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小學語文課堂的生命意義

小學語文課堂的生命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9 06:21:47

❶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統一體,缺乏關愛生命終極意義的教育,無疑只能讓生命停留於生物的層次。加強生命教育,強化生命意識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的人文性賦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內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個體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呢?
1 挖掘教材資源,折射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是民族靈魂的載體,其他學科在這此方面是無法繼承。語文教材中的篇篇課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佳作,有描寫大自然山河之壯美,有體現人間真情的德育,有感悟人生的哲理……語文教師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教學以及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語言文字同時,學會認識生命,懂得生命,珍愛生命……學會如何解決生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使語文教學成為學生生長的甘露,滋養他們茁壯成長。
生命即成長過程,自然會遇到諸多艱辛險阻、挫折困惑。這和幸福喜悅一樣,都是伴隨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學會欣賞生命、體驗生命。語文課文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參考。教者要善於挖掘文章的內涵,篩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例如:教材中《種子的力量》一課,課文描寫了種子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能夠頑強地生長的事例,表現了小草不屈不撓、勇於磨練、堅韌不拔的可貴精神,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欣賞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從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同時從小草的身上認識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從而讓學生領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頑強,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它們就能頑強地生存下去,從而潛移默化的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 做好教學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
生命教育要起到震撼心靈的作用,讓心靈有所感悟,在語文課上,除了有感情朗讀課文外,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及教師將課文排成話劇,通過同學們表演來感受「真實情景「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在實際體驗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別人的需要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尊重別人。如在指導課外閱讀《海倫凱勒的故事》後,做好延伸,組織一次體驗活動,讓學生做一回盲人,聾啞人,殘疾人,再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學生在活動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站在殘疾人的角度談感受,對殘疾人能積極面對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時也為自己是個正常人而高興,都認為應該珍愛生命,好好的過好每一天,對生活中需要幫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以《珍愛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做好的手抄報和黑板報。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演講。通過開展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演講會」、辯論賽等讓?他們散發出對生命無比珍惜無比眷戀的情愫。
3 通過習作教學,滲透生命寶貴的教育
作文就是鏡子,它不但能反映一個人的靈魂,而且通過寫作展現個人的風采。在作文教學中注入生命的題材,引導學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活著的目標以及生命的意義,從中感悟生命的偉大、生可貴、可敬。在常規教學、班集體活動中將生命教育的內容自然滲透進去,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本質、規律、內秀。對人類自身及自然界的動植物生命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培養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及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珍視生命意識,已達到「生命誠可貴」的效果。
習作教學時,教師應從身邊實際情況出發,指導寫作,體現文中的生命意義。譬如我班同學在學校舉行冬季5項比賽失利3項後,灰心喪氣,此時不僅要安慰他們,還要鼓勵他們,告訴他們比賽過程努力就行,目的重在參與,鍛煉身體。其中2項勝利,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告訴學生這點小失利,小挫折是人生中的小歷練,以後學習,生活中的挫折還會遇到的,告訴學生勇於面對,自我總結。此時教者順情以《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為題,讓學生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來寫一篇作文,定能有所感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
4 利用課外閱拓展延伸,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紀念館,有目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來體現生命的意義,珍視生命價值的體驗。如救人而捨去自己的生命的韓余娟、張森等(宿遷人)、羅盛教等,教者國古代的屈原、范仲淹……現代的魯迅、巴金、張海迪……國外的鐵托、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們的作品都是課外閱讀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題材。語文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適當地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體會作品的人物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求,用他們的人格精神來影響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適當的拓展,指導學生選擇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本進行閱讀,有意識地進行生命教育的課外延伸。比如:在教學《船長》一文時,讓學生去閱讀《張海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通過描寫,體現文中主人公對生命的熱愛,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總而言之,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化教育,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及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引導作用。教師在生活中言談舉止要身正為范,讓學生受到生命誠可貴的熏陶。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人生觀、生命價值,引導學生擁有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其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而去珍愛生命,從達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❷ 如何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論述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著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滿堂灌」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慾,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我很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堂堂充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我以為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的活力,就要給學生一個輕松、自由、開放、活潑、創新的課堂,讓學生動起來。
語文教學是一台戲,戲的氛圍怎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是教師教書,學生學習的場所,創設怎樣的教學課堂,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下面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
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充滿熱情地去學習?記得,教育學者顧泠沅曾在報告中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我注重把學生帶入課文中所描繪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讓他們仔細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學的開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給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從而引領孩子們度過那「激情燃燒的」課堂,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我首先以騰格爾的一首《我的天堂》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騰格爾所指的天堂在哪裡?為什麼稱之為天堂?學生在音樂中想像了草原的風光,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像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然後,演示了大量的蒙古草原風景圖。學生對這些圖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都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雖然我們的學生沒有機會去實地參觀蒙古草原,但通過教學課件的演示,學生彷彿真的置身於茫茫草原之中了。當學生陶醉於美景之中時,他們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鑽研課文。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誘發學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老師與文本之間進行真正的對話。
二、創設「對話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精心設計教案,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
1、讓學生「多說」。
在課堂上,教師應少「說」,做到精講,能不講就不講,把說的時間多留給學生。在設計問題時,易「大」不易「小」。問題「大」,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多,輾轉的餘地大,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也避免了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還充分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學生在初讀課文後,我們可設計如下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此問看似簡單,實則內容豐富。學生可以談讀懂的詞句段落,也可以談讀懂的思想內容,便能訓練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此外,教學中,當學生出現了疑問,卻憑借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時,教師應恰當地讓學生互相議一議;當學生的意見出現了明顯的分歧的時候,教師應恰當地組織學生辯一辯,這不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答案掌握在學生手裡,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讓學生「多做」。
有一位低年級老師在教學「攀著」一詞時,不是讓學生說它的意思,而是直接讓一個學生到講台上去表演一下這個動作,形象直觀。當我們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傳世名句時,學生的頭腦中早已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時不妨讓學生用自己的彩筆畫出這幅畫來,再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繪,豈不勝過那枯燥無味的串講詩意?學完《負荊請罪》後,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孩子們的表演慾望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讓學生「多做」,在實踐中,在運動中,在活動中邊干邊學,讓學生的直接經驗與書本知識合二為一,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啊!
3、讓學生「多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堂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要避免繁瑣的分析。我們知道,前人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造詣,與今人相比,真可謂天上地下啊!是因為前人重視積累感悟的緣故。寫文章好比用磚壘牆,心中無千萬磚石,怎能壘成萬丈高牆?現行蘇教版語文教材練習中的「誦讀與積累」,便只要求學生只熟讀成誦,而不必釋其義,已能很好體現這種精神。
三、創設「言語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自由爭論中學習 。
如何學好語文?《新課標》認為學生是關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問學生:「三十年後是否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三十年後,我們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因為老人豁達開朗,加上天天堅持鍛煉,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再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百歲老人也越來越多。」有的說:「我認為喝不到。因為老人生活艱苦,加上他本來就瘦,可能營養不良,況且七十歲了,還要干這么重的體力活,他能吃得消嗎?」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為他們創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創設「開放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學習。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們的一切!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課堂上孩子們往往期望老師讓自己展示收集的資料,這樣,無論課內或課外,他們都有極大的熱情去學習。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教師應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源泉,是課室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為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所以,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再現生活,體驗生活,生活中孕育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來學習語文。如「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應該眼裡有資源,心中有教育。
五、創設「感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學習。
教學中,引導孩子把作者的情感變為自己的情感,把書中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且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認識會更豐富,體驗會更深刻。文學作品負載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與作者、作品中人物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引起情感共鳴。因此,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之弦,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使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深刻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設計了幾個環節:1、與課題對話,閱讀預測;2、與文本對話,突出教學重點;3、與天游峰對話,感受它的險;4、與人物對話,對比遊人與掃路人;5、與掃路人對話,突破教學難點;6、讀寫結合,真情告白。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語言的「藕花深處」,踏上與作者心靈對話的「通幽曲徑」,讓學生潛入語言營造的精神氛圍、積極主動地進行體驗和感悟。
雖然改革很艱難,但它仍然可以成為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我們要給學生創設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語文課堂,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❸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做好生命教育漫談

一、抓住語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題材,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
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思考,處處蘊含著「生命情感的信息」,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些素材,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解讀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二、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
1、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首先要讓學生知道生命來之不易:任何一個生命從他在母體內開始孕育,經歷了十月懷胎而後呱呱落地都歷經了重重的磨難,可以說每一個降生到人世間的生命都是不平凡的。
2、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作文教學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每學年都有數量可觀的書面作文或是口語訓練的要求,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寫作的環節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也就充分發揮了作文教學對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較好發展的作用。習作很大程度上源於人們對生活的感悟。無論是家庭、社會和學校生活,都是豐富多彩的。其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無形中對學生的感悟頗深。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去發現,感受伴隨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後讓他們記錄下來。
三、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還要引導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藉助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去感受生命的可貴,感受人類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春》)小草憑借那稚嫩的身體,也要頑強的鑽破土層的束縛來迎接春風,陽光和雨露的洗禮。學生們從自然界中的生命的力量,從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獲得感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欣賞他人,欣賞世間的萬物。
四、引導學生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1、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還應教育學生要尊重生命,培養他們去欣賞生命。在不斷挖掘教材資源的同時,還可以挖掘自身資源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教育學生要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利用一切機會向學生傳遞積極的信息和樂觀的心理。這樣的生命教育才更有說服力和教育意義。
2、拓展延伸,利用課外閱讀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歷史上許多文學家都具有同樣的生命意識與珍視生命價值的體驗。只有在充滿對生命尊重的語文教育中,才能使無數孩子的靈魂被喚醒,以充滿人性的關懷去溫暖別的生命;懂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形成一種和諧的美。
總之,語文學科中蘊含生命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方式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靈活處理教材,善於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在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麗的,語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價值的。讓語文課更多地和學生的內心情感、人生發展相關聯,讓正義與課堂同在,讓真善美與課堂同在,讓每一個生命更加美好。

❹ 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意義是什麼

語文教學可以用三句話簡單概括:1.教會學生思考;2.教會學生寫;3.教會學生說.其實這三句話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考驗人,如果你每堂課都從這三點出發來設計,長久堅持下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❺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論述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著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滿堂灌」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慾,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我很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堂堂充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我以為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的活力,就要給學生一個輕松、自由、開放、活潑、創新的課堂,讓學生動起來。
語文教學是一台戲,戲的氛圍怎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是教師教書,學生學習的場所,創設怎樣的教學課堂,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下面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
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充滿熱情地去學習?記得,教育學者顧泠沅曾在報告中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我注重把學生帶入課文中所描繪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讓他們仔細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學的開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給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我」,從而引領孩子們度過那「激情燃燒的」課堂,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我首先以騰格爾的一首《我的天堂》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騰格爾所指的天堂在哪裡?為什麼稱之為天堂?學生在音樂中想像了草原的風光,我便自然地提出「你想像中的草原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然後,演示了大量的蒙古草原風景圖。學生對這些圖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都全神貫注地欣賞著。雖然我們的學生沒有機會去實地參觀蒙古草原,但通過教學課件的演示,學生彷彿真的置身於茫茫草原之中了。當學生陶醉於美景之中時,他們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鑽研課文。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誘發學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老師與文本之間進行真正的對話。
二、創設「對話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精心設計教案,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
1、讓學生「多說」。
在課堂上,教師應少「說」,做到精講,能不講就不講,把說的時間多留給學生。在設計問題時,易「大」不易「小」。問題「大」,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多,輾轉的餘地大,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也避免了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還充分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學生在初讀課文後,我們可設計如下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此問看似簡單,實則內容豐富。學生可以談讀懂的詞句段落,也可以談讀懂的思想內容,便能訓練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此外,教學中,當學生出現了疑問,卻憑借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時,教師應恰當地讓學生互相議一議;當學生的意見出現了明顯的分歧的時候,教師應恰當地組織學生辯一辯,這不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答案掌握在學生手裡,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讓學生「多做」。
有一位低年級老師在教學「攀著」一詞時,不是讓學生說它的意思,而是直接讓一個學生到講台上去表演一下這個動作,形象直觀。當我們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傳世名句時,學生的頭腦中早已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時不妨讓學生用自己的彩筆畫出這幅畫來,再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繪,豈不勝過那枯燥無味的串講詩意?學完《負荊請罪》後,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孩子們的表演慾望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讓學生「多做」,在實踐中,在運動中,在活動中邊干邊學,讓學生的直接經驗與書本知識合二為一,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啊!
3、讓學生「多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堂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要避免繁瑣的分析。我們知道,前人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造詣,與今人相比,真可謂天上地下啊!是因為前人重視積累感悟的緣故。寫文章好比用磚壘牆,心中無千萬磚石,怎能壘成萬丈高牆?現行蘇教版語文教材練習中的「誦讀與積累」,便只要求學生只熟讀成誦,而不必釋其義,已能很好體現這種精神。
三、創設「言語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自由爭論中學習 。
如何學好語文?《新課標》認為學生是關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問學生:「三十年後是否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三十年後,我們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因為老人豁達開朗,加上天天堅持鍛煉,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再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百歲老人也越來越多。」有的說:「我認為喝不到。因為老人生活艱苦,加上他本來就瘦,可能營養不良,況且七十歲了,還要干這么重的體力活,他能吃得消嗎?」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為他們創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創設「開放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學習。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們的一切!讓他們盡情地去體驗、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課堂上孩子們往往期望老師讓自己展示收集的資料,這樣,無論課內或課外,他們都有極大的熱情去學習。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教師應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生活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源泉,是課室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為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所以,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讓學生觀察生活,再現生活,體驗生活,生活中孕育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來學習語文。如「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應該眼裡有資源,心中有教育。
五、創設「感悟的教學課堂」, 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學習。
教學中,引導孩子把作者的情感變為自己的情感,把書中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且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認識會更豐富,體驗會更深刻。文學作品負載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與作者、作品中人物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引起情感共鳴。因此,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之弦,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使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深刻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我設計了幾個環節:1、與課題對話,閱讀預測;2、與文本對話,突出教學重點;3、與天游峰對話,感受它的險;4、與人物對話,對比遊人與掃路人;5、與掃路人對話,突破教學難點;6、讀寫結合,真情告白。積極引導學生進入語言的「藕花深處」,踏上與作者心靈對話的「通幽曲徑」,讓學生潛入語言營造的精神氛圍、積極主動地進行體驗和感悟。
雖然改革很艱難,但它仍然可以成為一種享受,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我們就能找到快樂的理由,我們要給學生創設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語文課堂,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❻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命力

一、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二、改「撿骨架」為「見全身」
三、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戰的金科玉律,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教師要教會學生帶著猜測,期待的心裡和批判精神去閱讀,評價作品。遇到疑難時,要善於提出假設,產生分歧時,要敢於進行「二度創作」。發現空白時,要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審視、填補。把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有機結合。常用的方法有:
1、移情體驗,走入人物內心學生在閱讀感悟課文時,往往會因為沒有過切身的體會而無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為了讓學生能與課文中人物產生共鳴。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移情體驗;喚起其生活中類似的經歷,從而達到「將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對於送別場面的感悟,一位老師就採用了「移情體驗法」,當時,這個班剛好送走一批貧困山區來做客的孩子,教師就以導語引導學生回憶當時送別的場面,自己當時內心的感受,喚起學生親身感受後,再來感悟課文中的送別場面,學生讀著讀著,彷彿自己成了志願軍戰士或送別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讀得非常好。要運用好「移情體驗」的方法,教師自己要做有心人,多關住學生的生活。還有一些課文,學生無法產生移情體驗,教師可以運用師生對話方式或觀看相關的教學錄象進行感受。
2、讀寫結合,加深理解運用讀寫結合的辦法,也是幫助學生進行感悟的好方法,許多老師經常運用。但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些讀寫的訓練完全是一種形式,沒有真正起到效果。比如在上《貓》這一課時,課後讓學生寫一寫想對老舍先生說的話,學生寫來寫去無非「老舍先生,你真喜歡貓啊!」「老舍先生,你真善良!」,毫無意義;如果讓學生想像滿月的小貓來到卧室,來到廚房……它們會闖些什麼禍呢?一方面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小貓活潑可愛的體會,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為什麼那麼喜歡貓。因此讀寫訓練點的選擇能否使對課文的感悟和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機結合是關鍵。
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力,也就是在教學中,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起來。引導學生置身於作品之中。吸收文學作品的精華,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與啟示,領會其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的目的。

❼ 小學和諧語文課堂的構建有什麼意義

現在的語文課堂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拿閱讀教學來說,一個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於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統都要撿,「眉毛鬍子一把抓」來個一網打盡。一個是教學過程太繁,太復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另一個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勢必削弱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語文的魅力,導致語文應用能力不強,同時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鍾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上完一節課後,我們每個人都要習慣問問自己「我教給了學生什麼?」,問問學生「你們學會了什麼?」其實,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新的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什麼是務實高效?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可以說,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認為:
一、「潛心會文本」——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麼是「文本」呢?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在現代化技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製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書看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教師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沒有華麗,只有朴實;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彷彿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本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與文本對話,才能重拾文本的美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用心解讀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確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
(二)、用心解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系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麼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並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三)、用心解讀文本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從網上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我學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課文。從《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讀到了《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告別圓明園》、《透過圓明園的硝煙》等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愛之鏈》等文本段落使學生對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有了更深的情感體會。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教師責無旁貸。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二、「精心巧設計」—— 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關鍵。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

❽ 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激發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充滿活力
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呂叔湘所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小學語文教師要上活語文課,首先要鼓勵和幫助學生不斷走向成功,讓孩子們找到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進取的原動力,並時刻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會提問,在課文中探究答案,以小組的形式,營造學生發言的氛圍,讓每組推薦優秀學生代表在講台上發言。在講台上,經過充分的准備, 學生越說越會說,越說越想說,越說越自信,課堂成了他們發揮的舞台,這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煥發出課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魯迅先生的《雪》時,筆者讓學生找出喜歡的句子,先在學習小組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一學生說:「我喜歡『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雷羅漢』,這寫出了小孩天真活潑、充滿生機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非常的形象、傳神、有趣。還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當筆者一問什麼是「呵」時, 大多數同學攏著兩手呵氣,一時課堂笑聲一片,活力迸發。
二、巧妙設計語文活動,引入游戲,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安排活動的內容,選擇活動的形式。
如:和高年級相比較,低年級同學更適合開展「擊鼓傳花」以及運用電腦開展連詞成句、詞語接龍等語文游戲活動;和低年級同學相比較,高年級更適合於開展「成語游戲」、「片段欣賞」等活動。比如,在開展成語游戲活動時,老師在活動的一開始,就巧用實物投影儀映出四條成語,每條成語空出一個字,讓學生填空,填對一個得10分,所填的四個字就是「成、語、游、戲」。再如教《草原》一文,上課伊始,我告訴學生:草原上碧草連天,那裡有一群群肥壯的牛、羊、馬,有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你們想去看看嗎?學生頓時個個精神振奮,強烈的求知慾油然而生;接著播放VCD《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屏幕上展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藍天、白雲、草原、小丘、羊群,耳邊回盪著嘹亮的歌聲。學生臉上洋溢著愉悅、嚮往的神情,他們的心已經隨之飛到了遼闊迷人的內蒙古大草原上去了。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相對而言,高年級應多開展一些「社教」、「科教」、「文學」等方面的活動,低年級更適合開展「文藝」、「體衛」、「行為規范」等方面的活動。有些內容更適合於開展小組活動,如背誦等;有些內容更適於開展班級活動,如語文游藝宮等;還有些內容更適合於全年級、全校活動,如「利用電視台示範朗讀」、「讀書節」等活動。在作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猜粉筆頭的游戲,找四名學生,站成一排,讓坐在下面的同學猜粉筆頭在那位同學的手裡,這個活動讓同學們掌聲陣陣,喝彩不斷。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作文效益,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

三、編寫課本劇,激情表演,讓學生在投入表演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些課文故事性強,人物對話多,動作鮮明,很適合表演。如《狼和小羊》、《三袋麥子》、《花瓣飄香》、《小稻秧脫險記》等,組織學生戴上自製的頭飾表演課本劇,讓抽象的文字活生生地再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同學們被他們栩栩如生的表演深深地打動了。表演之後,讓場下的小觀眾們給予評價,大家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其次還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或續編。既增強了課文的藝術感染力,又滿足了孩子們的表演欲,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開放語文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群鳥學藝》一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麼道理?」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虛心、認真地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得不同,他說是鳳凰老師教搭窩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鳥沒有學會搭窩。他的回答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列舉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最後,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地去探索語文教學的規律,使小學語文教學不斷向科學化、藝術化的軌道邁進。

❾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在我國當前的教學課程中與生命意識聯系緊密的非常之少,這對於當前社會的發展形勢是很不相符合,中小學生還處於懵懂階段,多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只能憑著自己的感官意識進行,對生命的感悟很淺薄,並不能夠充分的考慮到生命的意義。語文教學賦予教書育人,教人處世的神聖職能,語文教學不僅教會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教會學生能夠更多的關注人文科學、具有生命本真的情懷,體驗生活的樂趣。通過本文對語文教學中培養中小學生的生命意識為出發點,結合當前的社會需求,希望能夠將研究的議題能夠與當前新課程緊密結合,為以後的小學生語文教育提供依據。
一、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的可行性
在中小學語文的德育教學中能夠把生命意識強調進去,並加以解釋說明,在漫長的教學中使得中小學生的生命感悟和意識達到一定的階段,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首先,語文課程內容涉及很多關於人文情懷、德育教育的內容。根據《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的規定:「中小學語文是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據。」生命意識是課程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所在,讓中小學生對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有初步的認識和思考。中小學生處在一個對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都不成熟的階段,養成好的世界認識觀對於他們今後的道路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中小學教師應該充當人生導師的角色,讓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識有紮根的認識。
其次,中小學語文課程對生命意識具有很強的潤色性。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較多的內容與生命意識緊密相連的,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狼牙山五壯士》、《向命運挑戰》等課文,這樣的內容對生命的贊歌,對生命的尊重滲透到每個人的心中,讓人們非常的感動。教師在教授這些內容的時候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能夠從生命的本質出發以及生存的意義,讓學生能夠更加好的身臨其境的感觸到生命的可貴,從此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生命的價值。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一是有效地利用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
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是能夠體現生命意識的閱讀性的材料,讓學生對生命的本質有自己的感官認識,對於這樣的素材,教師應該充分的利用並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剖析,讓中小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存在價值。利用課程的內容對學生樹立起珍惜生命和珍愛生活的理念,對生命意識又一種初步的認識。閱讀冰心先生的《談生命》一文,感悟「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人身情境;處罰學生對「斑羚飛渡」的凄美畫面的思考,體驗生命的可歌可泣;也可以閱讀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是什麼,有時候人生會遇到很多苦難,但都是暫時的,人生的價值在於創造,戰勝困難。
二是在作文教學中積極引導
從人類發展史看出,一直面臨著大大小小不同的自然災害或是人為的災難,就要求人們能夠勇敢的面對和克服苦難,完成生命的使命,珍愛生命,對生命的意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領悟。需要跟學生強調生命的價值,積極努力的克服生活中的困難,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於「生命」為主題的作文,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深入認識提供一個很好地平台,也是積極的生命表現。
三是貫穿在各項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為主題的活動,還可以積極地組織類似的演講或是培訓課程。還可以利用關於生命和生活的名人名言進行辯論等,讓學生和教師充分的調動起來,通過理論和行動對生命的意識再一次的理解,能夠真正做到真愛生命,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多課程的內容是體現前人在生命的危難時刻,體現最後對頑強生命的尊重。
四是在課外讀書活動中有意識地指導
在語文課程中有很著名的文章,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學生對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形象是記憶深刻,並且深入人心。保爾的一生都在和病魔做抗爭,是戰斗的一生,也是值得人們尊重的一生,12歲就被迫輟學去做工,生活在最底層。少年時救地下黨被折磨毒打卻不向敵人透露任何消息。冒著兩腿癱瘓的風險和用於,去園自己曾經的文學夢想,讓自己在文學方面更加有造詣,於是他閱讀了很多文學名著,他的眼睛失明了並且只有右手是正常的,但是他們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他對生活充滿自信,對生命充滿期待,就算是眼鏡看不見,他能夠藉助無限廣播進行學習。寫字時用硬紙板框中間卡出的縫限制鉛筆進行寫作。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他努力的完成了《暴風雨所誕生的》一書,獲得空前的成功,作品問世後大受歡迎,保爾的心沸騰了,他又拿起了新的武器,走向隊伍,開始了新的生活。這樣的經歷難道還怕學生沒有讀後沒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嗎?
當前素質教育對關注生命和對生命的意識具有高度的要求。《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提出:語文課程對學生的審美和情趣乃至人生態度都應該進行培養,能夠很好的培養他們的個性和人格,使他們能夠在德智體育等方面都很好的發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使得學生能夠對自己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能夠讓他們從小樹立起生命意識,對身邊的人對自己的生命都能夠足夠的尊重和珍惜。

❿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統一體,缺乏關愛生命終極意義的教育,無疑只能讓生命停留於生物的層次。加強生命教育,強化生命意識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的人文性賦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內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個體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呢?
1 挖掘教材資源,折射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是民族靈魂的載體,其他學科在這此方面是無法繼承。語文教材中的篇篇課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佳作,有描寫大自然山河之壯美,有體現人間真情的德育,有感悟人生的哲理……語文教師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教學以及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語言文字同時,學會認識生命,懂得生命,珍愛生命……學會如何解決生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使語文教學成為學生生長的甘露,滋養他們茁壯成長。
生命即成長過程,自然會遇到諸多艱辛險阻、挫折困惑。這和幸福喜悅一樣,都是伴隨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學會欣賞生命、體驗生命。語文課文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參考。教者要善於挖掘文章的內涵,篩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例如:教材中《種子的力量》一課,課文描寫了種子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能夠頑強地生長的事例,表現了小草不屈不撓、勇於磨練、堅韌不拔的可貴精神,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欣賞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從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同時從小草的身上認識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從而讓學生領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頑強,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它們就能頑強地生存下去,從而潛移默化的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 做好教學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
生命教育要起到震撼心靈的作用,讓心靈有所感悟,在語文課上,除了有感情朗讀課文外,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及教師將課文排成話劇,通過同學們表演來感受「真實情景「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在實際體驗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別人的需要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尊重別人。如在指導課外閱讀《海倫凱勒的故事》後,做好延伸,組織一次體驗活動,讓學生做一回盲人,聾啞人,殘疾人,再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學生在活動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站在殘疾人的角度談感受,對殘疾人能積極面對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時也為自己是個正常人而高興,都認為應該珍愛生命,好好的過好每一天,對生活中需要幫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以《珍愛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做好的手抄報和黑板報。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演講。通過開展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演講會」、辯論賽等讓?他們散發出對生命無比珍惜無比眷戀的情愫。
3 通過習作教學,滲透生命寶貴的教育
作文就是鏡子,它不但能反映一個人的靈魂,而且通過寫作展現個人的風采。在作文教學中注入生命的題材,引導學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活著的目標以及生命的意義,從中感悟生命的偉大、生可貴、可敬。在常規教學、班集體活動中將生命教育的內容自然滲透進去,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本質、規律、內秀。對人類自身及自然界的動植物生命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培養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及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珍視生命意識,已達到「生命誠可貴」的效果。
習作教學時,教師應從身邊實際情況出發,指導寫作,體現文中的生命意義。譬如我班同學在學校舉行冬季5項比賽失利3項後,灰心喪氣,此時不僅要安慰他們,還要鼓勵他們,告訴他們比賽過程努力就行,目的重在參與,鍛煉身體。其中2項勝利,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告訴學生這點小失利,小挫折是人生中的小歷練,以後學習,生活中的挫折還會遇到的,告訴學生勇於面對,自我總結。此時教者順情以《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為題,讓學生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來寫一篇作文,定能有所感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
4 利用課外閱拓展延伸,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紀念館,有目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來體現生命的意義,珍視生命價值的體驗。如救人而捨去自己的生命的韓余娟、張森等(宿遷人)、羅盛教等,教者國古代的屈原、范仲淹……現代的魯迅、巴金、張海迪……國外的鐵托、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們的作品都是課外閱讀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題材。語文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適當地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體會作品的人物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求,用他們的人格精神來影響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適當的拓展,指導學生選擇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本進行閱讀,有意識地進行生命教育的課外延伸。比如:在教學《船長》一文時,讓學生去閱讀《張海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通過描寫,體現文中主人公對生命的熱愛,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總而言之,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化教育,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及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引導作用。教師在生活中言談舉止要身正為范,讓學生受到生命誠可貴的熏陶。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人生觀、生命價值,引導學生擁有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其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而去珍愛生命,從達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堂的生命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