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就不會深入地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形式。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把課堂提問看成是教師的專利,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想、去疑、去問,使他們在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讓新的問題又激發學生不斷去探索、發現。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可以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不斷培養自身的問題意識。下面,筆者針對教學中學生很少提問或提不出問題的現象,就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師生關系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就勢必會使課堂氣氛緊張,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怕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而不敢提問、不願提問。相反,如果教師能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互動交流,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負重心理,為教師和同學們打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餘1836字)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古人曰:「學貴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也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而課堂提問是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有幾點粗淺的意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重新認識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小學數學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
2、 提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3、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管理行為,可以維持正常有序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數學教學上來。
總之,我們老師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的教學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
縱觀我們的課堂,師生一問一答,熱熱鬧鬧,樂此不疲。但低效重復式的提問,或不著邊際與要點的提問等等,學生的思維不但沒有得到啟發,而且教學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那麼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是一個以誰為教學主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提問─回答─反饋」的環節中,提問由誰主導,反饋由誰進行,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愛因斯坦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模式去解決問題,而提出一個問題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一個矛盾,沖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而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問題。可見,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事實如何呢?我我們的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並用一種標准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當學生「無疑」時,教師則「須教有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我們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針對性不強……。正如張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樣,「問得太平直,太簡單,學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來,」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像猜謎語」;「問題太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探究性的提問是數學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的解答,缺乏引導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問題一提出,就忙著請學生回答。對一聲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對答非所問者,送之以搖頭。對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請另外的學生出馬,直到答對為止。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啟發。沒有展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這樣只有問沒有啟,學生的智慧大門是無法開戶的。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參與學習。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習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講《八戒吃桃》的故事:孫悟空在花果山種了一棵桃樹,桃子成熟了,孫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饞的豬八戒鑽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樹上桃子的,以後每天都分別偷吃了現有桃子的,,,當他偷吃了4天又要飽饞一頓的時候,孫悟空回來了,看著被吃掉的桃子,孫悟空十分惱怒,舉杖將豬八戒痛打一頓,豬八戒忍痛逃了。孫悟空看著樹上剩下的20個桃子,搖頭嘆惜。同學們,你知道這棵桃樹結有多少個桃子嗎?設計這樣的故事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積極思考:把樹上桃子分為5份,第一天吃了總數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這樣每天都剛好吃了總數的,因而可求總數:20÷=100。
(二)提問要抓住關鍵,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 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③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後,教師進一步問: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麼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再如:在一年級教學找規律時,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顏色、形狀、個數的不同分別來發現排列規律,接著又出示圍成圈男女同學跳舞圖(動感圖),師問:六一聯歡會上,我們班出了這個節目,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從男女生的排列、服飾款式、顏色的排列、舞蹈動作的排列來發現規律,甚至可以從更多方面來發揮想像力。
(四)注意提問的循序漸進,指導學生系統探究。
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後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或適當努力就能夠摘到果子。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應要適中,不宜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從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在數學學習中有時會遇到思維難度較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難度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圍繞著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向縱深發展,從而對新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認識。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引導學生量圓的周長、直徑,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然後提問:1、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用什麼表示?2、如果知道圓的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3、如果知道圓的半徑,你能否計算出圓的周長?為什麼?4、你能總結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嗎?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必須貫穿誘發思維,使學生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提問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准確,力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激勵性。提問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實際和接受能力,問題的難度不要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允許范圍,教師的提問的計劃要心中有數,提問的開展有循序漸進,步步進逼,順流而下,學生才能對答如流,達到我們提問的意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掌握知識。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就不會深入地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形式。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把課堂提問看成是教師的專利,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想、去疑、去問,使他們在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讓新的問題又激發學生不斷去探索、發現。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可以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不斷培養自身的問題意識。下面,筆者針對教學中學生很少提問或提不出問題的現象,就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師生關系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就勢必會使課堂氣氛緊張,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怕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而不敢提問、不願提問。相反,如果教師能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互動交流,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負重心理,為教師和同學們打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餘1836字)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古人曰:「學貴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也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而課堂提問是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於教學服務於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把握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有幾點粗淺的意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重新認識課堂提問的價值所在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小學數學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
2、 提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小學數學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3、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管理行為,可以維持正常有序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數學教學上來。
總之,我們老師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的教學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數學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數學課堂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反思我們的課堂提問
縱觀我們的課堂,師生一問一答,熱熱鬧鬧,樂此不疲。但低效重復式的提問,或不著邊際與要點的提問等等,學生的思維不但沒有得到啟發,而且教學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問題的提出,缺乏主體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那麼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是誰發現的,是誰提出的,這是一個以誰為教學主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提問─回答─反饋」的環節中,提問由誰主導,反饋由誰進行,直接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愛因斯坦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模式去解決問題,而提出一個問題是站在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認識一個矛盾,沖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而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問題。可見,問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事實如何呢?我我們的課堂提問都由教師嚴格、有序的主導來控制著問題,教師早先在教案上設計,課堂上一個一個提出,而學生只等待著教師的提問,並用一種標准答案來回答,這種一味地單相的教師問學生,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教師主導一切的做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依然沒有落實。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當學生「無疑」時,教師則「須教有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好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但很多時候我們為提問而提問,脫離學生實際,或浮光掠影,或針對性不強……。正如張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樣,「問得太平直,太簡單,學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來,」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像猜謎語」;「問題太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像這樣缺乏啟發性、探究性的提問是數學教學的大忌,它不能使學生思維與教學產生共鳴,相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問題的解答,缺乏引導性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問題一提出,就忙著請學生回答。對一聲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對答非所問者,送之以搖頭。對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問題,迫不及待地請另外的學生出馬,直到答對為止。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引導和啟發。沒有展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這樣只有問沒有啟,學生的智慧大門是無法開戶的。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做法
(一)營造愉悅的問題情境,誘導學生參與學習。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把學習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講《八戒吃桃》的故事:孫悟空在花果山種了一棵桃樹,桃子成熟了,孫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饞的豬八戒鑽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樹上桃子的,以後每天都分別偷吃了現有桃子的,,,當他偷吃了4天又要飽饞一頓的時候,孫悟空回來了,看著被吃掉的桃子,孫悟空十分惱怒,舉杖將豬八戒痛打一頓,豬八戒忍痛逃了。孫悟空看著樹上剩下的20個桃子,搖頭嘆惜。同學們,你知道這棵桃樹結有多少個桃子嗎?設計這樣的故事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學生紛紛躍躍欲試,積極思考:把樹上桃子分為5份,第一天吃了總數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這樣每天都剛好吃了總數的,因而可求總數:20÷=100。
(二)提問要抓住關鍵,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於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並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麼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麼?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 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麼樣?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麼?③那麼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後,教師進一步問: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麼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必須貫穿誘發思維,使學生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提問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准確,力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激勵性。提問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實際和接受能力,問題的難度不要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允許范圍,教師的提問的計劃要心中有數,提問的開展有循序漸進,步步進逼,順流而下,學生才能對答如流,達到我們提問的意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掌握知識。
『貳』 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為過去和現代教師所倡導,而且同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問題提出——解決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光教師要提問,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一、首先從課堂提問現狀反思一下:1、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2、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使得學生不能盡心表達自己的想法。3、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教師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提問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引導學生心智、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斯苗兒老師曾說過:我們提倡大問題(要有一定的空間),是從發展學生的思考出發的,我們又要善於設計恰當的問題空間(要有一定的指向),是從小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0分鍾的限制出發的。因此,教學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像、交流的空間,教師提問更應該體現出啟發性和挑戰性,能讓學生去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索。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
『叄』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應注意什麼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逐漸深入,如何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已版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權價值追求。課堂提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手段,應用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技能是小學數學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技能,而小學數學教師的提問技能能否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情況。雖然小學數學教師對提問技能逐漸重視起來並有所改善,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技能仍暴露著一些問題。
『肆』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為過去和現代教師所倡導,而且同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問題提出——解決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光教師要提問,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
一、首先從課堂提問現狀反思一下:
1、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
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
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使得學生不能盡心表達自己的想法。
3、候答時間過短
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教師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提問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引導學生心智、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斯苗兒老師曾說過:我們提倡大問題(要有一定的空間),是從發展學生的思考出發的,我們又要善於設計恰當的問題空間(要有一定的指向),是從小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0分鍾的限制出發的。因此,教學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像、交流的空間,教師提問更應該體現出啟發性和挑戰性,能讓學生去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如何在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在《新課程標准》中就提到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二年級數學第三冊數學廣角二課時,針對猜一猜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這些事例能夠巧妙地體現猜想的可能性。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事例,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實際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當教育界屢次倡導對話教學、互動教學之後,依然保持一言堂、滿堂灌教學習慣的教師似乎不再多見。但教師從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習慣走出來之後,不期又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
三、如何解決在課堂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
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引入新課,提問要找准知識的連接點,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第二課時這節課,我根據兒童的認知結構,調整了教材的認知結構。首先,認識直角。問:自己動手對折再對折,折成的角是什麼角?三角板上哪個角是直角?再在投影儀上出示直角。接著,折比直角小的角,再畫比直角小的角,學生能折出畫比直角小的角那麼自然就能折出或畫出比直角大的角。這樣做的好處是遵循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易到難,學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種角的概念。因此,教師抓住分類這一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提出問題,就能使新知識的教學水到渠成。
2、提問准確把握課堂時機是有效提問的關鍵
在恰當的時候提問,實際上起著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課堂提問時機產生於下屬情況:
(1)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
(2)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
(3)是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的時候;
(4)是促進學生自我評價的時候。教師提問遵循提問的時機,並在提問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那麼提問的有效性將會明顯提高。
3、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
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
4、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4、課堂提問還要精問
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
(1)提問的量要求少而精
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的問題, 避免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2)提問的難度控制要求適度合理
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難易適度就是指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注意的是提問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
6、課堂提問要力求全面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激發學生探求新知慾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課堂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成為全體學生與教師的信息交流,不應成為少數幾個尖子的專利。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只讓優等生包場,將學困生冷落一旁,就會導致學困生聽課注意力分散,身在課堂,心系窗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心中有學困生,優先提問學困生。
首先,設問要講究層次,讓學困生也能跟隨老師的提問而積極思維。
其次,優先讓學困生應答或板演,做到學困生思考後能回答的問題絕不讓優等生代勞,讓學困生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再次,應鼓勵學困生大膽發言,答對了及時肯定,答錯了切勿指責,以免挫傷其積極性。教師應利用提問所得到的反饋信息,及時把握教學進度,因勢利導,以全面提高教此外,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錘煉提問的語言。心理學認為:嚴謹的語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語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語言使人振奮,形象的語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不斷錘煉提問語言,達到准確、精煉、生動、親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語言變無趣為有趣,變無聲為有聲,變無形為有形,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樂學、會學、善學、學好。
四、教學有效提問也是藝術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問題的有效性不僅僅在於詞句,其有效性還在於音調的變化、重讀、詞的選擇及問題的語境。提問有很多方式,每種方式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
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技術與藝術兼而有之)。其實,真正有效的提問還在於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關鍵的策略是,要讓你的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教師在傾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提問和對提問的回應。
1、讓學生感到教師在傾聽
教師的反饋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鼓勵或者妨礙學生的參與。面對那些回答問題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不要打斷學生的回答,即使是錯誤的回答。有時候,學生開始回答了,卻被中途打斷,只能聽教師對回答的提示;或者,學生開始了一個錯誤的回答,馬上被教師打斷,叫另外一位學生回答或教師代為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樣,學生會感到沮喪而不願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
2、教師需要學會容忍
教師需要容忍不同,給予知識上和情感上的鼓勵,至少不能把提問當作懲罰的手段。必要時,教師需要追問、補充和賞識學生的回答。這會讓學生感覺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回答進展。有效傾聽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回應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在這種傾聽的環境中,學生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而不是簡單的接受者。學生的回答應該成為教師進一步追問、引導的起點和階梯。真正有效教學總意味著教師善於傾聽學生的聲音,開發並轉化學生的觀點,引發更復雜的回答。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眾所周知,一堂課沒有固定的模式,課堂提問也絕非千篇一律。在素質教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選用、創造出其他豐富多彩的課堂提問。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就體現在教師的無窮創造上,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著教學風格的光華,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因此,藝術性的課堂提問總是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不管採用什麼形式的課堂提問,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心弦,讓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學習中,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就是成功的課堂提問。
總之,數學教學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教師科學地進行課堂提問是十分重要的。有教師恰當的課堂提問,才能有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過程,才能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恰當的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更應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真正發揮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伍』 淺談怎樣設計小學數學課堂提問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廣大教師原來的「一言堂」教學模式有所轉變,開始注重運用啟發式方法教學。實施啟發式教學行為,必然要設計課堂提問。康托爾指出:「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好的課堂提問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能力;而不好的課堂提問,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還耽誤了教學進程,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設計有效地課堂提問,對搞好教學意義重大。
筆者通過近些年聽過的公開課以及自身的教學反思發現課堂提問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1、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這樣「一問一答」式一般是設計為師問眾生答,如:「答案等於幾?」「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這類問題的提出,教師只關注結果是什麼,而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齊聲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問題太過於簡單僵化,不利於學生思維訓練,顯然喪失了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機會。
2、提問離題遙遠,脫離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啟而不發。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於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
3、提問無目的,隨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學。備課時問題未精心設計,上課時隨意發問,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開河地提問,有時甚至脫離教學目標,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抓不住重點,學習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饋性提問流於形式,教師診斷效果失真。教學時,教師一般要通過提問,以診斷學生對以學知識掌握程度,以判斷能否順利引入新問題,這種提問不能只是「是什麼?」,「叫什麼?」等記憶性的反饋提問,學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淺層的記憶知識,並沒有表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這樣的提問,無法有效地診斷學生的知識缺陷,獲得真正的反饋信息,從而不利於教師調控教學過程。
5、提問只求通法或標准答案,排斥求異思維。提問時對學生新穎或錯誤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通法」或標准答案。這樣提問,學生偶爾閃現的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容易被教師否定扼殺,不利於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
6、提問後沒有停頓或先點名後提問,學生無時間思考。教師的提問,要求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必須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於讓全體學生能在這個「時間差」里去動腦思維,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像這樣的提問,不利於學生冷靜地思考問題,達不到提問的應有作用。
7、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教師的問題設計,如果只針對少數學生能回答,課堂上就會「冷場」,就會有「被遺忘的角落」。所以,教師要針對提問的難易程度從「學情」出發,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回答,以便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口語表達能力。
現舉一例說明不良提問的不良影響:
如以教學10.25÷12.5為例,像以下這樣提問是不好的。
1.被除數和除數各是幾位小數?(被除數是幾位小數不是主要重點)。
3、除數是不是一位小數?(提問沒有啟發學生思維的價值)
4、除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是不是整數?(提問負向引導學生的思維)
一、提問要抓住關鍵
所謂關鍵,是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
例如:在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是教學的重難點,在幫助學生理解簡單分數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時可以這樣問:出示一個月餅圖,讓小紅和小明分著吃,兩人都很謙讓,師:你們說他們怎樣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兩塊。師:怎樣才知道一塊月餅平均分成了兩塊?再演示把兩個半塊恢復成一個餅再平均分,小紅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塊月餅的過程。師問:這半個月餅是幾份中的幾份?(閃爍半個月餅)我們就說它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用
表 示?另外半個月餅是多少呢?(閃爍另外半個月餅。)生:也是這塊月餅的
二、提問要抓住知識間的相互聯系
數學知識結構嚴謹,系統性強,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問題情境,相似的思維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溝通新舊知識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遷移。這種由淺入深,以舊引新的提問方式,可稱為遷移法,是數學教學常用的提問策略之一。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由於學生廣泛掌握了長、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會了用割補法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解決問題。
(3)動手測量數據,填寫操作實驗報告,找出求一個三角形面積的一般方法。
在運用遷移法提問時,要注意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滲透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為遷移類推作好充分的鋪路搭橋的准備工作,溝通所搭的路與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路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學習數學的策略經驗。
三、提問要抓住學生的思維方式
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刺激素。學生思維方式一般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們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有一定的啟發性,同時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會事倍功半。提問時,可以把教材的內容與一定的故事或實際事例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就會輕松愉快地理解知識。
例如在一年級教學認識時間時,教師設計這樣導語問題:我有一個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這是什麼?(鍾表。)鍾表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時間。)你能說出你什麼時間做什麼嗎?又如:在高年級教學相互嚙合的齒輪關系時,讓學生回答這樣的幾個問題:大人帶著小孩在路上行走時兩人的步伐一樣嗎?誰的腳步更快?誰的腳步更慢?小孩為什麼跟著大人跑?再如:教學圓的知識時,我們讓學生思考這幾個問題: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呢?這樣用實際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學習的知識就來源於我們生活中,使知識由教材中死東西變得看得見、摸得著,容易接受,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問題設計要開放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級教學圖形的拼組時,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拼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後,教師進一步問:你還能用不同顏色三角形拼出什麼美麗的圖案?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再如:在一年級教學找規律時,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顏色、形狀、個數的不同分別來發現排列規律,接著又出示圍成圈男女同學跳舞圖(動感圖),師:六一聯歡會上,我們班出了個節目,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從男女生的排列、服飾款式、顏色的排列、舞蹈動作的排列來發現規律,甚至可以從更多方面來發揮想像力。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必須貫穿誘發思維,使學生受到從簡單到復雜、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牽引。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提問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准確,力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和激勵性。提問還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實際和接受能力,問題的難度不要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允許范圍,教師的提問的計劃要心中有數,提問的開展有循序漸進,步步進逼,順流而下,學生才能對答如流,達到我們提問的意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學習掌握知識。
『陸』 小學數學怎樣在課堂中進行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及教研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部分教師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不夠精準;缺乏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或者提出的問題價值不高;缺乏對生成性問題的預設;導致課堂「低效提問」的現象時常出現。針對以上現象,我參加了南京市規劃個人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准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和學生思考的時間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准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於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准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問後教師應注意停頓一會兒,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我們在聽課中經常看到:教師在提問後,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就會重復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提問後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那麼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准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如:教師在教學《平行線》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問題:在創設了「學生在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情境以後,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能根據兩條直線的關系把自己畫出來的圖形分類嗎?」稍作停頓,在學生分類之後引出平行線,教師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在多數學生得出平行線概念之後,教師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緊緊圍繞著這三個問題,組織了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進了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及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精」與「准」
所謂課堂提問的「精」「准」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精確、正確、准確,力求精巧、精緻、不隨意。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做提問設計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簡明准確,又能突出重難點。在關鍵性的問題和小結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復推敲。另外,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准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精彩來,問出實效來。為此,要實現課堂提問的「精」「准」,教師還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度」:即難(易)度、精(准)度、適(量)度。
1、要把握問題的難易,做到適合適中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盡量設計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的問題。因為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數學的興趣,問題太難又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要注意提問的語言,做到精確准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課堂提問語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和准確性。教師要善於精心設計和提煉富有啟發性、准確性、挑戰性的數學語言,提問語言要嚴謹、簡潔、精巧精緻,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口算》時,教師在出示了「小卡車、小轎車、大客車」及各有多少輛之後,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根據這些條件,你能提出什麼問題?」這時第一個發言的學生提出「誰比誰多多少輛?」,緊接著,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提出了「還有誰比誰多多少輛?」、「誰比誰少多少輛?」等一大串問題。顯然學生的回答不是老師所期望的,但根本問題卻是教師的提問不夠精確和准確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問的「數量」,做到精問巧問
實驗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的提問如連珠炮似地射向學生,問題的量多而散,盡管有的問題設計的還比較好,但由於太密集太頻繁,學生不能靜下心來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當然不佳。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定位準的問題,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密集,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甲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麼關系?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系?怎樣求梯形面積?
乙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麼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還要除以2?
比較之下,前者的問題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較大,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與聯系」這個重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問得巧,學生想得深、想得準的效果。而後者的問題設計顯得雜亂、瑣碎、過於直白,沒有太大的思考價值,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利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概括和總結。
三、要處理好「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之間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預設問題」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問題」,對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預設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對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又要考慮到能否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同時還要注意「預設問題」會誘發「生成新問題」的出現,而這些新的「生成問題」會因學習主體的特點、思維方式及個體差異而很難預料;針對課堂呈現出的豐富、多變和復雜的「生成問題」,教師應當首先不拘泥於課前的預設,應該靈活調整、整合乃至放棄預設的問題,機智生成新的問題方案,伺機而動,隨機應變。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生成的新問題,多做預設;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既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顯現。
由此可見,課堂「預設問題」和「生成問題」不是截然分割的兩個部分,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我們應正確理解「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並善於抓住課堂中生成的新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實現課堂「生成問題」對加深知識理解的積極作用,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我們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對課堂提問的價值與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鑽研,努力優化課堂提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
『柒』 小學數學課堂用語有哪些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什麼?」/「你想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想探專究什麼問題?」
——「預屬習後,你了解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匯報一下你們收集來的數據、信息、資料。
——「從這道題(統計圖、表)中,你可以看出什麼?」/「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出門旅遊、賣東西等要考慮哪些問題?」
——「根據所給的信息,誰願意幫他想一個好辦法」/「請同學們幫他設計一個可行方案(如旅行、乘車、鋪地磚、設計圖形等)」
——「根據數的整除關系、約數倍 數的知識說一句話」。
——「誰敢試一試?」/「誰能試一試,自己來解決?」
——「你說的辦法很好,還有其他辦法(解法)嗎」?/「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你能想出幾種」?/「看誰想出的解法多?」
——「請把你的想法與同伴交流一下,好嗎?」
——「誰還想來說一說?」/「誰還能再舉一些例?」
『捌』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有那幾種類型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十分重要的。提高課堂提問技術的應用水平教育心理學提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古語亦雲:學想於思,思源於疑。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由此可見,提出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是增強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環節。下面談談有效提問的幾種類型: 一、激趣式提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恰當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求知慾,成為「好知者」,自覺投入學習。一石激起千重浪,此處之石即教師之「問」,激起之浪即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啟發式提問。 提問啟發,把握時機最重要。因此要求教師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准確把握教學難點,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洞察學生心理,善於捕捉時機。提問啟發,切中要害、循循善誘是關鍵。哪些地方學生易於產生疑惑?為什麼會存有疑惑?如何旁敲側擊令其去疑解惑?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精心設計。 三、聯想式提問。 與啟發式提問一樣,聯想式提問的意義 在於引發學和思考,不同的是:啟發式提問注重啟,注重思維廣度的拓展,聯想式提問注重思維縱向的延伸。 四、比較式提問 這是種很直接直觀的提問方式。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在引出面積單位時,教師先何做好鋪墊:8個同樣大小的小方格組成了一個長方形,16個同樣大小的小方格組成一個正方形,10個同樣大小的小方格組成了一個三角形。學生判斷大小,得出:正方形面積>三角形面積>長方形面積。接著,教師又出示了一組數據,三角形面積為10,長方形面積為6,正方形面積為4。學生再次判斷:三角形面積>長方形面積>正方形面積。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後,反饋在組成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方格大小不同的情況下,面積大小是不能判別呢。這一突如其來的分析,一下子引到了面積的單位,使課堂思路能夠順利的繼續下去。 總之,課堂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如驅導式提問、連環式提問--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發散式提問--以一個問題為中心,引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誘思式提問等等。教師只有認真鑽研,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各種提問方法,才能使用權學生積極探討知索知識源泉,自掘知識寶藏。才能把學生帶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使課堂教學藝術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玖』 小學數學課堂怎麼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為,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 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准之一。
(2)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