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創新的幾種類型
1、實踐體驗型作業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靈活把握時機,巧於創設種種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外有效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就能促使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從而逐步培養起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同時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也鍛煉了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還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多種綜合能力。 ﹡動手體驗式作業 學習課文後,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例如給古詩《草》配畫。學生筆下的草兒長勢茂盛,搖動的姿態優美,由此看出,學生已讀懂了詩中草兒「離離」,被「春風」吹拂的意境美,達到了「以畫代講,盡在不言中」的效果。又如學習《撈鐵牛》,做做小實驗、學習《春蠶》後,養養蠶,寫寫觀察日記,學完《中國石》,讓學生用陶藝做中國石,標明祖國的名山大川。 ﹡情感體驗式作業 體驗使學習進入精神生命領域,使學習過程成為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如在教師節、母親節或特殊紀念日,要求學生用贈送小禮物、唱歌、寫兒歌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或把自己做這件事的感受,母親、老師收到禮物時的神態、動作、語言等寫成一篇好文章,讀給父母、老師聽,或用書信、談話等形式與父母或他人進行坦誠交流;學了《誠實的孩子》,讓學生大膽承認隱瞞過的錯事,並把感受寫下來,這樣,給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他們不再為無話可說而感到苦惱,使做文與做人達到和諧統一。 ﹡社會實踐活動作業 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實用性、價值性,才能轉化為實際的能力。社會處處皆語文,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運用語文的天地。我們結合「 3.15」消費者權益日,讓學生搜集劣質的「產品說明書」,進行分析、批判、改正;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大街小巷開展「錯別字大掃除」活動;學習《只有一個地球》後,布置學生在世界環境日,為電視台「廣而告之」欄目想製作一檔集音樂、文字、圖畫為一體的公益廣告,寫下創意,學生表現出研究新事物的濃厚興趣,有效地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2、拓展素養型作業 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小學語文作業打破了死扣書本、煩瑣地抄寫、分析課文的局面,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感悟,重視學生有意識地查找資料的能力,重視學生能夠有效地把已有資料運用到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去,從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課內外知識去理解課文。這些都是在明確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促進學生適應信息社會,廣開學習資源,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 ﹡閱讀課外書籍 要提高寫作能力,必須多讀多寫。這是有效的經驗。課程標准也對此提出具體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帶著學生走進閱覽室;在班級辦了「小圖書館」有多種兒童讀物,供大家課余時間閱讀;充分利用每周去校圖書館借閱的時間,幫助他們找好書、看好書。教完《草船借箭》、《景陽岡》,學生意猶未盡時,老師乘勢推薦《三國演義》、《水滸》,另外周敏老師編撰了「名著導讀100篇」(已入編湖南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少年1000個早知道》一書),讓學生 「親近書本,走近大師」。這樣從天文、地理到花草、鳥禽;從歷史人物到現代英雄等等,使學生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增長了知識。現在,學生已養成經常讀課外書籍的良好習慣。我們還指導學生建立個人閱讀檔案,當學生看到自己所讀過的書名成為長長的一串時,心中便有了一份小小的成就感。 此外,我們還注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學作讀書筆記,鼓勵大家摘抄好的詞、句、段;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點評,使課內外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為了使閱讀興趣得到強化,我們注意給學生以展示閱讀成果的機會,我們舉辦故事會、讀書演講比賽,評選「讀書能手」,每星期抽一節語文課,由老師或同學介紹一兩篇好文章,師生共同細細欣賞,從而達到學寫作方法,品好詞好句,練寫作能力目的。我校讀書能手謝冰心同學在三個月內讀書35本次,每閱讀一次,她都細心思索,記錄真實的感想。她的讀書評論言語自然朴實,思想有深度,令人愛不釋手,被總課題組評為特等獎中的第一名。 ﹡搜索網上資訊 網際網路是信息的海洋,也是尋找資訊的一條捷徑。如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課文相關的某一主題,都可迅速有效地從網上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閱讀,從而對課文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針對學生不知去哪查資料,查哪些方面的資料,查到資料後不知如何篩選的現狀,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確定信息、獲取信息、整理、集成信息的能力和素養。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確定信息任務為:最初的圓明園美嗎,是什麼樣的?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為什麼會被毀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明確:圓明園的美麗可以查找相關圖片以及古代對圓明園贊美的文章;圓明園是怎樣被毀滅的,為什麼會被毀滅?則可以查找有關的歷史資料以及下載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有關片段,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摘抄下來,或者用筆勾畫出來。學生了解了圓明園被毀滅的歷史史實,老師可追問:圓明園為什麼會被毀滅呢?有人提議重建圓明園,對此你有何看法?從而引發學生根據已掌握的資料進行探討。 ﹡觀看電視節目: 學生饒有興趣。3、文本再創型作業 「貴能令反三,觸處自引申」,在新的情境中能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或方法寫出新的文字作品、解決新的問題,那麼學到的知識才有意義。文本再創造一般經過「仿編——改編——創編」這三個過程。這種「仿」是一種有意的接受性學習。例如,讀完《雪地里的小畫家》,學生仍沉浸在美妙的想像之中,老師順勢給出圖畫,讓學生仿編兒歌,一首《草地上的歌唱家》就這樣誕生了!再如,學完一系列歌頌春天的古詩後,學生紛紛創作配畫新詩,汪雅璇同學在《頌迎春》中寫道:「閃閃迎春顏似金,滿山鑲綴燦如星……」,足足過了一把當詩人的癮。
『貳』 小學語文作業怎樣布置最好最佳最有效的方法
一、減少機械重復性作業
針對語文作業種類繁多的問題,我首先作出歸類分析,按他的功能劃分,把注音本、田字本、大橫格3項作業合成一項,這三項作業基本上都是字詞句的認知訓練,就都集中在大橫格上,字詞每個兩遍,要求背誦課文抄一遍,很多人問:那麼少的量,學生能記住嗎?其實,學生能記住與否,跟他寫多少遍的關系不大,有的同學記憶力好,或記憶的方法好,或許在上課時就記住了,再抄5遍10遍只會增長厭煩心理,記得我小時候,老師讓把字詞寫10遍,我們就學會了投機取巧的辦法,手握3、4根筆,握成一豎行,一次就相當於寫了3、4遍了,跟留2、3遍的道理是一樣的。而到了考試的時候還得再記,真是重復浪費資源了。與其逼迫學生學會投機取巧,還不如「化敵為友」,留少些作業呢。至於學生能否掌握我還有對策,我與學生立下條約:當天學完的字詞或課文必須當天掌握,第二天早自習考,全會的可以免去這些作業,錯個別的可單改錯字即可,「全軍覆沒」 的則甘願按原來的量完成作業。如此堅持幾天,大家都看到會的同學享受的優待及帶來的種種好處,便都自覺學習生字詞了。再加上同學們看到別的班同學作業多,自己作業少,心裡就覺得很美,還能增進向師性。如此,學生可減輕一半的作業量,基礎知識也掌握了,老師也省下許多判作業的時間。
二、減少整齊劃一的作業
人和人的個性愛好,能力是有差異的。之所以360行,行行出狀元,就是因為他自身技能得到充分發展了,所以語文老師的職責在於傳播知識,讓學生學語文,愛語文,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但沒有義務把每個學生都教成語文家,從而遏制學生其他方面的特長發展。原來我們留的作業都是抄某些詞或某篇課文,每次一留作業時,學生總是垂頭喪氣,把它當成一種負擔,何時能讓他們把作業當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去做呢?在一次班會即將開始時,我一進班級,發現大部分學生擁在黑板前,搶著給黑板配畫,塗色,我一下子想起班裡的美術、書法愛好者很多,以至都不夠他們施展了。由此我想何不在作業中加上這些提高興趣的項目呢?恰好當天學了兩首古詩,我便留了一項作業,讓學生為古詩配主題圖。同學們很興奮。作業交上來之後,我為學生的想像力和繪畫技能所驚嘆。每判一本都有一本的感覺。我無法用對鉤來評判,把我的感想以幾句話的形式寫給學生,學生的個性得到肯定,既驕傲又高興,更願期待在下一次作業中有好的表現了。就這樣我時而布置一項為課文配插圖的作業,時而布置為課文配樂或找主題曲的作業,時而讓大家搜集圖片或文字資料舉辦展覽,時而編排課本劇等等。學生覺得每次作業都很新奇,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才智,也增加了同學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的意識,我也不再為枯燥的作業所包圍了。
另外,課堂作業的設置要體現出層次性。作業的設置既要有對基礎性知識的強化鞏固,又要有課堂相關知識的開拓與延伸,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可選擇性。如一年級在學完《雨點》一文後,有的老師布置了這樣三個題目: 1、你可以選擇課後喜歡的生字組詞,並各說一句話; 2、你讀懂課文了嗎?春天的雨點還會落在哪些地方?給大自然帶來哪些變化?想想看,把它畫下來,並學著課文的樣子編成兒歌好嗎? 3、搜集一首關於春雨的古詩,在小組內交流,好嗎?第一個作業屬於基礎性作業,是學生的必做題目,後兩個作業視學生的個人知識基礎量力而為,布置三個作業,讓學生自由選做,既給學生留出選擇的餘地,讓學生以教材為榜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邊畫邊編兒歌,又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空間,把自己的學習快樂分享給別人。結果有的學生編出了這樣的兒歌:「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里,花兒樂得笑哈哈;小雨點,沙沙沙,落在池塘里,魚兒樂得搖尾巴;小雨點,沙沙沙,落在田野里,禾苗樂得向上拔……」這樣,作業分層次布置,破除了傳統作業設置的「大水漫灌」,變整齊劃一、機械重復為靈活多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有所選擇,在各自的基礎上都得到進步。老師留作業最頭疼的是學生能否完成作業的問題,遇上有不寫作業的人是老師最易動怒,是學生最易恨老師的時候了,而不寫作業的人歸結原因大致有這么幾種:一是學有餘力的同學,認為重復的作業很枯燥的;二是學習不太好的同學可能有很多題不會做;三是一些個性懶惰的同學看到作業多就產生畏難情緒。所以,沒有層次性的作業會讓部分同學不愛寫作業。
『叄』 小學作業怎麼布置
小學作業的布置,應該貼近課堂教學任務,主要以復習課堂知識為主,起到復習與鞏固的作用。
『肆』 小學生作業怎樣布置合理
小學生積累知識,為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其它一切所不能取代的。但是我認為,在學生的作業布置上,特別是學生的家庭作業,作為教師確實應該動一番腦筋,精心篩選,合理安排才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合理地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既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呢?我通過幾年的實踐和觀察,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老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精心篩選,在學生平時的作業和實際教學中,多加留意,及時發現所存在的問題,找出學生易出錯或必須牢固記住的內容,以此作為訓練的重點。其次是任務、目的明確。教師可對作業內容做適當調整和補充,達到訓練的目的即可,切忌過多過繁 。在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做作業」的同時,教師自己也要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布置作業,什麼樣的學生布置什麼樣的作業」,即布置怎樣的作業及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或取得什麼樣的成效。並通過對作業的檢查,驗證是否達到預期目的,進而調整自己布置作業的思路。有些內容可採用長期性鞏固的方法,採取科學的方法進行消除遺忘,不可一次堆的過多。反之,「欲速則不達」,只能是事倍而功半。再次對學生的情況也應明確。充分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基礎能力,在布置作業時更有目的性。 學生作業中字跡潦草,模糊不清,已成為嚴重現象,是讓老師頭痛的事。但教師卻不能反省問題的根源何在。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小學一、二年級在識字與寫字時應:「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只有教師們真正提高認識,明白所有的原因都是因為自己不經意的行為而造成的。只有這樣,才能對症下葯,才能徹底改變這種現象,才能體現出漢字的美。
『伍』 小學一年級數學布置作業怎麼布置
組織學生做適當的數學家庭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的有效方法。但一年級學生不太會寫,而且所學知識內容少又簡單,使寫的作業特別少,經常不知道給學生布置怎樣的數學作業,常常是沒有作業,這樣長期下來,不僅所學知識得不到鞏固;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級不利的。因此,創造性地對家庭作業進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教學內容可以布置這樣的數學作業。
1、說
一年級學生雖然不太會寫,卻很願意說。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年級學生是非常渴望與人交流的,六七歲也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基於這一認識,我給一年級學生布置的第一道數學家庭作業就是「說」。即把你今天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課上有趣的事說給家長聽。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新知,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家長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督促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2、玩
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的樂趣,我把一些數學家庭作業設計成了「玩」,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感覺學和玩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例如在《比多少》教學後,我設置了這樣一道作業:用4個杯子裝一樣多的水,然後分別放入1、2、3、4塊方糖,再猜猜哪杯水最甜,學生通過實踐,發現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又如:「比高矮」的作業是:回家和家長排排隊,看看誰誰最矮(鞏固比高矮的方法,創設學生與家長交流的機會)。「10以內的加法」作業:和爸爸媽媽玩湊數游戲(復習10以內的加法,培養學生反應能力,提高口算速度)。「前後、左右」作業:請家長坐好,說說家長及自己前後、左右有些什麼。
3、用
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在一年級的作業布置中,我給學生的第三道家庭作業是「用」。例如在學習了「分類」後,我布置學生回家整理自己的房間和客廳;在學習了「統計」以後,我布置學生回家統計家中桌椅的數量、電器的數量等等。
總之,對於一年級學生我們應盡可能少布置一些「寫」的作業,多一些學生樂於做又有效的「說」、「玩」、「用」等形式的作業。
『陸』 小學語文課後作業一般布置什麼
低年級的語文第一課時一般都是布置熟讀課文,認識生字的筆順,並按照筆順寫寫生字,二年級的學生還可以布置查查字典,給生字組詞等等.高年級就不同了,除了要掌握生字,讀熟課文外,還要能夠說說課文大致寫了什麼,給課文分段,了解段意.
『柒』 小學三年級語文能布置什麼種類的特色作業
1、做游復戲,在玩中學習制,在玩中成長,游戲作文是孩子最有體驗的經歷作文。
2、多看課外書,多布置看課外書的作業,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成長。並且倡導親子共讀。
3、感恩作業。現在的孩子得到的關愛多,付出的愛心少,所以讓他們知道感恩,幫奶奶捶背,幫爸爸倒茶,為媽媽唱歌等等親情作業。
『捌』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各年級作業的設置有哪些種類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各年級作業的設置種類有:基礎知識,閱讀,作文三大項。
一.基礎知識:1.看拼音寫漢字;2.改正詞語中的錯別字;3.標點符號的用法;4.組詞;5.填上恰當的詞語;6詞語的順序排列;7背誦的課文填空;8查字典知識;9按要求寫句子(仿句、造句、句式互改:陳述句、疑問句、否定句等);10.修改病句。
二、閱讀理解(包括文章的字、詞、句及中心寫作方法特點等)。
三、作文:1、簡單應用文的寫作;2、重點是記敘文的寫作(寫人、寫事、寫物)。
註:設計種類應根據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合理選擇設置種類,不可千遍一律。
『玖』 小學教學中布置課外作業的要求有哪些
一、 首先要注重作業的趣味性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實現他們的自主學習與學習積極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時期的學生壓力承受能力也相對有限,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任務過於繁重,就會導致他們學習積極性的降低。另外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較強,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業,就能很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實現作業的有效完成。比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這樣的作業:大家天天都在學校與家之間往返,那麼你們知道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嗎?今天我們不留書面作業了,今天的作業就是計算自己家裡到學校的距離,明天上課的時候大家向我匯報。讓大家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進行計算。問題一出,大家都興奮起來了。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有的同學說先量出自己一步能走多少,之後再數一下走了多少步,就知道距離了;有的同學說只量一步的數據不精確,應該多量幾步,求每步平均數才能夠更准確;也有的同學說他是量了自己自行車輪子的半徑,之後得出周長,然後根據自行車輪轉動的次數得出的結果;也有的同學說是使用皮尺一段一段的進行測量,得出了比較准確的測量結果……大家對於這種類型作業的興趣使我認識到了趣味性作業在學生中是飽受歡迎的,也是能夠很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的,能夠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 其次要注重作業的開放性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布置的作業往往是一大堆計算題,單調的題型不僅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與創造能力發展。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注重一些開放性題型的布置,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能力。另外在作業布置中,教師也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比如引導他們自己進行作業的設計、交換學習心得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降低他們的學習壓力。設計巧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解決問題具有發散性的開放性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從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方
法,得到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發現的創造意識。另外,開放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學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體現「人人掌握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數學思想。
三、 再次要注重作業的探究性
新課改以來要求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所以在新時期,就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另外在課下作業的布置過程中也要能夠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業,使學生進行相關的思考、聯系,讓他們能夠拓展思維,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計算就能夠完成。如:學生學習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後,布置學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你發現在生活中哪一種三角形我們用得最多?為什麼?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不僅能深入理解數學,體驗樂趣,而且能自主建構知識。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後,我要求學生給自己設計各種各樣的手帕,並利用中隊活動讓學生主動推銷自己設計的作品,使他們提升口語表達能力與數學綜合素質。
四、 另外要注重作業的分層性
學生認識事物總是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同時,學生的素質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強,有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應有坡度,有階梯性。例如,可先設計一些模仿性的練習,然後逐步提高要求,設計一些富有變化和發展的練習,這樣就可面向全體,各有所得,讓優生能永不滿足地探索研究,讓差生也能感受成功的快樂,使全班的同學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諧發展,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我們要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但是我們也知道,由於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就需要教師能夠注重分層教學,在作業布置的過程中也要進行分層布置,以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能夠有不同的學習鍛煉機會,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導致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得不到提升、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作業難度較大。
五、 最後要注重作業的生活性
數學是一項實用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同時也是與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一項科目,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知識的影子。另外生活知識、生活素材與學生也比較貼近,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藉助生活素材與生活內容來進行作業的布置,以便能夠更好的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素質。例如,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後,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學校下星期要檢查教室的布置,我班計劃星期六粉刷課室的四周牆壁和天花板,現知道每平方米大約需要石灰200克,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大約需要買多少千克石灰?學生表現非常踴躍,積極舉手說出計算方法。我拿出捲尺,讓學生親自測量、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以及實際應用,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對學習數學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