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常態課教學的有效性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較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在各種各樣的公開課、觀摩課、示範課中,執教者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創新,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廣泛利用等,都很好地顯示課程改革帶來的巨大成績,然而在欣喜之餘,我們又感到這些華而不實的教學現象,問題多多,主要是教師在准備這些課時,花費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而現實中我們不可能每節課都這樣去備,這就要求教師如何在短時間內上好日常的常態課,在有限教學條件下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把新課改的理念很好地、自然地融入平時的教學中,我想這才是新課改最實在最基本的目標。當前,如何提高新課改下數學常態課教學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一、常態課要求充實,有效率。
一節課非常充實,才能算好課。因此,在教學中,要追求實效,就必須制定明確、具體、全面且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目標,多創設與學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在生動直觀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學習習慣和積極動腦的思維能力。只有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以學生為主體的再創造學習活動才是有效的。
首先,要准確把握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就要求老師提高備「常態課」的能力。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已確立的教學目標,選擇有利於發揮育人功能的手段與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以更好地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特別是情景的引入可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如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運算律》教學目標:①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②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並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③使學生在學慣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④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教學重、難點: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這兩個運算律。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其次,面向全體,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首要目標,強調要在學生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與終身學生的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分析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與人合作能力。」針對以上目標,我們必須做到:
1、課堂開放
課堂開放要做到課前開放,初步感知新知;課中開放,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後開放,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如蘇教版第一冊《認識物體》的教學,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的物體;課中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說一說、剪一剪等活動;課後開放讓學生回家找一找家裡的物體是什麼圖形。這樣設計,既體現了大課堂思想,又將課堂完全開放,為學生自主、高效地參與探究、研討提供了廣闊空間。
2、教學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的最高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平等地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表達和表現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充分的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其次,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在傾聽中學會思考,學會尊重別人。
二 、常態課要求真實,體現教師本色。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中創設貼近學生熟悉的情境,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而現實中數學教學卻脫離了學生真實的生活,片面的增加了許多為解決問題的復雜題型,增加了學生學習負擔,以致喧賓奪主,沖淡了數學的主題,與新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因此,常態課要求老師做到真實,不作秀,體現教師本色,改變以往課堂教學中教師「導」、學生「演」的教學模式,真正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用數學思考。
三、 常態課要求新,激發學習慾望。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的開發者」「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未達到課標規定目標的教學不是好的教學」。因此,我們教師要改變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得多,學生講得少,教師做得多,學生動手少;教師引導多,學生思考少;教師總結多,學生反思少;教師評價多,學生評價少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們的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夠,或落實不夠。現在的常態課要我們的老師更新觀念:
1、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
數學學習要求學生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過程中理解數學,體驗數學,學會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不斷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關注學生的學習評價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及時、適度、多樣的評價,既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教學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採取適合學生的激勵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總之,作為一個數學老師,在常態課的教學中,一定要努力在上課前下足備課功夫,在課堂上扎扎實實訓練,課後潛心反思。從常態狀態去思考,勤於學習,善於反思,真正追求和實踐數學常態課的有效教學,真正實現:簡簡單單教數學,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數學教學本色。
❷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活動實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1、龍溪小學的現實背景我校為余慶縣鎮級完小,有2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00多人,專任50餘人。近年來,我校的義務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全市,我縣率先進入新課改。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後,我們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改進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方法,倡啟發式教學和探究性學習,素質教育的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上看,我們在實施素質育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困惑,特別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面,有許多問題有待於進一步研探索:走進今天的課堂,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這這樣一幅司空見慣的圖景:背著沉重書包而做不盡習題的「他」,眉頭緊鎖頭答不出滿堂問題的「你」,學生的課堂生活成為戴著面具的痛苦表演,而不是真正生活的愉悅體驗,學生越來越沒有了靈氣和活力,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體驗到快樂。問題的根源在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第一,遠離生活世界,偏重科學世界;
第二,脫離現實生活,缺乏對兒童可能生活的合理構建;
第三,乏味單調的理性生活成為主旋律,不能滿足學生完滿的精神生活需要;
第四,課堂生活的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狹小。課堂教學把學生固定在「科學世界」里難以體現課堂教學全部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關注兒童的課堂生活,賦予課堂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值,讓課堂教學更有效,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課堂教學改革需要重建學生的課堂生活。從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審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課堂生活,注重認知、體驗、感悟等生活形式統一,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結合,真正賦予課堂教學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主體。。
2、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背景新課程的實施向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諸多的期待其中,「概念重建」就成為新課程實施的前提條件。(1)重建「學習」和「學力」的概念;(2)重建「課程」與「教學」的概念;(3)重建「教師」與「學校」的概念。
同時,教師要明確課程構成要素(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
施、課程評價)的基本內涵,以及這些要素的相互關系。(1)課程目標的分解與落實;
(2)課程內容的精選與組織;
(3)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優化;
(4)評價指標的拓寬與分層。
我校決定實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和實踐研究」,旨在全面、科學地強化教師的基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成效,保證我校義務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展。
❸ 如何提高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實施方案
搞好關系,上課多開開玩笑,該嚴的時候嚴該松的時候松,你教的是幾年級的呀?如果專很皮的那種學生的話,就屬當做幼兒園,多問問「好不好」「可以嗎」那種,教學上可以借鑒這個例子:「大家都很散不在座位上,老師說看看誰先坐好,誰就最乖,很快大家就坐得好好的。」有些人該哄著教,比如多說說他的優點,在說優點的同時說下不足,這樣心裡也好過點,有些人就應該很嚴厲的那種,叫到辦公室盯著做作業什麼的,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在班級裡面說誰誰的不好,這樣心裡會有陰影!總之是看人的,還有學生的家庭情況,父母是否嚴厲,一般家裡有錢的,都不怎麼嚴,具體你還是去家訪看看吧。上課看他們如果要睡覺或者沒興趣的時候,說點好玩的,比如學生關心的球賽,電視等等,提高他們的注意力。我以前的數學老師還會說「一腳把你踢下去」這樣,挺不錯的。
❹ 如何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題實施方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的生命。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裡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復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准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為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啟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已的對話,個人與別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志的發展,新課程強調著重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系、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別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為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小學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個案研究法。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片斷或者學生某一發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2.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3.調查研究法。將實驗班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與研究過程中、研究結束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4、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關注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將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鑒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5、觀察法。對課堂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材料。
六、課題的實施保證
1、本課題在湖北省教研室和有關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通過市教科院領導,研究中心指導教師為主體的課題組,承擔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科研成果的整理、完善等任務。
2、開題會後,各子課題組進一步明確選題,明確研究內容和目標,在課題組的統一指導下,認真完成課題組分配的各項任務。
❺ 如何提升數學常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較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在各種各樣的公開課、觀摩課、示範課中,執教者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創新,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廣泛利用等,都很好地顯示課程改革帶來的巨大成績,然而在欣喜之餘,我們又感到這些華而不實的教學現象,問題多多,主要是教師在准備這些課時,花費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而現實中我們不可能每節課都這樣去備,這就要求教師如何在短時間內上好日常的常態課,在有限教學條件下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把新課改的理念很好地、自然地融入平時的教學中,我想這才是新課改最實在最基本的目標。當前,如何提高新課改下數學常態課教學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一、常態課要求充實,有效率。
一節課非常充實,才能算好課。因此,在教學中,要追求實效,就必須制定明確、具體、全面且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目標,多創設與學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在生動直觀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學習習慣和積極動腦的思維能力。只有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以學生為主體的再創造學習活動才是有效的。
首先,要准確把握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就要求老師提高備「常態課」的能力。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已確立的教學目標,選擇有利於發揮育人功能的手段與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以更好地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特別是情景的引入可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如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運算律》教學目標:①創設情境,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②使學生在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並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③使學生在學慣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④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教學重、難點: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這兩個運算律。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其次,面向全體,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以關注學生的發展為首要目標,強調要在學生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與終身學生的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分析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與人合作能力。」針對以上目標,我們必須做到:
1、課堂開放
課堂開放要做到課前開放,初步感知新知;課中開放,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後開放,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如蘇教版第一冊《認識物體》的教學,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的物體;課中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說一說、剪一剪等活動;課後開放讓學生回家找一找家裡的物體是什麼圖形。這樣設計,既體現了大課堂思想,又將課堂完全開放,為學生自主、高效地參與探究、研討提供了廣闊空間。
2、教學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的最高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平等地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表達和表現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充分的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其次,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在傾聽中學會思考,學會尊重別人。
二 、常態課要求真實,體現教師本色。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中創設貼近學生熟悉的情境,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而現實中數學教學卻脫離了學生真實的生活,片面的增加了許多為解決問題的復雜題型,增加了學生學習負擔,以致喧賓奪主,沖淡了數學的主題,與新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因此,常態課要求老師做到真實,不作秀,體現教師本色,改變以往課堂教學中教師「導」、學生「演」的教學模式,真正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用數學思考。那麼,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怎樣做到真實呢?
1、情境創設要真實。現行教材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這就要求教師多鑽研教材,領悟教材編者的意圖,根據教材內容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但教師創設情境也不能一味「生活化」,而應落在如何尋找恰當的生活素材以體現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上,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收到好地效果。
2、合作討論講究實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要採取合作討論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怎樣讓合作討論有實效呢?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序的討論規則,並通過訓練使之養成習慣;其次,教師要善於創設和捕捉合作討論的契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拿來討論,因為討論不能代替獨立思考,討論要源於教學的需要。教師可在學生有不同見解時、在學生解題出錯時,開展合作討論,以實現教學目標。
3、體驗學習真切一點。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學中,教師應做到:一是提供有價值的體驗活動,以活動為途徑,以活動為過程,在活動中學習;二是讓學生在情境、實踐、應用中體驗。《標准》中指出: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
4、課堂練習厚實一點。練習是課堂教學中重要一環,因此練習設計要有自身的特點,倡導將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學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在具體的設計中,要注重應用性、基礎性、針對性、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心靈。
三、 常態課要求新,激發學習慾望。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的開發者」「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未達到課標規定目標的教學不是好的教學」。因此,我們教師要改變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得多,學生講得少,教師做得多,學生動手少;教師引導多,學生思考少;教師總結多,學生反思少;教師評價多,學生評價少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們的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夠,或落實不夠。現在的常態課要我們的老師更新觀念:
1、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
數學學習要求學生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過程中理解數學,體驗數學,學會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不斷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關注學生的學習評價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及時、適度、多樣的評價,既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教學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採取適合學生的激勵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如《圓的周長》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圓和正方形的圖案告訴學生:小灰兔沿著園跑一周,小白兔沿著正方形跑一周,猜猜誰先跑完?
學生開始爭論
生1:小灰兔快,因為圓周長比正方形長。
生2:小白兔快,因為正方形周長更長。
教師趁勢激勵:這個圓與正方形的周長究竟誰長?怎麼辦?趕快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盡快解決問題吧!
學生積極思考起來:正方形的周長可以求,可是圓的周長該怎麼求呢?(學生感到困惑)
教師:那你們覺得圓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
學生大膽猜想……
當學生發現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後,教師又激勵:你們真了不起,你們的發現竟然與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的發現不謀而合,相信你們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發現!
[分析]教師採用適合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激勵學生探究,學生得到教師的鼓勵後,思維就更加活躍。
實踐證實了第斯多惠所說的:「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數學教師應盡可能地應用激勵性的語言引導、評價學生的一點一滴的進步,使他們多一點品嘗成功的愉悅。多一次享受成功的體驗,讓成功伴隨著他們,激勵他們積極主動學習新知,最大限度發揮數學在促進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導向功能、診斷功能、調節功能、促進功能。評價要著重體現目標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樣性,重視學習的過程性。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而且要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需求,發現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斷發展。
總之,作為一個數學老師,在常態課的教學中,一定要努力在上課前下足備課功夫,在課堂上扎扎實實訓練,課後潛心反思。從常態狀態去思考,勤於學習,善於反思,真正追求和實踐數學常態課的有效教學,真正實現:簡簡單單教數學,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數學教學本色。
❻ 小學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分哪些步驟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實際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