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結果

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結果

發布時間:2021-02-11 05:00:52

㈠ 如何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反思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如何上出好課,我認為: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加以總結和提煉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本文試圖從教學反思的內涵、數學教學反思的內容、數學教學反思的步驟加以說明。
首先要認識到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參與的教學活動的回顧、檢驗與認識,本質上是對教學的一種反省認知活動。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並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實踐+反思=成長。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研究型教師」。
其次,我們要反思哪些內容呢?任何與教學實踐相關的問題都可能成為反思的對象和內容。但一般而言,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比較、教學中的成敗得失、教學機智與靈感、課堂互動情況等,是反思的主要對象。通常,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確定反思的內容。例如,根據教學活動的順序,分階段確定反思的內容;根據教學活動涉及的各種要素,確定反思的內容。當然,不同的角度之間一定會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內容,有側重地進行思考。
一、根據教學活動順序確定反思內容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是對課堂教學的整體規劃和預設,勾勒出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益取向。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對當前的教學內容及其地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教學目標,重點與難點,如何依據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知識的邏輯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學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時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情況,設計哪些練習以鞏固新知識,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等,都已經有一定的思考和預設。教學設計的反思就是對這些思考和預設是否與教學的實際進程具有適切性進行比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處及其原因,從而有效地改進教學。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掌握數學雙基、發展數學能力的認識活動,也是學生在掌握數學的雙基、發展數學能力的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數學教學過程既包含教師的「教」,又包含學生的「學」,是教與學矛盾統一的過程。從「學」的角度看,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而且還是學生發展智力、形成數學能力的過程,也是理性精神和個性心理品質發展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環境、校園文化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師、學生和教學中介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教學中介是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用於學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組織形式、反饋和教學環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體是教學內容。對數學教學過程的反思就是對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特別要反思是否把時間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上);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情況;是否啟發了學生提問,學生提問的質量如何;問題是否恰時恰點,學生是否有充分的獨立思考機會;核心概念的「解構」、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確、到位;是否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活動是否高質高效,有沒有「奇思妙想」、創新火花,有沒有抓住這種機會;是否滲透和強調了數學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價值觀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並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進行展示;教學媒體使用是否得當;教師語言、行為是否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有什麼反應;各種練習是否適當;教學過程是否存在著「內傷」;等。
3.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對數學教學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對整個活動所取得的成效的價值判斷,包括學生所獲得的發展和教師自己的價值感受兩個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學生的數學雙基的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數學學習方法的掌握,數學的科學、人文價值的認識,以及理性精神的養成等諸方面;後者主要考察教師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的變化,個人教學經驗的變化,實施有效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思想觀念的變化,等。其中,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學生行為是否產生了預期的變化,是教學效果反思的重點。
4.對個人經驗的反思
這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持續不斷的反思過程,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學經歷,使之沉澱成為真正的經驗;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歸納和概括,提煉出其中的規律,使之成為有一定普適性的理論。沒有經過教學反思的經驗,其意義是有限的。如果教師只對個人經驗作描述性的記錄而不進行解釋,那麼這些經驗就無法得到深層次解讀,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只有對經驗作出解釋後,對經驗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形成經驗的過程既是對經驗的解釋過程也是對經驗的理解過程。在教學反思實踐中,可以使用「反思檔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實記錄並分析所發生的種種情況,使之成為文本形式的經驗;二是對文本經驗本身不斷加工和再創造,使經驗得到升華,改善教師的理念與操作體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學理論。
二、根據教學活動涉及的要素確定反思內容
從教學活動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確定反思內容。
1.數學方面
主要是在課堂教學活動後反思對數學內容的「解構」是否到位,並提出改進措施。因為本課題主要解決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學問題,因此主要反思概念的「解構」及其核心的確定是否到位,內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確,以及內容所反映的價值觀內涵是否得到揭示。另外,還要通過對學生反映的分析,反觀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以及價值觀內涵的呈現是否與學生的理解方式相匹配。
2.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教師在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及其效果,並提出改進建議。包括教學目標的定位,重點難點的處理,教學階段的劃分與教學處理,教與學的方式,教學組織形式,問題情境的設置(與數學、生活或其它學科聯系的背景),提問質量,師生互動,板書的設計,計算機等教學技術的運用,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課題的引進,課堂作業的布置,因材施教,小組活動的設計等。其中特別要注意反思是否圍繞數學概念、思想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以及落實情況。
3.學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分析其成因,並據此提出教學改進建議,反饋到教學設計的改進中。具體包括對學生當前認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計是否符合學生現狀,學生對概念的本質、思想方法的理解狀況及其原因,學生對課堂中某些關鍵性問題的反映(包括行為表現、語言表達等)及其原因分析,對課堂中學生思維活動特徵的分析,對學生使用的問題解決策略的分析,對學生作業情況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4.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包括用與學生心理發展相適應的方式呈現內容的價值觀內涵,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溝通,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認識與態度,學習動機與自信心,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等。
最後,我們應該按照怎樣的程序進行反思呢?
具體進行教學反思時,要注意「不求全面,但求深刻」。通常可以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1.截取課堂教學片斷及其相關的教學設計
截取的片斷應該是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緊密相關的,描述了一個完整的教學事件。因此,為了更加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需要我們事先對教學設計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在聽課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課堂中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進行仔細觀察,包括活動的形式、內容和結果等,做出「全息紀錄」,並要通過觀看錄像進行仔細核對。有必要時,應當通過「追問」的方式,如「當時你是怎麼想的?」「你為什麼這樣說?」等,向學生進一步搜集相關信息。
2.提煉反思的問題(案例問題)
案例問題是案例的靈魂,是反思活動的主要線索。這些問題不僅要圍繞反思的主題,揭示案例中的各種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有啟發性,能夠引發其他人的反思和討論。因此,提煉反思問題時應注意:第一,圍繞當前的課堂教學活動;第二,是被廣大教師普遍關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第四,課堂教學改革中的疑難問題;第五,不同層次的教師能夠參與討論的;第六,可以與一定的理論相銜接的。好的反思問題是那些能夠引發大家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是大家都「有話可說」的問題,而不是「最後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問題」。
3.個人撰寫反思材料
撰寫反思材料時,應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反思問題。可以通過分析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課堂反映,即教師是怎麼教的、學生是怎麼說—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並進行原因分析,分析時應當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最後應當給出改進的方案。
4.集體討論
討論時應當有成員之間完全平等交流的氛圍,各種意見應當得到充分表達,不同觀點應當注意相互包容。討論應當由忠實的原始記錄。
5.個人再反思,並撰寫反思論文。
在撰寫論文時,除了對第3步寫出的反思材料進行修改、完善外,還應對自己在整個活動中的「心路歷程」也有所反應。

㈡ 如何評價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反饋案例

雖然新一輪課堂改革已開展了七個年頭,
我們小學數學教師也在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中努力地探索、學習了七年,
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現象濤聲依舊仍然存在。試問,當我們面對著一個個有著不同的個性;有著不同的心理;有著不同的愛好;有著不同夢想的學生;而他們在課堂中又隨時出現許多末能預料的想法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瞬間,該如何去決策?特別是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做才使得數學課堂教學做到有效評價呢?下面我談一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因為新課程強調,課程改革絕不僅僅是換一本教材,而是一種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種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實踐。所以我認為教師要打破以往那種陳舊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讓他們感到自己確實是與眾不同。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的恰當評價和鼓勵,對他們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所以在平時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會讓學生進行開放性提問,在解答問題時,讓學生互相參與,誰來回答他(她)的問題?還有其他的答案嗎?這樣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並讓他們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另外,在提問學困生時,我還為他們留有更多的思考時間,並常使用一些激勵性語言,
如:你再想一想好嗎?你的學習態度好,也很積極,老師很喜歡你,你也很棒!讓我們都來幫幫他(她),等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表現得也不錯。還有讓學生討論問題時,我會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主動走下講台,對他們進行個別引導,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不太好而又調皮的學生,這樣做會讓他們感覺到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而且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班中的一員,以此激勵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
在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被動者,即老師怎麼說,學生就怎麼做,而學生的創造潛能無法挖掘出來,因此許多學生也失去了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慾望和享受創造後的無比喜悅之情,因此本人認為在課堂上,教師要想方設法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很重要,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如:我在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考慮到學生對長方形的特徵已有所了解,所以課堂上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程序,不是先安排學生按課本上的數據去計算,而是讓學生找出教室內長方形的物體,並且讓學生自由組合,動手測量長方形物體的長與寬及收集數據,然後經小組討論後,再計算出結果。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新知識形成了獨特體驗,真正享受到了創造的樂趣,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把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數學。
一直以來,學生都認為數學知識枯燥無味,大部分老師也認為數學課堂教學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不是太好。那原因在哪呢?本人認為:主要是數學的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的缺乏,俗話說:生活是智慧與知識之源泉,數學課堂教學如果完全脫離了生活,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顯然感到枯燥無味和厭倦。因此,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創設親切、自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因為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的孩子,而農村學校教學設備不太建全,而在校園中玩玻璃球比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了,所以我教三年級《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我就把玻璃球當做教具,告訴學生游戲的規則:在口袋中裝有紅、黃兩種相等的玻璃球,要求學生每次摸1個球,摸出以後,再把球放回袋中,一共摸40次,還要把每次摸到的顏色球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在《摸球記錄表》里,然後分別統計摸到紅、黃球的次數,並填入《摸球結果統計表》中。這樣,不管尖子生或學困生,他們都興趣十足並帶著一種輕松自如,頗有興趣的心態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他們兩人一組自己去操作,去思考,這樣也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果也非常不錯。這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時把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玩中)感知數學,這樣不但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具能取得意料不到教學效果。
教學法專家不是說過:評課堂教學方法不能只考慮教師怎麼教,而要時時想著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願望,是否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主要看教學效果如何。要看教師的教學是否體現了全新的教育思想,是否達到了教學目的,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所以我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做到有效評價也離不開我以上所述的三個觀點吧?

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一、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情境創設不當,缺少針對性
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是非
常重要的環節。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課都是從生活中或創設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
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牽強之感。聽課中發現,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
創設情境可謂是「冥思苦想」。好像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脫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
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事實說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
設往往「變味」、「走調」,缺少針對性,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問題二:合作形式濫用,缺少實質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一種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
合作慾望,是確實有合作必要的選擇,而不是教師認為什麼時候合作就什麼時候合作。在
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幾乎每一節觀摩課上都有小組合作這一環節,少則一兩次,多則三、
四次。一至六年級都在用。有的教師一提出問題,馬上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有的學生還不
知道干什麼,因此看似「熱熱鬧鬧」,但結果卻是「蜻蜓點水」;有的課合作次數過多,
反而削弱了師生間信息的交流與反饋,使教學目標無法在40分鍾內完成;有的合作學習,
教師為急於完成預設的活動,在學生意猶未盡時就終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問題三:教學方式呆板,缺少啟發性
有的數學課堂教學把傳統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知不知」、「是不是」、「對不對」、「怎麼樣」、「好不好」、「還有嗎?」„„之類的毫無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
一方面把整體性的教學內容肢解得支離破碎,從而大大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另一方面
把對話變為問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師生、生生在互動,實質上是用提
問的方式去「灌」。學生很少提出自己的問題,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復,師生、生生沒
有真正動起來。就像塗長順老師說的,由原來的「填鴨子」到現在的「問鴨子」了。

問題四:評價形式失真,缺少個性化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在課堂上,經常聽到的是「啪,啪,表揚他!」「棒,
棒,你真棒!」的表揚聲。
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並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在上述片段中,教
師用的贊賞實在是太多太濫了,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如果這些學生
確實提出了有創見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
,或者有明顯的進步,這樣的表揚是適當的。但有些學生僅僅是回答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或者重復別人的發言,那麼這樣的表揚就有違發展性評價的初衷了,更有些教師對一些學生的錯誤回答也不敢馬上加以糾正,長期以往就會造成學生對表揚的「迷失」,就會造成評價的失真。這主要是未能掌握激勵性評價的「度」而造成的。

望採納 謝謝

㈣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做到有效評價

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因為新課程強調,課程改革絕不僅僅是換一本教材,而是一種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種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實踐。所以我認為教師要打破以往那種陳舊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讓他們感到自己確實是與眾不同。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的恰當評價和鼓勵,對他們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所以在平時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會讓學生進行開放性提問,在解答問題時,讓學生互相參與,誰來回答他(她)的問題?還有其他的答案嗎?這樣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並讓他們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另外,在提問學困生時,我還為他們留有更多的思考時間,並常使用一些激勵性語言,以此激勵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
在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被動者,即老師怎麼說,學生就怎麼做,而學生的創造潛能無法挖掘出來,因此許多學生也失去了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慾望和享受創造後的無比喜悅之情,因此本人認為在課堂上,教師要想方設法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很重要,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如:我在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考慮到學生對長方形的特徵已有所了解,所以課堂上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程序,不是先安排學生按課本上的數據去計算,而是讓學生找出教室內長方形的物體,並且讓學生自由組合,動手測量長方形物體的長與寬及收集數據,然後經小組討論後,再計算出結果。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新知識形成了獨特體驗,真正享受到了創造的樂趣,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把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數學。
一直以來,學生都認為數學知識枯燥無味,大部分老師也認為數學課堂教學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不是太好。那原因在哪呢?本人認為:主要是數學的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的缺乏,俗話說:生活是智慧與知識之源泉,數學課堂教學如果完全脫離了生活,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顯然感到枯燥無味和厭倦。因此,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創設親切、自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因為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的孩子,而農村學校教學設備不太建全,而在校園中玩玻璃球比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了,所以我教三年級《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我就把玻璃球當做教具,告訴學生游戲的規則:在口袋中裝有紅、黃兩種相等的玻璃球,要求學生每次摸1個球,摸出以後,再把球放回袋中,一共摸40次,還要把每次摸到的顏色球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在《摸球記錄表》里,然後分別統計摸到紅、黃球的次數,並填入《摸球結果統計表》中。這樣,不管尖子生或學困生,他們都興趣十足並帶著一種輕松自如,頗有興趣的心態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他們兩人一組自己去操作,去思考,這樣也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果也非常不錯。這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時把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玩中)感知數學,這樣不但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具能取得意料不到教學效果。
教學法專家不是說過:評課堂教學方法不能只考慮教師怎麼教,而要時時想著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願望,是否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主要看教學效果如何。要看教師的教學是否體現了全新的教育思想,是否達到了教學目的,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所以我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做到有效評價也離不開我以上所述的三個觀點。

㈤ 如何處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環節研究

數學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增進對科學的理解,體驗探究的樂趣。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一種課堂學習模式。它把引導探索和學習新知識的學法指導有機結合,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全體參與探索發現、主動實踐、合作交流、自己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數學課程標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所謂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參與知識探索、發現與形成的全過程,並通過體驗與感受(體會)建構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由此可見,體驗性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增進對科學的理解,體驗探究的樂趣。
因此,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讓學生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知識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數學課堂教學要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觀念,給學生的發展以最大的空間,要能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知識,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自主探究性學習就成為我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理想選擇之一。
自主探究性學習,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它把引導探索和學習新知識的學法指導有機結合,是教師引導學生全體參與探索發現、主動實踐、合作交流、自己獲取知識的一種多向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它以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為目標,以有意義接受學習的心理為依據,立足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導入時創設情境,做好新課探究的准備。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的興趣之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情感的前提,也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視野、積極進行思維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回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才能主動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藉助講故事、做游戲、設置懸念、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等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驚奇、疑惑、新鮮、親近等情感,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自始至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
學習新課前,鋪墊激趣,抓住新舊知識聯系緊密的內容,帶領學生步入「最近發展區」,著眼於學法的遷移。形式靈活多樣,著眼於「趣」、「實」、「活」,興趣盎然,生動活潑,製造懸念。這一階段主要是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很多。具體如下:
1、揭題提問。即揭示課題後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這樣的提問一能夠使學生從上課伊始就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二能夠激起學生探索的願望。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在揭示課題後讓學生看著課題提問。學生提出了「什麼是分數的基本性質?」、「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要注意些什麼?」、「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的性質有沒有關系?」、「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有什麼用途(作用)?」等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想及早知道「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強烈願望。
2、自學提問。即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在接觸新知的過程中發現與原有知識發生矛盾,學生把認為矛盾的地方提出來,為進一步探究新知確定思維方向。現代教學所提倡的優良學習方式是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
3、嘗試提問。即讓學生在嘗試練習中提出問題。數學知識是按照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原則編排的。因此延伸知識和難度不大的例題時可以讓學生直接嘗試,是其在嘗試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四年級上冊在教學除法需要調商時,先引導學生自學例題,列出算式272÷34,再嘗試解答。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除數34看作30試商9,結果發現34乘9得306比被除數大。怎麼辦呢?學生在嘗試練習中產生了疑問。
4、辨析提問。即對有共性的難點,對易混易錯的、相似的概念、法則、性質等知識,讓學生進行辨析,在辨析中產生問題、提出問題。
二、組織探究實踐活動。
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發散思維,由學生自主探索、操作、實踐、推理、歸納、討論、總結,變「學會」為「會學」。第一階段有了問題,學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慾望,明確了探究的方向。接下來就是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1、根據需要選用恰當的探究形式。其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獨立探究。即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晰,結論更准確。三是班級集體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集中解決難點。
2、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合理的探究方法。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習內容來自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可以使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徵,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觀察——認識。即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了解、認識並掌握某些知識(概念)的本質特徵。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可讓學生觀察一些生活中較常見的橡皮、墨水盒、火柴盒、磚塊、化妝品盒、籃球等物品讓他們通過觀察、比較,從而認識了解並掌握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徵。
(2)操作——發現。即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如:在教學三角形和梯形等面積公式推導時,讓學生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通過拼湊成平行四邊形等操作方法,從而推導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猜想——驗證。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方法對數學問題大膽猜想,尋找規律,合理論證。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商不變的規律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進行大膽猜想:「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什麼?」然後通過動手操作,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分別折出 、 、 並用陰影表示出來,學生再通過比較發現了這三個分數相等,然後再引導學生看算式的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最後再得出結論。這一探究方法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途徑。
(4)概括——歸納。即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具體事例歸納發現事物的一般規律。如:在教學2、5、3倍數的數的特徵時,即可運用此法,從而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抽象概括能力。
(5)類比——聯想。即讓學生通過類比的思維方法以及聯想的思維方法,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數學原理、方法,推出結論。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如在學習了3的倍數的數的特徵後,讓學生通過類比和聯想推斷出9的倍數的數的特徵。
三、歸納總結探究結果,引導反思探索過程。
當前許多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親身經歷」,但普遍忽視了活動後的總結和反思。學習新知的關鍵是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通過類比、分析、綜合歸納,把建立的情感的表象升華到理性認識,發現學習規律,歸納學習技巧。「魚」、「漁」兼得。這樣可以讓學生運用探究所獲得知識舉一反三地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挖掘學生巨大潛能,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經過學生提問、探究後歸納得出結論,再引導學生通過讀來加深對「分數基本性質」其內涵的理解。進而轉入鞏固反饋練習階段,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相關問題。隨後對本次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適時激勵評價,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師生共評等評價手段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感受到主動參與探究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養成探究的習慣。這樣做不僅讓學生的知識系統化,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同時也發展了學生選擇最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