美人格,提高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獲得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① 理論基礎:情知教學論、現代心理學理論和以此為基礎的 「暗示教學理論」是其理論基礎.
②
教學目標:通過情感、認知與行為的多次交互作用,使學生的情感不斷得到陶冶、升華,身心協調成長,個性得到健康發展,同時又學到音樂基本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③
操作程序:包括創設情境——情境體驗——總結轉化幾個步驟.創設情境階段,根據教學目的,教師可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音樂渲染、電化教育等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場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情境體驗階段,可通過參與各種游戲、唱歌、聽音樂、表演等活動,使學生在特定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在總結轉化階段中,教師要作啟發總結,使學生領悟所學內容,做到情理的統一,並使這些情感體驗感受得以轉化為理性認識.
④
實現條件:這一模式中教師是學生情感的 「激發者」和
「維持者」,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多種能力,並把音樂器材、教具、教學環境布置好.要有融洽的師生關系,師生一起進入角色,使情境更加入情入理,達到誘導學生的情感和促進學生認知的目的.
⑤
評價:這種在情境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由感受而動情,由動情而曉理,由曉理而實踐.把認識與情感統一在同一情境中,充分利用認識過程的情感因素,與單純感知相比,效果更好.
(二)行為模式
是以動作的和心智的技能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如示範—模仿教學模式,行為—輔助教學模式等.
1.示範—模仿教學模式
①
理論基礎:示範—模仿教學模式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使人類經驗得以產生和傳遞的基本模式之一,也是創造活動的基礎.它是指教師有目的地把示範技能作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學生相應的行動,使他們通過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的一種教學模式.技能學習著重與學生行為習慣的控制與培養.學習理論是技能學習的基本的理論基礎,諸如動機理論、強化和反饋原則、主動練習原則、集中練習與分散練習原則、整體學習與部分學習原則、學習遷移原則等,都是技能學習應該遵循的.
②
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樂表演技能.
③
操作程序:其操作程序是定向——參與性練習——自主練習——遷移.定向階段,以教師對技能的示範為有效的刺激,引起學生相應的行為反應,使他們通過模仿有成效地掌握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在參與性練習階段中,由教師指導,學生經過模仿、糾正、重復、改進,形成正確的技能行為反應.自主練習階段發生在學生已基本掌握了動作或操作要領後,學生加大練習活動量,進行自主練習.遷移階段是對模仿的進一步深化,指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動作與操作要領之後,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於新的學習或創造性的活動中,即形成了某種音樂能力.
④
實現條件: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學生自己練習的結果,教師對教學的控制量相對較少.
⑸ 小學音樂課堂上有什麼有趣的游戲
課例展示:
在《玩具兵進行曲》的音樂聲中,我引導孩子們模仿解放軍吹軍號的樣子,自豪地走進教室,在座位上有序地坐下來,孩子們難以抑制興奮的情緒,東張西望著。我坐到了一個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身旁,微笑著說「今天我是小學生了,真高興啊!我要學你的樣,坐得端端正正聽老師上課!」說完,挺了挺胸,把手放在了膝蓋上,下意識地環視了一周,孩子們馬上都學我倆的樣,坐得端端正正了,臉上也笑眯眯的。
「想認識我嗎?」見大家都集中注意力了,我微笑著問孩子們。 「想!」孩子們都看著我異口同聲地說。
「我們上的是音樂課,我要用音樂的方式來介紹自己。」我故意這樣說,孩子們更興奮了,但眼睛依然沒有離開我。我一邊出示 ⅩⅩ Ⅹ 的節奏卡片,一邊介紹著自己:「我叫吳老 師,我叫吳老 師。」孩子們覺得很好玩,馬上在輕輕地模仿了。於是我趁熱打鐵:「我很想認識你們了,你能用這樣的方式介紹你自己嗎?」
「能!」隨著響亮地回答聲,一隻只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我微笑著走向一個個孩子,親切地問:「你·的名字叫什麼?」,我叫 何思 穎 ,我叫 俞培 鑫 ,„„馬上有好多孩子自豪地介紹了自己,我在每個小朋友介紹完自己的時候,唱上一句「你·的名字真好聽!」這時我有意識地請我知道的一個叫「高禾」的小朋友來介紹自己,我唱著「你·的名字叫什麼,你·的名字叫什麼」,小傢伙挺聰明,歪著小腦袋回答我:「我叫高禾」。我馬上表揚她:「真會動腦筋,你的名字只有兩個字,你用了一種新的節奏來介紹自己!」然後我出示了 Ⅹ Ⅹ 的節奏卡片,對孩子們說,:「姓名只有兩個字的小朋友可用這個節奏來介紹自己。」於是又多了好多隻高高舉起的小手,我叫 陳 晨 ,我叫 蔣 天 ,„„
「孩子們,你們發現沒有,老師和你們合作,把一首《你的名字叫什麼》的新歌表現出來了,做小學生可真的有進步了!」孩子們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於是我又用多媒體播放了這首《你的名字叫什麼》的歌曲,音樂一起,孩子們便情不自禁地跟唱起來了,當然嗓門很大。音樂停後,我示意孩子們靜下來,然後認真地說「我們一齊唱歌的時候,聲音不能太響,這樣你會聽不到好朋友的歌聲,當然也不能太輕,否則好朋友會聽不到你的歌聲,最好的辦法就是既能聽到自己的歌聲,又能聽到好朋友的歌聲,我們再來試試!」經過幾遍調整,孩子們有了輕聲演唱的意識。
二十多分鍾過去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漸漸要分散了,我說「做游戲啦!」孩子們馬上又集中注意力了,「只有把游戲規則聽清楚了,才能做好游戲哦!」我有意識地看著幾個還靜不下來地孩子說,他們意識到了。我一邊講解一邊示範,孩子們很快就明白了,爭先恐後地要「先來!」我說「請會認真聽的小朋友先來。」我請了一個注意力始終很集中的小姑娘先開始,並引導她「先去找在認真聽的小朋友做你的好朋友」然後又坐到了孩子中間,許多孩子學我的樣,坐得很端正,聽得也很認真。在游戲中,孩子們鞏固了《你的名字叫什麼》這首新歌,互相還有了初步的認識。
最後五分鍾左右,我安排了再次聆聽《玩具兵進行曲》,但是沒有告訴孩子們曲名,而是說:「現在我們來學做解放軍,解放軍是最守紀律的了,而且他們在操練時不亂說話,都是在班長指揮下整齊地喊口號的。小解放軍們,准備好了嗎?」音樂響起來了,孩子們抬著頭挺著胸,在音樂聲中學著解放軍有節奏地走步,學著敬禮,小嘴巴沒有發出一點聲音。我又加上一句「誰做的動作最棒,我就向誰學!」孩子們更來勁了,那天真、可愛的模樣真讓我感動。最後就在《玩具兵進行曲》的音樂聲中孩子們愉快地離開了教室。
⑹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淺談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音樂在孩子的成長中有重要的作用,
小學的音樂教育作為最
接近孩子的方式之一更是極其重要。
如今社會發展,
社會競爭日益激
烈,
作為小學生在學校里也不例外,
這使得許多孩子心理出現了些許
問題。在這種狀況下,
音樂也許就是一種緩解壓力的良方。而在小學
音樂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
根據學生的心理
特點,因材施教,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和技巧,適時、適度地
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融音樂課堂教學之中。
【關鍵詞】音樂
心理健康
小學教育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
課程的不斷創新,
對藝術教育也越來
越重視。
現在音樂課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知識,
更要充分培養學生的
創新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運用
心理學、
教育學的理論和技巧,適時、適度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融音
樂課堂教學之中,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此基礎上取得了較好的效
果。
音樂是啟迪
「
美
」
的教育,可以或許帶給人以愉悅的表情,
「
美
」
的
享受。
在孩子的音樂教育過程中,
我們要對峙以感觸感染
「
美
」
為導向,
憑據孩子歲數特徵,
充裕施展音樂運動的游戲性,
培育種植提拔孩子
優越的音樂本質,使孩子的感情世界得以雄厚,加強自傲心、成功感
以及合作能力,
為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根蒂根基,
使之成
為熱愛生涯,樂於締造的人。
學習音樂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好處,這
一點已經被教育界和兒童心理學家普遍公認。
無論是對孩子智力的開
發,對手腦配合,對美的追求,
還是對修養的提高,都有著顯著的效
果。現如今有不少孩子因為種種原因性格內向封閉,不願與人接觸,
見人害羞,少言寡語,
這些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後果是嚴重的。在這個
需要溝通與推銷自己的年代,
封閉悲觀的性格無疑是危險的,
但音樂
在這方面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這是得到科學論證的,
科學已經證實音
樂對於減輕生理疼痛,
對於精神疾病的治療是有很大作用的。
學習音
樂的孩子一般都是性情開朗,
活潑,
樂觀大方,
習慣宣傳和表現自己,
不少性格內向的孩子通過學習音樂後,
性情都得到極大的改善,
處事
待人,熱情大方,更加喜歡與人溝通聊天。
其轉變之大經常令家人朋
友吃驚不已。
小學音樂課教學是小學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目的是為
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
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
受力、
鑒賞力、
表現力和創造力,
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
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
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
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我在教學中一直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
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所以,凡是小學階段所開設
的課程,
只有課程設置節次的多少之別,並無正副課之分。只要是學
校分配的課程,
都得無條件的完成任務。音樂教育不僅具有輔助、強
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
還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獨具的教育功
能。
音樂教育對於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音樂是
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正確認識了這一點,
音樂課才能真正
受到重視,素質教育才能全面展開。
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刻
不容緩。
現代教育越來越需要生動活潑,生氣勃勃,充滿創造性和娛
樂性的教育形式。越來越需要將音樂教育引入德、
智、體、勞諸育之
中,來完成對學生人格的塑造
。重視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
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
我們知道,
種子萌芽生長,
必須經過黑暗中的掙扎才會有破土而
出時的第一縷光亮;
蛹破繭而出,
必須經過苦苦掙扎才會有彩蝶的翅
膀美麗如畫。
21
世紀的小學生,必須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
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才能在學習、工作與生活中乘風破浪,
勇往直前。
「
未來社會也日益要求個人在社會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
動發展的意識與能力。
」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而且這種競爭也被
移植到學校。
剛結束一天緊張的學校生活,
學生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
到家中,
還沒來得及吃飯就開始伏案做作業了。周末,悠閑的大人們
在家中看電視,
學生們卻在忙碌著大人為他們准備的各種補習。
他們
只能透過窗戶凝視著蔚藍的天空,
數著天空飄過的白雲,
看電視更成
了他們遙不可及的奢望。
在這種緊張的學習生活里,
那些幼小的心靈
漸漸承受不住,
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下,小學生的心理問題越
來越受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了重視。
⑺ 如何應用教育心理學理論指導音樂教學活動
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自上個世紀中葉開始,音樂教育心理學成為音樂教育中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開始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得到很多人的重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發展的需要,更是音樂教育學科建設的需要,對小學音樂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那麼,什麼是音樂教育心理學呢·音樂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和分析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和學的心理活動的學科。它是一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對教音樂與學音樂的心理和大腦反應的學科。其對受教育者的品質形成的影響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為音樂教育教學的方法和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正如趙送光老師在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中所說:「它是音樂教育學和音樂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的產物。它既汲取了與音樂學相關的諸學科的豐碩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學與心理學深入發展的影響,並在學科的構建中確立了自己的研究對象、范圍和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應的獨立品格。」
隨著我國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音樂教師不僅僅要有專業的技能和淵博的知識,還應該有音樂教育心理學知識,把握了解學生在心理上的規律和發展,結合小學生的心理進行教學活動,從而既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又有助於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小學階段正是兒童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的重要階段。新的課程改革提出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怎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斷貫穿這一理念和思想,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前提是知道學生學習心理發展的特徵,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音樂教育心理的方法作為指導,這樣教師才能以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設計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下面我談談幾種以音樂教育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體態律動教學法
在小學階段,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音樂學習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通常根據年齡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階段。教師要對每個階段的學生在認知、心理特徵等方面有所了解,掌握施教的分寸,以使教學活動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好玩是他們的主要特點,這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習的情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吸引注意力,以音樂起伏的旋律、鮮明的節奏,激起學生形體動作的反應,在肢體律動中感受音樂的流動,這也是表現人的內心情感活動,從身心兩方面同時入手訓練學生。世界上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都把律動教學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比如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提倡的體態律動的教學法,他認為音樂的本質在於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的情緒轉譯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體態的律動把內心聽覺和肌肉感覺記憶結合在一起,體態律動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必須使用新鮮的、有趣的和審美上令人滿足的音樂,教師要指導鼓勵學生動起來,體驗音樂流動的美。
二、情感的體驗,內在的樂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抓住體驗是關鍵。學生心靈的陶冶和審美觀的確立,必須以審美體驗為基礎,以豐富的審美經驗積累為前提。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聽覺是學生探索音樂的手段。比如在音樂欣賞課上,抓住「聽」這個重點,學會傾聽,親身體驗,使教育者的審美情感不斷深化。這也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強調的培養學生內在的樂感。例如:我在一年級的音樂課上,讓學生們欣賞舒伯特的《搖籃曲》。在欣賞前我引導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體驗音樂帶來的感受。有一個小朋友聽了一會兒就躺在了地上,對此我並沒有立刻叫起他。音樂結束後,他站起來說:「聽這段音樂我好像快要睡著了。」我並沒有批評他剛才的舉動,他真實地表現了自己的感受,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感受體驗最重要,我表揚了他。這就是一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更多的是大膽地用具體的動作把感受表現出來。傳統的音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感覺,更多的是枯燥的機械的技能訓練,結果是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並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學習興趣漸漸消失殆盡。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徵是沿著由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占優勢的趨勢發展。正是因為音樂不具象性,使得我們更加註意培養學生具有音樂感的耳朵,這對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和音樂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創造教學法
新課標提出:音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上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興趣是人跨進藝術殿堂的敲門磚。比如,課堂上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和諧的學習氛圍,一些特別的情境,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設計一些游戲,讓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下不知不覺地開始學習。有了興趣,就能在探究中發掘創造力,發掘創造力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一個發掘者,要引導學生自由探索、發現、掌握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使學生的創造力不斷發展。要擺脫以教知識技能為主的傳統教育,轉入以培養學習能力和發展新知識為主的現代教育。比如,課堂上,我們讓學生在探究聲音的過程中總結,老師更多的是引導補充,多給學生鼓勵,重視創作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音樂性創造思維,使學生充分沉浸在音樂體驗中,得到美的享受。當然除了以上幾種教學方法,還有很多方法值得教師去思考,去研究,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我們研究、學習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目的在於應用這門學科,提高教學質量,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正如達爾克羅茲所強調的音樂課最重要的是喚醒兒童的音樂意識,這不僅僅是音樂學習的需要,更是兒童本能的需要。相信有了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理論指導,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運用靈活、創新的教學方法,音樂教學會更加生動、活潑,音樂課堂一定會碩果累累、百花齊放。
⑻ 談談為什麼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聆聽,欣賞與表現活動
音樂欣賞主要是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感受、體驗蘊含於音樂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所吸引,並通過參與、體驗、表現和創造活動與音樂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美國音樂教育家默塞爾與格連在《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一書中指出:「音樂欣賞課可以說是音樂教育中,設法引起兒童對音樂的愛好,並使這種愛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種力量。」
它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又能夠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直覺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音樂興趣、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對欣賞曲的情感內涵和音樂表現形式整體把握,去快樂地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難題!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我通過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自主、合作、創造」的教學模式,優化欣賞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嘗試了以下一些淺顯的做法。
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
學生在感受、體驗音樂的過程中,安靜聆聽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學生逐步增加對各種音樂要素的敏感反應以及各種音樂要素相互作用後產生的藝術表現力,仔細聆聽起著關鍵的作用。那麼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安靜的聆聽音樂,發現和挖掘音樂中的音樂要素,在分析處理樂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現要素上下工夫,注意因材施教,並滲透於各個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親身感受音樂的活動中積累知識,提高技能,這一點是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
二、聆聽音樂,讓學生自由地「畫」
音樂欣賞課不一定只坐在那兒聽,可以適當地讓學生動起來。學科綜合是一個讓學生動起來很有效的辦法,正如音樂新課標所說:「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過程中,應把握好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把握好「度」讓它更有效地為音樂欣賞課服務。在我給學生欣賞一段音樂時,會讓學生邊聽邊用相應的圖示表現出來,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創造性地畫出適合音樂情感的線條、圖像、色塊等等,這種教學方式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師講述給學生音樂的內涵以及情感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本身的喜愛,也更能說明學生的內心世界對樂曲的理解。
三、激勵學生充分地「演」
音樂和舞蹈是擅長抒情的藝術,舞蹈在創作表演過程中總是離不開音樂的。舞蹈通過動作來表現音樂的形象、情緒、旋律等,它具有可視性,能更直觀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釋音樂,使人更容易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從而達到欣賞、感知音樂的目的。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欣賞樂曲後,給學生創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通過動來激發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對樂曲的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感。例如,在欣賞《打字機》時,請學生隨著音樂有節奏地模仿各種各樣的打字動作,來表現樂曲的節奏,在用打擊樂來表現樂曲速度的快慢。還可以結合故事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進行情節性的故事表演。在欣賞《鴨子拌嘴》過程中,當學生知道樂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窩、鴨子拌嘴、鴨媽媽勸架
、友好回家,老師提問:「根據這四個情節,怎樣表演?」學生說:「老師扮演鴨媽媽,兩個小朋友扮演拌嘴的小鴨。」然後集體逐段討論,逐段表演。接著,請小朋友以三人為一組分配角色、戴上頭飾。音樂一起,全體學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來。而我由感而起:面向全體學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對音樂形象的表現力。再如《胡桃夾子》,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音樂主題,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走進音樂,喜愛音樂。全身心地投入在感受和體驗的音樂表演氛圍中。
四、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巧妙地運用於教學中
音樂欣賞課,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過聆聽去辨別、去感悟、去想像,通過眼睛去發現、去尋找、去進行創造性體驗。這種讓學生既看得開心又聽得過癮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若運用得巧妙,是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如《西洋管弦樂器組中的木管樂器組》一課,知識性和欣賞性都很強,對於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大了點。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採用了多媒體電教手段:將木管樂器組的樂器變成了四兄弟,它們一個一個地出現在電視畫面上介紹自己,它們一會兒說,一會兒「唱」,一會兒又擁抱在一起「合唱」,孩子們的眼睛和耳朵都忙壞了。可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影響力之大。
總之,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老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積極引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音樂課堂結構,全面提高音樂素質,使學生具有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現力。音樂欣賞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的過程。教師如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讓學生更快地融入體驗音樂的情緒,發揮想像的空間,能說則說,能舞則舞,能奏則奏……充分發揮學生專長,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音樂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欣賞課的小主人,是我們每位音樂老師都值得深思並努力去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