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轉變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方式
英語作為世界上運用最廣的語言工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啟蒙教育從初中延伸到小學,有些望子成龍的家長還會更早地讓孩子接觸英語教育,因此,學好英語與學好漢語同等重要。新課標英語要求學生不僅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更主要地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知識綜合應用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面對有限的時間,繁重的任務這一現實,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最為關注的問題。我在從事初中英語教學二十多年之後,由於工作需要,改教小學英語。在這一年英語教學過程中,感覺到課堂效率不高而導致「課內損失課外補」的階段,之後也進行了一些反思與探索。
(一)以往教與學的誤區:
1、教師過於強調學生對詞彙和句型的背誦,過於要求學生對語法規則的學習和理解;而「死記硬背」和理解、掌握語言規律又恰恰是小學生的弱項,因為兒童的記憶,特別是有意記憶,遠不如少年和成人,他們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無意記憶;他們的語言分析能力也遠不及少年和成人;他們所需要的不是對語言規則的理解,而是大量語言信息的輸入和輸出活動。比如,在教人教版PEP五年級下冊的Unit4
What are you doing?時,我試圖跟學生講解語法:現在進行時態,在我看來很簡單的一個構成be(am, is,
are)+現在分詞,學生就是無法理解,但他們對老師給出的What is your mother
doing?類似的替換句子及回答卻操練得非常熟悉。因此,大量的語言信息的輸入和輸出活動遠比機械的死記硬背和理解要好得多。
2、忽視小學生的注意特點。有些教師要求小學生像中學生或成人那樣「遵守紀律」,但這些教師忽視了兒童注意的幾個心理特點:學生年齡越小,無意注意越占重要地位,有意注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學生年齡越小,保持有意注意的時間越短;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容易轉移,不像成人那樣穩定。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能理解小學生的「多動症」,既要講究語言的生動性,又要講究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多樣性。
3、上課隨便、簡單。有些教師上課圖省事,教具用得少,或者根本不用;教學活動開展得少;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朗讀生詞和句子;課上唯一比較活躍的活動只是利用所學的對話進行模擬表演。這樣,老師上課是簡單了,但教學過程枯燥無味,調動不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使用掛圖和課件上課時,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掌握知識較快。相反,只提個錄音機上課,效果就差多了。
4、有些小學英語教師只注意了教學形式上的「轟轟烈烈」,但抓不出實效。不少小學英語教師憑著對「交際法」的一知半解,僅在直觀興趣和表演上下功夫,沒能設法幫助學生記住英語、學到英語。所以,這樣的課堂,看上去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但一節課下來,學生沒學到什麼東西。
(二)轉變教與學的方式
北師大外語教學法專家胡春洞先生說:「關於方法的知識是最有用的知識。」教和學得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優化教法、學法,實現師生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實施小學英語新課程的關鍵所在。
我認為小學階段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的關鍵是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課堂40分鍾,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排除各種不良的心理障礙,形成健康的心理,全面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1、把握學生心理 找准教學的切入點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心理活動的過程,如果學生的心理活動流暢,則認識就深刻全面,思維靈活敏捷,記憶深刻准確,收效顯著。反之,如果學生的心理活動不暢或失調甚至受阻,則認識模糊,思維遲鈍,學習效果會大大降低,根據本人對小學英語的教學與實踐看;小學生在初學英語的過程中,往往難於啟齒,不善交流,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各種心理障礙所致,如:膽怯和畏懼心理,厭倦、逆反等,由於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存在,嚴重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實施。因而,對於教師來說,認真分析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心理障礙,研究和探討排除各種心理障礙的對策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經常以多種形式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排除心理障礙。一是情景法導入。針對小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心理障礙,通過不斷實踐和摸索,我認為情景教學法是排除這些障礙的靈丹妙葯。對於性格活潑、好奇心強的小學生調動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情景教學法是再適合不過的了。鑒於這樣,我在採用情景法導入之前,首先根據本課內容設計既生動有趣,適合學生的特點,又對新舊內容起到很好的銜接作用的課前導入,為學生繼續學習創造了良好的開端,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引發了學習興趣,減輕了心理壓力,從而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比如:我在教學水果類單詞時,我充分發揮事物的作用,事先准備了各種水果,上課時,適時地展示給學生,當學生們看到了新鮮的水果也來到了課堂,不由自主地想開口說出它們的名字,通過這一方法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把課堂氣氛完全激活了,然後我再逐個出示,並運用學生所學過的能聽得懂的句型來發問「What's
this/that?學生聽明白後立馬做出相應的回答:It's a
peach/pineapple……,就連新學的四會單詞,也抵擋不住學生的這種被激發起來的求知慾和積極的熱情,會脫口而出,在短短的幾分鍾內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學到了的新知識,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說」為「我要說、我想說、我會說」為下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二是歌曲導入法。英語歌曲簡短易唱,節奏歡快,可以寓教於樂。課前唱一支英語歌曲可以開創一種生氣勃勃的局面。所以教學中我盡量多給學生教唱一些英語歌曲,可以利用歌曲導入新課,利用歌曲進行做、唱遊戲,利用歌曲復習舊知等。這樣在唱中鞏固了舊知,唱中激發了興趣,使一些一向不願或不敢開口說英語的學生也不由地跟著唱了起來,整個一堂課,學生都精神飽滿,興趣怏然,即輕松,又快樂,效果很好。
教學中我所採用的導入法遠不止以上幾種,結合內容可以創設多種多樣的導入方法,新穎有趣,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注意力,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其思維活動達到活躍狀態,有效地扼止了不良心理的形成,提高教學效果。
2、把握教學聽力環節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英語教學大綱中特別強調:「要加強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在四種基本技能中「聽」字首當其沖,只有聽懂了才能理解和運用,可見「聽」在學習外語過程中何等重要。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學生如果對老師的某一句話(表揚、批評、要求、提問等)聽懂了,他們立刻會露出興奮的笑容,並做出相應的反應,表現出極為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以此為切入點,努力以多種形式,加強聽力訓練。例如:(1)堅持盡量多地用英語組織教學。看似平常、普通的課堂用語卻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聽力,培養了用英語思維的習慣。(2)充分利用教材,在學習新知識或跟讀教材之前先多聽幾遍。(3)結合掛圖或圖片,復述對話內容,直到學生明白、理解,並能用英語敘述對話,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是訓練聽力的有效途徑。當然,訓練方式不僅僅以上幾種,但不論哪種方式,目的都是通過大量的聽,接觸豐富的語言材料,為學生創設一種語境,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語感。通過持之以恆的,由淺入深的,由易至難的訓練,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有效抵制了心理障礙的產生,自覺主動地接受英語這門語言,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3、把握課堂操練環節 ,幫助學生鞏固識記
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種操練形式相互交替進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開展分排練習、兩人小組練習、四人小組練習、分行練習、男女生練習、師生練習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操練、練習、表演等活動,變「獨角戲」為多角色共同活動,當好導演、教練、裁判和樂隊指揮,演好合奏,讓學生投入到大面積、高容量的英語實踐中,使全體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以境促情,以情激趣。
4、把握鼓勵時機 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俗話說:「數生十過不如獎生一長」,而小學英語的總目標又強調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的培養,不管哪種提法或要求,都是教育者經過長期實踐所得出的經驗,是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的,這就是說教師要在課堂上多鼓勵和賞識學生,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強化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讓他們有強烈的願望進行今後的學習。一是信師的需要。小學生由於年齡的原因特別信任老師,把老師的話句句奉為真理,抓住這一特點,課堂上我盡量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增強在學生心中的親合力,從而使他們喜歡上英語課。二是尊重的需要。俗話說:「投之以李、報之以桃」。老師真誠地尊重學生,熱愛幫助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學生才會尊重老師,熱愛老師,從而熱愛英語課。三是成就感的需要。每個人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總是希望看到自己不斷努力的良好結果,也就是成功,記得心理學家蓋滋說過:「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學習上成功的心理滿足,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充分享受到學習進步的喜悅,從而進一步追求成功。如果教師經常數落學生的不足,學生將感到壓抑,心理負擔也將加重,導致自信心不足,興趣喪失,英語課上不大膽說,不開口說,總怕說不好,所以英語課上教師要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從兒童學習外語的規律和優勢出發,在英語教學中要善於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主動性,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英語教學理念,從而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Ⅱ 小學教師如何轉化問題學生求答案
《數學課程標准》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此,本人認為應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以此帶動學生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所以本人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1、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2、教師應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3、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4、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5、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和舊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數學課堂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只是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一般採用的是「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講課追求講深講透,一步到位,大搞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理解為學數學就是做題,而做題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學生學到的不是數學,而只是解題技巧。教師的主導作用完全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消極地學,機械地用,久而久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逐漸消失。
數學新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重視人的發展,提倡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以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為主線,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我們要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充分注意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從實際出發,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新課改浪潮中,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兩個突出問題:
一、少數學生「灌」多數學生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教師都以認識到「滿堂灌」的危害,都在有意識的轉變這種教學方法但又出現了另一種現象:很多老師不直接去「灌」而是通過少數學生去「灌」 多數學生.當前有不少的數學課堂,其整堂課的教學內容幾乎都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教學時教師頻頻發問,為數不多的優生就來「和」,表面上教學順利、氣氛熱烈,實質上把大多數學生放在「聽眾」席上。這種做法比教師的「滿堂灌」的危害更大。
二、「討論」流於形式
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太流於形式了。主要表現在:1、討論時間太短,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有效交流,討論好像成了一堂課為體現新課改要求而不得不有的一個環節;2、討論的問題不太明確,或大或空,學生根本找不到討論的焦點;3、差生沒機會表現,變成優生們輪流「發表演說」。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認為新的課堂教學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1、組織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最直接的組織者。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教學過程的定向發展有賴於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組織,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①教師根據教學活動的系統規劃對教授過程和學習過程進行有計劃的組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自組織功能的提高和完善;②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組織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通過引導和激勵,不斷提高學習活動的自我組織程度。
2、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方面.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定程度表現在「引導」上.教師的根本職責在於「引路」,而不是代替學生或背著學生「走路」。施教主動,貴在引導,妙在開竅。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因勢利導把教學過程導向預定目標的教學策略。如果教師的行為不是建立在主動適應學生的學習活動規律或特點的基礎上,那麼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能充分發揮的。為此,教師的引導必須做到三個適應:一是適應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規律和特徵,二是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三是適應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結構。實踐表明,做到這 「三個適應」,既是發揮教師主導地位的最好說明,也是實現學習活動最優化的重要前提條件。
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時,我提前兩天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的一些圖片、實物,用硬紙片製作柱體、錐體等模型。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圖片、實物和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立體模型,然後再按每兩人一組把這些實物或模型進行歸類並說出它們各自的特點,最後選派一些代表作總結發言,老師點評,對做得較好的同學進行表揚。通過這樣教學,學生在愉快中學到了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師應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
創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識能動性的最高表現,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一種需要。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做出來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絕不能只滿足於知識的傳授,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使學生像數學家那樣「去想數學」,經歷一番發現、創新的過程,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例如「絕對值」一節的教學,我按四人一組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不難得出:⑴ 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 ⑵ 零的絕對值是零 ⑶ 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在此基礎上,我繼續提問:⑴ 絕對值等於本身的數有哪些? ⑵任何一個數的絕對值都是正數嗎? ⑶ 若a>0,則︱a︱=________;若a=0, 則︱a︱=________;若a<0, 則︱a︱=________ 。⑷ 你還能得出其他結論嗎?通過學生思考探索,讓他們總結出絕對值的一些重要性質。
三、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必須在平凡的教學中去發掘創新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思想,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我們身邊的數學事例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列舉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經常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習上要及時總結表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想學、願學、樂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終生學習的必要性。值得為學習而勤奮,不會有一點苦的感覺。
在教學「銀行的利率」、「打折銷售」時,先讓學生到銀行去了解利率、利息、利稅等或去商店看一看商品的打折情況,了解標價、折數、售價等等。教學中,每個小組先進行討論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識。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學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每個學生是一個具有不同特點的社會個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分層教學,分類指導,要讓「能飛的飛起來」、「能跑的跑起來」,該扶的扶一把,讓優秀的更優秀,讓大部分學生穩步提高,使後進生得到切實、有效的轉化。
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五、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所有教學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於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媒體。《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提供更為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
例如對「圖案設計」的教學,我要求學生利用計算機完成以下問題:(1)我喜歡的數學圖形(2)收集一些公司或企業的標志圖案(3)為我們班設計班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網上找到了相當豐富的素材,上課前我先把每個學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學中再進行分類展示。這樣做可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益。
實踐證明這種手段的應用促進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增加了課堂密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組織者,就不能「放羊」;是啟發者,就不能「填鴨」;是點撥者,就不能「代皰」;是傳授者,就不能「緘默」。這樣才
Ⅲ 如何轉變教師當今的教育教學模式
教育現代化,除了使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現代化外,更要能體現教育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現代化。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能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為目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那麼如何有機的將現代教學技術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呢?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以及對計算機多媒體運用的逐步掌握,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育思想與教育手段相結合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論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育技術的運用,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努力創造學習者可參與的環境,使傳授知識和發展智能與素質培養統一起來。但有一些教師認為只要教育手段先進了,教育思想便先進。於是在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育的外衣內,進行著傳統教學模式的翻版,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灌輸、填鴨之風依然我行我素。多媒體軟體大多隻是一種形式、擺設,對理解、感受教學內容有沒幫助、有多少幫助?甚至形同虛設都沒有關系,只是為用而用。只要上課用了就是運用了多媒體教學。
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下,將多媒體教學滲入到每個教學點,把傳統的「以教為主」變為「以學為主」,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協作式」學習存在於教師、學生之間,創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才是現代化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改變思想觀念是關鍵。
二、教學媒體與教師教學相結合
現代教育理論下教學媒體的性質已經發生的根本的轉變。現代教育理論要求要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能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探究的途徑獲取知識。也就是說,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文、聲、動畫於一體,並具有人機對話功能,具有傳統的各種電教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應該是學生進行發現、探究、接受新信息並最終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學生學習的幫手,而不再是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
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在講解抽象的理論時,要實現很好的多媒體創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要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由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服務的,但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為片面追求直觀而忽視了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要為了展示多媒體動畫的功能而把課上或電視動畫觀賞課。這樣就有必要多研究其他藝術,如廣告藝術等,借鑒它們的手段和方法,如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畫面突出一個主題,說明一個問題。豐富和擴展自己的創意,如用圖形演變的形式,來強調與突出一個事件,說明概念的形成和變化等,這些都可在PowerPoint上穿插應用動畫、循環放映、插入、超級鏈接等手段來實現。
三、教學設計與教學軟體相結合
教育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多種感官並用學習效率最高,視聽並用的理解記憶率,遠遠大於光看、光聽的記憶率。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既可以用於課堂教學,也可以用於課外輔導,它所顯示出的巨大優勢往往令常規教學望塵莫及。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明顯的優點:計算機輔助教學能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速度、提高教學效率;能增強理解和保持;能激發學習動機、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能等。
但現在有些所謂的多媒體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充其量也只能說是計算機操控下的投影,實際上只是起到幻燈機的作用,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多媒體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架子。此外,國內的多媒體教育軟體市場上大多數課堂教學軟體不開放、不靈活,因此,在教學中完全地靠「拿來主義」 不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更不能滿足教師對個性化教學的需求。所以,在新的教學模式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下,每位教師都應積極投身到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和應用中來,根據教學的要求和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合理的、巧妙的設計軟體,努力地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
四、 教學環境與媒體輔助相結合
目前,即使條件相對較好的學校,計算機大多用來教學生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用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上的時間較少。這意味著學校仍然把計算機作為一個獨特的對象對待,還沒有將計算機有機地結合到日常各科教學之中。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離不開各種多媒體教學環境。即使到了信息技術充分發達的將來,課堂仍然是學校進行知識傳授的重要場所。用現代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裝備教室,可以加強課堂集體化教學的優勢,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從而把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課堂教學中,要擺脫教師『』一廂情願『』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除了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外,還應實時地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反饋,體現計算機的交互性。通過粉筆在黑板上書寫文字可以輕易地實現反饋,但這無疑是一種十分呆板的形式,同時很耽誤時間,用多媒體進行創意,這種反饋就將變得十分生動有趣。如在分析討論問題時,學生往往會有不同的思路,從而形成不同的答案。這時,學生只要說出其中的任何一種想法,教師只要在畫面的相應區域內進行點擊,學生的那種解法就會立刻在畫面上出現,使學生增強視覺上的感受,彷彿這一答案就是他們自己從電腦中呼之而出的,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利用人機對話的形式,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網路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豐富思想潛移默化地提高。不僅大大增加了反應的速度,還節省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五、學生視聽與想像、朗讀相結合
語文教學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教學活動的進行,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發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象、文字等多種信息於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對多媒體課的極大興趣,但是課件中集中運用的大量聲音圖象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學生想像力的發揮。所以要合理運用,取長補短。此外,不能因為有了多媒體後,就簡單的以聲情並茂的課文錄音替代教師課堂上的范讀,讓學生覺得在跟冰冷的機器打交道,沒有表情、沒有感覺,沒有感應,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難以調動情緒,不利於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總而言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手段引入語文課堂教學,能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能用最少的時間,掌握最多的知識。並且抓住了課堂教學這條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合理調動了各種感覺和分析器官,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在不斷尋求師生關系新的同位點的過程中,使師生關系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
Ⅳ 老師如何讓小學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小學可以說是孩子們一生中正式開始求學的第一個階段,這時候,他們剛剛接觸到許多新鮮的事物,對這個世界的一切依然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但與此同時,孩子們由於年齡較小,自製力也相對較差,注意力很難保持長時間的集中。作為在小學任教的老師,如何把小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也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01、充分備課
備課過程是否充分決定了一堂課最終所呈現出來質量的好壞。也因此,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起老師的備課過程。在報考老師的時候,也會注意考察應試者的這一項能力。要想課堂生動有趣,充足的備課是必不可少的,這決定了一堂課的核心基調,確定主題,起著支撐整堂課的重要作用。反之,不夠充分的備課便很有可能導致授課過程中邏輯混亂,結構渙散,也就很容易讓學生們無心聽講了。
以上便是我個人對老師讓小學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的一些小建議~
Ⅳ 如何轉變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進,小學教育受到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在小學教育過程中,語文、數學等,都是基礎性學科,數學教育在小學教育過程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加強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是當前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當前社會對實踐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的前提下,從小學開始就加強實踐教育,必須要積極加強對數學教學的創新,讓學生對各種數學知識有更深的了解,提高數學實踐能力。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引導教師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溝通,與其他的教師進行互相學習,做到自我批判,從而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數學教學水平。
1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理論化和形式化比較嚴重。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形式化教學還比較嚴重,傳統的填鴨式教育理論在小學數學教育過程中根深蒂固,使得學生的積極性被磨滅,而且很多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依舊是按照比較傳統的方式進行教育,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受到極大的影響。
(2)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待提高。教師綜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沿用比較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自身對知識基礎的了解,而且很多教師在日常教研活動中的溝通與交流也比較少,因此使得很多教師的思想沒有得到更新,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不高。
(3)實踐教育不夠。數學是一門實踐型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要讓學生對各種數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應該要加強對數學實踐教學的重視,但是當前很多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
2小學數學教學經驗交流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通過不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的分析,可以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發現,並且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以提高教學質量。
2.1加強對素質教育的認識
素質教育是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對於學生個性特徵的考慮以及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由於傳統的教育理念陳舊,因此教育中各種理論性內容依舊是主要教材,沒有給學生太多實踐練習的機會,因此使得很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夠深入,只是了解一些表面的東西。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課程不僅是掌握各種理論知識,最重要的是要學生對數學原理有更深刻的認識,並且能加強自身的創新學習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弱,因此要對他們進行循序漸進地引導,在確定數學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應該要加強對素質教育理念的認識,要對學生的基礎能力進行掌握,並且要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學習的機會。
2.2加強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的創新改革是對全新的教學理念進行落實的一個重要途徑,從基礎性教育向綜合性教育過渡,從傳統化教育向現代化教育過渡,是當前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傳統的實踐教學大多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尤其是數學學科,需要更多的實驗教育,讓學生對數學現象以及數學原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對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要對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思考,比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對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通過對教學問題的設計,在課堂上設置相應的情景,引導學生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入到數學課堂中。教學問題的設計要以小學生為主,要對小學生的個性特徵進行掌握,從而使得小學數學教學更加有趣生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問題的討論中來,鍛煉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提高教師水平,加強教學模式的改進
教師的能力水平的高低對教學質量有直接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水平,進而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進,使得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教師應該要加強學習,對自己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遇到的瓶頸進行掌握,並且能夠加強與其他教師的交流,藉助各種新媒體平台實現教師之間的溝通,在新課標背景下加強對各種新的教育模式的應用,從而不斷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結合新課改的全新理念,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由於傳統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在教育的時候要加強對素質教育理念的應用,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水平,加強對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Ⅵ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轉換教師角色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由於教學活動發生在課堂內,由作為知識的擁有者的教師向作為知識的需求者的學生傳授的活動,教師就必然承擔著把知識經驗通過傳授的方式繼續傳承下去的職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就是簡單的教師「單向傳輸」和學生「被動接受」的關系。在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惟一源泉,教師僅僅充當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就會禁錮學生的頭腦,不利於學生自己的主動探究。由此,教師角色必須做出適應開放式教育的轉換: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
1、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該是在關鍵時刻給予學生指導和支持的「導師」。教師應該能夠根據學生的智力高低、學習風格、學生個性等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進行的學習活動,主動而不是被動地獲取知識,真正得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2、教師應該能夠幫助學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探求知識,並通過留下供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空間以及思考的問題,引導他們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更高階段的學習。
3、教師應該能夠在學生需要克服較大困難或付出較大努力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時,給予適時、適當的指點和支持,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
過去的數學教學在學生眼裡,就是老師的事,課堂是教師的,學生只負責接受,充當知識的存儲器。現在,教師就要將課堂的主陣地還給學生,讓他們明白,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教學,比如,當我們上課需要實物模型時,我們就可以告訴學生,准備這些模型也是他們自己的事,老師會與他們合作一起准備,那樣就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畢竟是個學習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有「一切為了學生的」服務意識,要為學生提供課堂學習所需要的「資源」。比如,為學生提供實物材料和設備供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向學生介紹電視中與數學相關的欄目,組織學生對某些內容進行交流;向學生提供數學課外書籍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教學情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教師不僅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兒童,而且也是兒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只有善於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面對新課程,我們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樹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適應新課程,把握新課程,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激勵,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標准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才能與新課程同行,一起成長。
Ⅶ 新課程下教師教學方法應該有哪些轉變
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首先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觀和空間觀,進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教師一詞原來含義的解釋,並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進一步轉變,促使我們必須對教師、現代教師、教師素質的內涵及其與現代教育技術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准確的認識。 新課程教育已經全面推進,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現代化的一項緊迫任務,這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現代教育理論為這場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網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又為這場變革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支持,然而這其中必須要藉助的是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筆者認為新課程下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進行以下轉變。 一、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得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二、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三、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倡導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朋友。 四、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成為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為學生靈魂的鑄造者、凈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處理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 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為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七、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的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學生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迎戰者。 八、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做「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做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Ⅷ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轉變教師的角色
我個人認為,語來文教師不應該只做源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Ⅸ 如何提高小學教師課堂教學教學能力的學習心得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弘揚、培植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已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師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一切教育改革將最終發生在課堂」。因此,教師素質對教育而言至關重要。由於時代的變遷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從時代和發展的高度來重新定義教師教學基本功,使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磨練、升華出新時代教師所需要的教學基本功。
學校教育中實施學生主體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學生主體發展的重點在課堂上。因此,在教育中,首要任務是建設一支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師隊伍,以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應該注重教師的培訓,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同時,還要求教師自身學習,關注自身專業發展提高。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之中,依據一定的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生命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徵,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具備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學方案設計的能力,教學內容的駕馭能力,教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的能力,了解學生的能力等之外,還應具備一下能力:
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認識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高效教學的核心能力。有學者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包括具體學科教學能力、一般教學能力和教學認知能力三種。具體由下述幾種能力構成:1.認識能力,主要表現為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良好的記憶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等;2.設計能力,主要表現為教學設計能力,包括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材、選擇與運用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的能力等;3.傳播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等;4.組織能力,主要包括組織教學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課外活動的能力、組織培養學生優秀集體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協調內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組織管理自己的活動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學中的師生交往能力。
二、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
在職教師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應成為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村小學教師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必須通過繼續教育為他們的教師生涯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保持教師的知識之源永不枯竭的在職培訓,不應當是有意安排的時斷時續的活動,而應是持續不斷的經常性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與傳統的在職培訓方式相比,校本培訓更加關注教師所在的學校及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因而更能激發學校和教師參與的熱情,使教師培訓更具活力和更有效益。校本培訓應緊緊圍繞著學校和教師的實際狀況和發展需要,重視教師已有的實際經驗和現存缺陷,使教師培訓在與本校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基礎上,不斷向著多樣性和開放性轉變,注重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三、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調控能力
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調控能力是每位教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教師的核心能力。其目的是為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秩序和氛圍,以保證課堂教學盡然有序的進行。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合理選擇教學手段,還要維持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隨時准備有效的處理課堂上出現的突發事件,營造積極活躍的教學氣氛,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能力,資質管理好課堂教學要貫穿教學活動始終。
四、掌握新理念與新要求
21世紀的教師必須具備創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學常規,靈活地運用和處理教材,處理好分科與綜合、持續與均衡,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會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利用課件、設計精美的板書、進行教學活動創新等。
教師的創新能力是指「教師綜合已有知識、信息和經驗,產生有別於他人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要培養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必須具備高素質和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勇於創新觀念,不因循守舊,在工作中不斷的有所創新,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總之,在職教師應該以科學發展觀和科學的人才觀為指導,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科專業特點,體會和探索提高教學能力及教學水平的途徑,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掌握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摸索,循序漸進,發揮自身優勢,汲取豐富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在教學中逐步完善起來,為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打下基礎。
Ⅹ 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師怎樣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程把語文教學推向了新的階段,我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不再是傳統意義的語文教學了。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合理地創設課堂氛圍,最優化地組合課堂結構,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師個人才華和發掘學生聰明才智,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必須實現三個轉變:由注重「教什麼」轉變為注重「練什麼」;由注重指導學生「讀懂」轉變為指導學生「會讀」;由注重教師的「成功感」轉變為注重學生的「成功感」,為終身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獲益終生。 具體表現為:
一、培養對話意識,豐富學生心靈。
語文課堂教學應強調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對話,以心解心,以意會意,不能受《教參》機械、保守的闡釋制約,而應不落窠臼,實事求是地挖掘作品中的藝術韻味和人文主義的內核,還學生一個個充滿激情、個性的教學內容。
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凝聚著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悟、個性和情感,展現不同人物不同的人格特徵和人性魅力,作者往往立體地、多角度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個性,因而不能用固定的模式,一成不變的觀念去闡釋人物。「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把教參的說法強加給學生無疑是不恰當的,而應是誘導、啟發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從人物形象中感受人物的魅力和作者塑造這個人物的社會意義。
語文教學重點不在講,而在「導」,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 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啟發學生「悟」,並從中享受文學作品的美,使自己心靈不斷升華。
二、培養基本能力,開啟學生心智。
語文科作為基礎性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任務。聽得懂、說得明,讀懂會讀,能運用祖國的語言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是語文科設科的根據。
語文教育就是憑借語文教材及課外活動,通過教學及語文活動從而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解決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起到開發智力,培養創新能力的本質功能。
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它有三個層次:一是理解語言的能力,二是品味語言的能力,三是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本身沒有情感,但是卻可以用來表達、交流思想,寄託人們的感情世界,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因此,課堂教學,教師重在誘導,啟發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語言如何表情達意,作家如何通過語言這個工具寄託豐富的思想感情和眾多的人生感悟,咀嚼品味不同作家如何採用不同的語言、句式、風格塑造出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創作出一篇又一篇的風格迥異的文學作品,通過不斷地活動晶評,鼓勵學生大膽模仿、嘗試,以期達到創新運用,教學的出發點在「知」(理解),終點在「行」(運用),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才能真正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
三、創設成功機遇,激活主體潛能。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只有教、而沒有學是不完整的教學,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學。學生是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人,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機、意志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學效果,關鍵看能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首先要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一點發言機會,尊重學生的意見,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甚至錯誤的意見。
其次,要讓學生有「成功感」。教師不應只關心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順利完成,而應關心學生學到了什麼。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得到教師的點撥,或發現了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或學會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回答出一個難度較大的提問,或新的見解得到教師的肯定,或產生從未有過的美的感受等等,都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我們的課堂只有讓學生不斷產生成功的感覺,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教師應千方百計幫助學生成功,幫助學生嘗試成功,在成功中充滿自信心,喜悅地去再創造新的成功,唯有創新,才能成功,以創新去取得成功,是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教育目的的。當然「成功感」不是盲目誇獎或隨意降低難,而應符合韋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總之, 教師要研究如何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研究如何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體現出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和情緒體驗,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人格。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展,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願我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多思多創,摸索出更多更好的適應於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最佳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思路,使課堂真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真正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