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讓小學科學課堂充滿童趣的策略研究
一 、實驗教學低效性的具體表現
(一)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思維匱乏或具淺表性
學生的科學實驗還只是停留在兒童嬉戲活動的層次,把一個個實驗當作體育課里的游戲,「圖」個熱鬧,並沒有把自己當作「小科學家」來研究問題。雖然學生在活動中情感、態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熱鬧有餘、思維不足,科學實驗的更重要的任務建構知識層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後續的學習存在著很大的隱患。
(二)實驗活動中學生參與率低下,缺少合作
在實驗活動過程中,以小組合作形式是活動的主要形式,在小組討論中,有些學生莫不做聲,只顧自己做事,毫不理會老師和同學是怎樣去研究的,並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覺得自己是「觀眾」;也有些學生把實驗儀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把這份探究的權利留給自己,並沒有合作的意識,這大大影響著實驗的開展。
(三)實驗活動操作不規范,處於無序自由狀態
新課開始,學生往往能堅持一段時間,但是總不能堅持很久,他們總想自己操作,總認為實驗很簡單,無需老師講得那麼清楚,堅信自己能順利完成實驗。隨即帶來的自由探究帶來混亂的狀態,學生的學習處於一種發揮性、無序性,對科學的真理現象蠻不在乎,遠離了教材的意圖,陷入了「玩玩」的狀態。
除上述三點外,實驗教學低效性的表現還有很多方面,例如,在科學課中,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很差,學習態度不穩定,總憑著一時的興趣進行學習。這樣的現狀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積累、科學能力的培養,好多學生的心理活動基本上處於被動狀態,探究問題的興趣和動手創造能力更是不能充分發揮,那麼怎樣在科學實驗課中,變教師的主動為學生的主動,怎樣提高學生探究活動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討的課題。
二、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實施策略
經過教研組兩年多的科學課堂教學實踐,我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落實科學課常規 規范學生課堂行為
蕭山區教育局教研室何樹德老師在《新教師的成長提示》中對我們年輕科學教師說過這樣的話:初為人師,走進課堂,走近學生,如果能構建起人性化的學習常規,對提高學習效率、學習質量是十分關鍵的。實施新課程以後,新的教學理念指引著教法和學法的變革。教師必須把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時時放在心上,要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合作性、探究性。要實現這樣的變革,就勢必要構建新的學科教學常規。
何樹德老師將學習常規概括如下:
收集資料很重要,舉手發言要做到,聽清任務勤思考,觀察物體需全面,
實驗現象記得清,研究主題討論好,小組匯報集體議,組內活動音量低,
允許匯報聲音響,全班聽到要做到,同伴發言專心聽,如有補充要發表。
只要常規落實到位,我們的科學實驗就有了保證。學習常規不是要學生記憶背誦條文,而是理解後的行為守則,學生的自覺行動。筆者將何樹德老師關於科學課的學習常規列印出來,把它們抄寫在實驗室黑板的左側,讓他們每次走進實驗室從頭到尾讀一遍,讓學生明白實驗課不是體育課、也不是活動課。
經過一段時間的監督約束,學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習慣這樣的科學課堂學習。在分組活動時,能控制音量,不會認為教室是個農貿市場;也不會把分組活動誤解為自由活動,漫無邊際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只是明明知道還要再不小心中繼續違反,大多是想動手做個究竟,想弄個明白,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他們還是學生!只要耐心教育,給他們樹立合適的標桿,經常提醒督促,他們會慢慢開始遵守課堂學習常規的,這一點我們要充分相信他們。
(二)遵循實驗設計原則 設計有效實驗
1、實驗設計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實驗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鍛煉培養學生的思維,因此在科學實驗中必須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想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朱智賢)但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又存在著差異。
三、四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憑一時的興趣來學習,很不穩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徵。設計實驗時要採取多種方式,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有意識地直接觀察事物。如:三上第一單元中「植物的葉」一課的實驗設計,我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可供學生觀察的有代表性的實驗材料──植物的葉(楓葉——掌形葉;銀杏葉——扇形葉;竹葉——披針形葉;雪松——針形葉),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大自然中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徵,不同種樹的葉在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各不相同。
五、六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觀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動手做一些實驗。他們對神秘的自然界充滿了好奇,對探索自然奧秘充滿了自信。這時教師設計實驗,主要是以一種引路的方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自己動手實驗獲得結論,並自己設計實驗驗證結論。如:六上能量單元的《電磁鐵》一課,有一個研究電磁鐵的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可以這樣設計:
(1)發現問題:各組電磁鐵釘尖、釘帽的南北極各不相同。
(2)猜測:電磁鐵的南北極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為什麼?
(3)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因素進行研究,並討論研究方案。
(4)匯報研究方案,明確操作要點。
(5)學生按方案實踐探究,教師巡迴指導。
(6)學生上台演示匯報交流。
2、實驗設計要符合小學科學學科特點
科學課具備自己的特點:1、實證意識:講求證據、實事求是;2、邏輯思維:符合邏輯的思考;3、質疑精神:能夠提出獨特的觀點。在科學課中,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最終將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那麼,在設計實驗時必須從學科特點出發,設計的實驗探究活動要基於學生的認知特點,要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如,研究電磁鐵的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1)發現問題:各組電磁鐵釘尖、釘帽的南北極各不相同。
(2)猜測:電磁鐵的南北極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為什麼?
(3)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因素進行研究,並討論研究方案。
(4)匯報研究方案,明確操作要點。
(5)學生按方案實踐探究,教師巡迴指導。
(6)學生上台演示匯報交流。
(7)小結。課件出示: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或改變線圈繞線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
在這個實驗設計中,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驗證——交流總結的這樣一個科學探究過程,訓練了學生邏輯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實證意識和質疑精神。這樣的設計和操作是有效的。
3、實驗設計要聯系當地的自然條件
實驗內容、實驗對象、實驗方法等等需要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才能保證實驗的有效性,在設計時不僅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也要從學校和周邊環境去考量,教師要全面了解當地的自然資源,做到心中有數,並因地制宜的進行實驗設計,這樣方可如魚得水,運用自如。如設計六上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這類教學實驗時,要安排學生對校園里生物的種類和分布調查時間,然後再給動植物分類,研究人的相貌差異,探究不同環境對生物種類和性狀的影響。通過研究知道生物種類和差別是多種多樣的,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密切的關系,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最終明白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三)指導學生整個實驗過程 扶放結合有的放矢
小學科學高段實驗相對於三、四年級來說較為復雜,所以對於實驗和觀測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時候我們便會擬訂很多的條條框框來限定規則,以求實驗順利有效的進行,但這種順利和有效完全降低了學生的獨立性。如在實驗操作前給學生制定這樣的實驗分工:
操作員:負責固定杯子,用手指控制杯底的小孔。
發令員:准確觀察水平面與杯子刻度,及時發令。
計時員:時刻關注時鍾,根據發令員的發令及時記下起止時間。
記錄員:將計時員測得的數據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中,並統計出所需時間記錄在黑板上(為記錄方便,「秒」用符號表示)。
這樣的實驗操作安排的確能指導學生有序快速的完成驗證過程,但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動手並無動腦,他們根本不用去思考我怎樣能更好的操作。我們要怎麼分工,誰做什麼?這很重要,探究式學習強調的是分工合作。
指導學生整個實驗大致要經歷:發現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討論和交流提煉結論→小結反思等過程。實驗過程中要扶放結合,教師要著重為學生搭好實驗活動的腳手架。
1、指導學生進行制訂實驗研究計劃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在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准中指出: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內容作出書面計劃。制訂計劃就是「事先想」,「想好了再做」。有了問題,我們就得思考一下具體做哪些工作呢?如進一步明確問題、准備材料、明確方法步驟等。為使探究活動更具目的性、計劃性,我們把「事先想」的內容記錄下來,想好了才能做。
如四上第一單元「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 一課的實驗設計,教科書中給了一個不完整的研究計劃的範例,以指導學生將提出的問題轉化為可操作和可進行研究的問題,並指導他們圍繞研究的問題做好相應的准備工作。是的,只有在准備好材料的前提下,我們走進課堂才有底氣。學生才會專注地聽老師上課,以至於開始動腦筋,思考問題,積極地投入到實驗當中去,開展研究,弄清真相。
課堂教學片斷:
師:教科書上的研究計劃是一個範例,並不能概括所有的計劃,我們來制訂一份詳細的計劃好嗎?
師:同學們,我們來看這個。(教師投影出示。)
研究計劃
一、 研究的問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二、 研究的准備: 100毫升水的燒杯、1小袋食鹽、1隻小匙、
1根筷子、 1張記錄紙、 1台天平
三、 人員分工:材料員 、 操作員
記錄員 、 匯報員
四、研究方法:
1、
2、
3、
五、實驗結論:
100毫升水在大約20攝氏度的水溫下,大概能溶解( )勺食鹽,約( )克。
實驗記錄單
食鹽(勺)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第8
第9
第10
第11
第12
第13
第14
溶解的勺數請打√
生:莫不做聲,靜靜地看計劃。
師:明白怎樣寫計劃了嗎?我們一起來商量商量。
經過一段時間商量,我們最終研究方法大致統一如下: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食鹽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後再加第2勺,這樣一直加到食鹽難以溶解為止。
(3)、記錄完全溶解後的勺數。
制訂計劃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還要有交流研討的活動,這樣能很好地填補了思維的「空白」,也為進一步修正計劃做了必要的補充。小組如何分工呢?筆者認為可以這樣:一名材料員、一名操作員、一名記錄員、一名匯報員。分工合作,明確職責,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方法如何?在這個實驗中,一勺鹽是多少又是一個變數。教師強調取一勺鹽為一平勺,用尺子把高出勺子邊緣的鹽輕輕颳去,實驗前教師要做好示範,這相當重要。同時讓學生明白,必須在溶解了第一勺以後再加入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為止,並及時做好記錄。
經過這樣的系統操作,學生也明白制訂計劃的重要性,每次實驗要經歷「事先想,想好了再做」的步驟。當然計劃的制訂也有不少的方法,我們不能一個標准,盡量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去制訂,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創造才能。有了計劃,實驗的開展也有章可循了,實驗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減少了無謂的時間,少走彎路,向著有效的學習目標邁近。
2、引導學生在實驗活動前猜想和假設
當要研究的問題提出以後,我們一般會讓學生猜想和假設,如果只是為了得到答案走走形式,那探究活動的過程就會顯得毫無意義。因為學生根本體驗不到科學家發現這一真理時的思維過程。
例如:三下第五單元「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實驗設計中,「推測蠟燭、橡皮、回形針、胡蘿卜、鐵螺帽……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活動過程中,學生依據生活經驗,是能做出自認為有「根據」的預測的,教師要讓學生說說自己「根據」。對有的假設教師可以作指導性提問,學生在教師指導性提問的幫助下,形成的假設,會是一個在學生一定思維下的假設,而不是科學性不強的揣測。
所以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猜想和假設也尤為必要,學生一旦經歷了這個過程,他們在猜想和質疑中把問題推向高潮。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他們的思維從零亂變得有序條理;在開啟知識的大門時,學生的假設也變得更有懸念,促使自身更關注實驗的過程,指向更明確了。
3、控制實驗材料 明確實驗要求進行實驗驗證
很多時候,我們課堂的實驗步驟是由教師一步一步演示,學生按部就班的進行,或是簡單的操作。在整個設計實驗、驗證的過程中,從學生表面上看是參與了,其實質是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其心智活動很少的,不利於學生發展。
例如,四上第一單元「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實驗活動中,教材插圖向我們展示了高錳酸鉀溶解水的現象。學生對這現象心存懷疑,怎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如果上課就藉助插圖來進行教學,這樣上上算了,不再實驗的話勢必學生肯定把這個疑問永遠放在心裡,教學效果肯定不好。所以課前我為每四人一小組准備了半杯水的燒杯、一個小匙、一瓶高錳酸鉀、一根玻璃棒。講清實驗注意事項後,(如在實驗前向學生說明高錳酸鉀不能直接用手取,而應該用小匙等。)學生發現自己做出來的現象的確這樣,一開始小顆粒進入水時就立刻溶解了,稍大點的顆粒因為沒有立刻溶解,這些大顆粒像絲帶似的沉到水底,成深紫色聚集在一起。學生攪拌之後整杯水成紫紅色的溶液,最終顆粒不見了,全部溶解於水,說明高錳酸鉀是能溶解於水的,不像麵粉那樣沉在燒杯底部。這樣學生在實驗中驗證、體驗、進步,在快樂中成長,學習效果也理想。
在學生探究活動的時候,教師往往有活動的提示。筆者認為有的活動要求,我們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討論中提出,當真的需要教師提出的時候,教師必須在學生活動之前交代清楚,在提供學生實驗材料之前先交代活動的要求,材料還在教師手中時,你說話學生會聽,因為他們還想拿你的材料,還不能自己去擺弄材料,但是如果你沒有把事情交代清楚就把材料給學生,然後想起來還有要求需要補充的話,學生一般是不會聽你的了。所以對於活動提示,教師一定在材料提供之前說明清楚,但是不能太多,最好不超過三條,清清楚楚的交代,否則學生記不住也做不好。
4、引導分析現象和數據 討論和交流提煉結論
實驗後的交流匯報,教師往往指向實驗結果,忽視對實驗現象和數據的分析和解釋,當學生說出結論後,往往我們做老師的就感到萬事大吉了;忽視表達與交流的過程,匆匆的走過場,沒有指出存在的問題,其中存在著相當大的隱患。甚至會扭曲實驗本來的結論,影響了正確的認識事物。首先要求學生關注實驗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再者引導學生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重點培養數據意識;第三,討論和交流時一定要進行提煉。在科學實驗課中,我們要讓每組同學進行實驗後的討論和交流,讓他們說說自己的看法,學生的見解未必是全面、有效的,在小組討論和交流中,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在這樣集思廣益下,學生獲得了信息的整理、修正,更完善了當時的見解,步步向真理逼近。
5、小結反思
做完實驗,我們的確應該好好反思,為什麼有些實驗能成功?為什麼有些實驗會失敗?適當的反思有助於促進對原有知識的鞏固,也有助於找出失敗的原因,然後加以分析,找到關鍵的問題再實驗,再小結,在反思中學生意識到要想成功就必須努力,嚴格控制實驗變數,養成良好的觀察態度。
(四)保證實驗探究時間 創造拓展探究空間
科學探究需要時間。在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們得要有時間去試驗自己的新想法,得要留出出錯誤耽誤的時間,得要有時間作沉思默想,還得要有時間來展開討論。因此充足的時間成了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不可或缺的前提。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追求「小步走」,設計很多環節,一環緊扣一環,講究水到渠成。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空間比較小,便於教師控制,但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剝奪了學生在課堂里自由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科學課堂必須給學生一段完整的時間來進行探究,不要總是打斷他們的思維,不要讓20分鍾的實驗因為教師的不斷叫停而變成 10*2或5*4。在《電和磁》這一課中,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使小磁針的偏轉現象變得更為明顯。按照一般的處理,指導學生通電線圈也可以產生較大的磁性,讓學生嘗試,用不了幾分鍾時間,探究活動就結束了。但如果設計成在學生探究了幾種增加磁性的方法後,著重探究通電線圈的引出、不同繞法、放置方法等等,教師只是適時地提供相助錦囊,一切活動都由學生按思路有條不紊的進行,直到全班同學都完成探究。這么大塊的探究時間的保證,讓孩子在有計劃的實驗步驟下自主探究,增加了對線圈增大磁性的感性認識和科學認識過程。探究怎樣使小磁針偏轉幅度更大這個實驗,學生的發展情況不同是需要不同的時間的。課堂中可能會出現有的組已經完成,有的組還在繼續的情況;有時,由於時間的不充分也可能的出的結論是從書中「偷」來的;有的實驗的時間也很長。這個時候需要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當然,在這20多分鍾的實驗探究時間里,並不是放養式的自由探究和實驗,教師將是更加繁忙。在學生初步進行了怎樣增強小磁針偏轉角度的方法的探究活動後,會覺得自己的研究活動結束了,會覺得無事可做。赭石,教師適時的給小組提示卡,讓他們變得有事可干,而且這個任務也能促進學生繼續對磁性增強的探究,這里明顯體現一個遞進的探究活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合理的利用實驗探究活動的時間差,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讓學生自己設計和開展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高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一個科學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問題,讓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多加交流,減少教學的低效性,為科學教學做出自己的貢獻。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標所倡導的「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將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
Ⅱ 小學科學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有三大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一、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其實就是化難為易,把大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目標,把一件大事分解成一件件小事,這樣你就會發現:從小處著手,從易處著手,事情也許並不很難。怎樣化難為易呢?(一)化抽象為形象1、語言的形象化。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語義代碼。2、圖像的形象化。圖像包括圖片、圖表、草圖、繪畫、攝影、幻燈、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在無法藉助實物的情況下,圖像直觀是實現形象化的最主要途徑。通過圖像的直觀性可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所闡述的道理,具體直觀地呈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尤其是教師自繪圖畫是很有教學價值的。 3、動作的形象化可以用直觀表演、直觀演示、直觀操作。(二)化理論為實踐,從生活中尋找科學性,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實踐中獲得,在操作活動中學習課本知識。(三)化未知為已知,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四)化復雜為簡單,科學的秘密就在於把復雜的東西演變成為若干簡單的東西去做。二、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一)由結論到過程,讓學生學深學透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展示知識本身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同時也要讓學生的思維捲入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二)由知識到問題,把知識轉化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探究,並圍繞問題進行交流、互動、研討,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深學透。當然,問題要設計得有價值、有意義、有挑戰性、有新穎性,使其能夠有效引領和刺激學生的學習和思考。(三)由已知到未知,「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從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讓學生處在陌生、未知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四)由一元到多元,「一元」指的是一元標准、共性認識、普適價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釋、個性認識、獨特價值。認識和思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為此,新課程教學提倡和強調學生對文本的多種解讀、對問題的多種解答和對情景生活的多種體驗感悟。多樣化和個性激活了課堂、激活了思維,有助於學生學得深、學得透,學出個性來。(五)由傳承(接受)到創新(質疑),學習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傳承和接受,也是對課本知識的創新和質疑。這樣的學習才會學得深學得透。(六)由依賴性的學到獨立性的學,「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杜威)教材的編寫因為要受到書面形式等的限制,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突出表現在:當教材以定型化、規范化的形式把學科知識內容固定下來時,它必然省略了隱含在其中的有豐富內容的思維過程,這樣就帶來一個矛盾,即內容上包含著深刻的思維和豐富的智慧,而形式上是簡單、呆板、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這也就是說,以書本(教材)形式出現的知識,它的思維和智力價值是潛在的。(七)由教知識內容到教思維方法。教師在傳授教材知識內容時,不能只停留在對教材表面的結論和說明的表述上,而是要進一步深入進去,挖掘和揭示這些表面結論和說明的產生與形成的思維過程,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中去。三、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愛學、樂學讓學生越學越愛學、樂學的具體策略有很多,但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特點和秘訣:富有情趣。情趣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發現的幸福。這是有效教學的動力源泉。(一)教師要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上課要投入。 ——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前提。(二)挖掘學科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核心。(三)「寓教於樂」,把游戲、藝術引進教學,使教學活動充滿情趣。——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敲門磚。(四)體驗成功,讓學生在你所教的學科上獲得成就感。——這是讓你的學生熱愛學習的公開的秘密武器。(五)重建課堂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家的感覺(安全感)。
Ⅲ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和《杠桿》(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因為新課程所提倡的科學探究承載著科學知識的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習慣的培養等多重任務。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環節設計要有開放性,幅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沒有過多的干預學生的活動,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因此,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節探究課,教師都希望學生經歷整個探究過程,像科學家一樣真刀實槍地干科學,但有時卻不能如願。學生可能只對探究活動的某一環節感興趣,探究目的不明確,說不出這節課有什麼收獲。教師的心裡只能留下遺憾。如製作彩虹時,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噴水,卻不分析彩虹不會出現的原因。教學《熱脹冷縮》時,學生只對吸管中的水滴會往外推,向里流感興趣,到底是水還是空氣在熱脹冷縮,全然不顧。一節課下來,熱熱鬧鬧,為動手而動手。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與學生的思維相脫節,探究只成為一種外在形式。
因此,在學生探究動手前可以先請學生設計一份實驗方案,把原來直接向學生提供材料而讓學生想一想需要什麼材料,怎樣做比較合理,在動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在探究中一邊動手一邊做記錄,再想想探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麼,留一點時間請學生進行課後反思,談談探究的體會和感受,相互之間做一些評價。這些環節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指手劃腳或省略,使學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在探究中教師要預想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醒學生注意,達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亂。因此,備課要備兩頭,課前向學生調查。一般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都有根源,教師要善於疏導或對症下葯。
Ⅳ 淺談小學科學課堂如何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
吉林省扶余縣教師進修學校 趙立宏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學生進行的科學學習活動大多屬於接受性的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師,重要的是應該學會選擇足量而合適的有思維價值的觀察和實驗研究活動。在活動中,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活動中,要利用結構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加強思維訓練,注意挖掘科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促進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沒有問題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沒有思維發展的課堂,不是真正的科學課堂。「讓思考成為習慣」,應該成為所有科學教師的追求。然而,當科學課改變了以往《自然》課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採用了以探究等活動為主的教材結構後,我們往往把科學課局限於學生的動手課、實驗課,忽略了對科學課本質的全面把握。學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只經歷了一個動手做的過程,缺少了嚴謹、求實,教學深入不到、影響不了思維活動。因此出現了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卻獲之甚少的場面。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等諸多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1 探究過程要體現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注重邏輯性
人類認識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本來規律。科學是一項尊重事實的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獲得客觀事實是科學的核心。而獲得客觀事實、正確結論的前提是獲取過程要科學,推導要合乎邏輯。具體表現在對問題假設應指向邏輯性。探究從問題和猜想開始,猜想並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設計應體現邏輯性。簡單的實驗不能簡單做。學生在學習《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課中,設計一份可行的計劃是本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計劃體現出實驗的真實性呢?在討論實驗方案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淤怎樣才能確定杯中的食鹽已經溶解完?於怎樣才能確定食鹽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鹽多出來了怎麼辦?榆用什麼攪拌,攪拌時能不能把水濺出來?我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了做什麼實驗,怎麼做實驗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實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趨於完善和科學,12 組的計劃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應在前一勺的食鹽溶解完以後;每一勺的食鹽量都要一樣等。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效地指導了實驗的開展。
2 證據的獲取、信息的處理、結論的得出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程標准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的課程目標。然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很多種「說謊」的行為。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實驗數據記錄的時候,總是有些小組記錄的數據是不真實的,有些是借別人的數據有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又如有些學生在結論的處理上為了證明自己的某一觀點,使獲得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牽強附會。這樣長期下去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它將影響著學生今後生活工作中正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我們的科學課堂應充滿實事求是和誠信的氛圍。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更應體現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得聽過一節科學課,學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陽光照射下哪個升溫更快的對比實驗中,12 小組中11 組都發現黑色塑料筒溫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組卻發現他們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們通過與其它小組交流,很快發現自己的溫度數據有很大差別。然而他們並沒有隱瞞事實,更沒有屈從,他們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時全班一片嘩然,很多小組指責他們。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全班都等著教師的看法。做課教師並沒有指責更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大力表揚了他們能實事求是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並給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時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原來這一小組在實驗前把溫度計頭部握在了手中,在放進筒之前溫度計已經上升,因此出現了剛才的現象。最後讓他們再次實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體會科學的嚴謹。科學課堂上當學生因為自己失誤造成數據的遺漏或是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與自己已有經驗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鼓勵學生說真話。還要善於指導學生去獲得客觀的、可靠的數據資料,幫助他們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念;什麼是不相關的事實,什麼是有用的證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小培養好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素養。
Ⅳ 淺談如何提高對小學科學課課堂有效控制策略的經驗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回1、教師答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2、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3、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要從建構主義出發,安排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把每一個環節都做細了,做透了,使學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Ⅵ 如何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我們發現:「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學流程設計,形成了鮮明的結果對比」 。這種現象引發我們對小學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我們一貫提倡的「課堂教學向40分鍾要質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科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徵》)和《杠桿》),雖然教材規定設計的活動都能夠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解釋→交流的過程,但是前者重點在收集、加工數據,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後者側重於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學探究計劃。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
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證科學探究活動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為了追求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還要保證給予學生開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導、幫助和激勵。
首先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都能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其次要激活學生的內趨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隻灌滿牛奶的酸奶瓶,放在兩只已包裝好的冷水盆和熱水瓶中,學生發現在熱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會噴出來,而放在冷水盆中卻不會是噴出來。學生被這個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著我就請學生分析猜測其中的原因,學生猜測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熱差別,熱的能使物體膨脹,冷的能使物體收縮。然後學生就想出各種方法進行驗證,得出結論,最後與自己的分析相比較。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使學生有一種驗證預測的迫切感,使探究成為學生內在的一種需要,學生探究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開放的課堂設計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1、收集事實;2、整理事實材料;3、研究事實材料,得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結論;4、解釋學到的科學。在這個教學過程
度要大,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探究狀態,進行充分的探究;只有開放的幅度大,學生才可能少受教師的遮斷刺激。如在《教學電路出故障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出示了帶底電池和燈泡,讓學生用電線接亮小燈泡,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活動,卻還是難住了學生,學生上台演示時,接來接去都搞不明白這線該接在何處,後來請同學們共同探討,終於得出了結果,原來只要把底座的彈簧壓倒,就能把電線插進去就行了。雖然花去不少的時間,卻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
從以上的教學環節看,教師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參與,保證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而且這樣開放性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是一種易於掌握,又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因為環節大,學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體,體現他們的自主。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了科學課程的評價理念:「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不強調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而重視學生探究過程的體驗,重視科學素養的養成。」因此,其評價體系必然不同於傳統單一的一張考卷、一份成績的評價,而應該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重點從學生動手、動腦「做」科學的志趣、態度、技能、方法、思維水平、活動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使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把從評價中得到的信息,及時地反饋到對學生的激勵、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設計的調整上,以動態的發展歷程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評價效果。
1.科學學習評價單。結合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設計出科學學習評價單,讓學生盡量詳細地記錄他們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一邊做一邊寫下每個階段的思考。教師在課後通過分析每位學生的科學學習評價單,從中評價其學習情況。