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課堂動手操作能力
近些年來,隨著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內,已越來越被更多容的教師所重視。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多種感受和參與學習過程,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有利於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數學知識,有效地促進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發展。
㈡ 如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為學生學到數學知識而服
務的,動手操作也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從人大腦思
維的角度來說,小學生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過,在大
腦中易留下深刻的記憶
。
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動手
操作的作用,既能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
位;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幫
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
此,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動又好奇的心理特徵,因勢
利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積極性,藉助操作啟動思
維,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到主動獲取知識
。
一、培養動手操作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愛好,激發
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是數學教學的首
要任務。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凡是沒有發自內心
的求知慾和興趣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
。」
要上好一節課,必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
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學生才會去積極地探索,敏銳地
觀察,才能創造性地學到知識。例如,在教學「把一個長
方形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怎樣變化時。」讓
學生用木條做成一個長20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計
算出它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多少?然後問「:如果把它拉成
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有變化嗎?
」
這就產生了很
大的吸引力,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都很想知道
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到底有沒有變
化
。此時,為了加深他們的印象,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記
憶,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把長方形從兩個
對角反向拉成平行四邊形,看一看拉成的平行四邊形的
底實際就是原來長方形的長,它的高隨著平行四邊形拉
得越扁就越短,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
形的面積=底×高,那麼它的面積就越來越小,由此可
見它的形狀變了,面積變了嗎?周長變了嗎?怎樣變?學
生異口同聲地說「:面積變了,變小了;周長沒有變。」通
過學生拉一拉的動手實踐活動,很快地就達到了所求的
教學效果,從中體會到只有學生帶著求知慾,帶著興趣
去學,才會學到他們想要學的東西。
㈢ 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情趣
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情趣?
答:一、 結合生活實際專,創設問題情境,體驗現屬實的數學。
二、利用生活經驗,學有意義的數學。
三、 演繹生活問題,學有價值的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們教師應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數學教學中提出生活中學生能夠觀察到的數學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切實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利用生活理念構建數學課堂,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幫助學生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以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㈣ 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課題申報
重視「動態操作」後「靜態的數學思考」,才能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學習的效率。
一、把握時機
在指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當的時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具操作成為引導學生開展積極思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1.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時組織實踐操作。如第一次建立面積、面積單位等概念時,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區別某些易混、易錯的數學知識時組織實踐操作。如比多比少的應用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比較狹隘,容易出現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的不良定勢。教學中,讓學生用學具充分地擺一擺,就可以很容易地突破這個學習難點。
3.在推導抽象公式和法則時組織實踐操作。小學生的認知是從動作開始的,實踐操作可加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經歷法則、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為學生理解知識打下基礎。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時,讓學生通過剪拼等操作活動去觀察、分析和綜合,學生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印象特別深刻。
二、深化操作
很多教師簡單地把動手操作中的「動」理解為動一動、擺一擺、做一做,而忽視了學生操作過程中內在的「思維操作」活動。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實際操作的層面,而未能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起相應的數學對象或數學概念的心理表徵,就不可能發展真正的數學思維。因此,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相對於具體的實物操作活動,我們更應強調「操作活動的內化」,用操作活化、深化學生的數學思考,真正發揮它內在的數學價值。
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師在引導學生用相同的長方形紙折出1/4和1/8,並比較得出1/8小於1/4後,問:」你們還能用同樣的長方形紙折出分子是1,又比舊小的分數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很快折出了1/10、1/16、1/32等,如果教師此時以「看來分子是l,又比1/8小的分數還有很多」來結束本教學環節的話,顯然是不夠的,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剛才的操作展開思考:」只要怎樣折,折出的分數就一定比1/8小?」「比較你折出的這些分數,你有什麼新發現」等等,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將操作過程轉化為數學思考,實現操作活動的「內化」。
㈤ 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小課題總結
一、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
小學生以具體思維為主,因而在認識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在生活中運用。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善於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特別是低年級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操作後理解和掌握的,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探索長、正方形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軟尺量的方法;3、用鉛筆比的方法;4、用毛線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群體探索,使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遇到問題互相討論,使課堂便得輕松活潑、豐富多樣。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生的心智才能得到開發。只有讓學生有時間,有條件去接觸,參加實踐,才能鍛煉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發現規律,總結經驗。
在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時,還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分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學習,這樣會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間題的不同途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
二、通過合作學習,發揮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加強合作學習方式的指導與訓練,對於從小培養學生會探究、會合作、會創新是十分必要的,況且作為數學知識方法,思想是人們認識其他科學的思維基礎,成為人類思維的力量,數學學習需要從小學會合作。例如在五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的《組合圖形》一課中,我在課前要求學生准備好學具,即: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長四邊形等各種圖形,在進行新課時讓小組合作擺拼圖形,看看哪組擺拼的圖形最多,頃刻之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只見同學們紛紛動起手來,不一會兒每個小組都擺出了兩、三個不同的組合圖形。其實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品味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並把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其他同學交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又能讓好學生交流不同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操作要有明確的要求
小學生注意力往往明顯地帶著無意性和情緒性,操作時由著自己的興致來擺弄學具。因此,操作前教師應該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按教學目的精心地組織兒童進行操作,使他們的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級數學(人教版)的《幾分之一》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動手找出自己手中圖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學生動手之前我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與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找出幾分之一的,接著再展示給全班,由於提出的目的很明確,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並未出現問題,而且整堂課也進行得很順利。由此可見,在活動前提出明確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學生的思考,動手操作都需要時間,但有的老師提出問題後,便急於讓學生回答,學生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動手操作,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使學生不能從操作中總結知識。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去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教師則起組織,引導和點撥,鼓勵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學契機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強加給學生的操作活動是徒勞的,學生自發的操作活動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動必須建立在適宜的操作時機基礎之上。從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組織學生操作活動也要把握好最佳時機。操作活動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前進行,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中進行,目的是驗證理論,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當然,操作活動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後進行,目的是鞏固加深,甚至是創造性地運用數學知識。
六、操作要把思維活動過程與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起來
手和腦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手使得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在動手操作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性表達,使動手、動腦、動口構成相輔相成的交互作用過程,使操作、思維、表達融為一體,有效地推動智力活動的內化過程。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時,學生用紙折角,用尖尖的地方刺手心,用硬紙條做活動的角,用鐵絲、小木條圍成長方形框架,讓學生用他們的小手去觸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豐富的表象,提高空間的想像力。比如用兩個圓圈和3根等長的鐵絲製成框架式的形體,展開後經過觀察與討論,學生思路打開,想像豐富。他們把這個框架式的形體既可看作有底無蓋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無蓋的水桶,還可以看作無底無蓋的煙囪,還可以看作是一個與圓柱體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學生的想像空間得到充分的拓展,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盡可能地安排一些學具的操作,盡可能地多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理解新知識,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㈥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推理等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徵或與其他對象的區別與聯系,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1、動手操作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數學體驗的獲取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是一種由多個感官參與的以感知形式為主的認識活動。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的牆壁上寫有三句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見,動手操作,實踐探索,親自參與是何等的重要。興趣是積極主動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記憶、想像、思維等功能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興趣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是思維發展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對學知識一旦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無限的熱愛,迸發出驚人的學習熱情。
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我是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先讓學生畫個任意三角形,然後我對學生說:「請大家把自己畫的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量出來,只要你們把其中的兩個內角的度數告訴我,我定能猜中第三個內角的度數。」教師這么一說,學生興趣很濃,都想考考教師,看教師能不能猜中自己的,都認認真真的測量。許多學生把量出的兩個內角的度數告訴教師,結果第三內角的度數很快被教師猜中了。學生感到教師真神,很想知道教師是怎樣知道第三個內角度的。我在學生興趣正濃之際,讓學生把三角形剪下來,並指導學生把兩個角撕下,拼在第三個內角拼在一起拼成了什麼角?結果每個學生都拼成了一個平角。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得出:任何形狀、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個內角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因為平角180度。這時,我又提出問題:「你們能解釋為什麼三角形最多隻能有一個鈍角或最多隻能有一直角嗎?」
2、動手操作有利於促進學生理解。
數學教學中「空間圖形」之內容向來是教師覺得學生最難理解、最難掌握的知識,其主要原因在於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比較貧乏、再加上學生理解能力的局限,造成這一知識點接受起來很為困難。雖然,幾何圖形的學習內容教材在編排上由易到難、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但學生經過六年的小學數學學習,從認識圖形到掌握圖形特徵到計算圖形,學習的效果總不太令人滿意,特別是立體圖形學生能根據條件想像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的更是位數不多。在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靈活掌握的學生最多在三分之一左右,其大部分學生學得死,學得苦,不能舉一反三,辛苦不說,成績也不理想。
3、動手操作有利於引發學生思考。
數學知識一經被闡明和證實,尤其是作為教學內容寫在教科書上,它就以定型化、規范化的形式固定下來,而省略了隱含在其中的有著豐富內容的思維過程。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而動手操作也能很好地引發學生思考。
在教學《搭配中的學問》一課時,剛開始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3件上衣和1條裙子、2條褲子進行搭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感覺到有許多種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亂,難以統計。這時,不少的學生就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幫助記住呢?於是,我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討論、實踐,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又有效的方法。可見,動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而富有創造力的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增加了學生自強自信的意識,。
4、動手操作有利於激發學生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的目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讓學生先觀察幾幅圖,想想這些圖形是什麼,是怎麼組成的?用在什麼地方?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幅圖畫,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自由自在地表達想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而學生也爭先恐後的想上台介紹自己的作品。他們的熱情讓我感動,也讓我深深地發現學生的想像空間是無限的,他們的創造力是我們所無法預見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同時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使
㈦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一、營造氛圍,提供學生動手操作的空間
新課程標准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把學生當朋友,為學生營造一種自主學習的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學生只有在輕松、自主的課堂氛圍中,他們的思維才能迸出火花,積極性才能得到調動,他們的實踐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學生才會敢於提出問題,願意動手,才能主動獲取知識。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小學生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時期,他們的好奇心極強,興趣廣泛,喜歡自己動手,在認知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中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和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以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在學生認識了生活中屬於圓形的物體後,教學生動手畫圓時,教師不作示範,只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圓,學生利用圓規和藉助各種圓形物體(如硬幣、礦泉水瓶蓋等),很快畫出了一個個的圓,這時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後接著提出:是否每個人都能把圓畫成一樣?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投入到動手操作中。經過討論,終於發現了只能用圓規才能做到。這樣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
㈧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一、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
小學生以具體思維為主,因而在認識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在生活中運用。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善於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特別是低年級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操作後理解和掌握的,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探索長、正方形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軟尺量的方法;3、用鉛筆比的方法;4、用毛線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群體探索,使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遇到問題互相討論,使課堂便得輕松活潑、豐富多樣。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生的心智才能得到開發。只有讓學生有時間,有條件去接觸,參加實踐,才能鍛煉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發現規律,總結經驗。
在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時,還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分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學習,這樣會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間題的不同途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
二、通過合作學習,發揮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加強合作學習方式的指導與訓練,對於從小培養學生會探究、會合作、會創新是十分必要的,況且作為數學知識方法,思想是人們認識其他科學的思維基礎,成為人類思維的力量,數學學習需要從小學會合作。例如在五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的《組合圖形》一課中,我在課前要求學生准備好學具,即: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長四邊形等各種圖形,在進行新課時讓小組合作擺拼圖形,看看哪組擺拼的圖形最多,頃刻之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只見同學們紛紛動起手來,不一會兒每個小組都擺出了兩、三個不同的組合圖形。其實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品味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並把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其他同學交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又能讓好學生交流不同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操作要有明確的要求
小學生注意力往往明顯地帶著無意性和情緒性,操作時由著自己的興致來擺弄學具。因此,操作前教師應該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按教學目的精心地組織兒童進行操作,使他們的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級數學(人教版)的《幾分之一》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動手找出自己手中圖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學生動手之前我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與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找出幾分之一的,接著再展示給全班,由於提出的目的很明確,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並未出現問題,而且整堂課也進行得很順利。由此可見,在活動前提出明確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學生的思考,動手操作都需要時間,但有的老師提出問題後,便急於讓學生回答,學生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動手操作,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使學生不能從操作中總結知識。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去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教師則起組織,引導和點撥,鼓勵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學契機
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強加給學生的操作活動是徒勞的,學生自發的操作活動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動必須建立在適宜的操作時機基礎之上。從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組織學生操作活動也要把握好最佳時機。操作活動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前進行,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中進行,目的是驗證理論,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當然,操作活動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後進行,目的是鞏固加深,甚至是創造性地運用數學知識。
六、操作要把思維活動過程與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起來
手和腦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手使得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在動手操作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性表達,使動手、動腦、動口構成相輔相成的交互作用過程,使操作、思維、表達融為一體,有效地推動智力活動的內化過程。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
㈨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研究結題報告
遼寧省燈塔市沈旦鎮古城子小學 課堂上動手操作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內因此,引導學容生開展操作交流成為新課改下數學課堂的熱點。操作活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幫助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解決數學問題。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就是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識,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形象的物體的知識。 教師在組織操作活動時,要注意把握時機,把操作活動與學生的思維活動、語言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學習的效率。 在指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當的時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具操作成為引導學生開展積極思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