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綜合性學習:難忘的小學生活 材料解讀
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
當我們開始這一次綜合性學習的時候,學生已經在小學學習了六年,並且即將離開小學,開始新的學習生活。六年來,學生從天真爛漫的幼兒成長為身心健壯的少年,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結果,也浸透著學校、老師的心血。這六年中,發生過多少令人激動、喜悅、憂愁和傷心的事;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開始起步而永遠難忘的歲月。在即將畢業的時候,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把師生情、同學情以及對母校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並且永久珍藏,成為美好的回憶,是師生共同的需求。這次綜合性學習就是充分運用多種語文形式,讓學生回憶美好的小學生活,互相激勵,繼續前進。
「難忘小學生活」分成「成長足跡」和「依依惜別」兩大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開展活動。「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可以激起對六年小學生活的回憶,激發對老師、同學和學校的感情,同時在寫講演稿、給母校老師寫信、臨別贈言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開展活動的材料不止於此,學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師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級,學生已開展過三次這種任務驅動、活動貫穿始終的綜合性學習,也具備了一些綜合性學習的基礎。教學中要充分體現綜合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開放的特徵,抓好策劃、活動、交流、評價等幾個環節,使這次綜合性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為學生難忘的回憶。
綜合性學習要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主。「成長足跡」板塊可以以製作「班級紀念冊」為中心開展活動。為了製作好「班級紀念冊」,可以做以下幾件事:(1)讀「閱讀材料」中的文章。(2)回憶和說說自己成長的故事,共同尋找班級「成長的足跡」。(3)搜集個人和集體「成長的足跡」,寫寫小學生活中難忘的人和事。最後製作成班級紀念冊。「依依惜別」板塊可以有選擇地開展下面的活動:(1)為老師和同學寫臨別贈言。(2)為母校做點事,留作紀念。(3)舉行一次畢業聯歡會,在聯歡會上回憶成長經歷,表達惜別之情,互相贈言。
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0~14課時,一般一星期完成一個板塊。開始時可以用1課時制訂和交流活動計劃,結束時用1~2課時展示、交流學習收獲。為了便於開展活動,可以適當調整課時,把幾節語文課連在一起,有一些活動,如,搜集個人和集體成長的資料、為母校做有紀念意義的事、為准備畢業聯歡會排練文藝節目,需要利用課外的時間。
1.通過讀「閱讀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對小學生活的懷念,對母校、對老師、對同學的感情。
2.回顧個人和集體的成長經歷,懂得成長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離不開學校的關懷、老師的教導和同學的幫助。
3.用多種形式表達對老師和同學、對母校依依不捨的感情,並立下美好的志向。
4.會寫臨別贈言、簡單的倡議書、建議書和演講稿。(選做)
5.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與同學一起組織策劃聯歡活動。(選做)
(一)基本思路
本次綜合性學習與以往的綜合性學習單元相比,學生自主活動的比重更大。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既要引領學生回憶小學生活,學會表達情感,學會感恩,又要通過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組織、策劃能力。大致可以採用這樣的流程:
1.瀏覽本組教材,討論和制訂活動計劃。(1課時)
主要包括:
(1)閱讀單元導語,聯系實際,激發開展綜合性學習的興趣。
(2)閱讀「活動建議」,明確可以開展哪些活動。
(3)瀏覽「閱讀材料」,了解可以參考哪些材料。
(4)根據「活動建議」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開展哪些活動。制訂和交流活動計劃。
2.「成長足跡」板塊,可以以製作「班級紀念冊」為中心開展活動。(6~7課時加課外時間)
(1)閱讀《難忘的啟蒙》《老師領進門》《新來的王老師》和《忘不了的笑聲》《作文上的紅雙圈》,感受作者對小學生活的深厚感情,學習作者是怎麼表達這種情感的。(2課時)
(2)回憶小學生活,寫寫自己難忘的老師和同學、難忘的校園生活、難忘的一節課或難忘的一次活動等。(2課時)
(3)和同學一起暢談自己的成長故事,共同尋找班級「成長的足跡」,搜集材料。(1課時加課外時間)
(4)同學合作,製作班級紀念冊。(2課時加課外時間)
3.「依依惜別」板塊,可以有選擇地開展活動。(4~5課時)
(1)寫臨別贈言,送上真情與祝福。也可以寫好臨別贈言,在班級聯歡會上相互贈送。(1課時)
(2)在離校之前為母校做點事,如,為學校圖書館修補圖書,為校園里的花草樹木澆水培土,修理課桌椅等;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寫倡議書、建議書。(1~2課時加課外時間)
(3)策劃一台畢業聯歡會,排練節目,進行聯歡。(2課時加課外時間)
這次綜合性學習要把每一個人都吸納到活動中來。活動的形式可以多樣,個人、小組、全班穿插進行。集體活動要分工合作,使每個學生得到鍛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二)實施要點
1.瀏覽本組教材,討論和制定活動計劃。計劃要把時間、地點、參加人員、活動內容等列清楚。除了教材活動建議中提出的活動形式以外,還可以把本校和本班的一些特色活動也吸納到計劃中來,如,出一期「再見吧,母校」的黑板報,為學校圖書館修補、整理圖書,開展「我為母校捐本書」活動。
2.「成長足跡」板塊。
活動建議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動:認真讀一讀閱讀材料;寫難忘的人和事;暢談成長故事,共同尋找班級「成長的足跡」,製作班級紀念冊。教學中可以以「班級紀念冊」為中心,把各項活動有序地穿插在一起。
(1)認識製作「班級紀念冊」的意義。六年的小學生活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難忘的。讓每一個學生都把那些珍貴的回憶留住,那不僅是對過去日子的美好回憶,也將是對未來學習生活的激勵。許多年後,當一個個同學長大成才,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的時候,班級紀念冊將永遠連接著小學老師和同學的情誼。
(2)討論「班級紀念冊」的內容和形式。討論內容主要是確定欄目,如,「師恩難忘」「同學情深」「集體榮譽」「運動場上」「藝術天地」「美好祝願」。班級紀念冊是為了留下美好回憶,所以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是書刊式的紙制班級紀念冊,也可以是網頁式的多媒體班級紀念冊。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班級紀念冊,都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努力做到圖文並茂,有的還可以用實物。教師要鼓勵有創意地製作「班級紀念冊」。
(3)閱讀材料──邁好製作班級紀念冊的第一步。
閱讀材料中的5篇文章,是不同時代的作者回憶自己難忘的小學生活。
《難忘的啟蒙》《老師領進門》《新來的王老師》和《作文上的紅雙圈》側重於回憶老師的教誨,《忘不了的笑聲》記錄的是班上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同學。
閱讀這些文章,要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要了解作者通過哪些具體事例再現老師的品格。同樣是回憶老師的文章,表現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有的是贊揚老師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嚴謹的教學風格(《難忘的啟蒙》),有的是回憶老師的才華橫溢和對學生的循循善誘(《老師領進門》),有的是難忘當年老師對自己的鼓勵(《作文上的紅雙圈》)。這三篇文章的作者後來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教授,今天他們事業有成,都是小學老師為他們奠定了基礎,所以也一直懷念和感謝小學時代的老師。希望學生在閱讀別人懷念老師的文章中,聯想起自己的老師,回憶起老師教育自己的事,激發起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激發起表達的慾望。閱讀回憶同學的文章《忘不了的笑聲》,要留意作者寫作的切入口──通過笑聲寫出一個個同學的特點,體會同學間濃濃的情誼,領悟到寫同學可以有多種切入口,也可以有多種寫法。
(4)搜集和積累班級紀念冊的內容。
①寫難忘的人和事。
在閱讀的基礎上,勾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可以藉助照片,尋找小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開一次交流會,進行「難忘小學生活」為主題的「搜索」活動;可以在校園里漫步,在各個角落裡重溫童年的夢。這是用習作形式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所以要鼓勵學生打開心靈,說真話,訴真情。
為了幫助學生拓展思路,挖掘素材,可以用下面的表格幫助學生回憶:
難忘小學生活
類別〖〗內容〖〗難忘的理由難忘的老師難忘的同學難忘的一節課難忘的一次活動難忘的運動會難忘的文藝演出難忘的……
②暢談自己的成長故事。
成長的過程中,有鮮花,也有荊棘;有歡笑,也有眼淚。但無論酸甜苦辣,都將成為珍貴的回憶。可以在班裡開展一次「我的成長故事」的主題班會,教師要做個良好的傾聽者,同時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主題班會後把印象最深的事記下來。
③共同尋找班級的「成長足跡」。
這是材料搜集與整理的最後階段。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搜集,搜集的內容包括照片、獎狀、實物等。搜集到的內容與每個學生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分類整理了。根據材料確定紀念冊的各個欄目名稱,做好班級紀念冊的策劃,並把相應的任務分解到各個小組或每個學生。也可以先確定班級紀念冊的欄目,再搜集相應的資料。
(5)製作班級紀念冊。
紀念冊的製作,關鍵在於計劃要周密,分工要明確。誰負責封面設計,誰負責哪個主題,都要事先確定。老師要即時關注情況,督促、指導學生完成。班級紀念冊完成後要展示,有條件的可以列印,發給每位同學和家長,送給曾經任教的老師。
3.「依依惜別」板塊。
活動建議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開展。
(1)寫臨別贈言。閱讀材料中《畢業贈言》提供的給老師和給同學的贈言是一些範例,通過閱讀,讓學生明確贈言的主要目的及內容是:回顧學習生活,抒發惜別之情;感謝老師教導,贊美同學情誼;展望美好未來,表達真誠祝願。贈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據同學和老師的特點寫。寫好的贈言可以在班內進行交流,評一評誰寫的贈言最有個性,誰寫的贈言最風趣,誰寫的贈言最幽默,誰寫的贈言最有文采。在評議中要注意杜絕庸俗的傾向,對一些比較消極的贈言,要及時予以引導。學生也會請老師寫贈言。給學生題寫贈言是老師給學生上的「最後一課」,如果上好了,會讓學生終身難忘,受益匪淺。老師為學生題寫畢業贈言要重在鼓勵,因人而「言」。
臨別贈言可以寫在同學錄上,也可以寫在自製的卡片上。無論是寫在同學錄上還是賀卡上,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要追求豪華時尚,以簡單樸素為宜,提倡自己動手製作。
(2)為母校做點事。
這項活動的范圍是很廣泛的。
「閱讀材料」中提出可以給母校、老師寫封信,表達自己的心聲;可以用演講的方式,向母校告別;可以把對學校的各種建議寫成建議書;可以暢想20年後每個同學都是什麼樣子的。寫信,要注意抒發真情實感;演講,要安排好時間、地點、形式,要調動場內的氣氛;寫建議書之前要對學校進行調查,針對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議,建議盡可能具體。
除了以上活動,「活動建議」還提出一些實踐性活動,如:為學校再搞一次衛生,再給小樹澆澆水;寫倡議書,號召全體同學為美化校園環境、創建文明校園出點力。
開展「為母校做點事」的活動要因地制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是學校所需要的;同時要力所能及,是小學生能做到的。
(3)籌劃一台畢業聯歡會。
畢業聯歡會可以以班級形式進行,也可以以年級組形式(所有的畢業班合在一起搞活動)進行。前者准備方便,參與面廣;後者氣氛熱烈,場面隆重。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聯歡會,事先都要進行周密的安排。先要總體設計畢業聯歡會的安排,再具體編創和排練節目;也可以讓學生自由報名參加表演,再根據報名情況進行編排。要考慮學生的參與面,盡量讓班上每一個學生在這次聯歡會上都有事做,都發揮參與者的作用,不要只當觀眾。一台精彩的、人人參與的聯歡會,將是學生一生美好的回憶。聯歡會盡可能由學生自己策劃、主持、布置環境,給每個學生鍛煉的機會。
上述這些活動,雖然安排在「依依惜別」板塊,但也可以把一些書面的材料和活動照片充實到「班級紀念冊」中,讓班級紀念冊更加豐富多彩。
(三)活動案例
案例1:「班級紀念冊」教學設計
一、教學要求
1.通過製作「班級紀念冊」,培養學生熱愛母校、珍惜同學情誼的思想感情,培育團隊精神。
2.以生活為本位,啟發學生從自己的經歷中選取作文材料;開拓思路,使他們體會到:同一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寫出不同的作文。
3.說寫結合,完成兩篇作文:
(1)介紹照片中的「我」;
(2)為同學的照片寫一份說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學安排
1.導語。
你們即將離開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處的同學,必定有些依依不捨。為了給母校留下一個永久的紀念,建議你們每人挑選一張自己認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匯集成一本「班級紀念冊」送給母校。你們同意嗎?
但是,光有照片還不夠,建議你們各自為自己的照片寫一點說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範例及講評。
你為什麼帶這張照片來?它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它能說明什麼?先想一想,誰願意說說?
講評重點:有無具體內容,是否介紹清楚。
板書:
圍繞一個意思要有具體內容特點介紹清楚
3.練習。
(1)獨立思考:這張照片是在什麼情況下拍的?其中有什麼故事?
(2)小組交流,練習口述。
4.大組交流。
請各小組推薦:哪位同學說得較好?
講評:進一步啟發思維,介紹各自的特點。
5.當堂習作。
限定時間,快速習作。
6.相互修改。
找一個朋友,征詢意見,自行修改。
㈡ 周傑倫資料
你搜索下 周傑倫 三個字就都出來了
㈢ 求一小學教育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
《少年閏土》
課題選擇途徑:
語文書
課題內容:
魯迅兒時的玩伴閏土
㈣ 六年級下冊語文知識與能力訓練 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要兩份,兩份不一樣的。我幫同學寫的。。
齊立同心,攜手六年在我們一同走過。有多少溫馨,記載著我們的故事,流於時間訴說……恰同學少年,此刻我們正邁著自信的步伐,迎接中考的挑戰。「六一班」,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每個人的凝聚。風雨同舟,我們攜手與共。中考放馬來吧,昨昔的歡笑淚水的日子,依然如故……伴諸著溫暖,依然徜徉在每一個人心裡……
我們和和睦睦相處了六年,到了彼此分離的時刻了。面臨我們的,不僅僅的是同窗六年的分離,還面臨著中考的壓力和人生的抉擇……像一個十字路口似的。但這六年蘊含了我們多少溫馨、多少回憶。讓我們再驀然回首,追憶六年級的往事吧……
六年級的上學期,一件事我還記憶留心。那是一節復習課上,同學們都在做卷子。我的肚子忽然一下子感到痛得厲害,因為在做卷子,所以沒管他。我一邊做卷子,一邊將肚子痛忍了下來。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肚子一下子比一下子痛得厲害,突然我覺得喉嚨里什麼東西在往上涌,我忍不住了,吐到了地上。老師看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我,就立即叫了同學幫我打掃地板,老師和同學那深切關心的目光,使我一下子就溫暖起來。老師那深切關懷的目光和那動人的細語,我依然銘記在心。
這個學期里,我也受到了許許多多的鼓勵。那是一節語文課上,李老師在講解課堂作業里的習題。等李老師講完了之後,就是我們訂正的時間了。我訂正得很快,沒幾分鍾就訂完了。我把我的課堂作業本戰戰兢兢地交給了老師,但老師那一個又一個的鮮紅色得大勾使我感到了很驕傲。我拿著本子,喜滋滋的離開了,剛走一步,老師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步伐,對我說:「你最近做得作業很又進步!」聽罷,我便向老「嗯」了一聲,便離開了。老師的鼓勵使我又不感到驕傲,讓我感到無比溫馨,所以我要更認真的學習和寫作業,以此來奠獻老師對我得信任與鼓勵……
回憶又回到了現在。這就是六年級的我,這就是我的六年級:盼望長大,但有時又隱隱希望自己仍是個小孩;盼望友誼,但有時也希望能一個人靜靜地呆著;盼望獨立,但有時也會悄悄地落淚……這是一段美好的歲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沒來得及眨眼,我已經站在了六年級的尾巴上了。興奮、激動、憧憬,同時,還感到了一絲壓力……新學期伊始,爸爸說,六年級了,長大了,懂事了;媽媽說,你現在可是學校里的大姐姐了;老師說,人生的六年級只有一次,應該珍惜……但無論如何,無論是爸爸那很直接的話語,或是媽媽那意味深長的眼神,還是老師的諄諄教誨,我都從中感受、體會到了六年級的不一般。
回顧過去,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展望未來,展望新學期的學習生活,我很自信,信心充盈了我的內心世界。「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已經陪伴我走過了很多年,在小學的最後一個學期里,我把它作為學習的「宣言」。
「先做人,再做事。」這句古人流傳下來的訓言,警誡著我們:做好人,是我們的基本原則,做好了人,我們才有餘力去做好事,去學習知識。富蘭克林在《假如我再回到童年》一文中說,假如再回到童年,做事將更有毅力……這也將是我在六年級的學習生活中的「指路燈」,做事有毅力、認真,才能得到更好的、自己想要的結果。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記得有位教育專家也說過:「身體不好的人是廢品。」可見,身體健健康康的,是多麼重要啊。而想要身體健康,多鍛煉身體是很有必要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讓我們保持健康,讓我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去,還能讓我們的體育成績更上一層台階。
當然,六年級了,最重要的當數學習了。在課堂上我要做到「四個學會」:學會安靜、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學會發言,考試做到:書寫端正、認真讀題、不要漏題、仔細檢查,還有課前課後一定要把預習、復習工作做好。另外,我仍然要多讀課外書,多積累,以增加底蘊,讓自己更富內涵。
「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用認真的態度去做每一件事,用細致的目光去對待學習,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而六年級更是小學最為重要的一年。我想,只有把地基壘好了,才有機會建成摩天大樓!
㈤ 論文:關於小學生作業評價的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生數學作業的評價是小學數學學習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具有直接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診斷功能。評什麼,怎麼評,事關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效果,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數學作業呈現給我們的一直是單純的紅批白字,多年來好象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模式,無論是老師、孩子還是家長都早已習慣於這樣的形式,細細看,顯得無情、冷漠。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由此產生了畏懼感,缺少熱情,許多學生的學習激情無法調動。
提及數學作業的評價人們除了以「√」和「×」來判斷學生所獲取知識的對錯,再就是以分數或以等第來衡量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過分強調數學課程甄別,忽視改進與激勵;過分關注對數學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過於注重學生成績,忽視數學學習評價過程本身的意義;作業評價方式、工具單一,忽視數學綜合素質和學生發展的評價;過於注重量化評價,缺少體現新的評價思想和觀念的新方法,評價主體單一,忽視了評價主體多元多向的價值。
縱觀當前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課程評價改革呈現出如下特點:⑴更加強化質性評價評定,這種質性評價,並不是量化評定的簡單否棄,它從本質上並不排斥量化評價。⑵評定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強調評定不是為了給學生在群體中確定所處位置,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⑶精確評價與模糊評價相結合,不忽視從整體上作出的感受性評價。⑷評價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等等。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對於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發展。」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即發展性評價,這些都體現了當前課程評價最新發展的趨勢與最先進的評價思想。我們試圖通過對小學生數學作業評價案例研究,對數學作業評價的現象事實與案例進行總結提煉,抽象概括,系統探索,對學生數學作業進行全面的發展性評價。構建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主體互動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的運作範式,推動小學數學教研的不斷深化,同時也以此催促我區數學教師走向成熟,全面推進小學素質化教育進程。
二、理論依據
1、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數學作業評價應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幫學生找回失落和自信。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在評價中受到積極的鼓勵與肯定,就會心情開朗,充滿陽光,受到批評、懲罰就會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棄,使學習更加困難。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學生數學作業評價的意義在於為實現「更好」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對的標志、暫時的現象,而不斷地爭取更好才是評價的永恆追求。數學作業評價要科學評價學生的認知、能力、態度和情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多元評價體系,評價項目多一點,多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各有所長的好學生。
2、建構主義評價觀:以知識的建構為評價標准,重視對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而不是結果的評價。
3、多元化智力學說的評價觀:每個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不容易被測量的」;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是多元智力之間不同的組合而導致的,每一個都有其潛在的潛能。
4、遵循「微格教學」原理,以案例研究為主要手段,對小學生數學學習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
三、理論假設和研究目標
1、力求通過該課題的研究,使老師們在研究中學會研究,有效促進數學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用先進的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做到學用結合,學用同步,注重實效,結合學校自身優勢,不斷進行改革嘗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加快評價方式的轉變,達到推動學校數學教學改革,提高數學教師群體水平的目的。
2、積累作業評價案例,提煉升華成功經驗並上升為理論,探索出小學生數學作業評價實施的策略及方法體系,建立有利於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作業評價方式。
四、研究內容
1、作業評價主體互動化。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師單一評價主體的弊端,作業評價要實施多主體評價,加強自評、互評,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這樣評價才顯得和諧、民主。
2、作業評價內容多元化。作業評價要克服了對全體學生實施「一刀裁」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閃光點,得到成功的體驗。教師在呈現評價結果時,為了能夠使評價公平、公正、合理,要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評價結果的呈現要把定性與定量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定性描述為主的方式,定量評價可採用等級制的方式)。
評價時盡量採用鼓勵性的語言,以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只要自己在某一方面付出努力就能獲得公正、客觀的評價。另外,評價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作業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的目的,不是「選拔」和「淘汰」,而是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數學作業評價中,不僅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發展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學生充分的修正錯誤的機會,給予多次評價機會,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轉變與發展。
五、研究方法
本課題力圖以「研究——嘗試——反思——提升」為研究模式,力圖在嘗試中研究,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獻資料法:廣泛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並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數學學習發展性評價的先進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論指導實踐。
2、案例研究法:開展以學生數學作業案例研究,教師「反思」的案例研究兩方面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動研究法:邀請專家與我們一起制定方案,定期指導及時調整小學數學作業評價行動的方案。
4、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教訓,建構有利於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作業評價方式。
六、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一)准備階段(2006年11月-12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撰寫課題研究方案。 2、組織研究人員進行有關培訓。 3、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現狀調查與分析。
(二)實施階段(2007年1月-2008年10月)
1、探索嘗試有效的作業評價途徑和方式 。 2、反思、完善評價措施。 3、積累資料,總結經驗,撰寫論文。
(三)結題階段(2008年11月-12月)
1、資料整理、分析。 2、撰寫實驗報告 。 3、申請成果驗收。
七、成果呈現形式
1、調查報告、階段性研究報告、總結報告。 2、案例集、論文集。 3、學生作業展。
八、課題的管理:(略)
㈥ 如何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實施方案
要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遵循數學課堂教學的活動規律,在課堂教學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合理運用教材,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營造健康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得知識。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教材內容,就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益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動,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那麼通過創設比較吸引人的環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造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一年級的學生對應用題總是比較難理解,例如,教學一年級加法應用題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河裡有8隻鴨子在游泳,接著教師通過動畫的形式出示又游來的5隻鴨子。此時,教師不必直接出示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鴨子數量的變化並由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加以研究,從而使學生不僅會計算,而且還感悟、理解了加法的意義。激發學生熱愛學習,親近大自然的動機。在教學「用數學」時,上課伊始,可以以「森林裡的早晨」那美麗的畫面、鳥兒的叫聲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使孩子們彷彿身臨其境。整節課以引導學生去郊遊大森林為情境,把教材中的例題、習題有機地串了起來,使學生彷彿置身於愉快的旅途之中,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學中樂。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靜態的畫面動態化,使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形成生動活潑、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促成認識活動的探索化、動態化和情感化。
二、體驗操作,經歷學習過程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讓學生經歷,體驗對所學知識的過程。因此,只有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生才能以主體的姿態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
1.以思促學。低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成為孩子們積極思考、探索的王國,沒有學生的思考與體驗,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數學學習,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以思促學的學習方式將給學生帶來新舊知識更替的深刻體驗,也會給課堂帶來勃勃生機。
如在《認識乘法》一課的教學中,首先教師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操作,對比等多種途徑感知了「幾個幾」後,再通過主題圖(電腦圖)來認識乘法,使學生認識到「4個2」可以用加法算式2+2+2+2來表示,也可有乘法4×2表示。由於學生初次認識乘法,很難體驗乘法計算的簡便,為了使學生獲得這一強烈的感受,接著「每張桌上有2台電腦,10張桌子一共有多少台電腦?」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這時10個2用加法表示,學生尚能接受。當教師繼續加重「砝碼」,每張桌子上有2台電腦,100張桌子上一共有多少台電腦?「該怎樣列式?」讓學生繼續通過用兩種演算法計算,從而感受到用乘法計算簡便。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教師沒有在教學中直接說明,而是讓學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較中進行感受和獲得,同時形成對乘法比較全面的理解。
2.變抽象為具體。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主要考慮教什麼,怎樣教,有時缺乏對學生必要的理解和關注。新課程強調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枯燥、抽象的知識轉變為生動具體的感知,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數學。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一課中,在學習了時、分的知識之後,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1分鍾到底有多長?1分鍾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呢?」可以先安排學生跟著音樂做每天必做的眼保健操,從學生熟悉的事情來體驗1分鍾的長短,接著又讓學生數一數自己1分鍾臟跳動的次數,還安排了分組活動:要求在跳繩、拍球、口算、寫字、讀書中選一項自己喜歡的活動,並記下該活動自己1分鍾的成績,課後延伸回家讓學生和父母共同體驗1小時的長短,1小時內可以做哪些事情。孩子們通過實踐活動在體驗中感受,真正認識了1分鍾、1小時的長短,這比教師在講台上乾巴巴的講解要更深刻、更有價值。
三、深挖教材,引領自主學習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素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只有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多角度地分析教材,從而使教材變為學材,也使教師有新意,學生學得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引導比較,掌握方法。作為基礎的數學知識(如乘法口訣),有必要要求學生熟練記憶,但不必死記硬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教材,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達成記憶,掌握方法,為後面的學習夯實基礎。二年級上冊教材在教學乘法口訣時,多次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題組練習,如8的乘法口訣,先算8×3+8,再算8×4和4×8,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當學生算出這一組的得數後,全班交流時教師問:「這三題的得數相同,難道僅僅是巧合嗎?」從而幫助學生弄清8×3+8實際上是3個8加上1個8,是4個8相加,後兩題雖然乘數交換了位置,也都是4個8相加,這三題用的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訣「四八三十二」,並且可以想這一句口訣中的積「32」就是前一句口訣「三八二十四」的積24加上8而得到的。在教學中,對於學生容易混淆和記錯的口訣也要經常進行比較,如「三九二十七」和「八九七十二」等,幫助學生記憶,允許並鼓勵學生記憶口訣方法的多樣化。
2.開展游戲,自主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樂於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的內容,設計各種游戲。如對口令、猜數(乘法口訣的教學)、我是小醫生(乘、除法豎式的教學)、神奇的七巧板(認識圖形)、小小統計員(統計的教學)、摸球(可能性)等。教師還可根據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口算大王」、「算24點」大賽,增強數學課的趣味和魅力,釋放學生所有的學習熱情,不知不覺、自覺自願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3.反思練習,加強理解。低年級學生可能還未形成初步的反思能力,有時他們只是為完成任務而做題,教師通過恰當地引導,可以幫助學生鏈接前後所學知識,也有利於學生養成學後思考的好習慣。
二年級上冊經常會出現一圖四式的題目,即根據一幅圖里寫出兩道乘法(或一道加法,一道乘法)和兩道除法算式。對於這種題目,大多數學生是能從容應答的,教師在交流時可結合圖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道算式的意義。這樣的問題可以讓乘、除法的意義賦於具體的題目中,幫助學生及時將所學知識納入相應的知識結構中去。並使其形成一定的學習反思能力。
4.參與運用,提升思維。贊科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如在學生認識了米、厘米後,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並用手比劃出來,1厘米的長度,當學生通過這些熟悉的例子,不斷積累了一些有關1米、1厘米的表象後,在實際測量一些物體長度(如鉛筆、數學書封面的長與寬,黑板的長,教室的長與寬)時,教師提出要求:測量前先估一估,將估算數據記錄下來,再進行實際測量,根據實際測量的結果來比較估計的合理性,慢慢地,學生便能培養成自覺估計的意識和習慣,對物體長度的直觀判斷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四、激勵評價,營造和諧氛圍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更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有效的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
1、運用不同的尺子評價學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這樣的學生觀可以使教師樂於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從而發展學生的潛能。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可以制定了兩個目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一個目標:
目標1:能用其中一種方法進行計算。
目標2:能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
[分析]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每節課都用一個目標要求每一個學生,結果學困生吃不了,優等生吃不飽。實際上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因為學生個體差異具有客觀性。上述教學環節中教師制定了兩不同層次的目標,這種做法有效地克服了教學目標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在各自的知識、能力起點上獲得發展。
2、評價方式多元化
由於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比較短。所以,有的教師(特別是低年級教師)在一節課中接二連三給學生進行「小紅花」、「五角星」等物質獎勵。雖然,這種評價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提高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但如果一節課中過多的使用這種方法,學生就會產生「厭惡」的情緒,也就不能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學生會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樣得到獎勵上,減少了傾聽和思考的時間,而且還容易滋長「功利性」的心理。因此,教師需要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3、注重延緩評價的運用
延緩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不知道正確結論之前,進一步發揮想像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但在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個別學生會馬上舉手回答,並且答案非常正確。而教師也興奮地及時表揚學生。這樣,一大批同學也許還沒有想好,結果卻出來了,這些學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過去,就失去了思考的價值。課堂變成了只是優等生表現的舞台。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的回答是錯誤的,教師會馬上予以否認。這種武斷的否定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於形成暢所欲言的教學場面。當然,錯的總是錯的,關鍵是教師的評價不宜太早,要讓學生說夠說透,要引起學生間的爭論。在教師沒有作出評價之前,每個學生都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並且學生會努力使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這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相信經過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積累,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實踐,數學課堂才能夠成為有效課堂,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發展。
㈦ 有時玩電腦抑制不了,一玩就是一整天。想幹些有意義的事都不行,我還有英語寒假作業做呢,還想看看書...
既然抑制不了,那就合理利用唄。給你個建議:
比如你今天晚上睡覺前要內考慮好明天要做多少容英語作業,做完了,就可以玩多長時間的電腦了。用這種方法給自己激勵,既可以讓你做完作業,又可以玩電腦放鬆的同時沒有負罪感。以前我就是這樣的,你可以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