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10
一、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了疑問,學生才會去探索,去創新。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並把它作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
1、預習質疑 布置學生預習時,明確要求他們把預習課文時找出的難解之處、有疑之處記下來,准備課上討論或向老師請教。如有學生在預習《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四下)時,就發現岩石是多樣的,該如何來區別、認識。這樣的疑問是這位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維的結果。如果老師能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一定能促進他們更加積極地思維。
2、標題質疑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課題來質疑,往往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有利於學生很快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液體的熱脹冷縮》這課,根據題目,就能挖掘出如下問題:(1)課中講了什麼是液體?(2)液體的熱脹冷縮,該如何去研究?要用到哪些材料?還可以如何研究?用學生從課題中生成的這些問題來統領課堂,整課教學別開生面。學生們對熱脹冷縮的認識有膚淺,經過自身探究得以加深。
3、課堂質疑 在課堂上,我們同樣要注重讓學生質疑,促進他們學、思、疑、問、悟的有機結合。如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液體的熱脹冷縮》一課,我出示一瓶啤酒、一瓶雪碧讓學生觀察,讓他們看一看,想一想,然後提問:「面對這瓶啤酒和雪碧,你想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學生觀察後提出了許多問題:我想研究它們為什麼會冒泡泡?我想研究它們的蓋子為什麼封得那麼嚴實?為什麼瓶里的啤酒和雪碧不裝滿,非要差那麼一點點?教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許多知識,今天我們只來研究其中的一個問題:它們在瓶中為什麼不能裝滿?學生看到研究的問題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學習積極性倍增,創新慾望強烈。這樣,既便於學生理解熱脹冷縮的知識,又培養了創新意識。
4、課後質疑 「課上到這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這是在好多名師的觀摩課上能見到的一個環節。其實,這樣的機動設計是老師有意識地為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留下的「課堂空白」,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維,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挖掘教材創新因素,引導學生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在日常的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求異思維的訓練,能讓學生以與眾不同的思維角度、思維方法、思維路線去思考問題,獲得與眾不同的認識,得出與眾不同的結論。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憑借材料,緊扣要點,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和靈活思維來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從而把創新教育落實到課堂上來。
1、啟發學生發散思維
啟發學生發散思維是培養他們求異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展開不同意見的爭論,打破盲目順從、迷信書本、被動聽講、被動問答的沉悶局面,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朝著獨特的方向發展。
在《磁鐵有磁性》(三下)一課,讓學生玩「巧取燒杯鐵釘「游戲時,開始有的學生感到惘然,不許倒掉燒杯里的水,又不能用夾子等工具,那如何將鐵釘取出來呢?他們經過動腦思維,互相啟發,將燒杯取釘的問題和磁鐵隔著東西也能吸鐵的知識掛上了鉤,從而找到了取出鐵釘的辦法。他們有的採用了磁鐵在燒杯外壁先吸住鐵釘,再沿管壁向上移動取出鐵釘的辦法;有的學生先用磁鐵吸住一根長鐵釘,再用長鐵釘吸住一根長鐵釘 雖然第二個辦法不能說明磁鐵隔著東西也能吸鐵,但這個方法是經過積極思維後才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教師也應給這些學生鼓勵表揚。這樣,學生自己創造的新知,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而且在操作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確,學生的種種設想都顯現出了他們的感悟,都有他們的道理。珍視學生的體驗,呵護他們的發散思維,就會讓他們的思維多一份創新的色彩。
2、訓練學生逆向思維
讓學生從相反的視角去看待和認識所碰到的問題。這樣的思維常常會別開生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日常的教學中,關注學生逆向思維的訓練,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教材中有不少課例就是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的好教材。如《聲音的產生》一般的思路是:先製造聲音,提出聲音的產生與振動有關的假設,再尋找更多聲音與振動相聯系的事例,最後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對這一課重新思考,反其道行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大家都製造聲音,那我們就先保持安靜吧。1做游戲 保持安靜,,要求:保持安靜,但要同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出示任務:把書本翻到30頁;打開文具盒;拿出鉛筆;在記錄紙上寫下組號。發出一次聲音就記犯規一次。2討論交流:剛才同學們為什麼會犯規?3談話:如何才能保持絕對的安靜呢?學生討論後達成共識:人不能動,周圍的物體也不能動,才能保持安靜。4談話:那麼,反過來說怎樣就會產生聲音?……抓住這些,讓學生對聲音的產生進行新的讀解,不失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舉措。
3、教會學生靈活思維
刻板的思維定勢是妨礙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攔路虎。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我們要因材制宜,靈活運用,使各種思維有機融合,打破僵化的思維定勢,力爭做到求異、求變、求活、求新。
《傳熱比賽》(五下)是小學科學教材中一個經典的案例。准備了銅、鐵、鋁三種不同的金屬材料,凡士林、火柴棍等材料,學生給三根粘有火柴棍的金屬條加熱,火柴棍依次掉落實驗效果很明顯,還可以遵循學生的意願,讓他們自己想辦法,還可以用其他的什麼材料來做這個實驗。這樣的設計,故事就有了新的拓展了。
⑵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科學的創新能力
」 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的就是人的創造性。小學科學正擔負著它的啟蒙任務,通過啟蒙教育,使學生初步認識周圍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和聯系,啟迪學生的智慧,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為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好基礎,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科學進步的需要,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因此,提高小學生的科技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下面,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 精心准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 1、深入研究教材,准確把握教材的教學目標 九年義務教育新的課程標准,改變了傳統的認識,即把科學課的性質,由原來的「知識性」學科改變為「教育性」學科,科學課的任務由原來單純的「傳授知識」改為「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備課,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熱空氣和冷空氣》這一課主要是指導學生認識空氣的性質,這將為認識風的成因打下基礎。 根據課程標准,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使學生知道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上升。(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精心准備教具,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埋下伏筆 為了讓學生知道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上升,根據教學要求,教師准備的實驗材料有紙蛇、蠟燭、火柴。演示材料有不露的大塑料袋、小凳子、小盤子、酒精等。另外,還有關於熱氣球的圖影片或錄像帶。學生准備的器材有剪刀、針線。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做了一些調整:教師准備的分組實驗材料有紙蛇、蠟燭、火柴、不露的大塑料袋、小凳子、小盤子、酒精等。演示材料有:掛在火爐上的小手帕不斷飄動的錄像帶,有關熱氣球的圖影片和開有天窗的食堂冒著裊裊炊煙的圖影片。學生准備的材料有剪刀、針線,還有雞毛或鵝毛。對於剪刀、針線做什麼用,學生預習時已經知道了,但准備的羽毛有什麼用呢?這一實驗材料是教材中沒有的,在課本上找不到答案。這樣就給學生造成了一些懸念,學生在准備材料的過程中,已經對本課進行討論、研究。這樣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恰當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 教法新穎、生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法的不斷更新,則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究知識的能力,產生求知慾望。而恰當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的關鍵。 1、教學設計導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科研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成功的導入,具有先聲奪人的力量,它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學習心理進入最佳狀態,提高課堂授課效率。 這堂實驗課的步驟可以概括為:觀察自然現象——猜想發生的原因——證明猜想的正確性。這也正是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思路。學生在學習中學會了研究問題的方法,自然也養成了良好的科學素養。 2、實驗要放扶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導入新課後,學生對自行探究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慾望,這時應及時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獲得有關的事實來證明猜想的正確性。「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一個重要方法,只有讓學生親自參與觀察和實驗,從現象中分析出其中的因果關系,歸納出科學的概念和各種自然規律,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以往的實驗課中,實驗過程往往是由教師早已設計好,學生做起來一帆風順,我認為這樣不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常言說的好,「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實驗中,也讓學生受到挫折,讓學生經受「失敗」,再找出失敗的原因,這樣更有利於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為了證明熱空氣會上升,教材中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懸掛在點燃的蠟燭上方的紙蛇會轉動,另一個是在一個保持平衡的木棍兩端掛一個紙盒吊起來,用手扶住木棍的另一端,用點燃的火柴烤熱另一端紙盒內的空氣,鬆手後加熱的一端會上升。由於學生在課前進行了預習,這兩個能證明熱空氣會上升的實驗學生都先想到了。還有一種實驗材料就是羽毛,羽毛能否證明熱空氣會上升?怎樣證明?教材中沒有證明,老師也沒有提示,但學生也想到了:把羽毛撒在點燃的酒精盤上面,羽毛會迅速上升,從而證明熱空氣會上升這一猜想的正確性。這也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體現。
⑶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營造開放的思維空間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實踐證明,課堂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師生對教學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教學雙方思維活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於學生平等的地位,傾聽學生的意見,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會得到學生各種各樣的創意心聲。有時,教師還要裝著「無知」,向學生學習,讓學生覺得老也有所「不知」,從而讓學生獲得自信。這樣做並不會影響老師的師道尊嚴,相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讓學生質疑問難,掌握創新思維的鑰匙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只有「疑」才能有「思」,只有「思」才能有創新。所以老師要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和勇氣,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大膽地提出題,鼓勵他們敢於質疑,敢於提出難倒教師和學生的問題,敢於向權威挑戰。在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暢所欲言,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恰當的評價。對於能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的探索,大膽創新,讓學生品嘗質疑的樂趣,激發提問的熱情。對於好問但總是抓不住要點的同學,不能嘲笑、諷刺,更應該耐心引導。對於不善於提出問題的同學及那些基礎差、膽小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首先應稱贊其勇氣,然後再幫助其分析。這樣有利於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調動其提問的積極性。
⑷ 如何落實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式教學
摘要: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索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探索性實驗為載體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培養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能力;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斷和反思能力等。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科學科學實驗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反思和評價、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歷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實驗探究活動,激發科學學習的興趣,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小學科學的主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學生為主的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讓學生時常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突破點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實現,變「驗證性」為「探究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而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載體。
1、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條件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重新設計教室的環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變更,座位設計成活動模塊型,可以四人為一探究單元,四人自由組合,小組內經過討論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稱為首席主持人;一人負責在小組探究過程中聯系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稱為信息使者;一人負責記錄寫報告,稱為書記員;一人負責匯報展示講解小組成果,稱為發言人;小組內四人分工,責任到人,成果歸四個人共有。通過這種編排方式,增強學生交流的效果和質量,也使學生的競爭關系轉變為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學生在這樣的融洽和諧的環境中能自由地參與探究和創新,學習效果更佳。
2、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課題[1]
由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較短,對科學知識的認識還不夠深,因此探索性實驗課題的確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水平之上,使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後,經努力後能夠確定問題的關鍵,能夠用已有的理論基礎提出幾種可能的推斷,並能通過科學實驗進行驗證。例如:設計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的探究實驗,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探究性實驗。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並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2]
課例1:在對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將同一個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不知名的液體和2號不知名的液體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馬鈴薯在1號液體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號液體中是浮起來的,從而引起學生的疑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液體不一樣之處,以及可採用哪些方法來比較兩種液體。
在一堂課中,不僅在課的開始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
4、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的能力
科學研究過程中,提出假說後,就要設計研究方案來檢驗自已的假說並執行有關的計劃。研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選定,即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假說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觀察統計法等;第二,研究步驟的具體化,包括所使用的適當設備、地點、操作過程、安全措施等;第三,變數的控制和設置對照,應當弄清計劃中哪些變數是需要控制的、如何進行控制;第四,在實行中,進行系統地觀察、精確地測量並收集和整理所獲得的數據。小學科學教學中,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的前提下,再給學生傳授科學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中的一般程序。在這個基礎上再有計劃地選擇一些探索性實驗課題,讓學生根據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設計實驗方案、執行實驗操作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課例2:探究綠豆種子發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提出需要水、陽光、適宜的溫度、土壤、空氣這些條件,確定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緊接著制定相應的實驗計劃,重要的討論如何控制對比實驗的條件,例如探究空氣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採用什麼方法控制對照組中的綠豆始終不接觸到空氣,這是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實驗進行的過程當中,學生進行持續的觀察與記錄。
5、利用探索性實驗提高小學生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3]
科學研究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資料和數據,要對所得的資料和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這個過程中會涉及:第一步,使用符號、圖表等對資料進行分類和轉換,很多數據和資料在最初時是分散的,通過轉換和分類,才能明確數據和資料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數學工具來處理,包括用圖、表、統計等數據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得數據和資料能說明問題;第二步,在進行處理的基礎上,根據資料和數據,確立因果關系;第三步,運用有關科學原理對資料和數據進行解釋科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實驗課題,設置不同類型實驗資料,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關系,尋找科學規律,培養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分析推斷和反思評價的能力
這個過程須涉及:第一,根據證據推出結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各種信息,同時又要基於已有的理論和經驗;第二,假說與證據之間的關系有以上幾種可能:證據支持假說——假說確定;證據部分支持假說——假說要進行修訂;證據不支持假說——需要重新設定假說。確定是哪種關系需要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第三,在驗證假說的過程中,需對研究過程的可信度進行反思,
⑸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根據小學科學教學的特點,可以見將教學的基本方法分為以下幾種: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練習法等。
2.1講授法:
講授法是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其特點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語言,適當的輔以其他教學手段向學生傳遞知識,使學生掌握知識,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能力。
這種教學方法是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有以下幾點作用:1.它即用於講授新知識,也用於鞏固舊知識;2.它既可以描述物理現象,敘述物理事實、解釋物理概念,又可以論證原理、闡明規律。教學的內容越系統,原理性越強,就越社用於這種教學方法。講授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在短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點是使用講授法,學生比較被動,不能照顧個別差異,學生學習得到的知識不易保持。雖然如此,在今天信息社會里,講授法仍不失為最重要的教學方法。
在運用講授法過程當中,教師要適當地利用掛圖、板書、板畫、演示試驗等教學手段,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3】。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將已學的知識牢記住。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講授法應當做到:
1.講授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認知規律。
2.講授要力求具有啟發性。
3.講授要注意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⑹ 如何在科學課堂上進行創新教學
倡導抄自主、合作、探究襲的學習方式是《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實踐證明,有效的自主學習可以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鑽研精神,學會如何學習,為適應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一提起「自主學習」,許多教師會認為一切的學習活動由學生說了算,就是體現了自主學習。於是不論學習內容難易,不管學生學情如何,一味地強調學習目標由學生而定,學習內容由學生挑,學習方法由學生選,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這樣做,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教師用心良苦,卻換不來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隨著科學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參與自主學習,值得我們科學教師深思,並積極探索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