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考試分析 > 游戲在小學科學課堂的操作

游戲在小學科學課堂的操作

發布時間:2021-02-05 22:41:10

1. 科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科學教材中安排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其中就有許多的科學探究實驗,科學課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所以實驗教學可以說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科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本領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小學科學課是要求學生從提出問題進行探究到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強調從提出問題到作出預測或假設,然後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那麼,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參加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而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方面。首先,要讓學生針對某一現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什麼,這時的學生問題會各不相同,但就一節課的實驗而言,只能研究一到兩個問題,不可能統統解決。作為教師這時就該引導,概括出與本課有關的問題,讓學生來猜測,假設,並進行研究,驗證。在教學設計上,教師首先要對本冊教材心裡有數,知道那些是演示實驗,哪些是分組實驗,那些需要教師指導,也就是有目的地安排實驗,在小學階段學生玩的興趣還是佔主導地位。課堂上的實驗活動有時是很難收到成效的,其實有許多實驗活動是他們認為好玩才去做的。這樣做的實驗必然帶有盲目性,這種純粹被玩的意思支配的實驗活動是很難收到成效的。
其次,在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先進行一番討論,讓學生對同一個問題進行猜測,假設。把同一個猜測,假設的同學分為一組,讓學生明白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驗證什麼問題而做。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我們要不要記錄,要注意哪些事項。在實驗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什麼結果,怎樣操作實驗會更准確等問題。經過這番討論 ,研究,讓學生明白科學是一件很嚴肅的事 ,在探究過程中要細心,認真,並懂得科學探究實驗是有趣而新奇,嚴肅的事,來不得半點馬虎。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會很集中,就會有計劃,有目的去動手操作,以此,慢慢地就提高了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也鼓勵了學生自由探究。學生獲得更准確的科學知識,同時,也培養了自己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
最後,在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時,教師要給每組學生一個明確的分工。讓學生操作驗證的過程中記錄下所出現的問題。操作步驟以及驗證的結果,形成操作實驗的完整過程,即使在操作過程中出現問題或其他結果,也可以讓小組學生互相討論,找出問題出在哪個環節,為什麼會出現問題。這樣也是對學生科學探究態度的培養,讓他們從心裡重視科學探究,也就沒有玩的心態,課堂記律也會好轉,積極探究的興趣會更濃。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鼓勵學生自由探究,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服務於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規范化的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從而掌握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

2. 小學科學課有哪些使用實驗器材的操作需要注意

溶解實驗:燒杯、玻璃棒、漏斗、濾紙、高錳酸鉀、沙、鹽、水
攪拌順時針,不碰杯壁杯底;漏斗長邊貼在燒杯壁
(這個小學科學課實驗很多,先寫一個參考)

3. 小學科學課有哪些使用實驗器材的操作需要注意

溶解實驗:燒杯、玻璃棒、漏斗、濾紙、高錳酸鉀、沙、鹽、水
攪拌順時針,不碰杯壁杯底;漏斗長邊貼在燒杯壁
(這個小學科學課實驗很多,先寫一個參考)

4.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加入實驗操作考察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
對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給學生創設各種讓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其探究才能組織好學生開展有效的實驗探究。那麼如何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呢?我認為:結合教學內容,多元化的變通教學中引導環節,如講故事、變魔術、做游戲、猜謎語等,都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有位教師是通過游戲創設學習情境的。這位教師拿出一個「釣魚玩具」,請四位學生上講台比賽「釣魚」,一下子學生都搶著上去了,學生的興趣都上來了。當四位學生完成「釣魚」比賽後,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用「魚竿」能把「魚」掉上來呢?學生很快就在下面議論開了,有的說是魚鉤,有的說是磁鐵……,甚至有學生說拿來研究一下。學生們的探究興趣都被這個游戲激發了,這樣後面的實驗探究都能有效的開展了。
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實驗開展
實驗探究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常常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驗探究,是最為重要的。
1、有效性的引導
如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探究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教師應該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是有效科學探究的保證。因為這個實驗的過程非常簡單,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去指導,把時間留給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去發現問題,並通過交流,收獲知識。學生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2、圍繞教學做實驗
實驗切忌毫無目的,隨心所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科學實驗收獲大量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的教學效果,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興趣的有效途徑。「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學課的開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掌握規律。
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一課中,空氣存在實驗,無論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來吹動小紙條,還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放到水裡,使冒出小泡,都是為了證明空氣是存在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於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麼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3、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明確觀察任務
在實驗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觀察什麼,再根據具體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嘗、借用工具觀察等等。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側重,而且,並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官去觀察的。
(2)實驗過程做到有條不紊
演示實驗儀器要做到可見度大,實驗現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課堂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起著示範作用。教師應嚴格按實驗基本知識要求進行實驗操作,教師需要事先動一番腦筋。
總之,學生由於年齡的特點,加上認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師適度和合理的指導,學生的科學探究就會變得目標不明確,偏離方向。因此,教師要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選擇合適的策略,引導實驗探究,確保實驗探究有效開展。
三、實驗評價影響著實驗的有效性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於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3]
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如在《螞蟻》一課,我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定為培養目標之一。師問:螞蟻的身體小,還到處爬動,怎麼解決觀察難題呢?有同學提出了用火燒,馬上有同學否決;有同學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學提出螞蟻仍然會亂爬;有同學提出放在水中的瓶蓋上,可以讓它不亂爬,但螞蟻可能會掉進水裡淹死……最終有一位學生提出解決方案:放在一張白紙上,放上螞蟻喜歡吃的食物。事實證明,這個實驗方法還是挺好的。通過教師這樣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越來越強。
四、改進教材,有效實驗。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身參加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關鍵。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基石。但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推進,科學教材的不斷更新,有些時候教材的設計以及編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們還是照本宣科,一塵不變地進行實驗教學,那效果可能會大扣。反之,假如能夠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進再進行實驗可能效果會好得多。如:
1、在《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中,要求在一段鐵絲上每隔一定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懸掛,用酒精燈給鐵絲一端加熱。觀察那一端鐵絲先掉下來。該實驗存在的缺陷:一是火柴不容易固定住,學生用花費較長時間在固定火柴上。二是在實驗操作中,給鐵絲一端加熱時,會出現多根火柴同時落下的情況。這樣就不利於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
改進方法:可以教師自製蠟環用來代替火柴,教師只要學生在鐵絲上每隔一端距離放一個蠟環就行,實驗中學生會很直觀的發現蠟環會依次融化掉下。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熱的傳遞方向了。 不僅要做到有條不紊,還要做到每次都能較高質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實驗現象明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得見,
2、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第6課《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中,要求把一團紙巾放在一個杯子的杯底,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預測一下,紙巾會被浸濕嗎?這是一個經典的實驗,但是在實驗時總存在著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該實驗存在著較大的缺陷:一是紙巾容易浸濕,影響實驗效果。二是後續實驗即水進來把空氣趕跑的現象不夠直觀,三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三是一堂課下來桌上堆滿了紙巾,浪費嚴重。 改進方法:用大號漏斗和小塊塑料泡沫(塗上紅色)代替紙團和杯子做實驗。實驗時,先用手按住漏鬥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氣占據了漏斗的空間,水就進不去了。然後放開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氣從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來,表明水進來占據了原先空氣占據的空間。改進後的實驗材料即可以重復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實驗的缺陷,使空氣占據空間與空間水被替換的現象顯而易見。 實驗證明:實驗教材只是一個工具,必須靈活運用,才能取得實驗的最佳效果。
五、補充延伸,拓展實驗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學生獲取知識的地點不能僅僅是課堂,「大自然也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大舞台」。只有堅持課內外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用於課後拓展實驗,才能真正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獲得課內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1、向課後延伸。
一節課只有40分鍾,下課鈴一響,便意味著本節課課堂探究活動必須終止,但許多實驗探究活動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鍾內達到教學效果的。如四年級下冊《種子萌發》只有一課時的教學時間,但是「種子的萌發」從浸種到生根、發芽、長葉,整個活動過程至少要十幾天的時間。課堂教學和活動過程之間在時間上形成了一個突出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課內課外結合,把一部分的活動向課前課後拓展。只有通過引領學生開展課外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種子萌發」的全過程。
2、將生活變課堂。
科學課的許多內容是學生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就指出,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科學課的有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里去,有些教學內容還要學生走出校園,到田野、公園、工廠里去,以求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根據教學的相關內容,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小實驗、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幾個人一小組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課外探究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地方
1、注意實驗中的安全
2、課前教師要試做實驗,要做到心中有數
3、做到實驗的設計科學有效
合理地設操作過程、基本的實驗方法選定以後,緊接著就要編定具體的操作細節,這些操作細節的設計要合理規范、切實可行。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

5. 淺談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如何激發教學機智

一、關注學生感興趣的事,激發教學機智
一節科學課上,一隻色彩斑斕的大蝴蝶不期而至。同學們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了,對我的講解已充耳不聞,無奈之下我只好指揮幾位同學拿課本來驅趕它。可這位不速之客沒那麼好說話,依然在教室里旁若無人,翩翩飛舞。怎麼辦?看到同學們看著蝴蝶那好奇、驚喜的樣子,我靈機一動,問:「你們想觀察蝴蝶嗎?」「想!」全班同學異口同聲。老師說:「好!給你們10分鍾時間觀察,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對蝴蝶的了解互相說一說。」「行!」回答聲整齊又響亮。於是,我讓學生將教室門窗關上了,課堂上立刻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大家都在興致勃勃地邊看邊議論。十幾分鍾過去了,門窗打開了,蝴蝶也飛走了,同學們興致盎然地獲得了有關蝴蝶的好多知識。
一隻花蝴蝶將課堂擾亂了,預定的教學任務沒完成,可培養和愛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助長了學生探索發現的意識。課堂上涌動著好奇,涌動著探究,涌動著快樂,這不正是科學的真諦嗎?
二、關注實驗過程,激發教學機智
有一次我上「溶解」一課,在一隻燒杯中加入了鹽和適量的冷水,問學生怎樣讓鹽溶解得快一些。預設的答案是加熱或是攪拌,誰知,這個問題剛拋出來,竟有一學生沒舉手就興奮地說:「往裡面倒些開水,我喝糖水經常這樣,糖化起來特別快。」還有幾個同學附和著:「就是,就是。」此時我不怒不惱、不慌不忙,真讓這名學生倒熱水,讓其他同學觀察。接著問:這是為什麼?其實倒熱水就是加熱,和在燒杯下面放酒精燈加熱性質是一樣的。
在這一案例中,學生正是基於他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了實驗的結果,在這一經驗之上理解加熱可以加速溶解就容易多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三、關注教材舉例的普適性,激發教學機智
教材中所舉的例子、動植物是針對全國學生的普遍情況而選取的,而對全國各地學生來講,地域風貌的差異、氣候的差異、學生經歷的不同等,都將直接影響對教材中基本知識的感知和對基本原理的理解。
飼養蠶寶寶是三年級的科學教學內容,但我們這里沒有人養蠶,對於蠶大家都感到很陌生,所以飼養蠶寶寶的活動對於我們來說是較難開展的。但總不能不開展啊,我思考著能否尋找到一種當地常見的能替換蠶的小昆蟲,同樣能達到飼養蠶寶寶的教學目的呢?無意中我發現一片樹葉上爬著一條大青蟲,這時我想起了平時到菜地摘菜時,爬在菜葉上的一條條胖乎乎的菜青蟲,它和蠶的外形很相似,同屬節肢動物,而且它們的生長發育過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還很容易養活,用飼養菜青蟲的活動替代飼養蠶寶寶的活動應該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於是我和同學們就一起飼養起菜青蟲來了,我們養的菜青蟲可壯了,同學們可喜歡它們了。
四、關注學生情感、學習狀態,激發教學機智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施教不能一味將信息單向傳輸給學生,也要關注施教中學生的情緒、學習的狀態、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等,從學生反饋給自己的問題信息中獲得信號、抓住時機,用教育智慧來化解疑難、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全面提升素質。一次聽了一位老師的科學課《紙的觀察》,課到了後半段,要通過觀察了解發現紙的主要材料是纖維,學生出現了一些消極情感。教師靈機一動說:「我們來玩個游戲,跟著老師做!」教師撕白紙,學生跟著撕,觀察紙的邊緣;老師又讓學生把白紙揉成團,學生跟著揉,觀察紙的表面。學生發現表面不光滑、有皺紋、有毛毛的東西,教師相機引出:這毛毛的東西就是纖維。
這節課中觀察紙的纖維的活動,教師就以自己的教學智慧調節課堂,把本來操作型的撕紙、揉紙在老師帶動下變成了「游戲」,玩中學。
教學機智在當今新課改課堂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教師要自如地駕馭課堂這個復雜多變的動態系統,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掌握教學機智。教學需要設計,精心設計才能使教學精彩,但設計盡管浸透了教師的心血,也只是一種教學預案,實際教學中何時學生的智力因素受阻、何時非智力因素受到干擾是很難預料的,即便教師精心地將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預設於教案之中,也很難保證教學過程不受阻。所以,教師在關注教學生成這一環節上多投入些精力,認真面對意外發生的卻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生成,在課堂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預案,激發教學機智,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教師也必將在這一教學實踐中加快專業發展的步伐。

6. 誰可以提供一些小學科學課堂的室內小游戲

變科學魔術

7. 小學科學課應該做哪些游戲

希望有更多人來幫忙!

8.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無效的?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科學課堂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我們原來的教學思想,探索出一條適合科學課教學的新路子,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科學課堂中,特別是觀察、實驗課,面對眾多新鮮的器材、實驗材料,學生都有一種好奇與沖動。表現在:有的學生爭搶儀器、爭做操作,隨意擺弄器材,只顧玩,忽視了要研究的問題。有的學生總是爭著動手,不願做記錄、觀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良好的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有「偏離」現象,我們應該及時給以提醒,維持好課堂紀律。在平時教學中逐步與學生建成約定俗成的習慣,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我們也可以從小組人員搭配和評價上去改善。小組人員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學生分在一組。如動手能力強的、觀察細致的、好記錄的分在一組,讓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同時可以把小組分的小一些,如兩人組可以滿足學生愛動手的心理。注重實驗活動全過程的評價。把從明確步驟到交流所得都納入成績的范圍。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杜絕爭搶儀器,影響活動氛圍,沖淡思維集中度,浪費時間的情景發生,提高科學實驗的效果。二.讓課堂生活化《科學》作為課改中的一門新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研究,顯得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和知識性,這樣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生產生活中科學的意識。從而讓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科學知識,初步懂得一些科學原理,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自然科學課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科學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我們科學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源於生活並且無處不在,使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們懂得學習自然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天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資源,學生對水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質呢?比如水的顏色、氣味等等學生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水的各種形態(比如冰、雪、雨、雲霧……)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自感受過,但它們是不是水?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嗎?這些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成為科學課課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內容。再如:聲音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在教學聲音這一單元時,我這樣設計教學:利用橡皮筋和木版製作的能發生的木版,通過游戲激發興趣,然後通過實驗找出聲音的存在並適時提問: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聽到了聲音?這時將課堂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科學課課堂是開放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即科學課不受課時的束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去探究、去發現;科學不受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科學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強調豐富性、多樣性;科學課的結論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體一單元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前奏: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課前通過調查「動植物生活的環境?」「動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動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影響動植物生長的原因?」等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再把對大自然的認識帶到課堂中來。通過各方面的課前調查和課堂上的匯報、討論與思考,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比較豐富的、系統的認識。再如:教授溶解一單元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什麼是溶解嗎?」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溶解一詞進行了各種猜測。孩子們各抒己見,活躍的思維引發探究的興趣。那麼他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我利用課堂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溶解的現象,通過找出不同的溶解現象和各種物體在水中的變化,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探究:學生把帶來的麵粉、鹽、糖、味精、沙子放在水裡,結果發現有的溶解了,有的沒有溶解,還發現溶解的快慢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驗中學生知道了溶解的現象。通過這些實驗,孩子們興奮的交流著彼此的收獲。在這樣的教學中,我也充分體會到了著名改革家李希貴先生的名言: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發展。但科學課程的開放也會出現教學時間不夠及組織教學比常規教學難掌握的矛盾。教學的開放性使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中探索及認識,但在課堂教學中會遇到怎樣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去認識新鮮事物、了解新鮮事物的矛盾,所以開放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更具有責任心和事業心,在課前更加充分地備好課,准備好哪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到生活中去認識現象、去搜集數據,或引導學生課前、課後去圖書館、博物館、網上收集相關資料,擴大視野,這樣開放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體現開放性,也要教師充分利用校園資源、教具、實驗材料,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探討、認識事物。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范圍要小,不能空泛;要有童趣,不能太深、太專業化,避免科普化傾向,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認識新鮮事物的目的。四.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並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他們親自去做,去觀察、去探究,才能使他們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真正發展他們的能力,才能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理解科學的含義,真正做到「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例如製作指南針一課,孩子們對這個活動的興趣顯然很高,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問題,比如「指南針的結構是什麼?」「指南針的作用是什麼?」「怎樣製作?」我及時引導孩子們想研究問題的好奇心,確定製作的方法、順序,設計製作的方案,自主進行研究,最後得出各自的結論,充分體現出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自主學習時,首先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景和氛圍。應該明確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在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答不上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師應冷靜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應組織學生分析問題出在哪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多動腦「想一想」、多動眼「看一看」、多動口「說一說」、多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思維、操作等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結論,事實上結論有時也不是唯一的。比如當學生的答案不統一時,這時老師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和否定,應該進行有理有節的引導。因為科學課學習主要在於學生的參與,在於過程的學習,而不是結論的學習。因為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現有的水平、現有的能力不可能完整地或較順利地去完成一個課題。他們怎樣去研究,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問題,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但是他們在做的過程中,腦子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在進行思考,這對學生來說就是收獲,所以我們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五.搞好合作交流「學會共同生活」已成為現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學習也成為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學習中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這對於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起到重要作用。科學課中有大量的觀察實驗多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很多課題依靠個人是不能進行操作的,這樣就提供了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操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之間的活動一定要依靠團隊合作來進行。在課堂實驗中,我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分工明確,通過大家的集體合作,最後一起討論結果,這樣充分利用每個孩子的潛能,使實驗的成功取得了保證。在合作探究中,孩子們不僅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是多麼強大,而且學會了分工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小組中都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同學思維敏捷;有的同學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同學動手能力強……,所以在實驗中就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充分利用組內同學的長處來完成研究課題,從小組活動中學會合作,共同獲得成功。六.適時激勵評價課堂中對學生適時適當的激勵評價是提高教學效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適當的評價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心智健康發展。課堂上我們要注意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生遵守紀律、學生操作正確、有好的想法或講述道理充分,哪怕只有一個操作步驟正確,我們也應該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一次,我在教學《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有一個學生平時不怎麼愛科學課,還經常搞小動作,這次他聽得特別認真,我表揚了他。他很高興,他說他有一個想法,把馬鈴薯放入糖水中一定會浮。我又表揚了他,說他想得好。當堂通過實驗驗證了他的想法,同學們給他熱烈的掌聲,此後每上科學課他都非常認真,還積極發言。以上是我對科學課課堂如何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一些粗淺做法及認識。 新課改精神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更高的標准,要求我們研究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向好的方向轉變,如何讓自然科學課堂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最大地提高,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得到更快、更全面的發展。

9. 科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華家中心校 賈薇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科學教材中安排了許許多多的活動,其中就有許多的科學探究實驗,科學課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所以實驗教學可以說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科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本領,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在科學課上可以做許多有趣的實驗,可以參加一個個的探究活動學生很開心,這也成為學生越來越喜歡上科學課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我們卻不難發現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教材中編排的許多學生分組實驗被改成了一個個的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成了旁觀者。也有好多的實驗由於缺乏器材等問題沒有去做,這樣做學生是無法想像那些沒有看到的試驗會出現什麼現象。有些探究性實驗學生是做起來了但由於缺乏必要的教師指導,使得實驗現象不明顯,效果不佳。還有一些實驗課表面看上去熱熱鬧鬧,學生人人在動手,個個在參與,大家忙得不亦樂乎,但若問到學生為什麼要這樣做,開展這樣的實驗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時學生卻回答不上來。這些學生對開展實驗的目的性還不明白,對實驗的興趣更多的還是停留在因為做實驗很有趣、很好玩、也很好看的層面上,玩得高興但收獲卻很少 我覺得有必要加強科學課探究實驗的教學指導,讓學生真正成為科學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增長科學知識,在操作前教師自己要先認真研讀科學教學大綱,了解各冊教材中的實驗安排的目的,分清哪些實驗需要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的,哪些實驗可以由老師進行演示性的操作。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要先對學生進行實驗目的性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小學階段學生「玩」的興趣還是占據著主導地位。課堂上的實驗活動其實有許多是他們認為很好玩才去做的,這樣的活動必然帶有盲目性,這種純粹被玩的意識支配的實驗活動是很難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個探究實驗前,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一番討論,讓學生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做這個實驗是為了證明什麼問題,實驗中可能會出現什麼結果,怎樣才能讓實驗更准確,怎樣才能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楚現象等等。從中使學生懂得做科學實驗很有趣但卻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來不得半點馬虎,我們的實驗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是一項嚴謹的科學研究活動。作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科學教學鼓勵學生自由探究,鼓勵他們能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通過探究,學生可以獲得准確的科學知識、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本領。我們是提倡民主、開放、創造性的科學探究,但我們更希望學生能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范化的實驗操作。

閱讀全文

與游戲在小學科學課堂的操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