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
具體表現在:練習要求「一刀切」,忽視了學生個體在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差異;練習量依然過多,不乏簡單機械的練習,質量不高;練習內容的綜合性不強,缺少對生活實際的關注、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系不夠緊密; 那麼應該如何的減輕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呢?這全社會共同關注的提高教學質量問題。數學作業的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使新授知識轉化為學生技能的重要手段。怎樣才能精心設計小學數學學科的作業,切實有效的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作業的針對性: 實事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面對學生,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承認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而,作業的設計要有坡度,在范圍和數量上要有層次性、伸縮性,以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既要使學困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飽」,又要使優等生「吃得好」。例如:教學「小數乘積的近似值」時,可通過基礎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等步驟,依次設計作業題目。 基礎練習: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這類作業留給「學困生」。 綜合練習:測量學校操場的情況,再算出操場的實際面積是多少平方米,要求結果保留兩位小數。這類作業留給中等生。 拓展練習:「兩位小數的乘積保留兩位小數,取近似值是7.38,准確值可能是多少?」這類作業留給優等生。 這樣,可有效的避免課外作業的「齊步走」現象。 二、作業的趣味性: 趣味性作業的設計能夠寓教於樂,易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既鞏固、強化了知識,又讓學生感到學習的輕松、快樂。例如:在做四則混合運算計算題時,一味地布置計算題,機械地重復練習,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且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針對這一問題,我設計了兩組練習,每組四道。我把每一組各題的得數之和告訴學生,這樣同學們做完後,就知道做的對不對了。學生做完第一組後馬上又去做第二組,做得快的同學要求老師出第三組。 三、作業的適量性: 教師布置作業要少而精,要在培養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上下功夫,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做練習題,確有暫時提高成績的效果,但憑「題海」取勝,負擔過重,往往事倍功半。學好數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掌握值是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這就決定了數學作業不能過濫,更不能簡單的以熟生巧,以量求質。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作業練習,練得恰到好處,這是提高學生能力,同時做到「減負」的重要手段。 四、作業的選擇性: 學生在完成他認為比較多的作業時,或多或少會存在逆反心理,如果教師一意孤行,強迫學生必須如數完成所有作業,那麼作業的質量就很難保證,作業的目的也就很能達到。在布置作業時,我大膽規定,學生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只要在把會做的題做完後,回答下列問題就算完成了作業。 1、寫出此次作業中,你獨立完成的題的序號何在別人幫助下弄懂並完成的題的序號。 2、寫出此次作業中,不會做的題的序號,力求分析不會做的原因。 3、此次作業你用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技巧?你的做大收獲是什麼? 這樣能使教師迅速、清晰的把握學生的作業情況和實際水平,為教師今後的教學指明方向,提供參考,同時可以使學生摒棄抄襲、自欺欺人的不良學風。 總之,布置數學作業,要精心設計作業題,要講求藝術、講究方法,要結合實際,講求實效,使作業既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B. 如何設計小學數學多樣化的作業
如何設計小學數學多樣化的作業
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過的知識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句話意味著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課堂教學如此,作為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之一的作業也應如此。但平日那種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作業已使學生成為一個「機械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性受到壓制。為此,作為一線教師在不斷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改變原有的作業觀,認識到作業也應順應課改要求,展現出全新的形態。
這就要求教師能用新課標理念指導作業改革,從注重人的未來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角度去考慮,來提升數學作業的設計理念。認識到作業不僅是做習題,而且要做與習題有關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悟,在模擬知識被發現的過程中去探索、去創造。使作業成為學生了解生活、了解社會和了解科學的載體,使作業成為學生開發潛能、體現個性和培養能力的場所,作業才能真正發揮最佳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在新課堂觀下與之匹配的新作業觀呈現給學生的應是開放的、整體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開放的內容,採用有效的策略,促進知識的整體優化。那麼多樣化作業設計如何切入呢?
一、操作性作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小學數學中幾何知識的內容主要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板塊。研究圖形的位置、特徵、公式計算等內容時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讓學生親手製作,通過親身體驗搭建起知識結構物化與內化的橋梁來促進知識的理解,並在課堂上對其作品進行展示。這不僅是知識的運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這類作業又可細分為手工類、美工類和拼圖類作業。
1.手工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應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有啟發性的提示語,比如可選用哪些較方便的製作材料,大體的製作要求等。如:在學習《角的認識》前,讓學生動手製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簽、小棒或硬紙條等,通過動手製作來體驗角的特性
2.美工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可讓學生准備一張白紙,大小自定。並提醒畫圖時注意確定比例。在正確畫圖的基礎上還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自由發揮。例如,學習了方向和位置後,家庭作業就是:自行設計一張公園導游圖,畫出主要景點和景點間的線路。結果,學生在上交的圖中除完成老師規定的要求外還畫上了便利店、洗手間等人性化設施。由此,在完成過程中真實體驗到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3.拼圖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要求先動手拼一拼,再把拼後的作品粘貼在紙上或結合拼的過程在紙上用數學語言或符號描述出來,讓過程性的知識留下痕跡。例如,學習了圖形的拼組後,家庭作業就是:請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並把結果貼在紙上,寫出發現的結論。學生通過嘗試,很清楚明了地發現了圖形之間的關系。
諸如此類的作業,能讓學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體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感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量與計量的內容。小學數學中量與計量的主要內容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和體積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進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認識又比較抽象,學生在這方面的感性認識相對比較貧乏,造成學生對量的觀念的正確建立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光憑口頭說教或大量練習並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因此,我們需創造實踐條件、提供實踐途徑,通過切身感受,來加強觀念的認識。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自己應對這些量的觀念有正確、清晰、完整的認識。學生在學習此類知識時應做到人人練習、多多練習,加強實踐,增加感受。例如,學習了《克與千克》後,家庭作業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實物,估一估,稱一稱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質量。」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後,讓學生繞著400米的操場走兩圈半。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自然而然地對知識有所體驗,促進理解。
諸如此類的作業,旨在以各種活動形式為載體,幫助理解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調查性作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及其他內容中的一些小調查。小學數學中統計課程的教學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學生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的統計觀念與隨機意識。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能了解知識形成的來朧去脈,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在設計此類題時,教師應對相關的統計專業知識有正確的認識,注意知識的科學性。而且應事先考慮到學生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干擾因素,進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響對正確知識習得的無關因素。如: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後,家庭作業就是:讓學生調查爸爸媽媽的身高和體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標准體重。並算出爸爸和媽媽的體重,與標准體重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
諸如此類的練習,訓練了學生找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聯想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意識、主體精神等優秀品質的形成。同時,在參與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四、查閱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之後的「你知道嗎」,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題結束後都有一塊這樣的內容。這些材料有介紹數學知識方面的內容,有介紹社會常識、生活常識、自然知識方面的內容,有數學史話,或專門介紹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發展過程;有跨學科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紹得比較簡單。
因此,可抓住這塊內容進一步研究。通過上網查找或翻閱有關書籍,使學生更詳細地認識了解和補充完善知識,從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確把握。同時,此類知識往往是數學家經過長時間研究後得到的辛苦成果,蘊含了人類的千年智慧,體現了數學家們百折不撓的鑽研精神和數學的文化價值,增加對數學史的了解,達到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滲透、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設計此類作業時,教師應事先進行查找,對知識有全面正確的了解,使自己的專業功底廣博深厚,並留心發現學生在查找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學生能較順暢地完成任務提供保障。
五、整理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每個單元結束後的「整理復習」。在每一單元新授結束後都可用,尤其適合中高段學生。這一板塊的內容是重在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脈絡,從而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可讓學生先回顧所學知識,再用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對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和重難點知識都應做到胸中有數,了如指掌。剛開始訓練時,只要求能清楚、准確、全面地整理出知識即可。經過幾次練習後,學生基礎好的話,還可以針對梳理出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相應的舉例,寫出解題的提示、完整的解題過程和注意事項。並自行出幾道同類型的題目。這樣的話,學生其實就成了一個小小的編書者。
總之,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類型,設計多元的有效的練習是個長期的課題。需要我們一線教師認真研讀課標精神,細心挖掘教材內容,設計開發出最利於學生長遠發展的「做」作業資源。拉大作業的「長度」與「寬度」,讓我們的學生在「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既能掌握學習和生活必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學會創造,還要放遠目光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生活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享受多元作業的樂趣中發展自我!
C. 如何讓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多元化
目前的問題:
1、作業內容乏味,機械重復較多;
2、作業形式單調,缺乏思維問題;
3、作業量分布不均,隨意性較大;
4、忽視學生潛能,缺乏自主性的問題;
5、重視獨立完成的作業,忽視合作交流完成的作業。
建議的方法:
1、操作性作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小學數學中幾何知識的內容主要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板塊。研究圖形的位置、特徵、公式計算等內容時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讓學生親手製作,通過親身體驗搭建起知識結構物化與內化的橋梁來促進知識的理解,並在課堂上對其作品進行展示。這不僅是知識的運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這類作業又可細分為手工類、美工類和拼圖類作業。
2、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感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量與計量的內容。小學數學中量與計量的主要內容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和體積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進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認識又比較抽象,學生在這方面的感性認識相對比較貧乏,造成學生對量的觀念的正確建立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光憑口頭說教或大量練習並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因此,我們需創造實踐條件、提供實踐途徑,通過切身感受,來加強觀念的認識。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自己應對這些量的觀念有正確、清晰、完整的認識。學生在學習此類知識時應做到人人練習、多多練習,加強實踐,增加感受。例如,學習了《克與千克》後,家庭作業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實物,估一估,稱一稱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質量。」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後,讓學生繞著400米的操場走兩圈半。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自然而然地對知識有所體驗,促進理解。
3、調查性作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及其他內容中的一些小調查。小學數學中統計課程的教學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學生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的統計觀念與隨機意識。 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能了解知識形成的來朧去脈,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在設計此類題時,教師應對相關的統計專業知識有正確的認識,注意知識的科學性。而且應事先考慮到學生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干擾因素,進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響對正確知識習得的無關因素。如: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後,家庭作業就是:讓學生調查爸爸媽媽的身高和體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標准體重。並算出爸爸和媽媽的體重,與標准體重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
諸如此類的練習,訓練了學生找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聯想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意識、主體精神等優秀品質的形成。同時,在參與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4、查閱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之後的「你知道嗎」,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題結束後都有一塊這樣的內容。這些材料有介紹數學知識方面的內容,有介紹社會常識、生活常識、自然知識方面的內容,有數學史話,或專門介紹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發展過程;有跨學科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紹得比較簡單。 因此,可抓住這塊內容進一步研究。通過上網查找或翻閱有關書籍,使學生更詳細地認識了解和補充完善知識,從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確把握。同時,此類知識往往是數學家經過長時間研究後得到的辛苦成果,蘊含了人類的千年智慧,體現了數學家們百折不撓的鑽研精神和數學的文化價值,增加對數學史的了解,達到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滲透、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設計此類作業時,教師應事先進行查找,對知識有全面正確的了解,使自己的專業功底廣博深厚,並留心發現學生在查找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學生能較順暢地完成任務提供保障。
D. 如何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有效的評析
1.對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以「量化」的評價方法,但不用等級專符號「優秀」屬「良好」「合格」「尚需努力」給予分等排序進行終結性評價,而是改用畫「正」字的方法,對學生作業情況進行統計。
其符號設計為「正」字的筆畫數。
當學生把錯題訂正完畢,:「正」中缺少的筆畫自己補充完整,使學生自覺反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自評價。
2.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評價,採用「質化」的評價方法。
根據學生的自評價,習題解答(或訂正)的過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在「正」的右下角,用「△」「☆」來反映學生解題思維的靈活性、創新性。
「△」表示的意義是:思維有新意,但沒有完全做對,或表示方法是正確的,但不簡便。
「☆」表示的意義是:思維方法獨特、有創意。
3.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也採用「質化」的評價方法。
在「正」的右上角用「ˊ」和「『』」來反映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優劣。
用「ˊ」表示的意義是:作業書寫格式基本符合要求,欠認真。
「『』表示的意義是:作業格式符合要求、書寫認真、頁面整潔。
E. 如何創新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
本學期我們六年級一共設計了四次創新作業,分別是自主設計分數除法應用題,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整理復習,圓形之百變和百分數的應用。
我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遵循了以下三條原則:
1.加強實踐,跳出作業的「紙上談兵」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我們設計了百分數的應用這一創新作業,讓學生廣泛收集、整理生活中的百分數信息,然後說出這些百分數的具體含義,在讓學生思考討論:為什麼在生活中人們喜歡使用百分數?這樣既可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慾望,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感受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立體整合,步入作業的「你中有我」
新課標注重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系,強調數學的整體知識結構,強調知識點之間的整合。因此,數學作業的設計也應該顧及整合性。為此我們在學習了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之後,設計了一次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整理復習的創新作業。
本次創新作業學生可以有多種選擇:(1)練習尋找題目中的關鍵句和單位一;(2)學生自己出題,自己嘗試解決,寫出分析過程和解題思路以及解題過程;由於究竟是運用乘法還是除法來解決問題是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生在完成這次創新作業時,可以使這個問題得到鞏固和提高。
3.發散學生思維,走向數學的真、實、美
在學習了圓這一單元後,我們設計了一次創新作業,讓學生在會用圓規畫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利用圓規、旋轉、軸對稱等知識畫圓或半圓組成的圖形,由固定的角度旋轉擴展為任意角度的旋轉,創意出百變圓形,體會到用色彩美化生活,感受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不足之處:
我們的不足之處是:六年級學生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好學生喜愛做數學創新作業,他們也能夠從完成創新作業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滿足和提高,但是仍有少部分學生普通作業完成起來尚很困難,創新作業這種提高性的作業完成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了。如何對創新作業也進行分層布置是我們將要探索的一個問題。
F. 如何改革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如何改革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新的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程的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那麼,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該如何改革數學作業的布置?本文從以下幾方面談談筆者的一些體會。
一、小學數學作業的改革趨向
突破傳統,改變現狀,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創新作業方式,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利用作業發展學生,是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改革的趨勢。其中,作業的內容、形式和評價是數學作業改革的三大方面。
(一)作業內容,由單一走向綜合
在傳統教學中,作業內容單一,基本上是大量的書面作業,學生機械訓練,對作業缺乏興趣。除了布置一些適量的、鞏固知識與技能的書面作業外,還要布置一些綜合性和實用性強的作業,從而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作業形式,由封閉走向開放
在設計作業時,要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積極主動地思考。雖然他們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結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
(三)作業評價,由片面走向全面
作業評價不能只是給學生一個分數、一個等級,而是集中體現在給學生的那些期待性的評價中。過去是單一片面的傳統符號法,用紅筆打「√」或「×」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渴望學習的心理是要精心培植的,不能一棍子打死。為此,應改變評價方式,結合學生各自的特點,可採用表揚類評語評價、激勵類評語評價和引導類評語評價,不僅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而且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二、數學作業設計的原則
設計數學作業時要注意的是:既要注意量的優化,又要注意質的優化。
首先,在作業量上,要做到精選習題。每天作業都要挑選後再布置,不能「拿來主義」,能布置十道題就能達到鞏固新知目的的,絕不布置十一道,尤其是上復習課時,面對題海,可以只挑選學生容易錯的題和一些學生沒接觸過的題型作為作業。
其次,要注意作業設計的原則。作業要有針對性、實踐性、趣味性、開放性等,課堂練習還要追求探索性、合作性、可操作性。
三、數學作業設計的方法
(一)合理利用例題和練習,適當補充和改編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教師和學生發展的主陣地。教師作為學習的主導者,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40分鍾課堂,使自己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得到一定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研究教材,分析教材上的例題、練習,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挖掘教材,合理使用例題,合理補充例題,精選課堂練習,使課堂每一個訓練環節有效。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活用數學課本,對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要有區別對待,適當調整,整體把握課本要求,創造性地使用課本。我們備課組幾位教師在教學時堅持一人主備、多人補充的做法,幾乎做到節節課討論,精心備課、精選例題和課堂練習,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設計課後作業,注意作業的層次
首先,我們備課組要對教材和練習冊上的課後習題精心挑選,只選擇與課堂例題有緊密聯系的練習題當作業,而對學生鞏固新知、提升能力無幫助作用的題目盡量刪除,有時還適當補充與課堂例題配套的練習題作為作業。其次,我們根據學生情況分層布置作業,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每個學生的學業成績、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等)將學生分為三層,再將作業分成基礎練習、能力訓練、思維拓展三個層次,大多數中等學生做一、二類題,少數尖子生做所有類型的題,極個別學困生就做第一類題。這樣每一層次的學生都保持著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成功者。
(三)敢於設計開放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設計巧妙、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具有發散性的開放性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憑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得到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發現的創造意識。另外,開放性作業起點低、層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化,學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點進行思考,體驗成功,體現「人人掌握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數學思想。
四、改革學生作業類型
(一)知識型作業
新授課以傳授新知識為主,在新授課之前一般安排一個准備性練習,新授課之後安排的鞏固練習,是圍繞某一具體教學內容編排一種同類型、同結構的練習,其目的是要使學生重點形成某一知識技能,鞏固和加強新知,達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它是新授課的補充和延續。
(二)生活型作業
數學學習的天地是很廣闊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讓學生在社會生活、家庭實踐活動中完成數學作業,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提供機會、搭建平台,使他們真實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三)實踐型作業
動手操作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實踐能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趣味化、生活化。通過實踐,學生可以把書本上的數學知識轉變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學習了質量計量單位後,可建議學生回家稱一稱一千克雞蛋大約有幾個?學習了《比的應用》後,可安排學生調制奶茶或配兌飲料……讓「學」融於「玩」中,在「玩」中實踐,既使學生學得輕松,又培養了他們的多種能力。
總之,數學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在作業的改革上,也應立足於這一出發點,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想學生所想,改革數學作業的設計,讓他們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享受到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快樂。
G. 怎樣進行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思路
現狀分析:
1、長期以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填鴨式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機械式的重復作業根深蒂固,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填空計算選擇判斷」這種以試卷出現的形式作為作業的模式,機械重復,學生累,老師也累。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脫離社會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2、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後,以「分數論英雄」根深蒂固,忽視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目標就是考試得高分,熟不知孩子面對一個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就束手無策了,這樣的教育違背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3、與國外教學相比,國外班級人數少,課堂不局限於教室,可以把課堂設在校外,我們是大班級,課堂只能局限於教室,很多知識點只能是走過場,不能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了也容易遺忘。
4、家長年輕化,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輕負擔高質量」來衡量一個教師的水平,填鴨式的課堂,機械的作業已不適合時代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備好課,精心設計課後開放性實踐作業。
5、中國獨生子女多,動手能力弱,社會經驗不足,與外國的孩子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數學教師要創設課堂讓孩子走向社會,在實踐中獲得數學知識。
實施策略:
1、實踐性作業設計實施要做到:
(1)作業設計應多樣化 (2)作業設計應興趣化
(3)作業設計應層次化 (4)作業設計應綜合化
2、實施策略:
(1)依據教材,聯系生活實際,合理設計實踐作業。
依據教材,但也不能受制於教材;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成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
(2)合理靈活布置學生實踐作業。
數學實踐性作業布置要注意:適時,在通常情況下受時間限制,一般在放學後布置;適量,確保質量,增加興趣;分層,孩子能力有差異,讓學生選擇難易程度的作業。
(3)合作交流,評議作業
形式的開放,作業的結果也多樣,教師不能用同樣的眼光去評議,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共同評議,分層評價。
學生的主體性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與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之一,設計數學實踐性作業,組織指導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目的、原則、類型、組織指導與評價建議等五個方面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目的
1、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良好的情感體驗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學習數學,要能積極地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對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教師要選取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作為數學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經歷操作實踐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興趣。
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測量」這一單元,教材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的實踐活動:測量鉛筆、書、凳子以及自己的肘的長度再與同伴交流。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量出自已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約是多長。一拃大約長(
)厘米,一步大約( )厘米,一庹大約長( )米(
)厘米。讓學生在以上實踐性作業中體會到量物體需要選擇相應的工具來測量,同時還很有興趣地感受一種奇妙的現象:「身上有尺」。知道這樣的尺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用來估測。再如,三年級學習了「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知識後安排的實踐活動:①收集一些圖案,在小組內說一說。②用紙剪出一個你喜歡的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繪制一幅圖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形成,感受圖形的內在美,在欣賞漂亮的圖案時,與同伴分享「創造」美的愉悅。
2、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體會和理解
數學學習是一個數學活動的過程,數學教學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如一年級上冊在學生學習了「認識物體」以後,可安排「動手搭出你喜歡的東西」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摸一摸」、「滾一滾」、「堆一堆」「說一說」等活動,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平面與曲面的區別。這樣的活動有助於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一些特徵。再如「可能性」的教學,准備一些黃球、紅球、白球等。通過摸球,來進行統計和驗證自己的估計與猜測,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發展應用意識
數學在現實世界裡有廣泛的應用。數學教學就是要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活動,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的價值與作用,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結合現實生活場景安排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推理,在實際情境中主動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這一知識後,可設計這樣的作業:①收集生活中常見的設計精美的圓柱形的包裝盒,開一次展覽會,從中鑒賞幾何形體及圖形美;②找些圓柱體的食品盒,測量計算出它們貼一圈商標紙的面積;③找一些圓柱體實物,分別測量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或容積;④社會調查,收集生活中人們常用圓柱體容器的數據信息,並記錄下來;⑤用一塊長31.4厘米、寬15.7厘米的長方形紙板,製作一個高5厘米的圓柱體,請你寫出自己的設計方案,並用圖表示出來。通過以上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應用知識的能力。
4、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感受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其中包括用數學的方式和方法去研究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策略水平。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和體會數學策略和數學方法,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應用所學數學方法,探索和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策略方法。如:在家或學校栽一盤蒜苗,每3天測量一次蒜苗的高度,並做好數據的記錄。讓學生感受「實驗——統計——結論」的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二、實踐性作業設計的原則。
1、趣味性原則:數學活動的趣味性是指數學活動生動有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練習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實踐性作業應該認真選擇適量的、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通過實踐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如四年級學習了估算後安排實踐作業:你所在地區的最高建築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約相當於幾個教室的高度?大約相當於多少個學生手拉手的長度?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形象地描述這一高度?
2、探索性原則:兒童與生俱來就具有一種探索的慾望,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能激發他們探索數學知識的慾望,實踐性作業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思考價值,要能夠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設計實踐性作業:小明家的廚房要鋪地磚,有兩種設計方案。方案一:每塊5元,邊長為2分米;方案二:每塊7元,長為3分米,寬為2分米。①用第一種地磚鋪需180塊,你知道這個廚房的面積是多少嗎?②用第二種地磚鋪需要多少塊?③用哪種地磚比較便宜?
3、應用性原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如: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計算後,可實地測量操場的面積或對生活用品進行估測;熟練了數的運算後可開展有關價格與購物的活動;學習了「小數乘除的知識」後,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咨詢、收集有關電話、手機話費等方面的信息,運用小數乘除法的有關知識及折扣知識解決有關話費的系列問題等。
三、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類型
1、調查類:調查可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訓練學生應用數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具有應用數學的意識,真正體驗到數學是有用的。
如:①一個滴水的龍頭一天會浪費
水。調查一下水價及你自己家每個月的用水量,計算一下按照這個滴水速度,一個滴水的龍頭一年浪費的水夠你家用多久?
②調查你們組的同學每天睡多長時間
時間
不到10時
達到10時
人數
引導學生運用以前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進行調查,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如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為多少,睡眠時間與成績、身體的好壞有沒有關系等等。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讓學生調查的素材很多,如:儲蓄的利息、商品的價格、乘車的時間等都可組織或按排學生去調查,在調查中獲取有關信息。
2、操作類:操作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向思維活動的前沿,使學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動發展的機會。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操作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活動的過程中去思維、去探索、去學習。
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後,可設計「包裝磁帶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個磁帶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盒磁帶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
3、實驗類:實驗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自己動手的探究活動。通過實驗可以鞏固知識點,拓寬知識面。教師在課內外巧妙設置有一定難度而通過努力又能解決的實驗課題,可以激發學生不斷探索、求知的強烈慾望,促進他們知識向縱伸發展。
如:①把幾十粒黃豆泡在水中,一天後將水倒掉,蓋上一塊濕布。②待黃豆發芽後,選擇一顆豆芽測量長度並記錄。③填入下表,並製成統計圖。
豆芽生長情況統計表:
時間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豆芽長度/毫米
統計圖(略)
4、應用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知識、開啟心智、訓練思維、發展能力。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這一知識後,可設計這樣的作業:一位農民伯伯有一張長方形的席子,准備把它捲成一個圓柱體放稻穀(接頭處不算)。要使它放的稻穀最多,請你以這張長方形席子為例,為他設計一個方案。①底面周長為(
),高(
)(取整厘米數);②求一求它的容積;③從中你發現了一個什麼規律?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應用性的實踐題;可以從報紙、電視、廣播、廣告牌中發現數學信息,盡可能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題,可以是文字的、圖表的、聲音的;鼓勵學生接觸各種實際問題,參加課內外數學實踐活動。
四、實踐性作業的組織與指導
1、組織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
數學實踐性作業應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綜合應用數學思想、思維方法和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做,應該怎麼做,怎樣做得更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
例如: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課前可布置學生到公路旁,要求他們記錄5分鍾內通過的機動車輛的次數、車輛的型號、牌照類型。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先談談前一天收集到的數據,再談談是如何記錄這些數據的?接著,研究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調查中獲取真實的原始數據,由此分析現有公路能否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地開放的力度等方面的情況。通過以上的組織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感受到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從而在腦子里形成這樣的意識: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制定策略,同時培養學生關注信息的意識。
2、組織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提高應用能力
數學實踐性作業和其他學習活動一樣,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主,以學校、家庭、社區、社會、自然界為活動場地,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的活動過程中主動地去觀察生活、獨立思考問題、自主地應用數學知識、方法、思維去研究和解決問題。特別是一些需要學生合作探究的問題,要求學生圍繞共同研究、解決的問題,明確具體要做的工作,學會分工負責;共同提供需要的資料和工具,學會資源共享,以促進合作成功,榮譽共享。
例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後,可設計一道策略開放性的實驗題:「設法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實驗前先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將土豆放進盛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間接測量;也可將土豆切成規則形體估計體積;也可將土豆煮熟再壓成長方體來計算等。然後,再根據提出的方案進行實驗,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樣進行實驗對比,每位學生不僅可以鞏固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而且提高其思維水平,促進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能力的發展。
3、組織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創新能力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挑戰性、探索性、開放性的數學實踐性作業,組織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例如,教學「元、角、分」之後,給學生設計一份作業:①請你調查下列物品的單價,並記錄: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②班級用100元買以上體育用品,你准備怎麼買?這種問題答案開放的實踐題,學生可根據需要,錢數的可能性,作出各種不同的合理選擇,老師只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具體評價,就能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促使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培養創新應用能力。
4、組織指導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操作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向思維活動的前沿,使學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動發展的機會。教師要組織指導學生在完成數學實踐性作業中加強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例如,教學「克的初步認識」一節課,可安排學生動手操作活動:(1)用彈簧稱或電子稱稱一稱2分的硬幣(約1克),然後親手掂一掂,感受1克實物的重量;(2)要求學生稱出1克黃豆,數數約有幾粒(4—5粒);再要求數出4—5粒黃豆用手掂一掂。充分感知「克」,反復體驗1克的重量後,讓學生擴展到幾克、幾十克重量的認識操作中去。課後要求學生找一些物體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這樣,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反復體驗,正確理解度量單位。再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可要求學生動手去量一量,比一比單位面積的大小,或用紙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紙片,在地上畫出1平方米的地面,反復對課桌面、黑板、教室的牆或地面面積進行測量或估算,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五、實踐性作業的評價建議:
評價是數學實踐性作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實踐性作業起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是達成作業目標的重要環節和手段。實踐性作業的評價要明確目的,落實內容,要考慮方法手段。
1、要明確實踐性作業的評價目的。
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是全面了解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學習狀態,激勵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具體包括:(1)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綜合應用數學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和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現象,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體驗實踐的價值。(2)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與人合作、交往,學會理解,學會與人共同生活。(3)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劃能力,學會做事,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促進學生對學習與生活關系的理解,體驗生活世界處處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拓展學習數學的視野和獲取知識的空間,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2、要落實實踐性作業的評價內容。
數學實踐作業的評價內容,既要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體進步與發展。具體包括:(1)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感態度。(2)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與方式。(3)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觀察、分析、實驗、研究中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程度。(4)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精神。(5)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自身體驗。(6)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計劃性。
3、要把握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手段和方式。
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手段和方式主要有:①觀察;②收集;③展示;④訪談;⑤問卷等。
4、實踐性作業評價要注意的問題。
(1)評價要注意導向性。導向性是指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興趣性,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參與活動的計劃性、操作性、監控性和參與活動的創造性。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使自已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2)評價要注意差異性。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客觀地存在差異,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實踐性作業也同樣具有差異性。因此,要用不同的要求去評價不同的學生,才能發現學生的進步與變化,才能更好地激勵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實踐性作業。
(3)評價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教師採用定性或定量描述的形式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情感態度,實踐活動的過程,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程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我體驗和計劃進行評價。定性描述的語言,應以肯定鼓勵為主,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總之,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以活動、探索為主線,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通過數學實踐性作業,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通過實踐性作業,全面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復習鞏固知識,更能探究實踐、體驗過程、培養情感、發展能力。
H. 怎樣實施小學數學學科作業現狀分析
」校本研訓就是這樣一條道路,既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處理好講授與練習的關系 實施「高效課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好.新的課程體系.宏觀把握教材內容 使用中的小學數學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2、鼓勵或好評會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自信心和主動性.通過校本研訓促進教學效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啟發、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可以在教學前抓准知識前瞻與後續內容、互學才能保證自己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又注重經驗的總結,才能保障課堂教學生成性的有效延展和創造性利用、學會.一般情況下講在前,盡力把課堂想呈現的內容寫實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對學生的賞識,只有從細節著眼,讓自己在實踐中收獲一份獨特的職業幸福.教師的評價.微觀細化教材題目 教師作為學生數學活動的引導者,尤其是遇到困難時得到師長的肯定,最大限度地理清一至六年級的文本內容,必須精心設計「學案」當中的練習題目,「聽數學」與「做數學」對於學生來說,針對以往教學經驗,並逐步系統化和合理化、練在後、教學過程要統攬全局、提高技能的手段、做的反思……也就是讓學生在一系列的練習中自悟、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是怎樣從生活經驗與常識中提煉和升華而來的.只有從目標上,否則就無需講、直接:「數與代數」,乃至一種人文關懷.要規避這些問題,並在預設時細致考慮學生的受教情況,而是把寶貴的時間還給學生,練習題目歸類、激勵,有的放矢,敗也教師,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教學效率,循序漸進地進行,從而帶動一批教師在研究中解決自己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三.往往是預設好做.新課程改革轉變著教師的教學理念、態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引深思,換來生動、幫助.數學教材內容也由原來的計算為主向四個領域擴展著,這種素養的形成和儲備最離不開的就是反思和學習,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更需要考慮教學對象間的差異,結合本班學生特點,保障學生養成探究鑽研的良好習慣和持續培養小學生良性的思維品質、用好教材的關鍵. 2、關注范圍和教學智慧等因素的反應情況,又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老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講授簡練.所以、預設教學內容,練習成為學生鞏固新知,「做數學」恐怕更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即教學目標要設計全面、一種教學實踐模式,這是內在能動地學習革新過程、學懂,對學生負責的老師.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很多,才能保證自己教授的知識日久常新,去經歷和體驗數學知識是怎樣發展,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保證新課程向縱深發展;同時教師的職業限定其需要持續學習,成也教師,教師要抓住轉瞬即逝的生成點對學生加以評價.用積極評價引領學生展開學習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教學用具要使用全速,劃分出單元教學要點.對於數學教學內容有了宏觀上的整體把握後.多數教師在使用時遵照教材編排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這一切都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還需要對各冊教材的單元內容進行微觀細化,而且做到有更改的空隙,因為反思讓人自省過失.讓教師走向自己生活的舞台,撰寫課後反思應該成為所有教師課堂教學的延展工作. 一,應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有效地構建數學知識、「統計與概率」,生成難抓,在數學課堂我逐漸加大學生做的時間、更是一種價值追求、改進著教師的教學方式、擴展題目預設是課前備課工作之一,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才能突破瓶頸、組織者,它能促進教師完成角色轉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程中,如學校的教學條件,保證「高效課堂」的高效,更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空間與圖形」,所以,需要從教者立足自身課堂不斷求索,掌握各部分知識的銜接成為解讀教材. 3、自覺改進、教師的專業能力、有趣味. 2、學生的認知差異等,所以:「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幸福,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具體說就是要做到「三全一重」,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低往往取決於探究知識的願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與綜合應用」,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是教師心中應該有的宏觀內容,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決定教學的質量,所以在教學時,每節課均離不開練習環節.因為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一個優秀教師應該具備很強的專業素養.在這四個領域中每一個年級的教材編寫了哪些內容,重視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或面臨的問題、鮮活有生命力的課堂.理想的數學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自覺的精神和練達的教學技巧作共同支撐.這直接體現出教師的知識視野、做的指導,即.每個學科的特點不同.客觀創設教學內容 教學時因為教學對象不同、在反思與學習中豐富成長 1,即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也無法用統一劃歸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引領作用,變過去課程結構的單一化為多元化、重視課前備課 1.讓課後反思和持續學習帶動專業素養的提升 作為一名授課認真. 從某種意義上說、領悟能力.講授固然需要,知識結構呈現明顯、自悟真諦、讓預設與生成交互促進 1,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基於數學學科特點. 通過有效的活動,只有自學、理論的提升、用具等方面科學構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 有效課堂是一種理念,努力做到客觀規劃,課堂教學高效化是教育發展的歸宿. 二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高效課堂」教學活動在我校的開展,這必將觸及和完善課堂教學的原有問題.所以教師在編寫「學案」和「導學案」的時候,課程改革、豐富起來的,這是做好教學的強大推進力,激起強大的創造熱情,制約其形成的因素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