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人的想像比知識更可貴」。音樂應該說是人內心情感的一種外在表現,這種表現可以抒發人的內心情感和思想情感,可以熏陶人的品格,也可以培養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因此,在小學階段音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作能力,更好地學習音樂技能,提高音樂素質,是當前音樂教育中體現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發展呼喚創新人才,社會進步需要創新人才。教師是創造型人才的直接培養者,在教學中應注重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他們的創造才能。 音樂藝術作為一門抽象的藝術,自身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正是這種特徵,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提供了想像、聯想、思維和再創造的廣闊空間。音樂藝術也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她的表演、欣賞、創作等各個環節,均體現了鮮明的創造意識、獨特的創造行為,因此,音樂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在過去五年的音樂教學中,我努力把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作為教學中大膽嘗試的目標,通過活潑而富有創意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那麼如何在愉悅的氣氛中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開發創作潛能,引導學生學好音樂,感受音樂、熱愛音樂呢? 一、創編練習 激發興趣。 1、節奏練習 節奏是音樂的骨骼,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第一步,應從節奏開始。而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語言便是音樂節奏的主要來源之一。語言中含有豐富、生動、微妙的節奏,所以,在教學中就可以安排有節奏的語言、詞語等,訓練學生的節奏感。如教:節奏X_X X時,讓學生說自己喜歡的同學的名字,或者說一些自己喜歡的老師和偉人的名字如:李雪 花 劉老 師 毛主 席等。這樣既淺顯易懂,又生動易學。 2、發聲練習 選擇適合學生的發聲練習,有利於讓學生對自己的聲音狀態進行調試,做好歌唱的准備。如何讓學生喜歡發聲練習並對後面的內容產生興趣,根據學生好動,喜歡模仿的特點我用小兔跳舞蹦嚓蹦,小貓猜拳剪子布,青蛙唱歌呱呱呱等動作形態編成好聽易唱的前一樂段,讓其邊唱歌邊做自己喜歡動作、游戲等活動,另一樂段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聲音、動物、形態等進行即興編創,然後在教師的音樂伴奏下進行作品演唱和表演。這樣一來,學生既覺輕松又覺得好玩,為下一步的課堂內容作下興趣鋪墊。 二、創編旋律,領悟樂趣。 開始讓學生嘗試編創小段的音樂時,學生們往往會很懼怕,不知所措,覺得創作樂譜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其實我們可要求學生先為老師指定節奏,即興加上音高唱出來,或為一串已編排好的音高即興加上節奏唱出來,或為指定的音列任意編唱,還可以用指定的音來進行旋律「接龍」。另外可以讓學生根據旋律特定的故事情節或所表現的音樂形象來選擇所演奏的樂器或旋律的音區位置等方法進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大膽嘗試自己想法和做法,找出規律,消除懼怕心理,找到創作的樂趣。 三、創編律動,體驗樂趣。 如果說音樂是一種有聲無形語言,舞蹈是一種有形而無聲的語言,兩者的結合則是感情的並發與直白,它往往能把事物表現得豐富而形象。邊唱邊跳是小學生最為喜歡的形式之一,它能給不同的歌曲賦予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僅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協調能力,有利於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上學歌》這是一首表現少年兒童懷著喜悅心情,早早到校,愛學習、愛勞動的一個富有激情的畫面。它由「太陽」、「花兒」、「小鳥」、「學習」、「勞動」五個情緒組成。生動地展現出小學生在「快樂的一天」中的學習和生活。首先可引導學生談談上學第一天的感受,帶著目的,讓學生完整地初聽音樂。接下來可根據插圖及學生自己的理解進行提示:「早早起」我們要幹些什麼?並要求學生用動作表現出來,這時學生會表現出刷牙、洗臉、穿衣等動作。在「上學校」情節時,學生會表現出背書包、過馬路,跨小溝等動作。「愛學習」學生又會表現出舉手發言、朗讀、扮演老師等的形態。在「愛勞動」情節時,學生更是坐不住了,有的灑水、有的拖地、有的擦窗戶。我讓學生自願分成六個小組,讓學生自由想像,創編動作表現每個音樂情節的內容,鼓勵學生編創獨特與眾不同的動作,並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教學內容完全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容易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 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不僅是對學生創造力的肯定,更能激發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想像力。編創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多維思維、求異思維,發展協調能力,有利於學生個性的成長。 四、畫面配置感悟音樂美 我們常說音體美是一家,唱跳畫畫效果佳。不同的顏色和畫面表達不同的情感,同樣,不同的音樂也能表達不同的情感。如欣賞《漁舟唱晚》這首曲子時,可先引導學生分析音樂的樂段(或意境),然後根據音樂的段落或意境用相同或不同的顏色表達出來。如舒緩而安靜的樂段,可問學生適合用紅顏色還是
② 試論小學音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般具有超強想像力的人都具有較強的創造力,想像是創新能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只有擁有了豐富的想像力,才能有更多的創新能力。當今社會缺乏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這樣的人才。從兒童時期就重視想像力的培養,對發展他們的創造力而言意義非同小可,所以培養小孩子的想像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1.在唱遊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唱遊課,是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中運用最普遍的教學方式,同時它也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教學形式。在唱遊課的教學中應該大膽地把孩子們放開,讓他們自己去大膽地設計、創造、想像出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東西,給孩子們一片自由創作的天地。教師再進行誘導,逐步統一動作,這才是孩子們喜歡的唱遊課。
唱遊課通常會結合舞蹈來進行。舞蹈表演是音樂想像的拓展。音樂、美術、舞蹈等作為姐妹藝術,向來是緊密相關的。舞蹈是唱歌時感情的升華,如果在音樂教學中,能做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作一些舞蹈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表演,定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內心體驗與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想像」。例如:學習《我是少年阿凡提》時,展示新疆舞的特點給學生,再讓學生自己編舞,自唱自跳,再把所體驗到的情感轉載到歌曲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舞和曲結合緊密、妥貼,展現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助人為樂的生動畫面,有助於學生「音樂想像」的進一步展開。且不管學生的動作是否千奇百怪,我們都不予限制和約束,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間和創作機會。
2.在唱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在唱歌課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學習情緒,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想像力,對音樂作品展開豐富的聯想,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歌詞教學是音樂想像的基礎,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礎。小學音樂課本里的歌曲的歌詞大都比較鮮明生動,是內容美、聲韻美、節奏美和意境美的統一。有表情地朗誦歌詞,細致地分析歌詞,體會歌詞,吟誦歌詞,可以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像的空間。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學唱歌曲,學生就會把文字描寫的形象與音樂描寫的形象結合起來理解,展開音樂想像。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簡介歌曲創作背景是音樂想像的先導。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創作背景,有些歌曲還有創作的故事或創作花絮。如果在學唱歌曲前把它們簡單地介紹給學生,可能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然後一步一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音樂想像的空間里。例如:還是在學習《我是少年阿凡提》中,筆者的做法是先藉助課本插圖,找學生講故事。然後,在筆者的帶領下讀歌詞,歌詞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活潑,既敘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生很快地了解到,阿凡提是個聰明機智、熱心、愛護自然的少年。在讀歌詞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始小聲地在下邊展開自己的想像,發展阿凡提的故事情節了。此時,我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叫了一個學生上台繼續講述他自己編得精彩的阿凡提的故事,同學們很感興趣,聽得非常認真,隨之筆者自然地問大家想不想學這首歌曲,孩子們都很興奮地回答「想」,尤其是那個編故事的孩子。通過歌詞,學生好像看到一個少年保護自然生態的優良行為,想像阿凡提愛護大自然的畫面,引起了他們感情上的共鳴。這讓學生在開展豐富的音樂想像的同時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3.在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想像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我們要依靠聽覺感受音樂形象和獲得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音樂欣賞課能給孩子們帶來美的享受,在運用聯想和想像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例如:欣賞舒曼的《童年情景》之《夢幻曲》,曲子主題非常簡潔,具有動人的抒情風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曲子本身的旋律線跌宕起伏,婉轉流連。聆聽歌曲,學生和老師一起走進夢幻王國,用手掌托起「泡泡」的方式,跟著音樂的旋律走向律動。這樣簡單的律動,一下子就將學生帶進了音樂,使學生感受到了樂曲的形式美。細致地欣賞四個樂句,用4個泡泡劃出4個樂句的線條,形象生動地展示出4個樂句旋律的高低起伏,用紅、黃、藍、綠4個顏色來表示不用的旋律線,讓學生產生興趣,開始更注意地聽音樂的旋律並感受音樂,這樣不僅引導學生發現了樂曲的旋律美,還引起了學生對音樂的思考。音樂優美的語言把孩子們帶入了美好的意境,他們美好地遐想將開拓創造思維的領地。
課本插圖是「音樂想像」的憑借。「音樂想像」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一種從內心地感受到形象的過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如果只從「聽」的方面去感受、理解音樂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為學生創設想像的情景,使學生聽與看、聽與想、聽與表演結合起來。如結動畫、電影、圖片進行欣賞,使得欣賞更引人入勝。課本插圖是最直觀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內容通過視覺形象地表現出來,符合兒童對形象事物樂於接受,容易理解的認識特點。在兒童音樂思維形象化中,插圖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動學生進一步展開豐富的音樂想像。
③ 如何創新小學音樂教學評價
一、創新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音樂基礎是參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不僅給學生的學習觀與學習方式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要求,而且對教師的教育觀念、綜合素質以及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1.先形象、後概念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先概念、後舉例、再練習」。在一次「連線」教學中,我感到學生在分辨延音線和圓滑線時比較困難,所以我改變了這種傳統的作法,試用「先形象,後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從感性入導,我出示了「︵」。提問;「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這條狐線象什麼?」。學生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我便告訴他們:「在音樂旋律中,它叫連線。」。然後我讓學生聽范唱,再劃拍節試唱,這樣,學生便牢固地認識了延音線。這種教法比糾纏於概念不放而勉強為其死記硬背教起來輕松的多,學生學起來也非常愉快,達到了學生自己嘗試的目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主體參與,激勵創新
現代課堂教學認為,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是創新教育的真諦所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大膽地去嘗試新知識、新問題,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從而極大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演唱歌曲《賽龍舟》的過程中,我先提出問題「用什麼表現方法能使歌曲聽起來更熱鬧?」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提出,可以一半學生唱,另一半學生喊:「加油、加油」。同學們很來勁,個個躍躍欲試,於是我順勢將他們分成兩組,一齊來感受這種形式的實際效果,果然,歌曲聽起來層次感豐富了,熱鬧了許多。接著我又激勵學生暢想:賽龍舟的場面可熱鬧了,大家爭先恐後,一會兒你快,一會兒我快,我問:「同學們能不能試著改變它的演唱形式來表現這激烈的賽龍舟的場面呀?」這樣,學生在初步接觸到音樂和諧、豐富的同時,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培養。
二、提供說的空間,給予表達的機會
1.說想法,談體會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學生對教學過程的一個回味和小結。一個積極的想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人人都積極參與,並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和創新思維,需要教師用愛心鼓勵他們大膽探究,大膽創新。要允許學生根據教學任務有獨立的創作和實踐,讓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對學生每一個思維的閃光點都給予充分鼓勵。在活動中,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內容。
2.說標題,想內容
作品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體現於歌詞、旋律、節拍節奏,體現於創作的背景,同時也體現於作者付於作品的標題上,可以說,標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欣賞《揚鞭催馬運糧忙》在告訴學生樂曲標題後,讓學生就題目展開想像,然後說說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說:「好像看到一個人趕著馬車、揮著鞭子在運糧食。」「不對,應該是有許多輛馬車,這樣才能突出運糧忙,」教師趁機啟發學生「能想像一下是怎樣的場面?」學生很快就想到了熱烈、忙碌、喜慶的場面。「老師,我還聽到農民伯伯愉快的歌聲。」「農民伯伯糧食大豐收了,心裡樂開了花。」……學生們盡情表達著想說的話,沒想到題目上簡簡單單的七個字竟能引起學生這么一大堆的話語,學生越說思維越活躍,對樂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這樣有目的、有選擇地說標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為下一步的「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三、結合生活經驗,發展創作的空間
音樂創作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有好多內容適宜於學生開展模擬性實踐,進行發散性創編,教師必須善於捕捉這種時機,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創作嘗試,通過創作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
1.結合表演創作
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小學生好動、愛表現的特點,為他們提供表演的機會,讓他們嘗試自己創編表演,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如可通過歌表演、用動作表現節奏,根據音樂自編動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性地表現音樂。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把自身對歌曲的感受、情感體驗客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學生體驗到歌曲情感,對內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歌曲的情感,內在的美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創造美的一種表現。
2.結合歌曲創作
有計劃、有意識地安排學生結合歌曲內容中的可換之處進行創編活動,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學會變通、大膽嘗試。邊唱邊表演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想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易於用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啟發學生結合生活,發揮想像,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在創新教育成為世界教育一大發展趨勢的今天,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都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積極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音樂中,張開想像創新的翅膀,遨遊於充滿創造快樂的音樂殿堂。
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實踐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像力都會有一定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和閱歷,創設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在教學中靈活實際地採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激發學習熱情,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新的課程觀認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為了培養專門人才,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而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則是以班級為單位,按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施教,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受到限制,學生學習的探索性和創造性受到限制,同學間缺乏交流,合作、動手機會少,而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很少參與。學生往往成為被動的聽眾和機械的模仿者,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受到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便會喪失自主的學習心理,對音樂失去興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學生的個性,擺正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把教師從「教書匠」的角色轉變成音樂實踐的主體,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
五、以課堂為主渠道,從生活取材,展開創新思維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紮根於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服務,將會對創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家裡經常看到爸爸媽媽為他們做飯而忙碌於廚房的情景,我便將它運用到《買菜》一課的教學中,讓孩子們也做一回「爸爸媽媽」,以組為單位結成各個「小家庭」,開展「烹飪大賽」,讓學生以文具盒作為烹飪工具,橡皮當菜來烹制。在報菜名時,則要求學生用「×××」節奏說出,並將這些菜名取代歌中「×××」節奏處的歌詞,以演唱的形式向別人介紹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學中,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鼓勵下總結並創造,最後又回到生活。這些設計,將音樂教學生活化、平凡化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其實音樂就在我們身邊。
④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一個重要矛盾,就是我們現有的學校音樂教學模式是根據我國制定的大綱完成的,其內容較為保守、滯後,適用於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模式,而我們的社會卻需要有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學生培養模式,如何在我們的學校教學課堂那有限的時間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就是我們目前致力解決的問題。
一、如何進行音樂的創新教學模式
首先,要清楚音樂的創新是指的哪些方面,筆者認為,音樂創新是從音樂的意識、情感、能力和思維等方面著手,通過這幾方面的創新觀念的培養能夠較好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其次,如何進行創新教學。在學校音樂教學模式體制下,「教書」與「育人」永遠都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教書是教授學生學會基礎知識,傳授專業技能;而育人則是在教授學業的過程中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這兩個部分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最後,我們應該從幾個方面來體現音樂的創新教學模式,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建立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音樂創新的過程中對音樂進行實踐活動的訓練。這些手段能夠讓我們培養出適應這個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二、音樂教育要以人為本
音樂藝術是人類情感表達的藝術,它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再現,所以音樂藝術既包含了情感信息,也包含了思想信息。從頭至尾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的創造、音樂的表現和音樂的欣賞活動都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我們的音樂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學習這種審美活動,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真正快樂。學校音樂教學是一門教授基礎音樂的學科,這門學科的建立更多的目的是為了一種音樂基本素質的培養,而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藝術,感受到音樂的美好並能通過音樂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能夠初步掌握欣賞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通過學習音樂讓人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從而創建健全的人格,建立積極向上的個性,培養一名具有全面發展能力的健康人才。在學校音樂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要注重知識技能與音樂創造力相結合的能力,要綜合的去看待音樂藝術,這就需要我們更多的去體驗音樂、發現音樂和創造音樂,讓沒有專業技能的學生也能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發現興趣、創造音樂,讓學校音樂教學真正的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宗旨上來。
三、音樂教育可以開啟兒童的智力
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美的感受和實踐美的技能,還可以通過音樂的學習和實踐提高學生的想像力,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鍛煉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心理學家、國際「超級學習法」的創始人洛扎諾夫的實驗證明:「即以優美的音樂是左大腦半球進入抑制狀態得到休息後,人的記憶力是通常狀態的2.17倍至2.51倍。」在我國,很多音樂教育學家也通過音樂教育訓練培養兒童記憶力的。實驗表明:「1.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綜合的直覺判斷力均有良好發展;2.開發右腦、發展形象思維是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途徑;3.音樂不是單純的技能課、啟迪靈感思維、培養創造型人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音樂教學中,只要能充分發揮音樂的功用,處處都可以體現出對兒童智力開發的作用,如在音樂唱歌課中,對歌曲的處理能力;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對聯想與想像的發揮;在器樂課教學中,對情緒的把握和樂器的掌握;在律動課教學中,對肢體協調能力的掌控能力等等都是在對人的大腦思維的開發,特別是在音樂創造課的教學中,不僅要把以往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還要將自己的豐富的想像力和強烈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中,促進學生的頭腦敏捷度。
四、音樂的創造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意識是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傳統觀點認為,創造是指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人往往對神秘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也正是有了探索世界的精神才會有了我們現在眾多的發明和創造,才有了我們現在這個美好的生活。創造有真創造和類創造之分。「真創造是科學家、發明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來說是新的知識和社會價值的產品的活動;類創造是對個體而言的,其思維的結果雖對人類來說是已知的,但對個人來說卻是獨創的。」我們現在所說的音樂教育就是屬於類創造的范疇。音樂屬於時間藝術,而且這門藝術還屬於非語義性的藝術,所以它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的特徵,在音樂教學過程我們也往往運用了這種不確定性在歌唱課或是器樂或是欣賞亦或是律動課時都要運用這種特徵進行創造性的藝術活動,這是其它學科所不具備的特徵。
(二)音樂創造思維的訓練。在我國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核心部分,音樂也是一門審美活動和實踐活動很強的學科,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將創新思維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最好途徑。在思維訓練中,發散性思維是對已經獲得的信息進行多方位、多視角的思辨,產生多種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是向外散發性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會導致結果也與眾不同,將這種思維方式結合在教學之中,更是應該提高這種思維的訓練。教師可做適當的引導,選擇一個發散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功能結合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音樂的二度甚至三度創造,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已知的音樂中延伸、拓展,使模式的音樂形象通過自己的思維變成具象的事物;還可以在教學中設置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這樣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尋找答案。因此,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就特別注意不斷的豐富學生的平時基礎知識積累。
(三)音樂創新能力的提高。我們可以把人的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種。一般能力是可以通過自己學習或理解就可以掌握的一種綜合性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需要特別的訓練或特殊技能就可以掌握。而特殊能力則是要通過特別的訓練或理解才能得到。一般能力為人的基本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一般能力的水平高低可以為特殊能力的培養做好保障。瑞士的心理學皮亞傑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音樂教學的主要任選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由於音樂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它就是從審美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在音樂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的想像力的參與,這種想像力就是一種音樂創新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表現在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各個方面,讓學生不僅從思想上對音樂進行創新活動,而且可以通過肢體運動來對音樂進行創新活動的實踐,不僅開發了學生的頭腦思維的訓練,更對身體的協調性進行了鍛煉。
總之,讓我們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讓他們更好的感受音樂的美,體驗音樂的美和表現音樂的美,讓學生學會了多角度、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們的學生成為全方面的人才。
⑤ 如何創新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一)教學目標知識化。當前小學音樂教學注重的主要是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把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和內容灌輸給學生,學生通過學習雖然獲取了相應的書本知識,學會了如何演唱一首歌曲,但素質卻沒得到全面發展,沒有發揮音樂教學陶冶情操,促進素質全面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方法機械化。為了達到純知識傳授的教學目的,教師採用機械的方法,以教授為主,用大量的練習讓學生進行重復行的機械學習,根本不關心學生的學習心態、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三)教學形式單極化。本來教學是雙方共同的活動過程,是一種雙向影響過程;而當前教學的形式變成是教師單方面的活動,呈一級化態勢。整個教學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影響、支配和要求,學生只能接受要求並配合[1]。
(四)一直以來小學音樂教學 「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接受知識;學生無從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造才能,甚至會發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等。
針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弊端,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勢在必行,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學習當前音樂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相關論述,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一、採取啟發的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
所謂的「啟發式」是指在老師的啟發下由學生自己充分發揮自由聯想和想像,在不離開音樂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讓學生根據音樂進行再創造。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方法呢?首先,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它具有社會科學的一般特徵,同時還具有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樂作品除了能給人以教育啟迪之外,它有一種獨特的、感人的魅力——人們的感情和思想可以在樂聲的熏陶中盡情地、自由自在地馳騁!這里就需要教師利用有關的素材、背景材料、作者的創作個性、作者創作該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給學生做最生動的介紹,這樣有助於學生盡可能准確地把握音樂形象。如:在介紹作品《剪羊毛》時,教師在介紹作品內容上要體現澳大利亞人民剪羊毛時的熱烈歡騰,同時還要生動的將澳大利亞的地理知識、人文知識介紹給學生,由此引導學生參與作品結構的分析,由學生來主動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自覺進行作品的欣賞和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還有在教授《兒童團團歌》過程中把組織教學部分中的了解學生對教授內容的知悉程度部分放在進入課堂教學之前,多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深入學生的生活去了解他們對要講授內容的感知,讓學生在自身的認知范圍內發表自己的看法,調動起學生認知的主動性,然後再制定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方案,那麼我此次教學中簡單易懂的讓學生了解所教歌曲的內涵這一教學難點就迎刃而解了,在我第二課時和第三課時教學中我進行了該想法的實踐,經課後反饋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二、音樂的理解具有多樣性,要採取開放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做到求同存異。
開放式教學方法的實質內涵是把課堂教學看成「施教—學習」行為,把課堂教學看成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不同主體為中心的活動耦合起來的全方位開放的「人—人」自組織系統[2]。
不同的個體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如陳剛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中的B段,同一段音樂有人理解為是描寫勞動之餘,一對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從而迎來了更多的青年男女共舞的場面。再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開始句,有人理解為「命運的叩門聲」,也有人理解為「貝多芬對命運的挑戰和反抗」,這就是音樂理解的多重性,那麼一個音樂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樂如何變為每位學生腦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緒如何才能與學生的情思連接在一起呢?特別是針對小學生我們如何在開放式的教學中讓學生對音樂作品展開豐富想像呢?新課改十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指導,但是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的指導不能夠深入下去,我在此次音樂課教學中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好學的就快,有的不好學的慢,怎樣合理安排課程進度,讓每個學生進步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也是課堂突發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此次音樂教學中通過分組表演很容易發現了一些同學相比較其它同學學的慢,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但是課堂的時間很難讓這些同學有較大的改進,這就需要教師去關心學生,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後,多去了解這個學生的生活、愛好、家庭,根據這些在平時的活動中予以針對性指導,並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想像力,鼓勵小學生敢於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對於不同的理解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給予肯定的鼓勵,而不是一味的按照一般的認識進行音樂理解的統一,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來把教師的施教和學生的學習良好的結合起來,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自我的空間,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三、合理創設問題,探究式教學要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
探究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那麼在有意義的探究教學中,教師就首先要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境[3]。
問題情境創設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的一種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學的啟發模式:「教師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是學生真正理解教學知識,將間接知識內化」。[4]在音樂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藉助情境,如:創設圖畫再現情境,扮演角色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等方法,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情感體驗和情境,從而增強對教材的理解,促使他們產生用音樂來表達的慾望,同時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如在教授《八月桂花遍地開》一課時,我們利用電腦技術製作紅軍隊伍行軍的情境,製作相關教學道具,由學生進行該歌曲主旨的扮演,同時配以聲情並茂的語言描述,使同學們很快融入到了紅軍在反圍剿勝利及領導全國人面進行革命運動的場景,增強了對課程的理解,激發了小學生熱愛求知的天性,促進了音樂延伸知識的學習。在教授《兒童團團歌》時通過編創表演,進行名為游擊戰的節奏練習,模擬槍聲雜亂,兒童團員用鼓聲和鞭炮聲迷惑敵人,機智勇敢的嚇退敵人的場景,主要教會學生模仿鼓聲、槍聲、鞭炮聲,形成節奏聲勢,並組織分組編創,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進行三種聲響的配合,或根據自己的想法加入其它聲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推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順應音樂教育發展潮流。
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在20世紀50年代採用的是「主流中心模式,」即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中心。50年代後是「民族附加模式」,它以主流中心為基礎,把各民族音樂附加,例如我們學習音樂理論基礎概念: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都是西方的,把它作為音樂解釋的框架去學習和研究其它民族音樂。到了21世紀中國的音樂教育應該是「多民族模式」和「民族國家模式」。[5]
音樂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對教師教學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特別是在小學音樂教育階段,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的基本的音樂認識和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音樂教師要加強自身知識的積累,掌握全面的音樂基礎知識,能夠根據音樂多民族、多民族國家的特點,將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進行深化、創新,融入民族的、民族國家的音樂解釋標准和框架,將小學音樂課程的教授通過體現民族和民族國家的特點,乃至通過民族和民族國家的風俗人情、地理風情的演繹,形成適合於每一課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教授方法,最後形成一個多元的,兼容並包的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突出音樂的民族特點,使小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音樂認識和理解能力,同時音樂教育是與多個學科相聯系的,這種聯系需要挖掘、利用。音樂教育與語文和歷史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歌詞在表達形式上是詩歌,歌詞的背景很多事歷史典故,運用這些聯系來做好音樂教學要加強跟該科目老師的聯系,可在其課堂上講授音樂教學所需要的材料,通過教師之間的配合來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彝家娃娃真幸福》這首歌曲,按照傳統的方法教授,無非是老師按照西方的樂理知識進行講授、示範、學生跟唱練習直到會唱這首歌,但是由於缺乏民族的因素,使得同學們對這首歌曲的認識和理解職能停留在老師講授的層面,無法繼續深入,但是如果採取民族的教學模式,就要求老師研究彝族的語言、人情、彝族節日、服飾等彝族獨特的風俗文化,在此基礎上藉助電腦、影視作品,凝練彝族音樂的獨特因素,開展主題創作表演活動,在針對性的活動中講授該歌曲,得到的效果是明顯的,學生普遍對彝族的音樂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並能夠融合自身的認知進行主題表演。
⑥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如何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引言
在音樂教學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以教師所教的知識為基礎,結合生活實際與學習實踐,對未來進行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別出心裁的設計出新思路、新問題、新創意、新途徑、新方法的新型學習實踐的教學活動。並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為學生終身喜歡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對於中學生來說,創新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傳統的音樂教學往往注重知識傳授,多為「灌輸式」教學,不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禁錮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探索和創新。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使音樂課堂教學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的教學體系,為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服務。
筆者結合兩年的中學專業音樂教學實踐,對綜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在這里,介紹筆者的幾點經驗和體會。
二、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創建新型的音樂課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程序。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要特徵,嚴重扼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所以要進行模式的「變革」和「更新」,建立一種以「主體性、創新性」現代教學思想為體系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音樂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探索,在學習中創造。筆者在課堂教育中,選用教學模式時,把握以下兩點:
1、 教學設計要以學生實踐為主線,探究知識為中心,創造知識為重點,培養能力為宗旨。
2、 教學實施要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給他們探究問題、探尋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質疑,積極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這種音樂教學模式緊扣「主體性、創新性」教學思想,為學生創設探索、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啟發學生勇於發現和創新,鼓勵他們大膽想像,可以標新立異。
(二)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完成教學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師的教授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會學生學習為目的,教師傳授為主,忽視因材施教,束縛了學生的手腳,禁錮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的教會為學會,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同時給學生創設大膽發問、質疑、創造的空間,讓他們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讓每個學生的智、情、意、行協調和諧地發展。此外,還要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發揮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筆者在教學方法的選用方面,總結出以下兩點:
1、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多樣性指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音樂教學中某一知識點的教學,往往通過各種教學渠道滲透來達到預期的目標。如利用器樂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韻律和演奏能力。加強律動和歌唱表演,使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審美素養。音樂本來就是聲音的實踐性藝術,學生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旋律,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
2、 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各年級段的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地區、學校、班級間的差異以及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差異決定了音樂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音樂教學要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實行因材施教,如對個體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採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音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快捷簡便,直觀形象等特點,它通過圖象、文字、音響等手段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產生想像和聯想,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形象思維的展開起到了重要作用。音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刻不容緩,它能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優化於傳統教學。
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處於直覺感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他們常常只局限於看到事物的具體特點和外部聯系,而對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內部聯系的能力還比較缺乏。有部分教材內容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如果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創設行動有趣、色彩鮮艷、動靜恰當的畫面,把靜態知識作動態處理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
⑦ 如何創新小學音樂教學
作為小音樂的教育者,我們應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努力探索,尋求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依此發掘學生的潛能。 一、創新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音樂基礎是參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不僅給學生的學習觀與學習方式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要求,而且對教師的教育觀念、綜合素質以及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1.先形象、後概念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先概念、後舉例、再練習」。在一次「連線」教學中,我感到學生在分辨延音線和圓滑線時比較困難,所以我改變了這種傳統的作法,試用「先形象,後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從感性入導,我出示了「︵」。提問;「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這條狐線象什麼?」。學生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我便告訴他們:「在音樂旋律中,它叫連線。」。然後我讓學生聽范唱,再劃拍節試唱,這樣,學生便牢固地認識了延音線。這種教法比糾纏於概念不放而勉強為其死記硬背教起來輕松的多,學生學起來也非常愉快,達到了學生自己嘗試的目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主體參與,激勵創新 現代課堂教學認為,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是創新教育的真諦所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大膽地去嘗試新知識、新問題,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從而極大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演唱歌曲《賽龍舟》的過程中,我先提出問題「用什麼表現方法能使歌曲聽起來更熱鬧?」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提出,可以一半學生唱,另一半學生喊:「加油、加油」。同學們很來勁,個個躍躍欲試,於是我順勢將他們分成兩組,一齊來感受這種形式的實際效果,果然,歌曲聽起來層次感豐富了,熱鬧了許多。接著我又激勵學生暢想:賽龍舟的場面可熱鬧了,大家爭先恐後,一會兒你快,一會兒我快,我問:「同學們能不能試著改變它的演唱形式來表現這激烈的賽龍舟的場面呀?」這樣,學生在初步接觸到音樂和諧、豐富的同時,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培養。 二、提供說的空間,給予表達的機會 1.說想法,談體會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學生對教學過程的一個回味和小結。一個積極的想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人人都積極參與,並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和創新思維,需要教師用愛心鼓勵他們大膽探究,大膽創新。要允許學生根據教學任務有獨立的創作和實踐,讓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對學生每一個思維的閃光點都給予充分鼓勵。在活動中,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內容。 2.說標題,想內容 作品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體現於歌詞、旋律、節拍節奏,體現於創作的背景,同時也體現於作者付於作品的標題上,可以說,標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欣賞《揚鞭催馬運糧忙》在告訴學生樂曲標題後,讓學生就題目展開想像,然後說說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說:「好像看到一個人趕著馬車、揮著鞭子在運糧食。」「不對,應該是有許多輛馬車,這樣才能突出運糧忙,」教師趁機啟發學生「能想像一下是怎樣的場面?」學生很快就想到了熱烈、忙碌、喜慶的場面。「老師,我還聽到農民伯伯愉快的歌聲。」「農民伯伯糧食大豐收了,心裡樂開了花。」……學生們盡情表達著想說的話,沒想到題目上簡簡單單的七個字竟能引起學生這么一大堆的話語,學生越說思維越活躍,對樂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這樣有目的、有選擇地說標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為下一步的「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三、結合生活經驗,發展創作的空間 音樂創作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有好多內容適宜於學生開展模擬性實踐,進行發散性創編,教師必須善於捕捉這種時機,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創作嘗試,通過創作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 1.結合表演創作 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小學生好動、愛表現的特點,為他們提供表演的機會,讓他們嘗試自己創編表演,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如可通過歌表演、用動作表現節奏,根據音樂自編動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情感體驗和形象思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性地表現音樂。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把自身對歌曲的感受、情感體驗客觀、形象地表現出來。學生體驗到歌曲情感,對內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歌曲的情感,內在的美形象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創造美的一種表現。 2.結合歌曲創作 有計劃、有意識地安排學生結合歌曲內容中的可換之處進行創編活動,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學會變通、大膽嘗試。邊唱邊表演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形式,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想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易於用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啟發學生結合生活,發揮想像,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在創新教育成為世界教育一大發展趨勢的今天,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都應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積極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音樂中,張開想像創新的翅膀,遨遊於充滿創造快樂的音樂殿堂。 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實踐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像力都會有一定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和閱歷,創設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在教學中靈活實際地採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激發學習熱情,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新的課程觀認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為了培養專門人才,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而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則是以班級為單位,按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施教,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受到限制,學生學習的探索性和創造性受到限制,同學間缺乏交流,合作、動手機會少,而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很少參與。學生往往成為被動的聽眾和機械的模仿者,主體地位和獨立性受到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便會喪失自主的學習心理,對音樂失去興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學生的個性,擺正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把教師從「教書匠」的角色轉變成音樂實踐的主體,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 五、以課堂為主渠道,從生活取材,展開創新思維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紮根於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服務,將會對創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家裡經常看到爸爸媽媽為他們做飯而忙碌於廚房的情景,我便將它運用到《買菜》一課的教學中,讓孩子們也做一回「爸爸媽媽」,以組為單位結成各個「小家庭」,開展「烹飪大賽」,讓學生以文具盒作為烹飪工具,橡皮當菜來烹制。在報菜名時,則要求學生用「×××」節奏說出,並將這些菜名取代歌中「×××」節奏處的歌詞,以演唱的形式向別人介紹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學中,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鼓勵下總結並創造,最後又回到生活。這些設計,將音樂教學生活化、平凡化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其實音樂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