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小學四年級《三國演義讀後感》500字等用。
讀《三國演義》有感
三國演義,他是一本名著,給我們帶來啟迪;他是一盞明燈,照亮前程的路;他是荊棘叢中妖嬈的玫瑰,顯得與眾不同。今天,我終於一睹它的風采,他,給了我很多感觸。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以劉關張、諸葛孔明為首的蜀國,以孫權、周瑜、陸遜為頭的吳國,以曹操、司馬懿為首的魏國之間的鬥智斗勇,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最終,司馬懿統一天下的事。我讀了這本書,對司馬懿、諸葛亮、孫尚香等人充滿了敬佩。
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司馬懿。他為人謹慎,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用現代話來說,他是人民的典範,是學生們的未來,他符合了一句當代最重要的品質——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他在北方,六退祁山之圍,還巧識空城計(額 這句話不是作文啊!你可以去網上找,空城計不是真滴!!!),他謹慎處事的風格難道不是我們的楷模么???
諸葛亮也毫不遜色,人稱「卧龍先生」。其才華橫溢,巧奪天工。當初,他草船借箭,而後,有木牛流馬。而且,舌戰群儒、隆中對、躬耕隴畝這都不說,就說說那家喻戶曉的赤壁一戰。想當年,他羽扇綸(guan,一聲)巾,想出火攻之計,大削魏國元氣。並且孫劉聯合,打得魏國節節敗退。
關羽,關雲長,人稱美鬢公,一把青龍偃月刀,斬了顏良文丑,有了「過五關,斬六將」一說;胯下一匹赤兔,有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說:溫酒斬華雄、單刀赴宴、水淹七軍等等等等,哪個不是人盡皆知?哪個不是家喻戶曉?
我讀了這本書,有一個最大的感想:關羽的敗走麥城,呂布的慘敗曹操,張飛的刺殺身亡,這一切一切,不都是因為戰爭?伊拉克被攻,朝鮮韓國大戰,不都是戰爭??我只有一句話:別打仗了,結束戰爭吧!
讀完了這本書,我還在沉思……
❷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500字)
中國人,怎能不讀三國?
——讀《三國演義》有感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 ;若是英雄,怎麼能不懂寂寞 ……」偶然間,聽著這一首《曹操》,我被《三國演義》牢牢地吸引住了,「讀一讀吧」!這個念頭飛快從我腦海閃過,於是,我找來了一本《三國演義》,捧在手裡,細細地讀了起來……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與《水滸傳》、《紅樓夢》和《西遊記》一起被人們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名著」,在中國享有著崇高的聲譽和地位。《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大約百年的興亡史,根據魏蜀吳三國的興起與衰亡,可分為三個階段: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三國鼎立局面宣告結束,司馬家興起,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兩百個人物形象,有諸葛亮、劉備、周瑜、曹操等,描寫得淋漓盡致,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在書中,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作者給予了諸葛亮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本領。諸葛亮又被譽為「伏龍」先生,自他初出茅廬開始,便打了一次又一次勝仗。我最佩服的就是他的神機妙算了!「空城計」中他面對司馬懿帶領的十五萬大軍,沒有絲毫的慌張,反而還微笑地安慰眾人。他知道,司馬懿以為他這樣布置,城中必有埋伏,所以悠然自得地在城樓上焚香操琴。結果,諸葛亮沒費一兵一卒,便嚇跑了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在其他故事中,諸葛亮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博望坡初用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七擒縱孟獲、木牛流馬設伏等等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諸葛亮才智超群、神機妙算、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諸葛亮最終因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軍營中,享年五十四歲,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而我最喜歡的戰爭故事就要數「赤壁之戰」了!除了對人物以及戰爭場面描寫得精彩外,《三國演義》對戰爭過程也寫得十分精彩。「赤壁之戰」的起因到結束,共用了八回來敘寫,其中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周瑜黃蓋用苦肉計、龐統獻上連環計、孔明借箭、借東風、關羽華容道捉放曹操等一系列情節,一步接一步,扣人心弦,精彩紛呈。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極重大意義,它成書於十四世紀元末明初,有評述和話本的傳播,改變成戲劇電影等各種形式。直至現在,它仍然生活在中國人的文化中。讀《三國演義》能讓我們知道歷史、關注歷史、牢記歷史,所以,作為新世紀的小主人,我們更應該好好去讀一讀這本名著,了解三國,並讓它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❸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500字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❹ 求三國演義讀後感,小學5年級500字左右
最近我看了《三國演義》
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2.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
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3.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8-05-01 17:52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有點多,自己刪減刪減
❺ 作文:讀《三國演義》有感 350到500字~
三國演義乃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裡面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通過設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使我過目不忘,即使拋開了書,它們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什麼「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連環計,空城計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看過之餘,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對當時的周逾和現在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試想,諸葛亮不講究「策略」能行嗎? 細細思量,我們的學習不也一樣嗎?也應講究方法,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讓大了大腦得到調節,為下一節課積蓄精力,就能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是這樣,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裡來客人,媽媽讓我給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燒開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葉。燒開水約十分鍾,洗杯子約要五分鍾,分放茶葉約三分鍾,這樣一來,就要共花將近二十分鍾的時間。可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條妙法:在燒開水的同時,就洗杯子,分放茶葉,等水燒開後,其餘兩項工作早已完成了。這樣一來,我不僅節約了時間去做其它事情,還讓客人在短時間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熱情。 做事情不僅要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識」,還要有「單匹救主」的趙雲的「膽」。記得那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讓我們練習跳高。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生龍活虎,就像猴子一樣一躍而過。輪到我了,生怕摔著的我及得額頭直冒冷汗,膽卻的內心使我的動作變得縮手縮腳,最後落得個「嘴肯泥」的下場。體育老師摸透了我的心思,走過來,又耐心地給我講解跳高的要領,在老師和同學們地鼓勵下,我大膽地又重試了一次,這次終於成功了!漂亮的動作還博得同學們地歡呼,齊聲叫好。唉沒有膽量可不行啊!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❻ 三國演義 讀後感10篇 500字左右
《三國之草船借箭》讀後感
第一篇
歷史上最懂天文曉地理,有知識,有膽量計謀,而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誰?不用猜,一定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草船借箭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東漢末年,諸葛亮到周瑜陣下助援,周瑜看他有才能,比自己強,就十分不服氣,想找一機會置他於死地。一次機會來了,他以與曹軍水上,交戰來陷害諸葛亮,命諸葛亮三天只內造十萬只箭,諸葛亮答應了。周瑜以為諸葛亮上了他的套,實際上,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的作法,暗地裡已計劃出一套借箭方案,只等那一天取箭了。經魯肅的一手幫助,在第三天早晨,諸葛亮便開始了取箭計劃。他的預料是那麼准確,一步也沒錯。到了天亮後,霧散了,船也回來了。在周瑜面前,正好十萬多隻箭,周瑜驚訝極了,連連稱贊諸葛亮,說自己也比過他,神機妙算,天下第一!
諸葛亮確實是天下第一,讀後我們都十分認同這個觀點。周瑜是那麼小心眼,為了自己聰明,千方百計陷害諸葛亮,但幸好沒被他得逞。諸葛亮的品質、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學他做事認真仔細,多觀察思考,有計劃謀略,不能馬大哈,不細心!
《三國演義》之三顧茅廬讀後感
第2篇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裡面的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故事內容十分精彩,故事情節扣人心懸,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話說當年劉備因沒有一個好軍事愁困不已,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關二人的阻攔冒著大雪去的,還是沒見著;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
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而且第二次還下著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沖沖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
劉備注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恆心,不能輕易放棄。
3篇
讀《三國之赤壁之戰》有感:話說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於是吳蜀聯合抗曹。由於曹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使用火攻。先是「鳳雛」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曹軍用鐵索把船隻連在一起抵禦風浪;再是周瑜假打黃蓋,後者假裝降曹;最後孔明推測出東南風將至。風起時,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里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本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魏軍逃跑。
孔明在岸上設連環計,殺得曹操四處逃竄,最後只剩數十人。在華容道上,關羽念舊情,就放曹操一馬,曹操逃走了。
其中,孔明在七星壇上喚東南風,正好,三天三夜後風起。他猜中曹操多疑的心態,在伏有埋伏的小道放火煙,果然,曹操率軍走進了設有埋伏的小道,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赤壁之戰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制勝的根本在於諸葛亮聰明的神機妙算、周瑜足智多謀、曹操的聽信謠言
《三國之七擒孟獲》 讀後感 4篇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國的丞相諸葛亮正准備北伐,但南方的孟獲又來侵犯,諸葛亮立刻帶兵南征。首戰就大獲全勝,並生擒了南蠻的首領孟獲。諸葛亮想收服他,但孟獲卻十分不服氣,諸葛亮微笑著把他放了。開始,每次孟獲都認為諸葛亮是僥幸贏的,之後諸葛亮又多次用智謀抓住了孟獲。到第七次時,諸葛亮仍然准備放了被擒住的孟獲。這時孟獲已對諸葛亮心悅誠服,當即跪下起誓:再也不謀反了。
七次成功的生擒孟獲,足以證明諸葛亮智慧過人。我想每次放走他都需要有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還能再次活捉他。這是讓我最佩服的地方。諸葛亮擁有這樣的智謀和膽識,是因為他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懂得人的心理,遇到問題開動腦筋。智謀也是人的一種精神財富。希望通過努力學習,我也能成為一個像諸葛亮一樣有智謀的人。
《三國之煮酒論英雄》 讀後感 5篇
《三國演義》中的二十一回「煮酒論英雄」講的是:有次曹操請劉備喝酒,在酒桌上,曹操問劉備現在天下誰是英雄,劉備說好多個當時有名的人物.曹操都不認同.劉備反問曹操認為天下誰才算是英雄?曹操對說:「天下英雄,就只有你和我而已!」劉備以為是身份敗露,筷子都嚇掉了.正好天上打雷,劉備借口說是被雷嚇的.曹操也信以為真。我認為曹操算得上英雄。曹操,人們都罵他「奸雄」,曹操的奸,我不反對,但雄我很贊成,曹操在患病的情況下繼續帶兵,忍著疼痛抵擋劉備的軍隊。人們說曹操狂妄,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付我」的大逆不道的話,但是哪一個君主不狂妄的.有人說,曹操殺了不少人,但哪場戰斗沒有血腥?沒有人犧牲?哪個君王沒殺過人?我認為孔明也是英雄,因為孔明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料到了三天後必有大霧,大膽的以三日期限造出十萬只箭;諸葛亮能七擒孟獲,又七縱,正是他運用到了欲擒故縱的戰術,才讓孟獲心悅誠服,歸順於蜀國。再說他的空城計,正是智慧的諸葛亮確定了司馬懿的心理,讓他保住了這個沒多少兵抵抗的空城。諸葛亮的忠誠也是不可否認的,面對一個傻瓜皇帝,還毫無篡位之意,可見諸葛亮的忠誠了。
看了《三國演義》後,我知道了孔明聰明、曹操勇猛......我要向孔明學習,做一個聰明的人。
《三國之千里走單騎》 讀後感 6篇
三國演義》里許多故事,故事很有趣,我又讀了第二篇,從中我不僅了解了歷史,還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千里走單騎》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劉備在曹操的大軍的進攻下,兵敗而逃,下落不明,一天,關羽忽然接到了劉備的密信,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便辭別曹操,去投奔劉備,關羽一路前行,很快來到東嶺關,與東嶺關守將孔秀打了起來,關羽將孔秀一刀劈死,闖關而去,來到洛陽,洛陽太守韓福定下計謀暗算關羽,但是足智多謀的關羽識破了韓福、孟坦兩人的詭計,二人瞬時成了關羽的刀下之鬼。汜水關把卞喜劈為兩段。在滎陽,一刀將王直砍死。接著關羽通過滑州,在黃河渡口將秦琪拿下。奪得船隻,渡過黃河。關羽連過五關,斬殺六員大將,終於與劉備在古城相會。
關羽之所以能獨自一人過五關斬六將,那是因為他有過硬的本領。只要平時努力了,勤奮了,就會成功。我要堅持每天學習、讀書,每天堅持打乒乓球。
《三國之桃園三結義》讀後感 7篇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第一章——「桃園三結義」,使我深受啟發。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張角率領農民發起「黃巾起義」。漢靈帝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下令各地招新兵。祖先是皇室的劉備、以殺豬賣酒為生的張飛和因打抱不平,殺死了家鄉惡霸而逃避江湖的關羽相遇。在客棧里暢飲之後,三人來到了張飛庄園後的桃園,商議舉兵投軍大事,眼看正是桃花盛開時,便結拜為生死兄弟。結拜時按照年齡,劉備為兄長,關羽次之,張飛最小。第二天,三人都給自己造了兵器,招募了五百多名士兵踏上了投兵之路。
通過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一個人生道理:對國家要忠誠;對朋友要有情義,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在,這個道理都一定能給你點燃人生的路燈!所以我要努力做一個對國家忠誠,對朋友有情義的人!
《三國之空城計》有感 8篇
早就聽說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人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真可謂智勇雙全。今天,我看到一本書上有《空城計》這個故事是寫諸葛亮的,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書,讀了起來。
這個故事主要寫了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後,准備撤離西城縣。司馬懿帶領十萬兵馬,氣勢洶洶地向縣城逼近。諸葛亮此時手下只有兩千多老弱殘兵,可是諸葛亮臨危不懼,眼看魏軍正向縣城蜂擁而來,他卻叫人大開城門,在門旁安排了二十來個士兵扮作老百姓掃街,然後他自己衣冠楚楚地在城樓上燃香撫琴。司馬懿的部隊趕到城門下,只見城門大開,百姓只管掃地,諸葛亮卻坐在城頭旁若無人、香煙裊裊,琴聲悠悠。司馬懿深知諸葛亮行事謹慎,他認定必有重兵埋伏,於是立刻就把全部兵馬撤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諸葛亮手下無兵卻敢大膽地設了這樣一個「空城計」,讓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上了當。我想,我也要像諸葛亮一樣,機智勇敢,遇事不慌,碰到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
就找到這8篇 給分吧 費了好大勁
❼ 三國演義 讀後感500字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它描寫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魯肅等,這些人物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感動的是其中的兩位英雄人物——劉備和諸葛亮。
先說說劉備吧,他受將臣、百姓的愛戴。劉備的能力總是體現在用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微,進而幸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丟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著趙子龍大將抱著阿斗殺出曹軍的重圍,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做草鞋的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為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質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和將臣的忠心。
諸葛亮是一個死而後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星燈,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大家一個很深的印象。
讀完了這本書, 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❽ 讀《三國演義》有感500字 6篇
最近我看了《三國演義》
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2.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
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3.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8-05-01 17:52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❾ 讀三國演義有感500
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
看了某本書後,有不少感觸。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後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類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稱為「*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它是詭計多了點。而它南征失敗,又被人說成很不堪的樣子,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觀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贊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但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卧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過相信權威,不要被那些落後的思想觀念所蒙騙,有時該好好重思一下某些問題。
2-------------------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一
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 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
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 至今提念仍心泣,雲雨翩翩空自流。
二
將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紛紛蹈亂狂。 生不逢時難享受,命徒隨古怎憂傷。
池魚駁躍攪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兩朝人贊譽,英雄從此姓名彰。
3----------------讀三國的時候,覺得人物形象很生動鮮明,有很多讓我覺得喜歡的人物,其中有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備.關羽……但是在這些人物中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和曹操.
被稱為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學"."識"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內容,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尖絕"曹操是個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藝術典型家,作為一個陰謀家,他具有無窮的權勢和貪欲,與"仁義"的劉備形成鮮明的對照.他交織在陰險.奸詐.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權在握,則為所欲為 ,與諸葛等人的形象是鮮明的反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汗獻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對手罵為"名為汗將,實為汗賊".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雖不為人喜愛,但也深刻的體現出當時的歷史環境!
(此書中也有不少的戰役,其中赤壁之戰是最重要的戰役,也是小說的最精彩的戰役,戰線長,場面大,也最為突現作者藝術功力的筆墨,你們看了我的讀後感後可以將此書好好閱讀一下哦,真的,會讓人受益匪淺哦,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4-------------《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