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一、本次賽教活動總體特點
(一)選材多樣,內容豐富
本次參賽的32節課涉及到數學的四大知識領域,照顧到了每一個學習年級。其中還有部分課是用北師大教材來上的。比如紫陽的《用字母表示數》。
(二)准備充分,特色鮮明
本次的32節課,無論是城市的課,還是鄉鎮的課。從課的流程,課堂結構的把握,方法的運用和技術手段的運用上都有明顯提高。
(三)教案規范,理論聯系實際
教師的32份教案都能夠很好的按教學內容,教材簡析,學情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統一模式結構來進行。為我們進一步規范教案書寫,相互學習借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學生學習習慣良好,課堂文化氛圍有凸顯
一、二年級學生的聽說,口語表達的能力是很強的。合作的習慣,傾聽的習慣、思維的習慣等課堂上都有良好的表現。xx城關一小的學生課前准備的了學生優秀的文化大餐。有介紹xx的特色的,有介紹xx小吃的,有介紹xx名勝古跡的。還有孩子高唱xx的菜花節之歌。給我們所有的老師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老師的團結和互助協作精神有突出的表現
當我們的做課老師在使用實物投影儀遇到了一點困難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胸前佩戴的「xx城關一小」字樣的老師隨時為我們排出了故障。這一幕讓我很感動,也很感激。就是這一小小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老師的職業的崇高,胸懷的坦盪和心靈的美好。讓我們為我們自己鼓鼓掌。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亮點回顧
(一)學生自主學習方式逐步改善
1.自主探究的隨機性、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應有的體現。
2.合作交流的時效性、必要性和自主性也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從《重疊問題》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出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最後得出韋恩圖。
3.動手實踐的操作性、規范性和工具性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規范要求和具體實際。規范要求:明確怎樣操作,應該注意的事項是什麼?操作中思維有所提升,能力得到鍛煉,品位得到提高。
(二)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
1.情境創設到位。
【案例一】《植樹問題》用手指引入,兩顆小樹十個叉,不長葉子不開花。【案例二】《平移和旋轉》開課伊始讓學生先向前後左右的移動,再轉動一圈,都是讓學生初步的感知一下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再比如,xx的臭豆腐,也作為了學生學習的素材了。在老師參加活動中培養學生數感。《重疊問題》以做游戲引入課題。聽音樂的有3人,玩悠悠球的有4人,明明是7人,怎麼實際一數卻只有6人。帶著這個沖突和矛盾,學生在一起合作,交流,討論。《找次品》一課,引入很吸引人,從樂樂頭上少了一隻花瓣入手引入課題。
2.活用教材到位。
(1)活用主題圖或情境圖。(2)活用內容。(3)活用練習。32節課,沒有哪一節課是原原本本的用教材中的例題和既定的素材,或多或少,老師都有取捨、加工或者改造。
3.方法運用到位。
(1)講授法,培養學生有意義的學習。(2)注重啟發式與因材施教。啟發式,啟而能發,發而能導,導而能活,活而不亂。啟發式的要害和關鍵是啟發學生積極地,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啟發式的關鍵不在於課堂問了多少個是不是,對不對,那是形式。因材施教,因為不同人,他的秉性,他的生存環境,他的先天性的很多東西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這也是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出來的原則。溫總理到北大和北京35中聽課都提出這兩個原則。
(3)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多從培養學生的「四基」、「四能」、「兩種思維」的角度出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A.傳統教學手段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a.復習引入與情境創設相結合。大多數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又通過復習來引入新知,比如,計算類的課;也有直接創設與本節課有關教學情境而引入新知的。比如《觀察物體》,現場拍攝照片,再現場呈現在大屏幕上。
b.講授例題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現在的一些內容,有的老師除過用講授的方法以外,還讓學生自學,或者通過實驗操作來獲得結論,也有讓學生自己進行復習整理。《除法的運算性質》教學。
c.講和練與拓展延伸相結合。實踐證明,傳統教學中的講與練是有效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的最有效途徑。新課程以游戲的形式,操作的形式,活動的形式進行拓展延伸也是很好的形式。《統計與概率》玩飛行棋的設計。
B.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有了創新與提高。
a.突出了直觀性,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三角形的內角和》、《初步認識角》、《包裝的學問》等課的教學。
b.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現在的練習設置就可以節省一些抄題的時間來提高練習的容量。(圖形的面積、體積、容積計算、解決問題類題目等)。
c.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平移與旋轉》播放上海音樂廳平移的視屏。《重疊問題中》維恩圖的各部分名稱的含意的講解與說明。
C.多媒體使用技術被廣泛普及與推廣。
a.與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相適應。今天的32節課無論是村鎮還是城市的老師都能夠嫻熟的運用電化手段進行組織教學。
b.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帶來了方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學生在課堂上學的輕松,學的快樂。
c.能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找規律》的趣味設計。
(三)教學資源開發實用有效
1.學校資源(教學掛圖、教具、學具)。
2.教師資源。教師自製自創學具、教具。【案例】《重疊問題》的搖呼啦圈、《包裝的學問》。
3.學生資源。利用學生的錯誤生成來引起學生的注意。
4.教材資源。調整內容——《植樹問題》,教材中內容安排是只講一種規律,而實際教學中有老師根據自己的設計把三種規律巧妙的進行了整合與轉化。讓學生掌握起來更加簡單。調整情境——《重疊問題》,老師把教材中的畫面直接變成了人來做游戲。
(四)教學風格和特點自然獨特
1.注意了教學設計的「三度」指標。
(1)有尺度。沒有哪個老師只僅僅講教材中的內容。說明老師們把尺度都把握的都很好。
(2)有厚度。比如,《平移和旋轉》一課中對於盪鞦韆現象的解釋。就是一個有厚度的解釋。它是一個平移現象,對於的深度理解,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還可能遇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鍾擺現象,或者擺動現象。
(3)有溫度。像嵐皋《找規律》一課老師聽完後,不是感到在聽課,而是感覺到是一種享受。還有《找規律》一課中對大數學觀的滲透。在「好讀書好」中找規律:「好好讀書,好讀書好,書好好讀」。《找次品》在3的倍數中找次品,最簡潔的方法就是「三分法」等等。
2.體現了教學中的「四字」方針;(實、新、准、活)。
從這32節課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就可以看出來,都是在認真閱讀了教材,閱讀了教師用書和一些相關的資料後,才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和特點來組織教學的。從評委的反饋信息來看突出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一個「實」字。
①朴實(簡簡單單,形象直觀,清新自然,朴實無華)。
②扎實(該講的講,該練的練)。比如,《平移和旋轉》平移向上,或者向下的直直的運動叫做平移;繞著一個點或者一個軸的運動叫做旋轉。該下定義的時候就下定義。注意深度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圖形平移之前和平移之後什麼發生了改變,什麼沒有變?明確,大小、形狀、方向沒有改變,圖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③豐實(既有知識傳授,又有能力培養,還有思維訓練和習慣養成教育)習慣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比如,中低年級的孩子上課組織教學的環節就是特別重要的,教師必須要嚴格規范要求。
(2)突出一個「新」字。
①設計新。有的老師用猜謎語,唱兒歌,做游戲的形式來引入,很容易就能抓住學生的心理。
②理念新。讓學生用幾十秒的時間來互相的評一評誰這節課表現的最好。這是一個全新的評價方式的體現。
③手段新。練習設計有層次,電腦輔助有效果。老師帶著呼啦圈兒、花環、進教室,並充分利用xx的人文景觀和風土人情。
(3)落實一個「准」字。數學是一門真與實的科學,既要保證知識的准確性,還要保證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避免類似噴泉是平行線,五線譜是數字編碼,圖形的形狀與面積的大小沒有關系等不夠嚴密科學的結論來刻畫數學。
(4)彰顯一個「活」字。一是學習方式活。對話交流自主探究。二是課堂氛圍活。
(五)教學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
1.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有了明顯滲透。
第一,滲透一一對應思想,化繁為簡的思想。比如,《植樹問題》中鍾聲敲響的情境。第二,數感的培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中N可以表示一個數也可以表示一些數。比如,用N表示一排的8個人,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第三,集合思想的培養。如,《重疊問題》用最基本的呼啦圈把學生圈起來,就是集合思想中韋恩圖的雛形。如果不培養這種思想的話,正像老師所說的,我們不可能走到哪裡都背過呼啦圈兒吧。第四,優化思想的滲透。比如,《找次品》的教學。第五轉化的思想的滲透。比如,《等量代換》的教學。第六,估算意識和演算法多樣化思想的體現。比如,《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
2.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加理性。
數學是科學,科學是嚴謹的;數學是工具,工具是實用的。真有感情就表達,不要無病呻吟。比如,《找次品》中就可以滲透誠信教育。例如,課堂上我們老師對學生的一個擁抱。可能這個學生一生都會感到是溫暖的。
(六)數學學習習慣初步形成
1.聽、看、問、答的思維品質較好;特別是學生自由討論和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的培養是很讓我們感動和欽佩的。
2.實踐操作的習慣較好;想和做能夠巧妙結合,操作中思維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鍛煉,技巧進一步掌握。
3.語言表達的能力有明顯提升。在平時的教學中很注重學科的整合。
(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
1.情境創設注重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比如,課堂中呼啦圈、溜溜球都作為了學生學習的道具。
2.練習設計注重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植樹問題》的敲鍾問題,給小路兩邊的植樹,街道兩旁安裝路燈。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行為反思
1.操作比較被動。一是缺少起碼的教具的操作。比如《等量代換》中沒有天平,讓學生用手來比劃。
2.合作比較勉強。讓學生塗出有規律的圖案,就不再需要學生合作學習。
3.討論顯得多餘。明明是兩個空白的集合圈,還讓學生來討論。
4.設計不夠大膽。該自學的地方,就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學。評委們一直認為,我們的數學課堂,老師講的還是多了一些。給學生自學課本,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顯得有些單薄。
5.評價不夠到位。一是沒有很好的實現目標多元和方法多樣;二是形式還比較單一。認為師評的較多,生生互評的較少。偶然碰到了一個生生互評的,還只說了名字,沒有說好在哪裡。三是缺少靈活處理問題的機智。
6.技藝不夠高超。比如,板書的技能,有的板書很有特點,有的板書沒有特點。有的板書讓人感覺去掉了一個字就很可惜。這樣的板書,我們的32節課中有,但還顯得比較少。
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今後的發展方向
(一)抓住「一個核心」(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1.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比如,讓學生選擇學生自己喜歡的題目來做。
2.注意收集和處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實際生成的問題。比如,《植樹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充當小小設計家。變換行距,來植樹,並歸納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用字母表示數》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自己想要表示的物品。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具體情境中同一個量,就用同一個字母表示,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3.要切實把握課堂教學的本質。
(1)在於心。用心准備,用心設計,精心預設。《找規律》的教學,老師穿戴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比如,戴的項鏈,穿的衣服都是有規律的。
(2)在於細。細化、細膩和細微。課前想細。預案想多、想開、想細。比如,課前教具學具的准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天平,學生沒辦法操作實驗,學具沒有拿夠,學生只好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合作學習。
(3)在於實。朴實—簡簡單單,形象直觀,清新自然,朴實無華。扎實—該講的講,該練的練。豐實—既有知識傳授,又有能力培養,還有思維訓練和習慣養成教育。習慣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比如,中低年級的孩子上課組織教學的環節就是特別重要的,教師必須要嚴格規范要求。概念課的教學,最終要落腳在對概念定義的理解上。計算課最終應落在思維上,而不是在掌握技能、技巧上。圖形與幾何教學最終落在空間觀念的培養上。綜合與實踐關鍵落在綜合與運用上,即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遵循「兩律」
一是遵循學生認知的規律;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簡單到復雜,由順向到逆向等等。二是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形式要活,活動呀,游戲呀,要有吸引力。
(三)把握「三定指標」
定標 ——指要確定好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教學設計,情境創設,思想方法的滲透都要緊緊圍繞這個教學目標來實現;定點 ——即一節課的教學知識點。無論設計如何新穎,手段如何高明,最終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點應有所掌握。定法——要切實做到因材施教與啟發式教學。並力爭做到啟而能發,發而能導,導而能活,活兒不亂。
(四)實現「四個超越」
只有切實做到把握「三個讀懂」,認真落實「三定指標」才能實現「四個超越」,即「超越教材」,(把教材作為素材,可以創造,可以加工。) 「超越課堂」,(課堂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一種文化交流、傳播、拓展的平台。)「超越學生」,(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真正使學生思維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鍛煉,素養得到提高。)「超越自我」。【我們的教學只有超越自我(教書匠),才能走向更高的境界。】因為自身沒有數學味的數學老師,不可能上出具有數學味兒的數學課。
(五)提高五項技能
1.要提高提問的技能。(淺、碎、多、深、窄、白)。
2.要提高語言的技能。一是銜接過渡語缺乏流暢性。二是總結歸納語缺乏嚴密性。三是提問指向語乏針對性。四是隨機應變語缺乏時效性。五是綜合評價語缺乏激勵性。六是會話肢體語缺乏技巧性。
3.要提高處理教材的技能。一是既要切實理解教材,還要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找規律》一課的教學。不要例題,練習設計的規律都是一、一,其實還可以是多樣的。比如二、一,一二,一、一、二,二、二、一等等。二是要切實把握課時教材與學段教材之間的聯系。比如。當學生回答圖形是通過平移得來的時候,老師認為學生對平移知識的掌握是通過自學得來的。
4.要提高預設與生成的技能。
首先,要精心的預設生成。課前的思考和把握。其次,寬容的接納生成。當學生說的不沾邊時,當學生說的離題千里時。第三,機智的篩選生成。例如,《重疊問題》老師遊了一圈就讓學生把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的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了。第四,巧妙的利用生成。要善於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第五,及時的反饋生成。要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學生已經到了思維的高層次了,老師還停留在低層次的走教案上。
5.要正確把握課堂教學評價的技能。
第一,應注意發揮集體的智慧。藉助集體的力量適當進行歸納和點撥。第二,要善於運用得體的評價語言。請聽來自A組一位老師的課堂評價語。你觀察的真仔細;你提出的問題真有挑戰性;這位同學的思維非常清晰;你一下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第三,適當運用獎品激勵法。例如,給學生發獎品。第四,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例如,「媽媽經常打我」。專家的評價是這樣的處理欠妥,原因是不符合真善美假丑惡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課後我們溝通一下,看你媽媽為什麼打你。
(六)追求六個目標
1.確保質量。不僅要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更要確保素質教育質量。
2.講究實際。要讓課堂盡量顯得朴實、扎實、真實和豐實。
3.提高效率。講授、啟發、思考、合作、探究都應該是積極有效。
4.促進發展。不僅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更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5.增強品位。讓學生不僅僅學習數學知識,還要對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的一些相關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和積極的情感,如數學史,科學史和金典例題等內容的滲透。
6.追求特色。教師的教學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2.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分析
近些年來,有效教學已經受到了國內外教育的廣泛關注,畢竟隨著知識經濟的突飛猛進,社會對於教育中所培養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穩步提升,數學的作用也在無限度加大。小學數學作為學生在整個人生生涯中的數學基礎,其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國家、社會、學校等有責任和義務對於小學數學課堂教育有足夠的重視。利用有效教學的「以人為本」「為學生的長遠發展為根本」等理念,推動新課程標準的全面發展。想要在相應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實施有效教學,需要遵循兩個基準:科學解讀教材要點,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創設活躍的課堂,積極組織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一、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每一門課程都必須要有一個核心的教學目標作為出發點,不僅要讓學生能夠圍繞這個核心目標進行學習,還能深化相關的數學技能教學理念,提升學生在相關學習數學方面的情感態度。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符合學生的切實情況,不可超出學生的接受范圍,否則將會造成物極必反的負面影響。同時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可以自主愛上小學數學這門科目,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需要從多方位觀察學生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過程方法等方面,明確課堂的教學目標,進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創設相應的情景
有效教學情境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從日常的生活入手,凸顯數學情景中的生活性。數學教學的內容必須要建立在學生的接受范圍之內,在已知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學習。在創設小學數學的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些影響因素。例如,在北師大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有關百分比的知識算是一個重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每一個學生發一塊餅干。通過實例教學,讓學生對於餅干進行規整的切割,讓學生明確百分比的概念,彰顯數學中的樂趣。然而隨著學生年級的不斷增加,高年級的學生更加註重數學的矛盾性理論,這些矛盾性的理論便能激發學生更大的興趣。例如在學習等腰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計算,而有的學生則提出了可以利用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來算出結果,大大簡化了固有的思維計算,提高了效率。教師為此就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激發學生對於知識的慾望,培養其敢於挑戰權威的自信心。
三、有效合理地利用使用教材
作為課堂教學的依據,教材是一個課堂教學的靈魂,是課程理念的載體,教師需要根據相應的教材內容,結合教學理念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安排。另外,教師需要對教材有一個足夠的尊重,根據相應的新課程理念來去感悟、領會、研讀教材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只有數學教師能夠對教材有一個通讀,有一個徹底的理解,才能確保學生跟隨教師一起共同進步,而教師則要做到將知識點牢記於心,便於後期教學。例如,在講解分數的加減法時候,教師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下,利用整數的加減法推論出分數的加減法,讓學生因此而理解分數的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聯系和區別,從而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
四、教學方法的改變
教學方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教學的進度和效率,教師應當採用良好的教學方法,促進並努力吸引學生的目光與注意力,通過轉換傳統的教學理念,來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最終提升學生成績與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採取一邊提問一邊讓學生思考回答的模式,在講授小學乘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測量教室的長寬高,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計算面積。教學不單單是一項工作,更是一個人類心靈上的藝術。它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在新課程的浪潮之下,小學數學課堂上需要強調學生為主體地位,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對,努力提高小學數學的整體能力,實現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對學生產生深層次的影響。它要求教師要恰當地為學生創造教學目標,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景,合理為學生制定出一套真正能夠讓學生提高能力的教學方案,配合有效教學方法理念,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3.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評價
吳正憲老師的講座《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評課》,現把他所講的怎樣評課的方法提供給大家。
如何評一堂數學課?既看學生,又看老師。
看學生:
①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
②看學生是否體驗、感受、經歷數學學習過程。
③學生是否在學習活動中學會了什麼。
④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了什麼?得到哪些有助於自身發展的能力。
看老師:
① 是否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是否得到和諧時學生愉悅的學習交流。
② 是否對學生進行有效性指導。
③ 是否為學生提供優秀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有利於學生思考、探索的空間。
④ 是否關注了課堂上的生成
「教學評價」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而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更是教學活動中過程性評價的重要體現。能否使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具有科學性、目的性和多樣性,以便激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直接影響到教師工作潛能的提升和發展。
把握公開課的評價角度:
在對課堂教學進行宏觀管理過程中,通過一定規模的公開課教學,開展評價活動,使教師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確實是推進新課程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然而,在這樣的活動中,除遵循課堂教學評價的一般規律外,針對不同的授課目的、把握不同的評價角度尤為重要,因為這直接關繫到活動的效果及影響,如對授課人的教學評價或者對一個教研群體的評估。
1.初試課。執教初試課的主要是實習教師和剛從事教學工作或剛從事該學段教學工作的教師,公開課的目的在於鍛煉他們的從教能力。因此,評課的立意不要過高,要注重基礎。在組織對初試課評價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對授課人目前所具有的基本素質,應盡量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其進取心。第二,由於這部分教師一般具有可塑性,接受新生事物快、反應靈活,因此,在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各方面還要從嚴要求,評說中從嚴把握,使他們明確要求,找出差距,繼續努力。第三,根據大家評說的意見,主持人應歸納值得肯定的一面,重點指出今後改進的措施和執行的過程要求,確保他們的提高能夠落實。
2.研究課。研究課重點研究教學問題,因此,無論授課、評課,都要從研究的角度出發。評價研究課時,應在主持人的正確引導下開展研討,並要特別注意如下幾點:第一,聽課之前明確交代該研究課側重研究什麼問題以及該項研究的意義,使評課人在聽課時有重點,評課時有核心。第二,要創設一種探討、切磋問題的氛圍。既然是探討,就應允許各抒己見,既然是切磋,就應提倡互相商討,主持人在引導發言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過早下結論,因為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權威性或影響性,就可能導致不同意見者欲說又罷,使問題的探討無法深入,直接影響評課的效果。第三,主持人要對研究和評價情況作簡潔的歸納,包括對問題的研究有什麼收獲和進展、大家對問題的看法主要有幾種、認為哪一種有代表性或比較合理、對此類問題的教學建議等,目的在於肯定研究課的價值所在。第四,研究課對授課的教師來說具有風險性,因此,不管效果如何,都應在評課現場給予精神上的鼓勵,以號召更多的人參與研究。
3.評優課。評優課的要求、范圍、形式各有不同,但歸根到底是要評出高低優差來。根據目前開展的各級評優課來看,一般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絕對評優,即不限定名額,嚴格依據統一的評價標准或評價方案評出優秀課或分出等級,這類評優就要求每一位評價者細致考察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有理有據的價值評判,然後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確定評價結果,所評出的優秀課應是出類拔萃、獨具特色的,否則不如空缺,以確保評優的嚴肅性。第二種是相對評優,即根據參評課的情況按一定的比例評出相應的等級,這類評優不足之處是易發生意見不一致而引起導向失誤等情況,因此需要謹防以偏概全和置評價標准於不顧,草率分類。
發揮評課的激勵功能:
課堂教學評價評的雖說是課,但教師作為講課人實際上也處在被評的地位。在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評課人與講課人形成了評與被評的一對矛盾,運用好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來處理評與被評的關系,發揮課堂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有助於調動教師的教研工作熱情,展示教師的教研工作才能。
1.喚醒「勝任內驅力」。一般來說,人們對勝任的工作會越做越感興趣,越干越好,尤其是在工作中時常得到同行的贊譽、認可和鼓勵,就會引發強烈的勝任內驅力,從而不斷進取。評課時要以「優點談足,缺點抓准」為原則。優點談足,就是要能合情合理地滿足人的受贊譽需要,從而使其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增強做好工作的自信心,同時也使其樂於接受評課人善意的指點;再加上缺點抓得准,自然讓人心悅誠服,評與被評雙方就會實現較為理想的溝通。當然,有時會遇到優點極少而缺點甚多的課,評價時可以將優點拆大為小分開評,連同表揚其認真的態度和做出的努力,總之,是先讓其得到適當程度的認可。缺點多,可歸類抓主要的說,或點出缺點的根源,或進行鼓勵式的探討,使講課人感覺到評在點子上,談在情理中。
2.激發「創新內驅力」。當人們在某種活動中獲得成功,並引起他人特別關注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心理上的滿足感,甚至是自豪感,這種良好的感覺可以激發起強烈的創新內驅力,使其樹立更高層次的理想目標,追求更好的表現。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許多有經驗的評課人都注意「評出特色」、「點出創新」,較好的教師、較好的課一般都有與眾不同的優點、特色。評出優點,可以對教師產生特殊的激勵作用;點出特色,可以培養他的成就動機,還可喚起其他聽課人對特色的注意,使他們產生學習效仿的心理
1、評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確定:全面、具體、適宜制訂教學目標, 有針對性、導向性。
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確定
具體,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
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
2)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目標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盡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2、評教材處理
知識教授得准確、科學,准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精心組織、處理教材:根據教學規律、教學目的、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特點,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充實與處理,重新組織、科學安排教學程序,選擇好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教材系統轉化為教學系統。
3、評教學程序
(1)看教學思路設計
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學生實際;有一定的獨創性,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清晰;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好
(2)看課堂結構安排
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 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恰當
(a).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要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要看有沒有「前松後緊」或「前緊後松」的現象,要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b).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要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沒有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的現象。
(c).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要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太少的現象。
(d).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要看優、中、後進生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優等生佔用時間過多,後進生佔用時間太少的現象。
(e).計算非教學時間,要看教師在課堂上有沒有脫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和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4.評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2).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多樣化下一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3). 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4).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看教師是否適時、適當地用了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腦、電視、電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5.評教師教學基本功
1).看板書:好的板書,首先,設計科學合理,依綱扣本。其次,言簡意賅,有藝術性,再次,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
2).看教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融洽。
3).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繫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首先,要准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煉,生動形象,有啟發性。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4).看操作: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等熟練程度。有的還要看在課堂上,教師對實驗的演示時機、位置把握得當,照顧到全體學生。課上演示和實驗操作熟練准確,並達到良好效果。
6.評學法指導
(1)要看學法指導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確
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2)學法指導的內容是否熟悉並實施
7.評能力培養
評價教師在課題教學中能力培養情況,可以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挖掘學生內在的因素,並加以引導、鼓勵;
培養學生敢於獨立思考、敢於探索、敢於質疑的習慣;
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和心理品質;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平時,教會學生在多方面思考問題,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8.評師生關系
(1)看能否充分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2)看能否努力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9.評教學效果
一是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
二是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都能達成。
三是有效利用40分鍾,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的「什麼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的見解,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鑒意義。葉瀾教授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導的「新基礎教育」而言,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有意義。葉教授說,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發展一步,是他越來越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她說,這樣學習,學生才會學到新東西。學生上課,「進來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如果課堂一切都很順利,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這節課呢?換句話說,有意義的課,它首先應該是一節扎實的課。
二有效率。她認為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面上而言,這節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學習困難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就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在這個意義上,一節好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葉教授介紹,一節課不應該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在課堂中應有教師和學生情感、智慧、思維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稱為豐實的課。
四常態性。葉教授說,不少教師受公開課、觀摩課的影響太深,一旦開課,容易出現的毛病是准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就拿著准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當然,課前的准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及相應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她倡導的「新基礎教育」反對借班上課,為的就是讓教師淡化公開課、觀摩課的概念。在她看來,公開課、觀摩課更應該是「研討課」。因此,她告誡教師們:「不管是誰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長、市長,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為孩子、為學生上課,不是給聽課的人聽的,要『無他人』。」她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並強調,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有多人幫著准備才能上的課。
五有待完善。她認為,課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會有缺憾。公開課、觀摩課要上得沒有一點點問題,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很多心理壓力,然後做大量的准備,最後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訴記者,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之為真實的課。
扎實、充實、平實、真實,說起來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但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追求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開闊起來,同時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但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往往一些機械化、模式化、概念化的評價標准束縛了教學的創新與個性發展。那些面面俱到而又刻意追求完美的評價標准給教師的教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如:憑借一張經過量化的評價標准表,一張表若干項,包括教材處理、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思路、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每一項還可分為若干小項,這項多少分,那項多少分,或以A、B、C劃等次,評一節課竟有十幾項甚至幾十項之多。教師為了達到教學表情、語速、板書、時間安排等細節標准而在課堂上忙於應付、疲於奔命,影響了教學內容的展開,使得教師的教學精力牽扯很大。這樣的評價標准還會出現誤判的現象,即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各項得分較高的課不一定是好課,而有些很有特色、效果也不錯而且深受學生歡迎的課,卻由於某項指標的缺失而得了低分,這樣一堂有意義的課可能就被否定了。
教學一直提倡教無定法,在教學中允許教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那麼在評課時也不應用那些死的標准和條條框框去束縛教師的教學個性,使教師的備課、上課圍繞著過於細化的評價標准這個指揮棒轉,這會導致教師的個性和創造力受到束縛和壓制。為了能夠得高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個細節遺落了,擔心哪個知識點忘記了,因為聽課的教師彷彿都在拿著放大鏡來聽,都想雞蛋里挑骨頭,以在評課時能說說授課者的缺點。這些意見固然有針對性和指導性,但同時又有多少是應景之作呢?或者簡直可以說有很多是廢話,因為如果聽了每個人的發言才來備課、上課,根本沒辦法上公開課。道理很簡單,一節課35分鍾,能把大家的觀點都整合嗎?
我認為應更多從學生的學習接受和發展方面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而對那些瑣碎的標准盡量簡化。評價標准宜粗而不宜細。當然評價一堂課也應該有基本的要求,而這基本的要求,我以為葉瀾教授的「五條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鑒和參考的。
4.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前幾分鍾,教師熱情地和孩子們問好,和孩子們一起作課前准備,課桌上只擺放哪些與學習有關的用具;告訴孩子們課堂發言要大膽,爭取一切機會,教孩子們要自信,把一隻小手當作一棵出類拔萃的大樹,舉得高高的,引人注目,引起老師的注意;給孩子們介紹如何做一位聰明的孩子,善於思考,傾聽他人發言,尊重別人,不打斷別人的發言;猜測今天的學習內容,說說怎麼知道的,讓孩子們明白收集信息的途徑;讓孩子唱一唱自己喜歡的歌把心情調到最愉悅的狀態……心理學上認為,人在心情愉快時,更容易接受事物。在交流中,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在風趣幽默的談話中拉近師生的距離,親近師生關系,讓課堂教學溫馨而自然,同時,老師耐心地培養了孩子們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讓養成教育於情於理,無形而有形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做到了教育無痕,潤物細無聲。孩子因喜愛老師而接受老師的諄諄教誨,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善於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
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機。因此,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要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老師在教學中利用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展了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認識所學知識、理解所學知識的同時,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有利於凝聚課堂氣氛,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理論知識的橋梁,教師應搭建好這座橋梁,讓學生主動渴望走向橋梁的另一端。
三、開展游戲,激發興趣,拓展思維
一年級學生是剛從學前班轉上來學學習,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教學於游戲活動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在教學「認識人民幣」的第一節課上,為了鞏固認幣,我設計了一個拿幣的游戲。屏幕上有5件商品,分別是5角、1元、2元、1元5角、3元7角。請學生分別拿出買每件東西要付的人民幣。有的學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找零來解決。「老師,我用兩個2元買3元7角的小熊,你要找我3角。」聽了學生不同的付錢方式,我激動不已,深深地被學生的聰明所感動。真切體會到,只要你願意,學生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在活動中激起學生興趣。同一件商品,不同的付錢方法。經驗在這里豐富,思維在這兒拓展。
四、課堂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一個大膽提問、質疑、創新的機會
課堂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打開了一個學習數學的窗口。學生通過這個窗口進觀察、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發現數學王國的奧秘,從而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親進數學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創設情境,以「大情境」為線索,串起各「環節情境」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課堂情境,這是我們各位教師在創設課堂情境時應時時注意的一點。學生在有趣的、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對數學有了更加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創新的樂趣;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聆聽、互助、接納、贊賞;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樹立了自信;在發現問題,應用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價值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雙基、數學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四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五、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我不是局限於讓學生只會折1/2,而是給他圓、正方形等圖片,讓他們自己探究,自己創造,使他們對分數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數的知識。
總之,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我們廣大數學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
5.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評價
小學數學課是開拓孩子。數學邏輯思維的。最佳階段。如果老師有效的開發將來孩子對數學會產生重復的興趣。所以這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
6. 淺談在小學數學中如何有效進行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不僅是小學數學知識的基本要素,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內容。對它的理解和掌握,關繫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關繫到學生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關繫到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直觀形象思維制約了對數學中抽象概念的掌握,導致孩子們在學習和運用概念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那麼,怎樣才能使數學概念教學更有效呢?
一、數學和生活實際聯系,引入概念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把點滴生活經驗變成系統數學知識目的在於使其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課堂上一些與生活相連的習題更好體會知識的還是生活本生。
例如,在教學《認識鍾表》時,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這兩個數學概念本身就比較抽象,你若直接告訴孩子看鍾點的方法:分針對著12,時針對著幾就是幾時,1時=60分,1分=60秒,孩子未必真正理解,而且長期地這樣教學學生就不會去思考,產生一種依賴的心理。因此我們在課起始時便以猜謎揭示課題,而後分認識鍾面,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三步走。認識鍾面環節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說說鍾面的認識,為了讓學生的介紹更為有針對性把提問變成「你知道鍾面上有什麼?」這樣學生根據手中的鬧鍾很容易回答。在學生撥鍾也讓學生自由的撥出一些整時並說說在這一時刻在干什麼,這樣學生對各個時段的認識就能聯系生活而不僅僅停留在1~12各個數上。在「兩個8時」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的討論兩個8時的存在和不同,再指導學生會照樣子用一句話說一說,同時從數學角度提醒學生在平時說話時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 等詞語,這樣說起來就更清楚明白。鍾面、整時和大約幾時三個環節層層遞進,每一個環節與學生經驗緊密聯系。
低年級小學生,由於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理解一個概念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思考的積極性就會高。
二、迎合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概念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的基礎。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抽象的理論如果再加上乾巴巴的講解,必然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時, 既要讓學生感知直角、銳角、鈍角等不同種類的角,又要注意變化角的大小和角的開口方向,這樣才能獲得對角的清晰認識。教師可以事先做好一個只露出三角形一個角的教具,讓學生觀察露出的一個角,判斷整個三角形是什麼三角形。當露出一個直角時,學生馬上回答這是個直角三角形;當露出一個鈍角時,學生馬上回答這是個鈍角三角形;當露出一個銳角時,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這是個銳角三角形。這時教師拿出的卻不是銳角三角形,這樣,學生就有了懸念:為什麼有一個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鈍角的是鈍角三角形?而一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就不一定是銳角三角形了呢?這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已經成為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使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獲得概念的整個過程中感到學習的快樂。
三、動手操作,引入概念
低段小學生他們愛擺弄東西,什麼都想嘗試。但若遇到困難而無法解決時,操作的積極性就會下降。所以利用學生這種心理適當安排動手嘗試的學習內容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得形成概念。
例如,在教學《米和厘米》時,在認識了「厘米」以後我安排學生通過測量,看看你身體上哪個部位的長度最接近一厘米。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先是拿出尺子不停的比劃,然後三五成群的議論開了,積極主動地去尋求答案。在交流想法時,小朋友不僅給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更讓我收獲了不少的驚喜。
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了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四、巧用多媒體,引入概念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激活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全方位地調動和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建立合理的教與學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動畫:周末,同學們去野餐,在優美的音樂的聲中,一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來到了郊外,貼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跟著提出問題:「把8個蘋果和4瓶果汁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多少」?學生回答後動畫演示分得的結果,非常直觀地顯示出「平均分」,加強了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的理解。接著提出:「把一個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麼數來表示?自然地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認識分數。
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掌握使用,優化數學概念教學,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進行概念教學。
7.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課件
所謂針對性就是要明白:什麼時候用?用在什麼地方?用了課件之後預期會收到什麼專效果?只有明確了屬這幾個問題,才不會讓我們對課件的運用變得盲目。
要做到有針對性的運用,我們在課前就必須充分設計好本堂課課件運用的目的、時間、效果。只有在我們教師對使用課件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時,才具備有效運用課件的可能。如果我們教師都不知道為了什麼而使用課件,那麼盲目的使用課件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我們只有抓住了一堂課的重難點,才能抓住與之對應的課件的重難點,只有我們明確了課件的重難點,那麼我們就具備了有針對性使用課件的基本條件。
8. 如何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一、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前幾分鍾,教師熱情地和孩子們問好,和孩子們一起作課前准備,課桌上只擺放哪些與學習有關的用具;告訴孩子們課堂發言要大膽,爭取一切機會,教孩子們要自信,把一隻小手當作一棵出類拔萃的大樹,舉得高高的,引人注目,引起老師的注意;給孩子們介紹如何做一位聰明的孩子,善於思考,傾聽他人發言,尊重別人,不打斷別人的發言;猜測今天的學習內容,說說怎麼知道的,讓孩子們明白收集信息的途徑;讓孩子唱一唱自己喜歡的歌把心情調到最愉悅的狀態……心理學上認為,人在心情愉快時,更容易接受事物。在交流中,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在風趣幽默的談話中拉近師生的距離,親近師生關系,讓課堂教學溫馨而自然,同時,老師耐心地培養了孩子們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讓養成教育於情於理,無形而有形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做到了教育無痕,潤物細無聲。孩子因喜愛老師而接受老師的諄諄教誨,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善於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
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機。因此,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要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老師在教學中利用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展了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認識所學知識、理解所學知識的同時,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有利於凝聚課堂氣氛,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理論知識的橋梁,教師應搭建好這座橋梁,讓學生主動渴望走向橋梁的另一端。
三、開展游戲,激發興趣,拓展思維
一年級學生是剛從學前班轉上來學學習,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教學於游戲活動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在教學「認識人民幣」的第一節課上,為了鞏固認幣,我設計了一個拿幣的游戲。屏幕上有5件商品,分別是5角、1元、2元、1元5角、3元7角。請學生分別拿出買每件東西要付的人民幣。有的學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找零來解決。「老師,我用兩個2元買3元7角的小熊,你要找我3角。」聽了學生不同的付錢方式,我激動不已,深深地被學生的聰明所感動。真切體會到,只要你願意,學生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在活動中激起學生興趣。同一件商品,不同的付錢方法。經驗在這里豐富,思維在這兒拓展。
四、課堂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一個大膽提問、質疑、創新的機會
課堂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打開了一個學習數學的窗口。學生通過這個窗口進觀察、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發現數學王國的奧秘,從而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親進數學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創設情境,以「大情境」為線索,串起各「環節情境」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課堂情境,這是我們各位教師在創設課堂情境時應時時注意的一點。學生在有趣的、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對數學有了更加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創新的樂趣;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聆聽、互助、接納、贊賞;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樹立了自信;在發現問題,應用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價值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雙基、數學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四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五、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我不是局限於讓學生只會折1/2,而是給他圓、正方形等圖片,讓他們自己探究,自己創造,使他們對分數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數的知識。
總之,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我們廣大數學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